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價格的供、需分析模型-1_第1頁
商品價格的供、需分析模型-1_第2頁
商品價格的供、需分析模型-1_第3頁
商品價格的供、需分析模型-1_第4頁
商品價格的供、需分析模型-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商品價格的供、需分析模型

說明

這篇論文是我正在著述的《貨幣學中的疑問》一書第八章三部分內容的一部份,我的目的是推翻西方經(jīng)濟學,建立以勞動論為基礎的正確的經(jīng)濟學理論/對該書的自我評價是,它的經(jīng)濟學理論價值是凱恩斯《通論》的十倍以上,看過該書后,若有人證實我所言不實,本人愿意無償贈送有關它的所有權益。

借此誠征出版商合作

另附聲明:本論文曾先后被國內兩家經(jīng)濟學雜志退回,在對文字作少許文字上修改后,發(fā)表在這里,任何人若能證明該論文結論錯誤,本人愿支付1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但有一個看似荒謬的前提,即是本書能獲得不少于此金額的收益。與我聯(lián)系的唯一方式是:E-mail:elanr@或cufone@。

商品價格的供、需分析模型—一個令人驚訝的錯誤①

在現(xiàn)代流行的經(jīng)濟學中,眾多的曲線分析模型讓每一個涉入者都眼花了亂,其實都不過是兩根曲線在一個象限上移來移去的變幻。而所有的曲線分析模型,又無不是以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為基礎,或者說無不是以建立現(xiàn)有的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所依據(jù)的理論邏輯為基礎,建立各式各樣的,如利率分析模型、匯率分析模型、成本分析模型,以及所謂的IS-LM分析模型等等。因此,無疑可以把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視為最基本的經(jīng)濟學曲線分析模型。

一根代表商品數(shù)量的橫軸OQ,與一根代表商品價格水平的縱軸OP構成一個象限,其上,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代表商品供給量變化的曲線S,和一條向右下方傾斜著代表商品需求量變化趨勢的曲線D相于點a,該點表示:它對應著的橫軸上的Q1數(shù)量,是市場上該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相等的均衡商品數(shù)量,對應著縱軸上的價格水平P1,是該種商品供給、需求數(shù)量均衡時決定的商品的市場均衡價格水平。

這樣的基本模型,就像1+1=2那樣,被灌輸?shù)矫恳粋€跨入現(xiàn)代流行經(jīng)濟學門檻的處子耳中,被普遍地接受,并被廣泛地應用。

如果看完下面的一番論述后發(fā)現(xiàn),正是這樣最基本的理論模型卻是錯誤的,相信你的反應會是和我一樣的驚訝。

是的,在下面的論述中將要證明:現(xiàn)在被人們普遍地接受的,由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S和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D組成的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是錯誤的,由此可推知以此為基礎的其他曲線分析模型的分析均不能成立,這樣的后果應該使所有的經(jīng)濟學者吃驚。

首先,我們都要非常清楚,這樣由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和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組成的模型的用途或建立該模型的目的是什么,模型據(jù)以建立的基礎又是什么?

上述設問似乎既簡單又令人頗感奇怪:或許你會說,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不就是要根據(jù)商品供給及需求數(shù)量相對的變動研究商品價格變動的規(guī)律嗎?模型據(jù)以建立的基礎自然是被人們普遍認可的,且在現(xiàn)實經(jīng)濟中確實普遍地存在的商品供給、需求數(shù)量的相對變動決定著商品價格水平的變動的客觀事實。

