《史記》成書之謎新探_第1頁
《史記》成書之謎新探_第2頁
《史記》成書之謎新探_第3頁
《史記》成書之謎新探_第4頁
《史記》成書之謎新探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史記》成書之謎新探

雖然有許多關于司馬遷和《史記》的專業(yè)書籍和文章,但司馬遷的受罰與《史記》的結論和結論之間沒有明確的結論。雖然結論很難得出,但很難完成。因為困惑。根據(jù)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一般的學者都認為:由于李陵之禍的牽累,乃是司馬遷遭受腐刑的根源;當然,其中漢武帝的一時昏昧,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幾乎所有的《文學史》與史學著作都這么說。這樣的說法,積習已久,幾成定論。但筆者認為這個說法的科學性與說服力還不是很強,因為漢武帝畢竟不是夏桀、殷紂一類的暴君,也并非楚懷王、趙徽宗一類的昏君,從客觀的歷史功績來看,他確實還可以稱得上一個明主。飛將軍李廣之不得重用,并非是漢武帝不了解李廣,而恰恰是武帝太了解李廣的緣故;武帝之所以深知李廣而又不重用李廣,這是因為武帝十分清楚,李廣的重用,必將導致對大將軍衛(wèi)青的不利,李廣的軍功必將制約衛(wèi)青的軍功。反之,宰相公孫弘的重用,也不是武帝的無知,武帝之所以重用公孫弘,這是武帝深知公孫弘善于逢迎飾于儒術,正符合雄主專制獨裁的需要。同樣,李陵的“善騎射,愛人,謙謙下士,有廣之風”和司馬遷的才氣與“拳拳之忠”,漢武帝不可能完全罔然無知,但司馬遷終究還是得了一個誣罔主上的罪名,受到了最殘酷最侮辱人格的腐刑。司馬遷于天漢二年下獄,于天漢三年受刑,時間間隔長達一年,可見武帝對司馬遷的懲處,并非出于一時的憤怒或昏昧,而是一種深思熟慮不可更改的決定。行為是思慮的產(chǎn)物,經(jīng)過漫長的一年的時間,司馬遷仍然遭受了腐刑,這說明漢武帝對司馬遷有一種相當深沉的怨恨,這是兩種思想、兩種性格長期較量的結果,而并非是單純的李陵之禍的結果。關于這一點,其實魯迅先生早就有過明確的論述: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而一則寥寂,一則被刑。蓋雄于文者,常桀驁不欲迎合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魯迅全集》卷8,304頁)司馬遷是一個史學家,他有一整套獨立而成熟的思想體系,不會無原則地去迎合武帝的政治主張;司馬遷又是非常有才氣的作家,他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抱負與信念,不會降低自已的尊嚴而迎合雄主的歡心。司馬遷這種桀驁的思想與個性,經(jīng)過長期與武帝的較量,最終給自己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災難。從歷史上看,最早從“桀驁的思想”來指責司馬遷的是西漢的班彪,據(jù)范曄《后漢書·班彪傳》記載如下:“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jīng),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游俠則賤守節(jié)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班彪的兒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的結尾時亦說:“其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既陷極刑,……跡其所以自傷悼,《小雅·蒼伯》之論,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難矣哉!”班固的見解大體與其父班彪略同,但也包含了對司馬遷桀驁個性的嘆息。班彪父子都沒太看重李陵之禍的具體事件。與班固同時的《毛詩》學者衛(wèi)宏則進一步論述了司馬遷之所以遭受極刑的深層次的原因?!短饭孕颉放崾霞庾⒁l(wèi)宏《漢舊儀》注曰:司馬遷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蠺室。《三國志·王肅傳》亦有類似記載:帝又問:“司馬遷……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王肅)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記覽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兩記,有錄無書。后遭李陵事,遂下遷蠺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史遷也?!币陨蟽蓜t記載,證明了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思想對抗與不滿情緒,是其遭遇極刑的根本原因,李陵之禍只是導火線而已。對衛(wèi)宏、王肅之說的真實性,曾有不少學者提出過懷疑,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國維先生的觀點。其《太史公繫年考》云:“記言、記事,雖古史職,然漢時太史令但掌天時星厝,不掌記載,故史公所撰,乃私史也。況成書之時,又在官中書令以后,其為私家著述甚明。故此書在公生前,未必進御?!