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一等獎論文合集(下)_第1頁
初中生物一等獎論文合集(下)_第2頁
初中生物一等獎論文合集(下)_第3頁
初中生物一等獎論文合集(下)_第4頁
初中生物一等獎論文合集(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生物一等獎論文合集(下)科學探究巧設計意外改進大收獲——《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學設計與收獲1、教材內容

蘇科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12章第1節(jié)《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探究活動。

2、教材分析

從內容上看,本章節(jié)試圖以學生經(jīng)常接觸和了解的生物為線索,引導他們探究生物是如何適應其生存環(huán)境的。前三節(jié)已經(jīng)全面介紹了地面上、水域、空中三個環(huán)境中的生物類群,這些生物類群都是學生熟悉且較易觀察的,對生物圈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土壤中的生物,學生平時不易見到,較易忽視,但對生物圈的作用卻非常大,所以教材選用學生相對較熟悉的蚯蚓為研究對象,學習土壤中的小動物是如何適應土壤環(huán)境的,這是對前三節(jié)內容的補充,完善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

從技能上看,學生在完成各種常見動、植物的觀察和探究后,已經(jīng)掌握了基本的觀察、探究技能。所以本節(jié)對蚯蚓的探究活動的設置,其意圖是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探究能力。

3、教學目標

3.1知識目標

3.1.1說出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3.1.2強化“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3.2能力目標

3.2.1鞏固觀察、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3.2.2提高對探究實驗的質疑反思和改進能力。

3.2.3提高對資料的檢索、整合、分析的能力。

3.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3.3.1轉變學生對蚯蚓的惡心情緒,激發(fā)他們對蚯蚓的喜愛和保護之情。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難點:對“剛毛在蚯蚓運動中的作用”探究實驗的質疑反思和改進實驗方案。

5、教學設計

5.1課前準備

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實驗報告。(見附件)

學生:4人一小組,分工合作,根據(jù)實驗報告完成觀察、探究實驗,注意安全。

器材:活蚯蚓(課前可讓學生自己抓蚯蚓,然后篩選出帶環(huán)帶的環(huán)毛蚓)、解剖盤、鑷子、解剖針、玻璃棒、聚光電筒、硬紙板、玻璃板。

5.2教學流程

5.2.1導入

回憶上節(jié)課調查的土壤中的小動物,提出本課的研究對象——蚯蚓。提問蚯蚓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由于“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環(huán)境相適應”,故提出本課的目標——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5.2.2觀察和探究活動

各組仔細閱讀下發(fā)的探究實驗報告,按照要求完成報告中的前三個觀察實驗(即外形篇、呼吸篇、反應篇),持續(xù)時間大概為15分鐘左右。教師巡視各個小組,給予適當指導。前三個觀察實驗完成后,由各組代表分別從蚯蚓的外形、呼吸、反應三個方面總結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在實驗報告最后一部分“運動篇”開始前,先播放蚯蚓運動的視頻片段,討論蚯蚓依靠哪些結構運動。其中剛毛對蚯蚓運動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指導學生先閱讀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并預測實驗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蚯蚓應該在硬紙板上爬得更快些。教師按照教材的實驗過程演示,結果蚯蚓在玻璃板上比硬紙板爬得更快,得出的實驗結果與預測結果不一致。各小組討論實驗失敗的原因,并在實驗中摸索出改進方案,本段探究可進行20分鐘左右。實驗結束后,各組匯報改進方案,并總結蚯蚓運動時依靠的結構。

回顧整個探究報告,從外形、呼吸、反應、運動等多方面總結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強化“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5.2.3課后延伸活動

與學生討論蚯蚓對生物圈的作用,尤其是對土壤環(huán)境的作用。給有興趣的學生發(fā)放《科學也瘋狂》雜志中有關蚯蚓改造土壤的資料,利用實驗用過的蚯蚓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活動。

6、教學設計亮點與收獲

亮點一:實驗報告巧設計,條理清晰破重點。

“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是一個典型的觀察探究類實驗。這類實驗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最容易出現(xiàn)觀察漫無目的,生物特征觀察不全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平時教學中遇到這類觀察探究實驗時,都會設計有針對性的實驗報告,就像本實驗的實驗報告,設計成外形篇、呼吸篇、反應篇、運動篇四個大部分,目的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有目標,有條理的進行觀察和探究,更有助于學生總結蚯蚓的特征,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教師而言,設計實驗報告在備課時會耗費一些時間,但是在課上,這張實驗報告可以給學生騰出更多獨立觀察探究的時間。所以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實驗報告,對提高觀察探究類實驗的課堂教學效率有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亮點二:教材細節(jié)重質疑,頭腦風暴改實驗。

