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基礎課件-藏象學說_第1頁
中醫(yī)學基礎課件-藏象學說_第2頁
中醫(yī)學基礎課件-藏象學說_第3頁
中醫(yī)學基礎課件-藏象學說_第4頁
中醫(yī)學基礎課件-藏象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學基礎課件-藏象學說第一頁,共76頁。第二章藏象藏象學說,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內(nèi)涵,各臟腑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臟腑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及自然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中醫(yī)特有關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tǒng)理論第二頁,共76頁。一、藏象學說概論故張景岳在《類經(jīng)》中說:“象,形象也。藏居于內(nèi),形見于外,故曰藏象。”基本概念所謂藏象,即指藏于體內(nèi)的臟器及其表現(xiàn)于外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與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現(xiàn)象。第三頁,共76頁。藏,是指藏于軀體內(nèi)的臟腑組織器官;象,是指表現(xiàn)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與比象。王冰注釋說:“象,謂所見于外,可閱者也。”即是說,臟腑雖然藏于體內(nèi),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均有征象表現(xiàn)于外。現(xiàn)象比象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tǒng)第四頁,共76頁。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藏象學說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是歷代醫(y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藏象學說即形成了比較完整、系統(tǒng)的理論。第五頁,共76頁。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奠定了藏象學說的形態(tài)學基礎。

1.早期的解剖實踐遠古時期,人們通過宰殺獵物及解剖戰(zhàn)后的尸體,即對動物及人體內(nèi)部器官進行了早期的觀察。隨著醫(yī)藥活動的開展,人們迫切需要了解人體內(nèi)部器官的部位與形態(tài),因此,人們對人體器官的觀察成為比較自覺的行動,并力求和醫(yī)療實踐結合起來。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奠定了藏象學說的形態(tài)學基礎。

1.早期的解剖實踐遠古時期,人們通過宰殺獵物及解剖戰(zhàn)后的尸體,即對動物及人體內(nèi)部器官進行了早期的觀察。隨著醫(yī)藥活動的開展,人們迫切需要了解人體內(nèi)部器官的部位與形態(tài),因此,人們對人體器官的觀察成為比較自覺的行動,并力求和醫(yī)療實踐結合起來。第六頁,共76頁。2、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醫(yī)療實踐中,細致地觀察了人體的各種生理病理現(xiàn)象,并聯(lián)系當時的解剖知識,即對人體的臟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對其相互關系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第七頁,共76頁。3、反復醫(yī)療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古人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某些病理現(xiàn)象與相應的臟腑之間存在著一定關系,調(diào)整某些臟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應消失,因而分析這些病理現(xiàn)象與治療效應的對應關系,即可以反證機體某些臟腑的生理功能。第八頁,共76頁。古代解剖知識認識了內(nèi)臟的某些功能取象類比整體觀察察外知內(nèi)觀察到內(nèi)在臟腑反映于外的各種征象概括、抽象、推理歸納藏象學說藏象學說的形成第九頁,共76頁。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五臟與自然環(huán)境的同一性兩方面三、藏象學說的特點主要第十頁,共76頁。1.臟與腑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

心與小腸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經(jīng)絡聯(lián)系;生理病理關系密切第十一頁,共76頁。2.五臟與形體官竅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

心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于舌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于鼻脾其華在唇,其充在肌肉,開竅于口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于目腎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開竅于耳及二陰第十二頁,共76頁。3.五臟生理活動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五臟與五神的關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稱為“五神臟”。五臟與五志的關系: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第十三頁,共76頁。4.五臟與自然環(huán)境密切相關:根據(jù)五行學說的歸屬,自然界的五時、五氣、五色、五味、五化等與人體五大功能系統(tǒng)密切聯(lián)系,形成了一個內(nèi)外相應的五行整體結構模式:心氣通于夏氣肝氣通于春氣脾氣通于長夏之氣肺氣通于秋氣腎氣通于冬氣第十四頁,共76頁。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五臟即肝心脾肺腎,形態(tài)多屬實體性器官,功能為貯藏和化生精氣,具有“藏而不瀉”,“滿而不實”的特點;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形態(tài)多屬中空性器官,功能主受納和傳化水谷,具有“瀉而不藏”,“實而不滿”的特點。第十五頁,共76頁。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在形態(tài)上似六腑,多為中空性器官或組織;在功能上又似五臟,具有貯藏精氣的作用。似臟似腑,又非臟非腑,故稱之為“奇恒之腑”

