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方法論與社會問題研究方法演示文稿_第1頁
社會問題方法論與社會問題研究方法演示文稿_第2頁
社會問題方法論與社會問題研究方法演示文稿_第3頁
社會問題方法論與社會問題研究方法演示文稿_第4頁
社會問題方法論與社會問題研究方法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問題方法論與社會問題研究方法演示文稿當前第1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優(yōu)選)社會問題方法論與社會問題研究方法當前第2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社會問題方法論(MethodologyofSocialProblems)

1.方法論的定義2.社會問題方法論的涵義與具體內容當前第3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A.Methodologymayreferto:a.Abodyofpractices,procedures,andrulesusedbythosewhoworkinadisciplineorengageinaninquiry;asetofworkingmethods:themethodologyofgeneticstudies;apollmarredbyfaultymethodology.

b.Thestudyortheoreticalanalysisofsuchworkingmethods.B.Thebranchoflogicthatdealswiththegeneralprinciplesoftheformationofknowledge.C.UsageProblem:Means,technique,orprocedure;method一.方法論的定義(definitionofmethodology)當前第4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Methodologycanproperlyrefertothetheoreticalanalysisofthemethodsappropriatetoafieldofstudyortothebodyofmethodsandprinciplesparticulartoabranchofknowledge.Inthissense,onemayspeakofthemethodologyofmoderncognitivepsychology(thatis,theprinciplesandpracticesthatunderlieresearchinthefield).Inrecentyears,however,methodologyhasbeenincreasinglyusedasapretentioussubstituteformethodinscientificandtechnicalcontexts,asinTheoilcompanyhasnotyetdecidedonamethodologyforrestoringthebeaches.Butthemisuseofmethodologyobscuresanimportantconceptualdistinctionbetweenthetoolsofscientificinvestigation(methods)andtheprinciplesthatdeterminehowsuchtoolsaredeployedandinterpreted.(Methodology)當前第5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方法論:主要探討研究的基本假設、邏輯、原則、規(guī)則、程序等問題,它是指導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學。社會研究方法論要探討的主要問題是:(1)社會科學能否象自然科學那樣客觀地認識社會現(xiàn)象?(2)是否存在客觀的社會規(guī)律(3)應采用何種方法來研究社會現(xiàn)象國內定義當前第6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4)如何判斷社會科學知識的真理性(5)人的主觀因素(如價值觀、倫理觀)對社會研究有什么影響當前第7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林彬:方法論早期從自然科學中移入,關于對自然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論、邏輯、假定、預設、原則。

如經濟學中“經濟人”的假設。

1.世界觀與方法論:方法論與認識論的交叉

2.方法論和理論: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理論,而理論是對實際現(xiàn)象的觀點和系統(tǒng)認識。方法論不涉及具體現(xiàn)象,學科理論稱為現(xiàn)象理論,而方法論是工具理論

3.方法論與具體方法:方法論是在思維層次上對人的實踐活動的考察、接近哲學層次。具體方法是在操作層次上具體技術的運用,靠近經驗層次。

當前第8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4.方法論的一元性與多元性

20世紀60、70年代以前方法論是統(tǒng)一的、一元的方法論,以自然科學為楷模。60年代以后人們認為對不同現(xiàn)象或同一現(xiàn)象有不同的方法論,形成多元方法論。

當前第9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5.方法論的主要問題:(1)研究邏輯(2)對人及行為的假設:人的定義、人的本質。人的行為受何因素的影響。(3)對社會整體及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途徑:有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認識。多種具體方法的競爭。(4)真理性和客觀性:方法論和知識論交叉(5)規(guī)律性:社會現(xiàn)象有無規(guī)律性。(6)價值(個人主觀意識)在研究中作用。

