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sx
房山區(qū)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擬測試試卷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
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
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壞于幽、厲⑴,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興。
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于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義。西人周,南至楚,畏匡,
厄陳。干七十余君。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個。
究觀古今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手!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庇谑菙鴦t斷堯典,稱樂則渚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皆因近圣之事,以
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若天乎!”
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
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舉于齊。如田子方、吳起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
之倫,為王者師。天下并爭于戰(zhàn)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于威、宣
之際,孟子、荀卿之列,成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
器往,歸之。于是孔甲為涉博士,卒與俱死。陳涉起匹夫,驅謫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
其事至微淺,然而楷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為臣者⑵,何也?以秦禁其業(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
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絕,豈非圣人遺化
好學之國哉?于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xiāng)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目為奉常:
諸弟子共定者,成為選首;然后喟然嘆興于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遑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⑶。及至孝景,不任
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⑷,故諸博士未有進者。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蚣為丞相,黜黃老、
刑名百家之言,及文學儒者以百數(shù);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
(取材于《漢書?儒林傳》)
注釋:【1】幽、厲:周幽王、周厲王?!?】委質:歸附?!?】黃老:黃帝與老子,這里指道家?!?】
刑名:名與實,
特指戰(zhàn)國時主張循名責實的學派。開!I,通“形,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近現(xiàn)的一項是(3分)
A.稱樂則舉韶舞法:使……為法則
B.子貢孥于齊終:生命終結,去世
C.其事至微淺至:極,最
D.延文學儒者以百數(shù)延:招請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雅、頌各得其用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B.巍巍平!其有成功也風平舞零
C.知我者基天乎若皆出于此乎
D.國為奉常不如用善遇之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圣德遭季世
孔子擁有至高無上的道德,卻遭逢衰敗的時代
B.以學顯于當世
孟子、荀子等人在當時憑所持學說而聲名顯揚
C.亦未遑庠序之事也
叔孫通沒有時間顧及興辦學校的事情
D.天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
天下學士自然而然地向往并鉆研儒學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平不卿的一項是(3分)
A.在周幽王、周厲王統(tǒng)治時期,六藝之學沒能得到推崇。
B.孔子的好學精神是他能夠將儒學發(fā)揚光大的重要原因。
C.吳起能夠成為君王的老師,體現(xiàn)了儒者的影響力之大。
D.魯國儒士愿意歸附陳涉的原因是他出身卑微卻能稱王。
10.請簡述孔子之后儒學的發(fā)展變化。(6分)
11.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共10分)
①子曰:“茍志于仁矣,無學也?!保ā墩撜Z?里仁》)
②子日:“士志于道,而呼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③子日:“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涉于藝。”(《論語?述而》)
④子日:“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爭志也?!保ā墩撜Z?子罕》)
⑤子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⑥子夏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1)下列對選文中加點詞及其所在句子的理解,不走碰的一項是(2分)
A.惡,厭惡;仁者厭惡不仁,其心仍本于愛人。
B.恥,感到恥辱;士志于行道,不會在意衣食。
C.游,研習;研習六藝,可以成才,也能進德。
D.奪,掠奪;匹夫有勇力,所以不能掠奪其志。
(2)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寫出對選文中畫線句的理解,并結合生活體驗舉一例說明。(4
分)
(3)請根據(jù)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對“志”的看法,并就其中一點談談其當代價值。(4
分)
延慶區(qū)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質量檢測
本大題共6小題,共26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5-9題。(共18分)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歲而民有十年之蓄。故史
水九年,湯旱七年,甚也,野無青草,而民無饑色,道無乞人,歲復之后,猶禁陳耕⑴。古
之為天下,誠有不也。王者之法,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無六年之蓄,謂之急;無三年
之蓄,日國非其國也。
今漢興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⑵,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獲年,富人不貸,貧民耳
饑;天時不收,請賣爵斛子,既或聞耳。曩頃不雨,令人寒心,一雨爾,慮若更生巴天下
無蓄,若此甚極也。其在王法謂之何?必須困至乃慮,穿至乃圖,不亦晚乎!有伏念之,愈
使人悲。
然則所謂國無人者,何謂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豈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憂,將以
誰偷?五歲小康⑷,十歲一兇,三十歲而一大康,蓋曰為裝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
天下何以相救?卒然邊境有數(shù)十萬之眾,天下將何以饋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溝壑,剽盜攻
擊者興繼而起,中國失救,外敵必駭,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為上
