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大自然的語言知識與技能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過程與方法1.理解文章的內容,學習作者寫文章時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2.引導學生養(yǎng)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重點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2.學習文章的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難點學習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師、學生采集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2課時同學們,七年級時,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你們還記得里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冬天已經降臨了,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我們解釋其中的道理。竺可楨(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兩分鐘內讀完。2.理清文章條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各種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1.齊讀第1自然段。(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請標出有關詞句。(3)課文在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時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討論明確:(1)本段以優(yōu)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3)開篇用“沉睡”“蘇醒”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lián)想。大地蘇醒的物候現象共有三種:“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fā)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fā)”“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了大地蘇醒的生動畫面。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tài),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簌簌”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2.學習第2、3自然段。學生默讀這兩段,然后總結段意。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第3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1)第2自然段以什么為例來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指名回答,教師總結)本文用“傳語”“暗示”“唱歌”等詞將動植物擬人化,寫得有情有感,這種手法大大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例,按時間安排農事的順序來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淺顯易懂。(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呢?(指名回答)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fā)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仔細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許多”說數量不少,有范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密。文中有許多詞語兩兩相對,十分嚴謹,體現了作者對語句的精心組織。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關于物候的知識,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以及物候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F在,讓我們繼續(xù)跟隨竺可楨,探索物候學的奧秘。1.指名朗讀第4、5兩個自然段,然后總結段意。(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性?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第5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2.默讀第6~10自然段。(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首先是緯度;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3.齊讀第11、12自然段。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1)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2)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qū)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3)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qū)。(4)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4.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yè)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那么,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呢?(組織學生討論,結合實際,暢所欲言。培養(yǎng)學生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1.說明的條理性強。,文章首先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接著,課文又在第二部分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則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各種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希望人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更大的農業(yè)豐收。,2.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作者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第二,盡量少用專業(yè)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運用優(yōu)美、描寫性語句和大量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例變得生動形象。,,\a\vs4\al(大自然,的語言)\b\lc\{(\a\vs4\al\co1(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學,二、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性,三、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b\lc\{(\a\vs4\al\co1(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四、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本課教學我將課標的新理論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注意引導學生對身邊物候現象的關注,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實現了以文本走進生活、又從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知識與技能,了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過程與方法,1.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2.揣摩語言,體會文本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3.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重點,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難點,在反復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邏輯順序的特點。,,比較閱讀法、合作探究法。,,查閱有關恐龍的科普讀物,收集整理關于恐龍的知識。,,2課時,,,,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看過或聽說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中有許多我們這個星球上已知的最龐大的動物——恐龍??铸堅浭堑厍蛏系陌灾?,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過,可就是這樣一種種類繁多、數量驚人的生物,卻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這是怎么回事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艾薩克·阿西莫夫,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我,機器人》等。