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自我轉換_第1頁
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自我轉換_第2頁
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自我轉換_第3頁
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自我轉換_第4頁
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自我轉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自我轉換

[內(nèi)容提要]:本文對中國百年來革命的思想道路,做了深切的反思。文章討論這條道路如何在一百年前由改革思想分化出來,如何在轉型時代得到激化,逐漸演變?yōu)楦锩某绨菪膽B(tài),并深化為一種革命宗教。歷史是詭譎多變的,我們?nèi)绻麑@條道路沒有反思和自覺的警惕,它是可能會重來的。

引子

今天在這個世紀交替之際,海峽兩岸是一片改革的聲音,我們很容易忘記這種聲音是近20年才響亮起來的。在這以前,改革的聲音是很微弱的。長時期籠罩中國的是革命的聲音。今天回顧20世紀的歷史發(fā)展,誰也不能否認中國人在這個世紀的大部份時間是花在"革命的道路"上。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是如何走上這條革命的思想道路,而沒有走上改革的道路?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在進入正題以前,我想先對革命這個現(xiàn)象做一個簡單而基本的說明。大約說來,近代世界的革命有兩種:一種可稱之為"小革命"或"政治革命",它是指以暴力推翻或奪取現(xiàn)有政權,而達到轉變現(xiàn)存的政治秩序為目的的革命,最顯

著的例子是1776年的美國革命,和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另一種是所謂的"大革命"或"社會革命",它不但要以暴力改變現(xiàn)存政治秩序,而且要以政治的力量很迅速地改變現(xiàn)存的社會與文化秩序,最顯著的例子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與1917年的俄國革命,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革命也屬此類,我今天要談的"革命道路"主要是指這共產(chǎn)主義大革命的思想道路。

歷史的回顧

從今天回頭看,這條革命的思想道路是極漫長的。大致說來,它的起始點可以推到整整100年以前,1895年前后,也就是我所謂的轉型時代初期(1895年至1920年初)。在這以前,中國自從19世紀中對外開放以后,只有改革與保守的論爭。1895年以后,改革的陣營逐漸分化為改革和革命兩股思潮,也因此展開了百年來革命與改革的論戰(zhàn)。在這場論爭的過程中,革命派很快取得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在本世紀初年,中國思想界開始出現(xiàn)革命崇拜的現(xiàn)象,最好的例子就是鄒容的"革命軍"。隨著革命的聲浪日漸擴大,革命崇拜日漸散布,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了激化的現(xiàn)象,到了五四后期,20年代初,這激化已經(jīng)相當普遍,終而形成中國文化界、思想界在20年代至40年代間大規(guī)模的左轉,而革命崇拜也逐漸激化成為一種革命宗教,像燎原的野火在當時吞卷著中國,幾乎把改革的聲音完全掩蓋掉。因此這條革命道路有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發(fā)展。而形成這條道路的關鍵是轉型時代(1895年至1920年)出現(xiàn)的激化現(xiàn)象:我在進一步討論這個激化的現(xiàn)象時,先說明一下激化的原因。

