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建筑設計與浙一師風潮的再思考_第1頁
辛亥革命時期建筑設計與浙一師風潮的再思考_第2頁
辛亥革命時期建筑設計與浙一師風潮的再思考_第3頁
辛亥革命時期建筑設計與浙一師風潮的再思考_第4頁
辛亥革命時期建筑設計與浙一師風潮的再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辛亥革命時期建筑設計與浙一師風潮的再思考

浙江的現(xiàn)代教育始于甲午戰(zhàn)爭后。隨著清末新政的啟動,浙江各地建立的新學校數(shù)量日益增多。浙江兩級師范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當時新式學堂中的規(guī)模最突出,并因它以“木瓜之役”首起端,十年后又以”浙一師風潮”贏得了五四運動在浙江的深入發(fā)展,因而,它在浙江近現(xiàn)代學生運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對“浙一師風潮”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十年前的夏震武是個‘木瓜’,十年后的夏敬觀還是一個‘木瓜’,增韞早已垮臺了,我看齊耀珊的壽命也不會長的?,F(xiàn)在經(jīng)子淵、陳望道他們的這次‘木瓜之役’比十年前我們那次‘木瓜之役’的聲勢和規(guī)模要大得多了……看來經(jīng)子淵、陳望道他們在杭州的這碗飯是難吃了……不過這一仗,總算打勝了。”一新政時期文化社團的組織體系庚子事變后,中國“積貧積弱”的民族危機更為深重,面對東西方各國列強的“爭強斗勝”,清政府開始實施新政,對文化社團政策有所調整,各地以新知識界進步人士為主的社團紛紛建立(一)省教育會與杭州新教育新式社團在開啟民智與提倡合群的兩大宗旨下,廣泛開展各種活動到了民國以后,在推進浙江教育近代化的進程中,興學的主體已由傳統(tǒng)開明紳商轉換為新知識界人士,教育領域在民國前新式教育的基礎上繼續(xù)革新。以留日學生經(jīng)亨頤為會長的浙江省教育會等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傳播到浙江后,省教育會就成為了教育界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新知識界人士由于受到了西方文化教育的熏陶,以推進全省新教育為己任,積極向教育界同仁傳播國內外教育改革的訊息,促進人們教育觀念的革新。從省教育會對新教育的宣傳所采取的措施看,聯(lián)絡學界和組織出國教育考察成為杭州新知識界在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五四時期社團活動的亮點之一。發(fā)起成立全浙教育會聯(lián)合會,多次召開會議,共商全省教育事宜并積極參加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積極探討教育改革方案;還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會議(1917年10月10日至26日在杭州召開),通過決議案十三項;為了讓教員更具體直觀地了解和學習外國的先進教育思想與制度,1918年2月5日至3月6日,浙江省教育會利用寒假組織中小學教員去日本考察教育,經(jīng)亨頤親任團長。歸國后教育考察團又舉行了匯報演講,對杭州教育界乃至全國新知識界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二)社會關注的外在表現(xiàn)在辛亥前十年的報刊中,學堂學生鬧事的報道和相關評論不勝枚舉。比如南洋公學退學等事件以后,《蘇報》就曾開辟“學界風潮”欄,專門報道各地學界動態(tài),抨擊新式學堂的陳腐風氣,鼓噪學生罷課退學等。1901年夏,浙江求是書院發(fā)生的“罪辮文”事件“木瓜之役”:1910年12月21日魯迅致許壽裳的信中說道:“木瓜之役,倏忽匝歲,別亦良久,甚以為懷?!眻罂鳛榕杂^者,固然有其自身的明確立場,但通過社會重大事件的報道,也間接傳達出新知識界主體與底層民眾之間輿論傾向的差異性。在巴赫金看來,“話語”其真實含義都只能通過社會“交往”與“對話”實踐才能獲得:“實際上,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是在說話和聽話,而是在聽真實或虛假,善良或丑惡,重要或不重要,接受或不接受等等。