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犯制度研究(定稿)_第1頁
累犯制度研究(定稿)_第2頁
累犯制度研究(定稿)_第3頁
累犯制度研究(定稿)_第4頁
累犯制度研究(定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8累犯制度研究關鍵詞:累犯;從重處罰;人身危險性;單位累犯內容提要:累犯是一種特殊的犯罪人類型,是法定的從重處罰情節(jié)。目前,我國累犯概念的通說難以揭示累犯制度的本質,應該重構一個新的累犯概念,累犯的成立條件因刑法對累犯的規(guī)定有差異因而不一致,但普通累犯一般包括主體條件、人格因素、客觀條件、主體條件等方面?,F(xiàn)在,我國刑法應擴大對累犯的處罰范圍,完善累犯處罰原則。一、累犯的概念及成立條件(一)累犯的概念累犯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可有多種意義上的理解。作為量刑對象,累犯是指重新犯罪的人,即多次實施某種、某類或各種犯罪的人;作為量刑情節(jié),累犯是一種特定的再次犯罪的事實;累犯具有更大的人身危險性,如果施以和初犯同樣的刑罰,就很難收到對其教育改造的效果,因此,累犯是法定的從重處罰情節(jié)。對累犯的特別處遇,從古羅馬法時代就被承認,特別是因為19世紀歐洲累犯激增,將累犯作為一般的刑法加重事由的立法例明顯增加,以至于世界多數(shù)國家現(xiàn)行刑法將累犯制度法定為一種重要的刑罰裁量制度。我國的累犯制度,規(guī)定于刑法第六十五條和第六十六條之中。根據(jù)刑法的這一規(guī)定,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過失犯罪除外;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論處。在刑法理論中,前者稱為一般累犯,后者稱為特殊累犯。據(jù)此,通說認為,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過一定的刑罰處罰,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睉撜f,對累犯作這樣的表述,有助于把累犯概念形式化、格式化,但如此定義仍然只停留在注釋法學的范圍內,難以揭示出累犯制度的本質。刑法學的科學性的一個重要標志,就在于基于實然性而對其應然性的一種描述。因此,筆者認為,應當重構一個新的累犯概念?!案拍钍欠从呈挛锉举|屬性的思維形式?!蹦敲矗鄯钢贫鹊母拍顟撌鞘裁茨?考察一下古今中外的立法例,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各國乃至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對累犯的成立條件的規(guī)定千態(tài)萬狀,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或者說是相通的,即都規(guī)定對累犯從嚴處罰,只是處罰的嚴厲程度有輕重之別而已。作為刑法理論,就要研究各國所規(guī)定的情形是否正當、是否科學。質言之,“累犯”的構成條件是否符合從嚴處罰的標準,如果符合,累犯制度是科學的、理性的;反之則是主觀的、非科學的,對累犯概念的科學揭示絕不能回避這一點。對累犯之所以從嚴處罰,其實質是因為累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而對其判處較初犯更重的刑罰,這是累犯制度設立的理論及實踐依據(jù)。由此,我們可以說,法定累犯的每個構成要件,都應當是行為人具有建立在社會危害性之上的人身危險性的有力佐證,只有這樣,對累犯的從嚴處罰才能罰之有據(jù),這樣的累犯概念之建構才是符合刑法理論的。因此,累犯概念應明確以下幾個原則:(1)構成累犯,應要求行為人實施兩次以上犯罪行為。(2)構成累犯應要求行為人先后實施兩次故意犯罪,并且執(zhí)行刑是徒刑以上刑罰的故意犯罪。(3)構成累犯應要求行為人所實施的第二次犯罪須發(fā)生在前罪所判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后的法定期限內。(4)行為人具有嚴重的人身危險性,前科刑對之未收警戒之效而具有再次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可能性。綜上,結合現(xiàn)代累犯制度已由行為中心論和行為人中心論兩種模式的分裂格局,向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包含方向的發(fā)展的立法趨勢,符合社會現(xiàn)實及發(fā)展方向的累犯概念的建構應該考慮以行為社會危害性為基礎結合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的兩維模式。據(jù)此,我們認為,累犯概念應表述為:因實施故意罪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后法定期限內又犯應處徒刑以上刑罰,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險性的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二)累犯的成立條件累犯成立條件,是指構成累犯的規(guī)格和標準,是認定累犯的基本依據(jù)。由于不同刑法規(guī)定的累犯制度的內容存在差異,因而累犯的成立條件也極不一致。累犯制度的類型有普通累犯制、特別累犯制和混合累犯制之分:1、普通累犯制。即指法律不區(qū)別犯罪的種類,凡是曾受過刑事處分的人,在一定條件下又再次犯罪的,均構成累犯,應加重其刑罰;2、特別累犯制。它是指刑法總則中不設累犯制度的一般規(guī)定,僅規(guī)定屢犯同一罪或某種特定不同罪,在分則條文中規(guī)定加重處罰;3、混合累犯制。兼采前兩者的規(guī)定,凡再犯一般不同性質之罪的為普通累犯,再犯同一性質之罪或某種特定之罪為特別累犯。由于混合累犯制克服了前兩者的弊端,更加便于統(tǒng)治階級運用刑罰手段有效同累犯作斗爭,因而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刑法,尤其是新近制定或修訂的刑法所采納。從我國的刑法發(fā)展史上看,我國的累犯制度采用了混合累犯制,與現(xiàn)代西方國家累犯制度的發(fā)展趨勢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注意到打擊普通累犯,同時又有選擇有重點的打擊那些危害性更大的特別累犯,使兩方面相得益彰,較為科學可取。本文主要探討普通累犯的成立條件,我們認為普通累犯的成立條件主要包括主觀條件即罪過形式、人格因素、客觀條件和主體條件。1.普通累犯成立的主觀條件,即罪過形式是故意。罪過形式一方面反映了行為人主觀惡性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影響到所實施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各國刑法規(guī)定對累犯要加重處罰,原因就在于累犯的社會危害性大大超過通常的犯罪,而累犯的這種社會危害性很大程度上又基于犯罪者的主觀惡性較深。故意犯罪的犯罪者中有些曾經(jīng)受過刑罰處罰,但仍不思悔改,聽任主觀犯罪意念惡性膨脹,一犯再犯,具有嚴重人身危險性及社會危害性的犯人,刑法將這類人定為累犯,并從重或加重處罰,是有道理的。