第十六頁,共76頁。五臟精氣陰陽理論體系基本概念之間關系五臟的精氣陰陽實質(zhì)是人整體精氣陰陽的一種劃分方法而已。第十七頁,共76頁。五臟之精:五臟所藏的有滋養(yǎng)、滋潤和支撐本臟及其所屬六腑、形體、官竅等作用的液態(tài)精華物質(zhì)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混合散布全身第十八頁,共76頁。人體氣推動調(diào)控人體生理功能無形不斷運動看不見五臟之氣同源各具特點第十九頁,共76頁。五臟之陰陽重在強調(diào)功能五臟之陰,是五臟之氣中的具有涼潤、寧靜、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臟之陽,是五臟之氣中的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第二十頁,共76頁。五臟之陰虛衰,涼潤、寧靜等作用減退,陰虛不能制陽,陽氣相對亢盛,則生虛熱性病證。五臟之陽虛衰,溫煦、推動等功能減退,陽虛不能制陰,陰氣相對亢盛,則生虛寒性病證。五臟之陰虛與五臟之陽虛,是五臟之氣虛的不同表現(xiàn)。第二十一頁,共76頁。五臟精氣陰陽的關系實際是一身精氣陰陽的關系第二十二頁,共76頁。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分藏五臟五臟之精一身之精腎1、五臟藏精第二十三頁,共76頁。精氣互化重在滋養(yǎng)、閉藏重在運行有序源偏于在內(nèi)偏于在外精氣互化第二十四頁,共76頁。根據(jù)精氣學說,精氣互化,所以人體的精、氣作為人體的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生命物質(zhì))沒有多大差別,差別只是形態(tài)(有形無形)和功能(興奮抑制等)。功能形態(tài)隨之轉化第二十五頁,共76頁。第二節(jié)、五臟五臟,即心、肺、脾、肝、腎的合稱。五臟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神志活動也歸屬于五臟。中醫(yī)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其在內(nèi)聯(lián)絡六腑及其他組織器官,在外應自然界四時陰陽,構成人體內(nèi)部以及人體與自然界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

第二十六頁,共76頁。在經(jīng)絡學說中,心包絡也作為臟,故又稱為六臟?!疚迮K主要內(nèi)容】:1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臟與形體官竅及情志、五液、五時等的關系。第二十七頁,共76頁。

第二十八頁,共76頁。

主要功能

主血脈

主神志(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

聯(lián)屬功能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

在志為喜,

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jīng)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相為表里。

第二十九頁,共76頁。心的特性心在五行屬火,在色為赤,在味為苦,為陽中之陽臟主通明

應于夏氣而主長養(yǎng)

第三十頁,共76頁。心氣:是構成心和維持心進行各項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zhì),即心之精氣,是心陰心陽的基礎。

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內(nèi)容物,具有養(yǎng)心養(yǎng)神斂藏滋養(yǎng)心氣、心陽作用的物質(zhì)。心的氣、血、陰、陽概念第三十一頁,共76頁。心陰:心之陰液,具有滑利血脈、涼潤、寧靜、抑制作用的物質(zhì),與心陽相反相成心陽:心之陽氣,具有溫煦、推動、興奮作用的物質(zhì)。與心陰相反相成。四者充盛協(xié)調(diào)同為維持心臟功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第三十二頁,共76頁。心主血脈,即指心與脈相連,心氣具有推動、調(diào)控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脈中運行,以營養(yǎng)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的含義

主---主持、管理、主宰

脈—血脈,為氣血運行的通道,又稱“血之府”兩大方面

主血(行血、生血

主脈

血—心臟及全

身的血液第三十三頁,共76頁。

《內(nèi)經(jīng)》:

“諸血者,皆屬于心?!?/p>

“心主身之血脈?!毙闹餮膬?nèi)涵(兩方面)心行血----指心具有推

動血

液循行的功能。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心之氣血陰陽溫養(yǎng)于脾,尤其心陽溫脾陽,使脾健運,血化充-----心陽化赤。)心主脈的內(nèi)涵指心氣推動脈氣,使血行脈中,保持脈道通利的作用.

