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楚辭研究》選修課目錄
第一章楚辭的產(chǎn)生與特點
第二章屈原的生平與思想
第三章屈原的作品與藝術(shù)特色
第四章《離騷》第二部分楚辭概論第五章《九章》第六章《九歌》、《天問》及其他作品第七章宋玉及其他楚辭作家第八章楚辭的地位與影響
章太炎《訄書》云:“《楚辭》傳本非一,然淮南王安為《離騷傳》,則定本出于淮南?!薄端膸烊珪偰刻嵋吩唬骸百銮?、宋諸賦,定名楚辭,自劉向始也。……共為《楚辭》十六篇,是為總集之祖。”王逸撰《楚辭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即后世流傳的十七卷本《楚辭》。湯炳正《楚辭編纂者及其成書年代的探索》據(jù)《楚辭釋文》篇次提出,《楚辭》一書,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個時代,它是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人們逐漸纂輯增補而成的,自戰(zhàn)國至東漢,歷三、四百年,共分五個階段:一、先秦
離騷
第一
屈原
九辯
第二
宋玉
纂輯者可能是宋玉。此為《楚辭》雛形。二、西漢武帝時(前140前后)。增輯作品七篇:
九歌
第三
屈原
天問
第四
屈原
九章
第五
屈原
遠游
第六
屈原
卜居
第七
屈原
漁父
第八
屈原
招隱士
第九
淮南小山
增輯者為淮南王賓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劉安本人。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劉安以后、劉向以前的《楚辭》通行本。三、西漢元帝、成帝時(前48-前8年間),增輯作品四篇:
招魂
第十
宋玉
九懷
第十一
王褒
七諫
第十二
東方朔
九嘆
第十三
劉向
增輯者為劉向。五、東漢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輯作品一篇:
九思
第十七
王逸
增輯者為王逸。王逸撰《楚辭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為十七卷本《楚辭》[1]。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即:
[1]
湯炳正.楚辭編纂者及其成書年代的探索[J].江漢學報,1963(10).
九辯
第八
宋玉
招魂
第九
宋玉
大招
第十
屈原或景差
惜誓
第十一
賈誼
招隱士
第十二
淮南小山
七諫
第十三
東方朔
哀時命
第十四
嚴忌
九懷
第十五
王褒
九嘆
第十六
劉向
九思
第十七
王逸
離騷
第一
屈原
九歌
第二
屈原
天問
第三
屈原
九章
第四
屈原
遠游
第五
屈原
卜居
第六
屈原
漁父
第七
屈原
北人性剛,南人性柔;北人的意域偏于現(xiàn)實,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雄渾,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較難而樸質(zhì),南人生活較易而奢靡[1](P.29-30)。劉師培分析得更具體,他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虛無。民崇實際,故所作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多為言志抒情之作[2]。
[1]
丘瓊蓀.詩賦詞曲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34.[2]
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J].劉申叔遺書[M].第十五冊,寧武南氏校印本.
顯然,地域因素首先影響到生活、氣質(zhì)、性格方面,其次影響到哲學方面,北方的哲學顯示出理性的慎密,如《孟子》的面對現(xiàn)實,循循善誘,以理辯駁,議論風發(fā);《荀子》的遠慮深謀,慎密推理,深厚淵博,平心而論;《韓非子》的知微察變,條分縷析,高屋建瓴,峻峭剛強。而南方哲學則顯得浩大渺遠,如《老子》、《莊子》,杳冥深遠,旨遠義隱,縱而后反,寓實于虛,肆以荒唐譎怪之詞,茫乎其不可測。它們往往擺脫對事物的一項項理性分析與對個別事物的辯駁,力求從視、聽、味、嗅、觸諸方面對客觀事物得出渾通而完整的體悟。
由于生活的、哲學的地理因素而形成的兩種迥然不同的特點,逐漸衍化為兩種不同類型的風格、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以及不同的審美特征。梁啟超梳理為:《詩經(jīng)》乃中原遺聲,大端皆主于溫柔敦厚,屬極質(zhì)正的現(xiàn)實文學;而《楚辭》為南方新興民族所創(chuàng)之新體,大端將情感盡情發(fā)泄,屬富于想象力之純文學[1](P.80)。故劉勰亦云,“然屈平所以能洞鑒《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龍·物色》)
[1]
陳引馳.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6.《楚辭》與《詩經(jīng)》在藝術(shù)形式上的差別不在表層的“四言”與“騷體”,更多地體現(xiàn)在意境、情調(diào)、抒情技巧、比興象征上[1]。談及《楚辭》的特點,人們往往引用宋代黃伯思《校定楚辭十卷·自序》的論述:
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湘、沅、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藥、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2](P.37)。
[1]
趙逵夫.囊括雜體
功在詮別──屈賦形式上的繼承問題新探[J].貴州社會科學,1986(10).[2]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
這一看法,長期以來,頗有代表性。但現(xiàn)在看來,并不全面?!冻o》中的“楚語”、“楚聲”、“楚地”、“楚物”,所占比例較小,就“楚語”言,王逸《楚辭章句》確定21個詞匯,李翹《屈宋方言考》確定68個,郭沫若《屈原研究》列舉24個詞匯[1](P.48-51),游國恩在郭沫若的基礎(chǔ)上增加7個,共31個;楊白樺《楚辭選析》認為《方言》、《說文》、《楚辭章句》中有楚方言詞匯30個左右[2](P.8);姜書閣《屈賦楚語義疏》則列出楚方言詞匯64個[3](P.59-108);王延?!冻o釋論》定為66個[4](P.9-12);
[1]
郭沫若.屈原研究[M].重慶群益出版社,1947.7.[2]楊白樺.楚辭選析[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12.[3]姜書閣.屈賦楚語義疏[M].濟南:齊魯書社,1983.9.[4]王延海.楚辭釋論[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4.湯漳平搜羅宏富,論定楚語單字100個,雙字102個,疊字14個[1](P.156-196)??梢姟冻o》是用當時通行的“雅言”寫作的。再如,有人認為,“兮”是楚辭的特殊用法,但孔廣森《詩聲類》統(tǒng)計,《詩經(jīng)》用“兮”字285次,其中《國風》258次,《小雅》27次。《楚辭》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屈原、宋玉作品用得多一些,如《離騷》186次,《九章》338次,《九歌》262次,《九辯》143次[2](P.17)。
[1]
周建忠.湯漳平.楚辭學通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0.[2]王延海.楚辭釋論[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4.因而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楚國本身就是南北文化交融、溝通的國家。近百年的出土文獻也揭示了楚文化儒道同源及互補的發(fā)展軌跡,上海博物館館藏楚簡的豐富性、郭店楚簡儒家著作對子思到孟子發(fā)展鏈環(huán)的補充,楚國青銅器及其銘文對周禮的認同,都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儒家文化是荊楚文化的本源,楚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是自覺繼承與發(fā)展了中原三代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