當前第10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二、社會學方法論的發(fā)展

孔德《實證哲學》觀點:①社會科學要研究現(xiàn)實問題

②研究應是有用的,能解答實際問題。③應是可靠的。④應是確切的。⑤肯定的、能夠證實的。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有機體,社會各部分有特定功能。1、19世紀初受自然科學影響。當前第11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19世紀后期人文學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質疑:①自然與社會有本質區(qū)別。②社會由個體組成,主張社會唯名論。③對人不能采用實驗法。李凱爾特、文德爾班的“文化科學”。狄爾泰提出Hermeneutics(釋義學.解釋學.詮釋學)對文獻古典文本的解釋方法可用于社會現(xiàn)象研究。自然科學的客觀解釋是因果解釋,釋義性解釋是對人的意義的主觀理解。當前第12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迪爾凱姆:①首先應界定社會事實

②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是時代形成的。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集體的行為、思想觀念、時代精神。③主張客觀的因果解釋和功能解釋。他為西方社會學實證學派提供了方法論依據

2、20世紀初社會學方法論代表人物:韋伯、迪爾凱姆。

當前第13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韋伯借鑒和綜合了“文化科學”和“實證科學”的觀點,提出了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①承認社會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有本質不同,社會科學的解釋不僅包括客觀解釋,也包括主觀闡釋(intepretive)。②借鑒狄爾泰的觀點,必須理解動機、目的、意義。③應排除主觀偏見.采取價值中立,客觀的科學研究。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觀與主觀結合起來。④理想類型法:依據現(xiàn)象的共性建立理想類型(典型),表象差異可用不同的理想類型來反映⑤區(qū)分歷史的因果解釋和邏輯的因果解釋。當前第14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觀點:(1)承認客觀的社會規(guī)律。(2)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進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階級斗爭、人際互動)的結果。(3)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的歷史實踐活動、注重制約人的行動的社會物質環(huán)境(經濟基礎、生產力、社會結構)。當前第15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3、當代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流派

(一)、后實證主義傳統(tǒng)社會學實證主義方法論:由孔德開創(chuàng),迪爾凱姆發(fā)展完善??茖W哲學的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Positivism):維也納學派,在20世紀前期占主導地位。20世紀后期,波普爾證偽理論、科學哲學家?guī)於鞯摹翱茖W革命論”和“范式理論”。將后實證主義引入社會學的代表人物:布東、亞歷山大、瑞譯。當前第16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主要觀點:

A.承認理論的歷史性、發(fā)展性、相對性。

B.社會科學研究中種種方法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承認方法的多元性。研究方法因具體課題而定。

C.理論多元性:視角、形式、觀點的多元性。當前第17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80年代以后,后實證主義逐漸在西方社會學方法論中占據主流位置。其特點是:承認社會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的本質區(qū)別、承認社會理論的歷史性、相對性。但又堅持實證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1.堅持科學主義的知識觀,即將人類知識區(qū)分為思辨哲學(形而上學)、經驗科學、常識(事實描述)三種類型。2.堅持實證研究的方法和原則。當前第18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二)、新韋伯主義(新人文主義)

80年代后期興起的歐洲社會學理論方法論新趨向。傳統(tǒng)人文主義(反實證主義)是以韋伯、舒茨等人為代表的。新人文主義受當代哲學的解構主義、話語分析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但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學派。他們的共同點是反對實證主義的“本質”觀和“深層結構”觀(與此相對的是“小事件因果性”和“表面效果”觀)。

他們分別強調:1.社會的生成性。Elias認為社會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實體,而是不斷形成、不斷變動的形態(tài)(figuration)。社會研究應注重過程分析。

當前第19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2.實踐理性。布迪厄(Bourdieu,1977)認為人們的社會行動不是依據理論家所概括的普遍理性,而是依據具體場景中的實踐理性。實踐=[(慣習)(資本)]+場域

3.日常生活的運作和整合。洛克伍德(Lockwood,1964)區(qū)分了系統(tǒng)整合與社會整合。社會整合指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關系的形成。福柯(Foucault)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運作。當前第20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三)、批判詮釋理論:

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被稱為“用歷史詮釋學觀點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哈貝馬斯(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的著作《溝通行動理論》將批判理論與釋義學綜合,稱為”批判的詮釋學”:(1)強調反思與批判,對現(xiàn)存社會的不完善之處加以不斷改造。(2)強調通過“非強制的溝通”達成共識。當代社會,不同文化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為重點。當前第21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四)、后現(xiàn)代主義

