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禮儀志三》蒼當是烏之誤_第1頁
《隋書禮儀志三》蒼當是烏之誤_第2頁
《隋書禮儀志三》蒼當是烏之誤_第3頁
《隋書禮儀志三》蒼當是烏之誤_第4頁
《隋書禮儀志三》蒼當是烏之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隋書禮儀志三》蒼當是烏之誤

最近,通過對《隋府地方志》的一些評論,作者注意到了中國出版社(以下簡稱“中國版”)在文本搜索中有很多問題?,F(xiàn)在,這些問題被審查并完成,并以列表形式排列在最后一行中。祈望方家指正。1.“蒼豹”第四團“又步卒八十隊,分為四團。團有偏將一人。第一團,每隊給青隼蕩幡一。第二團,每隊黃隼蕩幡一。第三團,每隊白隼蕩幡一。第四團,每隊蒼隼蕩幡一。”(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60-161頁。以下皆于引文末直接標注頁碼)按:此言步卒第四團每隊給“蒼隼蕩幡一”。檢《通典》卷七六《禮三十六·軍一》,“蒼”作“烏”?!吧n”是青色或白色,“烏”是黑色。從上面引文已明言青、白二色分別為第一團和第三團所用來看,第四團不可能再用蒼色,《通典》所載是。故《隋書·禮儀志三》中“蒼”當是“烏”之誤。2.此句為通“證”,卻為提利益“諸侯長子,在一國之內(nèi),與皇太子于天子,禮亦不異。”(第187頁)按:此句文義不明,疑有訛誤。檢《通典》卷七一《禮三十一·嘉十六》,此句作“諸侯長子在一國之內(nèi),與皇太子于天下,禮亦不異”?!锻ǖ洹匪d文義甚明,可知《隋書·禮儀志四》中“天子”當是“天下”之訛。3.《隋書》卷八四《蘇瓊傳》“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芝,議修石鱉等屯,歲收數(shù)萬石。自是淮南軍防,糧廩充足。”(第676-677頁)按:此處“蘇珍芝”,據(jù)《北齊書》卷四六《蘇瓊傳》、《北史》卷八六《蘇瓊傳》可知,此人即蘇瓊。考《北齊書》《北史》本傳,蘇瓊,字“珍之”,可知《隋書·食貨志》中“芝”當是“之”之訛。4.石斛政被處“金川門”外“帝不懌。遇高麗執(zhí)送叛臣斛斯政,遣使求降,發(fā)詔赦之。囚政至于京師,于開遠門外,磔而射殺之?!?第688頁)按:此言隋煬帝處決叛臣斛斯政于“開遠門”外。檢《隋書》卷四《煬帝紀下》和卷七○《斛斯政傳》、《北史》卷一二《隋本紀下》和卷四九《斛斯政傳》、《通鑒》卷一八二“隋煬帝大業(yè)十年十一月”條等,均載斛斯政被處決于“金光門”外。又據(jù)《隋書》卷二九《地理志上》,開遠門是隋都大興城西面三門之北門,金光門是大興城西面三門之中門,兩門并不在同一處。斛斯政被處決之地究竟是在開遠門外,還是在金光門外?遍檢史籍,言開遠門外者僅見于《隋書·食貨志》,言金光門外者則有多處,故疑《隋書·食貨志》中“開遠門”為“金光門”之誤。5.周武帝上柱國“武帝出兵鞏、洛,欲收齊河南之地。煚諫曰:‘河南洛陽,四面受敵,縱得之,不可以守。請從河北,直指太原,傾其巢穴,可一舉以定?!鄄患{,師竟無功。尋從上柱國于翼率眾數(shù)萬,自三鴉道以伐陳,克陳十九城而還?!?第1250頁)按:此記于翼所任之官為“上柱國”,不確??肌吨軙肪砹段涞奂o下》、《北史》卷一○《周本紀下》及《通鑒》卷一七二“陳宣帝太建七年”條,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十月始置上柱國,為十一等勛官之首,《隋書·趙煚傳》所述事發(fā)生在周武帝建德四年七月至九月間,此時尚未置上柱國,故于翼不可能提前出任此官。