故意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遠大于過失犯罪,故各國鮮見有規(guī)定過失犯罪累犯的立法例。2.普通累犯成立的人格因素。普通累犯的成立條件,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罪過形式(主觀惡性的表現(xiàn))外,還要求罪犯具有相當?shù)娜松砦kU性。人身危險性不同于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反映的是行為人一貫的性格,而主觀惡性反映的則不是行為人一貫的品格,僅是犯罪行為發(fā)生時的性格。這種性格可能與某一具體犯罪行為時的性格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有學者認為,以罪犯的人身危險狀況作為累犯成立的必備條件之一,符合我國刑法理論,很值得今后修改刑法時參考、借鑒。因為只存在符合條件的罪過形式,尚不足以證明累犯應予加重處罰。盡管主觀惡性程度也間接反映了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但反映不出行為人科刑后不知悔改的特征。累犯立法的初衷和從重處罰的理論根據(jù)是犯罪人所實施之后罪足以反映出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與犯罪人所具有的人身危險性的緊密結合,因而應將人身危險性作為累犯的成立條件。我國累犯制度的重構也應考慮將人身危險性作為成立的必備條件。(1)以人身危險性作為累犯的構成條件之一,符合我國的刑事立法精神。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自首、緩刑等制度都考慮到了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狀況。犯罪后自首的,可以從輕處罰,根據(jù)就在于犯罪分子能自首,說明其有悔罪表現(xiàn),人身危險性有所減弱,再次實施危害行為的可能性較小,判處較輕的刑罰也能實現(xiàn)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適用緩刑條件中也有是否“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亦即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狀況的規(guī)定,適用緩刑條件中還規(guī)定,對累犯不適用緩刑,就從反面說明了累犯具有較大的人身危險性。刑法的這些規(guī)定均表明,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狀況,是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直接影響對犯罪分子具體決定適用刑罰與否以及適用何種刑罰的重要因素,累犯作為一種刑罰制度,自然也應予以考慮,從而體現(xiàn)我國相應的刑事立法精神。(2)以人身危險性作為累犯的成立條件之一,符合累犯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的累犯概念與累犯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相悖逆的。因為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累犯構成條件,只強調犯罪次數(shù)、前后犯罪相距的時間、嚴重程度、主觀罪過等既成的與犯罪行為相關的客觀因素,忽視了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狀況這一重要的人格因素。不容否認,刑法規(guī)定的上述因素是判斷罪犯人身危險性的重要依據(jù),但是,從司法實踐的實際情況看,僅僅憑借這些因素,并不能準確判斷出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狀況,亦即上述因素與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狀況并非有著對應或等同的關系。因此,有必要將人身危險性作為累犯的獨立成立條件之一,以體現(xiàn)其在累犯成立結構中的應有地位。(3)以人身危險性作為累犯的構成條件之一,符合我國的刑罰目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以報應和威嚇作為刑罰的目的,早已為現(xiàn)代文明國家的刑法所摒棄。我國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犯罪預防,包括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兩個方面。以人身危險性作為累犯的構成條件之一,是預防犯罪尤其是特殊預防的必然要求。一切犯罪都是在具體情況下發(fā)生的,罪犯都是嚴重危害社會的具體個體,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各自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決定了他們彼此的人身危險性狀況存在差別。而這種差別在初犯、偶犯與累犯之間,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在對各具體不同的犯罪人適用刑罰時,如果不考慮這種差異性,其結果勢必造成量刑而量刑,為懲罰而懲罰。這就有可能根本違背我國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的目的。因此,充分考慮累犯的本質特征及基本屬性,以人身危險性作為累犯的構成條件之一,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刑罰體系和刑罰措施,從而更有效地服務于刑罰目的。3.普通累犯的客觀條件世界各國刑法大多都規(guī)定了累犯,但對累犯的客觀條件規(guī)定得頗不一致。例如,日本刑法第56條規(guī)定的累犯的條件為:(1)前罪是被判處懲役者或應被判處懲役者;(2)從前罪的刑罰執(zhí)行終了之日或得免除刑罰執(zhí)行之日5年以內犯后罪;(3)后罪也應該被判處有期懲役。韓國刑法也在其第35條第1款規(guī)定:“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被免除以后3年以內再犯應處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以累犯論處。”結合前述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可以認為普通累犯的客觀條件主要包括次數(shù)條件、刑度條件和時間條件。(1)次數(shù)條件,即要求構成累犯需要幾次犯罪行為。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要求兩次,但也有個別國家要求三次以上,如朝鮮刑法。但也有個別國家要求一次,如德國刑法所規(guī)定的性向犯。那么,成立累犯的犯罪次數(shù)到底以幾次為宜呢?筆者認為,以兩次為宜。理由是:其一,行為人實施一次犯罪即認為他具有嚴重的人身危險性而從嚴處罰,很難說有科學性,畢竟犯罪的連續(xù)性是評價行為人人身危險性的指標之一。