80年代在文化、文學領域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極大影響了人文社會科學。80年代后期開始影響社會學。主要觀點:

(1)反對研究主體和客體之分。

(2)反對現(xiàn)代科學的時空觀,反對現(xiàn)存的以整體觀對時空、對歷史的認識。

當前第22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3)反對現(xiàn)代科學的真理觀:如??抡J為真理(知識)是一種“權力”,是對弱者的壓制。(4)反對表象和本質二元論,強調差異性、獨特性。(5)反對實體論,認為社會現(xiàn)實是虛構的,是因人而異的,與個人精神活動相聯(lián)系。在社會研究方法論上強調個體的認識論、強調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主張相對主義和本土論(強調各民族和文化的差異性)。

當前第23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三、

當代社會學方法論的哲學基礎

哲學思潮,特別是社會哲學和歷史哲學一直對社會學方法論有重要影響,同時哲學思潮和哲學方法論又受歷史時代和社會變遷的影響。

19世紀對社會學方法論有重要影響的兩個主要流派是:(1)自然主義(或科學主義),以穆勒、孔德為代表。哲學基礎是新康德主義。(2)歷史主義(或人文主義),以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狄爾泰為代表。這兩個流派是迪爾凱姆和韋伯的方法論基礎。

20世紀中期以前,實證主義哲學一直在社會學方法論中占據主導地位,包括邏輯實證主義、科學哲學、分析哲學等學派。非實證的哲學思潮,如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的哲學思想對社會學方法論的影響很小。當前第24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

20世紀60年代以來,當代哲學的一些新發(fā)展開始受到社會學家的重視,這些發(fā)展是:(1)科學哲學的發(fā)展:

①后實證主義(波普,拉卡托斯等人)。

②科學方法論的社會歷史分析;庫恩的“科學史學”、費依阿本德的《反對方法》。

③維特根斯坦后期的分析哲學轉向到“語用分析”,即生活世界主體之間的語言哲學。自然科學哲學的不同視角匯集到社會歷史分析和語言分析上。當前第25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啟示有:①主體觀的變化(康德-米德-哈貝馬斯)。

②語言實踐(哈貝馬斯、阿佩爾)。③科學認識的主題變化(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社會科學語言分析的綜合方法(利科、伽達默爾)。當前第26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2)現(xiàn)象學的發(fā)展:胡塞爾的“本質直觀”和“現(xiàn)象學還原”。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提出“世界本質上是隨著此在(人)的存在而展開的”。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哲學到現(xiàn)代哲學的轉變。對社會學方法論的影響是通過舒茨的現(xiàn)象學社會學;即“生活世界”和“主體間性”的視角及現(xiàn)象學方法。(3)釋義學的發(fā)展:狄爾泰的釋義學研究方法。海德格爾的哲學(本體論)釋義學,后設(Mata-)理論。伽達默爾的歷史釋義學;認為理解受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效果歷史”觀),理解包括既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也克服傳統(tǒng)和對象的局限性(“視界融合”觀)。哈貝馬斯的“三種旨趣觀”,認為理解是對各種旨趣的超越和包容。

當前第27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4)實用主義的發(fā)展:早期實用主義是以杜威、詹姆斯為代表,認為真理是對特定問題的有效回答。他們反對本質主義和獨斷論。80年代羅蒂的新實用主義提出了“后哲學文化觀”。他的主要觀點是:1.反對知識霸權,訴諸公眾討論。2.反對文化霸權,提倡本土中心主義。3.真理是“合理”的解答。合理是指公共生活意義上的合情理、適當、有效。4.反對精英主義,主張通過合理的對話來解決后現(xiàn)代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當前第28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5)當代哲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啟示:

1.在后現(xiàn)代社會,時代精神發(fā)生變化(從科學理性到實踐理性、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

2.研究視角的變化,從外在的客觀研究到“視界融合”和“后設”反思。

3.研究對象的變化,從單純的客體(或主體)到各種關系(主客體、人與人、人與自然、身與心、共同體之間、國家之間等等)。上述啟示也有助于解決社會學方法論中的各種傳統(tǒng)對立:如整體主義-個體主義、價值中立-價值參照、結構-行動、客觀-主觀、宏觀-微觀、解釋-理解、靜態(tài)-動態(tài)等等。

