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假瘤課件_第1頁
炎性假瘤課件_第2頁
炎性假瘤課件_第3頁
炎性假瘤課件_第4頁
炎性假瘤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PseudotumorY.ZIPT&IMT炎性假瘤(IPT)是一種慢性炎性增生性病變,由于炎癥的被包圍和局限化、以及延遲吸收常形成假性腫瘤。本質是炎性肉芽腫和各種非特異性慢性纖維化,進而局限為瘤樣腫塊。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IMT):2013年WHO軟組織分類中定義:一種由分化的肌纖維母細胞性梭形細胞組成,常伴大量漿細胞和(或)淋巴細胞的腫瘤,由于有復發(fā)、遠處轉移的可能,屬中間型腫瘤。2Wenig

等認為雖然IMT和IPT在形態(tài)上有一定的重疊,但二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IMT的組織學形態(tài)是肌纖維母細胞占主要成分,而IPT是以淋巴細胞、漿細胞為主的混合性炎細胞浸潤為其主要成分,肌纖維母細胞成分極少或缺乏。影像學上IPT/IMT仍無法區(qū)別。3病理學上廣義的炎性假瘤指具有不同性質和病原學的病變家族,主要有4大類:下生殖-泌尿系特發(fā)性術后修復性病變分枝桿菌感染繼發(fā)病變EBV感染相關的濾泡樹突細胞腫瘤(肝、脾)肌纖維母細胞腫瘤4IPT/IMT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人群的任何部位,但發(fā)病年齡傾向于兒童、青少年,女性較男性稍多多發(fā)生于肺部,其次是腸系膜、網(wǎng)膜或腹膜后大部分患者起病隱匿,為偶然發(fā)現(xiàn),或因腫瘤擠壓周圍臟器而出現(xiàn)相應的癥狀和體征5Coffin根據(jù)對84例肺外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的觀察,將其分為3種組織學類型:(1)粘液型--黏液背景中有血管和炎性增生,類似肉芽腫或結節(jié)性筋膜炎;(2)梭形細胞密集型--致密的梭形細胞伴有炎癥,可似纖維組織細胞瘤、平滑肌瘤或纖維肉瘤;(3)纖維型--致密斑樣伴或不伴鈣化,似硬纖維瘤或瘢痕。6肺(/)頭頸部:眼眶腹部:肝臟、脾臟、腸系膜、腎臟心臟縱隔、支氣管膀胱7頭頸部炎性假瘤主要發(fā)生在鼻腔鼻竇、眼眶少部分還可發(fā)生于喉、扁桃體、頸部軟組織、咽旁間隙等部位影像學檢查顯示占位性病變

鼻腔鼻竇病變通常侵蝕、破壞周圍骨質、軟組織,累及翼腭窩、顳下窩等間隙8眼眶炎性假瘤(orbi

tal

pseudotumor)或稱特發(fā)性眶部炎癥(idiopathicorbi

tal

inf

lammation),目前認為是一種免疫反應性疾病。可為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可單側或雙側交替發(fā)生。病理:急性期主要為水腫和輕度炎性浸潤,亞急性和慢性期大量纖維血管基質形成,病變逐漸纖維化。病變部位可局部發(fā)生;但常多部位發(fā)生,包括肌炎、淚腺炎、鞏膜周圍炎、視神經(jīng)鞘炎,多伴有脂肪炎性浸潤。9①彌漫型:病變范圍廣,可表現(xiàn)為眼外肌增粗、淚腺增大、眼環(huán)增厚、視神經(jīng)增粗,球后脂肪密度增高,眶內結構分界不清等;②腫塊型:邊界清楚的軟組織腫塊,形態(tài)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輕、中度強化;③淚腺炎型:淚腺彌漫性增大,可凸出于眶緣,常無局部骨質破壞;④肌炎型:一條或數(shù)條眼外肌增粗,以上直肌和內直肌多見,典型者為肌腱和肌腹同時增粗,邊緣多模糊,不整齊;⑤眶隔前炎型:表現(xiàn)為眼瞼腫脹;⑥鞏膜周圍炎型:表現(xiàn)為眼環(huán)增厚;⑦視神經(jīng)束膜炎型:表現(xiàn)為視神經(jīng)增粗,邊緣模糊CT分類10圖1彌漫型炎性假瘤:左側眶內脂肪、眼外肌、視神經(jīng)及眼球壁增厚,密度增高且彼此分界不清。右眼病灶較對側略小圖2腫塊型炎性假瘤:左眶內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且與眼球分界不清11圖4肌炎型炎性假瘤圖4a冠狀位CT平掃顯示左側下直肌及外直肌增粗圖4b橫斷面CT示左側增粗的下直肌強化12眼眶炎性假瘤57歲,女,左眼視力下降。CT增強掃描顯示左側眼眶腫塊累及視神經(jīng)管、海綿竇。13鑒別診斷①彌漫型炎性假瘤應與少見的眶內橫紋肌肉瘤鑒別,后者見于兒童,病變發(fā)展迅速,可破壞眶骨等②腫塊型炎性假瘤應與眶內真性腫瘤鑒別,如硬化型炎性假瘤與海綿狀血管瘤的鑒別,前者部分呈類圓形,但邊緣模糊,似有漸進性強化特點但非血管樣強化,眶尖不空虛,常無骨質改變;后者類圓形,邊界清,漸進性強化、眶尖“空虛”征和周圍骨質受壓變薄等特點14③淚腺型炎性假瘤應與淚腺腫瘤和干燥綜合征鑒別④肌炎型炎性假瘤主要應與Graves鑒別,