第二章屈原的生平與思想
作為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生活于楚懷王、楚頃襄王時代,后人據(jù)《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測其出生年月日,諸說不一,鄒漢勛定為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3)戊寅正月二十一日[1],郭沫若定為楚宣王三十年(前340)正月初七日[2],浦江清定為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3],湯炳正定為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正月二十六日[4]。
[1]
鄒漢勛.屈子生卒年月日考[J].鄒叔績遺書[Z].[2]
郭沫若.屈原研究[M].重慶群益出版社,1947.7.[3]
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J].歷史研究,1954(1).[4]
湯炳正.歷史文物的新出土與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討[J].四川師院學報,1978(4).又據(jù)《哀郢》、《懷沙》及《史記·楚世家》推測其卒年月日,亦無確證,黃文煥《楚辭聽直》定為頃襄王十年(前289),林云銘《楚辭燈》定為頃襄王十一年(前288),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定為頃襄王十三四年或十五六年(前286-前283),劉夢鵬《屈子章句》定為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屈原生平資料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楚世家》、劉向《新序·節(jié)士》。屈氏與楚王同姓(羋),楚武王子瑕食采邑于屈,因以為氏。屈原年輕時曾得懷王信任,任左徒,史稱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懷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心害其能。懷王派屈原起草改革朝政的憲令,在草擬階段,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勢力要修改其中有關(guān)條文,屈原不同意。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秦惠文王欲伐齊,令張儀厚幣委質(zhì)事楚,誘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使楚絕齊。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結(jié)果受騙,未得其地,懷王怒而伐秦,秦楚由是交兵。十七年(前312),秦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取楚漢中地六百里。十八年(前311),秦因暫不能滅楚,且齊楚復交,愿割侵占的漢中之半以和楚,懷王云,“愿得張儀,不愿得地?!庇谑菑垉x又至楚,用事者靳尚、寵姬鄭袖使懷王釋去張儀。時屈原出使齊國剛返,諫懷王云:“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懷王二十四年(前305),楚背齊合秦,往秦迎婦。 一向堅持聯(lián)齊抗秦的屈原因諫懷王合秦,被貶斥到漢北之地,《抽思》云,“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懷王二十八年(前301),秦與諸侯兵擊楚,殺唐昧,取重丘。懷王二十九年(前300),秦復攻楚,大破楚,殺二萬,將軍景缺死。懷王三十年(前299),秦復伐楚,取八城。時秦昭王欲騙懷王入武關(guān),懷王輕信欲行,屈原諫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之子子蘭勸行,云“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果為秦扣留。楚立懷王子橫,是為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頃襄王三年(前296),懷王客死于秦而歸葬,“楚人憐之,如悲親戚”,楚人由是怪子蘭勸懷王入秦,客觀上則肯定了屈原判斷之準確。屈原在作品中從來沒有直接點到先秦的哲學家、思想家等“諸子”,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吳起、商鞅等,相反提到了一些前賢,如摯(伊尹)、咎繇(皋陶)、傅說、呂望、寧戚、百里奚,往往吟唱他們生得其時,羨慕他們巧遇明君,向往他們有所作為;又提到不少“前修”,如伯夷、比干、梅伯、箕子、彭咸、申徒、伍子胥、介子推,往往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佩服他們的忠而死節(jié),追跡他們的以身殉節(jié)[1](P.47-50)??梢娗侵塾诰计鹾?、身為忠臣這一角度,所以考慮的視野也不僅僅局限于楚國,他對出仕他國、別國得志也沒有明顯的非議。
[1]周建忠.屈原思想:有儒有法,然非儒非法[J].楚辭論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6.
《離騷》曾借靈氛之口說:“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接著又借巫咸之口道出求仕標準:“ 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鼻墙桁`氛、巫咸之口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貧”(揚雄《解嘲》)。他們往往大國觀念牢固,有的還提出“王天下”、“定于一”的理想,而小國觀念比較淡薄。對于有抱負的知識分子來說,仕于本國還是仕于別國,是沒有愛國不愛國的區(qū)別的。而屈原對楚國執(zhí)著深沉的熱愛、眷戀,亦與他的忠君思想有關(guān)。屈原與楚王同姓,身為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面對“反復之不聽”,卻未生“易位”之思(《孟子·萬章》下)。作為臣子,屈原對楚懷王,還是有清醒、痛苦認識的,《離騷》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奔瓷环陼r,沒有遇到明君在位、舉賢授能的禹、湯、文武時代。楚懷王,作為一國之君來說,面對內(nèi)政的腐敗黑暗,外交的復雜激烈,對手的強硬奸巧,在主觀素質(zhì)上完全不具備“明君”的條件,他雖不是暴君,不是桀、紂那樣的無道之君,但他既不會挑、也挑不動這副艱巨的擔子,因而在那天翻地覆的亂世,必然要被歷史所淘汰。
屈原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這種人身上,李贄曾譏為“雖忠亦癡”(《焚書》卷五)。不過,我們還應(yīng)該看到,屈原的忠君亦包含著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心,“恐皇輿之敗績”,不只是擔心國君不走正路而摔跟頭,更擔心國家日益削弱而有覆滅的危險。他對楚懷王的怨,有著恨鐵不成鋼的特定內(nèi)涵,包含了無比強烈的對國家的愛。故司馬遷稱為“存君興國”、朱熹稱為“忠君愛國”。此外,戰(zhàn)國是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社會意識呈現(xiàn)出復雜的面貌。人們的價值取向、是非判斷往往具有多重因素。但并不妨礙我們對屈原愛國思想的發(fā)掘與肯定。屈原既不是宗族觀念極重的在朝貴族,也不是一個只愛楚國而目無“天下”、心胸狹窄的人,亦并非沒有離楚他仕之念,但屈原至死不離開楚國,摯愛父母之邦,作為一種美好的情操、感情,雖然還不可能升華為一種排他性的、非信守不可的政治倫理道德——“愛國主義”,但他的實踐、追求、探索,卻對中華民族“愛國主義”觀念的逐步形成,具有不容忽視、無法回避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屈原成為“中華魂”、歷代“愛國志士的楷?!薄⒅倚臑閲?、敢赴國難、舍身殉國的志士的“崇拜者”。從這一角度出發(fā),稱屈原為“愛國者”、“愛國詩人”,說屈原具有“愛國精神”、“愛國思想”,也是比較合適的[1]。
[1]周建忠.屈原“愛國主義”研究的歷史審視[J].中國文學研究,2002(4).
