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譯簡史第5章課件_第1頁
中西翻譯簡史第5章課件_第2頁
中西翻譯簡史第5章課件_第3頁
中西翻譯簡史第5章課件_第4頁
中西翻譯簡史第5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翻譯與宗教(下):《圣經(jīng)》的中譯第五章翻譯與宗教(下):1第一節(jié)早期傳教士的圣經(jīng)翻譯第一節(jié)早期傳教士的圣經(jīng)翻譯2一、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幾種傳說1.多馬傳入說古羅馬的阿諾比尤思于公元300年寫的《駁斥異教論》中提到“傳教工作可以說是遍及印度、賽里斯、波斯和米低斯?!逼渲匈惱锼辜础敖z國”,也就是中國。2.巴多羅買傳入說臺灣學者王治心在《中國基督教史綱》中說:一同來東方傳教的有多馬和巴多羅買二人,多馬去了印度,巴多羅買來了中國。一、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幾種傳說1.多馬傳入說3一、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幾種傳說3.基督教避難傳入說據(jù)法國樊國燕《燕京開教略》記載,公元65年,羅馬皇帝迫害基督徒。有的在東漢時到東方,僑居中國。那時可能將《舊約》帶來中國。4.敘利亞傳教士傳入說東漢時,敘利亞傳教士二人,借學習養(yǎng)蠶制絲之名來中國傳教。5.三國孫吳傳入說明朝洪武年間,江西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鐵十字架,上鑄赤烏年號(238--250)一、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幾種傳說3.基督教避難傳入說4二、有據(jù)可考的基督教傳入說于1625(1623)年在陜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記載。記載的內容基督教的一支聶斯托利派教徒(唐代稱波斯僧)于貞觀九年(635年)來到長安,隨身攜帶的有古敘利亞版《圣經(jīng)》,從此開始了《圣經(jīng)》的漢譯,這也標志著基督教東傳中國的開始,時稱“景教”?!洞笄鼐敖塘餍兄袊方ㄔ煊?81年,碑文還講述了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在世的事跡及介紹景教入華、盛衰經(jīng)過,也有景教經(jīng)典《尊經(jīng)》譯成中文的記載。證實唐朝已有翻譯《圣經(jīng)》之舉。二、有據(jù)可考的基督教傳入說于1625(1623)年在陜西出土5三、《圣經(jīng)》漢譯的歷史分期1.中國香港學者莊柔玉分期1)《圣經(jīng)》漢譯草創(chuàng)期(自唐代至1807年)2)《圣經(jīng)》漢譯的拓展期(1807年—1854年)3)《圣經(jīng)》漢譯的普及化期(1854年---1919年)4)《圣經(jīng)》漢譯的本色化期(1919年至今三、《圣經(jīng)》漢譯的歷史分期1.中國香港學者莊柔玉分期6三、《圣經(jīng)》漢譯的歷史分期2.中國內地學者任東升從翻譯主體、翻譯性質和譯本名稱分期:1)景教士譯述期(635年—845年)2)耶穌會士摘譯期(17—19世紀)3)新教士全譯期(1819年—1919年)4)《圣經(jīng)》漢譯多元化期三、《圣經(jīng)》漢譯的歷史分期2.中國內地學者任東升從翻譯主體7三、《圣經(jīng)》漢譯的歷史分期3.語言轉換角度1)節(jié)譯本;2)編譯本;3)全譯本4.語體色彩角度1)文言譯本;2)半文半白譯本;3)口語體譯本5.文字角度1)漢字譯本;2)少數(shù)民族文字譯本;3)國語注音自譯本4)羅馬字母譯本;5)王照注音字母本;6)中外文對照譯本三、《圣經(jīng)》漢譯的歷史分期3.語言轉換角度8四、不同時期《圣經(jīng)》漢譯活動和漢譯本1、7世紀至9世紀景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四、不同時期《圣經(jīng)》漢譯活動和漢譯本1、7世紀至9世紀景教傳91、7世紀至9世紀景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1)唐代的譯經(jīng)活動及“景教本”強盛的唐朝實行文化包容政策促使波斯流傳的基督教聶絲托利派傳入中國,稱為景教。該派的傳教士如阿羅本等人陸續(xù)來華從事翻譯《圣經(jīng)》活動。