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陜西省安康市高三上學期9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1頁
2023屆陜西省安康市高三上學期9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2頁
2023屆陜西省安康市高三上學期9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3頁
2023屆陜西省安康市高三上學期9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4頁
2023屆陜西省安康市高三上學期9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屆陜西省安康市高三上學期9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朝時期,中央王室與各族首領組成管理階層;地方派遣的職官和歸服方國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未必有血緣關系。到西周時期,即使與地方上的諸侯無血緣關系也通過聯姻與王室形成甥舅關系。據此可知,西周時期()A.宗法貴族政治影響力式微 B.統(tǒng)治方式出現根本變化C.確立了中央集權的新體制 D.王政統(tǒng)治得到一定強化2.《黃帝內經》日:“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并反復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饵S帝內經》中的這一思想()A.彰顯了實踐經驗體系的建構 B.堅持了道家無為而治理論C.強調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統(tǒng)一 D.蘊含了樸素的唯物論思想3.漢初規(guī)定:“馬高五尺六寸,齒未平,弩十石以上,皆不得出關。”漢武帝規(guī)定,王侯宗室朝覲聘享,進獻的玉璧必須以作價高昂的白鹿皮幣包裹,同時規(guī)定白鹿皮幣只能由宮廷機構獨家經營。這些規(guī)定旨在()A.打擊地方經濟走私的不法行為 B.增加中央政府財政收入C.削弱諸侯王國的政治經濟實力 D.抑制豪強地主實力膨脹4.《新唐書·食貨志記載:“永業(yè)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揚州六合縣園叟張老始終“園業(yè)不廢,負穢钁地,鬻蔬不輟”;荊南的崔導“種橘約千余株,每歲大獲其利”。這折射出當時()A.自然經濟促進農業(yè)多元生產 B.土地兼并導致小農生產遭到破壞C.技術進步促使農業(yè)迅速發(fā)展 D.商業(yè)發(fā)展推動農業(yè)生產結構調整5.程頤說:“天下之害,無不由末之勝也;峻宇雕墻,本于宮室;酒池肉林,本于飲食;窮兵黷武,本于征討。凡人欲之過者,皆本于奉養(yǎng):其流之遠,則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程顥也說:“饑食渴飲,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廢天職?!边@表明,二程()A.極力倡導限制君主的權力 B.宣揚天理以遏制臣民欲求C.認為理和欲并不完全沖突 D.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6.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滴鯐r,全世界超出50萬人的人口大城市有10個,中國占6個。到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對外貿易長期出超。在此期間社會穩(wěn)定,經濟快速發(fā)展。這表明明清時期()A.傳統(tǒng)經濟仍具有一定優(yōu)勢 B.生產關系出現近代化特色C.社會結構呈現多元化色彩 D.手工工場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7.下面是對近代某一歷史事件影響的描述。由此可知,該事件()◎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清廷不會向西方學習,中國不會有后來的政治大變局◎發(fā)生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既顯示出舊時代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時代的特征◎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進的特征,對不滿的民眾很有吸引力A.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標志 B.客觀上加速了中國封建制度的崩潰C.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D.滿足了農民實現土地均分的愿望8.1864年,奕?以《萬國公法》中領海理論,成功迫使普魯士公使釋放在大沽口被扣留的丹麥船只;1875年李鴻章在處理馬嘉理(英駐華翻譯)被殺一案時指出:“不獨有違條約,亦顯悖萬國公法……中國自主之國,豈容他國無故調兵入境?!边@說明當時()A.中國受到近代外交觀念影響 B.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C.中國傳統(tǒng)朝貢體系已經解體 D.西學東漸的內容發(fā)生了根本變化9.1902年,梁啟超圍繞如何鑄造“新民”這一國民性改造問題,在體育方面形成了“進化、尚動的生命觀”“愛國尚武的體育道德觀”等思想。梁啟超把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視為國家強盛之基礎,并將體育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由此可知,梁啟超的體育思想()A.強調了個人的尚武精神 B.順應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C.沖破了封建倫理的桎梏 D.體現了人人平等的民權意識10.