,,請學生快速閱讀第一篇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小組討論),1.這篇短文是按什么順序,如何說明文章內容的?,2.課文的說明內容涉及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討論歸納:,1.按邏輯順序說明的,過程為:①發(fā)現問題:南極發(fā)現恐龍——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②找出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qū)舒適地生活——后來“泛大陸”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③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2.生物學(恐龍)——地質學(板塊理論),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從中明白“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里的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是怎樣得出“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結論的,找出作者思考問題的軌跡。,作者首先發(fā)現問題: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恐龍并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然后進行假設推理:是大陸的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推斷“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中,適合恐龍生活——進一步推斷“泛大陸”后來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文章一方面解開了“恐龍無處不在”之謎,同時又論證了另一個問題:南極洲的恐龍化石為大陸板塊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2.討論:以本文為例,說說科學家們在科學研究中發(fā)揮了哪些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給了我們哪些啟示。,(1)聯(lián)想、想象。由南極恐龍化石聯(lián)想到恐龍的遷移,由生物界的恐龍遷移想象到地質學的板塊漂移理論,使問題的研究進一步深入。,(2)科學假設、推理。發(fā)現問題后,根據已有的理論進行大膽的設想,然后進行科學的推理,進而證實所提出的假設。,(3)多角度思考問題。對于同一個問題——南極為什么會出現恐龍化石?從生物學和地質學多方面進行思考,把各學科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融合在一起,在開闊的視野中綜合思考問題,于是在科學研究中出現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我們從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得到許多啟示,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來談),,課文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fā)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所感動,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chuàng)新!,,\a\vs4\al(恐,龍,無,處,不,在)\b\lc\{(\a\vs4\al\co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推究原因(闡述說明內容),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1.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課文中多處運用了設問,這樣既將中心內容逐步推出,又使讀者有如面對面地交流,既親切,又真摯。如“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翱铸埐豢赡茉诿恳粔K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引出板塊構造理論。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有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還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2.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1)舉例子。在文章中,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例如,為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2)作比較。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斑@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3)打比方。使得語言既生動又明白如話,如“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4)列數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而科學地說明南極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具體地說明了“大冰箱”的內涵。文中還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b\lc\\rc\}(\a\vs4\al\co1(恐龍無處不有,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o(\s\up7(佐證),\s\do5(→)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理論)),(生物學)(地質學),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eq\a\vs4\al(邏,輯,順,序)本課是一篇帶有科普性質的說明性的小品文,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讀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觀點。教學時我多用默讀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說明文的知識,學習說明方法的運用。在相對有難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說明的思路和從科學家們在科學研究中得到的啟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和對科學研究精神的學習?!犊铸垷o處不有》主要是說明恐龍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實,從這一說明中,作者又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板塊構造理論。今天,我們將了解沙子——被壓扁的沙子,看看它與恐龍的滅絕有什么關系。請大家跟我來吧。1.本文所探討的主題是什么?“被壓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說明什么問題?恐龍的滅絕是本文所探討的主題。作者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的死因,再一次證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2.本文對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提出了哪兩種科學假說?假說一:“撞擊說”。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毀滅性的撞擊,是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假說二:“火山說”。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使得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生物滅絕。3.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據又是什么?“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弊C據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fā)現“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fā)毀滅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龍。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1.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2.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有》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層”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的區(qū)別。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3.說明角度:《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4.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每一次科學的新發(fā)現都會引起新的思考,引發(fā)新的科學思維,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類社會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開拓,不斷地相互聯(lián)系,不斷地深化,并以這種形式向前發(fā)展。