激化與革命崇拜

大約說來,思想激化的形成有好幾層原因:首先,就思想層面而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1895年以后所謂的西學開始大規(guī)模地輸入?,F(xiàn)在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如民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由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等,多半在轉型時期進人中國而大量地散布。這自然是刺激思想激化的一個原因。但要了解激化,僅看思想層面的原因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也要考慮一些非思想層面的原因。大約而言,非思想層面的原因有三種:最顯著的當然是當時的空前政治危機。這危機是雙重的,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在1895年以后由慢性的蠶食剝削,突然升高到領土的掠奪,而且步步進逼,造成當時國家有被瓜分的恐慌,同時國內(nèi)的政局也急轉直下,傳統(tǒng)政治秩序陷入分崩瓦解。在這內(nèi)憂外患雙重危機的交迫之下,任何局部與漸進的政治改造,都是捉襟見肘,很難成功的。而中國近現(xiàn)代的實際政治發(fā)展也清楚地顯示:政治改造從自強運動,到維新運動,到辛亥革命,以及后來國民黨的"國民革命",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這些政治改造,每失敗一次就是不可避免地使人對現(xiàn)狀更為不滿,使人覺得需要對現(xiàn)狀做進一步更徹底的改造。中國思想的激化可以說是政治的雙重危機和一連串現(xiàn)實政治改造失敗一步一步逼出來的。另外一層原因也與當時的中國所面臨的危機性質很有關系。方才我提到中國的政治危機在當時有著空前的升高,同時它的文化秩序的基礎也在西方文化沖擊之下逐漸瓦解,形成我所謂的文化取向危機。政治危機與文化危機兩者同時出現(xiàn),二者之間的互動,也是促成激化的一個因素?,F(xiàn)在讓我進一步說明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前面我特別指出中國在1895年以后由于空前的內(nèi)憂外患所造成的傳統(tǒng)政治社會秩序瓦解。這瓦解的過程,自然在中國人生活上造成極大的震蕩不安;焦慮和恐懼、羞辱與憤怒,各種激情與感憤紛至沓來,充斥當時人的思想世界,而同時由于文化基本秩序的崩潰,傳統(tǒng)的世界觀與價值規(guī)范都已動搖而失去舊有的文化功能,無法把當時政治與社會危機所引發(fā)的各種激情和感觸加以繩范、疏導與化解。因此政治與文化兩種危機交織互動的結果是各種激情和感憤變得脫序、游離而泛濫,非常容易把當時人對各種問題與大小危機的回應弄得情緒化、極端化。這種趨勢自然也是助長激化的一個因素。

最后要認識中國現(xiàn)代思想激化也需考慮到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政治與社會困境,這是現(xiàn)代思想激化的第三因素。大體而言,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革命是由兩種社會力量推動的:知識分子與農(nóng)民。在這兩者之間,知識分子毫無疑問是主導力量。而現(xiàn)代知識分子,由于他們的政治與社會困境,也時有一些思想激化的傾向。什么是他們的政治社會困境?要認識這個困境,我們必須把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與他們的前身一一傳統(tǒng)士紳階層做一個比較。大家知道,中國現(xiàn)代知識階層出現(xiàn)大約是1895年以后的轉型時代,他們主要是從士紳階級分化出來的。中國傳統(tǒng)士紳階層是造成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一個基本力量,這其間的樞紐就是傳統(tǒng)考試制度。透過這個制度的媒介,他們上可以晉身中央權力結構,下可以以鄉(xiāng)紳的地位進人地方權力結構,因此他們的政治社會立場常常是保守的,是支持現(xiàn)存政治社會秩序的。但1905年以后,也就是轉型時代初期,考試制度被廢除了,誠如余英時先生指出,現(xiàn)代知識分子參加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的管道也因此被切除了,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被邊緣化了。同時我要進→步指出,知識分子的文化地位與影響力并未因此而降落,反而有升高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透過轉型時代出現(xiàn)的新型學校、報刊雜志以及各種自由結社所形成的學會和社團,他們在文化思想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較之傳統(tǒng)士紳階級可以說是有增無減。因此形成一種困境:一方面他們?nèi)匀粨碛形幕枷氲挠绊懥?另一方面他們失去以前擁有的政治社會地位與影響力。這種不平衡,自然造成一種失落感,無形中促使他們對現(xiàn)存政治社會秩序時有憤激不平的感覺,也因而無形中促使他們的思想激化。所以中國知識分子走上哥激化思想的道路,是由文化思想層面上與政治社會層面上好幾種因素結合起來促成的。

激化與歷史的理想主義心態(tài)