針對這一事件,《英國畫報》以《西方文明正在錘打束縛中國的鎖鏈》為題予以報道,介紹了從漢口乘“江水”號輪船逃往上海的難民的情況,而《泰晤士報》明確報道:“這是廣泛的反對腐敗政府的起義……不是針對外國人的。相反,各方都盡力和外國修好?!睋送浦?,該歷史事件()A.滿足了農民均分土地的愿望 B.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C,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 D.導致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11.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從“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到“反蔣抗日”再到“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與紅軍建立了合作關系;次年9月,蔣介石提出團結御侮的必要。由此可見,當時()A.國民黨的抗戰(zhàn)路線發(fā)生了根本轉變 B.國共兩黨間的政治分歧得以消弭C,民族危機加劇促使國共關系的改變 D.中共在抗戰(zhàn)中發(fā)揮中流砥柱作用12.下面是一位中國畫家于20世紀30年代在《扶輪日報》上發(fā)表的漫畫。該漫畫旨在()A.諷刺日本對其侵略行徑的美化 B.沉重打擊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秩序C.揭露國統(tǒng)區(qū)內推行的奴化教育 D.激發(fā)國人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13.下圖是鐘靈創(chuàng)作的漫畫《“橡皮人”氣從何來》,圖中“橡皮人”蔣介石揮舞著屠刀。該漫畫()A.批判了官僚資本的賣國行徑 B.揭示了美國扶蔣反動政策必將失敗C.體現了中西藝術風格的融合 D.諷刺了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zhàn)的面目14.1949年4月,劉少奇到天津調查研究,寫了《天津工作問題》調查提綱,提出“四面八方”思想:“必須切實組織對外貿易”“必須切實迅速通暢城鄉(xiāng)關系,物暢其流”“必須貫徹公私兼顧的政策”“必須貫徹勞資兩利的政策”。這一思想()A.推動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的逐步展開 B.促進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C.反映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D.有利于鞏固新生人民政權15.下面是1949~1956年《人民日報》中“獨立自主”一詞的使用頻率。這反映出當時中國()A.國力的增強助推外交新局面 B.把意識形態(tài)作為處理國際關系決定因素C.外交政策更加的靈活與務實 D.“一邊倒”外交方針呈現不斷增強的趨勢16.到1952年年底,我國工農業(yè)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yè)總產值增長145%農業(yè)總產值增長48.5%。鋼、煤、電力、原油、水泥、糧食、棉花、棉紗等工農業(yè)主要產品產量均已超過歷史的最高水平。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我國()A.恢復國民經濟的措施成效顯著 B.工業(yè)落后的局面得以改變C.城市與鄉(xiāng)村間的差距不斷縮小 D.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穩(wěn)步實施17.尼克松就職總統(tǒng)后采取了重大行動:撤走了在臺灣海峽巡邏的兩艘驅逐艦,取消了部分對華貿易限制,準許美國的海外子公司與中國進行貿易,進一步放寬本國公民到中國的旅行限制,甚至在某些場合下還開始用“北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稱謂來稱呼中國的首都和國名。這些行動()A.出于美國聯華抗蘇的需要 B.標志著中美關系出現了重大轉折C.表明中美建交障礙已消除 D.緣于中國全方位外交戰(zhàn)略的提出18.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對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國歷史任務的具體落實。這部法典()A.利于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B.正式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路C.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總目標 D.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行動指南19.在古代雅典,津貼制度產生了一批以開會和表決為生的政治寄生蟲;一味強調人民權利,導致了操縱和煽動民意的民眾領袖的出現:忽視對民主的教育使得這種建立在“人民”名義上的民主政治遠離了政治正義。材料意在說明古代雅典()A.重視調動公民參政的積極性 B.津貼制度改變了民主發(fā)展進程C.民主政治根基遭到根本動搖 D.民主的泛濫易導致權力的濫用20.當大多數公民聚集在廣場上,通過投票認為蘇格拉底有叛國嫌疑時,蘇格拉底便被判處極刑,甚至沒有為他提供任何司法程序,以主張個人的合法權利。據此可知,古代雅典()A.理性精神占據主導地位 B.司法審判忽視民主原則C.行政權干涉了司法運作 D.直接民主漠視個體自由21.羅馬法既包括習慣法,又包括軍伍大會、平民大會等會議的立法以及后來的元老院決議等制定法,還包括能夠迅速適應現實社會發(fā)展的裁判官法。法律創(chuàng)制既有對習慣的認可,又有制定成文法的模式,同時還在一定范圍內維持著“法官造法”的模式。這反映出,古代羅馬法()A.協調了貴族與平民的利益 B.彰顯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C.具有較大開放性和靈活性 D.促進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22.