再考《周書》卷三○《于翼傳》及《北史》卷二三《于翼傳》,于翼在周武帝建德年間所任勛官是柱國,至北周末年楊堅執(zhí)政時始進位上柱國??芍端鍟ぺw煚傳》中于翼之官名“上柱國”當是“柱國”之誤。又按:《隋書·趙煚傳》稱趙煚從于翼率軍“自三鴉道以伐陳,克陳十九城而還”。但據(jù)《周書·武帝紀下》《北史·周本紀下》《周書·于翼傳》《北史·于翼傳》及《通鑒》卷一七二“陳宣帝太建七年”條等載,于翼此次率軍出三鴉道攻伐的是北齊,而非南朝陳。故《隋書·趙煚傳》中“伐陳”“克陳”的“陳”字均為“齊”之誤。6.“子”字的兄弟“李雄字毗盧,趙郡高邑人也。祖榼,魏太中大夫。父徽伯,齊陜州刺史,陷于周,雄因隨軍入長安?!?第1260頁)按:關(guān)于李雄之名,檢《北史》卷三三《李裔附子李子雄傳》、《新唐書》卷七二上《宰相世系表二上》、《全唐文》卷二○一李尚一《開業(yè)寺碑并序》,均作“子雄”。且《隋書·李雄傳》中有李雄之兄名“子旦”的記載,可知其兄弟是以“子”字來排行的。故《隋書·李雄傳》中李雄之名當脫“子”字。然此脫誤似乃史官有意省改所致,檢《隋書》卷七○《李子雄傳》亦載有一人名李子雄,但此人乃渤??と?時當隋末,其與上文所言隋初趙郡人李子雄并非同一人,且此人在《北史》卷七四《李雄傳》中被改做李雄。由此可知,隋朝時期當有兩個李子雄,因二人同名同姓,又皆當立傳,故為了區(qū)別起見,《隋書》和《北史》均作了不同的改名處理:《隋書》將隋初趙郡人李子雄改做李雄,隋末渤海郡人李子雄則保留其本名;與此相反,《北史》卻將隋末渤??と死钭有鄹淖隼钚?隋初趙郡人李子雄則保留其本名。又按:《隋書·李雄傳》稱李雄之父李裔(字徽伯)為“齊陜州刺史,陷于周”。但據(jù)《魏書》卷三六《李裔傳》和《北史》卷三三《李裔傳》,李裔于東魏天平初年(534)出任陜州刺史,至天平四年西魏執(zhí)政宇文泰攻陷陜州時被擒殺,可知李裔并未及至北齊、北周二朝。故《隋書·李雄傳》所述李裔為“齊陜州刺史,陷于周”欠準確,“齊”當作“東魏”,“周”當作“西魏”。7.《陳書》卷一四四《韋概》“高梁女子洗氏率眾迎洸,遂進圖嶺南。上遺洸書曰:‘公鴻勛大業(yè),名高望重,率將戎旅,撫慰彼方,風行電掃,咸應稽服。若使干戈不用,兆庶獲安,方副朕懷,是公之力?!翉V州,說陳渝州都督王猛下之,嶺表皆定。”(第1268頁)按:此言韋洸在隋平陳戰(zhàn)爭中遵隋文帝書囑,率軍至廣州說降陳渝州都督王猛,使嶺南得以平定。考此處所載王猛,本名王勇,歸降隋朝后因避皇太子楊勇之諱而改名王猛,傳見《陳書》卷一四、《南史》卷二四。但考此處所記王猛之官為“陳渝州都督”則疑有訛誤。首先,檢《隋書·地理志》,未見南朝陳置有渝州,可知南朝陳亦當無渝州都督之官。其次,檢《陳書》卷一四《王勇傳》和《南史》卷二四《王猛傳》,均載隋平陳時王猛所任之官為東衡州刺史、都督衡廣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諸軍事。又據(jù)《隋書》卷三一《地理志下》,陳置東衡州治始興縣(今廣東始興縣),至隋開皇九年(589)平陳后于始興縣改置廣州,正與上文所言韋洸至廣州說降王猛事相吻合。故疑《隋書·韋洸傳》中“陳渝州都督”為“陳東衡州都督”之訛誤。8.北姜片的拜同三司“約字惠伯,素異母弟也。在童兒時,嘗登樹墮地,為查所傷,由是竟為宦者。性如沉靜,內(nèi)多譎詐,好學強記。素友愛之,凡有所為,必先籌于約而后行之。在周末,以素軍功,賜爵安成縣公,拜上儀同三司。高祖受禪,授長秋卿?!?第1293頁)按:“性如沉靜”,百衲本、殿本、庫本皆作“性好沉靜”,文義更為通順。疑中華本“如”為“好”之訛。