我也一直這樣認為,而且現(xiàn)在仍然保持這樣的觀點:商品供給量一定時,需求量的增加會促使商品價格的上漲,商品需求量下降會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反過來,當商品的需求量一定時,供給量的增加會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供給量的減少會導致商品價格的上漲。這既是普遍地存在著的客觀事實,也是或隱或現(xiàn)地存在于大多數(shù)學者頭腦中的觀點,因此就有了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的建立和運用。但這樣的觀點確實只是或隱或現(xiàn)地存在于在由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和另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組成的分析模型下思索著的人們的頭腦中。之所以這樣說,因為被我們普遍接受的由上述兩條曲線組成的分析模型并不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而只是在這樣的模型中對上述現(xiàn)象進行了解釋,比如:通過需求曲線向右方的移動來解釋需求的增加,促使商品價格的上漲,通過供給曲線向右方的移動來解釋因為商品供給量的增加,促使商品價格下降的事實等等,。

我們都知道,模型中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是根據(jù)滿足所謂的需求規(guī)律的需求表的資料描繪出來的。需求規(guī)律,即是“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減少的觀點”②與此規(guī)律相一致的需求表的資料描繪在以商品數(shù)量為橫軸、以商品價格為縱軸的象限上就成了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再根據(jù)滿足所謂的供給規(guī)律③的供給表資料,在上面同一象限中描繪出來,就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

很明顯,被我們普遍接受和運用的由上述兩條曲線組成的分析模型是以所謂的供給規(guī)律和需求規(guī)律表達的觀點為基礎建立的。

仔細對比一下會發(fā)現(xiàn),前面表述的商品供給、需求量的變動引起的商品價格變動體現(xiàn)的商品數(shù)量與價格的關系,與所謂的供給規(guī)律,需求規(guī)律表述的商品價格與商品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恰好相反。

依前面的表述:在商品供給一定時,商品需求量增加會促使價格水平上升,商品需求量減少會促使價格水平下降。把這句表述簡單地描述在以商品數(shù)量為橫軸,商品價格為縱軸的象限上,就成了一條反映隨著商品需求數(shù)量變動,價格水平相應變動的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暫且假定它也是需求曲線。

前面表述的另一部分:在商品需求一定時,商品供給量增加會促使商品價格水平下降,而商品供給量減少則會導致商品價格水平上升。同樣依此在象限中簡單地描述出來,就成了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該曲線正反映了隨著商品供給量的變動,商品價格相應變動的規(guī)律,暫定假定它也是供給曲線,且定義為S1。

對比與圖,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完全相反的事實:在圖中,需求曲線D向右下方傾斜,而在圖中需求曲線恰恰向右上方傾斜;在圖中,供給曲線S向右上方傾斜,而在圖中,供給曲線S1卻向右下方傾斜。

問題就在這里,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建立的基礎,應該是供給規(guī)律及需求規(guī)律描述的事實,還是應該是D1、S1曲線所依據(jù)的事實。或者說,究竟是商品的供給、需求數(shù)量的變動最終地決定商品價格的變動,還是商品價格的變動最終地或主要地決定商品供給、需求數(shù)量的變動。還是兩者都存在,但哪一個是主要的變動力量,哪一個是次要的呢?

這就是我們要必須討論清楚的問題,不同的結論就決定了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中供給、需求曲線完全不同的變動趨勢。

在作出明確回答之前,還是先來詳細地考察被現(xiàn)在普遍接受和運用的,由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和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組成的分析模型中,暴露出的許多與客觀現(xiàn)實不相符合及邏輯混亂的地方。

為了能夠更為簡單、明確、清楚地說明問題,我們選用美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曼昆先生編著的那本優(yōu)秀的《經(jīng)濟學原理》中對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的闡述為代表,考察現(xiàn)行的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

在該書第四章“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中,從對需求的分析開始,逐步建立商品價格與商品供給、需求之間的分析模型。

書中把個人需求的決定因素簡潔地概括為:價格、收入、相關物品的價格、嗜好、預期等。毫無疑問,這些因素都直接地影響或決定著某人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這在現(xiàn)實中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正是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之上,就有了如此的結論:需求規(guī)律——“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減少的觀點”④。

與需求規(guī)律相符合,就有如下列舉的“凱瑟琳的需求表”成立。

凱瑟琳的需求表⑤

把需求表中的數(shù)字描繪在以商品的價格為縱軸、商品數(shù)量為橫軸的象限上,就形成了這樣“把價格與需求量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被稱為需求曲線”。⑥如下