話語永遠都充滿著意識形態(tài)或生活的內容和意義。”“浙一師風潮”: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傳播到浙江、與學生運動相互結合相互激蕩的產(chǎn)物。它以施存統(tǒng)在《浙江新潮》第2期(1919年11月7日)發(fā)表的《非孝》一文為導火索,浙江教育界、思想界新舊派別之間由此正式展開激烈的沖突,中經(jīng)“倒經(jīng)(經(jīng)亨頤)運動”、“挽經(jīng)(經(jīng)亨頤)護?!边\動,以1920年5月1日暨南大學教務長姜琦正式出任浙一師校長止,前后歷時半年左右隨著學潮的發(fā)展,上海《民國日報》、《申報》、《新聞報》、《時事新報》,北京《晨報》、《公言報》等不同程度地給予了報道,一時報道事態(tài)進展、時評類文章潮流般涌現(xiàn),首先在輿論上給予杭州進步的學生界以熱情有力的支持。多數(shù)時評文章認為“浙一師風潮”絕非一時一地的現(xiàn)象,這牽涉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新舊思想抗爭的問題:是堅持新文化立場還是保存?zhèn)鹘y(tǒng)?說到底如何保持教育獨立成了大家最后討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三)從推動日本學校向浙師學校轉型五四時期被譽為浙江的“北大”、東南新文化運動重要據(jù)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及其前身,就一直是吸引浙江留學生的學校之一。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籌備期間,王廷揚曾兩次赴日考察學務,并訪問過經(jīng)亨頤、許壽裳、錢家治、張邦華等一批浙江留日學生,咨詢過辦學辦法和建筑事項等。后來擔任教務長的經(jīng)亨頤,此時出力最多、付出也最大,后來他們都陸續(xù)回國在浙一師任職。學堂歷任監(jiān)督,多為科舉出身,并有很多人曾留學日本;歷任教務長則都是留日學生,所聘日本教員,在新知識、新教法的傳授和示范方面起過重大影響。如周樹人1909年9月歸國后就擔任師校初級部化學和優(yōu)級部生理學教員,同時兼任日本教員玲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從教務長到一般教員,曾留學日本的人員占了相當?shù)谋壤?,“木瓜之役”期間日本教員還有八名。從師資配置上說,辛亥革命前夕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是當時杭州規(guī)模最大的新式學校。正如前文所述,浙一師這種師資配置方式有著潛在的矛盾。1909年10月14日,沈鈞儒當選為浙江諮議局副議長,請辭師校監(jiān)督。浙撫增韞請富陽人夏震武“辛亥革命之際,新知識界與舊士紳的分離對立傾向被反滿革命所掩蓋,雙方暫時成為同路人。民國以后,潛在的矛盾迅速上升激化,由開明人士轉型而來的自由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與由紳士支撐的正統(tǒng)秩序始終無法諧和,只好再度競逐較量,以求實現(xiàn)民權。”二逐步變遷階段浙江自唐以來文風鼎盛,尤其到了近代,士紳階級的思想觀念也一步步地變遷?!胺莾H在社會觀念與價值取向上加重其崇洋的傾向,甚至在新的社會領導階層知識分子中,也崇尚西學,視西化為救國救民切要之途,于是傳統(tǒng)與國故逐漸不為社會所重?!?一)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江近代傳媒張灝認為1895—1925年初前后大約三十年的時間,是中國思想文化從傳統(tǒng)過渡到現(xiàn)代、承先啟后的關鍵時代而從1912年至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上臺前,同樣從事報刊事業(yè),新知識界對于報刊的認識有了變化,這得益于“出版機構的民間化、新式學堂的蓬勃發(fā)展,再加上接納新文化的‘讀者群’日漸壯大”,因此“眾多潔身自好、獨立于政治集團之外的自由知識者,借報刊為媒介,集合同道,共同發(fā)言,形成某種‘以雜志為中心’的知識群體”短短15年光景,創(chuàng)辦的報刊近百種之多,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江近現(xiàn)代傳媒興辦的熱潮。