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封楊萬里與《金陵省難史》新考_第1頁
逼封楊萬里與《金陵省難史》新考_第2頁
逼封楊萬里與《金陵省難史》新考_第3頁
逼封楊萬里與《金陵省難史》新考_第4頁
逼封楊萬里與《金陵省難史》新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逼封楊萬里與《金陵省難史》新考

長期以來,太平天國的一些歷史著作中都有這樣一句話。即太平天國革命事業(yè)由盛而衰,關鍵在于天京內訌;而天京內訌則是由楊秀清“逼封萬歲”所引起的,所以“逼封萬歲”是導致太平天國敗亡的重大歷史事件,而楊秀清則是太平天國的罪人。但是,“逼封萬歲”究竟有無其事,卻一直是個問題。最近一年多,也還有一些同志發(fā)表文章,認為其事可疑。筆者將有關天京內訌的最初幾條記載和太平天國當時的情況進行了初步的分析之后,也認為“逼封萬歲”絕不是事實而是謠言,并試圖對這個謠言究竟是怎么來的作一些探索。有關天京內訌的最初記載,在“逼封萬歲”的問題上即已互相矛盾,而且全都來自傳聞。因此,要認定有無其事,就不能單純根據(jù)某幾條記載,而必須對當時的有關歷史事實作出分析。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明確認定“逼封萬歲”確有其事的最初記載,不外下列三條:(一)知非子《金陵雜記·續(xù)記》,撰于咸豐六年(1856),即天京內訌發(fā)生的那一年。它說:咸豐六年秋,東賊楊秀清欲奪洪秀全偽位,先將洪黨分調出城,遂私刻太平天國真命主楊秀清偽戳,于七月間假稱天父下凡,傳洪逆之子不至,洪自往焉,入東巢,楊逆踞坐不起,云“天父在此”,洪逆即跪。蓋賊等本系串慣伎倆,互相誕語以愚黨下,有是語不得不跪也。楊逆假天父語問洪逆云:“爾打江山數(shù)載,多虧何人?”答云:“四弟”。楊云:“爾既知之,當以何報?”答以“愿即加封”。隨出向眾黨云:“嗣后均宜稱東王為萬歲,其二子亦稱萬歲?!辟\眾諾,楊色稍霽,洪亦不轉。洪隨回入己穴,命群賊即于穴外所筑土城上密布槍炮,恐楊來暗算。一面遣腹賊至江西調北賊韋昌輝回金陵。這條記載是從哪里來的呢?知非子說:“此卷(按指《續(xù)記》)系近日情形,皆聞之于遇難播遷之人及被擄脫逃之輩,方能知之最詳,言之最確;復為裒成一編,參以己見?!笨梢?它只是得自傳聞,并無確切根據(jù)。(二)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東北賊遞殺大略》,撰于咸豐七年(1857)。它關于“逼封萬歲”的記載,與《金陵雜記·續(xù)記》大體相同。它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張汝南之子在所寫“例言”中說:張汝南自“癸丑(1853)二月城破”至“次年八月”住在天京,所以“書中所載皆咸豐三四兩年賊中情狀”;“越三年丁巳,館于杭,課余憶及,信筆記之”。可見天京內訌發(fā)生時,張汝南已不在天京,這條記載也只能是得自傳聞。(三)《李秀成自述》,寫于同治三年(1864),時在天京內訌八年之后。這條記載除說到“逼封萬歲”而外,還說到“誅楊密議”。對于“誅楊密議”,史學界已有定論,認為是無稽之談。為什么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對如此重大的事件也會寫出一些不實之詞來呢?這是因為,天京內訌的時候,他在丹陽作戰(zhàn),約有兩年之久都未回過天京除這三條而外,也許,清廷兩江總督怡良在咸豐六年寫的奏報,可以算作“逼封萬歲”的一個旁證。(四)清朱學勤等纂《欽定剿平粵匪方略》卷一六三所引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三日兩江總督怡良奏報,它說:楊逆向洪逆索取偽印,意圖并吞,洪逆將韋逆調回,殺死楊逆及其親屬。這條記載雖然說的是“索取偽印”,不是“逼封萬歲”,但兩者同屬一“逼”。不過,它也只能得自傳聞,這只要考慮到怡良處于敵方這一點就知道了。以上有關天京內訌的最初記載,都著錄了“逼封萬歲”之類的事。自此以后,凡肯定“逼封萬歲”其事的史著,都是根據(jù)這些記載輾轉抄錄的,已無查核的必要。