又按:《隋書·楊約傳》稱楊約在北周末官拜“上儀同三司”,《北史》卷四一《楊約傳》亦同。但據(jù)《周書》卷六《武帝紀下》、《北史》卷一○《周本紀下》及《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等,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增置“上儀同大將軍”(簡稱“上儀同”),為十一等勛官的第七等;隋文帝即位后,改北周十一等勛官之制,置為十一等散實官,始改稱“上儀同大將軍”為“上儀同三司”。由此可知,北周實無“上儀同三司”之名,只有其舊稱“上儀同大將軍”。故《隋書·楊約傳》稱楊約在北周末拜“上儀同三司”欠準確,當作“上儀同大將軍”或“上儀同”。又按:《隋書·楊約傳》稱隋文帝即位后授予楊約“長秋卿”之職,《北史·楊約傳》亦同。但據(jù)《隋書》卷二七《百官志中》和卷二八《百官志下》、《通典》卷二七《職官九·內(nèi)侍省》等,長秋卿是北齊官名,為長秋寺的長官,以宦者充任。隋文帝即位后,改北齊官制,將北齊中侍中省和長秋寺兩個官署合并為內(nèi)侍省,置內(nèi)侍二人為其長官,仍以宦者充任,故《通典》杜佑注稱“內(nèi)侍即舊長秋也”。由此可知,隋初已無“長秋卿”之名,而有因改北齊長秋卿所置的“內(nèi)侍”之職。故《隋書·楊約傳》稱楊約在隋初被授為“長秋卿”欠準確,當作“內(nèi)侍”。9.《隋書》卷7《闕》載百私家車本。云:““丈八之室,神位有三,加以簠簋邊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咸設(shè),復須席上升歌,出樽反坫,揖讓升降,亦以隘矣?!?第1301-1302頁)按:“加以簠簋邊豆”,百衲本與中華本同,但殿本、庫本、《北史》卷七二《牛弘傳》、《冊府元龜》卷五八四《掌禮部·奏議》“邊”均作“籩”。考“籩”是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果脯的竹器,其與該句中所列的簠、簋、豆皆為常用之禮器,而“邊”無此含義。故《隋書·牛弘傳》中“邊”當是“籩”之訛。10.牛弘激發(fā)序是“十二卷”按:此記牛弘有文集“十三卷”。檢《北史》卷七二《牛弘傳》、《隋書》卷三五《經(jīng)籍志四》、《舊唐書》卷四七《經(jīng)籍志下》和《新唐書》卷六〇《藝文志四》,均載牛弘文集為“十二卷”。故疑《隋書·牛弘傳》中“十三”為“十二”之訛。11.《通典》卷一六四《職官三美官體系中》,載按:此記李安轉(zhuǎn)官為“黃門侍郎”不確。據(jù)《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唐六典》卷八《門下省》、《通典》卷二一《職官三·門下侍郎》,隋初置“給事黃門侍郎”為門下省次官,至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改革官制,去“給事”之名,將“給事黃門侍郎”改為“黃門侍郎”。故《隋書·李安傳》于隋文帝初年就稱李安轉(zhuǎn)官為“黃門侍郎”欠準確,當作“給事黃門侍郎”。12.中領(lǐng)軍事之官:蔡“陳叔寶遣領(lǐng)軍蔡徵守朱雀航,聞擒將至,眾懼而潰?!?第1340頁)按:此記韓擒虎渡江伐陳時,陳后主派守朱雀航的蔡徵所任職官為“領(lǐng)軍”,即“領(lǐng)軍將軍”之省稱。檢《陳書》卷二九《蔡徵傳》和《南史》卷六八《蔡徵傳》,均清楚記載隋軍渡江伐陳時,陳后主以蔡徵有干用,令其“權(quán)知中領(lǐng)軍事”,即蔡徵時任職官為代理“中領(lǐng)軍”,未見其任過領(lǐng)軍將軍之職。