阿羅本向唐太宗獻上《圣經(jīng)》,被允許翻譯《圣經(jīng)》;阿羅本之后景教又有傳教士來華從事《圣經(jīng)》翻譯活動;翻譯出來的《圣經(jīng)》書卷達30卷,這一時期流傳的《圣經(jīng)》手抄本稱為”景教“本。1、7世紀至9世紀景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1)唐代的譯經(jīng)活動及“101、7世紀至9世紀景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景教本”《圣經(jīng)》漢譯的特點當時《圣經(jīng)》的漢譯是編譯甚至是譯撰。原因在于對中文不熟悉?!妒ソ?jīng)》中的一些概念多用中文類似的概念比附,如“經(jīng)”。用佛、道中的已有概念應對基督教概念,采用“歸化”翻譯法。God→天尊god→諸佛JesusChrist→世尊baptism→受戒譯經(jīng)時用過音譯方法Elohim→阿羅訶(今譯“耶和華”)Jesus→移鼠Moses→牟世由于損壞殆盡,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景教傳教士翻譯的正式《圣經(jīng)》譯本。1、7世紀至9世紀景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景教本”《圣經(jīng)》漢譯111、7世紀至9世紀景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2)宋朝無基督教傳入記錄3)基督教在元朝的傳播元世祖致信羅馬教廷要求派學者來中國;約1294年,孟高.維諾(1246-1328)來到元大都,在中國傳教30年;孟高將《新約》及《一百五十章祈禱文》譯成蒙語。1、7世紀至9世紀景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2)宋朝無基督教傳入12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1)明朝末年,歐洲的天主教因為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而失去了大量的信徒和財源。為奪回信徒和財源,天主教會組織各種修會到各地傳教包括海外傳教。這就導致在這個時期,天主教教士來中國傳教。2)這些傳教士開始都是秘密傳教,收效不佳。通過包括譯介《圣經(jīng)》在內的文化交流活動,傳教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1)明朝末年,歐洲的13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3)耶穌會對《圣經(jīng)》的翻譯(1)耶穌會由西班牙貴族羅耀拉創(chuàng)立,組織嚴密,是一個準軍事組織,《圣經(jīng)》中,該組織影響最大。(2)耶穌會傳教士在翻譯《圣經(jīng)》時,以“經(jīng)”字來對應基督教的典籍,而且在“經(jīng)”前加上“圣”,以表示所譯典籍的重要性。1635年艾儒略根據(jù)新約福音書耶穌生平的故事,編譯刊刻了《天主降生言行紀略》(《出象經(jīng)解》)。概述標題附有注釋“即萬日略圣經(jīng)”。這是“圣經(jīng)”一詞首現(xiàn)于中文出版物。1636年葡萄牙傳教士迪亞茲將《圣經(jīng)》中的《福音書》和其他內容譯成中文,以《圣經(jīng)直解》為名出版。這大概第一本是以《圣經(jīng)》為書名的中文書籍。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3)耶穌會對《圣經(jīng)》14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4)16世紀末到17世紀前期,《圣經(jīng)》在中國的翻譯活動處于起步階段。象利瑪竇、羅明堅、湯若望及南懷仁等雖無譯經(jīng)記載,但他們的著述里卻涉及到基督教及圣經(jīng)及圣經(jīng)的翻譯。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4)16世紀末到1715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5)18世紀《圣經(jīng)》中譯掀起了小高潮(1)1732年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在那不勒斯創(chuàng)辦“中國學院”。該院內有部分《圣經(jīng)》中譯本。(2)法國傳教士李明曾在《中國》一書中提到天主教傳教士將《圣經(jīng)》完整譯成中文。(3)17世紀末法國傳教士巴設把拉丁文《新約》片段譯成中文。