“……這條曲線是在假設凱瑟琳的收入,嗜好,預期和相關產(chǎn)品的價格都相同時畫出來的。”“經(jīng)濟學家用‘其他條件相同’這個術語表明,除了正在研究的變量之外,所有相關變量都保持不變。這個拉丁文短語字面上的意思是‘其他條件相同’。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是因為,其他條件相同時,價格較低意味著需求量較多?!雹?/p>

把對個人需求的分析擴展到對整個市場的需求分析,需求的決定因素就在決定個人需求的因素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買者數(shù)量”因素。所有決定需求的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動,會導致需求曲線發(fā)生怎樣的變動呢?

“除了價格之外,任何一種決定需求的因素變動時,需求曲線移動?!薄啊喲灾?,需求曲線表示在其他所有決定需求的因素不變時一種物品價格變動,該物品的需求量會發(fā)生什么變動。當這些其他決定因素中的一種變動時,需求曲線移動”。⑧

也就是說,在所有決定需求的因素中,只有當價格因素變動引起的需求的變動,才會使需求量沿著需求曲線移動,而其之外的如收入,相關物品價格、嗜好、預期、買者數(shù)量等因素引起需求的變動,都會使需求曲線移動。即如下表:需求的決定因素⑨

用圖形來說明需求量變動的不同情形下需求曲線變動的方式

上圖中描述了當受價格因素的影響,商品需求變動的情況:當價格從一個單位調升到兩個單位時,需求量就從20個單位減少為10個單位,兩者之間的這種變動關系在分析模型中就表現(xiàn)為沿著需求曲線D從A點移動到B點,或者相反,當價格從2個單位下降到一個單位,需求量從10個單位增加到20個單位,則B點會沿著需求曲線移動到A點。模型理論家們強調,價格變動決定的需求量變動的這種關系,是假設決定需求變動的非價格因素:如收入、相關物品價格、嗜好、預期、買者數(shù)量等符合其他條件不變條件。即是在這些其他條件不變時,單純的價格變動引起的需求變動,體現(xiàn)在模型中就是沿著需求曲線的移動。但是細細地想一想,如果價格的下降,人們的收入水平、嗜好、購買該商品的人數(shù)都不變,人們對商品的需求量如何實現(xiàn)增加呢?都承認,價格下降會產(chǎn)生收入效益,通俗一點說,就是增加了人們的實際收入水平,但是既然嗜好不變,已購者增加的實際收入就不會增加需求,買者數(shù)量不變也不會因為未購者的參與消費而增加需求。那么,價格下降引起的需求增加部分的商品,是由誰購買或消費呢?肯定不會是貨幣這個萬人詛咒的“魔鬼”。

b圖描述的是受非價格的其他因素的影響,需求量變動在模型中的表現(xiàn):當受收入、相關物品價格、嗜好、預期、買者數(shù)量等待的影響,使需求量從20個單位減少為10個單位,而商品的價格仍保持不變,A1點就平行地移動到B1點,這樣,A1點代表的20個單位的需求量對應著相等的1個單位價格水平,需求曲線D1上代表的需求量都受非價格的其他因素影響發(fā)生類似變動時,D1曲線就會平行移動至D2曲線的位置,其含義就是由非價格的任何因素引起的商品需求量變動都不會導致商品價格的絲毫變動。提請記住這一點,它是需求曲線移動的本質:移動后的曲線上的每一點和原曲線上與之一一對應的每一點處在相同的價格水平上。

從上面所有的表述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是以包括價格因素及非價格的其他類兩類因素,分析需求量變動規(guī)律的模型,因此才有在兩類因素不同的影響下,需求曲線作出不同的運動。價格只是以需求變動規(guī)律為研究主旨的內容中一部分。如此就完全可以肯定,這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是研究需求變動規(guī)律的模型,而不是研究商品價格變動規(guī)律的模型,盡管其中包括價格變動的內容。