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這激化的過程。這激化的起點就是轉型時代初期出現(xiàn)的思想氣氛或心態(tài),我們稱之為歷史的理想主義。它認為歷史是朝向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發(fā)展。在這發(fā)展的過程中,當前的時代是一個基本的轉換點,而人的精神和思想就是這發(fā)展的基本動力?,F(xiàn)在對這歷史的理想主義心態(tài)做進一步的說明。它的最大特色是擺脫了傳統(tǒng)的循環(huán)史觀而接受了主要來自西方的單向直線發(fā)展史觀,認為歷史是由過去通向理想的未來做有目的性的發(fā)展。在這發(fā)展中,當前的時代是一個歷史性轉變的關頭。因此在這發(fā)展史觀的核心有一份強烈的時代感,這份時代感的最大特色,是它充滿了一種特殊的危機意識。這特殊的危機意識有兩種成分:一個是1895年以后由空前國難所帶來的強烈危亡感。重要的是,這份危亡感是與一份新的契機感相并而來。人們意識到在面對危亡的同時,中國也進人一個空前未有的變局,與機運無窮的新時代。這份新的契機感是傳統(tǒng)與西方思想影響的合產(chǎn)物。來自傳統(tǒng)的契機感有兩個基本成分,一個是儒家道德理想主義帶來的生命與世界的二重觀:理想生命與現(xiàn)實生命的對照。一個是由傳統(tǒng)宗教帶來對生命與死亡的一種辯證循環(huán)觀念:生命終于死亡,但死亡也可以轉為復活與再生,特別是精神生命。重要的是這契機感的兩個傳統(tǒng)成分被它來自西方的成分一一演進的歷史觀一一所吸收,化為空前的樂觀的前瞻意識,不但使中國人覺得眼前的危難孕育著復活與新生的契機,而這復活與新生也是通向未來的理想世界的契機。因此,新的契機感不再淪于傳統(tǒng)的生死循環(huán)的觀念窠臼。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新時代感,有著一個理想主義的三段架構:一方面是對當前現(xiàn)實狀況的悲觀,另一方面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樂觀期待;二者之間是由悲觀的現(xiàn)實通向理想的未來的途徑,這就是我所謂的歷史理想主義心態(tài)。在這種心態(tài)籠罩之下,當時知識分子的關懷自然集中在如何由悲觀的現(xiàn)實走向理想的未來。這個途徑的問題就是中國現(xiàn)代改革與革命之論爭的起始點。

我方才指出,在這場論爭中,革命的觀念很快就取得了優(yōu)勢。到了五四后期,革命崇拜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普遍,這主要是因為我所謂的激化趨勢的出現(xiàn)。這激化把歷史的理想主義心態(tài)轉化為激進的理想主義心態(tài)。五四以后的"革命思潮"就是這種激進理想主義心態(tài)激發(fā)起來的。因此要了解革命對當時人的意義,我們必須了解激進理想主義所代表的思想。

激化與激進的理想主義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激進的理想主義的核心是一種兩極心態(tài)。這心態(tài)是我方才提到的時代感所含的危機意識經(jīng)過激化、凝聚而成的。它認為當前的時代是中國乃至人類命運的轉換點,而當前世界的基本局勢是由雙重的兩極對立形成的。一種是縱式的對立,指現(xiàn)實的黑暗與未來的光明是一無法由緩進過渡的對立與鴻溝,只有以斷然的急進和暴烈行動才能飛跨這鴻溝。同時,當前時代的基本形勢也呈現(xiàn)一種橫式的兩極對立,那就是現(xiàn)今世界是兩種勢力對峙做生死斗爭:一方面是愛好和平、代表進步的民主思想;一方面是內(nèi)而殘民、外而侵略的軍國主義;一方面是壓迫的統(tǒng)治階級,另一方面是被壓迫的勞苦大眾;一方面是侵略成性的帝國主義,另一方面是被侵略的弱小民族;一言以蔽之,用當時的話,就是強權與公理的對立與斗爭。斗爭的結果勢必是公理戰(zhàn)勝強權,從而掃除現(xiàn)實世界的黑暗,使人類躍向光明。因此縱式的兩極對立是與橫式兩極對立緊緊地銜接在一起。這種世界觀我們稱之為兩極心態(tài)。它攜帶著強烈的情感,從五四時代開始,在中國的思想空氣里激蕩、散布。