內容包括《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和《希伯來書》第一章;(4)1705年至1803年間意大利傳教士賀清泰以《通俗拉丁文圣經(jīng)》為底本,用官話翻譯《圣經(jīng)》大部分內容;(5)據(jù)傳18世紀中國人曾幫助傳教士漢譯《圣經(jīng)》。說明中國人自己嘗試漢譯《圣經(jīng)》。2、16世紀至18世紀天主教徒的譯經(jīng)活動5)18世紀《圣經(jīng)》16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1)19世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國力遠超清朝。鴉片戰(zhàn)爭之前,基督教傳教和翻譯《圣經(jīng)》活動都是零星的活動,而且好多都是地下活動。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國門大開,基督教傳教和《圣經(jīng)》翻譯進入異常活躍期,出現(xiàn)了不同的《圣經(jīng)》漢譯本及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圣經(jīng)》譯本。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1)19世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17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2)《圣經(jīng)》漢譯本(1)馬士曼譯本約書亞.馬士曼(1768-1838)生于英國威爾特夏郡。1794年加入浸禮會。1799年赴印度傳教。同年10月12日,馬士曼抵達加爾各答,隨即轉往塞蘭坡,在那里傳教興辦教育事業(yè)。馬士曼通曉希伯來文、敘利亞文和希臘文。在傳教過程中,開始向拉沙學習中文。馬士曼和拉沙合譯《圣經(jīng)》:依靠嚴謹?shù)膽B(tài)度和300多本中文參考書和幾部漢語詞典合譯中文版《圣經(jīng)》。1810年中文版《馬太福音》在塞蘭坡出版;1811年《馬可福音》譯完付??;同年《新約》全部譯完陸續(xù)交付出版;1815年馬士曼和拉沙把整本《新約》合在一起出版;1821年《舊約》譯完;1822年《新約》、《舊約》合在一起以《圣經(jīng)》為名出版,史稱“馬士曼譯本”。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2)《圣經(jīng)》漢譯本18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2)馬禮遜譯本羅伯特.馬禮遜(1782--1834)是英國倫敦會的牧師。因為他是第一位赴中國傳教的新教牧師,第一個在中國本土把《圣經(jīng)》譯成中文,第一個編纂英漢雙語詞典,所以他在新教傳教史上享有盛譽。在前往中國前,馬禮遜得到的教會指示是傳教、學習中文、編纂詞典及把《圣經(jīng)》譯成漢語。馬禮遜和倫敦會的另一位牧師米憐及幾個中國助手合作翻譯《圣經(jīng)》:1810年重新翻譯的《使徒行傳》付梓;1811年《路加福音》(中文名為<圣路加氏傳福音書>)付梓;1813年全部《新約》譯完,出版時書名為《耶穌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遺詔書》;1819年,《舊約》翻譯完成;其中,米憐翻譯了13篇,剩余全為馬禮遜翻譯;1823年米憐與馬禮遜翻譯的完整版漢語《圣經(jīng)》在馬六甲出版。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2)馬禮遜譯本19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馬禮遜譯本的重要性此版《圣經(jīng)》是在中國本土翻譯出版的第一部完整地中文版《圣經(jīng)》;該版本是后來《圣經(jīng)》中文譯本的基礎;對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馬禮遜譯本的重要性20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3)郭實臘譯本郭實臘本是對馬禮遜本的修訂;馬禮遜本版《圣經(jīng)》出版后,在傳教士之間引發(fā)了討論。馬禮遜本人對譯本也不盡滿意。