而且,如果認為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上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給量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并以此為基礎建立需求、供給分析模型研究商品價格變動的規(guī)律。那么,上面分析中提到的決定需求的非價格因素,如收入、相關物品價格、嗜好、預期、買者數(shù)量等等,就不會是什么“其他條件不變”的內函,而是以商品需求量因素和商品供給量因素兩大因素的變動,研究商品價格變動規(guī)律的需求量因素的具體內容,它們的變動是需求量變動的具體體現(xiàn)。也只有人們的收入、相關物品價格、嗜好、預期、買者人數(shù)的變動,需求才能夠變動。想象不出把這些真實、直接地決定需求量變動的因素視為“其他條件不變”,需求量如何能變動,又如何進行以商品需求和供給變動研究商品價格變動的規(guī)律。

考察了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明確了一些事實,那些在需求曲線中推導已表露出的問題,在供給曲線的建立過程中都再次地體現(xiàn)了出來。

把個人供給的決定因素分為價格、投入價格、技術、預期等幾類,再加上賣者數(shù)量,就是整個市場供給的所有決定因素。

根據(jù)供給規(guī)律—“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供給量增加的觀點”。⑩就有了下面的供給表:

把供給表的數(shù)據(jù)描繪在象限上,就成了右圖“本的供給曲線”?

根據(jù)這樣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模型理論家們認為:“除了價格以外,任何一種決定供給的因素變動都會使供給曲線移動”,“……供給曲線表示在所有其他決定供給的因素不變時,一種物品的價格變動,該物品的供給量會發(fā)生什么變動。當這些其他決定因素中的一種變動時,供給曲線移動”。?

意思是說,只有價格的變動才會使供給量的變動表現(xiàn)為沿著供給曲線的移動,而非價格的其他類因素,如投入價格、技術、預期、賣者數(shù)量等等的變動引起的供給量的變動,都表現(xiàn)為供給曲線的移動。反過來,只有使供給量變動是沿著供給曲線移動的價格因素的變動才對應著價格的變動;而使供給量的變動只是導致供給曲線移動的非價格的投入價格、技術、預期、賣者數(shù)量等等其他類因素的變動,都不會對應著價格的任何變動,即“價格既定”。

歸總起來如下表:

用模型描述

對這樣的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分析模型,理論家們的分析如上圖所示:圖中表示,當商品價格從一個單位調高到2個單位時,商品供給量會從10個單位增加到20個單位,此時由價格因素導致的供給量的增加,表現(xiàn)為沿著供給曲線從C1點至D1的移動。而由非價格的投入價格、技術、預期、賣者數(shù)量等等其他因素的變動引起供給量從10個單位增加到20個單位的變動,只是使供給曲線S1平行地移動到S2的位置,即C2點平行移動到C3點的位置。其真實含義就是由非價格的這些其他因素引起供給量的任何變動,都不會使價格水平發(fā)生絲毫變化。

從向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的建立和對其變化的分析同樣明顯地看出:這條曲線是以價格和非價格兩類因素分析商品供給變動規(guī)律的模型,因此就有了兩類因素不同的影響,供給曲線作出不同的變化,因此才有了以其中一個因素分析供給變動規(guī)律時,另一個因素被假定為不變。如分析價格因素對供給變動影響時,非價格的其他因素變動對供給變動的影響時,價格因素就被視為不變,也就有了其他因素變動時供給曲線的平行移動。這樣解釋完全合乎邏輯,不然,如果以只有價格因素引起的供給變動才會引起價格變動,而非價格的其他因素變動引起供給量的任何變動,都不會引起價格絲毫的變動和內涵去解釋這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模型,會是非?;闹嚨?。

