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鞏固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鞏固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鞏固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鞏固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鞏固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1.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朝廷撥款是官學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但宋以后,民間書院及村塾學社等也會得到官府的撥款資助,如賜書、賜田等,尤其是隱居民間聚徒講學的名師碩儒,常會得到政府的褒獎。宋政府這種做法旨在(

)A.完善科舉制度 B.提高私學地位C.弘揚儒家思想 D.加強社會教化2.(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十戶為牌,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三年更代。十甲為保,立保長,一年更代。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布變扔斜I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這說明清朝的保甲制(

)A.承擔戶籍管理和社會治安職能 B.具有政府救濟和宗族救助功能C.提高賦役征發(fā)和社會保障效益 D.強化自我管理和重農抑商機制3.唐朝時期,為了救助病殘、乞丐及貧民,政府專門設置了一些病坊。據《唐天寶年代敦煌郡會計牒》記載,該郡的病坊有床4張、被子3張、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開支。其他州的情形與敦煌郡相差無幾。這表明唐朝(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勢群體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視仁政C.重視基層治理以促進穩(wěn)定 D.具備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4.兩漢時期的三老制度,順應自古以來的村社傳統,切合下層民眾的鄉(xiāng)土意識,“三老”作為民眾的代表,領銜上書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往往都能得到當局的重視??梢娫撝贫龋?/p>

)A.提高了鄉(xiāng)民參政的意識 B.擴大了統治的階級基礎C.導致了權力中心的下移 D.強化了基層社會的控制5.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醫(yī)就家診視,所需藥物任醫(yī)量給之”;宣武帝時,又命太醫(yī)署“于閑敝處別立一館,使京畿內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嚴敕醫(yī)署,分師療治,考其能否而行賞罰”。由此可知北魏(

)①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醫(yī)療救助體系

②政府重視對弱勢群體的醫(yī)療救助③醫(yī)療管理已達到比較高的水平

④出現國家建設的醫(yī)療機構,緩和了社會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6.漢朝把調節(jié)糧價,解決糧食問題上升到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政權穩(wěn)定的高度。為此,漢政府(

)A.實行里甲制 B.創(chuàng)設義田 C.設立養(yǎng)濟院 D.建立常平倉7.下圖所示內容摘選自某地考古發(fā)現的漢簡。據此可知,當時(

)A.允許百姓自由流動 B.各地賦稅征收標準并不一致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遷移戶籍具有一定條件限制8.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fā)賦役。如圖中①②③④處朝代對應正確的是(

)A.①漢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清朝 B.①秦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清朝C.①漢朝②隋朝③宋朝④明朝 D.①秦朝②唐朝③宋朝④明朝9.下圖是中國古代官方戶口統計數字圖(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正史戶口統計數是絕對可靠的一手史料 B.官方記載戶口數與實際戶口數存在差異C.正史戶口統計數必須與民間史料相印證 D.官方統計數可以真實反映人口歷史狀況10.唐朝后期,逃戶現象嚴重,戶籍制度名存實亡。相較于唐朝前期,不僅中央及地方政府缺乏整頓戶籍的強力舉措,而且官吏大都對戶籍整理工作表現出缺少責任心的態(tài)度。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鄉(xiāng)里制和鄰保制度的實施 B.“大索貌閱”制度被廢止C.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破壞 D.唐朝官吏腐敗現象嚴重11.清末新政期間制定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戶籍法》區(qū)分了人籍與戶籍。人籍主要是關于個人出生、死亡、婚姻等比較私人化的信息資料;戶籍則是以家庭為單位登記的關于移籍、入籍等家庭信息。由此可知,晚清的戶籍管理(

)A.減少了政府財政收入 B.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C.擺脫了家族主義傳統 D.體現出向近代轉型的趨勢12.漢初統治者在總結歷史教訓的基礎上,采用郡國并行和因俗而治的地方治理體系,同時注重發(fā)揮鄉(xiāng)里原有的自治功能,構建以爵制為基礎的鄉(xiāng)里社會秩序,官員選拔上注重“鄉(xiāng)論”。上述措施旨在(

)A.發(fā)揮國家與社會的雙重治理功能 B.加強政府對鄉(xiāng)里社會的控制C.實現國家權力與鄉(xiāng)里秩序的結合 D.保障基層民眾的生產和生活13.宋神宗熙寧六年,范仲淹家族的《續(xù)立義莊規(guī)矩》規(guī)定:“諸位子弟得大貢比試者,每人支錢一十貫文,再貢者減半,并須實赴比試乃給,即已給而無故不試者追納。”這說明義莊(