平心而論,屈原的偉大之處,并非他那至死不離開楚國的實踐行為,而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生的進取模式,其內(nèi)容包括:第一、忠君愛國。他對楚國懷有“深固難徙”的鐘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深沉眷戀情緒,本國沒有希望,甚至遭禍殞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興國;受到疏遠、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將“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戀闕思君、表白陳情的傾訴,有抨擊群小、以顯己美的對比。第二、獨立不遷。屈原廓其無求,頭腦清醒,獨立于世,橫而不流,他追求正直、光明,鄙視周容、佞曲,即使備受摧殘,窮困煢獨,謠諑攻擊,無人支持,也不改弦易轍。為了美好人格、操節(jié)的保持,他犧牲了歡樂、升擢,也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更犧牲了比生命還看重的“修名”。第三、上下求索。對理想、對真理、對美政的追求,執(zhí)著不懈,不屈不撓。第四、好修為常。屈原說過,“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一篇《離騷》,言修者凡十一,志行高潔,仍不斷磨煉、提高、完善。與眾不同的是,屈原汲汲以求的是以上四項的“全能”,力圖將執(zhí)著不舍的深切眷戀、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堅韌不拔的求索精神、好修不懈的崇高品質(zhì),“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這種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模式、完人模式,是屈原的偉大、獨特之處,亦是其痛苦、悲劇之源。因為根據(jù)當時的環(huán)境、條件、氣氛、屈原是無法進行“全能”操作的;若要操作,必有舍棄;若不舍棄其中一部分,則不僅不能實現(xiàn)、實施、嘗試,而且連自身也難以保全,所以就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難以解脫。屈原遭到接二連三的打擊之后,面臨的已不是“進與退”、“仕與隱”、“成功與失敗”的選擇,而是“玉碎與瓦全”的選擇。屈原克服了短暫的思想動搖,始終堅持“全能”,決不輕易舍棄其中任何一項。因此以其生命與“修名”為代價,為我們自塑了一個完美的人格典型;屈原的悲劇,正源于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而他的矛盾,正是他的人格的體現(xiàn)、他的“美”的張揚,而他,也就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1]。
[1]周建忠.屈原: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N].社會科學報,1990-8-23(2).第三章屈原的作品與藝術(shù)特色
關(guān)于屈原的作品,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提到《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屈原賦二十五篇,但沒有列出具體篇目。王逸《楚辭章句》指出二十五篇為:《離騷》、《天問》、《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還有一篇《大招》,屈原作,還是景差作,王逸“疑不能明”;同時認為《招魂》為宋玉作。
對以上作品真?zhèn)蔚蔫b定,一直是楚辭研究中的一個熱點與難點,受到古今學者懷疑的作品有《招魂》、《遠游》、《卜居》、《漁父》、《大招》。學術(shù)界基本認為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關(guān)于屈原作品的分類,姜亮夫分為三類解讀:《離騷》、《九章》等為一組,大多有事可據(jù),是屈原創(chuàng)作重心,帶有自傳性,乃情愫與事實之糾合而成篇;《天問》為一組,是屈原思想與學術(shù)造詣、批判精神的表現(xiàn);《九歌》為一組,從民間祀神樂曲整理加工而來,是代人或代神表述,更多地顯示南楚文學傳統(tǒng)的痕跡。而《離騷》、《九歌》兩組,構(gòu)成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1](P.24)。
[1]姜亮夫.姜昆武.屈原與楚辭[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8.
蘇軾云,“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保ㄊY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引)屈原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主要體現(xiàn)為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除了大膽的夸張、奇特的想象,熔神話傳說與現(xiàn)實生活于一爐外,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云:《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1](P.2-3)。
[1][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白化文等點校.中華書局,1983.3.
其實,屈原已將《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上升為象征體系,其中包括動物系統(tǒng)、植物系統(tǒng)、事物系統(tǒng)、人物系統(tǒng)。如《離騷》提到的植物(香草樹木)有24種,用來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品質(zhì),表現(xiàn)楚國政治的黑暗,表現(xiàn)所樹人才的變質(zhì),用來表現(xiàn)對美好理想的追求[1](P.116-139)。屈原在作品中,喜愛以香草作衣服、佩飾,喜愛以香草作飲食,喜愛手持把玩香草,喜愛以香草作禮物,喜歡在充滿香草的環(huán)境中漫步流連,有時以香草自稱,有時又用來指稱他最尊敬、追求的人,總之,他喜歡將一切事物、尤其是正面的事物與香草聯(lián)系起來。尤其是屈原的早年之作《橘頌》,屈原有感于橘樹的一系列美質(zhì),“比物類志為之頌,以自旌焉”(王夫之)。
[1]
周建忠.《離騷》香草論[J].楚辭論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6.屈原詠物,正是托物寄情,借物喻志,說橘時,則把橘樹人格化,頌橘即以自比;說志時,則把人物化,自頌而借之于頌橘。表層與深層,喻體與喻意,渾然一體。林云銘評云,“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保ā冻o燈》)顯然,《橘頌》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性格、一種純潔的向往、一種清醒的理念、一種人生的宣言,而最令人感動的是那深固難徙的鄉(xiāng)國之情、汲汲自修的自勵美質(zhì)、獨立不遷的人格保持——這些美質(zhì)一直“定格”到屈原的晚年,并貫穿于艱難而漫長的人生探索進程之中[1](P.23-27)。
[1]周建忠.少年立志:《橘頌》[J].楚辭與楚辭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
其次,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之喻”還表現(xiàn)為男女關(guān)系象征君臣關(guān)系,即“男女君臣之喻”。如《離騷》將自己打扮成美女,并以香草為飾,以香草為飲食表現(xiàn)自己的好修。他設(shè)想,君亦為美人,所以有“恐美人之遲暮”的感嘆。他期望兩美相投,君臣契合。因為自己假設(shè)為女性,所以又將群小嫉賢比為眾女妒美,以男女婚約的變化喻君臣關(guān)系的改變,以美女被棄表現(xiàn)自己的見疏,以棄婦的哀怨、剖白表現(xiàn)自己的憤懣、希冀,而勸說之人亦托之于女性(如“女媭”)。