者弗自憂,魄然⑸事困,乃驚而督下,日:“此天也,可冬日?”事既無如之何。及方今始
秋時,可善為。陛下少閑,可使臣從丞相、御史計之。
(賈誼《新書?憂民》)
注釋:【1】陳耕:古法,土地耕種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連續(xù)耕種?!?】屈:貧困。
【3】更生:再次發(fā)生。"】小康:小的饑荒?!?】魄然:困窘的樣子。
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氐理的一項是(3分)
①三十歲而民有十年之蓄有:通“又”
②誠有縣也具:方法
③貧民且饑且:將要
④請賣爵罩子鬻:賣
⑤穹至乃圖窮:貧窮
⑥啰伏念之竊:私下;私自
⑦蓋曰木教也大數(shù):自然規(guī)律
⑧此天也,可拿回奈何:怎么辦
A.①⑤B.(2)(4)C.⑥⑦D.③⑧
6.下列對文中句意的解說,下氐頤的一項是(3分)
A.禹水九年,湯旱七年
夏禹時連續(xù)有九年水澇,商湯時連續(xù)七年旱災
B.曩頃不雨,令人寒心
從前有一段時間不下雨,就讓百姓感到憂心忡忡
C.上弗自憂,將以誰偷
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國事),又能和誰一起茍且偷安呢
D.中國失救,外敵必駭
國家對這些情況無法制止,外敵就一定感到驚駭
7.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理的一項是(3分)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則,一定要確保國家有充足的糧食儲蓄。
B.面對漢興三十年來國家儲蓄糧越來越少的局面,作者憂心至極。
C.國家儲糧不充足必然會導致民不聊生、兵禍接至的結果。
D.作者委婉勸諫,請君王自省,為實現(xiàn)國富民安盡早謀劃。
8.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3分)
卒然邊境有數(shù)十萬之眾,天下將何以饋之矣
9.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糧食問題是國家重大安全問題。請根據(jù)本文內容,談談你對這一問
題重要性的認識。(6分)
(-)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0題。
10.請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共8分)
①子曰:“道不行,乘樣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弊釉唬骸坝梢埠糜逻^
我,無所取材?!保ā墩撜Z?公冶長》)
②子謂顏淵目:“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日:“子行三軍,則誰
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保ā墩撜Z?述
而》)
③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④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保ā墩撜Z?為政》)
(1)根據(jù)上面內容,說說孔子對“勇”有著怎樣的理解和思考?(3分)
(2)你認同孔子關于“勇”的認識嗎?請簡述理由。(5分)
西城區(qū)高三統(tǒng)一測試試卷
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則曰:"天與人實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
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泥于冥冥者,則曰:"天與人實剌異:跖、蹣②焉而遂,孔、顏焉而厄,
是茫乎無有宰者J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本者也。天之能,人固
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日:天與人交相勝耳。其說曰:天之道在生植,其
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陽而阜生,陰而肅殺;水火傷物,木堅金利;氣雄
相君,力雄相長:天之能也。陽而藝樹,陰而摯斂;防害用濡,禁焚用光;義制強訐,禮分
長幼;右賢尚功,建極閑邪:人之能也。
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
當其賞,雖三旌之貴、萬鐘之祿,處之咸曰宜。何也?為善而然也。當其罰,雖族屬之夷、
刀鋸之慘,處之咸日宜。何也?為惡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預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
禍兮可以惡召,奚預乎天邪?"法小弛,則是m髏,賞不必盡善,罰不必盡惡?;蛸t而尊顯,
時以不肖參焉;或過而修辱,時以不辜參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當然
而固然,豈理邪?天也。?;蚩梢栽p取,而禍亦可以茍免。"人道駁,故天命之說亦駁焉。
法大弛,則是非易位,賞恒在佞,而罰恒在直,義不足以制其強,刑不足以勝其非,人之能
勝天之具盡喪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法大行,則其人
日:"天何預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則其人日:"道竟何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
則天人之論駁焉。今以一己之窮通,而欲質天之有無,惑矣!
余日:天恒執(zhí)其所能以臨乎下,非有預乎治亂云爾;人恒執(zhí)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預乎
寒暑云爾;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與怨不歸乎天;生乎亂者人道昧,不可知,
故由人者舉歸乎天,非天預乎人爾。
(取材于劉禹錫《天論》)
【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認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間禍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認定天與
人完全沒有關系的人。②跖、蹣:盜跖與莊蹣,古代傳說中的兩個強盜。下文“孔、淵”指孔子和顏淵。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思顧的一項是(3分)
A.天與人實則異剌:違背。
B.動物之尤者也尤:優(yōu)異。
C.有賢尚功右:崇尚。
D.法小弛,則是非嬖駁:反駁。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是茫乎無有宰者天恒執(zhí)其所能以臨乎下
B.為善加然也加禍亦可以茍免
C.天何預乃事邪奚預乎天邪
D.尊賢而尊顯?;蚩梢栽p取
8.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項的一項是(3分)
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與人事作出簡單對應。
B.天之所長是促進萬物繁衍生長,并通過抑強濟弱來調和。
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時,賞罰依法而定,能為民眾所接受。
D.人世的治或亂,都會對當時的人如何認識天道產生影響。
9.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3分)。
今以一己之窮通,而欲質天之有無,惑矣!
10.結合文意,簡要概括文中所論述的“天”與“人”之間的關系。(6分)
15.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10分)
①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口也。"(《為政》)
②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④子日:"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路》)
⑤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1)對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讀一聲和四聲兩種處理。請根據(jù)語境,就兩種不同
的處理分別解釋“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4分)
(2)如果用“學習”話題來統(tǒng)率上面各句,這些文字論及了關于“學習”的哪些方面?