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看這兩極心態(tài),環(huán)繞著它的還有一些別的思想。在這里,我要特別強調(diào)兩組思想,這兩組思想來自歷史的理想主義里面的兩個基本成分:群體意識和個人的自我觀念。他們經(jīng)過激化以后,產(chǎn)生一些觀念,常常以兩極心態(tài)為核心,在五四以后的思想空氣里回旋擴散,形成那時代所謂的"革命思潮"。因此要了解當時日益高漲的革命思潮與這思潮后面的激進理想主義心態(tài),我們必須對這兩組激化的思想做一些根本的說明。

群體意識的激化

1895年以后,"群"這個觀念突然在中國士大夫圈中開始變得很重要,它代表當時的人意識到中國在未來需要一新的政治社會組織和秩序。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群體意識從開始就有一激化的趨勢,大約表現(xiàn)在下面兩種思想發(fā)展:

(一)前瞻意識中的未來政治社會秩序是兩層的。

A、民族主義:最顯著的一層當然是由民族主義所投射的國家富強觀念。民族主義在中國近現(xiàn)代是以兩種形式出現(xiàn)的,一種是激進的,一種是保守的。在轉型時代,民族主義常常以激進的形式出現(xiàn)。所謂激進形式是認為:為了民族的生存、國家的富強,中國應該不計代價地去改變現(xiàn)存的政治社會秩序與文化傳統(tǒng)。這自然是刺激思想激化的一個極重要的因素。

B、烏托邦主義:不可忘記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矚目未來,不僅期盼民族主義,他們時而也期盼一個大同社會,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是歷史學者常常不注意的一面,但卻是很重要的一面,其重要性不下于民族主義。不論是轉型時代初期的改革思想與革命思想,或者五四時代的思想都有這一面。

大約而言,這時代的烏托邦思想可分為兩類:積極型和消極型。消極型的烏托邦主義相信烏托邦理想是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實現(xiàn),有烏托邦信仰的人自己并不能立刻積極地去推動,促成其盡快實現(xiàn)(例如康有為、胡適)。積極型的烏托邦主義相信有這種信仰的人應該以積極的行動去推動歷史,盡快地促成其實現(xiàn),而不該消極地靜候歷史,遵循其固有的次序節(jié)奏,做緩慢的演進(以鄒容為例)。

重要的是,在轉型時代,由初期至末期,積極型的烏托邦思想日趨重要。在辛亥革命前,這些思想尚只限于少數(shù)激進分子(如無政府主義)。五四時代開始進入知識階層的主流,有著廣泛的影響。李大釗的思想最能代表這種積極型的烏托邦思想,他認為世界在當時進入一個"新紀元",他說1914年以來,世界大戰(zhàn)的血,1917年俄國革命的血,1918年德奧革命的血,好比做一場大洪水一一諾亞以后最大的洪水一一洗來洗去,洗出一個新紀元來。這個新紀元帶來新生活、新文化、新世界,和1914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幾個世紀一樣。正是在這種氣氛之下,他和當時許多青年知識分子從事各種結社組織、團體運動如新村運動、工讀互助團等。他們的信念可以惲代英為代表,他強調(diào)在當時努力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他說:"從根本上用功,則黃金世界彈指可現(xiàn)矣。"這就是他所謂的"未來之夢"。這種夢也就是"大同之夢"。這種積極型的"大同之夢"自然也是對當時思想激化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二)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的未來理想社會,不論是民族國家或者是烏托邦的大同社會,都常常是以民主為內(nèi)涵,而民主這個觀念在1895年以后的轉型時代也有激化的趨勢,反映在民主觀念發(fā)展的兩方面。首先,在轉型時代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覺:認為民主不但是中國未來的政治社會的遠景和發(fā)展趨勢,而且也是當前時代橫掃世界不可抗拒的浪潮。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立刻投人這浪潮,接受民主的洗禮。從轉型時代初期的鄒容、陳天華到五四時代的新潮雜志,這種對民主迫不及待的熱望是越來越強烈,很能表現(xiàn)那時代思想的激化。但這激化不但表現(xiàn)于人們對民主發(fā)展的急切期待,也表現(xiàn)于人們對民主觀念內(nèi)涵的認識。當時人的民主觀念是什么?讓我在討論這個問題以前,先簡單說明一下西方近現(xiàn)代對民主的基本觀念。大約而言,這基本觀念可以分為兩型。一種是"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的民主觀",它是以古代希臘、羅馬的城邦政治為典型而突顯的一個理念,那就是以人們參政為民主的主要涵義,并強調(diào)人之所以為人的德性一一公德只有透過政治參與才能實現(xiàn)。另一種是"自由主義的民主觀"(liberaldemocracy),它是以個人主義與天賦人權的觀念為前提,而特別強調(diào)西方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觀念,那就是民主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個人與社團的具體權益,以免于政府及其他人的侵犯與壓制。這里我要指出的是,從轉型時代開始,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的認識是偏重于共和主義。