《十二銅表法》中關于債權轉讓合同不具有公示性,債務人仍對原債權人履行債務,而《查士丁尼法》則規(guī)定,“債權轉移要以通知債務人為前提以保障受讓人追討債務的權利”。這一變化反映了羅馬法()A.保障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B.債務問題縱容了貴族專橫C.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D.實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3.下表是1495一1785年英國戶籍管理大事記(節(jié)選)。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英國的戶籍管理()年份大事記(節(jié)選)1495年亨利七世:不列顛臣民以家庭為單位,向各區(qū)主教匯報戶主,子女,配偶情況,主教登記在冊1593年伊麗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戶籍,調查居民職業(yè),懲罰懶惰者,救濟貧民1785年議會法案:不列顛臣民可在國內自由遷徙,不再懲罰流民;經議會許可征稅,救濟貧民和失業(yè)者A.致使國家治理體系得以完善 B.反映了社會政治的變遷C.重視對基層社會的司法控制 D.促進了英國人口的流動24.下圖所示是1999年聯合國《人文發(fā)展報告》中的部分內容。這些可用于說明當時()占世界人口1/5的收入最高的發(fā)達國家,創(chuàng)造著86%的世界國內生產總值,82%的全球出口和68%的國外直接投資,控制著全世界74%的電話線,而占世界人口1/5的收入最低的也就是最貧困國家約占每一項的1%A.全球化對發(fā)展中國家極為不利 B.全球化加劇了國際競爭的利益失衡C.國家實力影響外交政策的實施 D.發(fā)達國家享有各領域的經濟優(yōu)先權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共52分。第25~26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7~29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一)必考題:共37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唐朝通過發(fā)展一支能管理全國的精干的官僚隊伍,來鞏固帝國政權……最初的考試完全是綜合性的,著重強調儒家經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學和政治時事等。漸漸地,這些考試集中于文體和儒家正統(tǒng)觀念。最后結果是形成一種制度:從理論上說,官職之門向一切有才之人敞開,但實際上卻有利于那些有足夠財力進行多年的學習和準備的階層。這并不意味著,統(tǒng)治中國的是世襲貴族階層,相反,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tǒng)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他們?yōu)橹袊峁┝艘环N贏得歐洲人敬佩的有效穩(wěn)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一制度,扼制了創(chuàng)造力,培育了順從性。只要中國仍相對地孤立在東亞,它就會繼續(xù)提供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根據新的人才標準,洋務運動時期興辦了一批新式學堂。具體見下表。類別年份學堂名稱地點創(chuàng)辦人外語學堂1862京師同文館北京奕?1863上海廣方言館上海李鴻章軍事學堂1887廣州陸師學堂廣州張之洞1890南洋水師學堂南京曾國荃技術學堂1867福州船政學堂福州左宗棠1887臺灣西學堂臺灣劉銘傳——摘編自王哲《近代中國職業(yè)教有的興起與中國近代化》材料三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85年,中央頒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币虼?,從1978年到1992年,我國教師總數由萬人增加到萬人,高校畢業(yè)生由萬人增加到萬人,科技人員總數1978年萬人,到1992年,僅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專業(yè)技術人員就上升到萬。圖書館由1218個增加到2558個,縣級文化館由2748個增加為2900個;1979~1998年獲國家發(fā)明獎290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7297項;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2億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億元。——摘編自羅洪鐵等《鄧小平人才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選官制度的特點以及積極作用。(11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洋務運動時期新式學堂創(chuàng)辦的局限性的表現。(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才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響。(8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費孝通先生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憋@然,自在存在的中華民族是與傳統(tǒng)的帝國體系是相適應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帝國體系的產物。