前者多單側急性突眼,活動性疼痛,激素治療有效,肌腹和肌腱同時增粗,且不規(guī)則,眶后脂肪間隙受累,可伴有視神經(jīng)增粗、眼環(huán)增厚等;

后者多雙側無痛性突眼,發(fā)病緩慢,T3、T4和TSH異常,肌腹增粗15

腹部炎性假瘤肝臟炎性假瘤少見病,缺乏特異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xiàn),其定性診斷較為困難,術前常被誤診為原發(fā)性肝癌或其他肝臟良性疾病以40~70歲多見;男:女=2:1多為單發(fā),亦可多發(fā),部位以肝右后葉多見(53%),其次為左葉(24%),位于肝門部約為10%,同時累及兩葉者較少(13%)發(fā)病無明顯規(guī)律及特異性癥狀,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腹痛、發(fā)熱、體重下降、腹部包塊及黃疽等16基本病理表現(xiàn)為炎性增生腫塊。病變區(qū)肝組織結構破壞、消失,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伴不等量的漿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以及吞噬細胞浸潤等,并常見有殘存增生的小膽管??梢姴煌潭鹊耐该髯冃曰蚶w維化及瘢痕形成。有的見大量肝細胞壞死,但肝臟通常無硬化。纖維組織增生常合并毛細血管增生,故在大體標本中形成纖維組織包裹的肉芽性腫塊。17CT平掃呈不均勻或均勻低密度,邊界清楚或不清楚。但也有少數(shù)病例呈稍高密度,病理學上這些病灶有明顯的纖維組織增生,可見較多增生的小膽管和血管,并有較多淋巴細胞和炎細胞浸潤CT動態(tài)增強掃描由于腫塊內不同程度的纖維增生和炎細胞浸潤,其CT動態(tài)增強表現(xiàn)復雜多樣。18男/55。腹痛2月。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A.肝右前葉上段見一類圓形低密度影,邊界較模糊,密度不均勻。B、C增強掃描顯示病變強化不明顯,明顯低于周圍正常肝實質密度,邊界清晰;D.冠狀位病灶內可見一點狀更低密度影,邊緣似見強化影,為壞死組織形成的瘢痕影19脾臟炎性假瘤女/52。A~F為橫斷面動脈期、靜脈期及延遲期圖像;G為冠狀面重建圖像;

示脾臟明顯增大,見巨大腫塊影,其內大片狀壞死,動脈期較多紊亂血管影,增強后逐漸輕度強化,鄰近臟器受壓、推移表現(xiàn)20肝臟IMT需與原發(fā)性肝細胞肝癌鑒別

根據(jù)病變門靜脈期及延遲期有無強化及甲胎蛋白檢測結果及臨床病史等可做出鑒別診斷脾臟的IMT需與脾臟血管瘤、血管肉瘤、淋巴瘤鑒別21腸系膜及腹膜后IMTCT表現(xiàn)為腸系膜及腹膜后較大腫塊,多為單發(fā),病灶呈分葉狀密度一般為軟組織密度,很少鈣化病灶體積大且內部密度多為不均,可見片狀低密度區(qū)增強掃描病灶多為環(huán)形或不均明顯強化,靜脈期強化較動脈期更明顯,有延遲強化的趨勢22A平掃;B、C動脈期;D靜脈期。

左側腹部腸系膜見一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呈分葉狀,密度欠均,增強動脈期較明顯強化,靜脈期強化更明顯,CT值分別為65HU、85HU,其左后緣見弧形低密度強化不明顯區(qū),病灶周圍部分脂肪間隙稍顯模糊;23鑒別診斷