請作簡要概括,并選擇其中一個方面,結合《論語》談談你的認識。(6分)
北京市東城區(qū)2022—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綜合練習(一)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
夫人識有通塞,神有晦町,毀譽?之不同,愛憎由其各異。蓋三王之受謗也,
僖魯連而獲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1,1而見詆。斯則物有恒準,而鑒無定識,
欲求錢核得中,共唯千載一遇乎!況史傳為文,淵浩廣博,學者茍不能探嘖索隱,
致遠鉤深,烏足?辯其利害,阻其善惡。
觀《左氏》之書,為傳之最,而時經漢、魏,竟不列于學官,儒者皆折此一
家,而盛推二傳。夫以丘明躬為魯史,受經仲尼,語世則并生,論才則同恥。彼
二家者,師孔氏之弟子,預達者之門人,才識本珍,年代又隔,安得持彼傳說,
比茲親受者乎!加以二傳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左氏》,不可同年。
逮《史》《漢》繼作,踵武相承。王充著書,既甲班而乙馬;張輔持論,又
劣固而優(yōu)遷。然此二書,雖互有修短,遞聞得失,兩大抵同風,可為連類。班氏
式遵曩例,殊合事宜,豈謂雖浚發(fā)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劉祥撰《宋書?序錄》,歷說,家晉史,其略云:"法盛《中興》,荒莊少
氣,王隱、徐廣,淪溺罕華。”夫史之敘事也,當辯所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
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舉之含異,等公韓之有逸,如子云之含章,類
長卿之飛藻,此乃綺揚繡合,雕章緡彩,欲稱實錄,其可得乎?以此詆訶,知若
妄施彈射矣。
夫人廢興,時也。窮達,命也。而書之為用,亦復如是。若乃《老經》撰于
周日,《莊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傳,僖嵇、阮而方貴。若斯流者,可勝
紀哉!故曰"廢興,時也。窮達,命也”。適使時無識寶,世缺知音,若《論衡》
之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將煙燼火滅,泥沉雨絕,安有歿而不朽,
揚名于后世者乎!
(取材于《史通?鑒識》)
注釋:[1]孔宣:孔子。
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相同的一組是(3分)
A[神有晦明B.j值魯連而獲申
I明其善惡!值嵇、阮而方貴
C.欲求錢核得中D1才識本殊
其文直,其事核,殊合事宜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毀譽以之不同
〔烏足以辯其利害
C.f方承《左氏》
歷說if家晉史
B.[再唯千載一遇乎
知不妄施彈射矣
D.(顧大抵同風
辯耐不華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項的一項是(3分)
A.安得持彼傳說,比茲親受者乎
怎么能拿那再傳之說,來比這親自受經而寫成的《左傳》呢
B.豈謂雖浚發(fā)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難道說雖然是費盡神思創(chuàng)造出來的著作,反而要受見識淺薄的人的譏笑
C.欲稱實錄,其可得乎
要想稱作實錄,難道可能嗎
D.若斯流者,可勝紀哉
像這一類人,可以記載得完嗎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碩的一項是(3分)
A.作者以對三王五霸的評價,引出對人毀譽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標準無法確定。
B.作者認為左丘明與孔子生于同時代且才識相當,故《左傳》比二傳更具優(yōu)勢。
C.劉祥批評各種晉書缺乏文采氣勢,作者認為這種批評違背史書的記事原則。
D.作者認為史書能否得到公正、客觀的評價和人的命運一樣,也與機緣有關。
10.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觀點,并說明作者得出這一觀點的依據(jù)。(6分)
11.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10分)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保ā独锶省罚?/p>
子日:“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保ā短┎罚?/p>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根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
之哉!我待賈者也?!埃ā蹲雍薄罚?/p>
(1)請結合上面的材料,概述孔子對出仕的看法。(6分)
(2)請結合孔子對出仕的看法,談談下面材料中漆雕開表示對出仕沒有信
心,為什么孔子卻感到高興。(4分)
子使漆雕開仕。對日:“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公冶長》)
豐臺區(qū)2022?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綜合練習(一)
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70題。(18分)
議法
古者以仁義行法律,后世以法律行仁義。夫三代⑴之圣王,其教化之本出于學校,蔓
延于天下,而形見于禮樂。下民被其風化,務為仁義,弓求避法律之所禁。故其法律雖不用,
高三語文第8頁(共26頁)
而其所禁亦不為不行于其間。至于漢、唐,其教化不足以動民,而一于法律,故其民懼法律
本及其身,亦或相勉為仁義。唐為《刑統(tǒng)》,毫厘輕重,明辯別白,附以仁義,無所阿曲。
但不能先使民務為仁義,使法律之所禁不用而自行如三代時。然等其終,亦能使民勉為仁義。
而其所以不若三代者,則有由矣:政之失,非法之罪也。
是以宋有天下,因而循之,變其節(jié)目而存其大體。比閭⑺小吏奉本以公,則老奸大猾
束手請死,不可漏略。然而沖訟常病多,盜賊常病眾者,則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
而況法律之間又不能無失,其何?為治?