辛亥革命在結束中國傳統(tǒng)帝制的同時,也把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放在了中國社會面前,即如何在帝國體系解體之后,把多元的民族在新的政治體系下,重新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回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無論是作為中國革命先行者的孫中山,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都堅持這樣的基本國家建設理念:將民族國家建設與民主共和建設有機統(tǒng)一起來?;诿褡迤降扰c共同發(fā)展而形成的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中國社會建立共和國的內在基礎;而共和國建設和發(fā)展的一個基本使命,就是通過國家整合將中華民族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成為具有整體自覺的中華民族?!幾愿洞骸稄牡蹏w系到民族國家: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根據材料,圍繞“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運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二)選考題:共15分。請考生從3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27.[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到至元二十二年,由盧世榮主持推行理財改革。面對災害頻發(fā),盧世榮體恤民情,奏請皇帝給予人民實惠,民生改革政策如下:恤民政策。憂慮百姓疾苦,裁撤各處竹貨監(jiān)管機構,改收竹稅,販竹自由。為解決站戶逃亡問題,除驛馬以外全部由政府供給,減輕站赤負擔。惠民政策。江湖魚課,已有定例,長流采捕,貧民恃以外生,所在拘禁,今后聽民采用。免民間包銀一年;免大都地稅;鄉(xiāng)民造醋者,免收課;江南田主收佃客租課,減免一分。輕徭薄賦,抑制兼并,施恩惠于百姓。但盧氏改革卻被冠以“釋怨要譽”的惡名。有些惠民恤民政策的制定與實際執(zhí)行相脫節(jié),造成負面結果,完全背離了盧世榮的改革設想。摘編自吳晶晶《元代盧世榮理財改革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盧世榮民生改革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盧世榮民生改革。(7分)28.[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15分)材料二戰(zhàn)后法國力圖重返印度支那,恢復戰(zhàn)前的殖民體系。但是受到了越南民族主義者的反抗,其中最有力的民族主義組織是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由于談判失敗,雙方于1946年爆發(fā)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戰(zhàn)爭。起初戰(zhàn)爭的雙方都沒有得到外部勢力的支持,但戰(zhàn)爭的局勢因為新中國對越南的援助而發(fā)生改變。新中國對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承認以及援越抗法政策,使美國等西方國家很快作出反應,承認了法國扶持的保大政權,并開始對法國提供大量援助。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亞洲冷戰(zhàn)局勢的緊張,印度支那儼然成了東西方較量的另一個戰(zhàn)場。比起直接較量的朝鮮戰(zhàn)場,這里所爭奪的似乎更為重要。它不僅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更為重要的是使新興國家面臨走那條道路,學習哪種社會制度的問題。1953年,隨著蘇聯政策的調整和朝鮮戰(zhàn)爭的停戰(zhàn),冷戰(zhàn)形勢出現緩和,印度支那戰(zhàn)爭也出現和談的機會。美國試圖組織聯合行動阻止日內瓦會議召開,而中國則借助國際與論對和平的支持,力促達成日內瓦會議協定,并建議停止在印度支那的行動?!幾愿呒诬病兜谝淮斡《戎菓?zhàn)爭與亞洲冷戰(zhàn)》(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印度支那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第一次印度支那戰(zhàn)爭進程中的變化及原因。(9分)29.[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材料朱丹溪,名震亨,金元名醫(yī)。年幼喪父,全家靠母親戚氏一人支撐,戚氏對兒子“有恩且嚴”。在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性格豪邁,見義勇為,從不肯出人下。一次母親重病,而“眾工束手”,因此他立志學醫(yī)。他刻苦鉆研《素問》等書,但《素問》一書深奧難懂,他就“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道”,過了兩年,醫(yī)學有所得,再對難點進一步研究、探索,治好了母親的病。此時他已36歲,在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下,他毅然離開妻兒老母,到處求學。求學期間他很注重觀察,體會到“陰易乏,陽易元,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為創(chuàng)立后來的丹溪學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曾說:“有病則病受之”,對體格強健、病情較急的患者,常靈活運用,單純用攻擊之藥;關于情志過分變動引起的疾病,或“以情解情”,或行氣解郁,或化瘀兼用補藥,種種不一。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并著書多篇,國繞著養(yǎng)陰的觀點,深入論述養(yǎng)生的道理。他的“相火論”是在師承了寒涼派劉完素火熱病機的基礎上,又參之以“太極”之理,進一步加以闡發(fā)和補充發(fā)展而來的。