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其人可乎》詩詞鑒賞方法_第1頁
《不知其人可乎》詩詞鑒賞方法_第2頁
《不知其人可乎》詩詞鑒賞方法_第3頁
《不知其人可乎》詩詞鑒賞方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不知其人可乎》詩詞鑒賞方法《不知其人可乎》詩詞鑒賞方法

不知其人可乎

“不知其人,可乎”?對這個問題,不同的文學研究派別有不同的回答。

文學創(chuàng)作與欣賞,存在、作品、讀者三大要素。三者都可以作為研究的本位。根據(jù)研究對象擇重點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學研究派別和方法。持作家本位的實證主義批評,將文學研究等同于考據(jù),著重對作品產生的背景的探究;持作品本位的結構主義和形式主義批評,則著重對作品的語言結構的探究;而持讀者本位的接受美學理論,強調作品的未定性,更多著重于作品的功能的研究。各種方法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都有理有效。但如果各執(zhí)一偏,相互排斥,那顯然與系統(tǒng)論的方法相違背。在“知人”這個問題上,盡管不同的文學研究派別看法不一樣,但在實際欣賞活動中,“知人”構成一種欣賞的前提條件,是無法否認的。當然,文學作品情況千差萬別,很難執(zhí)一而論。“知人”的必要程度,也應視具體對象而定。

“詩言志”(《尚書·堯典》),“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毛詩序》),很早人們就認識到詩歌這種體裁,是以表現(xiàn)或抒情為特征的。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為詩人自我形象,或間接地、或多或少地帶有詩人的影子?!睹献印とf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不僅我國傳統(tǒng)的文藝批評一向重視“知人”,西方的文藝批評幾乎也不謀而合。如近代法國文論家申徒白吾便以為研究作品應當先從的人格、狀態(tài)、遺傳、境遇、生涯諸方面著手,通過這“媒層”,方可洞悉作品的意蘊。唯西方現(xiàn)代新批評派反對這種方法,認為生平事跡除了幫助我們了解某些用詞含義和私人生活的影射,沒更多的用處。比如大談濟慈如何在花園里聽到夜鶯的歌聲,與我們評價《夜鶯頌》這首詩實在無甚相干。(參趙毅衡《新批評——一種獨特的形式主義文論》)這種反對意見雖然確實刺中了某些考據(jù)成癖或為考據(jù)而考據(jù)的文藝批評的痛處,卻有較大片面性。因為即便都是詩歌,其表現(xiàn)形態(tài)也有千差萬別,不可執(zhí)一而論。就某些抒發(fā)常人較普遍情感的詩作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被蚓哂休^明顯的象征意義的詩作如王之渙(實應作朱斌)《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辈涣私馍降拇_無妨于欣賞。然而更多的情況則是詩人的創(chuàng)作具有某種特定環(huán)境、特定的人事關系,抒發(fā)一種特殊的思想感情,詩作具有藝術個性。因此,如果讀者對作家生平一無所知,對于創(chuàng)作的背景一無所知,那么他對于這一作為個體創(chuàng)作的精神產品,很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于產生誤會。倘使他仍對此津津樂道,便成一則笑話所說的瞎子品味魚湯,而不知魚尚未丟進鍋內。青年朋友未具“知人”之明而誤會古代詩詞的例子所在皆有,似不必小題大作,多加揶揄。然而名家忽略了知人說詩,鬧出笑話來,那影響就不一樣了。李白、杜甫兩大詩人交誼甚厚,頗有詩歌往還,這在今天稍有文學史知識的讀者也有所了解。因為杜年輩晚于李,故杜贈李之詩作尤多,如以下二詩: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君》)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

倘若今日有人說這二詩是以“前輩”身份教導“后學”,豈不令人啞然失笑?殊不知犯這個鹵莽滅裂的大錯誤的不是別人,而是大名鼎鼎的評解“六才子書”(即《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記》)的金圣嘆,在他的名著《杜詩解》中對前二詩解道:

眠何必共被?行何必攜手?此殆言己(杜甫)無日無夜不教侯(李白)作詩。讀他日“重與細論”之句,蓋先生之教之,不信然哉!

讀“飛揚跋扈”之句,辜負“入門高興”、“侍立小童”二語不少。先生不惜苦口,再三教戒,見前輩交道如此之厚也。

本來金圣嘆的詩文評,是以縱橫老辣,明快如火,常發(fā)人所未發(fā)見稱的。但這位評“才子書”的才子,才子氣實在太重。他既不重杜詩之編年,也不重寫作的歷史背景,堂堂杜詩專家而不知李杜年輩之少長,也實在太令人費解了。(估計這一誤會,是由誤解杜甫《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二句而來的,蓋古人稱呼“生”乃“先生”的意思,與后來稱呼年輕人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