當前第29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四、社會科學的方法論深探

1.知識的真理性與客觀性

社會層次:(1)客觀自然界:生態(tài)、地理、人口(2)文化自然界:城鄉(xiāng)、建筑、道路等人為建構(3)社會關系:社會群體、階級、社會分工(4)社會制度:政治、經濟、文化。當前第30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知識類型:(1)普遍性知識、特殊知識(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2)客觀知識不涉及主觀意義。主觀知識個人認知互為主觀知識人際互動。

(戴維遜,1985)

當前第31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真理標準:

⑴實證檢驗—自然科學的證實,證偽;⑵共同接受(歷史、人文、詮釋學)—主觀、互為主觀知識。

證據充分,符合日常邏輯、合理性、共識性文化主位與文化客位的視角:客位視角:以本土人、本地人的立場、觀點、概念、語言來說明本地情況——地方性知識,深度描述法(吉爾茨)。兩種客觀性: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后者的內在矛盾。

當前第32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2.社會研究中的價值中立、價值介入

韋伯的觀點:

第一階段選題、價值介入第二階段客觀收集、處理資料、得出結論。價值中立當前第33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加爾默爾、吉登斯的“雙向理解”與“視域融合”哈貝馬斯的溝通理論:研究者和行動者多種價值觀的溝通和理解,擺脫每個人的局限性,雙向理解得到對問題的正確揭示。真知一方面取決于對現(xiàn)象的準確描述,另一方面取決于對社會問題的正確揭示和批判,這樣才是合理的真知。當前第34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3.科學解釋、主觀理解、社會批判的方法論

當前第35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五、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方法論的比較1.代表人物。法國學者孔德是“社會(物理)學”術語和實證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者,而同為法國學者的杜爾凱姆所著的《社會學方法的規(guī)則》和《自殺論》則被公認為酣暢淋漓地表現(xiàn)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經典著作??椎孪嘈拧拔锢韺W或化學用嚴格的科學方法研究物質世界。同樣,社會學也應該采用類似手段研究社會”。杜爾凱姆則把社會事實作為事物來看待和研究,即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事實,如信仰體系、社會習俗和社會制度等,都應該被看作事物,同樣也可以被直接地加以觀察和客觀地加以測量,正如物質的變化可以看作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同樣,人的行為也可以看作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即人的行為可以看作是對社會事實的外界強制作用的反應。假如對人和社會的性質采取這樣的看法,那么社會事實也就可以按照自然科學的方法加以分析了。(一)、實證主義方法論當前第36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繼杜爾凱姆《自殺論》一書開創(chuàng)了西方社會學經驗研究之先河外,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亦倡導經驗社會學并對人口與犯罪、工業(yè)化等社會問題作了社會調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崛起的美國社會學芝加哥學派也十分重視社會調查研究,取得了大量關于城市社會的經驗研究材料;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美國社會學界形成了一種風氣,即特別強調數(shù)量化、模型化的分析方式,相繼有布勞、鄧肯、霍曼斯、科林斯、西蒙、蘭德等學者采用數(shù)理分析方法進行了系列的社會學實證研究??梢哉f,實證主義方法論在西方社會學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當前第37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2、理論基礎:實證主義理論“起源于經驗主義哲學,是一種‘樸素的現(xiàn)實主義’”。在對客體的認識方式上,承認在人的外部存在著一個真實世界,它獨立于并外在于人類的感官和意識,通過科學方法人類可以直接地認識這一真實世界。當前第38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

實證主義方法論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對象不依賴于研究者而獨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內在固定的、可以重復發(fā)生的規(guī)律;事物的量化維度可以用來考察事物的本質。因此,量的研究不考慮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影響,而對操作工具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十分重視。”該方法論認為,無論是人還是物質,都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社會和自然界的變化都受著同樣原則的支配。人的行為是由社會事實決定的。人類行為、社會變化與自然物質變化都存在著因果關系或相關關系,并能夠被客觀地計量,因而自然科學的邏輯方法和研究程序也適用于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建立一門關于人類行為的科學是可能的,也就是說社會學完全可以和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一樣,發(fā)展出抽象的理論原理,構造出反映客觀世界一般性質的模型。只有那些能夠被直接觀察到的并可以進行客觀測量的因素才能夠形成人們可以接受的資料,因此探索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心理傾向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人的行為是由外部力量引起的,而不是取決于內部的情感狀態(tài)。對人的行為的解釋必須包括對社會事實如何形成人的行為及心理這一現(xiàn)象的考察。當前第39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