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與其子弟,皆天子之所優(yōu)異者。有罪而使與氓隸并笞而偕戮,
則大臣蒙恥而朝廷輕,故有贖焉,所以自尊也,非與其有罪也。夫刑者,必痛之而后人畏焉;
罰者不能痛之,必困之而后人辱焉。今也,大辟⑴之誅,輸一石之金而免。貴人近戚之家,
一石之金不可勝數(shù),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贖之又輕,是啟奸也。
夫罪固有疑,今有人或誣以殺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誠殺人而官不能折以實者,是皆不可
以誠殺人之法坐。由是有減罪之律,當死而流。使彼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
矣;使彼為誠殺人者邪,流而不死,刑已寬矣:是失實也。
今也貴人近戒皆贖,而疑罪不與,莫若皆重贖。彼貴人雖號為富強,茍教犯法而數(shù)重困
于贖金之間,則不能不斂手畏法。彼罪疑者,雖或非其爭,而法亦不至殘潰其肌體;若其有
罪,則法雖不刑,而彼固亦已困于贖金矣。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無辜者不至陷于笞戮,
一舉而兩利。斯智者之為也。
(取材于《蘇洵集》)
注釋:【1】三代:夏商周三朝?!?】比閭:鄉(xiāng)里?!?】大辟:死刑,古代五刑之一。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頤的一項是(3分)
A.然攀其終要:總括
B.然而牛訟常病多獄:案件
C.必困之而后人瞥焉懲:懲處
D.雖或非其事辜:罪責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以求避法律之所禁其何以為治
B.而一千法律而彼固亦已困于贖金矣
C.比閭小吏奉之以公故其民懼法律書及其身
D.則大臣蒙恥而朝廷輕則法雖不刑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頸的一項是(3分)
A.變其節(jié)目而存其大體
改變了一些條目,保留了它的基本內容
B.必痛之而后人畏焉
一定要痛恨有罪者并使后世之人畏懼
C.是皆不可以誠殺人之法坐
這些都不可用制裁真正殺人者的法律定罪
D.而疑罪不與
而證據(jù)不足的疑犯卻不在贖罪之列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項的一項是(3分)
高三語文第9頁(共26頁)
A.夏商周三代教化突出,雖有法卻可不用,說明仁義廉恥是其立法的價值內核。
B.唐代的法令細致明晰,所以雖然法律沒有施行,也能使百姓盡力奉行仁義。
C.宋代雖然沿襲唐代法令,但官吏偏私,法有漏洞,致使違法事件常有發(fā)生。
D.古代對疑罪者施以減罪之律和現(xiàn)代的“疑罪從無”,都是司法人性化的體現(xiàn)。
10.蘇洵主張“莫若皆重贖”,請結合第三、四段內容概述其提出這一主張的依據(jù),并對這
一主張作簡要評價。(6分)
石景山區(qū)2023年高三統(tǒng)一練習
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
簡點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簡點入軍。敕三四出,征執(zhí)奏以為不可。
德彝重奏:''今見簡點者云,次男內大有壯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舉未十八,身形壯大,亦取?!闭饔植粡模豢鲜痣?。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實小,自不點入軍。若實大,亦可頓取。
于君何嫌?過作如此固執(zhí),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口:“臣聞竭澤取魚,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獲獸,明年無獸。
若次男已上,盡點入軍,租賦雜徭,將何取給?且比年國家衛(wèi)士不堪攻戰(zhàn),豈為其少,但為
禮遇失所,遂使人無斗心。若多點取人,還充雜使,其數(shù)學眾,終是無用。若精簡壯健,遇
之必禮,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為君,以誠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無矯偽
之心。自登極已來,大事三數(shù)件,皆是不信,復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目:“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日:“陛下初即位,詔書日:,逋租宿債,欠負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為事
條。秦府國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為天子,國司不為官物,其余物復何所有?又關中免
二年租調,關外給復⑴一年。百姓蒙恩,無不歡悅。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革,,若從
此放免,并是虛荷國恩。若已折已輸,令總納取了,所免者皆以來年為始。'散還年后,方
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無怪。已征得物,便點入軍,來年為始,何弓取信?又共理所寄,
在于刺史、縣令,常年貌稅⑵,并悉委之。至于簡點,即疑其詐偽。望下誠信,不亦難乎?”