他還在臨床上闡明氣、血、痰、瘀的致病機理,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一套完整的療法,大大豐富了雜病的辯證論治內容?!幾岳钗睦颉督鹪t(yī)—朱丹溪》(1)根據材料,概括朱丹溪的醫(yī)學成就。(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朱丹溪能夠成為金元名醫(yī)的原因。(8分)高三9月聯考·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D 考查商周時期的政治統(tǒng)治。結合材料可知,商朝時期,中央和地方管理人員與商王室未必有血緣關系,而到了西周時期,通過聯姻與王室形成甥舅關系,與商朝相比,周王與被分封到地方的諸侯的血緣關系更加緊密,西周分封制色彩更加濃厚,這有利于鞏固周王的政治統(tǒng)治,并使王政統(tǒng)治得到一定的強化,故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貴族宗法影響力是加強而不是式微,故排除A項;商周均屬于奴隸制國家,統(tǒng)治方式出現根本變化的說法錯誤,故排除B項:秦朝時才正式形成中央集權體制,故排除C項。2.C 考查中國古代的醫(yī)學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根據材料“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說明人和萬物皆同源共生,生命現象是自然演變的結果;“(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說明中醫(yī)認為人要順應自然,由此可知《黃帝內經》中的這一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統(tǒng)一,故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沙及實踐經驗體系的構建,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道家“無為”思想無關,故排除B項;難物論思想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故排除D項。3.C 考查漢代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材料描述了漢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從而弱地方王侯的政治經濟實力,故C項正確。材料主旨不是打擊地方經濟走私,故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不是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故排除B項;材料中是削弱王侯的實力,不是抑制豪強地主的發(fā)展,故排除D項。4.D 考查唐朝經濟。根據材料“永業(yè)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揚州六合縣園叟張老始終“園業(yè)不廢,負穢蹶地,鬻蔬不輟”,荊南的崔導“種橘約千余株,每歲大獲其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出當時商品性消費需求推動了商品性農業(yè)發(fā)展,經濟作物的種植推動了農業(yè)結構的調整,故D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的商品經濟發(fā)展,故排除A項;材料信息并沒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影響,故排除B項;材料信息并沒有涉及技術進步的表述,故排除C項。5.C 考查程朱理學。根據材料“天下之害,無不由末之勝也;峻宇雕墻,本于宮室;酒池肉林,本于飲食;窮兵黷武,本于征討。凡人欲之過者,皆本于奉養(yǎng):其流之遠,則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可知,程頤在肯定宮室,飲食,征討之類是人類社會必要的基本生活條件,是符合天理的,同時,也指出如果對欲望不加以適當的節(jié)制,就會出現峻宇雕墻、酒池肉林,窮兵黷武之類人欲橫流的現象;程顥也說人餓了要吃,渴了要喝,冬天天氣冷了要穿皮襖,夏天天氣熱了要穿薄紗,只要不抱有非分的自私之心,這樣的基本欲望就是正當的“天職”,是符合天理的。由此可見,二程并不一概反對欲,只是反對過分的欲望對于人的天理本性的遮蔽、戕害,故C項正確,排除B項。A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程朱理學屬于客觀唯心主義思想,故排除D項。6.A 考查明清時期的社會經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商品經濟顯著發(fā)展推動了市鎮(zhèn)經濟和城市化的發(fā)展,上述因素及人口的增長及經濟總量均表明明清時期傳統(tǒng)經濟仍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新的生產關系出現,得不出生產關系出現近代化特色的結論,排除B項;社會結構包括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材料信息體現不出社會結構呈現多元化色彩,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市鎮(zhèn)經濟繁榮,不是手工工場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排除D項。7.B 考查太平天國運動。根據題干,“中國不會有后來的政治大變局”“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時代的特征”“對不滿的民眾很有吸引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事件是指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從1851年起共堅持了14年,勢力擴展到17省,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加速了清政府對外學習的步伐:《天朝田畝制度》要求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激發(fā)了民眾參加革命的信心等,這與題干圖片內容相一致,故B項正確。