)A.救濟的重點在于賑濟 B.規(guī)范族人的獎勵機制C.成為社會救濟的主體 D.關注家族的長遠利益14.明人顧炎武提出,“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終于天子,其灼然者矣。故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興亡之途,罔不由此”。清人陸世儀認為,“治天下,必自治一國始;治一國,必自治一鄉(xiāng)始;治一鄉(xiāng),必自五家為比、十家為聯始”。二人治國主張的相同點是(

)A.強調自上而下治國 B.以整頓吏治為中心C.注重鄉(xiāng)村基層治理 D.以強化皇權為特色15.1381年,明太祖對戶籍立法進行改革,實行黃冊制度。黃冊以里為單位(每110戶為1里),登載各戶的人丁、財產變遷情況。同時,明朝戶籍有嚴格的類別區(qū)分,主要為民、軍、匠三大類。根據材料信息,下列結論中可以得出的是(

)①體現了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②說明政府對基層治理的重視③有利于推動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

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6.中國古代某一朝代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地方上三權分立,互不統屬,同時又分屬中央三個不同的機構。后來,朝廷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大權。該朝代的戶籍(

)A.管理相對松弛 B.分主戶與客戶C.按職業(yè)來劃定 D.每一縣造一冊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周朝設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老者,鄉(xiāng)飲酒禮也是為了“尊賢尚齒”而設?!豆茏印と雵酚涊d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國家除了免費供應酒肉,還可根據老人年齡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賦役。官府編制中設“掌病”一職,負責給老人“問疾”。漢代還從精神層面實行優(yōu)待老人的各項措施,比如賜老人榮譽性的爵位或官銜。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養(yǎng)老院”。唐代很關注精神養(yǎng)老,即“色養(yǎng)”,簡單來說就是贍養(yǎng)老人要和顏悅色,關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給老人臉色看,即視為不孝,甚至受到懲戒。如何懲戒不孝之人也是歷代養(yǎng)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宋代將南北朝的養(yǎng)老院制度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明清時期,人口數量大增,官辦養(yǎng)老院無論是從資金,還是從人力上都已經力不從心,所以民辦養(yǎng)老機構迅速發(fā)展?!幾詫O津華《中國古代養(yǎng)老制度及啟示》(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養(yǎng)老制度體現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養(yǎng)老制度形成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的侵入使得戶籍制度發(fā)生了巨大變化?!?911年,晚清政府在參考東西各國之良規(guī)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戶籍法》單行法規(guī)?!ㄒ?guī)將表現歐美個人主義的個人身份證書和體現中國家族主義的傳統戶籍相結合,剔除了傳統戶籍中資產登記項目。戶籍開始成為傳遞人口信息、個人私權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純粹是國家管制人口的工具?!幾砸π闾m《近代中國戶籍制度變革探析》根據材料,圍繞“社會變遷與戶籍制度”擬定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D【詳解】根據材料“宋以后,民間書院及村塾學社等也會得到官府的撥款資助,如賜書、賜田等,尤其是隱居民間聚徒講學的名師碩儒,常會得到政府的褒獎?!笨芍?,宋朝之后,政府加強對民間書院及村塾學社的資助,名師碩儒也會得到政府的褒獎,說明政府通過介入社會教化,加強對地方的控制,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政府加強社會教化功能,沒有體現完善科舉制度的信息,排除A項;政府撥款資助民間書院及村塾學社的目的不是提高私學地位,排除B項;弘揚儒家思想是手段,目的是加強社會教化,維護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2.A【詳解】依據材料“(乾?。┒旮ū<字ā布變扔斜I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可以看出清朝時期通過保甲制,強化對基層的管理,穩(wěn)定社會秩序,同時還承擔相應的戶籍管理,A項正確;政府救濟和宗族救助功能屬于社會救濟的范疇,排除B項;保甲制主要是針對地方秩序,鞏固統治而言,并沒有提高社會保障效益,排除C項;保甲制強化的是政府對民眾的管理,而且重農抑商是針對工農業(yè)采取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3.C【詳解】根據“據《唐天寶年代敦煌郡會計牒》記載,該郡的病坊有床4張、被子3張、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開支。其他州的情形與敦煌郡相差無幾”可得出唐朝重視對基層民眾的救濟,以前緩和矛盾,維護統治,C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法律的規(guī)定,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與其他朝代比較,不能得出比以往朝代更重視,排除B項;僅從材料的內容,不能得出保障體系完整、完善,排除D項。故選C項。