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度與文學批評的隱喻_第1頁
關(guān)注度與文學批評的隱喻_第2頁
關(guān)注度與文學批評的隱喻_第3頁
關(guān)注度與文學批評的隱喻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關(guān)注度與文學批評的隱喻

“視角是哲學的研究對象,也是評價文學的主題,它反映了人與人、人與自己、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濟慈并沒做過系統(tǒng)的莎學研究,甚至沒有撰寫過專門的文章來評論莎士比亞,濟慈的莎評除了散見于他的書信中,就是其在閱讀莎士比亞時在頁邊空白處所做的批語。這決定了濟慈莎評的風格是格言式的和片斷性的。濟慈對莎士比亞的研究以熱情和興趣為先導,但濟慈的莎評卻處處閃現(xiàn)著真知灼見,濟慈的莎學研究價值不容忽視,而這卻是以往的莎學評論研究不愿光顧的邊緣地帶。本文將濟慈的批評觀定位為“注視”,原因在于濟慈在莎評中,一直都用自己的眼睛,滿懷熱情地“注視”莎士比亞,將莎士比亞視為啟迪智慧的先師,在“注視”中尋找創(chuàng)造的靈感;另一方面,長久的“注視”將會把人的視線引入神秘的未知領(lǐng)域。濟慈將“注視”的焦點對準“神秘”,在對神秘的認同與探索中解讀經(jīng)典。一、對濟慈的批評與批判斯塔羅賓斯基的“注視”表達了兩層基本意思:一是批評主體要懷著熱情參與到文本中去,這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另一方面,批評主體與創(chuàng)造意識不可能融為一體。濟慈的莎評恰恰具有這樣的特點:首先,濟慈在莎評中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批評客體中,其次,濟慈意識到批評主體的獨立性,所以他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guān)系中消融和瓦解自我的同時,又在此基礎(chǔ)上重塑自我并以重塑自我為其終極目的。濟慈對莎士比亞的熱愛貫穿于他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一份最持久、最深刻的愛。翻閱濟慈的書信,可以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人物的名字在濟慈的書信中俯拾即是,他們仿佛超越了時空,從過去的時代走進了濟慈的時代,從舞榭歌臺走進了現(xiàn)實生活。在濟慈的眼中,莎士比亞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心腹密友。他為發(fā)現(xiàn)一幅莎士比亞的畫像欣喜,他讓弟弟在莎士比亞生日那天寫信給他。他感覺“能讀懂莎士比亞,或許還能揣摩到他的深度,就應該感謝上帝了。”斯達爾夫人(Mrs.Stahl)在評價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時說:“對盧梭的頌揚尚不存在,因此我感到需要看到我的欽佩之情得以表達。也許我本該希望由別人來描繪我的感受,然而,在我為自己描述關(guān)于我的熱情的回憶和印象的時候,我品味到某種樂趣?!睙崆槭谷祟惖男撵`彼此交融,息息相通??吕章芍?SamuelTaylorColeridge)曾說:“缺乏對人心情的了解,或者在理解人的心靈時伴隨而生的柔情和童貞的喜悅……無論他的學識多么淵博,也不配懂得莎士比亞的作品?!睙崆榈耐度脒€含有一種“我思故我在”的意味。法國印象派批評家阿納托爾·法郎士(AnatoleFrance)有句名言:“我批評的就是我自己?!比欢?我們說濟慈對莎劇的熱情投入不是為強調(diào)批評主體的作用,而是強調(diào)法朗士所說的“讓靈魂在杰作中冒險”??吕章芍卧炎骷曳譃閮深?“一類是像莎士比亞那樣具有幻想感受力的作家,一類是不具有這種能力的作家,如彌爾頓、華茲華斯。這兩類作家中一類從外部進行觀察,一類從內(nèi)部進行感受。濟慈是接近莎士比亞這類模式的?!背幸u了赫茲利特(WilliamHazzlitt)衣缽的批評家威爾森·耐特(WilsonKnight)將文學批評分為“闡釋”(interpretation)和“批評”(criticism)兩種。他說:“‘批評’在我看來暗示出某種有意使思考的作品客觀化的過程;將其與別的類似作品比較,特別要表現(xiàn)的是它在哪些方面有所超越,或不如哪些作品,將‘好’與‘壞’區(qū)分,而最終,對作品的永久生命力做出評判。相反,‘闡釋’就是沉浸于它所分析的作品中,它試圖盡可能地憑借自己的本性理解它的主題,即使使用外在參照物,也僅僅是作為一個理解的起步罷了……批評是對所見之物的判斷;闡釋則重構(gòu)視覺所見?!北娝苤?濟慈的文學觀是深受赫茲利特影響的。濟慈對細節(jié)的重視也與赫茲利特頗有關(guān)系。在赫茲利特1817年出版的名為《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這套叢書中,有一篇莎評杰作《麥克白》。這篇文章無疑提供了赫茲利特研究莎士比亞的一個范本。在與柯勒律治的莎評文章比較中,我們發(fā)現(xiàn)赫茲利特的莎評拒絕柯勒律治常常使用的概念和定義,而是大量引用莎劇《麥克白》的細節(jié),并以詩化的語言揭示莎劇細節(jié)的內(nèi)蘊。選擇細節(jié)作為作品研究的對象,就意味著對細節(jié)的解讀。而這種解讀必然是批評主體“試圖盡可能地憑借自己的本性理解它的主題”。因而,它是闡釋性的?!皯{借自己的本性”就意味著主體在批評客體中對自身的消解與重構(gòu)。