重要的是,轉型時代的共和主義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兩種趨勢。一是直接民主的觀念,認為民主就是主權在民,主權在民落實表現(xiàn)于人民參政,而人民參政最好的方式是不假借人民的代表,不透過代議政體而由人民直接投入政治,參與選舉立法與政治決策。這種直接民主觀在轉型時代后期逐漸流行,主要是因為辛亥革命以后所建立的民主代議制,由于當時軍閥政客的糟蹋,信譽破產(chǎn)(當時的議員有"豬仔議員"之稱,可見一般),一般人不信任民主代議制,要跳越代議制度而實行直接民主。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中談的直接民主就很反映這個趨勢。其實當時不只是他有這個觀念,就是五四的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也很有這方面的傾向。

共和主義的另外一個趨勢就是強調(diào)民主的精神以別于民主的形式和制度,認為民主能否實現(xiàn),主要靠人民的精神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與制度。中國知識分子從接受民主開始就常常認為民主主要是人心中的理想與認識,制度只是這些觀念的表現(xiàn)形式。在轉型時代后期,也就是民國初年以后,這種民主觀念日益增強,主要的背景也是當時人對民國初年的共和政體不滿,認為它只是外在的形式,而無實質的功能。民主制度如議會、政黨、選舉僅是軍閥政客玩弄政治的工具,虛有其表。因此當時有不少擁護民主的人唱出民主的實質是精神而非制度的論調(diào)。他們強調(diào)民主實現(xiàn)主要靠人民的意志和精神,必須人民經(jīng)過一番精神的自覺和覺悟,把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的意志與決心表現(xiàn)出來才是民主。

總之,轉型時代后期大家對民主共和認識有兩種趨勢:強調(diào)直接民主與強調(diào)民主實質在于精神而不在于制度。這兩種趨勢在五四前后匯合起來形成當時一個極為流行的民主觀念一一全民政治(Populism)。所謂全民政治,簡單的說就是以直接民主去表現(xiàn)全體人民的意志與發(fā)揮人民的精神,從而實現(xiàn)主權在民的理想。這是一種浪漫型的民主思想,同時也是很危險的民主思想。因為浪漫型的全民主義很容易變成先知型的全民主義,這是當時中國革命思潮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值得在此稍做深人的討論。

按照全民主義的構想,民主就是全體人民意志與精神的表現(xiàn),但是人民的總體意志(也就是西方思想家盧梭所謂的generalwill),在任何社會里都是一個很空泛而難以捉摸的東西,因為人民不可避免地分成許多不同的階級和社群,各有不同的社會立場與利益觀點。如何找到他們的共同意志本來就是很難的事,何況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里,大多數(shù)人民沒有受過教育,文化水平很低,要在這樣廣大而復雜的人民群眾里集合一個共同意志更是難乎其難。中國現(xiàn)代接受民主觀念的知識分子也并非不知道這其中的困難,因此從轉型時代初年的梁啟超、嚴復到五四的陳獨秀,一方面要宣揚西方的民主觀念,另一方面也深知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落后,因此同時強調(diào)他們自己有梁啟超所謂的"先知覺后"的使命去教育人民,要提高他們所謂的"民智與民德"。這種"先知覺后"的使命感是一種精英領導的心態(tài),是與他們的全民主義的理想相抵觸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種思想困境。