睋?jù)此,王國維先生即下結論說:衛(wèi)宏、王肅“此二說最為無稽”。王國維先生是著名學者,其說自當重視,但以上說法,未必是定論。理由如下:一、司馬遷的思想與漢武帝的對抗況且《西京雜記》卷六,亦有類似記載,三者為眾,不能輕易加以否定,再加上班彪父子,也一致肯定司馬遷在思想方面與漢武帝的對抗,從而導致極刑的遭遇。這也從側面上證明了衛(wèi)宏與王肅之說的可靠性。此外,班固的《司馬遷列傳》說得很明確:“《史記》十篇缺,有錄無目?!薄稘h書》張晏注:“遷沒之后,亡《景紀》、《武紀》……?!弊C明了王肅之說的可靠性。因而王國維之說未必能成立。二、司馬遷的風情評價“漢時太史令但掌天時星厝,不掌記載,故史公所撰,乃私書也。”此言與事實不符。劉知幾《史通·史官》云:尋自古太史之職,雖以著述為宗,而兼掌曆象日月陰陽管數(shù)。司馬遷既沒,后之續(xù)《史記》者,若褚先生、劉向、馮商、楊雄之徒,并以別職來知史務,于是太史之署,非復記言之司,故張衡、單颺、王立、高堂隆等,其當官見稱,唯知占侯而已。又《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司馬談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駶h興,海內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記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矣。汝其念哉!司馬遷回復其父曰: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士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矣。據(jù)上所載,可知司馬談父子任太史時,其主職重在著述,兼掌占侯,自漢宣帝之后,風氣有所轉移,太史之職,非復記言之司,唯知占侯而已。故王國維之說并不符合當時歷史情況,不足為據(jù)。王國維之說既不足據(jù),則衛(wèi)宏、王肅、《西京雜記》卷六之說當是可信的。此外,我們當然得考察一下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武帝是否作了嚴肅的批評,以證實司馬遷有“極言其短”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試看下列例證:(1)《汲黯列傳》:“天子方招文學儒士。上曰:‘吾欲……’云云。(汲)黯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2)《儒林列傳》:“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余,老,對曰:‘為治者不主多言,顧力行何如耳?!菚r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3)“(汲)黯學黃老之言,……內行修潔,好直諫,數(shù)犯主之顏色,……亦以數(shù)直諫,不得久居位?!?同(1))以上數(shù)例,司馬遷揭露漢武帝,內多貪欲而外飾仁義,可謂入木三分,至于漢武帝的逢諫必怒,多諫必恨的暴戾個性也揭示無余。此外,司馬遷對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也予以毫不容情的譴責,如《史記·平準書》中的幾則:當是時,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shù)萬人,千里負檐饋糧,率十余鍾致一石?!ぐ褪褡赓x,不足以更之?!峙d十萬余人筑衛(wèi)朔方、轉漕甚遼遠,自山東咸被其勞,費數(shù)十百巨萬,府庫益虛。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余萬斤。虜數(shù)萬人,皆得厚賞,衣食仰給縣官,而漢軍士馬死者十余萬,兵甲之財,轉漕之費不與焉。自造白金五銖錢,后五歲,赦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shù)十萬人,其不發(fā)覺相殺者不可勝數(shù),赦自出者百余萬人。由于社會弊端層出不窮,黑白不分,善惡顛倒,因而造成了不軌者逸樂而正義者遇害的反常現(xiàn)象。《史記·伯夷列傳》云: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正義不發(fā)憤,而遇禍害災者,不可稱數(shù)也。不必再舉更多的例證了,僅以上數(shù)則,就足以招致漢武帝“于是大怒,削而投之”的。但漢武帝是個非常聰明的君王,他知道僅憑《孝景本紀》與《漢武帝本紀》嚴懲司馬遷是有損于自己政治威望的,所以他并沒有在那時發(fā)作,而是把仇恨的種子暫時埋在心底,而當李陵事件來臨之際,正好碰上司馬遷的“時然后出言”,于是隱忍的漢武帝就借此機會發(fā)泄了對司馬遷的積怨,以最殘酷最侮辱人格的腐刑嚴懲了司馬遷。由于武帝嚴懲司馬遷是一個蓄謀已久的隱忍的行動,故衛(wèi)宏與王肅強調了司馬遷曾“極言其短”的前因,而班彪父子則強調是司馬遷的異端思想激怒了漢武帝,而都不強調李陵之禍的導火線,看來確是事出有因的。至于魯迅先生確認司馬遷之“被刑”,歸結于司馬遷“常桀驁不欲迎合雄主之意”,也是強調思想與個性的對抗。這些見解的一致性,證明了司馬遷的被刑,有其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指出的正義之士而終遇禍害的現(xiàn)象,正是司馬遷的切身體會。