3.具體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客觀事實和社會產物,將客觀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作為研究起點,重視對社會規(guī)律進行科學概括,試圖尋求社會現(xiàn)象間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以承認存在著一個擁有特定價值觀、信仰、規(guī)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為前提,集中研究現(xiàn)實內容本身或實質;比較注重用客觀性的表達代替引索性的表達,力求補足和解釋特定引索性表達的意義,,以使其結果普遍化;關注被研究對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規(guī)律性。當前第40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主要通過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去搜集資料,包括問卷法、結構性觀察法、問卷訪問法等;傾向于運用諸如統(tǒng)計圖表類的定量技術或利用統(tǒng)計軟件和計算機去處理、分析資料,以及用公式、數(shù)量模型去表達經得起檢驗的假設;既使用了包括觀察、實驗、測量、演繹、假說等自然科學的或經驗科學的研究方式,還使用了包括邏輯的、數(shù)學的、統(tǒng)計的分析方法。多用于橫向研究,常常圍繞某種社會現(xiàn)象(事件)、社會問題而不是針對某一個時期內去搜集資料,適用于對大范圍的社會活動結果或大量的社會現(xiàn)象(問題)的發(fā)生作宏觀研究分析。常運用統(tǒng)計學原理與方法,把大量社會現(xiàn)象的產生及演變,視為一種隨機現(xiàn)象進行研究,具體歸結為對隨機事件和隨機變量的演變趨勢和規(guī)律的研究。當前第41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二)反實證主義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論

1.代表人物現(xiàn)象論哲學的創(chuàng)始者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而把現(xiàn)象學的思想運用到社會學的理論分析中的則是美國社會學家舒茲,他的兩位學生——彼得·伯杰和托馬斯·盧克曼在其合著的《現(xiàn)實的社會構造》一書中提出了基本的理論假定,即一切社會科學研究或解釋性理解其本質上都包含著價值傾向性,研究者應該關注他們與被研究者以及與“生活世界”之間的意識活動,對社會現(xiàn)象要進行“深度描述”,研究者還要深入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之中。伯杰認為,采用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結果是展示了一幅歪曲社會生活的圖景,這種方法往往把人類行為主體描繪成外界刺激的被動的應答者,而不是其自身社會生活的積極創(chuàng)造者。當前第42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這一流派強調在探尋當事人意義建構的過程中,研究者應該長期在當?shù)嘏c當事人生活在一起,,通過親身體驗以了解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動)的,他們自己是如何“解釋性理解”對方的。理解并不只是對某一個“社會實在”的事物的直接觀察或及時辨析,而是通過研究者的“解釋”把該物“作為某物”的結果?!袄斫馐窃谘芯空叩慕忉屢鈭D與解釋對象之間的一個循環(huán)互動,因此,理解與解釋是永遠沒有完結的?!钡聡鐣W家韋伯的見解則代表了社會科學領域中人文主義的主觀方法論的一般主張。他認為社會學是一門試圖深入理解社會行動以便對其過程及影響作出因果解釋的科學。韋伯的哲學觀和“理解社會學”主要來源于狄爾泰以“理解”為核心的精神科學和李凱爾特以反自然主義的歷史和文化的科學觀為核心的新康德主義哲學。1967年,美國結構功能主義大師帕森斯的學生加芬克爾出版了《本土方法論研究》一書,提出了社會現(xiàn)實是由人的主觀意念構造而成的觀點,并進一步地發(fā)展了現(xiàn)象學的社會學研究傳統(tǒng)的解釋學方法。當前第43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