太宗日:“我見君固執(zhí)不已,疑君敞此事。今論國家不信,?人情不通。我不尋思,過
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錯失,若為致理?”7停中男,賜金甕一口,賜珪絹五十匹。
(取材于《貞觀政要?直諫》)
注釋:【1】給復:免除徭役【2】貌稅:清查戶口,征收賦稅。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氐顧的一項是(3分)
A.若實大,亦可簡取簡:選拔,選取
B.焚林而畋,非不獲獸畋:打獵,捕獵
C.今年白丁多已役迄訖:完畢,完成
D.我見君固執(zhí)不己,疑君藏此事蔽:遮蔽,隱瞞
高三語文第10頁(共26頁)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雖未十八「遇之以禮
L其數(shù)里眾I何以取信
「我之為君「乃人情不通
1散還之后L乃停中男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氐砸的一項是(3卬)
A.豈為其少,但為禮遇失所
哪里是因為年齡小,只是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
B.逋租宿債,欠負官物,并悉原免
過去欠下的租稅債務,拖欠官府的財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輸,令總納取了
若是已經開始服役或繳納租稅的,今年仍然收納了結
D.行事往往如此錯失,若為致理
處理事情常常像這樣有過錯失誤,怎能治理好國家呢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走碗的一項是(3分)
A.簡點中男入軍如同“竭澤取魚”“焚林而畋”,體現(xiàn)封德彝等人只顧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堅持不從,便是面對太宗怒火也不退縮,可見他剛直盡責。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稅和債物算入官物,說明唐太宗施政隨心,不遵守條例規(guī)定。
D.刺史、縣令等官員身負治理天下的責任,君主應把事務交給他們,不能獨斷專行。
10.魏征犯顏直諫,讓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嘆納諫。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請簡
析。(6分)
北京市朝陽區(qū)高三年級第二學期質量檢測一
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T0題。
藝之興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藝者,將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取欲作,欲
作而事繁,事繁而莫多能理也。故圣人因智以造藝,因藝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遠在乎
物。藝者,所以旌智飾能、統(tǒng)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也。藝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
以道率身者也。藝者,德之枝葉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獨立。木無
枝葉則不能豐其根干,故謂之痛;人無藝則不能成其德,故謂之野。若欲為夫君子,必兼之
乎。
先王之欲人之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藝,一日禮,二曰樂,三日射,四日御,
五日書,六日數(shù)。教六儀,一日祭祀之容,二日賓客之容,三日朝廷之容,四日喪紀之容,
五日軍旅之容,六日車馬之容。大胥學學士之版,春入學,舍采合萬舞,秋班學,合
高三語文第11頁(共26頁)
聲,諷誦講習,不懈于時。故《詩》日:“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p>
美育群材,其猶人之于藝乎?既修其質,且加其文,文質著然后體全,體全然后可登乎清廟,
而可游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義不行,非藝不治,非容不莊,四者無彳茗,而圣賢之器
就矣?!兑住啡眨骸案挥兄^大業(yè)。”蘇斯之謂歟?君子者,表里稱而本末度者也。故言貌
稱乎心志,藝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純粹內實,光輝外著??鬃尤眨骸熬?/p>
恥有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西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行。"故寶玉之山土木必潤,盛德
之士文藝必眾。
孔子稱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存乎六藝者,著其末節(jié)也。夫陳⑥豆、
置尊俎、執(zhí)羽籥、擊鐘磐、升降趨翔、屈伸俯仰之數(shù)也,非禮樂之本也。禮樂之本也者,其
德音乎?《詩》云:“我有嘉賓,德音孔昭。示民不佻,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
宴以敖?!贝硕Y樂之所貴也。故恭恪廉讓,藝之情也:中和平直,藝之實也;齊敏不匱,藝
之華也;威儀孔時,藝之飾也。通乎群藝之情實者,可與論道;識乎群藝之華飾者,可與講
塞。事者,有司之職也;道者,君子之業(yè)也。君子兼之,則貴也。藝者,心之便也,仁之聲
也,義之象也。故禮以考敬,樂以敦愛,射以平志,御以和心,書以綴事,數(shù)以理煩。敬考
則民不慢,愛敦啰群生悅,志平則怨尤亡,心和則離德睦,事綴則法戒明,煬理則物不悖。
六者雖殊,若致一也。其道則君子專之,其事則有司共之,此藝之大體也。
(取材于徐干《中論》)
注釋:【1】保氏:古代以禮義匡正君王、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員?!?】舍采:古代學子入學時祭祀先圣先師
的儀式。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氐硼的一項是(3分)
A.圣人之所不能弓也已:完成
B.文質蓍然后體全著:顯著
C.而可奉乎王公羞:推薦
D.四者無磐愆:過失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一知物舊欲作B.一事繁而莫考能理也