這里的問題是,有關天京內訌的最初記載并不止于上列幾條,還有一些記載,在實質性內容上卻是與上列記載對立的:(五)布列治門(Bridgman.ElijanColeman)發(fā)表在1857年1月3日《華北先驅周報》上的一篇通訊,它說先是楊秀清有一心腹部將為其親信,不知何故,向洪秀全告密,洪立即召其心腹盟弟北王韋昌輝回兵勤王,一以保護其自己生命,次則以誅滅謀篡位者。(六)麥高文(Macgowan,DanielJerome)發(fā)表在1857年5月9日《華北先驅周報》上的一篇通訊,它同布列治門的說法一致,都認為天京內訌的起因是“告密”而不是“逼封”。這兩條通訊的說法和“逼封萬歲”說是對立的:如果楊秀清當時確已面逼洪秀全加封或交印,那么還有什么更甚于此之“密”可“告”;如果有足以引起內訌之“密”可“告”,那就不應該出現(xiàn)逼封或索印之類的事情。當然;這兩條通訊也還是得自傳聞;但就“告密”一事而言,卻似乎并非無據(jù)。麥高文的通訊中還指出了告密人是太平天國領導人物中的第八位。從洪秀全算起,第八位應是豫王胡以晄,但胡以晄在內訌之前早已病死。據(jù)咸豐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江北大營欽差大臣德興阿奏報:洪秀全在誅殺韋昌輝之后,又于十一月初一日將燕王秦日綱與佐天侯陳承镕同時處死。陳承镕是朝內官的領袖,位次緊接胡以晄,如果剔出已死的胡以晄不計,他正是領導集團中的第八位。后來洪秀全在《賜英國全權特使額爾金詔》中曾說東王是“遭陷害”死的,暗示有“告密”一事。這樣,“告密”一說,也就有了一些蛛絲馬跡。除兩條外人通訊而外,還有一條屬于最初的記載,也是與“逼封萬歲”說相反的。這就是:(七)《石達開自述》,這份自述系清吏記錄,時在同治二年(1863)。它說七年,達開領眾在湖北,聞有內亂之信,韋昌輝請洪秀全誅楊秀清,洪秀全不許,轉加楊秀清偽號,韋昌輝不服,便將楊秀清殺死。達開返回金陵,要與他們排解,洪秀全心疑,要殺韋昌輝。達開見事機不好,走到安徽,妻室兒女留在金陵,均被韋昌輝所殺。達開復由安徽回金陵,洪秀全即將韋昌輝殺了,有謀害達開之意,旋即逃出金陵。石達開是金田“起首共事之人”,位居翼王,于情于理,他是應該知道一些內情的;但是,第一,他當時也不在天京;第二,洪秀全、韋昌輝對他心懷疑忌;第三,也是最根本的,洪秀全嚴密封鎖了天京內訌的真情。所以象翼王石達開這樣的人,也就只能“聞有內亂之信”,而不能在回天京后直接從洪秀全那里了解到內亂之實了。不過,他所聽到的傳聞卻正好與“逼封萬歲”說相反;內訌的起因不在于楊秀清的逼封,而在于洪秀全的陰謀。與洪秀全關系不算不深的石達開深信,洪秀全猜疑心重,而且在自己認為必要的時候會搞陰謀。這一點,從石達開的遠征不返和《自述》中關于天京內訌的說法,完全可以看得出來。有關天京內訌的最初一些記載矛盾百出,這個情況說明了內訌實情是被洪秀全嚴密封鎖了的。也許他有難言之隱吧!所以,無論“逼封萬歲”也好,“索取偽印”也好,“告密”也好,“故意加封”也好,都是小道消息或謠言。誰真誰假,甚至在當時象石達開以及李秀成這樣的人物,也是難以判別的了。不過結合太平天國當時的情況,特別是洪、楊當時的關系,我們也還可以分析出天京內訌的端倪。天京內訌之前,太平天國軍政大權都集于楊秀清一身。按照太平天國中央政府的編制,天王府內并無管理國家軍務政務的機構或人員,而楊秀清主管的“東殿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太平天國前期總理國務的機關”群賊具奏于洪逆,概謂之本章.然不能徑達,必由楊逆率韋、石諸逆轉奏。能列名于本章者,唯楊、韋、石三逆。下此具本章于洪逆,僅請安、賀喜、謝恩而已,概不準奏事,且必請楊逆蓋印,否則洪賊不閱。若一應軍務,各偽官俱具稟楊逆,謂之稟奏……大權悉為楊逆所攬.是以本章寥寥,而稟奏獨多……楊逆入奏,從無駁回者。洪、楊之間的這種關系,必然包含著難以克服的矛盾,而且這個矛盾在天京內訌之前三年即已相當尖銳?!短旄赶路苍t書二》所記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十一月二十日天父下凡杖責洪秀全,及兩天后楊秀清上朝勸慰一事,表明楊秀清那時就已經(jīng)看出了洪秀全對自己的極端不滿。