與上面對需求曲線的分析類似:如果這樣的供給曲線是以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為兩大因素,研究在它們的相互作用下決定商品價格的規(guī)律。那么上面提到的決定商品供給量的非價格因素,如投入價格、技術、預期、賣者數(shù)量等等,也就是真實,具體地決定商品供給量的內容,只有這些非價格因素的變動,才能夠增加商品的供給量,如果把這些因素視為其他條件不變的內容,任憑你價格如何變動,商品供給量也不會增加。因此非價格的這些其他因素就是進行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兩因素分析的供給因素的具體內容和全部體現(xiàn)。把它們都視為不變所反映出的價格與供給量的關系的模型,肯定不是商品價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模型的內容。

上面的分析表明:向右下方傾斜著被稱之需求曲線的曲線,是分析商品需求變動規(guī)律的曲線模型,而不是分析商品價格變動規(guī)律的需求曲線;另一條向右上方傾斜著被稱之為供給曲線的曲線,是分析商品供給變動規(guī)律的曲線模型,而不是分析商品價格變動規(guī)律的供給曲線。那么這樣兩條曲線模型組合在一起是如何被人們進行商品市場均衡價格分析的呢?它們既然不是分析商品價格的模型,為什么會產(chǎn)生均衡價格的結論,并被人們廣泛地使用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其中的玄機。

首先來分析由于商品需求量的變動,模型理論家們運用由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和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組成的模型對形成的均衡價格的解釋。

如圖所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D1與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相交于a點,此點被用于表示當商品價格為P1時,商品供給量和需求量處于Q1的均衡量,或者被用于說明當前商品的供給量和需求量都保持在Q1的數(shù)量時,商品的市場均衡價格為P1。這時,如果當非價格的其他因素引起需求的變動時,需求曲線D1會移動到D2的位置,此時D2曲線與供給曲線S的交點C對應的價格水平P2,是由于需求量從原來的均衡量Q1發(fā)生變化決定的新的商品市場均衡價格。這樣看來,由于需求量增加促使了商品價格水平的上漲,似乎就解釋了隨著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商品的價格會發(fā)生上漲的客觀現(xiàn)實,似乎就闡釋了商品價格的變動是由商品供給量和需求量變動相互作用而確定的觀點。這里所分析的商品價格與商品需求量變動的關系是現(xiàn)有理論模型基本內容之一。通過此例及別處對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引起價格變動在模型中的表現(xiàn),都是也只能是依靠需求曲線的向左或向右的平行移動才能體現(xiàn)。因為只有需求曲線的平行移才可能與供給曲線產(chǎn)生被視為代表著新的市場均衡價格的交點。如果需求量的變動是沿著需求曲線的移動,如圖8-5中沿著D1曲線移動到其上的任何一點,比如圖中的a1點,此點雖然表示需求量增加了從a到c點相同的數(shù)量,但a1點并不對應著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時確定的相同價格水平。很明顯,C、a1都對應著相同的商品量Q2,但分別對應著P2和P0的價格。

既然現(xiàn)有模型對需求量的變動引起的價格變動的分析都是通過需求曲線的平行移動來完成的,我們就來更仔細一些地考察需求曲線的平行移動,看看其中包含著的欺騙的本質。

在前面需求曲線的建立和變化分析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當需求量的變動是由非價格的收入相關物品價格、嗜好、預期、買者數(shù)量等等其他類因素的變動引起時,此時的需求曲線就會發(fā)生平行的移動,其意思是在任一既定的價格水平時,由非價格的其他類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任何變動都不會導致價格的變動—這是需求曲線移動的實質,也只有價格不變時的需求量變動,才會導致需求曲線的移動。