一恥有其容w無其辭一盛德本士文藝必眾
C.-木無枝葉則不能豐其根干D.「基斯之謂歟
.愛敦則群生悅,其致i也
8.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匹卿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首段運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闡明了“藝”與“德”的關系。
B.“六藝”之學內容豐富,古代君主會設立專門的官員來教授。
C.作者認為禮器設置、舞蹈動作等都不屬于“藝”的范疇。
高三語文第12頁(共26頁)
D.文章多處引用典籍、名人名言,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
9.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3分)
識乎群藝之華飾者,可與講事
10.君子為何要學“藝”?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闡釋。(6分)
文言文答案
房山區(qū)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擬測試試卷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
6.A(3分)
【解析:法:意動,以……為法則】
7.C(3分)
【解析:C項,表推測,大概,副詞;A項,適當?shù)奈恢?,名詞/用在動詞之前,構成名
詞性詞組,指代事情,代詞;B項,用于形容詞后,助詞/相當于“于”,在,介詞;
D.憑借,介詞/趁著,介詞?!?/p>
8.C(3分)
【解析:此句意為,漢高祖沒有時間顧及興辦學校的事情?!?/p>
9.D(3分)
【魯國儒士愿意歸附陳涉的原因是要發(fā)泄秦朝禁絕儒業(yè)引發(fā)的積壓已久的怨憤?!?/p>
10.(6分)
答案要點:
①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在各諸侯國繼續(xù)傳揚儒學。
②戰(zhàn)國時期,孟子、荀子等人將儒學發(fā)揚光大。
③秦始皇燒詩書,殺術土,使儒學衰敗。
④秦末陳涉稱王,魯國儒者前去歸附,繼續(xù)傳承儒學。
⑤漢高祖時期,諸儒能修習儒學,叔孫通制作禮儀,儒學興盛。
⑥漢孝惠、高后、孝文、孝景、竇太后時,儒學不受推崇。
⑦田蚣任丞相后,推崇儒士;公孫弘任丞相,并封侯;從而推動儒學發(fā)展。
【評分細則:答出1點,得1分;答出2點,得2分;答出3點,得3分;答出4點,得
5分;答出5點,得6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1.(共10分)
(1)D(2分)
【解析:“奪”,強行改變;匹夫若志向堅定,是不會被外在力量強行改變的?!?/p>
(2)(4分)
第一問答案示例:
①能提出緊要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體會深入思考。
②問與自己所學切近的問題,并思考近前的事。
③請教別人有關切身的事情,聯(lián)系現(xiàn)實深入思考。
④能就己身親切處去向,接近處去思。
高三語文第13頁(共26頁)
⑤懇切地發(fā)問,并且不斷思考問題。
第二問答案示例:
①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自己不懂之處,進一步思考自己不懂的原因,找到癥結所在,并針
對癥結努力探求解決之道。
②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不合理的現(xiàn)象,進一步思考其癥結所在,并基于自己的體驗與認識
努力探求改變不合理現(xiàn)狀的方法。
【評分細則:恰當理解句意,得2分;舉例適當,得2分;共4分;意思對或言之
成理均可得分。】
(3)(4分)
第一問答案要點:
①''志"是成就仁德的志向。
②“志”是弘揚仁道的意愿。
③“志”是堅定不移的力量。
④“志”是至死不渝的信念。
⑤“志”是用心專一的狀態(tài)。
第二問答案示例:
①當今社會追求“友善”的價值觀;這一價值觀的踐行需要人們追求仁德,有愛人之心;具
有這樣仁德的人,才能有“友善”之舉。
②當今社會推崇的誠信、友善與和諧等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儒家的“信”“善”“和”
等仁道一脈相承,需要我們在傳承中弘揚。
③當代人在實現(xiàn)志向的過程中,要有堅定不移的定力;這樣,才不會因不良的影響
而輕易改變自己的志向。
④當代人要傳承家國情懷,要肩負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這樣的追求應該成為至死不渝的堅
定信念,并體現(xiàn)在行動之中。
⑤當代人要想取得學業(yè)的進步或事業(yè)的成就,也需要用心專一;如果學習、做事的
過程中三心二意,是很難有所成就的。
【評分細則:答出對“志”的2條看法,得2分;就其中一點談其當代價值,得2
分;共4分;意思對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附錄】
參考譯文
一、第二大題參考譯文
古代的儒者,廣泛學習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的文獻。六藝,是君王用于教化的
重要文獻,是先前的圣人用來使天道顯明,使人倫合乎一定的標準,以達到安定昌盛、教化
大行局面的既定之法。周代推行的政令已經衰微,在周幽王、周厲王統(tǒng)治時期被敗壞,儀禮、
音樂、征戰(zhàn)、討伐由諸侯發(fā)起。儒學衰落二百多年后因為孔子的提倡才得以興盛??鬃訐碛?/p>
至高無上的道德,卻遭逢衰敗的時代,知道自己的學說不被采用,儒道不能被傳布,于是到
諸侯國接受聘請,來還禮并傳布自己合理的主張。向西進入周朝的領地,向南到達楚國的領
域,在匡地被圍困,在陳國遭受困厄。影響七十多個國君。去往齊國聽到《韶》樂,三個月
不能辨出肉味。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在這之后音樂得以修正,雅、頌各自得到適當?shù)恼?。?/p>
子仔細閱讀古今典籍,于是稱贊道:“堯作君主,真?zhèn)ゴ蟀?!只有天稱得上大,只有堯能效
法天。他成就的功業(yè),多么偉大啊!他的禮樂法度,煥發(fā)著多么美好的光輝??!”于是談論
《書》就從堯典開始,稱述音樂就以韶舞為法則,評定詩歌就把《周南》作為開頭的一首。
都是依據(jù)近代圣人之事,來建立先代圣王的政教。所以孔子說:“只闡述前人理論、學說,
自己并無創(chuàng)見;信奉并愛好古代文化?!薄皩W習人情事理進而通達仁義之道,了解我的大概是
高三語文第14頁(共26頁)
上天吧!”