其二,如果把成立累犯的犯罪次數(shù)定為三次以上,也不合適。只要其他的構成累犯的條件科學且合理,兩次犯罪足以說明行為人具有嚴重的人身危險性。次數(shù)過多,實無必要。我國刑法對構成累犯的最低次數(shù)條件限定在兩次,是比較合適的。(2)刑度條件,是指對構成普通累犯的前后兩罪的刑罰幅度上的要求。我國刑法規(guī)定前罪判處的刑罰必須是有期徒刑以上,后罪應判處的刑罰也必須是有期徒刑以上,如此規(guī)定是比較合理的。設立累犯的目的在于重點打擊那些所犯之罪的社會危害性比較嚴重且人身危險性較大的累犯。“在量刑的時候,既要依據(jù)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又要考慮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的大小,由此確定應當判處的刑罰?!币虼?,有必要對累犯前后之罪的嚴重程度作出限制,以便重點打擊再度犯下嚴重罪行者。前后之罪被判處或應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說明其前后犯的罪比較嚴重。行為人在犯比較嚴重的犯罪接受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教育改造后,又犯比較嚴重的犯罪,說明其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較大,有必要規(guī)定為累犯,從重處罰。而如果前罪較輕,或者后罪較輕,或者前后罪都比較輕,無論從犯罪本身給社會造成的危害看,還是從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看,適用后罪本身的刑罰足以懲罰和教育犯罪人,無須規(guī)定為累犯,從重處罰。前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是指實際上被判處的刑罰,即宣告刑,而非指實際執(zhí)行的刑罰而言。因此,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包括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也包括被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緩的犯罪分子。后罪之刑則應理解為根據(jù)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實際情況,最后應當宣告的刑罰。因為我國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每一種犯罪的法定刑中都包含有期徒刑,如果將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理解為所犯之罪的法定刑中含有有期徒刑,則有可能不適當?shù)財U大累犯的范圍。因此,我國對累犯后罪規(guī)定的刑度,是指實際上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而非指該罪的法定刑中包含了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3)時間條件,即初犯與再犯之間的時間間隔。各國刑法的規(guī)定不盡一致,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情形:①對前后兩罪的間隔不作要求,不管什么時候再犯罪都是累犯。②對前后兩罪的時間間隔不作統(tǒng)一規(guī)定,而是根據(jù)前罪的輕重不同分別對待。③以前科或時效的消滅期限作為前后罪的時間間隔。④對前后罪規(guī)定一個統(tǒng)一的時間距離。筆者認為,在上述立法模式中,第四種最為妥當。第一種立法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方面,使累犯的范圍過于寬泛,其本意是重點打擊和預防累犯,但由于不顧及刑罰資源有限性、稀缺性的特點,導致刑罰成本的無限增加,結果則可能導致力不從心、打擊不力的局面;另一方面,則使犯罪人終生都處于犯罪的陰影里,不利于犯罪人的再社會化,也不利于刑罰目的的實現(xiàn)。第二種立法模式的問題在于,犯罪有輕重之別,與之相適應,刑罰也有輕重之分,這是正確的。但是,執(zhí)行刑罰所要求的最終效果應該是一致的,無論是長期徒刑還是短期徒刑,在特殊預防方面都是為使服刑者能夠改惡從善不再犯罪,既然如此,在累犯前后罪之間的時間距離方面,就不應因前后罪之輕重,刑期之長短而有所區(qū)別。第三種立法的缺陷與第二種立法模式的缺陷相類似。對累犯之后罪發(fā)生時間的下限應給予固定。即量化為一定年限。就國際通例而言,時間間隔通常為五年。至于具體為幾年,應由本國立法者根據(jù)其刑滿釋放者再犯的實際情況而定,即刑滿釋放人員再犯罪主要集中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后那一個時間段以內。累犯的前后罪時間間隔如何設定,依據(jù)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歷史階段的犯罪形勢與治安狀況,既不能一成不變,也不能朝令夕改,應該相對確定。為了規(guī)定科學,各國應借助于大量的實證調查結果來確定具體時間。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累犯的前后罪時間距離由1979年刑法的3年延長為1997年刑法的5年,這一修改有助于刑罰特殊預防目的的實現(xiàn)。犯罪人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后回歸社會的一定時期,是其重新適應社會的過渡時期,也是其重新犯罪的危險時期,只有渡過這一時期之后,特殊預防目的方可以說得以實現(xiàn)。按照有關統(tǒng)計,犯罪人刑滿釋放后1年內又犯罪的占36%,2年內又犯罪的占20%,3年內又犯罪的占16%,4年內再次犯罪的占16%,5年內再犯罪的占12%。而刑法規(guī)定的構成累犯的時間間隔,就應該充分考慮、科學界定這一過渡期。1979年刑法規(guī)定的3年期限似乎短了一些。這一過渡期規(guī)定得適當長一些,會更加激勵犯罪人回歸社會,遵紀守法,重新做人。根據(jù)調查顯示,刑滿釋放或赦免后4至5年內重新犯罪的還占不小的比例,有的地方占約四分之一。由于當前我國重新犯罪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刑滿釋放或赦免后4至5年內重新犯罪的還占一定的比例。將刑滿釋放后5年內再次犯罪作為累犯從重處罰,必定會更有效地遏制再犯率的上升。這是因為:第一,刑滿釋放或赦免后4至5年內重新犯罪的還占不小的比例,規(guī)定5年的期限是必要的。第二,擴大累犯范圍,體現(xiàn)了刑法對累犯從嚴的立法精神,符合當前累犯率上升的客觀實踐的需要。第三,符合我國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4.普通累犯的主體條件在普通累犯的主體條件方面,我們要探討的是未成年人實施犯罪時能否構成累犯,即累犯的主體是否包括未成年人的問題。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作了從寬處罰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貫刑事政策;而累犯制度著眼于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確立了對累犯從重處罰的原則。