第三十四頁,共76頁。

血的運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風力、河水

要充足且清純、河道要通暢,這樣水才能暢流不息。同理,

心主血脈也必須賴心氣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脈道的通

利.所以

心氣充沛

(陰陽協(xié)調(diào))

血液充盈

是保持血液正常運行的最基本條件

脈道通利

其中心氣起主導

作用)

第三十五頁,共76頁。

中醫(yī)學把心臟的正常搏動、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這一物質(zhì),稱之為心氣(心之精氣,包括心陰、心陽。)。心氣充沛,陰陽協(xié)調(diào),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所以說:

心氣充沛是推動心臟搏動和血行的基本動力

,其中心之陰陽協(xié)調(diào)平衡是調(diào)控心臟搏動的快慢和血行遲速的基礎。心臟是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器官,它推動血液在脈管內(nèi)按一定方向流動,從而運行周身,不僅自身得養(yǎng),保障主血脈、神志、舌等功能正常進行,同時,對維持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起著關鍵的作用。第三十六頁,共76頁。綜上所述,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則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血液沿脈道按一定方向循環(huán)往復。若心的氣血陰陽不足,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力量減弱,則血行遲緩或不流暢,甚則心血瘀阻、血脈阻滯,而現(xiàn)心悸、胸悶,甚至心前區(qū)劇烈疼痛等癥(胸痹)。第三十七頁,共76頁。心主血脈的生理意義行血以輸送營養(yǎng)物質(zhì)于全身是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zhì)基礎第三十八頁,共76頁。.心主血脈是否正常,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觀察面色舌色脈象胸部的感覺神志活動第三十九頁,共76頁。心主血脈正常的生理表現(xiàn)

脈象——節(jié)律均勻,和緩有力,一息4~5至。

面色——面色紅潤光澤。

舌——舌體紅活榮潤,其色淡紅光澤。

胸部感覺——胸部舒適,感覺正常。

血盈脈充——養(yǎng)神,

則神志清晰、精神振奮,

心情愉快,喜樂有常,思維敏

捷,記憶力強。第四十頁,共76頁。心主血脈異常的病理表現(xiàn)

面色

舌色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滯)

淡白無華(氣血不足)

第四十一頁,共76頁。面色淡白無華第四十二頁,共76頁。面唇青紫

第四十三頁,共76頁。

現(xiàn)代研究認為: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心泵功能障礙等是心氣虛證的病理基礎,可作為心氣虛證的一個定量指標;心陰虛、心陽虛者存在心臟舒張功能減退;心肌收縮功能損害程度依次為:心陽虛>心氣虛>心陰虛>心血虛;冠心病、肺心病心氣虛證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是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全血還原粘度、紅細胞壓積增高和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并隨心氣虛損的程度而加重。以上病癥,在治療上氣血不足者應補氣養(yǎng)血;第四十四頁,共76頁。脈象現(xiàn)代研究認為:脈搏的形成與心肌的收縮能力、心輸出量、輸出速度、動脈彈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關。

氣血不足,脈道不充,且鼓動無力,則脈細弱無力,或節(jié)律不勻;偏心陽虛則脈遲無力,偏心陰虛則脈細數(shù)無力。氣虛血瘀或氣滯血瘀,則脈澀滯或結代等。第四十五頁,共76頁。(病例一:劉某,女,心悸、胸悶、氣短,舌淡,脈搏沉細遲緩、結代。西醫(yī)診為頑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靜時脈搏43至54次/分,活動時最快達190次/分。診為心氣虛,陰陽失調(diào)。用炙甘草湯合桂枝龍牡湯加減,3個月而愈)第四十六頁,共76頁。胸部感覺

心悸,胸悶,甚則憋悶刺痛。

(病例二:心悸、胸悶、憋悶刺痛,手足厥逆,脈沉遲弦緊。診為胸痹(胸陽不振,心脈痹阻),治以溫心陽、通心脈。瓜蔞薤白桂枝湯合血府逐瘀湯加冰片,三劑藥痛止,此后加減調(diào)理而愈)第四十七頁,共76頁。心藏神

(一)心藏神的概念

(二)心藏神的機理

(三)心藏神的生理病理表現(xiàn)

(四)關于“腦主藏神”與“心主藏神”

(五)關于“五臟藏神”與“心主藏神”