2.理論基礎:繼承和發(fā)揚了胡塞爾和舒茲的現(xiàn)象學體系,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范式。認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著根本不同,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假定不適用于研究人類社會。這種“現(xiàn)象學的解釋學”認為:自然科學研究的物質是沒有意識的,而人是有意識的,人是根據意義來觀察、解釋及體驗現(xiàn)實世界,并能動地和潛在地構造出自己的社會現(xiàn)實。因而,對某些外部的和真實世界的客觀測量是不可能的。社會現(xiàn)實是意義的構成物,社會世界是行動者的感性認識和主觀解釋的產物,而不是由存在于社會成員主觀經驗之外的實體組成,“意義”正是行動者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建立和重新構成的。人對外部社會不僅僅是作出反應和回答,他們不僅僅是在受動,而是在行動,他們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意義,構成自己的現(xiàn)實,從而指導著自己的行動。當前第44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

3.具體研究方法。注重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變化過程和人的意識過程,重視研究互動以及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中意義的產生過程;注意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理解能否發(fā)生以及是如何發(fā)生的;致力于解釋社會現(xiàn)象是如何發(fā)生,為何發(fā)生及如何產生影響的,而不謀求概括出一般科學規(guī)律;將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外部世界的問題束之高閣,集中分析表達主觀意義的人類活動,認為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乃是一種社會構造的體系,在此體系內人們賦予現(xiàn)象一定的秩序或現(xiàn)實;提出了“主觀意義變成客觀事實如何變成可能”這一核心問題將索引性的東西看作依其自身性質而產生影響的規(guī)律,尋求日常談話中索引性表達過程中的規(guī)則等等。當前第45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主要運用實地調查研究方法如參與觀察法、開放式訪談法和深度訪問法、實物分析法等去搜集資料,也常運用歸納法、提煉概念和主題以及利用錄音機、照相機、筆記等貫穿全過程的分析方式;重視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與素質,強調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以及研究對象內心的思想、情感、行為目的、動機需要等因素;強調對當事人的洞察、理解和解釋,而對確定操作性定義、問卷設計與建構社會指標體系以及經過實證的量化結果均持否定態(tài)度,并認為統(tǒng)計數(shù)字和量表的運用有歪曲事實的作用。常用于縱向研究及對社會發(fā)展、社會變遷過程與社會事件發(fā)生演變過程的追蹤觀察;適用于對目的性抽樣的小樣本和對小范圍、小群體的研究。當前第46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六、社會研究方法的具體內涵方法論:

哲學與科學方法論學科方法論研究方式:

(1)研究方法統(tǒng)計調查研究實地研究實驗研究間接研究:歷史比較研究、文獻研究當前第47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2)研究設計類型

A、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探索性研究

B、橫剖研究、縱貫研究

C、普查、抽樣調查、個案調查

具體方法與技術

(1)資料收集方法問卷法訪問法觀察法量表法與測驗實驗法文獻法當前第48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

(2)資料分析方法統(tǒng)計分析數(shù)理分析與模擬法比較法構造類型法理論分析方法(3)其他技術手段當前第49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范式、方法論與方法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范式是某一特定學科的科學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觀。它由其特有的觀察角度、基本假設、概念體系和研究方式構成的,它表示科學家看待和解釋世界的基本方式。當前第50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瑞澤對社會學研究范式的劃分(70年代)

當前第51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一)社會事實范式:實證主義方法論。特點:定量研究、結構功能主義、組織社會學、宏觀研究(二)社會行為范式:實證科學方法論。特點:把人作為動物,運用刺激反應、理性選擇模式(擴展到經濟學)。由微觀到宏觀研究。(三)社會定義范式: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特點:關注人的主觀意識、行為意義、文化、宗教、價值觀念。從理解個人和集體的文化觀念、語言、動機來闡釋社會行動和社會現(xiàn)象。

當前第52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社會事實范式:外因——行為、社會現(xiàn)象社會定義范式:觀念——行為、社會現(xiàn)象社會行為范式:社會生物學、經濟學的出發(fā)點

個人本能、需求、利益——行為、社會現(xiàn)象當前第53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在社會研究中應遵循何種方法論,是一個實踐問題,因為研究社會現(xiàn)象有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法論、研究途徑和判斷標準。這有襖對具體現(xiàn)象做具體分析