他警告洪秀全說:“小弟雖足為臣者法,但后日幼主以后,亦要法我二兄海底之量,能受臣直諫,方盡為君之道也。自古以來,為君者常多恃其氣性,不納臣諫,往往以得力之忠臣,一旦怒而誤殺之,致使國政多乖,悔之晚矣!”但是,這個日益激化的矛盾畢竟又拖延了幾年,直到咸豐六年七月,洪秀全才不顧一切,暗中調回韋昌輝,用突然襲擊的手段,將楊秀清殺害,這又是什么原因呢?主要的原因是,咸豐六年五月摧毀江南大營以前,太平軍北伐、西征不利,江南大營還威脅著天京,大敵當前,局勢很明顯,洪秀全還保持著較為清醒的頭腦,沒有被打垮江南大營這個戰(zhàn)役上的勝利沖昏,知道一旦除掉楊秀清這個最有實力和威望的軍政首腦,大局必然敗壞,所以隱忍下來。內訌爆發(fā)之前的洪、楊關系,表面上比較平靜,就是靠這樣的條件來維持的。在兩人關系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楊秀清有什么必要再用“逼封萬歲”之類的無聊舉動去激怒洪秀全呢?如果說奪權,則軍政大權業(yè)已在握的楊秀清對洪秀全實在無權可奪。如果說萬歲之封尊榮,則賜封萬歲者仍然高出一籌。所以這樣的舉動對于楊秀清確乎于名于實皆無補益。楊秀清怎么會干出這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來呢?退一萬步說,即使楊秀清私欲熏心,愚妄至極,想稱萬歲,他也有權代天父傳言,為什么不用天父名義加封,而偏要洪秀全加封?既要洪秀全加封,又為什么不大張旗鼓,公之于世,卻偏要把洪秀全弄到東府密室,干這種自己也認為見不得人的事?除此以外,“逼封萬歲”說與史實也多所抵牾。其一,據(jù)大量史料看來,洪秀全自入南京后,“僻處深宮,從不出戶”所以,“逼封萬歲”這類說法,不但不合情理,矛盾百出,而且與史實不符,只能是政治謠言。那么,這樣的謠言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筆者認為,這也不難找到線索,線索就是:謠言對誰有利?因為造謠的人只會編造對自己有利的謠言,不會編造對自己不利的謠言。比較洪、楊雙方,“逼封萬歲”之類的謠言當然不利于楊而有利于洪。因此造謠者不會在楊秀清一方。如果楊秀清是洪秀全下令殺害的,作為殺害的理由,這一謠言就可能直接來自洪秀全。如果楊秀清是韋呂輝擅殺,作為擅殺的理由,這一謠言就可能來自韋昌輝。不過,韋昌輝造謠,也得要洪秀全點頭。因為“逼封萬歲”這樣的謠言,必須洪秀全認可,這就應該說是洪韋共同造謠。這個謠言當時散播得很廣。這是因為楊秀清被殺之后,群情憤激,天京城里的武裝沖突逐漸擴大,不散播楊秀清的“罪狀”,難以平息眾怒。周邨同志說:“說楊秀清逼洪秀全封萬歲,事實只是事后為了繼續(xù)鞏固群眾而虛構宣布的。這就是中外記載中傳說的可能的由來?!碧炀﹥扔徶?人心渙散。十多萬將士跟隨石達開遠征不返;以前從未出現(xiàn)過的守將獻城投敵的事,也一再出現(xiàn)。天國前途岌岌可危。為了挽回人心,洪秀全又為楊秀清平反(楊被殺后被貶為“東孽”)。他在《天歷六節(jié)并命史官作月令詔》七月念七東升節(jié),天國代代莫相忘。謝爺降托贖病主,乃龕世人轉天堂。這就是說,東王楊秀清是有巨大功勛的,因為被人誣陷而遭到殺害,現(xiàn)在定他被殺之日為“東升節(jié)”,天國世世代代都要紀念他。值得注意的是末尾兩句,一方面把殺害楊秀清的責任擺在韋昌輝等人身上,一方面叫眾人不要“推測”。試問:眾人所“推測”的究竟是什么事?難道除了“逼封萬歲”之類的事而外,還會有別的什么事情值得大家這樣“推測”嗎?“妄為推測有何益”一句反映出,對于楊秀清突然被害一事,太平軍將士在幾個月后還在議論紛紛,而洪秀全則極端害怕大家再提這件事情。天京內訌時,謠言不少。除“逼封萬歲”而外,還有“無詔擅殺”,“誅楊密議”等。這些謠言,都是為了滿足當時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時事態(tài)發(fā)展的輪廓可能如次:洪秀全和韋昌輝發(fā)動突然襲擊殺害東王楊秀清時,總得找個借口,于是在楊秀清死后立即出現(xiàn)了“逼封萬歲”的謠言。由于楊秀清及其部屬二萬余人無辜被殺,群情憤慨,為了挽回人心,在韋昌輝伏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