以上論述的是司馬遷受刑的原因,是否具有合理的因素,敬請學術界同仁與讀者自己獨立思考。這個觀點,我在30年前就認真思考過,經(jīng)再三思考,筆者認為當今的學術風氣也許是發(fā)表這個觀點較為合適的時候。另外一個問題,即《史記》的成書之謎?!妒酚洝肥撬抉R遷的發(fā)憤之作,《史記》是“無韻之《離騷》”(魯迅語),這已是歷史的定論,無庸贅述。但另一方面,應該看到《史記》的成書還是一個謎,在《史記》的成書中還有許多不確實的因素,還有許多值得作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史記》成書方面,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這些問題,筆者暫時無力加以解決,但筆者企圖公開揭示這些問題,并通過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來逐步解決這些一時尚未解決的問題。南宋著名學者的《詩集傳》一書,約有六七十處,都明確表明了作者自已的存疑之處,這是孔子創(chuàng)導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良好學風?!妒酚洝返某蓵i,即是筆者的一大存疑之處,愿以己之“不知”,作為問路之石,求證于學術界同仁,以解開《史記》成書之謎,即是目的。司馬遷著《史記》百三十篇,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秷笕伟矔氛f得很明確:“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驼\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漢書·司馬遷傳》對《史記》的成書與流傳也說得很明確:“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陽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卑创苏f,司馬遷死后,《史記》便有少量的流傳,而《史記》廣泛流傳則在宣帝時期,但奇怪的是,到東漢班固時,《史記》“十篇缺,有錄無書”。而另一個更大的疑點是,漢宣帝時《史記》公開流傳后,續(xù)補《史記》的人仍有多人,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班彪。班彪的弟子王充于《論衡·超奇》說:班叔皮續(xù)《太史公書》,百篇以上,記事詳悉,義淺理備。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王充著《論衡》素以“疾虛妄”著稱,其說必有據(jù)。但《史記》僅百三十篇,班彪若果真續(xù)書“百篇以上”,則《史記》基本上已非司馬遷所著。《中國歷代文論選》郭紹虞先生注說:班叔皮,班彪,扶風人,班固之父,王充之師。彪作《史記后傳》數(shù)十篇。事見《后漢書·班彪傳》。《太史公書》即《史記》原名,見《漢書·宣元六王傳》。《漢書·藝文志》著錄:“《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王充所說的“百篇以上”,范曄《后漢書·班彪傳》記載為“數(shù)十篇”,范曄所言似較可信?!吨袊沤衩舜筠o典》載:“彪有文才,好述作,采錄前史(指西漢)遺事、異聞,作《后書》,以繼司馬遷之《史記》,未就,長子固繼就之?!卑啾霝楹我獙憽袄m(xù)太史公書”,是由于《史記》篇幅不全短缺過多?還是由于《史記》原著粗疏錯漏較多,需要重新補寫或改寫,司馬貞《補史記序》對《史記》的一些原著曾有這樣的評價:其中遠近乘張,詞義踳駁或篇章倒錯贊論粗疏,蓋由遭逢非罪,有所未暇。據(jù)此,班彪與班固所補寫或改寫的數(shù)十篇傳記,本與《史記》的部份原著有所不同,故王充有“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之說,即班彪所補寫或改寫的為“甲”,《史記》的部份原著為“乙”,班彪補寫或改寫的傳記實際上已超越了《史記》的部份原著。很可能在《史記》長期流傳的過程中,有些學者又把班彪與班固補寫或改寫過的部份傳記,把《史記》中有些較為粗疏的原著又重新潤色了一道,這樣,在后世的讀者來看,《漢書》與《史記》一些基本類同的篇目便沒有明顯的差異了。近年來有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文選》李善注有一些《史記》與《漢書》共同的篇目,李善往往引《漢書》而不引《史記》。這說明唐代學者司馬貞與李善,大都能明辨《史記》中的部份原著的原貌或被后人潤色、改寫過的部分作品,這部分被潤色過或改寫過的作品,其時間當然在《漢書》之后,所以李善在作注的時候,都先引《漢書》而不引《史記》。以昭明《文選》陸機的《漢高祖功臣頌》為例,李善引的是《史記·留侯世家》,因為《漢書·張良傳》已刪除有關內容??梢?唐代學者李善的注是非常細心的。但正由于李善注的大量引用《漢書》,卻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史記》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史記》的部份原著,因受《漢書》部分后來居上作品的影響,而曾經(jīng)被部分學者潤色或加工過。王充《論衡·超奇》所說的:“觀讀之者以為甲,太史公為乙”的評價,與《文選》李善注的同類作品引《漢書》而不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