eq\a\vs4\al(被,壓,扁,的,沙,子)eq\b\lc\{(\a\vs4\al\co1(\a\vs4\al(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問題“撞擊說”,和“火山說”),\a\vs4\al(第二部分(第5~,17自然段):分析,問題,支持“撞擊說”)\b\lc\{(\a\vs4\al\co1(探究恐龍滅絕原因的意義,防,患于未然,佐證“撞擊說”,發(fā)現“斯石,英”——壓扁的沙子,事實證明,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得出結論:“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1.題目提綱挈領。本文的題目看似離題太遠,實則不僅沒有離題,而且還言簡意賅地點出了恐龍滅絕的“撞擊說”之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fā)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2.用詞準確精練?!八坪蹩梢钥隙ǖ卣f,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似乎”與“肯定”連用,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八坪酢笔且环N猜測、揣度的語氣,“肯定”是一種不可置疑的語氣。之所以用“似乎”,是因為作者并沒有親眼目睹斯石英出現在地殼深處,只好用猜測語氣。之所以用“肯定”,是因為根據科學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須具備巨大壓力,而巨大壓力存在于地殼深處。被壓扁的沙子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佐證,→)恐龍滅絕原因),\s\do5(——撞擊說))(化學)(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不同的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科普知識的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分析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本堂課我通過對這兩篇短文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懂得了寫作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下筆,感悟“邏輯性、嚴謹性的說明結構”。通過比較閱讀,能讓學生進一步挖掘文章的內容,激發(fā)他們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主動探究科學的精神。7大雁歸來知識與技能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過程與方法1.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概括、討論、歸納。2.體會本文生動描寫的特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珍愛動物的情感,鼓勵學生保護野生動物,傾心大自然,回歸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發(fā)展。重點1.理解說明對象和特點。2.理解作者的情懷。難點理解文中一些表意含蓄的難句,體會本文的寫作特色。情境學習法、合作探究法。有關大雁的資料、多媒體課件。1課時大雁是春天的使者,當第一群大雁來到我們面前時,就宣告著春天到了,它們歡快之極,喧鬧地聚會,寂寞了一冬的沼澤地因此增添了許多情趣和生機。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家利奧波德對大雁情有獨鐘,他把大雁看作與自己平等的生物,看作宇宙智慧的創(chuàng)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懷著對大雁的喜愛、欣賞的心情,觀察大雁的種種活動。下面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筆觸走進大雁的世界。利奧波德(1887-1948年),美國著名的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他是一位出色的觀察家、敏銳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位造詣極深的文學家。《沙鄉(xiāng)年鑒》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這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中,利奧波德以抒情的文學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彩,如歌如泣地敘述、抒發(fā)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對人類為自身利益蹂躪自然而發(fā)出的悲嘆。此書文筆優(yōu)美、思想深刻,被譽為“綠色圣經”。關于大雁大雁是一種大型游禽,屬鳥綱,鴨科,是雁亞科各種類的通稱,形狀略似家鵝,有的較小。嘴寬而厚,嘴甲比較寬闊,嚙緣有較鈍的櫛狀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數呈淡灰褐色,有斑紋。大雁群居水邊,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時,有雁在周圍專司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鳴叫報警。主食嫩葉、細根、種子,間或啄食農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飛往南方越冬。群雁飛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們稱之為“雁字”,又因為行列整齊,人們稱之為“雁陣”。大雁的飛行路線是筆直的。中國常見的有鴻雁、豆雁、白額雁等。雁隊多以六只或六只的倍數組成。1.多媒體展示課件中大雁活動的情景,同時播放有關雁的歌曲,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2.大雁是一種什么樣的鳥?大雁是一種大型的游鳥,是一種益鳥……3.你又是怎樣理解“歸來”的?有兩層含義:一是大雁返回;二是呼喚大雁,表達一種喜愛之情。4.教師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作者及《沙鄉(xiāng)年鑒》的資料,然后抽三名學生做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你認為寫得優(yōu)美的地方做個記號。6.作者對大雁作了哪些描寫?這些描寫突出了大雁的哪些個性特點?文章描寫了3月大雁的歸來,描寫了春雁覓食前后的鳴叫,描寫了孤雁,描寫了4月夜間大雁群居沼澤時的鳴叫,即歸來、覓食、集會。大雁是具有靈性的候鳥,是報春使者,喜群居、重友情,有聯(lián)合觀念。1.你從文中了解了有關大雁的哪些知識?(1)大雁3月份從南方飛到北方繁殖,11月份從北方飛到南方越冬。(2)大雁飛行的路線是筆直的。(3)雁隊以六只或以六的倍數組成。(4)春天大雁喜歡在沼澤中聚會,大雁的遷徙是全球性的。2.閱讀課文第6~10自然段,探討選文對大雁作了哪些描寫。選文對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會秩序以及集會中的“激烈辯論”等作了生動的描寫。3.“與秋天一樣,我們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這句反映了怎樣的事實?反映了季節(jié)的更替及春雁的覓食習性。4.作者筆下的大雁有思想、有家庭、有歡樂也有不幸,他是怎樣表現這一切的?作者往往用諸如“低語”“問好”“邀請”“旅行”“喧鬧”“咕噥”“激烈辯論”“發(fā)言”等擬人化的語言,使得大雁有了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歡樂,也有了不幸,展現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畫面,具有特別強的感染力。5.作者在文中不但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而且還多次把大雁稱為“我們”的,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1)課文第4自然段中把大雁稱為“我們的客人”。(2)課文第6自然段有一句“我們的春雁”。(3)課文第10自然段有一句“我們的大雁”。6.作者多次把大雁稱為“我們的”,這說明了什么呢?不僅說明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而且說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樣。7.作者為大雁的歸來而高興,又為單身的孤雁而傷感。那么有些大雁為什么由雙雁變成了孤雁呢?它們的親人被人獵殺了。8.作者對被人類獵殺了親人和伙伴的孤雁而傷感,這表明了作者對獵殺者怎樣的態(tài)度呢?又說明作者希望人們怎樣做?(1)對獵殺者的不滿、譴責和憤恨。(2)希望人們保護大雁,保護野生動物。9.請同學們考慮一下:保護野生動物有什么意義?(1)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態(tài)。(2)可以使大自然保持豐富性和多樣性。(3)可以為我們人類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歡樂和情趣。10.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認為大雁是人類的伙伴,動物使地球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害的動物,與動物和諧共處。一言以蔽之,人類應該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11.把剛才讀課文的過程中畫下來的優(yōu)美句段再認真地讀一讀,仔細品味,思考交流認為寫得好的原因。(1)“它們順著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向每個沙灘低語著,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它們低低地在沼澤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著,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洼和池塘問好?!