詩人不甘心于自己的失意、侘傺,于是又將主人公幻化為男性,以求女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執(zhí)著而強烈的追求,為了求君信任,他以執(zhí)著追求表現(xiàn)自己的急切與忠誠,以求媒致詒喻求通君側(cè)之人,以終無所合表現(xiàn)自己的窘困苦惱,以閨中邃遠難求喻楚懷王固執(zhí)而不悟,以外出求女喻出仕他國。他向往的境界是不用行媒,君臣契合。這樣,以男女關(guān)系象征君臣關(guān)系,既符合舊時的男女尊卑觀念,又有利于表現(xiàn)強烈奔放、大起大落的激越情感,有利于他所希望的與君主的密切關(guān)系以及君臣契合的標準:雙方志同道合,而且各有限制。當然,屈原作品的“求女”,也是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美學理想的追求。屈原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還體現(xiàn)在“發(fā)憤抒情”文學傳統(tǒng)的形成上?!断дb》云,“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币庵^悼惜國事,秉忠進諫,以表達憂恤之心;發(fā)泄悼惜誦諫之憤,申抒忠君愛國之隱。表現(xiàn)了一種借詩歌抒怨泄憤的創(chuàng)作意識,也對屈原作品的抒情性、個性化以及政治失落后的巨大苦悶作了說明。屈原具有敏感、憂郁、煩躁、幻想、情感豐富來得迅捷而又轉(zhuǎn)換極快的個性,因此,我們在他筆下感受到的,往往是他的孤獨、壓抑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帶有“擴張性”的現(xiàn)實黑暗的氛圍。“眾人皆醉吾獨醒”,屈原的孤獨是沒有人理解他,《惜誦》云:
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也。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煩言不可結(jié)而詒兮,原陳志而無路。退靜默而莫余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申侘傺之煩惑兮,中悶瞀之忳忳。
而他的對立面又是如此的強大、眾多,有“黨人”、“眾女”、“時俗”、“舉世”、“眾人”、“眾讒人”。故《離騷》一則曰:“世并舉而好朋兮”,再則曰:“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三則曰:“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四則曰:“世幽昧以眩曜兮”。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對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詩中“憤怒出詩人”的命題作過闡發(fā):
“憤怒出詩人”,憤怒在描寫這些弊病或者抨擊那些替統(tǒng)治階級否認或美化這些弊病的和諧派的時候,是完全適當?shù)摹h代楚辭作家莊忌《哀時命》亦深得屈子旨意,云,“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屬詩?!闭^心中怨恨我總不能稱心,只有詩歌抒發(fā)我的悲情。這種源于“駿馬抑以死,直士以正窮,賢者擯于朝,美女擯于宮”(《淮南子·說林訓》)的現(xiàn)實苦悶、壓抑,往往“哭之聲發(fā)于口,涕之出于目”,“皆憤于中而形于外”(《淮南子·齊俗訓》)。司馬遷就是這樣解讀《離騷》創(chuàng)作動機的: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楊慎評云,“太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其論作《騷》一節(jié),婉雅凄愴,真得《騷》之旨趣也?!钡谒恼?/p>
《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屬于長篇自傳性政治抒情詩。全詩373句,2490字,為我國古代文學最長的政治抒情詩。此詩屈原于楚懷王時期遭讒見疏以后所作,是屈原前半生人生追求的回顧與總結(jié),也是今后人生抉擇的思考與宣言。從《離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的脈搏,心靈的創(chuàng)傷與人生的軌跡。關(guān)于“離騷”的涵義,淮南王劉安云:“離騷,猶離憂也?!卑喙獭峨x騷贊序》云:“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1]”。
[1]
周建忠.楚辭研究熱點透視[J].云夢學刊,2000(3).此文之四“《離騷》題義”,收入各家之說30種,可參閱。關(guān)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目的,漢代人有比較明確的分析,司馬遷云,“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賈生列傳》)班固云,“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懷不能已,故作《離騷》。上陳堯、舜、禹、湯、文王之法,下言羿、澆、桀、紂之失,以風(諷)?!保ā峨x騷贊序》)王逸云,“屈原執(zhí)履忠貞,而被讒邪,憂心煩亂,不知所愬,乃作《離騷經(jīng)》?!噬鲜鎏?、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紂、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于正道而還己也。”
(《楚辭章句·離騷經(jīng)序》)據(jù)此可知,《離騷》是屈原遭懷王疏遠之后一段時期內(nèi)反思、追求、矛盾、痛苦之作,可分為三段:第一段,自“帝高陽之苗裔兮”至“豈余心之可懲”,抒憂述志,以勸其君,但其君不察;第二段,自“女嬃之嬋媛兮”至“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上下求索,以悟其君,但其君不悟;第三段,自“索藑茅以筳篿兮”至“蜷局顧而不行”,不忍另擇,以感其君,但其君不醒。故“尾聲”表示,今后將追跡前修,力諫不釋,于無可奈何之中,透露出莊嚴而崇高的悲劇意識[1]。
[1]
周建忠.楚辭層次結(jié)構(gòu)研究——以《離騷》為例[J].
氣勢恢宏的《離騷》首先從自敘平生著筆,歷數(shù)內(nèi)美,論修明志。他有眾多的“內(nèi)美”,如出身,姓同楚王;降生,幸逢大吉;得名,名嘉字懿。但“又重之修能”,通過江蘺、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等香草的采集、佩帶,說明后天的努力,博采眾善,自我約束,鍛煉與完善。同時,在汲汲自修的過程中,還帶有春秋代序、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季節(jié)更替,日來月往,激發(fā)了詩人的敏銳感受力,乃至于一草一木的細微變化,也會引起詩人的時間憂慮,故《離騷》一則曰:“老冉冉其將至兮”,再則曰:“及榮華之未落兮”,三則曰:“恐鵜鴂之先鳴兮”,四則曰:“及余飾之方壯兮”,五則曰:“及年歲之未晏兮”,這比興與直陳的交互表現(xiàn),凝聚著詩人人生追求的可貴的時間意識。
其次,詩人全力揭露群小丑態(tài),而其目的又是以明其節(jié),以申其志,冀君明辨,所以對楚懷王的表白是通過對群小的抨擊來實現(xiàn)的。屈原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則自然會埋怨君王糊涂,聽信讒言,不辨曲直,前后不一,變化難定。而抨擊群小,既歷舉其罪過:競進貪婪,不厭貪求;投機取巧,違背法度;背直追曲,茍合取容;嫉妒賢良,造謠中傷——這就是屈原所處的溷濁環(huán)境,他手指著群小,眼看著君王,既表白自己,又求君明鑒:美德善行,反而成了牽累;博采眾善,反成罪過!自傷自嘆之余,又將哲學視野從狹小的空間——楚國宮廷斗爭飛越到悠久的時間:道不同,豈止不相為謀,簡直冰炭不能相容;正直與邪曲怎能和平相處?