報刊在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以下的特征:從熱衷于傳播實業(yè)新知到白話體報的誕生,開始注重底層民眾的啟蒙教育;從注重報刊的政治宣傳功能到重視報刊作為商業(yè)信息載體功能,休閑類報刊開始復興;文體類型上也從單純翻譯外國報刊文章到濃厚政論色彩的新文體的轉變;報刊欄目日益細化;報刊也從以新知識界人士為主體逐漸轉為新式教育培養(yǎng)下的學生。至此,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江近現(xiàn)代輿論體系開始建立。當然不容忽視的還有,由留學日本的學生們翻譯、編譯的各種教科書以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刊也開始向中國沿海乃至內陸地區(qū)傳播。從1895年到辛亥革命前后,僅僅譯自日文的書刊就近一千種之多(二)“新市場”的開辟與杭州公共空間的形成沃爾特·李普曼曾指出:“對輿論進行分析的起點,應當是認識活動舞臺、舞臺形象和人對那個活動舞臺上自行產(chǎn)生的形象所做的反應之間的三角關系?!苯贾莩鞘锌臻g的位置,因環(huán)西湖的城墻和旗營的存在而變得更為封閉。前者使杭州城變成一個與周圍風景區(qū)隔湖相望的封閉空間,后者使杭州城呈現(xiàn)一座“城中城”的格局。城墻和旗營的存在,將杭州和西湖分隔為空間上截然不同的兩個單元。辛亥革命后,浙江軍政府發(fā)布公告,廢除杭州府,將錢塘、仁和兩縣合并為杭縣,直屬浙江省,為省都督府的所在地。同時拆除旗營,在旗營舊址開辟“新市場”,使原來瀕湖一帶的商業(yè)中心得以擴展,一些重要的公共設施如體育場、圖書館以及展覽館等都先后建造在這里。這樣就打破了城區(qū)空間的束縛,讓城區(qū)和西湖融為一體。“圍繞湖濱新市場,東有滬杭鐵路終點站城站市場,南有位于錢塘江北岸集散木材柴炭的江干市場,北有運河終點以‘三行一市’(即米行、紙行、箔莊及魚市場)聞名的拱墅市場,加上從鼓樓至官巷口的舊市區(qū),形成了一個連接內外的商業(yè)網(wǎng)?!痹谏鲜霰尘昂统鞘泄部臻g中,尤其隨著民國以來杭州市政建設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開始有了變化:馬路的修筑與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xiàn)和推廣,在擴大了人們活動空間的同時也潛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空間觀念;電燈的使用和現(xiàn)代通訊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改變人們傳統(tǒng)時間觀念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互動溝通、共享信息的效率;公園、運動場、電影院、游樂場、公共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的日臻完善,在改變人們既往娛樂方式的同時也促使人們對信息與現(xiàn)代知識需求的增加,閱讀報刊成為部分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與此相對的,從戊戌維新以來,杭州新知識界為了擺脫內憂外患的民族危機,各種新式社團如行會、公會、會館以及民國后的學聯(lián)、青年團、學社、協(xié)會等相繼成立,迎合著人們生活方式轉變的需求,如前文所說的新式社團開啟民智所采納的七種類型的活動。新式社團多由新知識界的人士構成,改變了傳統(tǒng)單純依靠血緣、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社團組織模式,顯示出辛亥革命前后杭州城市社會階層流動的駁雜性以及社會關系重新分化組合的大變動。同時,還應注意到這種新式社團組織在超越區(qū)域視角以后,彰顯出了沿海與內地、都市與鄉(xiāng)鎮(zhèn)新知識界之間的結合與互動,而這一互動的媒介除了近代傳播媒介外,還由新知識界的人士擔當。(三)浙模式:“瓜之役”到“浙婦人”如前所述,超越以杭州為中心的區(qū)域視角,可以看到現(xiàn)代傳媒如京滬等地的報刊對于新式教育的報道也開始關注起來,如各地興學概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辦學舉措及方針政策、學堂學生及教職員的活動情況等。