边@幾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不但描寫生動形象,而且寫出了大雁的聰明、可愛、熱情,表現出作者對大雁的喜愛。(2)“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會叫起來,似乎它們?yōu)R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边@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現出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動詞“濺起”“抖落”用得生動逼真,運用擬人的寫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大雁歸來預示著萬物已經擺脫了冬日的嚴寒,溫暖的春天已經來臨。(3)第4自然段中的“盤旋”“慢慢扇動”“靜靜地滑翔”這幾個動詞也用得好。這些動詞不但寫出了大雁降落的具體過程,富有動感,而且寫出了大雁動作的優(yōu)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說明了作者觀察的細致。(4)“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3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作者把遷徙中大雁的鳴叫,比作是“帶著野性的詩歌”,這既寫出了大雁的可愛,說明大雁是人類的朋友,更表現出他對大雁的喜愛之情。12.思考下面這些句子的內涵。(1)“向我們農場宣告新的季節(jié)來臨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規(guī)?!闭f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規(guī)是什么意思呢?聯(lián)系下文解讀此句。下文說,大雁知道11月份從黎明到夜幕降臨,每個沼澤地和池塘邊都布滿了獵槍,而春天是休戰(zhàn)時刻,那些狩獵點和小洲并無獵槍,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規(guī)規(guī)定,春季禁止獵殺大雁,冬季則允許獵殺。這說明大雁也摸清楚了這個規(guī)律,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剛剛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則放心地活動、覓食。(2)“單調枯燥的數字竟能如此進一步激發(fā)愛鳥者的感傷。”“單調枯燥的數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數,由這些數字分析,六只的雁群是一個家庭,而之所以有“孤雁”,是因為家庭中其他成員被槍殺,它們有的成了“心碎的寡婦”,有的失去了子女,原先就為這樣推斷而感傷,而六年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結論,所以進一步激發(fā)了愛鳥者的傷感。為單調枯燥的數字而動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關于大雁的單調枯燥的數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動情。13.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寫大雁的古詩句?(1)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2)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3)宋代范仲淹的詞《漁家傲》中有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4)唐代詩人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一句“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濃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間注滿愛鳥之情。他對大雁的遷徙飛翔由衷欽敬,他為大雁擔驚受怕,為遍體創(chuàng)傷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傷哀痛。他為大雁歸來而欣喜歡樂,對大雁的種種鳴叫聲由衷喜愛,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筆墨中也飽含愛意。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大雁對季節(jié)把握準確。第二部分(第3~10自然段):寫大雁的日常生活。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寫大雁有聯(lián)合觀念,它們的遷徙為地球帶來了生機。1.詩意表述,情感豐富。“一只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3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這一句是說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給人們帶來了春天的生機、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悅。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2.語言真摯,情意濃醇。本文語言十分優(yōu)美,具體表現在:大量運用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動,可讀性強;多處運用對比的寫法,突出大雁的特征;詞匯豐富多彩。3.形象描寫,聲情并茂。本文多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聲情并茂。大雁歸來利奧波德雁隊和孤雁(感傷)珍視動物鳴叫(“辯論”—“低語”—喜愛)保護自然聯(lián)合的觀念(贊美)這節(jié)語文課,全面滲透新課改理念,又充分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可以說體現了語文教學應有的價值。我的教學設計呈板塊狀,合理而有梯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突出基本能力培養(yǎng),加強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的同時,又強化基礎訓練,重視知識積累。讓學生自主學習,我的適時引導、點撥,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沒有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使課堂教學實而不死、活而不亂,創(chuàng)設了一種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8時間的腳印知識與技能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2.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過程與方法通過速讀、跳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弄清說明的層次和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和寫法特點。難點閱讀較長文章,把握說明的層次。速讀法、跳讀法、“巧妙裁剪”法。多媒體課件1課時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把時間比作一去不復返的流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這里人們把時間比作為飛速的“箭”和“梭”……其實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著名科普學家陶世龍的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關于巖石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鵝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部有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tài)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礫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1.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字詞我們接觸較少,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字詞中加點字的讀音(齊讀):蹤跡(zōnɡ)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帷幕(wéi)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2.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并用筆勾畫出重要環(huán)節(jié)。3.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5.完成下列填空題,說說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從(“死”的石頭上)可以看出地殼的活動;(石頭的顏色不同)可以說明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化石)可以幫助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6.小結:了解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對現實生活也是有意義的,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探尋它們,進而為人類造福。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特色?本文標題便很新奇,把“巖石”比作是“時間的腳印”。時間在不斷流逝、不斷前進,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把時間比作腳印,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讀者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2.