(六)“心主藏神”與“心主血脈”的關系第四十八頁,共76頁。神的含義(1)廣義之神: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xiàn)

(2)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活動及性格傾向等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第四十九頁,共76頁。心藏神的含義含義:又稱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統(tǒng)帥全身臟腑、經(jīng)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的功能。第五十頁,共76頁。心能任物:心有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產(chǎn)生思維,并作出反應的功能。此功能與心主血脈息息相關,血液是神志思維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心主血脈功能正常,則神有所養(yǎng),思維敏捷。主藏神的認識:

調(diào)控各種生理活動: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統(tǒng)率、調(diào)節(jié)臟腑形體的各種功能活動。此功能是以心主宰精神思維活動為基礎,“神乃形之主”,人體各臟腑活動都受神的支配。正由于心有藏神、主神明的作用,所以才能主宰生命活動。第五十一頁,共76頁。心藏神正常的生理表現(xiàn)

主宰精神活動——則神志清晰,

思維敏捷,

反應靈敏。

主宰生理活動——主明則下安,

全身各臟腑

功能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

心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第五十二頁,共76頁。心藏神正常第五十三頁,共76頁。心藏神異常的病理表現(xiàn)心神不足——精神萎頓,神思衰弱,反應遲鈍。神明被擾——神昏,譫語,狂躁,舉止失常。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全身各臟腑功能失去協(xié)調(diào),”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2、第五十四頁,共76頁。心神不足

心的氣血不足,則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xiàn)為失眠、多夢、健忘、神思衰弱。

第五十五頁,共76頁?!靶闹鞑厣瘛迸c“心主血脈”的關系1.心主血脈是心主神志的物質(zhì)基礎2.心主神志可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第五十六頁,共76頁。(二)生理特性

心位于胸中,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故稱為陽臟,又稱為火臟。主通明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為陽臟而主通明第五十七頁,共76頁。心為火臟,燭照萬物心陰不足精神虛性亢奮血行加速心的陽氣不足精神萎頓,神識恍惚

血液運行遲緩,瘀滯不暢火性光明,濁照萬物心以陽氣為用,心之陽氣溫通全身血脈生機不息推動心臟搏動興奮精神第五十八頁,共76頁。心主通明心脈暢通

需心陽溫煦推動心陰涼潤寧靜心神清明需心陰寧靜抑制能制約和防止精神躁動心陽鼓動興奮使人精神振奮神采奕奕思維敏捷第五十九頁,共76頁。(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與夏氣相通應第六十頁,共76頁。心在體合脈

含義:心與脈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運行。脈為血府——運輸血液,約束和促進血液循環(huán)。病理意義脈跳失常血行異常生理意義心主血脈——心氣為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第六十一頁,共76頁。從脈象觀察心主血脈的原理

《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p>

由于心與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連,而且脈中的血流要靠心氣的推動,故從脈象可以測知心的功能是否正常。

第六十二頁,共76頁。第六十三頁,共76頁。心其華在面

心血瘀阻——面色青紫。含義:心的功能狀態(tài),??蓮拿娌康纳珴勺兓从吵鰜?。生理意義:頭面部血脈豐富,面部組織薄嫩,易于觀察,故面色可反映心臟功能之盛衰。病理意義心血虧少——面色蒼白無華。心氣不足——面白晦滯。第六十四頁,共76頁。從面象觀察心主血脈的原理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竅?!泵娌垦}豐富,皮膚薄嫩,故心的榮華可以從面部反映出來。心主血脈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有光澤,若功能失常,就會出現(xiàn)面色無華,或晦暗青紫。第六十五頁,共76頁。面色紅潤面色紅潤滋潤有光澤。提示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心功能良好。第六十六頁,共76頁。心在竅為舌含義:舌為心之外候,心有變化,舌能很快地發(fā)生反應。

心經(jīng)的別絡、經(jīng)筋上系于舌,心的氣血上通于舌,生理意義

故見舌質(zhì)紅潤,運動自如,味覺正常,語言流利。

血脈失?!噘|(zhì)顏色異常,如淡白、紅赤、青紫、瘀斑等。病理意義

神志異?!鄰?,舌卷,語謇或失音。第六十七頁,共76頁。從舌色觀察心主血脈的原理

心之經(jīng)別循經(jīng)入于心中,系舌本心主血脈,而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