但是礙于年老體衰,他把修訂的任務移交給兒子馬儒翰;1836年馬儒翰、英國傳教士麥都思、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組成修訂小組;1837年完成《新約》修訂,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出版,書名為《新遺詔書》;《舊約》重譯幾乎由郭實臘一人完成,1838年修訂完成的《舊約》以《舊遺詔書》為名出版;1838年重版郭實臘修訂過的《新約》;1855年郭實臘將《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和《救世主舊遺詔書》合并出版郭實臘本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其《新約》部分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流傳甚廣。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3)郭實臘譯本21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4)委辦本或代表譯本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基督教在中國解禁,傳教士紛紛登陸中國。為了能有一個為各方所接受的《圣經(jīng)》漢譯本,1843年8月末至9月初,倫敦傳教會教士召集新教各派傳教士在香港開會,商討《圣經(jīng)》的修訂問題。會議決定,所有來華傳教的新教教士組成修訂總委員會,每個傳教站組成地方修訂委員會。各地方委員會分頭進行修訂,然后每個傳教站派代表組成“代表委員會”對修訂作最后的裁決。委員會的修訂工作一開始就因“譯名”發(fā)生爭執(zhí)。爭執(zhí)雖存,修訂工作卻一直在進行。1850年,《新約》完成修訂。1852年出版。但是美英圣經(jīng)會對God漢譯各不相同。美用“神”,英用“上帝”?!缎录s》修訂完成后,《舊約》開始修訂。原修訂委員會的譯名分歧沒有解決。修訂委員會分成倫敦會領導下的“舊約中譯委員會”和倫敦會教士退出后保留下來的原委員會。1854年“舊約中譯委員會”完成《舊約》修訂,采用“上帝”譯名。1858年《舊約》和《新約》合版出版,史稱“委辦本”或“代表本”。原委員會修訂的《舊約全書》1863年在上海出版,史稱“裨治文譯本”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4)委辦本或代表譯本22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5)高德譯本1848年,美國浸信會邀請曼谷傳教的高德修訂“馬士曼譯本”。高德修訂的《新約》于1853年在寧波出版,后再經(jīng)羅爾梯修訂,1863年在上海出版。1868年,在羅爾梯幫助下,高德又翻譯了《舊約》,與《新約》合訂為《圣經(jīng)新舊遺全書》,史稱“高德譯本”。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5)高德譯本23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6)北京官話本開始《圣經(jīng)》漢譯使用的語體是文言。而當時懂文言文的的讀書人對基督教并不熱心,而入教的卻是不懂文言的貧苦大眾。因此,有必要來以接近口語體的形式漢譯《圣經(jīng)》。1854年麥都思和施敦力約翰用北京官話完成《新約》漢譯;1866年包爾滕(同文館首席英文教習)、艾約瑟、施約瑟、白漢理和丁韙良(同文館總教習)用北京官話翻譯的《新約》在北京印行。1872年他們對原譯本進行修訂出了三種版本:“上帝”版、“天主”版、“神”版。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6)北京官話本24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7)施約瑟譯本1875年美國傳教士施約瑟用官話從希伯來文譯《圣經(jīng)》出版。1878年該譯本與北京官話版《新約》合并出版。后施約瑟身患中風,但是他堅持不懈,經(jīng)過十幾年的努力,推出淺文理版《圣經(jīng)》中譯本(又稱二指版),是1919年前最受中國基督教徒喜歡的《圣經(jīng)》中譯本。翻譯時注重《圣經(jīng)》的文學色彩,用淺近文言,既尊重《圣經(jīng)》解經(jīng)傳統(tǒng),又盡量照顧漢語的表達形式,有的地方還音譯。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7)施約瑟譯本25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8)楊格非譯本1885年英國傳教士楊格非(1831--1912)用“淺文理”翻譯了《新約》,1889年改為官話出版。翻譯《舊約》沒有完成。楊格非主張翻譯原文的“意義“,認為用靈活的表達方式比處處死扣原文的字句更加重要。他的翻譯《圣經(jīng)》的7條規(guī)則如下:a.