故疑《隋書·韓擒虎傳》中“領(lǐng)軍”當是“中領(lǐng)軍”之脫文。13.楊采用了“設(shè)立”這一等三十五卷,即即傳下下,均有主導地位“高祖作相,王謙舉兵于蜀,沙氐上柱國楊永安扇動利、興、武、文、沙、龍等六州以應謙,詔長儒擊破之?!?第1350頁)按:此記北周末年楊堅執(zhí)政時,沙氐首領(lǐng)楊永安的官銜為“上柱國”。檢《北史》卷七三《達奚長儒傳》只稱“沙氐楊永安”,未載其官銜。再檢《周書》卷八《靜帝紀》及卷四九《氐傳》、《北史》卷一○《周本紀下》及卷九六《氐傳》,均載楊永安的官銜為“開府”,即“開府儀同大將軍”之簡稱??忌现鶉鵀槭坏葎坠俚牡谝坏?正九命,北周時非有大功者不授此官,而歸附北周的少數(shù)族首領(lǐng)授此官者更是罕見;開府儀同大將軍為十一等勛官的第六等,九命,北周時多見歸附的少數(shù)族首領(lǐng)授此官。故疑《隋書·達奚長儒傳》中“上柱國”為“開府”之誤。14.河北道路中的尚書開皇“八年,徙為河北道行臺度支尚書,吏民追思,相與立碑頌德。”(第1386頁)按:此記令狐熙徙官為“河北道行臺度支尚書”不確。據(jù)《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和《通典》卷二三《職官五·戶部尚書》,隋文帝開皇三年改“度支尚書”為“民部尚書”,各道“行臺度支尚書”亦相應改稱“行臺民部尚書”。故《隋書·令狐熙傳》于開皇八年仍稱令狐熙徙官為“河北道行臺度支尚書”欠準確,當作“河北道行臺民部尚書”。15.《隋朝》第六卷,宇按:此記宇文16.《需求法》小序“高祖以魏收所撰書,褒貶失實,平繪為《中興書》,事不倫序,詔澹別成《魏史》。”(第1417頁)按:此記《中興書》的撰著者名為“平繪”,《北史》卷五六《魏澹傳》所載亦同。但據(jù)《南史》卷三三《郗紹傳》、《北齊書》卷二○《宋繪傳》、《隋書》卷三三《經(jīng)籍志二》等,《中興書》全稱《晉中興書》,是一部記述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初期歷史的史書,共七十八卷。該書原為南朝劉宋時人郗紹所撰,但被宋湘東太守何法盛所竊據(jù),遂題稱何氏所撰書。后《中興書》北傳,東魏、北齊時人宋繪又依照裴松之注《三國志》的體例為該書作補注。由此可知,《中興書》的撰著者中并無名為“平繪”之人,而只有為《中興書》作補注的“宋繪”,與“平繪”之名相近。故疑《隋書·魏澹傳》中“平繪”為“宋繪”之訛。17.有關(guān)卷一六四《高麗紀》小序中王湯卒年問題,應非隋文帝“開皇初,頻有使入朝。及平陳之后,湯大懼,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十七年,上賜湯璽書曰……湯得書惶恐,將奉表陳謝,會病卒?!?第1815-1816頁)按:此記隋文帝賜高麗王湯璽書的時間和湯病卒的時間均在“開皇十七年”,《北史》卷九四《高麗傳》所載亦同。檢《隋書》卷二《高祖紀下》和《北史》卷一一《隋本紀上》,均載“開皇十年七月”高麗王高陽卒??急炯o所記“高陽”為“高湯”之訛,亦即本紀載高麗王湯的卒年是在開皇十年,隋文帝不可能在開皇十七年賜湯璽書。再從情理而言,隋開皇九年平陳后,高麗王湯始懼隋朝威勢,遂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而隋文帝得知高麗有背離之舉后,理當快速作出反應警告之,而絕不會拖延八年,遲至開皇十七年才賜湯璽書以示警告。故《隋書·高麗傳》中“十七年”當是“十年”之衍誤,抑或是“十年七月”之脫誤。1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