具體講,在累犯制度下考慮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主要包括兩種情況:其一是行為人前后兩次。犯罪均在未成年時實施的,能否構成累犯?其二是行為人前罪是未成年時實施的,后罪是成年時實施的,能否構成累犯?對此,有學者建議我國修改刑法時增加未成年人不適用累犯規(guī)定的條款,另有學者則根據(jù)未成年人累犯主體適格性的兩種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主張行為人前后兩次犯罪均在未成年時實施的不構成累犯,行為人前罪是未成年時實施的,后罪是成年時實施的應構成累犯。我國刑法只規(guī)定了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對構成累犯的年齡未作特別的限定。據(jù)此,我們認為累犯中的前罪或后罪,無論是未成年時還是成年時實施的,只要被判處或應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均可構成累犯。理由在于:首先,刑法規(guī)定累犯制度是基于再犯的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作出的必然選擇,不應因犯罪主體的特殊性而有例外之論。其次,刑罰中的從輕處罰是有限度的,我國刑法在規(guī)定刑事責任年齡時,已經(jīng)充分考慮了青少年的生理素質特點,作了限制的規(guī)定。其三,對于未成年時實施的犯罪,如果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的從寬原則,經(jīng)過從輕或者減輕以后,仍被判處或應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足見其犯罪是嚴重的,無論是對于兩次犯罪都在未成年時實施的,還是前罪是未成年時實施、后罪是成年時實施的,只要再犯行為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危害性,未成年人又有相當程度的人身危險性,將其視為累犯,予以從重處罰,實屬理所當然。二、累犯處罰原則之立法例(一)外國(地區(qū))刑法對累犯處罰的原則刑法中的累犯制度,其立法宗旨在于充分適用刑罰手段同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且具有人身危險性的特殊犯罪人類型作有效斗爭。因此,依據(j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刑罰個別化原則對累犯從嚴懲處,已成為各國刑事立法的必然要求。西方各國由于分別受舊派、新派或折衷派刑法理論的影響,刑法規(guī)定處罰累犯的具體原則有所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六種立法例:(1)加重本刑。指在原刑基礎上加重刑罰,即延長有期徒刑的刑期或增加罰金的數(shù)額。具體加重方法有四種:一是以后罪應判處的刑罰為基礎,加重本刑的幾分之幾。例如《意大利刑法典》第99條規(guī)定:犯罪被科刑后再犯他罪者,加重其刑1/6;具有法定的某些情形者(再犯同種之罪者等)加重其刑1/2甚至1/2以上。二是以后罪應判處的刑罰為基礎,加重相應法定量刑幅度中最高刑和最低刑差的幾分之幾。例如澳門地區(qū)現(xiàn)行刑法典第100條規(guī)定:對第一次累犯(即第二次犯同罪)的處罰,以后罪應判處的刑罰為基礎,加上所適用的相應法定量刑幅度中最高刑和最低刑差的1/2;對第二次累犯(即第三次犯同罪)的處罰要重于對第一次累犯的處罰,因此,適用于第二次累犯的加重因素是法定量刑幅度中最高刑和最低刑之差的3/4,高于第一次累犯的加重因素。三是在后罪法定刑的范圍內處以相對較重的刑罰或較長的刑期。例如法國1885年累犯法規(guī)定:對危險性較大的多次累犯,除判處主刑外,附加判處無期殖民地流刑;比利時1891年刑法規(guī)定:對乞丐和流浪之累犯判處長期苦役刑;英國1967年刑事審判第37條第4款規(guī)定:對頑固犯(相當于累犯慣犯)加重監(jiān)禁。四是提高后罪法定刑的下限而上限不改變。例如1976年前聯(lián)邦德國刑法典第48條規(guī)定以及瑞典刑法典規(guī)定對累犯的處罰原則,確定某一犯罪的法定刑幅度時,已將累犯作為從重情節(jié)予以考慮,刑法規(guī)定該罪的法定最高刑已足以體現(xiàn)對累犯之加重處罰。(2)加倍本刑。指在后罪法定最高刑期的基礎上加倍處罰。例如韓國刑法第35條第2項規(guī)定:累犯之處刑得加重本刑至二倍;《日本刑法典》第57條規(guī)定:再犯之刑為就該罪所定懲役之長期之二倍以下;《法國刑法典》第57條規(guī)定:被判處1年以上監(jiān)禁之重罪者,于執(zhí)行完畢或行刑權時效完成后5年內再犯監(jiān)禁之刑重罪或輕罪者加重法定最高本刑至兩倍。(3)變更本刑。指將后罪法定刑的刑種提高為更重的刑種。例如1871年德國刑法典規(guī)定:初犯之罪被判處有期重懲役,經(jīng)執(zhí)行完畢再犯應處有期重懲役之罪時,得科處以無期重懲役;又如土耳其刑法第88條規(guī)定,“從一種刑變?yōu)榱硪环N刑是對累犯規(guī)定適用的主刑”;第82條第3款規(guī)定:對以前曾被判處終身重監(jiān)禁的罪犯,如再次犯同樣的重罪并受到同樣懲罰的,則對該犯執(zhí)行死刑。(4)并科主義。指刑罰與保安處分并科。由于累犯人身危險性大,僅加重刑罰不足以消除其人身危險性。因此,以適用刑罰對其過去惡性行為予以譴責,以保安處分預防未然犯罪。例如英國1908年《犯罪預防法》規(guī)定:累犯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還要受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保安拘禁;又如1969年修訂的前聯(lián)邦德國刑法典規(guī)定,對于性向犯除加重刑罰外,還須于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執(zhí)行不定期保安監(jiān)置,何時釋放,取決于收容目的是否達到。20世紀以來許多國家刑法采取這一立法例。(5)代替主義。指以保安處分代替自由刑。有的國家規(guī)定對累犯科以定期的保安處分,有的國家則規(guī)定科以不定期的保安處分。前者如1948年英國《刑事審判法》第30條規(guī)定:對累犯可以按年齡不同處以不同期限的矯治訓練或預防拘禁以代替自由刑的執(zhí)行;后者如1930年丹麥刑法典、1945年瑞典刑法典等,都規(guī)定對累犯可處以不定期的保安處分以代替自由刑的執(zhí)行。(6)不定期刑。指對累犯宣告判處刑罰,但不確定其刑期,或者僅確定刑期的上限或下限,由執(zhí)行機關依犯人在服刑中的悔改表現(xiàn)最終確定執(zhí)行的刑期。不定期刑分為絕對不定期刑和相對不定期刑兩種形式。例如1921年由菲利起草的意大利刑法草案第29條規(guī)定:犯三次輕懲役之罪或二次重懲役之罪的累犯,應用不定期刑;日本的改正刑法草案分則第348條、第399條規(guī)定,對常習累犯適用不定期刑,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加重處罰。