小人得志,賢良受氣,自古以來,不乏其例,有什么不能理解呢?既然為了理想與人格,受到打擊與誣蔑,付出沉重的代價,也就不應(yīng)該半途而廢。所以再次表示:余心所善,九死不悔!即使忍尤攘垢、溘死流亡,即使郁邑侘傺、窮困失路,也在所不惜!因為為清白、為正義而死,正是前代圣人所嘉許的!這震憾人心的獨白,是屈原用自己的生命、乃至自己的一切鑄就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宣言。
接著,《離騷》則從“為臣”的角度,轉(zhuǎn)到“為君”的角度,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平民很少涉及的“君王世界”。為了使懷王醒悟,頻頻引證古代圣賢之遺訓,又以亡國之君為鑒戒,導君先路,從而構(gòu)成了古代統(tǒng)治者正反人物形象系列。正面有:湯、禹、周文王、周武王,三代開國之君之所以政興名顯,千古敬仰,是因為他們?yōu)檎缘?,圣哲茂行,具體表現(xiàn)為:謹慎敬畏,專心治國;遵循法度,毫無偏頗;舉賢授能,黜退佞邪。反面有:啟、羿、澆、桀、紂等,這五人之所以亡國危身,為天下笑,主要是為政失德,具體表現(xiàn)為:沉湎聲色,康娛自縱;淫游佚畋,暴虐常違;菹醢賢能,聽信讒佞。
在兩個系列中,屈原寫正面人物虛而簡,寫反面人物實而詳,有利于勸戒、開導懷王: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而人事又集中在最高統(tǒng)治者身上,而人君之德又集中在自我約束、自我節(jié)制、嚴格要求自己上?!峨x騷》還反復敘述堯、舜耿介得路,三后用人唯賢,尤于湯、禹、武丁、文王、齊桓公舉賢授能,不拘一格,君臣相得,遂建功業(yè)而欣欣羨慕,反復稱道。屈原的苦衷與渴求,于此可見。
再次,《離騷》通過上下求索抒發(fā)了自己“進”與“退”的激烈思想斗爭。詩人虛擬了一個“知音”——女嬃勸導自己,希望自己隨和順從,作一些讓步,正所謂“退后一步,海闊天空”。但詩人不能接受勸告,故到古圣大舜那兒陳詞,結(jié)果意氣風發(fā),駕龍乘鳳,憑風飛行,尋求理想。這次行程聲勢浩大,儀從頗盛,有白龍、鳳凰、日御羲和、月御望舒、風神飛廉、雷神雨師相助,不僅浩浩蕩蕩,堂堂正正,而且日夜兼行,風馳電掣?!凹娍偪偲潆x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天庭云霞的美好景觀令人神往激動,但等待詩人的卻是毫無精神準備的冷遇:天庭守門人漠然而視,不予理會,無法與上帝溝通相見。
所以詩人再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憤慨:為什么天上人間都是這樣混亂污濁,壓制賢良,嫉妒高才,賢愚不分,是非顛倒?氣憤之余,又決不愿輕易放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下文“三求女”來看,從“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之表喻與本旨對應(yīng)來看,求女,即求君,求理想的實現(xiàn)。若從深層思考,屈原追求的,正是他的人生選擇與價值取向:深固難徙的國家觀念,君臣相得的美政標準,獨立不遷的人格準則,好修為常的道德規(guī)范[1]。
[1]
周建忠.《離騷》“求女”研究平議[J].東南文化,2001(11).
最后,《離騷》抒發(fā)了“去”與“留”的矛盾與斗爭。詩人在求女失敗、上天入地無路可走的時候,請靈氛占卜,其結(jié)論為:出必有合,于楚無望;詩人懷疑,又請巫咸降神,結(jié)論為:遠逝擇君,速去可成。詩人因“戀楚情結(jié)”而生猶疑,繼而自念,感到戀楚有禍,國無知音。三層推進,如出一轍,反復渲染“必去”之理念,正是勢在必行——于是詩人“歷吉日乎吾將行”,詩人充分描寫了這次出行的準備、原因、路線、地點,尤其渲染其行色:車馬之盛,儀從之眾,山川之廣,心情之怡,而末四句則如苦人得喜夢,乍然驚醒,寫出行的結(jié)果:“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币蛄魬俪⑿卸鴱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屈原作出去楚決定是他保美質(zhì)、為美政的唯一出路;但強烈的鄉(xiāng)國之戀始終使他狐疑猶豫,不忍去楚;在“勢在必行”這個理論基礎(chǔ)上作出的“行而復止”的偉大舉動,是詩人剖明心跡、感悟其君的深刻而獨特的一種方式,更是他的“戀楚情結(jié)”的必然表現(xiàn)。
第五章《九章》
《九章》凡9篇,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關(guān)于《九章》的編輯,朱熹《楚辭集注·九章序》說,“屈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輒形于聲。后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于一時之言也?!币话阏J為,《九章》9篇并非出于一時一地,而皆為“隨事感觸”、直抒胸臆之作。司馬遷曾分別提到《哀郢》、《懷沙》兩個單篇,至西漢末年劉向編成《楚辭》一書,輯9首詩為一組,并定名為《九章》。劉向《九嘆·憂苦》云,“嘆《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于《九章》?!鼻迦舜髅馈蹲x揚雄傳》亦提到,“《離騷》、《九章》皆忠臣愛君拳拳之意?!闭f明《離騷》、《九章》屬同一性質(zhì)的作品,后人將《九章》稱之為“小《離騷》”。
關(guān)于《九章》各篇的作年,一般認為是屈原一生歷程的寫照。陳本禮《屈辭精義》云,“《九章》則直賦其事,而凄音苦節(jié),動天地而泣鬼神,豈尋常筆墨能測?!薄堕夙灐窞榍缒炅⒅局鳎断дb》、《抽思》、《思美人》三篇與《離騷》為同期作品,其余五篇作于被放江南之后,是頃襄王時期的作品。從內(nèi)容上來看,《九章》中每一首詩都與屈原生活中的一兩件經(jīng)歷有關(guān),其感情基調(diào)與脈絡(luò)與《離騷》互為呼應(yīng)。
由于采取了“用賦體,無它寄托”(朱熹)的創(chuàng)作方法,《九章》如實描繪了楚王朝政治風云變幻莫測的情景,描繪了楚國由興旺走向衰亡的過程,揭露楚國宮廷群小蔽君誤國的罪惡,以及他們爾虞我詐、相妒以功、排斥賢才的種種丑行。同時,也強烈地表現(xiàn)了詩人生不逢時、遭遇排斥打擊、使其偉大理想破滅的痛苦與不平,抒發(fā)了他熱愛祖國、忠于楚王的情懷,表現(xiàn)了堅持理想、保持廉正的美好品德,以及不隨波逐流、秉德無私的高尚情操。此外,《九章》善于描繪楚地的自然風物,如《涉江》、《惜往日》、《悲回風》,都有精彩的景色描寫,楚地山川的靈秀,在詩中得到充分展示,顯示了屈原自然的審美傾向。
(一)《惜誦》此篇作于屈原初被楚懷王疏遠、尚未離朝遠去之時。明代汪瑗云,“大抵此作于讒人交搆、楚王造怒之際。”(《楚辭集解》)蔣驥亦云,“蓋原于懷王見疏之后,復乘間自陳,而益被讒致困,故深自痛惜,而發(fā)憤為此篇以白其情也。”(《山帶閣注楚辭》)本篇與《離騷》前半部分描寫有重疊之處,可以看出,《離騷》是在《惜誦》基礎(chǔ)上發(fā)展、成熟的。此篇開頭介紹創(chuàng)作動機:“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自覺意識的表現(xiàn)。而詩中“九折臂而成醫(yī)”等名句,閃爍著理性的光輝。
(二)《涉江》此篇為頃襄王時期屈原被流放江南的作品,記敘了詩人流放江南的行程:濟江湘、乘鄂渚、上沅江,發(fā)枉陼,宿辰陽,最后進入溆浦。開頭兩句:“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飽含了詩人的憤懣、苦悶、冷峻、執(zhí)著,是對他前半生的總結(jié),也是他對被放江南作出的反映。所以“涉江”之“涉”,不僅僅是被放逐的行程、路線、地點的旅途記錄,更著重于詩人一生所涉的人生道路與追求。故此篇是一篇線索明瞭、水陸并行的游記,也是一篇悲憤凄愴、見景生情的苦難歷程記,更是詩人一生上下求索、寧折不彎的行記[1](P.53-59)。
[1]
周建忠.流放江南:《涉江》[J].楚辭與楚辭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
(三)《哀郢》此篇為屈原長期滯留流放之地、歸郢無望之作。據(jù)東方朔《七諫》“平生于國兮,長于原野”可知,屈原出生于郢都(今湖北江陵),故《哀郢》一則曰:“去故鄉(xiāng)”、“去閭”、“去終古之所居”;一則曰:“出國門”、“發(fā)郢都”。詩人的思念亦分為兩組,即“故都”、“郢路”與“故鄉(xiāng)”、“首丘”,而詩中的“龍門”、“夏之為丘”、“兩東門”等,都是指郢都的城門宮殿。由此可知《哀郢》是一首思國念鄉(xiāng)之作,是思鄉(xiāng),又是戀闕;是怨君,又是憂國。家、國、君,使“郢”成了詩人的聚焦點。此詩否定副詞“不”先后出現(xiàn)十次,反映屈原明知其不可,卻又欲罷不能。而積累長久的憤切之情,亦宜以反詰句出之,全篇以問始,亦以問終;問中有答,問而堅志。此詩的思鄉(xiāng)名句,如“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亦極感人[1]。
[1]
周建忠.思鄉(xiāng)戀闕
憂國憂君──屈原《哀郢》新研[J].古典文學知識,1992(2).