在上例中,當非價格的因素引起的需求量變動使需求曲線D1移動到D2曲線的位置時,這就意味著D2曲線上的每一點都比D1曲線上的點代表的需求量多出一個相同的數(shù)量,但D1、D2曲線上這樣一一對應的點都處在相同的價格水平上。延伸P1a與D2曲線的交點b,就是D2曲線上與D1曲線a點的對應點,a、b點都對應著價格水平P1。而b點對應著橫軸上的點Q3代表的需求量與a點對應著的Q1點代表的需求量之差就是使D1曲線移動到D2曲線的需求量的變動量,D2曲線上任何一點在D1曲線上的對應點,兩點分別代表的需求量都相差相同的Q3Q1量。這即表明,當D1曲線移動到D2曲線的位置時,市場對商品的需求量已由Q1增加到了Q3,也必須是,只有是如此,需求曲線D1才能移動到D2的位置,但此時的市場價格水平不會變動,仍是P1,但現(xiàn)有模型分析的結論卻是P2。

需求量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動后,市場供給量是多少呢?在現(xiàn)有的模型分析中都沒有交待。我們就在兩種假設中進行討論:一是當需求量從Q1變動到Q3時,商品供給量仍是Q1,很明顯,供給量和需求量不相等,即供、需不均衡,a、b對應的價格P1就不是均衡價格,這樣的價格沒有實際意義或在客觀現(xiàn)實中不存在;二是當供給量也同時增加到了Q3量時,供給量就會落在供給曲線S的d點上,從圖8-5上可直觀地看到,依據(jù)供給規(guī)律,只有當價格水平從P1上升到P3時才能夠實現(xiàn)Q3的供給量,因此,供給量增加到Q3時,價格水平必然是P3。這樣一來,從供給和需求的均衡的a點處考察,遵循需求規(guī)律,需求量增加到Q3時,仍對應著價格P1,而遵循著供給規(guī)律,供給量增加到Q3時,對應著價格P3。

分析的結果讓人意外,遵循著供給規(guī)律和需求規(guī)律,非價格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動,運用現(xiàn)有的由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和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組成的模型,無法進行價格變動規(guī)律的分析,因此該模型無法分析出均衡的供、需數(shù)量對應著均衡價格的結果。

把需求曲線D1移動到D2時與供給曲線S的交點C對應的價格水平P2,看作是需求量受非價格因素的影響從Q1增加到Q2與供給量確定的均衡價格水平也是錯誤的。如果這樣就意味著需求量和供給量同樣增加了Q2Q1量,也就是當需求量和供給量都增加Q2Q1量時,確定了一個新的均衡價格水平P2。

但是我們單獨地分析當需求量增加Q2Q1量時,同樣是非價格因素的影響,當D1上的a點增加Q2Q1量時,價格水平也不會變動,仍是P1,a點就會移動到e點的位置。而e點所在的另一條需求曲線D3,其上的所有點代表的需求量,均比處于同一價格水平上的需求曲線D1上的對應點代表的需求量多出一個相同的Q2Q1量,也即是需求曲線D1因為非價格的因素使需求量增加Q2Q1量時,會移動到D3的位置,而不是D2的位置。很明顯,需求曲線D3并不與S曲線相交于C點,它就不是需求量增加Q2Q1量時與供給量確定的均衡點,其對應的價格水平P2當然也不是所謂的均衡價格了。C點只是需求量由于非價格的因素影響增加到Q3Q1量時,需求曲線D1,移動到D2的位置與原供給曲線產(chǎn)生的“假交點”。它是需求曲線D1上的f點代表的需求量Q0增加了Q3Q1量之后移動到D2曲線的位置,同時也“意外”地落在了供給曲線S上。需求曲線D3與供給曲線S的交點g與C點的性質類似,只是“意外”地形成的不具實際意義的“假交點”。

無論如何,隨著非價格因素的變動引起的需求量的任何變動,均衡點a都不會蹦到點g或C或供給曲線S上的任何一點的位置。這樣“保證”了非價格因素影響的需求量任何變動,導致的需求曲線的任何移動,都不會與供給曲線產(chǎn)生實質性的交點,也就不會產(chǎn)生任何新的均衡價格水平。現(xiàn)有的理論模型關于需求變動的分析就是無效的。