在致雷諾茲的信中,濟慈寫道:“《李爾王》中的一節(jié)——‘你聽見海的聲音沒有’——一直熱情地回響在我的耳畔?!焙盟凭酃鉄羧看蛄?對準拍照的物體,在“注視”的剎那,文本的內(nèi)涵得以彰顯。在“注視”的專注里,新的東西在極度的關(guān)注中生成,最終使闡釋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濟慈的莎評范式與其說是在進行莎士比亞的研究,不如說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進行創(chuàng)造的搜求。濟慈用他熱情的目光“注視”并收獲“注視”的創(chuàng)造。二、真與“美”的互動斯塔羅賓斯基指出,“注視”具有這樣的特性:注視“是一種危險行為?!瓨O力想使注視的所及更遠,心靈就要盲目,陷入黑夜?!睗鹊摹白⒁暋敝赶蛏衩匾馕吨鴿葘⑽膶W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提升到一種精神層面。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說:“對神秘東西的本能追求來自我們的愿望未能通過科學來滿足。我們感到甚至當所有可能有的科學問題都得以回答,我們的問題還全然不曾觸及?!睗葘Υ擞谐浞值恼J識。他著名的“消極能力”說關(guān)注的就是神秘的功用。他說:“一些事情在我思想中對號入座,使我立刻思索是哪種品質(zhì)使人有所成就,特別是在文學上,像莎士比亞就大大擁有這種品質(zhì)——我的答案是消極能力,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有能力停留在不確定的、神秘與疑惑的境地,而不急于去弄清事實與原委,譬如說吧,柯勒律治由于不能夠滿足于處在一知半解之中,他會坐失從神秘堂奧中攫獲的美妙絕倫的真相,像這樣連篇地追演下去,得到的結(jié)論也許不過是:對于一個大詩人來說,對美的感覺壓倒了其他的考慮。”對“神秘”的認識還體現(xiàn)在濟慈對“真”與“美”的關(guān)系的觀照中。濟慈說:“每種精神的追求可能也要靠追求者的熱情來確定它的現(xiàn)實性與價值——就這種熱情本身來說它本來是無足輕重的——涉及靈性的事物至少具有這點實在性,它們可以分成真實、半真實和虛無的三類。真實的事物指的是像日月星辰與莎士比亞的詩句這樣的存在對象;半真實的事物如愛情、云彩等,它們需要心靈的呵護方能獲得完整的存在;而虛無的事物則需要由熾熱的追求來賦予它們偉大與尊嚴?!痹跐瓤磥?“真”的認知途徑是通過對“美”的感悟。也就是說,所謂“美”完全等同于審美主體的主觀體驗。這樣,“真”與“美”就徘徊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之間,這也決定了“真”與“美”處在一種互動生成中,而詩人所能捕捉的只是在這種互動生成中瞬間閃現(xiàn)的亮點而已。閃亮的時刻如同豁然開朗的時刻,也即“真”的發(fā)現(xiàn)時刻。有人說:“濟慈的信札和詩歌的每一頁都表明他相信情感經(jīng)驗的瞬間的具體反映。”伽達默爾(H·G·Gadamer)認為,“人類有兩種對真理的認知和體驗方式,一種是受科學方法論指導的所謂科學內(nèi)的對真理的認知方式,另一種是超出方法論指導的所謂科學之外的對真理的經(jīng)驗方式。自然科學采用前一種方式,盡量使主體不參與和影響客體,以便獲得關(guān)于對象的客觀知識和客觀真理。而精神科學或人文科學中,對象并不是與主體無關(guān)的,主體也不是與客體分離的,往往正是主體對客體的參與才使其對象被認識,其真理被體驗。……精神科學在三個領(lǐng)域內(nèi)存在對真理的經(jīng)驗:哲學經(jīng)驗、藝術(shù)經(jīng)驗、歷史經(jīng)驗?!贝送?有批評家認為:“濟慈認為直覺本身就是自我完滿的,因為直覺中其實已經(jīng)包含了理性。濟慈強調(diào)的是,來自感性的語言本身就能夠揭示深層真理,因為它觸及直覺,以及以感官為基礎(chǔ)的對世界的認識,而非憑借于理性的思考?!睗韧ㄟ^直覺走近莎士比亞還體現(xiàn)在他在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中所體會到的一種認同之感。這種感覺在濟慈的書信中得到了很完整的表述。濟慈說:“說到詩人的個性……它是一種自成一體的自在之物,它不是自己——它沒有自我——它是一切又不是一切——它沒有個性——它喜好光亮與陰影,不管是丑還是美,是低還是高,是富還是窮,是賤還是貴,它總愛率性而為——塑造一個伊阿古,對他來說就像塑造一個伊摩琴那樣高興。令道德高尚的人吃驚,會使玩世不恭的詩人歡喜。它對事物黑暗面的探析,與它對事物光明面的玩賞一樣無害,因為這兩項都止于靜觀。一名詩人是生存中最沒有詩意的,因為他沒有自我——他要不斷地發(fā)生信息,去填充其它的實體——太陽、月亮、大海、世上的男男女女,作為有沖動的生靈,他們都是有詩意的,因此都有不變的特征——而詩人卻沒有,沒有自我。”“伊阿古”是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中塑造的惡人形象,而“伊摩琴”是莎士比亞在《辛白林》中塑造的一個善良可愛的女子。濟慈認為莎士比亞在塑造這兩個皆然相反的人物時同樣高興,是因為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莎士比亞完全超然于物外,達到了消解自我的境界。創(chuàng)作主體自我消融于其它事物中,是主體在與客體的融合中的消解與失落,也正是在這種失落中,主體得以在文本中以變化了的面目再生。正如濟慈所說:“隨著想象力的加強,我日甚一日地覺得自己不只是生活在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