(四)《抽思》此篇為屈原流放漢北而作。詩中云,“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抽,抒寫。思,思緒?!俺樗肌本褪前烟N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無限思緒抒寫出來。此詩先后出現(xiàn)了“少歌”、“倡”、“亂辭”等樂歌結(jié)構(gòu)上的形式,并以“少歌”為界,前半追述往昔,后半敘述滯留漢北之地的孤獨情懷。
(五)《懷沙》此篇為屈原自沉汨羅前的最后一篇作品,后人謂之“絕命詩”。懷,即歸、依。沙,指水中(胡念貽說)。清代林云銘云,“此靈均絕筆之文,最為郁勃,亦最哀慘”(《楚辭燈》)。其中“定心廣志,余何所畏懼兮”、“知死不可讓,愿勿愛也”,尤為動人[1]。
[1]
周建忠.卓行偉詞
輝耀千古──讀屈原絕命詩《懷沙》[J].古典文學知識,1991(4).
(六)《思美人》此篇作于楚懷王晚期。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云,“此篇大旨承《抽思》立說,然《抽思》始欲‘陳詞美人’,終曰‘斯言誰告’。此篇始言‘舒情莫達’,終欲以死諫君。夫乍困者氣雄而漸沮,久淹者心郁而逾激,勢固然也。兩篇皆作于懷王時,與《騷》經(jīng)皆以彭咸自命?!保ㄆ撸断铡反似酁榍砥谥?。錢澄之《屈詁》云,“《惜往日》者,思往日王之見任而使造為憲令也。始曰‘明法度之嫌疑’,終曰‘背法度而心治’,原一生學術(shù)在此矣。楚能卒用之,必且大治。而為上官所讒,中廢其事,為可惜也。原之可惜,非惜己身不見用,惜己功之不成也?!保ò耍堕夙灐反似獮榍缒暝佄镅灾局?。(九)《悲回風》王夫之《楚辭通釋》云,“此章亦以篇首名篇,蓋屈原自沉時永訣之辭也?!碑敒椤稇焉场贰ⅰ断铡吠谥?。學術(shù)界亦有人懷疑《九章》中的《惜誦》、《惜往日》、《思美人》、《悲回風》可能不是屈原的作品。第六章《九歌》、《天問》及其他作品
《九歌》為抒情組詩,凡十一篇,即《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王夫之《楚辭通釋》以為,《禮魂》“乃前十祀之所用”,屬于“送神之曲”?!毒鸥琛分?,來源甚古,《離騷》、《天問》、《山海經(jīng)》、《左傳》都提到,乃夏代宮廷樂歌。夏亡后,《九歌》被巫風極盛的楚人所保留、增刪,成為或東或西、非典非俗的楚國祭歌,既保留了夏代樂歌中的“東皇太一”、“河伯”二神,又增加了楚地的“二湘”與“國殤”[1]。屈原又根據(jù)楚國祭歌加工改寫為優(yōu)美抒情組詩。
[1]
潘嘯龍.《九歌》六論[J].中國社會科學,1986(4).
屈原《九歌》前十篇各祀一神,可分為三類:第一,天神:東皇太一(天之尊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人壽之神)、少司命(主子嗣之神)、東君(太陽神);第二,地祗:湘君、湘夫人(湘水配偶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第三,人鬼:國殤(死于國事者)。聞一多認為,《九歌》中有八篇屬于哀艷的戀歌,用獨白或?qū)Π椎姆绞疥愂霰瘹g離合的情緒[1](P.346)。
[1]
聞一多.什么是九歌[J].聞一多全集[M].第五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2.從現(xiàn)存《九歌》來看,只有“二湘”為配偶神,比較醒豁,其他六篇寫到男女情愛,但不是夫婦神?!毒鸥琛匪胧?,有些在考古發(fā)掘中已被發(fā)現(xiàn),如1965年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竹簡記載,墓主人祭祀的對象中有“大水、句(后)土、司命等山川神祗[1]”;1977年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出土的竹簡記載,墓主人祭祀的鬼神有“司命”、“司禍”、“地宇”、“云君”、“大水”、“東城夫人”等[2]。這些發(fā)現(xiàn),有利于對《九歌》神格的認定與研究[3]。
[1]
戰(zhàn)國楚竹簡概述[J].中山大學學報,1978(4).[2]
湖北荊州博物館.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J].考古學報,1982(1).[3]
周建忠.《九歌》研究十大熱點鳥瞰[J].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4).