當前第54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2.社會問題方法論的涵義與具體內容(參看課本第四章)Withreferenceto“DefinitionB”mentionedabove,themethodologyofsocialproblemsmayrefertothegeneralprinciplespertainingtotheformationofknowledgeorthesearchingforrealityinthisbranchofsociology.[generalprinciples=一般指導性原則,非工具性、技術性程序或步驟;含主觀性及價值取向成分(包括選擇研究對象或研究范圍)。]

下一張涵義當前第55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1.尋找社會現(xiàn)象的隱性特征、掌握社會問題的本質與真實面貌(searchingforunseenpropertiesofsocialphenomena&revealingsocialreality)

a.Intended&unintendedconsequences;(顯功能、潛功能)b.Front-stagevsback-stage;c.Smoke-screen,fabrications,&darksideofsociety;d.Patternedvsindividualisticandaccidental(deterministicvsrobabilistic).-makingdescriptivestatements;-revealingstructural&causalrelations;-discoveringthepatternsofchange.

具體內容當前第56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2.社會現(xiàn)象的新生特征(emergentproperties)

a.Value-free:avoidofpersonalbias(cognitive,value,&prejudice)b.Conflictingvaluesbetween/amongorganization,community,&society;c.Outsider&stranger;d.Qualitative&quantitative;e.Makingchoices:bebeneficialtothegeneralpublic.a.Thewholeisgreaterthanthesumofitsparts.b.Groupproperties(norms&structure),socialproblems&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3.研究者的立場、價值取向和行為守則(codeofconduct)返回當前第57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社會問題研究法(ResearchMethodsofSocialProblems)當前第58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一.Datagatheringmethods

1.Experimentsa.Classicalexperimentb.Naturalexperiment

2.Surveysa.Self-Administeredquestionnaireb.Interviewsurveyc.Telephoneinterview

3.Qualitativefieldresearcha.Participantobservationb.Unobtrusiveobservation

4.Unobtrusiveresearch(secondarydataanalysis)a.Contentanalysisb.Analyzingexistingstatisticsc.Historical/comparativeanalysis下一張當前第59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二.Subjectselectionmethods

1.Probabilitysampling2.Non-probabilitysampling三.Dataanalysismethods1.Qualitative(interpretive/verstehen)a.Conversationb.Gesturec.Materialobjects/signsd.Writtenwords2.Quantitative(statistical/numericalanalysis)a.Univariateb.Bivariatec.Multivariate四.Uses1.Descriptive–thedevelopmentalprocessesofsocialproblems2.Explanatory–thecausesandconsequencesofsocialproblems3.Prediction–forpreventivepurposes4.Whatshouldbedone–objective&themeansforachievingthisobjective當前第60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社會問題研究的一般程序實證主義方法論一、準備階段1、確定課題:價值、可行、2、初步探討:文獻、咨詢3、提出假設:變量4、概念界定:操作化、具體化

二、實施階段1、選擇研究方法2、收集資料3、分析結果4、作出結論

當前第61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四、社會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方式

子類型

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的性質社會調查

普遍調查

統(tǒng)計報表

定量

抽樣調查

自填式問卷

結構式訪問實驗

自然實驗

自填式問卷

定量

實驗室實驗

量表測量

結構式觀察實地研究

參與觀察

無結構式觀察

定性

個案研究

自由式訪問間接研究

內容分析

目錄索引

定量/定性

二次分析

統(tǒng)計資料分析

歷史比較分析

當前第62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社會調查的基本過程和主要階段選題階段準備階段調查階段分析階段總結階段

選擇問題調查設計抽取樣本變量測量問卷設計自填問卷郵寄問卷結構訪問電話訪問資料整理單變量分析雙變量分析多變量分析報告結束

當前第63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人文主義的方法(陳向明)一、質性研究的準備階段1、質的研究設計主要模式:建構主義模式批判理論模式各種互動模式2、質性研究的主要內容當前第64頁\共有70頁\編于星期五\7點界定研究的現(xiàn)象確定研究的問題討論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個人、實用、科學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識:現(xiàn)有成果、研究者的經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