(二)我國刑法對累犯處罰的原則我國刑法對累犯的處罰經(jīng)歷了一個從“加重處罰”到“從重處罰”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革命戰(zhàn)爭時期人民民主政權頒行的各單行刑事法規(guī),對累犯均適用“加重處罰”原則。例如1934年4月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第31條規(guī)定:“凡犯本條例第3條至第30條所列各罪之一項或一項以上,經(jīng)法庭判處監(jiān)禁又再犯本條例所舉各罪之一項或一項以上者加重處罰。”1942年《晉冀魯豫邊區(qū)妨害公務違抗法令治罪暫行條例》第5條規(guī)定:“第1條第3條之累犯加重處罰。”建國之初的一些單行刑事法規(guī)對累犯處罰也有類似規(guī)定。例如1952年《東北人民政府關于根絕煙毒處理販毒分子的決定》第5條規(guī)定:“凡掩護包庇毒販運毒……如系一貫累犯,情節(jié)嚴重惡劣,頑固抗拒坦白者,則應加重一級處分”我國1979年刑法典未規(guī)定加重處罰的情節(jié),對累犯只規(guī)定應當從重處罰。從而在立法上正式確立了我國對累犯從重處罰的原則。1997年新修訂的刑法典繼承了這一原則,仍然規(guī)定對累犯從重處罰。對累犯從重處罰是打擊、遏制累犯的強有力手段,至于司法實踐中如何理解和把握,卻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主張“中線說”,即對累犯從重處罰是在法定刑的中線以上判刑;另一種觀點為“參照說”即對累犯從重處罰不等于判滿貫,而是以初犯為參照系對累犯判處較重刑罰;第三種觀點為通說,主張對累犯從重處罰,應采用從重情節(jié)的具體適用方法,即對犯罪人先不考慮其累犯情節(jié),而是按其所犯罪行的具體情況在法定幅度內大體決定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刑罰。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jù)累犯情節(jié)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大刑罰的分量。由于我國刑法中的累犯制度受古典刑罰理論影響較大,因此累犯的設立更多考慮了行為的情況,而較少兼顧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狀況。盡管我國刑事立法有普通累犯與特別累犯之分,但這種區(qū)分僅限于成立條件,對累犯一律從重處罰的規(guī)定,體現(xiàn)的是處罰原則的一刀切。如此籠統(tǒng)規(guī)定不利于嚴厲懲處那些行為社會危害性嚴重、人身危險性大的累犯。實踐證明,這種擔心不是多余的,重新犯罪率在我國日漸升高的現(xiàn)實可以說明一部分問題。更何況,“一個國家重新犯罪率及累犯在罪犯構成中的水平的高低,被視為衡量這個國家犯罪嚴重程度和刑事司法制度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闭腔诓蝗輼酚^的現(xiàn)實,學界對進一步修改完善累犯處罰原則的呼聲很高。有的學者提出,特別累犯應有別于普通累犯,即對普通累犯應當從重處罰,對特別累犯應當從重或者加重處罰;有的學者更進一步補充應“增添加重處罰的理由”,并提出借鑒國外累犯加重處罰的立法例,采取有限制的加重。如在法定最高刑以上一格判處的規(guī)定或具體規(guī)定加重本刑幾分之幾;有的學者主張對累犯的處罰原則應建立在普通、特別累犯的科學分類基礎之上,并且把這兩種累犯的處罰原則同對再犯的處罰原則區(qū)別開來,使之形成一個科學的從嚴處罰層次,認為從嚴處罰,包括可以從重處罰、應當從重處罰、應當從重或者加重處罰三個層次。對于普通累犯,應當從重處罰;對于特別累犯,應當加重或者從重處罰。前述觀點別有見地且頗有意義,也引發(fā)了筆者的一些思考,觀點闡述詳見后文。三、我國累犯制度的立法完善我國1997年刑法對1979年刑法規(guī)定的累犯制度作了較大的修改,例如將累犯前后罪的時間間隔由3年改為5年,適當擴大了累犯的范圍;改反革命累犯為危害國家安全罪累犯,滿足了國內形勢變化的需要,順應了世界刑事立法的潮流。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我國現(xiàn)行累犯制度的科學、合理、進步之處。然而,“法律象人類創(chuàng)建的大多數(shù)制度一樣,也存在某些弊端”,理論上的探討決不就止于對實定法的贊歌,還應從應然的角度尋求法律的完善。筆者認為,我國現(xiàn)行累犯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一)應適當擴大特別累犯之范圍累犯制度有普通累犯制,特別累犯制和混合累犯制三種類型。我國的累犯制度是在借鑒國外有關刑事立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混合累犯制,即在普通累犯之外規(guī)定了特別累犯。1979年刑法規(guī)定的特別累犯,僅指反革命累犯。1997年刑法將反革命罪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罪,反革命累犯的名稱也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罪累犯。但在特別累犯的范圍上,仍然沿襲了1979刑法的規(guī)定,即規(guī)定特別累犯僅指危害國家安全罪累犯,從而使得特別累犯的范圍過于狹窄。1.將特別累犯局限于危害國家安全罪,不能適應我國目前同某些嚴重犯罪累犯作斗爭的現(xiàn)實需要。運用特別累犯制度,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分子嚴加懲處是非常必要的。1997年刑法將反革命罪累犯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罪累犯,比較接近世界先進刑事立法的潮流,具有進步性。但是將特別累犯僅僅局限于危害國家安全罪,則完全忽視了國內外犯罪形勢的變化,因而不能適應我國目前同某些嚴重犯罪累犯作斗爭的現(xiàn)實需要。1979年刑法強調對反革命罪累犯的打擊和預防,將特別累犯僅限制在反革命罪,這一點符合當時的形勢,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然而從1979年到1997年國內外形勢發(fā)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階級斗爭已經(jīng)不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司法實踐中危害國家安全罪在整個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極低,危害國家安全罪累犯更是不多見。而普通累犯中前后罪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比例卻高得驚人,如毒品犯罪、盜竊、強奸、搶劫等犯罪??紤]到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因對國家統(tǒng)一、民主政權等重大利益的特殊危害,將其作為特別累犯予以規(guī)定也無不可,但是,繼續(xù)將特別累犯的范圍限制在危害國家安全罪,顯然已經(jīng)不合時宜。因此,早在1997年修訂刑法典時,就有學者指出,為了更有效地同累犯作斗爭,我國刑法典在修改時不僅應保留現(xiàn)行特別累犯立法例,而且也應該把那些屢犯同一性質或同類之罪的其他犯罪規(guī)定為特別累犯加以嚴懲。