《天問》是屈原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抒情性哲理詩,全詩374句,1553字。采用巫術(shù)降神中一問到底的句式,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魯迅《摩羅詩力說》)。“天問”二字即“問天”之意,當然“天”的涵義不僅指宇宙天體,也包括“一切遠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之事”(姜亮夫《屈原賦校注》)。所以《天問》的內(nèi)容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宇宙天體;其二,神話傳說;其三,歷史興亡。郭沫若《屈原研究》稱贊此詩為中國文學史上“空前絕后的第一等奇文字”,“那種懷疑精神,文學的手腕,簡直是前無古人而后無來者。”
屈原的其他作品,如《招魂》、《遠游》、《卜居》、《漁父》、《大招》,學術(shù)界一直有人懷疑它們非屈原作,這是正常的學術(shù)爭鳴。但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人提出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楚辭作于漢代,《離騷》為漢代淮南王劉安所作——這就是所謂“屈原否定論”。這些觀點又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以及七十、八十年代(日本)被重新提起[1]。
[1]
黃中模.現(xiàn)代楚辭批評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7.黃中模.中日學者屈原問題論爭集[C].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7.是考古文獻解決了這一疑案:1977年出土的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墓,墓中有一批竹簡,其中有《楚辭》殘簡,一為《離騷》殘句,僅存“寅吾以降”四字;一為《涉江》殘句,僅存“不進旖(兮)奄(淹)回水”六字[1]。而墓主為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子汝陰侯夏侯灶,夏侯灶卒于文帝十五年(前165),比劉安入朝(前139)早26年,從而否定了劉安作《離騷》的怪論[2](P.426-427)。
[1]
阜陽漢簡簡介[J].文物,1983(2).[2]
湯炳正.屈賦新探[M].齊魯書社,1984(2).第七章宋玉及其他楚辭作家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边@其中重要的楚辭作家是宋玉。關(guān)于宋玉生平,歷史記載均極簡略,主要見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漢書·地理志》,又見于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劉向《新序·雜事第一》、《新序·雜事第五》、王逸《楚辭章句》,且諸說不一。陸侃如《宋玉評傳》考為:宋玉生年與屈原卒年相近;宋玉與威、懷、襄三王無君臣關(guān)系;宋玉與屈原等無師生關(guān)系;宋玉做過小臣,與荀卿仕楚相近;宋玉不久失職,作《九辯》;宋玉作《招魂》當在楚徙都壽春以后;宋玉窮得很;宋玉卒年與楚亡時相近[1]。
[1]
陸侃如.宋玉評傳[J].努力周報附刊“讀書雜志”,1923(17).
宋玉作品,據(jù)《漢書·藝文志》載,凡16篇?,F(xiàn)今相傳為宋玉所作的,王逸《楚辭章句》收《九辯》、《招魂》;《文選》收《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7篇;《古文苑》收入《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6篇;南宋·陳仁子《文選補遺》另收《微詠賦》;明人所輯《宋玉集》另收《高唐對》、《郢中對》[1](P.5-6)。但可信而無異議的僅《九辯》一篇。隨著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御賦》殘簡的發(fā)現(xiàn),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七孔橫笛的發(fā)掘,學術(shù)界逐步認為,宋玉作品包括:《九辯》、《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大言賦》、《小言賦》、《釣賦》、《諷賦》、《笛賦》以及《御賦》殘簡。
[1]
吳廣平.宋玉集[Z].岳麓書社,2001.8.
后代往往“屈宋”并稱。如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云“自《九懷》以下,遽躡其跡;屈宋逸步,莫之能追?!薄稌r序》又云:“屈平聯(lián)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云。”《才略》復云:“諸子以道術(shù)取資,屈宋以楚辭發(fā)采。”李白《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屈宋長逝,無堪與言?!倍鸥Α稇驗榱^句》“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湯漳平認為,歷來“屈宋”并稱,是因為屈原、宋玉分別是“辭”與“賦”兩種文體的代表作家?!俺o”為屈原所創(chuàng),而他的作品,又是《楚辭》作品的最高典范。宋玉是“好辭而以賦見稱”,《九辨》為“辭”,不能代表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唯有經(jīng)他的手而臻于成熟的“賦”(凡十一篇),才使他成為賦體文學之祖[1]。
[1]湯漳平.楚賦與道家文化[J].文學評論,1993(4).
與宋玉同時的楚辭作家還有唐勒,班固《漢書·藝文志》載“唐勒賦4篇,楚人。”后皆失傳。宋玉《大言賦》、《小言賦》、《諷賦》亦分別提到唐勒在楚襄王時的活動,頗為簡略。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早期墓葬中出土了“唐勒宋玉論馭賦(疑為宋玉賦佚篇)”殘簡[1],凡26枚,保存文字232個。對照《淮南子·覽冥訓》,可知此賦是談御術(shù)的。
[1]
銀雀山漢墓竹簡[M].第壹冊.文物出版社,1985.9.饒宗頤[1]、譚家健[2]、趙逵夫等學者認為殘簡作者為“唐勒[3]”,而李學勤[4]、朱碧蓮[5](P.223)認為殘簡作者為宋玉。湯漳平開始認為“唐勒[6]”,繼續(xù)研究則論定為“宋玉[7]”。
[1]
饒宗頤.唐勒及其佚文——楚辭新資料[J].日本九州大學《中國文學論集》第9號,1980.[2]
譚家健.《唐勒賦》殘篇考釋及其他[J].文學遺產(chǎn),1990(2).[3]
趙逵夫.唐勒《論義御》校補[J].西北師大學報,1995(1).唐勒《論義御》與楚辭向漢賦的轉(zhuǎn)變——兼論《遠游》的作者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1994(5).[4]
李學勤.《唐勒》、《小言賦》和《易傳》[M].齊魯學刊,1990年(4).[5]
朱碧蓮.楚辭論稿[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3.1.[6]
湯漳平.論唐勒賦殘簡[J].文物,1990(4).[7]
湯漳平.楚賦與道家文化[J].文學評論,1993(4).
另有楚辭作家景差,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書·藝文志》無載。據(jù)宋玉《風賦》、《大言賦》、《小言賦》可知,景差與宋玉、唐勒同時,都稍晚于屈原而師承屈原之創(chuàng)作,同列官于楚襄王,均有文采,善辭賦。今存作品僅見《大招》一篇,且有爭議。王逸《楚辭章句·大招序》云,“《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兩說并存,但王逸的具體訓釋仍以“屈原創(chuàng)作”為主。
第八章楚辭的地位與影響
屈原對后代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思想上,一是文學創(chuàng)作上。
郭沫若《屈原研究》說:“由楚所產(chǎn)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產(chǎn)生出的《楚辭》,無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國統(tǒng)一著的?!鼻袷俏覀冎腥A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追求的忠君愛國、獨立不遷、上下求索、好修為常的人格境界,劉安認為“可與日月爭光”。影響于后人的,主要是他的愛國行為與品行操守??梢赃@樣說,屈原的偉大之處與悲劇之源,就是對故鄉(xiāng)、故國過分的眷戀,對人格美的過分珍惜。屈原至死沒有離開楚國,用生命殉了自己的理想,用畢生追求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從而對民族傳統(tǒng)、倫理意識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
列寧認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1](P.168-169)?!鼻瓕⒆约旱拿\與祖國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對“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的形成,具有無法估量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屈原死后,司馬遷將他的死與楚國的亡聯(lián)系起來,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寫道:“屈原既死之后……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笔Y驥《山帶閣注楚辭·楚世家節(jié)略·按語》說得更明確:“原死骨肉未寒,而國勢土崩瓦解如此,”“嗚呼!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p>
[1]
列寧全集[M].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因此,屈原作為“愛國者”、“愛國詩人”,其“愛國精神”、“愛國思想”,對后人是有震撼力與感召力的,聞一多說,“最使屈原成為人民熱愛與崇敬的對象的,是他的‘行義’,不是他的‘文采’[1]?!痹诼L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在人民反抗強暴、維護正義的時候,在外族入侵、國難臨頭的時候,在遭受打擊、身處逆境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屈原精神的再現(xiàn)與重演,屈原精神成了歷代人們追求、抗爭的動力與源泉。如南宋時期,辛棄疾聲稱“我亦卜居者,歲晚望三閭”(《水調(diào)歌頭》),而且“手把《離騷》讀遍”(《水調(diào)歌頭》),“細讀《離騷》還痛飲”(《滿江紅》)。再如張元幹“澤畔行吟處,天地一沙鷗”(《水調(diào)歌頭·泛太湖》),劉過“讀罷《離騷》,酒香猶在,覺人間小”(《水龍吟·寄陸放翁》),吳文英“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鶯啼序》)。至于陸游、岳飛、陳亮、文天祥的愛國壯舉,哪一個不是屈原精神的延續(xù)與體現(xiàn)。
[1]
聞一多.人民的詩人——屈原[J].《詩與散文》詩人節(jié)特刊,1945.6.