以將原文的意義翻譯出來為目標;b.只使用那些可以清楚表達原文所有意思的詞匯;c.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那些與原文最一致的詞匯;d.如果一段文字逐字譯會導致晦澀難懂,那么就要避免字面翻譯,根據(jù)意思翻譯出來;e.在存疑的章節(jié),根據(jù)意思翻譯的譯本比字面的翻譯優(yōu)先;f.在缺乏特定的中文詞匯處,只要能把意思說清楚,就寧可采用迂回的說法;g.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顧及譯本所用語言的特質,并且盡可能在忠于真理和解釋準確的情況下,讓其獨特的性質起支配作用。3、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8)楊格非譯本26第二節(jié)譯名之爭第二節(jié)譯名之爭27一.、譯名之爭在19世紀40年代末達到高潮。原因:基督教文化與中國文化是兩種異質文化,在一些觀念上互不相容,因此在一些概念或詞語的翻譯上產(chǎn)生了爭執(zhí)。爭論的核心在于如何用恰當?shù)闹形脑~匯表達基督教所特有的一些概念,如Theos,Deus,God,Spirit,baptizo等。一.、譯名之爭在19世紀40年代末達到高潮。28二、不同時期對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1、唐景教時期:意譯和音譯結合1)意譯:直接借用已存的佛道概念來附會基督教的相應概念。上帝→佛/天尊;耶穌基督→世尊;受洗→受戒;2)音譯耶和華→阿羅訶;撒旦→殫十字架(Tsuripa,古敘利亞語)→慈利波二、不同時期對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1、唐景教時期:意譯和音譯結29二、不同時期對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2、明末清初天主教傳教士:也是意譯和音譯1)意譯利瑪竇:天主、天、上帝、神→Deus/Theos2)音譯龍華民:太初/陡斯→Deus3)意譯與音譯產(chǎn)生爭執(zhí)二、不同時期對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2、明末清初天主教傳教士:也30二、不同時期對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3、19世紀初馬禮遜:神、真神、神天、神主、主神、天地、天皇→God馬士曼:神→God米憐:神、上帝→God4、19世紀30年代郭實臘等人修訂馬禮遜本時改“神”為“上帝”。二、不同時期對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3、19世紀初31二、不同時期對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5、1845年到1851年英美傳教士的譯名之爭美國傳教士:中國人沒有獨一真神觀念,譯者只能在中國人用來稱呼主神的詞和稱呼所有神的類名之間進行選擇,而各基督民族在類似情境中常常用表達神性的類名作為唯一主宰的譯名,“神”在中國文化中恰好是這樣一個類名,也是中國人表達對最高級存在的崇拜的詞,但如果用“上帝”的話,就容易與中國的“天”、“上帝”相混淆。英國傳教士:用中國人崇拜的主神作為God的譯名符合基督教的歷史傳統(tǒng),因為希臘詞Theos或拉丁詞Deus實際上來源于人們稱呼主神的詞Zeus和Dios.中國人用“帝”或“上帝”表示最高主宰、意志,是所有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安排者,也是最高祭祀和崇拜的對象,“神”則是附屬于“上帝”的某種東西,而且可以是復數(shù)概念,因此不能表達“唯一的主宰”之意。而且在中國文化中“神”可以指一切精靈,在中國人心中,“神”有好有壞,不一定受崇拜??傊?,美國圣經(jīng)公會用“神”來對譯“God”;英國圣經(jīng)公會堅持用“上帝”來譯“God”。二、不同時期對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5、1845年到1851年英32第三節(jié)官話和合譯本第三節(jié)官話和合譯本33一、1890年在華新教傳教士第二次傳教大會1、會議決定翻譯出版和合本《圣經(jīng)》和合:一方面至能為新教各派所接受,同時又能適應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也就是要統(tǒng)一《圣經(jīng)》中關鍵術語的譯法,統(tǒng)一專名的音譯,以求“《圣經(jīng)》唯一,譯本則三”。