遺憾的是,修訂后的刑法典沿襲了1979年刑法典關于特別累犯的規(guī)定,仍將其局限于危害國家安全罪這一類罪。如此立法,不但忽視了當今國內形勢的變化和刑事司法實踐的要求,而且對于那些社會危害性較大、擴散性強、重犯率高的犯罪,囿于普通累犯的成立條件,已經(jīng)無法有效地進行打擊,現(xiàn)行特別累犯的規(guī)定已經(jīng)捉襟見肘、弊端頻現(xiàn)了。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學者爭論極大的《刑法》第356條關于毒品犯罪再犯從重處罰的規(guī)定,該條規(guī)定實際上就是現(xiàn)行累犯制度不能滿足打擊毒品累犯需要之下的無奈選擇。2.將特別累犯僅局限于危害國家安全罪,不符合我國設定特別累犯的目的。我國之所以在普通累犯之外規(guī)定特別累犯,其目的是為了便于更好地打擊和預防某些嚴重犯罪的累犯。但是,僅將危害國家安全罪規(guī)定為成立特別累犯之罪,不能完全符合我國設定特別累犯的目的,似乎不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涌現(xiàn)了許多社會危害較大、復發(fā)率較高、犯罪后果擴散性強的犯罪,對此,用普通累犯的成立條件來要求已遠遠不能滿足打擊和預防的現(xiàn)實需要。因此從完善我國累犯制度出發(fā),應適當擴大特別累犯的范圍,將那些客觀危害性比較嚴重、復發(fā)性較高、犯罪后果擴散性強的犯罪納入到特別累犯的范圍予以重點打擊和懲處。筆者認為,根據(jù)我國目前的犯罪形勢和司法實踐,需要并且合適納入到特別累犯范圍的犯罪主要有盜竊罪、搶劫罪、強奸罪、恐怖組織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走私罪和刑法第六章第七節(jié)規(guī)定的毒品犯罪。因此,應將《刑法》第66條關于特別累犯的條文設計為:因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盜竊罪、搶劫罪、強奸罪、恐怖組織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走私罪、本法分則第六章第七節(jié)規(guī)定之罪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前述相應之罪,都以累犯論處。(二)應增設單位累犯1997年刑法第30條明確規(guī)定了單位犯罪,從而在立法上結束了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那場關于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的大辯論。但是,新刑法公布施行以來,關于單位能否成立累犯的問題又成為學者爭論的焦點之一。1.我國現(xiàn)行刑法典是否規(guī)定了單位累犯?對此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肯定論者認為,新刑法中已經(jīng)規(guī)定了單位累犯,因此,應予以研究的并非刑法應否規(guī)定和如何規(guī)定單位累犯的問題,而是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單位累犯的問題。否定論者認為,新刑法并沒有規(guī)定單位累犯,因而,從完善累犯制度出發(fā),主張應增設單位累犯。而更多的學者則對這個問題保持了沉默。對問題保持沉默,決不等于問題本身并不存在或問題已經(jīng)消失。我國刑法第65條第1款規(guī)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除外?!辈浑y看出,該條款規(guī)定的只是自然人累犯制度,而不是單位累犯制度。換言之,我國現(xiàn)行刑法典雖然承認了單位犯罪,但卻將單位累犯排除在累犯制度之外,即現(xiàn)行刑法沒有規(guī)定單位累犯。那么,我們就應思考一個問題,刑法應否確立單位累犯制度及其理由是什么。筆者認為,刑法應確立單位累犯制度。其理由主要有:(1)對單位犯罪明確承認和規(guī)定累犯制度符合適用平等原則。刑法第30條明確承認和規(guī)定了單位犯罪,既如此,自然人再次犯罪符合一定條件的成立累犯,法律規(guī)定對其從重處罰,以彌補前次刑罰特殊預防功能在量上的不足。那么,正如我們不能杜絕自然人初次犯罪后再次犯罪一樣,我們也不能杜絕單位初次犯罪之后,再次進行犯罪。事實上,對于單位再次犯罪是否也應當從重處罰,法律卻沒有明文規(guī)定。既然我國刑法典將自然人和單位同視為適格的犯罪主體,平等原則自然要求對自然人犯罪和單位犯罪給予平等的處遇。因此,確立單位累犯制度,使得接受刑罰處罰后再次犯罪符合一定條件的單位得到應有的嚴懲,就成為單位犯罪法典化后貫徹刑法適用平等原則的必然邏輯結論。(2)單位再次犯罪的大量事實是刑法確立單位累犯制度的現(xiàn)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法人(單位)數(shù)量迅速增加,法人(單位)犯罪也日益嚴重。由于法律上沒有關于法人(單位)再次犯罪如何處罰的規(guī)定,許多法人(單位)在繳納完因其犯罪而被判處的罰金后,又繼續(xù)實施牟利犯罪或經(jīng)濟犯罪,他們甚至把判處的罰金視為不過是為自已犯罪行為所繳納的正常稅收而已。因此,單位再次犯罪的現(xiàn)實存在且多發(fā)為增設單位累犯制度提供了所針對的對象和預防的目標,從而使增設的單位累犯制度有的放矢,具有現(xiàn)實意義。(3)預防單位再次犯罪,保障市場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需要刑法確立單位累犯制度。首先,單位已被刑法理論界普遍地認為存在獨特的意志活動,故與自然人一樣,犯罪單位在被判處刑罰后的一定時期內再犯新罪表明其主觀惡性深、“單位人格”危險性大。其次,單位作為社會組織,擁有或掌握的大量人、財、物力為其再次犯罪可以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并且單位的犯罪意志一旦形成就較為頑固,轉軌不易。因為單位意志的形成、貫徹有其固有的程序和模式,一經(jīng)確立后,團體的慣性和惰性往往使其一發(fā)不可收拾。因而,單位受到刑罰處罰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極大,其再犯造成的危害也極大。因此,需要確立單位累犯制度,對符合條件的犯罪單位從重處罰,以打擊和預防單位再次犯罪。否則,對再次犯罪的單位只能按初犯一樣處理,勢必不能更好地打擊和預防單位犯罪,從而影響甚至阻礙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2.單位累犯的成立條件。對于單位再次犯罪符合哪些條件始成立累犯,學者間存在不同的意見:有學者認為,單位不可能犯危害國家安全罪,因而只應增設普通單位累犯。其構成條件有:(1)犯罪主體必須是曾受過法院裁判的處罰并又犯應處刑罰之罪的單位。具體言之,單位累犯的前后兩罪應以單位受到的刑罰為準,前后罪的刑度條件宜定在10萬元以上。(2)前后兩罪必須是故意犯罪。(3)后罪發(fā)生在前罪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免除后的5年內。也有學者認為,單位累犯主觀上可以是故意或者過失,前后罪的時間間隔定為7年為宜,并且單位累犯前后罪的刑度條件應同時以犯罪單位承擔的刑罰和單位直接責任人員承擔的刑罰為準。