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標志,故排除A項;邁出中國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務運動,故排除C項;太平天同運動沒能滿足農民實現土地均分的愿望,故排除D項。8.A 考查晚清對外關系。根據材料可知,以奕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利用《萬國公法》中的主權原則,維護清政府的領海權等權益,故A項正確。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未反映傳統(tǒng)朝貢體系的內容,故排除C項;這一時期學習西方仍處于器物層面,故排除D項。9.B 考查梁啟超的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2年,中國正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梁啟超強調愛國尚武的體育思想,旨在強健中華國民之體魄,反抗外來侵略,這順應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故B項正確。梁啟超的體育思想強調愛國而非個人的尚武,故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該思想沖破封建倫理的桎梏,故排除C項;該思想并未體現人人平等的民權意識,故排除D項。10.C 考查辛亥革命。根據材料“西方文明正在錘打束縛中國的鎖鏈”“從漢口乘‘江水’號輪船逃往上海的難民”“不是針對外國人的”“各方都盡力和外國修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面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故C項正確,辛亥革命時期的民生主義下的土地方案并沒有滿足農民愿,實現土地均分,故排除A項;“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馬關條約》的簽訂,故排除B項;清政府成為“洋人朝廷”是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后《辛丑條約》簽訂的產物,故排除D項。11.C 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危機與國共關系。結合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局部侵華,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可知,隨著日本侵略的步步進逼,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國共兩黨出于民族大義,放下階級矛盾。攜手抗日,故C項正確。根本轉變體現不出來,故排除A項;國共兩黨政治分歧得以消弭不符合史實,故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中共在抗戰(zhàn)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故排除D項。12.D 考查抗日戰(zhàn)爭。材料所示漫畫中的日本侵略者以筆為注射器,強行向中國兒童灌輸“王道樂土”思想漫畫的創(chuàng)作者旨在激起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與反抗意識,故D項正確。諷刺日本美化侵略與揭露日本在國統(tǒng)區(qū)的奴化教育是畫面呈現的內容,不是該畫家的主要創(chuàng)作意圖,且日本應該在淪陷區(qū)而不是在國統(tǒng)區(qū)推行奴化教育,故排除A,C兩項;該漫畫無法體現沉重打擊日本殖民統(tǒng)治秩序的意圖,故排除B項。13.B 考查解放戰(zhàn)爭。漫畫將蔣介石比作揮舞著“內戰(zhàn)”屠刀的“橡皮人”,一方面反映了國民黨反動派外強中干,一旦泄氣就將癱倒在地,另一方面反映了美國“軍事援助”是“橡皮人”蔣介石身上“氣”的真正來源,反映出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罪惡關系,該漫畫揭示了在美國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實則不堪一擊,必然走向失敗,故B項正確。材料未反映出官僚資本,故排除A項;該漫畫沒有體現出中西藝術風格融合,故排除C項;該漫畫反映出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發(fā)動內戰(zhàn),沒有表現出其“假和平”,故排除D項。14.B 考查解放戰(zhàn)爭后期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背景。據材料可知,劉少奇的這一思想提出是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以后,這有利于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故B項正確。中國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逐步展開是在“一五”計劃時期,故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剝削階級被消滅,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故排除C項;1949年4月新生的人民政權還沒有建立,故排除D項。15.C 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根據圖示可知,1949~1953年“獨立自主”一詞的使用頻率呈現下降趨勢,說明新中國成立頭三年亟需鞏固政權、開展各項民主改革相對外交工作更重要,且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一邊倒”外交成為選擇;1953~1956年“獨立自主”使用頻率迅速提升,這與國內經濟建設密切相關,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外交政策呈現出更加的靈活與務實,故C項正確。