2、大會決定成立三個翻譯委員會,分別負責深文理、淺文理和官話三種和合本的翻譯出版工作。3、大會決定采用1885年出版的英文《欽定本圣經(jīng)》的修訂版作為原本。一、1890年在華新教傳教士第二次傳教大會1、會議決定翻譯出34二、翻譯的結果1.1900年淺文理和合本《新約》出版。2.1906年深文理和合本《新約》出版。3.1907年傳教士大會決定取消兩個文理譯本本出版的計劃。4.1919年3月,文理《圣經(jīng)》全譯本出版,即“官話和合譯本”。二、翻譯的結果1.1900年淺文理和合本《新約》出版。35三、《圣經(jīng)》官話和合譯本1)1891年啟動翻譯官話和合《圣經(jīng)》;2)1919年4月在上海出版,書名為《新舊約全書》,分“神”和“上帝”兩個版本;3)1939年更名為“國語和合譯本”;4)1962年書名直接更名為《圣經(jīng)》;5)1988年推出該譯本的“現(xiàn)代漢語標點版本”;6)1990年出版了繁體字版漢英對照本;7)1995年和2000年還分別出版了簡體字版英漢對照版;8)狄考文(1836--1908)和富善(1835--1925)是官話和合譯本的兩人負責人。三、《圣經(jīng)》官話和合譯本1)1891年啟動翻譯官話和合《圣經(jīng)36三、《圣經(jīng)》官話和合譯本9)狄考文翻譯官話和合本的主張及貢獻譯文中國化,文句結構要符合口語習慣,文筆風格應清楚簡單;改進舊式中文標點系統(tǒng),引進中文沒有的引號和括號,用大圓圈表示段落,用實心圓點代表譯文的冒號和分毫,用圓點(虛線)標明譯文中沒有的字句。三、《圣經(jīng)》官話和合譯本9)狄考文翻譯官話和合本的主張及貢獻37三、《圣經(jīng)》官話和合譯本10)富善翻譯官話和合本的主張及貢獻強調在《圣經(jīng)》原文和中文間調和;提出翻譯官話和合本《圣經(jīng)》五原則:(1)譯文要用白話,真正做到口語化;(2)譯語要用全國通用語言,不可用方言土語;(3)文體要淺近明白,但必須要高雅簡潔;(4)譯文字句必須忠實于原文;(5)盡可能直譯原文的比喻,不能只譯大意。三、《圣經(jīng)》官話和合譯本10)富善翻譯官話和合本的主張及貢獻38三、《圣經(jīng)》官話和合譯本11)官話和合譯本影響與意義(1)該譯本在譯語的優(yōu)美程度、可讀性及忠實性都超越了此前所有的中文譯本,并且逐漸取代了其他中文版《圣經(jīng)》;(2)是傳教士在華集體翻譯的最后一個中文版《圣經(jīng)》,是公認的《圣經(jīng)》中譯的杰作;(3)推動白話文和新文學運動三、《圣經(jīng)》官話和合譯本11)官話和合譯本影響與意義39第四節(jié)《圣經(jīng)》的現(xiàn)代譯本第四節(jié)《圣經(jīng)》的現(xiàn)代譯本40一、中國人對《圣經(jīng)》漢譯的參與1.王韜人“委辦本”審校。2.翻譯“官話和合譯本”的外國傳教士,每人都有至少一名中國助手;狄考文的中國助手之一王元德后來獨立翻譯過《新約》。3.嚴復受邀翻譯過《馬可福音》,是第一位獨立翻譯《圣經(jīng)》片段的中國人;4.南京金陵神學院希臘文華人教師朱寶惠和神學院傳教士教授賽兆祥(賽珍珠之父)合作翻譯《新約》,1929年出版;1936年朱寶惠修訂的1929年版的《新約》在賽珍珠的資助下出版;一、中國人對《圣經(jīng)》漢譯的參與1.王韜人“委辦本”審校。41一、中國人對《圣經(jīng)》漢譯的參與5.1939年鄭壽麟和陸亨利翻譯的《國語新舊庫譯本:新約全書》在北京出版;6.1967年蕭鐵笛的《新譯新約全書》在香港出版;7.1946年呂振中的《呂譯新約初稿》在北京出版;1952年他的《新約新譯修稿》在香港出版;8.解放后到20世紀末,又出現(xiàn)五個重要《圣經(jīng)》中譯本一、中國人對《圣經(jīng)》漢譯的參與5.1939年鄭壽麟和陸亨利42二、解放后到20世紀末的五個重要《圣經(jīng)》中譯本1)思高本1931年意大利傳教士雷永明(1907--1976)來到中國立志要把圣經(jīng)譯成中文。1944年他將阿拉姆語和希伯來文《圣經(jīng)》都譯成中文。后在躲避日軍過程中,翻譯手稿大多遺失。1945年雷永明成立“思高圣經(jīng)學會”組織。1954年再次完成《舊約》中譯;1961年完成《新約》中譯;1968年《新約》、《舊約》合并的《圣經(jīng)》出版,史稱“思高本”。它是中國天主教徒使用的唯一權威本。二、解放后到20世紀末的五個重要《圣經(jīng)》中譯本1)思高本43二、解放后到20世紀末的五個重要《圣經(jīng)》中譯本2)呂振中譯本呂振中作為原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的希臘文老師認為“官話和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