還有學者主張,成立單位累犯,除要求前提條件罪質條件、時間條件和罪過條件外,還要求犯罪單位具有特定的人格因素,即單位在科罰后不知悔改。筆者認為,在確立同自然人普通累犯制度相對應的單位普通累犯制度時,要注意二者之間的對應和協(xié)調,既不能失之過寬,也不能失之過窄。首先,對單位普通累犯成立的罪數(shù)條件和主觀條件,在目前對單位犯罪的研究還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應采取較為審慎的態(tài)度,可規(guī)定為與自然人普通累犯相同的規(guī)格和條件。即單位前后犯了兩次罪,單位所犯的前后罪都是故意犯罪。其次,至于成立單位普通累犯的時間條件,考慮到單位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遠遠嚴重于自然人犯同種罪,單位累犯的社會危害性也遠遠重于同種犯罪的自然人累犯,同時考慮到單位作為一個群體,其本身實力、活動能量遠非單個人所能比擬,這就客觀上加大了預防、懲治單位再犯的難度??紤]到單位累犯的社會危害性及預防單位犯罪的現(xiàn)實難度(如果說累犯的時間條件之要求應與累犯的社會危害性大小及預防犯罪的難度成正比的話),那么,基于自然人累犯的時間條件是“五年以內”,則單位累犯的時間條件應長于“五年以內”,可在稍長于“五年以內”的時間段考慮。其三,至于成立單位普通累犯的刑度條件,也應以前后罪所判處的刑罰或所應判處的刑罰來確定。至于是以犯罪單位所受的刑罰為準,還是以單位直接責任人員所受的刑罰為準,抑或同時以二者所受的刑罰為準,我們認為,應以犯罪單位所應判處的罰金數(shù)額為準。因為犯罪的畢竟是單位,若把直接責任人員所受的刑罰作為刑度條件,則與自然人累犯無異。但以多大數(shù)額的罰金作為構成單位普通累犯的刑度條件呢?有學者認為,符合單位普通累犯刑度條件的罰金數(shù)額,應結合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單位犯罪的特點來確定。我國刑法典中規(guī)定的單位犯罪,都是經(jīng)濟犯罪和牟利性犯罪,單位一旦犯罪,其涉案數(shù)額一般都比較大。刑法對自然人犯罪規(guī)定的罰金數(shù)額方式有三種:倍比罰金制、限額罰金制、無限額罰金制。其中限額罰金制又有三種情形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刑法對單位犯罪所采用的罰金數(shù)額卻都沒有規(guī)定。因此,在確定構成單位累犯的罰金數(shù)額時,可以參照現(xiàn)行刑法為自然人犯罪規(guī)定的罰金數(shù)額,主張以自然人犯罪限額罰金制的最高限額50萬元作為單位犯罪成立累犯的刑度條件。筆者贊同這種觀點。因為單位一旦犯罪,其涉案數(shù)額遠遠大于自然人犯罪,因而,所判處的罰金額也應高于自然人犯罪。僅僅以10萬元或以下作為單位成立累犯的刑度條件,似乎偏低,從而可能導致不適當?shù)財U大了單位累犯的范圍,進一步可能使處罰單位累犯的立法,進退失據(jù)。而以50萬元作為單位犯罪成立累犯的刑度條件,則比較適合我國目前單位犯罪的特點和經(jīng)濟現(xiàn)狀,也有利于貫徹累犯設立之目的。至于能否增設單位特別累犯,由于我國現(xiàn)行特別累犯的規(guī)定本身就不完善,我們認為,應將特別累犯之罪由危害國家安全罪擴大到盜竊罪、搶劫罪、強奸罪恐怖組織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走私罪、和分則第六章第七節(jié)規(guī)定的犯罪。如此一來,由于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單位可以成為分則第六章第七節(jié)規(guī)定之罪的犯罪主體,那么,如果單位犯本節(jié)之罪受到處罰后再犯本節(jié)規(guī)定之罪,自然就應成立特別累犯。因此,我們進一步認為,單位特別累犯的成立條件是:單位前后均犯特定之罪,后罪發(fā)生在前罪之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的任何時間內;單位前后罪所受的刑罰不作要求,前后罪均為故意犯罪。3.單位累犯的處罰。對于單位累犯應當如何處罰,法國刑法典堪稱經(jīng)典。法國刑法典用四個條文的篇幅規(guī)定了法人累犯,其規(guī)定的法人累犯系指前罪為法人所犯,相當于自然人犯罪,應處70萬法郎以上罰金的重罪或輕罪,后罪也為法人所犯重罪的累犯。對于法人累犯,可以適用的罰金刑最高額為后罪最高法定罰金額的10倍,并且可以并罰最高為5年的禁止營業(yè)或者強制解散的處罰。但對犯罪法人予以解散,主要限于法人設立即為犯罪或設立之后主要從事犯罪活動的情形,且不適用于公法法人、政黨、政治團體行業(yè)工會組織。在我國,早在對1979年刑法進行修訂的過程中,就有學者提出,對法人(單位)犯罪應當增加刑罰種類。如對特別嚴重的犯罪法人(單位)可以采取解散的刑罰方法,對犯罪行為較輕或具有特殊權力的犯罪法人(單位),可以采取5年內關閉或徹底關閉其一個或幾個部門的刑罰方法,對所有犯罪法人都剝奪其榮譽稱號等。筆者認為,對于單位初次犯罪仍以僅判處罰金為宜。因為對初次犯罪的單位就采取解散的刑罰方法,有失嚴苛。但對于單位累犯的,可以規(guī)定營業(yè)禁止、解散等其他刑罰方法。綜上所述,我們將單位累犯的條文初步設計為:被判處50萬元以上罰金的犯罪單位,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以后,在5年內再犯應當判處50萬元以上罰金之刑罰之罪的,是單位累犯,罰金從重,但是過失犯罪除外。單位累犯的,可以予以禁止營業(yè)或者解散,但該款不適用于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因犯走私罪、本法分則第六章第七節(jié)規(guī)定之罪被判刑的犯罪單位,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走私罪、本法分則第六章第七節(jié)規(guī)定之罪的,都以累犯論處。(三)應針對不同累犯確立不同的處罰原則累犯的處罰原則是由累犯的性質決定的,對累犯的處罰規(guī)定是累犯政策的落腳點。根據(jù)我國刑法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精神,不同性質的累犯,其處罰的限度應當有所區(qū)別。然而,從我國現(xiàn)行刑法對累犯的規(guī)定來看,政策上的區(qū)別對待,只體現(xiàn)在各自的成立條件上,而在處罰原則上則是一刀切。無論是對普通累犯,還是對特別累犯,統(tǒng)統(tǒng)都規(guī)定為從重處罰。從不同種類的累犯者之間的復雜情況和我國刑罰的懲罰層次來看,對累犯一律規(guī)定從重處罰是不太合理的。譬如,對于具有數(shù)個從重情節(jié)的累犯,即既是累犯,又有其他法定從重情節(jié)或酌定從重情節(jié),也只能在法定量刑幅度內從重處罰的話,未免太輕縱這類累犯了。因此,對不同性質的累犯實行區(qū)別對待,既要體現(xiàn)在各自的成立條件上,又要體現(xiàn)在不同的處罰原則上。既要突出打擊的重點,又要具有同不同累犯作斗爭的針對性,這才是修訂和完善我國累犯制度的基本要求。基于上述考慮,筆者建議,在對累犯的處罰原則上,我國刑法典應作如下完善:對普通累犯,應當從重處罰;對特別累犯。應當從重或者加重處罰。理由主要有以下四點:首先,有利于刑事立法精神的統(tǒng)一。