面對這種困境,浪漫型的全民主義很容易發(fā)展為先知型的全民主義。因為要解決這個思想困境,一些知識分子很自然有這樣的想法:既然全體人民的總體意志與精神難以捉摸,只有以少數(shù)先知先覺的精英的理想做為他們的總體意志,認為他們的理想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即使人民一時不能了解與認同這些理想也沒有關系,甚至在必要時可以強迫他們接受這些理想。順著這個想法推下去,很自然達到以開明專制來領導全民的觀念,這就是先知型的全民主義,已離馬列主義的"民主集中"觀念很近了。從這條思想發(fā)展來看,全民主義式的民主觀很顯然是群體意識激化的一大因素。

個人觀念的激化

與兩極心態(tài)相并而來的不僅是一些激化的群體意識,同時也有一些激化的個人觀念。最能反映當時這方面的激化思想是一種個人自覺的意識,所謂自覺意識是指轉型時代的一個很普遍的感覺:隨著新時代的來到,中國人不但應該有新的國家與社會,也應該有新的人格,一種現(xiàn)代"新人"與新時代配合。從轉型時代初期的梁啟超提出"新民"觀念到五四時代的"新青年"觀念都是反映當時時代感里的個人自覺意識。

這份自覺意識大約包括兩個成分:一是由西方傳進來的自由觀念,由于這個觀念的散布,當時一般人都覺得,現(xiàn)代新人應該講自由,服膺自由的理念。但中國當時所認識的自由觀念卻與西方的自由觀念頗有距離,而呈現(xiàn)一些特征。這些特征中最突出,同時最反映激化趨勢的是自由觀念被群體意識所滲透而時有集體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表現(xiàn)于自由觀念的兩方面:一方面是當時人常常談的個人參政自由,你若追問個人參政自由的意義何在?答案多半是參政自由可以增加個人對國家的向心力,從而促進國家社會的富強。足見在個人參政的觀念后面常常隱藏著一些集體主義的傾向。另外一方面是當時人重視的精神和自由觀,把個人自由跟人格獨立、自尊、自任、自立這些觀念混為一談。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精神自由與這些相關的概念后面常常是來自儒家傳統(tǒng)的雙層自我的觀念。用傳統(tǒng)的話說,就是"大我"、"小我"之分。用一位五四知識分子的話,就是"精神我"和"軀體我"之分。精神自由就是突顯精神我,或大我的中心地位與統(tǒng)御小我與軀體我的功能。而在中國人的思想里,所謂精神我或者大我,就算與社會整體不是等同,至少也是緊密地銜結在一起;換言之,精神自由落實地講,常常就是群體應該放在第一位而個人應該放在第二位的意思。這自然也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傾向。因此,轉型時代的自由觀念常與我方才講的全民主義的直接民主觀念,互相搭配,相輔相成,是把當時群體意識與個人自覺意識推向激化的一大動力。

自覺意識除了自由這個思想成分之外,還包含一種極端的人本意識(radicalanthro-pocentarism)。它是指人自視為宇宙萬物的中心的觀念。這種人的自我意識是從傳統(tǒng)儒家思想吸收了人為萬物之靈的"人極意識",而拋棄了傳統(tǒng)人極意識后面的超越的天道觀念,同時也吸收了近代西方文化中的"浮普精神"飛。所謂"浮普精神"(Faustian-Prometheanism)西方近代一種極端的人本意識,認為人已取代神為宇窗萬物之主,因此相信人性無限、人力無邊、人定勝天,人應該宰制萬物,征服宇窗口總之,極端的人本意識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人極意識"與西方的"浮普精神"的合產(chǎn)物,它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觀念:

(一)一種是志士精神,這是中國現(xiàn)代極有影響力的人格思想。不論是20世紀初期的維新派與革命派,或者后來的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志士都是世人所向往的人格典型。它的出發(fā)點是傳統(tǒng)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所形成的使命感,認為人是為了實現(xiàn)崇高的道德思想而活的,必須把生命無條件地奉獻出來,透過政治去實現(xiàn)道德理想。因此志士作為人格理想含有一份道德絕對主義的精神,很類似威伯所謂的信念倫理(ethicsofconviction),認為為了實現(xiàn)道德信念,應該只問目的,不計后果與代價。

(二)另一種是戡世精神。認為人有能力征服世界做萬物之主,這征服的對象不只是自然世界,同時也是指人文世界而言。因此戡世精神不僅意味征服自然,同時也意味改造社會世界,轉化人的生命,形成理想社會??傊?這份精神反映當時人對人力有著無限的自信,相信發(fā)揮人力,可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因而應該取代傳統(tǒng)思想中的神的地位。在這種戡世精神籠罩之下,人已有自我神化的傾向。

總之,不論戡世精神或志士精神,都是反映人極端的自信,一個是反映對自己的能力智力的自信,一個是反映對自己道德的自信,都是表現(xiàn)我所謂的極端的人本意識。而這份人本意識,與我方才提到的自由觀念都是當時個人自覺的主要成分。就當時思想的激化而言,這種個人自覺的催化作用不下于我方才討論的那些群體觀念。

總結我對這點的討論,我認為歷史理想主義,經(jīng)過一番激化,形成一些個人自覺(如自由的觀念與極端的人本意識)與群體意識(如激進的民族主義、積極的烏托邦思想和全民主義式的民主觀)。這兩組思想,以兩極心態(tài)為核心,就是我所謂的激進理想主義,也就是五四后期"革命思潮"的主體。

激進理想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革命思潮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革命思潮,以激進的理想主義心態(tài)為基礎,變成馬列主義在五四后期進人中國的踏腳石,也形成中國共產(chǎn)主義散布的思想媒介。重要的是,這激進理想主義不但為共產(chǎn)主義鋪路,而且進入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內(nèi)層。也就是說,中國共產(chǎn)主義是以激進理想主義的心態(tài)為基礎去吸收馬列主義,因此在中國共產(chǎn)主義思想里,凡是與激進理想主義心態(tài)接近的馬列主義觀念,如斗爭、演進史觀等,就被吸收并作為其思想核心。凡是與這激進理想主義心態(tài)不接近的,就常常只有邊緣性的地位。

從這個觀點去看,我們不但可以了解為何共產(chǎn)主義革命思潮以五四的自由民主思想為出發(fā)點,而最后卻接受馬列思想的權威主義與集體主義。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何這革命思潮最終會走上狂熱的烏托邦主義與人的神化思想道路。這里我要進一步指出,從這個觀點我們也可以認識為何毛澤東的革命觀念對30年代到70年代的人有這樣的魅力和影響力。為何這革命思潮能長期掀起高度的狂熱與激情。

"激進的理想主義"之所以能替我們對革命思潮展開這樣一個新的視野,主要是因為它讓我們從"內(nèi)觀"的角度深入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結構。所謂內(nèi)觀的角度是把自己設身處地放在毛澤東思想的信仰者和革命的參與者的地位,然后從他們的內(nèi)部立場去認識這革命思潮的意義。一旦采取這樣一個內(nèi)觀的角度,我們就會看到毛澤東思想與激進的理想主義一樣,也有一個三段結構。一方面是對現(xiàn)狀徹底的不滿與全面的否定,另一方面是對未來有極度樂觀的前瞻意識,而當今的時代正是由黑暗的現(xiàn)狀,透過革命躍向理想的未來的關鍵時刻。

在這樣一個思想結構里,革命的核心地位是很顯然的,因為革命就是全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