上面的分析表明,由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和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組成的模型,對由非價格因素影響的需求量變動與價格的關系的分析是無效的、沒有意義的。同樣,運用這樣的模型對由非價格因素影響的供給量的變動與價格之間的變動關系的分析也是無效的和沒有意義的,其原因和對需求變動分析的考察結論相似。下面只利用圖作簡單說明:

由于受非價格因素的影響,使得供給量發(fā)生變動,供給曲線從S1的位置移動到S3的位置,新的供給曲線S3與原需求曲線D形成一個新的交點b1。理論模型表示,點b1是供給量變動后與需求量決定的新的市場均衡點,其對應的價格P2是新的市場均衡價格,對應的數(shù)量Q2是供給和需求相等的新的均衡量。

從圖可直觀地看出,從原均衡點a1到新的均衡點b1,供給量實際上增加了Q2量與Q1量之差的數(shù)量。反過來討論一下,當供給量由于非價格因素的影響增加Q2Q1時,a1點會移動到哪里呢?根據(jù)前面建立這樣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時的分析結論:非價格因素變動只會使供給量在既定價格下增加,即非價格因素影響的供給量變動不會改變價格水平。因此,當由于非價格因素影響供給量從均衡點a1代表的均衡量Q1增加Q2Q1量時,均衡點就會移動到點e1的位置。

e1所在的曲線S2,是滿足了在既定價格水平下,比S2曲線上的所有點所代表的供給量都多出Q2Q1量的點的集合。明確地說,當受非價格因素影響使供給量增加Q2Q1量時,供給曲線S1只會移動到S2的位置,而不是S3。而S2與需求曲線的交點在f點,不是b1點。把b1點對應的價格水平P2看作是供給量和需求量在Q2量處均衡時的均衡價格顯然是錯的。S3曲線是供給量增加Q3Q1量后S1曲線移動到的位置。此時a1移動到了C1的位置,兩點同處在P3的價格水平上。而需求量從均衡的Q1量增加Q3Q1量時,會處在d1的位置,對應的價格由P3降至了P1。相同的供給量和需求量Q3,卻對應著不同的價格水平,沒有形成相同的,均衡的市場價格的結論。b1點也只是一個沒實際意義的“假交點”,S2曲線與D曲線的交點f也是一樣。

這也表明,用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和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組成的模型對受非價格因素影響的供給量的變動,與價格變動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同樣是無效的。

運用由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和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組成的模型對需求、供給量變動與價格變動之間的聯(lián)系的分析之所以無效,這是由這兩條曲線的本質決定了的。前面已經(jīng)分析指出,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是針對需求變動規(guī)律的分析,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則是針對商品供給變動規(guī)律的分析。非價格因素決定的商品供給量和需求量的變動,只會使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發(fā)生移動的結論,使得運用這樣的模型進行的商品數(shù)量與價格關系分析的無效性暴露了出來。

如果拋開所謂的供給規(guī)律和需求規(guī)律,直接依據(jù)商品的供給,需求量的變動與商品價格變動相互聯(lián)系的普遍認識和客觀事實,來對比考察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和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描述的事例會發(fā)現(xiàn)它們是多么的荒謬。圖

是遵循著需求規(guī)律的需求曲線,從曲線上的點E依次到F、G、H,對應著的價格,逐步從P4下降到P3、P2、P1,而需求量水平則相反地從Q1量逐步增加到Q2、Q3及Q4,反過來就是隨著價格從P1依次上升到P2、P3、P4,需求量逐步從Q4減少到Q3、Q2、Q1,這就是需求規(guī)律。

但是,拋開需求規(guī)律來看待這條向右下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當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時,對應著的商品價格水平會從P4下降到P3,依次下去,當需求增加到更高的Q4水平時,商品的價格水平則降低到更低的P1水平。反過來,當商品的需求量從很高的Q4水平逐步減少到很低的Q1水平時,而商品的價格卻隨之相對應地從很低的P1水平,逐步上升到很高的P4水平。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是作完全相反的運動。這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很明顯地提示著這樣的信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