我國1997年新修訂的刑法典對累犯成立的時間間隔期限,由原來規(guī)定的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后3年改為5年從而使累犯制度較之以前更為嚴格,“實際上體現(xiàn)了刑法對累犯的處罰比原刑法典更重?!钡菍ζ胀ɡ鄯负吞貏e累犯不加區(qū)別地一律規(guī)定從重處罰過于籠統(tǒng),卻沒有體現(xiàn)累犯從重的原則,不利于嚴懲那些人身危險性大、主觀惡性深的累犯,也不利于刑罰個別化原則的實現(xiàn)。因此,為了體現(xiàn)不同累犯區(qū)別對待的實事求是精神,貫徹累犯從重的立法思路,回應司法實踐的要求,理當對普通累犯和特別累犯規(guī)定不同的處罰原則。其次,從累犯之間的社會危害性及人身危險性的差別上看,特別累犯遠遠重于普通累犯。根據(jù)罪刑相適應原則及刑罰個別化原則,二者在處罰上理應有所區(qū)別。其三,從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多項法定從重處罰情節(jié)的層次上來說,累犯的社會危害性最大。如果將這些情節(jié)一律規(guī)定為從重處罰,很難突出打擊的重點;其四,從刑罰的目的來看,僅規(guī)定對累犯從重處罰,不利于威懾罪犯,抑制其再次犯罪的意念。如規(guī)定更為嚴厲的措施可對罪犯起到一種警戒作用,即如再次犯罪就會受到更嚴厲的懲處,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注釋:[1]高銘暄.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96.[2]陳興良.刑法的價值構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2.[3]吳家麟.法律邏輯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23.[4]喻偉.刑法學專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330.[5]陳詩忠.累犯概念的法理分析[A].刑法理論與司法認定問題研究[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196.[6]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619.[7]高銘暄.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290.[8]江禮華.完善我國累犯制度的思考[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1996,(4).[9]蘇彩霞.現(xiàn)行累犯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J].法學,2002,(4).[10]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社,1999.417-419.[11]周振想.刑罰適用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293.[12]樊鳳林.刑罰通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438.[13]李均仁.中國重新犯罪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112.[14]楊敦先.廉政建設與刑法功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377.[15][35]馬克昌.中國刑事政策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375-376.373.[1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姬敬武,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88.[17][20][21][24][25][26][31][33]蘇彩霞.累犯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200.202.202.203.205.204.217.218.[18]羅堂慶.從累犯比較研究看完善我國刑法的累犯制度[A].刑法問題與爭鳴[C].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208.[19][38]郝守才.關于累犯的比較研究[J].法商研究,1996,(5).[22]楊凱新.刑法中單位累犯之認定[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1,(3).[23][29]馬榮春.論單位累犯(J).河北法學,1999,(1).[27][28]趙炳壽,賀元驊.單位累犯問題[A].新刑法施行疑難問題研究與適用[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329.330-331.[30]沙君俊,劉孟騏.論法人累犯[J].人民檢察,1997,(4).[32]陳浩然.理論刑法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08.[34]張文.法人犯罪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1994,(1).[36]黃文俊.我國累犯制度初探[A].刑法學論文專輯:總論部分[C].安徽大學法律系,1988.346.[37]侯國云,白岫云.新刑法疑難問解析與適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180.目錄目錄TOC\o"1-2"\h\z\u66441.概述 2310191.1項目名稱 28181.2項目建設單位 3177371.3項目性質 363851.4項目產(chǎn)生背景 3248041.5建設地點 4200261.6工期 5196711.7項目內容與規(guī)模 5313751.8項目主要技術經(jīng)濟指標 5154692.編制原則及依據(jù) 6324332.1編制原則 695902.2編制范圍 763712.3編制依據(jù) 8138493.項目現(xiàn)狀與必要性分析 9112513.1項目所在地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概況 915713.2項目現(xiàn)狀 1460903.3項目建設必要性分析 15184024.項目選址及合理性分析 17305574.1項目選址 1773804.2選址合理性分析 18305075.項目建設方案 1952835.1建設依據(jù) 19206575.2設計規(guī)范要求 20208195.3建設內容 2467805.4建筑結構設計 24249685.5建筑電氣設計 26229725.6弱電系統(tǒng)設計 27108276.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29270166.1編制依據(jù) 29173466.2建設內容 30115746.3總投資估算 3022116.4資金籌措 31282717.項目實施方案 32221437.1工程特點 32HY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