圖示無法體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與外交發(fā)展的關系,故排除A項;意識形態(tài)是國際關系決定因素本身說法有誤,故排除B項;“獨立自主”使用頻率上升說明“一邊倒”外交有所羽化,故排除D項。16.A 考查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舊中國相比,新中國成立僅短短三年時間,國民經濟就迅速得到恢復,無論是工農業(yè)總產值還是各主要工農業(yè)產品的產量均超過歷史最高水平。這反映出當時我國恢復國民經濟的措施成效顯著,故A項正確。我國工業(yè)落后的面貌開始得以改變始于“一五”計劃,故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城鄉(xiāng)差距的信息,故排除C項;我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是在20世紀60年代,故排除D項。17.A 考查中美關系。據材料可知,尼克松時期,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為緩和自己在國際中的不利地位,尼克松總統(tǒng)改變了對華策略,故A項正確。標志著中美關系出現重大轉折的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故排除B項;中美建交障礙得以消除不符合史實,故排除C項;全方位外交戰(zhàn)路是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逐漸產生并成熟的,故排除D項。18.A 考查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時期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的產物,是在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立法并鞏固我國改革開放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制定的“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因此,它有利于推動我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故A項正確。1999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正式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治國方略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故排除B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排除C項;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故排除D項。19.D 考查古代希臘民主。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雅典實行公民政治,而公民的參政能力參差不齊,很容易被一些政治野心家別有用心的利用,故D項正確,排除A項。津貼制度是民主政治發(fā)展的重要表現,沒有改變雅典民主的進程,故排除B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根基是奴隸制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材料無法體現,故排除C項。20.D 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據材料,“甚至設有為他提供任何司法程序,以主張個人的合法權利”,可得出蘇格拉底的個人自由被集體的意志破壞,公民集體通過直接民主即投票的形式,剝奪了其個人自由,故D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審判理性與否,故排除A項;材料中的投票體現民主原則,故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行政權對司法的干涉,故排除C項。21.C 考查古代羅馬法。根據材料可知,羅馬法不是一個高度體系化的法律,構成私法意義上的羅馬法內容的不是單純的一部法典,面是成文法和習慣法以及裁判官法等多種形式,故羅馬法的創(chuàng)制主體,形成過程及創(chuàng)制方式均體現其有較大的開放性;同時,羅馬法不拘泥于固有、確定的法律規(guī)范,而是直接面向現實生活,不斷創(chuàng)設新的規(guī)則,這又體現了羅馬法的靈活性,故C項正確。其他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2.C 考查古代羅馬法。《十二銅表法》對債務轉移規(guī)定的合同不具有公開性,債務人對于債權轉讓并不知悉,因而仍對原債權人履責,這是羅馬商品經濟不發(fā)達導致的。隨著羅馬帝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到查士丁尼時期,羅馬法保障債權人和受讓人的利益,保障債權的轉移的公開性,故C項正確。羅馬法確實是保障私有財產不可侵犯,但它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比較羅馬法對債權規(guī)定前后轉移的變化,故排除A項;B項債權人與債務人并不能確定就是貴族,故排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與史實不符,故排除D項。23.B 考查英國的國家治理。依據材料可知,1495年,英國教權高于王權,所以“向各區(qū)主教匯報戶主”;1593年,宗教改革后,王權高于教權,由世俗的“治安官管理戶籍”,1785年,英國民主政治不斷發(fā)展,“經議會許可征稅”,根據以上分析可知,英國戶籍管理反映了英國社會政治的變遷,故B項正確。材料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