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_第1頁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_第2頁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_第3頁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_第4頁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心理學術語01理論背景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理論概述目錄0302基本信息愛利克·埃里克森將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fā)展階段。在每個階段,個人都面臨、并克服新的挑戰(zhàn)。每個階段都建立成功完成較早的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zhàn),則會在將來重新遇到問題。理論背景理論背景埃里克森是一位沒有高等學歷的理論家。事實上,埃里克森沒有接受過高中以上的正規(guī)教育(Woodward,1994),但是他盡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學術階梯,獲得哈佛大學教授職位。由于缺乏正規(guī)訓練,他并沒有致力于常規(guī)的心理學學術研究。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學科的,他獨具匠心地將弗洛伊德的觀點和人類學語言相融合。一些評論者可能認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學而不是科學。然而,他又不像弗洛姆和其他從事心理科學轉(zhuǎn)向哲學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經(jīng)得到科學證實。盡管埃里克森忠實于弗洛伊德,但是他的基本概念是高度原創(chuàng)的,更多的來源于常識語言,而不是精神分析晦澀的專業(yè)術語。這一傾向使他的觀點沒有更好地與其他理論家的多數(shù)概念聯(lián)系起來。他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就是“同一性危機”,這是他邁入幾乎尚未有人探索的人格領域的媒介。奧爾波特的確曾經(jīng)論述過“成熟人格”,但只有埃里克森去推廣了人格發(fā)展并不終止與青春期這一觀點。雖然奧爾波特**到成人生活,但卻沒有涉及發(fā)展階段,而埃里克森則詳細說明了成人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他拓展了人格心理學的發(fā)展前景擴寬了人們成年之后生命發(fā)展的視界。理論概述理論概述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個體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種結合(“Erik.Erikson”,1970)。它具有漸成說(epigenesis)的特征:各階段逐漸產(chǎn)生“一個階段在時間和空間上緊接著另一階段”(引自Evens,1967,P.294)。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與這八個階段密切相連的。人的發(fā)展歷經(jīng)這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應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shù)慕鉀Q,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務處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敗,則會出現(xiàn)個人同一性殘缺、不連貫的狀態(tài),處理的成功與失敗即為兩個極點。例如嬰兒期時的最優(yōu)狀態(tài)是基本信任的狀態(tài),最劣的狀態(tài)是基本不信任的狀態(tài)。核心任務的處理結果會影響人的一生。就像榮格一樣,埃里克森談到一種實體,在這種實體中,論題與反論題并存。成熟和滿足是綜合后的結果;停滯和適應不良會在解決沖突失敗之后到來。每一階段的沖突都可以稱為“危機(crisis)”。事實上,在每一階段,個體經(jīng)歷的危機需要在與該階段有關的對立的正極點和負極點之間拉伸。成功解決一個階段的危機會讓人們對下一階段的同一性問題做好準備。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童年階段成年階段青春期階段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童年階段①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xiàn)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zhì),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愿望的可實現(xiàn)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志生命誕生的怒吼。"②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沖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xiàn),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任務,即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臟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jié)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chǎn)生懷疑,并感到害羞。青春期階段⑤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這種同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jīng)歷中形成的內(nèi)在持續(xù)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于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的環(huán)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fā)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愿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zhì)。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tǒng)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成年階段⑥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與他人發(fā)生親密關系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fā)生愛的關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里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chǎn)生孤獨感。埃里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⑦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后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后代的繁殖和養(yǎng)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