清政府剛開始興辦新學的初衷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支持者,但到了1905年科舉制廢除后,新式教育割斷了傳統(tǒng)士紳入仕的渠道,致使既有的社會結構失序并開始顛覆。而以西學為主的教學又使得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接受了西方的政治、人文思想。一時新式教育下的學生開始主張自由平等、喜歡談論革命流血的事跡,因此學生運動頻頻發(fā)生。為了更好地理解辛亥前后杭州的學生運動,就不得不提到以經(jīng)亨頤為代表的杭州新知識界對浙一師進行的教育革新活動。經(jīng)亨頤任改制后的浙一師校長,其整個教育革新運動的核心是提倡“人格教育”,強調教育以陶冶人格為主,和當時江蘇教育會黃炎培所提倡的“職業(yè)教育”不同,但是經(jīng)亨頤并不反對“職業(yè)教育”:“今日中國宜重人格教育,決無廢除職業(yè)之意;若謂今日中國宜重職業(yè)教育,亦無人格已算完足之理。惟自社會全體觀之,不能錫(賜)以二名稱,則人格尚可包括職業(yè),故余亦贊成人格之說。教育為治本之事業(yè),不宜作治標之主張也?!睆摹澳竟现邸钡健罢阋粠燂L潮”,以杭州為代表的“士紳社會”正經(jīng)歷了權力擴張的時期,也由于過于政治化而走向自我瓦解:一部分士紳在新式的建制下蛻變?yōu)樾率降闹R人,成為新知識界的組成成員;同時,另一部分士紳直接轉化為政治權貴而失去民間的身份,進而成為既有秩序的維護者。作為這兩次風潮的反對者(官方教育機構、教育界守舊人士等),除了與新知識界人士在新舊思想方面有沖突外,還涉及到一層現(xiàn)實的利益沖突?!澳竟现邸敝?,前面提到的《杭州某君論師范風潮書》中指出:“師校教員薪水為通省冠,而功課最少,如圖畫不過一星期六點鐘,而月薪有七八十金、百二十金者,其他可知。厚利所在,誰人不趨!故夏初接受時,即有人在外招搖:某任教務長,某作齋務長,某任庶務長,某某任某科教員……”這也可以看作是教育會會員為什么那么想把持浙一師的原因之一。這種記述也可以從《再看全浙師之怪現(xiàn)狀》(《神州日報》,宣統(tǒng)元年十一月二十日,1910年1月1日)一文的相關內容得到佐證到杭后調查一師學潮真相,知這回的事情實在起于內部“牛鬼蛇神”的一般教員,齊照巖罵經(jīng)子淵是過激黨底話,也是起源于內部的。這回的留經(jīng),好像西南的護法,是一個假面具,現(xiàn)在把西洋鏡拆穿了,只有學生是真要留經(jīng),“牛鬼蛇神”只要飯碗留罷了。信中的齊照巖和經(jīng)子淵即事件雙方的齊耀珊與經(jīng)亨頤兩人??梢?,處于“王綱解紐”的動蕩變遷時代,趨新與守舊兩股力量之間的沖突、對立與扭結在一所學堂的兩代知識分子之間也不能避免,新舊觀念糾葛的背后還隱藏著一層現(xiàn)實的利益。(四)社會力量:社會中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20世紀初期,基層鄉(xiāng)鎮(zhèn)開明人士較少,即使有渴求革新社會風氣的愿望,也由于勢單力薄無法與頑固勢力抗衡,因此不得不求助于本鄉(xiāng)外埠城市的士紳的幫助。后者既是都市的名角,又對于鄉(xiāng)梓的革新事業(yè)充滿了熱情,對于本鄉(xiāng)社會習俗乃至文明習氣的培養(yǎng)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許多成立于上海及各省垣的團體,都有總部分會的計劃,準備向內地府縣乃至鄉(xiāng)鎮(zhèn)大幅度擴展?!比绻f此時的湖州同鄉(xiāng)會,只是為這班留日學生提供了與以夏震武為代表的教育界舊勢力抗衡的物質條件,那么十年后“浙一師風潮”前后涌現(xiàn)的社團則為學生運動提供了精神資源。其中,浙江一師校友會和明遠學社均成立于風潮發(fā)生前,前者于1913年10月13日成立,“以陶冶校風、鍛煉身體、養(yǎng)成善良之校風為宗旨”三新思潮的出現(xiàn)20世紀初期,中國的“民間輿論”已經(jīng)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然而,對于這種閃爍著時代火花的學生運動,它所傳達的內涵當初是非常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