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什么不直接進入正題,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話?討論明確:課文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把時間擬人化,一方面與課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實際生活,吸引讀者。3.第4自然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主旨?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4.找出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們承啟了哪些內容?第5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總領下文——巖石被自然界中各種因素改變)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啟下——巖石毀滅的過程)第18自然段: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承上——總結上文巖石新生的歷史)第22自然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承上啟下——承上總結了巖石記錄時間方式之一:毀滅與新生;啟下談巖石記載歷史痕跡)第24自然段: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承上——總結“礫石”能夠記載地殼的活動)第27自然段: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啟下——列舉事例說明化石記錄地質時期)5.根據承上啟下的段落,分析課文的結構,理清作者的思路。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第一層(5~21自然段):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可以記錄時間。第二層(22~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造福人類。6.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①地殼的活動;②氣候的變化;③古代生物的狀況;④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⑤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7.閱讀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人類是怎樣根據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lián)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9.品味說明語言(1)“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這一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說明方法是列數字。加點詞語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2)“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边@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fā)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1.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后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菔癄€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2.擬人手法,生動有趣。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一句把“巖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做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時間的腳印(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著許多種記錄時間的方式。eq\a\vs4\al((二)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eq\b\lc\{(\a\vs4\al\co1(1.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a\vs4\al(2.巖石保存的,歷史痕跡)\b\lc\{(\a\vs4\al\co1(地殼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三)讀懂巖石記錄,造福人類。本課中巖石從毀滅到新生的過程較難把握,在讓學生閱讀、討論的基礎上,我采用了圖示法,這樣,學生對巖石的生成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然后,用更為直觀的圖片加以印證說明,進而讓學生明白:巖石從毀滅到新生的過程就是記錄時間的過程。理清了文章的內容,說明順序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配合教學內容而設計的課件,條理清楚,容量較大。考慮到學生對教材不夠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學生入場到上課的這段時間,播放了部分課文錄音,讓學生盡快了解學習的內容。后半部分插入的音樂,為課堂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本課教學,使我明白,說明文教學并不全是枯燥無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說明文教學也同樣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這對日后的語文教學將有極大的幫助!本課最大的遺憾是,對科學精神的滲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擴大視野,提高自身素質將成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寫作(二)說明的順序知識與技能了解說明文中的說明順序,合理安排說明順序。過程與方法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征,能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合理安排說明順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會細致地觀察和思考周圍的事物,準確把握事物的特征。重點、難點能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合理安排說明順序。1課時一、新課導入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于說明文,準確地來說都屬于事理說明文,像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夢回繁華》《中國石拱橋》等屬于事物說明文。這些文章或說明事物特征,或闡明事理,都是按一定的順序來進行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說明的順序有哪幾種?我們在習作中怎樣來運用它呢?二、認知說明順序說明文的順序主要有以下三種:①空間順序:即是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像介紹一座建筑、一處園林、一片山水。②時間順序:是指按照事理發(fā)展過程的先后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有時候,為了說明事物的制作過程,或者撰寫實驗報告,我們也常常按照步驟或程序的先后順序來寫,呈現出“過程”來,這是一種特殊的時間順序。③邏輯順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lián)系及人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務活動中的禮儀處理能力測試題及答案
- 食堂節(jié)能節(jié)水與減排技術張志勇簡
-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
- 202A勞動合同樣本「標準」
- 湖北工業(yè)大學《西方文論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北正定師范高等??茖W?!禤HP動態(tài)網站開發(fā)》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舞蹈鑒賞與批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移通學院《新型遙感信息處理與應用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遼寧省丹東市重點中學高中高三聯(lián)考語文試題含解析
- 合同會簽單審批意見(2025年版)
- 行政管理本科畢業(yè)論文-數字政府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研究
- 危貨車輛防汛救援應急預案
- 電信運營商網絡升級計劃
- 2025年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中小學組)題庫及答案
- 2025年山東能源集團高校畢業(yè)生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社區(qū)商業(yè)中心公共設施的規(guī)劃與運營管理
- 2024年河南省中職英語對口高考試題
- 政治-山東省濰坊市2025屆高三2月開年診斷調研監(jiān)測考試試題和答案
- 公司清明節(jié)前安全教育
- 2025年湖北咸寧通城城市發(fā)展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石油開發(fā)地質學-第5章-圈閉和油氣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