4.D【詳解】根據材料“三老制度,順應自古以來的村社傳統……領銜上書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往往都能得到當局的重視”可知,三老制度作為基層治理的代表,聯系民眾和政府,有利于加強對村社的管理,提升基層治理水平,D項正確;兩漢時期,專制制度已建立,三老只是代表村民反映意見,不是參與政權,無法提高村民參政意識,排除A項;封建社會統治基礎是地主階級,鞏固階級基礎,擴大不了階級基礎,排除B項;權力中心不斷上移集中到君主手中,并非權力下移,排除C項。故選D項。5.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生產力發(fā)展的影響,當時醫(yī)療救助體系并不完善,①錯誤;從材料中孝文帝及宣武帝對百姓救治的態(tài)度來看,體現的是政府重視對弱勢群體的醫(yī)療救助,②符合題意;醫(yī)療管理達到較高的水平不符合當時的史實,③錯誤;根據材料“……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醫(yī)就家診視”“于閑敝處別立一館,使京畿內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嚴敕醫(yī)署”可知,當時出現國家建設的醫(yī)療機構,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④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①③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6.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常平倉積谷備倉,調節(jié)糧價,有利于解決糧食問題,從而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政權穩(wěn)定,D項正確;明朝實行里甲制,而且與糧食問題關系不大,排除A項;義田是北宋創(chuàng)設的,排除B項;養(yǎng)濟院是明清時期設置的慈善機構,排除C項。故選D項。7.D【詳解】據材料信息可知,遷移戶籍需要嗇夫開具通行證,且沒有拖欠賦稅的情況,才允許遷移戶籍,體現了遷移戶籍具有一定條件限制,D項正確;材料中遷移戶籍有條件限制,并非自由流動,排除A項;材料中涉及沒有賦稅拖欠才可以遷移戶籍,但沒有體現賦稅征收的標準,排除B項;材料中僅涉及允許遷入邊塞,沒有與之前的對比,不能體現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排除C項。故選D項。8.A【詳解】漢朝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隋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元朝的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職業(yè)可以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等,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但由于政府賦役越來越傾向于向土地攤派,戶籍管理相對松弛。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A項正確;編戶齊民這一詞匯最早出現于漢朝時期,排除BD項;諸色戶計是元朝,戶籍永停編審是清朝,排除C項。故選A項。9.B【詳解】根據材料數據可知,唐元時期的戶數,特別是口數與漢代差不多,這主要是因為賦稅制度的變化而導致,唐中期開始實行兩稅法,主要以資產稅為主,人丁不再是稅收的主要依據,因此唐元時期主要記錄了交稅人數,導致漢代與唐元時期口數差不多,說明官方記載戶口數與實際戶口數存在差異,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正史戶口統計數只是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戶口數量,因此“絕對可靠的一手史料”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正史戶口統計數盡量與民間史料相印證,能夠更好地考查當時的戶口數相關史實,但選項中“必須”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官方統計數能夠一定成都上翻譯當時人口歷史狀況,因此“真實反映”的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0.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隨著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原有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實施基礎被破壞,農民沒有土地,大量逃亡,戶籍制度自然也就名存實亡,C項正確;鄉(xiāng)里制和鄰保制度的實施有利加強對民眾的控制,是戶籍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這與材料中的主旨現象不符,排除A項;唐代并沒有廢止“大索貌閱”制度,而是進行了進一步完善,排除B項;官員的腐敗與戶籍的破壞沒有直接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1.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的歷史演進中,其核心是厘清國家與社會的界限,確定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以民主替代皇權專制,以公民社會取代臣民社會。這個現代化的轉軌過程,體現在戶籍制度建設方面,就是要實現從國家義務本位向公民權利本位的功能嬗變。因此材料中晚清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體現出向近代轉型的趨勢,D項正確;完善的戶籍管理有利于增加稅收,排除A項;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獨立自主,而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實際上是依附于帝國主義的國家,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在宗法血緣關系的影響下,擺脫家族主義傳統不符合當時的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2.