孔子去世以后,七十名弟子四散并與諸侯交游。權力大的人擔任卿,宰相,教導、輔佐君
王或王子的太師、太傅等,權力小的人以朋友的身份教授官僚階層,有的歸隱而不現(xiàn)身于世
俗或官場。因此子張在陳國居住,澹臺子羽在楚國居住,子夏在西河居住,子貢在齊國去世。
像田子方、吳起這類人,都跟從子夏這樣的人接受學習,成為君王的老師。在戰(zhàn)國時期天下
各諸侯國相互吞并、爭斗,儒家學說已經被排斥,可是齊國、魯國范圍內求學的人還沒有停
止對儒家學說的學習。到齊威王、齊宣王時期,孟子、荀子等人,都遵循孔子的儒學并修飾
文字,使更完美,在當時憑所持學說而聲名顯揚。
等到秦始皇兼并天下,焚燒詩、書,殺害儒生、道教之土、方土、江湖術土、法術之士等人,
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的文獻從這時起就殘缺了。陳涉稱王時期,魯國的眾多儒
家讀書人拿著孔子在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到陳涉那里去,歸附他。在這期間孔甲擔任陳涉
的學官,最終和他一起喪生。陳涉出身于平民百姓,驅使因罪被罰守邊的人發(fā)動武裝斗爭,
因而確立國號、不滿一年就被消滅。這事極其微小,可是儒生帶著在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
歸附陳涉作為臣子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秦朝禁絕儒家的學業(yè),心中積壓了怨恨,因而要
通過歸附陳王來發(fā)泄怨恨之情。
等到高皇帝殺項籍,率領軍隊包圍魯?shù)?,魯?shù)氐脑S多儒士還在講授、誦讀、學習禮儀,彈琴、
唱歌與吟詩的聲音不斷,難道不是圣人留下的教化影響而成的喜愛學習的國家嗎?在這一時
期眾多儒生才能夠學習訓釋解說儒家經典的學問,互相討論學習為祭祀擇士而舉行的射禮、
鄉(xiāng)飲酒的禮儀。叔孫通制作漢朝的禮節(jié)和儀式,憑借此事做了奉常;共同參與制定禮節(jié)和儀
式的弟子,都首先被選用為朝官;這樣之后感嘆儒學可以由此得以興盛??墒沁@一時期還有
戰(zhàn)爭,高皇帝要使天下安定,沒有時間顧及興辦學校的事情。漢孝惠帝、高后時期,朝廷中
的高級官員都是在軍事方面有功勞的大臣。孝文帝時稍微做出征召任用儒生的舉措,可是孝
文帝本來喜好循名責實的學派。到了漢孝景帝時,不任用儒生。竇太后又喜好道家學說,所
以儒學博士沒有能做官的。等到竇太后去世,武安君田蚣擔任丞相,貶低道家學說、循名責
實派等百家言論,招請上百名習儒的學者;并且公孫弘因為研究《春秋》而擔任丞相,被封
侯;天下學士自然而然地向往并鉆研儒學。
二、《論語》選文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如果在修養(yǎng)仁德方面用心,就不會不存善意地一味厭惡他人(《論語?里仁》)
②孔子說:“土人對于行道有堅定的志向,卻對粗劣的衣食感到羞恥,不值得跟他談論道。”
(《論語?里仁》)
③孔子說:“立志求道,據(jù)守于德,不違背仁,研習六藝?!保ā墩撜Z?述而》)
④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失去主帥,但匹夫堅定的志向卻不可能被改變?!保ā墩撜Z?子罕》)
⑤孔子說:“有志之士,有仁愛之心的人,不會為求得生存而妨害仁德的修養(yǎng),會犧牲自己
來成全仁德。"(《論語?衛(wèi)靈公》)
⑥子夏說:“廣博地學習并且堅守自己的志向,能提出緊要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體會深入
思考,仁德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之中修養(yǎng)的。”(《論語?子張》)
延慶區(qū)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質量檢測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6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5—9題。(共18分)
5.(3分)A(有,擁有;窮,處境惡劣)
高三語文第15頁(共26頁)
6.(3分)D
7.(3分)D
8.(3分)
參考譯文:(如果)突然在邊境上聚集數(shù)十萬軍隊,國家該拿什么供給他們呢
評分標準:共三處重點詞語:卒然、何以、饋,每處1分,扣完為止。
9.(6分)
答題要點:
(1)糧食安全關系著民生。國家儲備充足,能夠在歉年或者饑荒時,保證百姓生計。
(2)糧食安全決定著國運。國家儲蓄不足,災禍來臨時,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不安,
內亂并起,以致外敵入侵,國勢衰微。
(3)充足的糧食儲備,是抵御外敵的重要保障。糧足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及時為軍
隊提供糧餉,能夠有力保障國家安全。
評分標準:3個要點,每個要點2分:概括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給1分;結合內容進行
分析,給1分。
(-)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0題。
10.(8分)
(1)(3分)
解說:孔子之“勇”是同“仁”一樣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德性,我們可以稱之為勇德?!坝隆?/p>
是人類德性的內在構成因素之一,與仁、智并稱為“三達德”,是孔子人格的德性基礎。勇
是在仁愛信念的指導下,受仁義的束縛,為達到某一目標而表現(xiàn)出來的無所畏懼的行為及其
所體現(xiàn)的精神。
答題要點:
①勇以仁為基礎。②勇以智為指導。③勇以義為約束。
評分標準:從勇與仁、智、義三者間的關系角度賦分,每個角度1分。
(2)(5分)
答案示例1:
勇是個人修德、與人為善必備的品格??鬃幼顡鷳n的事,就是“不善不能改”。如果“不