(1)腸系膜間質瘤。腸系膜間質瘤多發(fā)生于胃腸道,腸系膜間質瘤其密度較IMT均勻,強化沒有IMT明顯,周圍脂肪間隙多較清晰是其特點。(2)異位嗜鉻細胞瘤。異位嗜鉻細胞瘤病灶多較大,密度不均,強化明顯與IMT類似,但其有明顯波動性高血壓的特點,結合臨床鑒別不難。(3)神經(jīng)鞘瘤。密度更為不均,中度強化,腹膜后神經(jīng)鞘瘤多有神經(jīng)孔的擴大等改變。(4)巨大淋巴結增生癥。一般密度均勻,大部分呈血管樣明顯強化。24腎臟炎性假瘤多發(fā)生于兒童及青壯年,女性多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腰痛、發(fā)熱、腎區(qū)叩擊痛等,發(fā)熱一般為中、低熱,極少有寒顫和高熱,腰痛無特異性。偶爾會發(fā)生高球蛋白血癥、血小板增多癥、血沉增快等。也可出現(xiàn)血尿及腰、腹部包塊,血尿以鏡下血尿為主,肉眼血尿少見25A.平掃示腎實質內楔形略高密度,邊緣模糊;B、C.分別為增強掃描皮質期軸位與冠狀位掃描,病灶呈環(huán)形強化,但低于腎皮質;D.增強掃描排泄期,病灶明顯強化,但低于腎實質。A~D.病灶內均見壞死區(qū),病灶包膜邊緣均見凹形切跡26鑒別診斷主要與腎細胞癌鑒別腎細胞癌往往病程短,年齡相對較大,多有無痛性血尿;影像上病灶包膜緣切跡少見,可見出血壞死典型透明細胞癌動態(tài)增強掃描多呈速升速降型嫌色細胞癌往往位置較深,形態(tài)多規(guī)整,以類圓形多見,多有完整包膜,其內壞死少見,增強掃描腫塊輕度強化27頭頸部:眼眶腹部:肝臟、脾臟、腸系膜、腎臟心臟縱隔、支氣管膀胱28心臟炎性假瘤罕見常見于兒童和青年好發(fā)于右房和右室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體重減輕、貧血、血小板減少,面色蒼白、出汗、呼吸困難。

心血管癥狀包括胸部疼痛、暈厥、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和心律失常MRI:IPT信號類似于心臟其他腫瘤,表現(xiàn)為T1高信號和T2稍高信號;不均質強化鈣化:為后期硬化階段表現(xiàn)鑒別:兒童--橫紋肌瘤;成人--粘液瘤2917歲,女。冠狀位T2MR示左心室游離壁腫塊,極低的T2信號CT血管造影斜平面示左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深嵌入腫瘤(黑箭)。

鈣化(白箭)也可見。無法手術切除。30縱隔炎性假瘤少見臨床表現(xiàn):對相鄰結構構成占位效應,包括呼吸困難、胸痛、咯血CT:腫塊包繞縱隔內結構,一般為不均質強化很難與惡性腫瘤區(qū)分3114歲,女,哮喘史。軸位和冠狀位MPR

CT增強圖像顯示中后縱隔腫塊包圍隆突。冠狀面圖像顯示腫塊的范圍。病理結果是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32男/15,逐漸加重的劇烈的胸痛。軸位CT增強圖像顯示一個橢圓形病灶(箭頭)在右主支氣管近端,右下葉阻塞性癥。冠狀位FDGPET/CT圖像支氣管內病灶(箭頭)高代謝。支氣管炎性假瘤33膀胱炎性假瘤單發(fā)多見,以膀胱底部、側壁多見,而三角區(qū)較罕見。臨床癥狀不具特征性,最常見的癥狀是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CT平掃呈低密度腫塊,息肉狀或菜花狀,邊界清晰,輪廓可光整或不光整,多數(shù)密度均勻,鈣化偶見;增強呈“快進慢出”34CT平掃示膀胱腔內一類圓形稍低密度腫塊,密度稍低于鄰近肌肉,CT值約19HU,邊界清晰,窄基底與膀胱前壁相連。圖2動脈期腫塊不均勻性明顯強化,CT值為53~97HU,鄰近膀胱壁增厚。圖3靜脈期病灶進一步強化,強化范圍擴大,CT值為73~117HU。圖4延遲期整個病灶呈明顯均勻性強化,CT值為92HU。圖5靜脈期冠狀位示病灶后壁不光整,窄基底與膀胱頂部相連。35鑒別診斷(1)膀胱癌:最常見的膀胱腫瘤,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好發(fā)于膀胱三角區(qū),基底較寬,增強早期即可有強化,但強化程度不如IMTUB,且不具有延遲性強化的特點(2)

膀胱橫紋肌肉瘤: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般體積較大,密度不均勻,常有惡性浸潤和遠處轉移的表現(xiàn)(3)膀胱嗜鉻細胞瘤:體積較小,多表現(xiàn)為密度均勻,邊界清晰的軟組織密度結節(jié),增強后明顯均勻強化,但膀胱嗜鉻細胞瘤常有高血壓等癥狀,血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