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代統治者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在社會基層注重對鄉(xiāng)里秩序的構建,發(fā)揮鄉(xiāng)里原有的自治功能,旨在發(fā)揮國家與社會的雙重治理功能,A項正確;材料“注重發(fā)揮鄉(xiāng)里原有的自治功能”、“官員選拔上注重‘鄉(xiāng)論’”,體現了漢朝注重發(fā)揮鄉(xiāng)里的治理功能,而不是加強對鄉(xiāng)里社會的控制,排除B項;根據材料“注重發(fā)揮鄉(xiāng)里原有的自治功能,構建以爵制為基礎的鄉(xiāng)里社會秩序”,可知漢朝不是將國家權力與鄉(xiāng)里秩序結合,而是通過構建鄉(xiāng)里秩序發(fā)揮其自治功能,排除C項;漢朝用郡國并行和因俗而治的地方治理體系根本目的是鞏固統治,并不是保障基層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根據材料“諸位子弟得大貢比試者,每人支錢一十貫文,再貢者減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范仲淹家族的義莊對參加科舉制的子弟給予資金幫助,這明顯著眼于家族長遠利益,子弟如果高中做官,有利于整個家族的發(fā)展,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資助參加科舉制的子弟,和賑災無關,排除A項;范仲淹家族此舉是為了關注家族的長遠利益,而不是為了規(guī)范族人的獎勵機制,排除B項;社會救濟的主體仍然是政府,而非民間救濟,排除C項。故選D項。14.C【詳解】依據材料“始于里胥,終于天子……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治一鄉(xiāng),必自五家為比、十家為聯始”,可以看出顧炎武主張國家的治理離不開里長等基層地方官員的支持,陸世儀認為國家的治理離不開地方基層的治理,兩者都強調注重鄉(xiāng)村基層治理,C項正確;兩者強調對地方基層的重視,突出地方基層的重要性,并不是自上而下,排除A項;強調地方的基層治理,與整頓吏治關系不大,排除B項;強化皇權突出的是君主專制,而材料強調的是基層管理,排除D項。故選C項。15.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戶籍有嚴格的類別區(qū)分,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體現了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明朝實行黃冊制度,登載各戶的人丁、財產變遷情況,反映了政府對基層治理的重視,明朝對于戶籍的嚴格控制,不利于人口流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動,①②④正確,C項正確;明朝對于戶籍的嚴格控制,不利于人口流動,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③錯誤,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16.C【詳解】根據材料中的“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地方上三權分立,互不統屬,同時又分屬中央三個不同的機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判斷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三司制度。明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戶籍制度,按照職業(yè)將戶口分為民、軍、匠三大籍,C項正確;明朝實行黃冊制度,是一種空前嚴密的戶籍制度,排除A項;宋朝以土地資產有無,把全國人口分為主戶和客戶兩種戶籍,排除B項;戶籍各州縣每里造冊兩本,排除D項。故選C項。17.(1)特點:①尊老敬老的傳統(歷史悠久),養(yǎng)老院制度不斷發(fā)展;②注意物質贍養(yǎng)與精神照顧相結合;③養(yǎng)老與孝順結合起來;④注意正面引導與反面懲戒結合;⑤明清以來民間養(yǎng)老機構發(fā)展迅速。(2)原因:①儒家倫理思想對世人影響較大;②統治階級把孝道作為治國理念,用以更好地維護其統治;③小農經濟下的農耕文明,重視家庭傳統;④中國古代,老年人是記載和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驹斀狻浚?)特點∶根據材料中的“周朝設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老者,鄉(xiāng)飲酒禮也是為了‘尊賢尚齒’而設”可知,尊老敬老的傳統(歷史悠久),養(yǎng)老院制度不斷發(fā)展;根據“國家除了免費供應酒肉”和“漢代還從精神層面實行優(yōu)待老人的各項措施以”可知,注意物質贍養(yǎng)與精神照顧相結合;根據“如給老人臉色看,即視為不孝,甚至受到懲戒。如何懲戒不孝之人也是歷代養(yǎng)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可知,養(yǎng)老與孝順結合起來;根據“如給老人臉色看,即視為不孝,甚至受到懲戒”可知,注意正面引導與反面懲戒結合;根據“明清時期,人口數量大增,官辦養(yǎng)老院無論是從資金,還是從人力上都已經力不從心,所以民辦養(yǎng)老機構迅速發(fā)展”可知,明清以來民間養(yǎng)老機構發(fā)展迅速。(2)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強調孝的思想,進而得出,中國古代養(yǎng)老制度受到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的需要,把孝道作為治國理念,推動了古代養(yǎng)老制度的形成;小農經濟之下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這種重視家庭的傳統推動了古代養(yǎng)老制度的形成;在中國古代印刷術造紙術等科技不發(fā)達的情況下老人是記載和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推動了養(yǎng)老制度的形成。18.示例:近代社會轉型推動戶籍制度近代化。戶籍制度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的制度體系,它的變化與社會上的諸多因素的變動密切關聯。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