洪興祖在注釋《楚辭》時,弘揚了這種愛國操守,其釋《懷沙》云:“知死之不可讓兮,則舍生而取義也。所惡有甚于死者,豈復愛七尺之軀哉!”又說,“屈原雖死,猶不死也!”朱熹評云:“其言偉然可立懦夫之氣,此所以忤檜相而卒貶死也??杀苍?!”(《楚辭辯證》)再如鄭思肖,宋亡后取號“所南”,改字“憶翁”,隱居吳下,坐臥不北向。據(jù)《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后,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借?;騿柶涔?,則云:‘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這兒的“更祚”,即指改朝易代、江山易主、由宋入元。宋朝滅亡后,他畫蘭就畫無根蘭、露根蘭、無土蘭,寄托他的亡國之思。曾自題畫蘭云:“一國之香,一國一殤,懷彼懷王,于楚有光。”——是的,是高潔、貞操、美節(jié),將蘭花、屈子、所南融為一體。[1]。
[1]
周建忠.應(yīng)從風格推王者──蘭與儒學傳統(tǒng)中的人格定位[N].[澳大利亞]大洋時報,2002-9-19(2).還有元代,倪瓚《題鄭所南蘭》詩云,“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鄙硖幵┠甑哪攮懗闪怂文┻z民鄭思肖的知音,而溝通二者的即是屈原的愛國操節(jié)。元末的楊維楨、丁鶴年亦詠屈固志,不愿仕明[1]。再看明末,王夫之著《楚辭通釋》,稱屈原為“千古獨絕之忠”;錢澄之發(fā)憤詁屈,著《莊屈合詁》;李陳玉彷徨山澤,以《楚辭箋注》抒憤言志;畫家蕭云從也通過繪制《楚辭圖》寓托同樣的感情。
[1]
周建忠.元代散曲“嘲諷屈原”通論[J].中州學刊,1989(3).
再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發(fā)揚屈原眷戀祖國、堅持真理、堅持正義、反對侵略、反抗強暴的精神,郭沫若、老舍等于1941年發(fā)起,將5月5日定為詩人節(jié)。一大批楚辭學者將楚辭教學、研究與政治斗爭結(jié)合起來。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學者是郭沫若、聞一多。聞、郭與游國恩、陸侃如、梁啟起、謝無量、胡適、廖平、胡小石等大致是同時代人,但聞、郭沒有參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楚辭研究,那怕象劉永濟、蒙文通各自獨立的研究也沒有
。聞一多至34歲、郭沫若至42歲才不約而同地投身于“楚辭研究”領(lǐng)域,并迅速成為“抗戰(zhàn)”時期楚辭研究的領(lǐng)袖人物。
郭沫若曾自述:“雖然我不曾自比過歌德,但我委實自比過屈原?!彼€特別強調(diào)過屈原研究的時代意義:“正當屈原的紀念在民間逐漸失掉它的本意的時候,整個中國的局面又處到了二千多年前楚國所遭過的境遇,外有比虎狼之秦更橫暴的日寇,內(nèi)有比上官大夫令尹子蘭楚懷王和鄭袖等等更壞蛋的賣國君臣,因此屈原的影像又特別放大了鏡頭?!彼怨魧⑶芯颗c實際斗爭結(jié)合起來,特別是在1942年創(chuàng)作了話劇《屈原》,轟動山城重慶,“萬人空巷識薰蕕”。
而聞一多,學生稱他“從面部到靈魂深處就是屈原”,他最愛做關(guān)于屈原的演講,常說:“為什么兩千年來中國人民這樣崇拜屈原,我到現(xiàn)在才懂,原來屈原是人民的詩人,為人民寫詩,為反抗昏亂的政權(quán)、效忠人民而死的”。聞氏1945年在昆華中學講演時說,“《離騷》的成功不僅是藝術(shù)的,而且是政治的,不,它的政治的成功,甚至超過了藝術(shù)的成功”,“如果對于當時那在暴風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斃的楚國人民,屈原的《離騷》喚醒了他們的反抗情緒,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緒提高到爆炸的邊沿”,“歷史決定了暴風雨的時代必然要來到,屈原一再的給這時代執(zhí)行了‘催生’的任務(wù)[1]?!彼羞@些,都起到了無法替代的鼓動作用與斗爭威力。
[1]
周建忠.論二十世紀楚辭研究的第二個高潮──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楚辭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1999(2).此外,屈原精神還被人們作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店面股權(quán)合同范本
- 平房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1-3-Dipalmitoleoyl-2-11-Z-octadecenoyl-glycerol-1-3-Palmitolein-2-vaccenate-生命科學試劑-MCE
- 電子技術(shù)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緊密結(jié)合
- 科技賦能下的患者溶栓治療心理支持體系構(gòu)建
- 社區(qū)醫(y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shè)與完善
- 2025廣東省工業(yè)設(shè)備安裝有限公司校園招聘3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電子商務(wù)技術(shù)助力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
- 2025至2030年中國花梨木銀色龍鳳劍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甘肅人力委托招聘蘭州地鐵安檢人員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職業(yè)培訓政策課件
- 2016廣東省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工程預算定額
- 《建筑設(shè)備安裝與識圖》混合式教學課程規(guī)范(課程標準)
- 2024年云南省第二強制隔離戒毒所醫(yī)療衛(wèi)生公務(wù)員招錄1人《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模擬試卷(答案詳解版)
- 《體育開學第一課:體育常規(guī)教育》課件
- 上海市高新技術(shù)成果轉(zhuǎn)化項目認定申請書
- 休閑體育小鎮(zhèn)規(guī)劃方案
- 海南紅色拓展培訓方案
- 鎂合金汽車輪轂的研究與開發(fā)
- SHAFER氣液聯(lián)動執(zhí)行機構(gòu)培訓
- 小學生守則、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實施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