善”之后進行改正,這是一種敢于正視自己錯誤和不道德行為的勇氣。而改正的過程本身就
是一種修德的過程。真正的仁愛之人,一定是有勇氣不斷修正自己的人。并且敢于無私地去
推己及人,修養(yǎng)德行。
答案不例:2:
勇者要有勇德,見義勇為,以正義之身立足于世間。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地去做,
而不是袖手旁觀、隔岸觀火。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
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這就是勇敢有膽識,不圖回報、不圖名利的精神品格。
答案示例3:勇者要勇氣和智慧兼?zhèn)?。一個人如果好勇,但卻沒有智慧,沒有能夠明辨
高三語文第16頁(共26頁)
是非的能力,那么此人的行為所造成的禍害將不可想象,所造成的禍亂也無法預計。一個勇
敢的人真正的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就要擁有仁愛之心,明智之心,使之能夠在擁有了能
力和勇氣的狀態(tài)下,明辨是非黑白,臨危不懼,面對事情做出最好的決斷。
評分標準:對“勇”的認識,2分;闡述理由,3分。
附:《論語》參考譯文:
(1)孔子說:“我所主張的治國之道如果不能實施,我就乘上小竹筏到海外去隱居。
能跟從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弊勇仿牭竭@話很高興??鬃诱f:“仲由的勇猛超過了我,
但是在裁斷事理的能力方面就不可取了?!?/p>
(2)孔子對顏淵說:“如果用我,就去積極行動;如果不用我,就藏起來。只有我和
你才能這樣吧!”子路說:“如果讓您率領三軍,您愿找誰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
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大河,即使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會與他共事的。我
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謹慎小心,善于謀劃而且能完成任務的人?!?/p>
(3)仁者,一定是有勇之德的人;有勇之人,未必就是仁人。
(4)孔子說:“祭祀不該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獻媚;見到合乎正義的事而不做,那
是沒有勇氣?!?/p>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王者的治國之法,是民眾耕種三年而剩余一年的糧食,耕種九年而剩余三年的糧食。這
樣三十年后,民眾就有了十年的積蓄。因此,夏禹時連續(xù)九年水澇,商湯時連續(xù)七年旱災。
最嚴重時,野外連青草都不生,可是老百姓卻無饑色,道路上亦無行乞之人,年成變好以后,
仍然禁止陳耕。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實在是有高明之法。王者的治國之法,國家沒有九年
的積蓄,就不充足,滿足不了需要,沒有六年的積蓄,情況就危急了,沒有三年的糧食儲備,
那么國家將要不成為國家了(比喻國家將亡)。
如今漢興已經三十年了,可是國家卻愈加貧困,糧食更少了,陛下對此難道沒有省察嗎?
年成不好,富人不肯借貸,窮人就會饑餓;天時不利收成,只好請求賣掉官爵和子女,這些
陛下可能都聽說過。有時一段時間不下雨,就讓人憂心忡忡,一旦下了雨,又擔心災害再次
發(fā)生。國家缺少糧食儲備達到這種程度,真是太糟了。這在王者的治國之法中,又該叫作什
么呢?一定要困頓到極點才想拯救辦法,窘迫到極點才圖謀改變這種狀況,不是太晚了嗎?
我想到這些,更加使人感到悲哀。
即使如此,那么所說的國家無人又是什么意思呢?擁有天下而要使天下安定的,難道不
就在于陛下您嗎?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湘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A新版七年級物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版選擇性必修1語文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度綠色生態(tài)公園內外裝修與景觀設計合同4篇
- 個性化教育服務合同2024年版版B版
- 二零二五版農產品加工企業(yè)原料供應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車行業(yè)信息化建設合同1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車經營權轉讓與市場拓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出租車行業(yè)股權投資與業(yè)務整合合同3篇
- 消防產品目錄(2025年修訂本)
- 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下的植被演替課件高三地理二輪專題復習
- 光伏項目風險控制與安全方案
- 9.2提高防護能力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
- 催收培訓制度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審核與認證機構要求》中文版(機翻)
- 2024年廣東省高考地理真題(解析版)
- 2024高考物理廣東卷押題模擬含解析
-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簡便計算大全600題及答案
- GB/T 15945-1995電能質量電力系統(tǒng)頻率允許偏差
- GB 32311-2015水電解制氫系統(tǒng)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