實驗報告中前三個是觀察類實驗,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而最后一個“運動篇”則屬于探究類實驗,且這個實驗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剛毛對蚯蚓運動的作用這么簡單。筆者主要目的是想通過這個實驗提高學生對實驗的預測能力、對教材的反思質疑能力以及改進實驗設計的能力。而這樣的教學設計靈感源于準備這個實驗時遇到的兩點困難,相信只要親手做過這個實驗的老師都會遇到。其一,蚯蚓在玻璃板上和硬紙板上的運動能力的差異很小,很難區(qū)分,甚至很多時候為保證蚯蚓體表濕潤,水太多,反而會造成蚯蚓在玻璃板上滑行,運動速度比遠比硬紙板上快;其二,由于蚯蚓是活體動物,它的運動方向很難控制,這樣就很難比較蚯蚓在不同界面上運動的快慢。而以上兩點實際情況對學生理解剛毛對蚯蚓運動的作用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整個教學設計陷入了瓶頸。筆者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不斷嘗試,終于意外的找到了解決方案——針對第一個問題,實驗時在玻璃板上的水少些,硬紙板上的水多些,這樣既保證了蚯蚓呼吸,又可以防止蚯蚓滑行的問題;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用兩根平行放置的玻璃棒規(guī)定蚯蚓的運動軌道,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決蚯蚓運動方向的問題。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先讓學生對教材中的實驗做出預測,然后教師演示教材中的實驗步驟,結果并不能做出預想的效果,然后帶領學生論證實驗預測有無科學依據(jù),質疑反思教材的實驗步驟細節(jié)有沒有值得改進的地方。而實際上課的效果比預想的還要好,學生在質疑書本細節(jié)的精神推動下,刮起了一場改進實驗方案的頭腦風暴。學生在短短的時間內,群策群力,各抒己見,想出了很多方法,甚至有些方法比老師想到的還要好??偨Y一下,有“玻璃棒法”——在老師想出的方法的基礎上,還加上了光和針的刺激,為的是讓蚯蚓運動起來?!罢奂埌宸ā薄谟布埌迳峡梢圆挥貌AО粢?guī)定蚯蚓運動方向。由于硬紙板在受潮后很容易彎折,所以直接彎折硬紙板,就可以讓蚯蚓在彎折后所形成的夾角中運動,實驗方法更顯簡單。“水滴引誘法”——由于蚯蚓的體表不會在短時間內干燥,所以可以在蚯蚓的口前用水來引誘它朝一個方向運動,而且不同界面的運動速度差異很顯著。這個方法最簡單有效。這第四個“運動篇”探究活動使整個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潮,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會到了質疑反思精神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頭腦風暴改進實驗的樂趣;而作為教師,在激烈的教學互動中也收獲了教學相長的最大樂趣。

亮點三:科學瘋狂突趣味,課外活動深拓展。

在整節(jié)課的最后,筆者選用了《科學也瘋狂》雜志中一期有關蚯蚓改造土壤的實驗資料。學生只要準備一個稍大一點的剪掉口的飲料瓶,在里面交替倒入沙和土,加入些水,頂層放置一些菜葉子,把課堂上實驗用的蚯蚓放入瓶中,最后用舊報紙將瓶子包起來,過五天觀察蚯蚓對沙土的作用。雜志是以卡通的形式描述了整個實驗的操作步驟,非常吸引學生的眼球,而且實驗材料也非常容易準備,步驟也相當簡單。筆者只要求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結果課后有相當多的學生參與了實驗,他們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蚯蚓能夠改善土壤,尤其它們的糞便能使土壤肥沃。最后學生將改良好的土壤放入花盆,蚯蚓放回自然界。

筆者認為要吸引學生參與課外延伸活動,必須具備以下兩個要素:第一、延伸活動要簡單易操作。第二、介紹延伸活動時要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勾起他們的興趣?!犊茖W也瘋狂》雜志是筆者在課外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是一本以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為載體,集知識和趣味與一體的科學類雜志,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教師可以多開發(fā)一些類似的科普類雜志以補充教學內容,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和維度,提味整個課堂教學。

相信只要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課上靈活機智,隨機應變,課后適當拓展延伸,一定會讓學生愛上生物課,并在學習中體會到生物科學的無窮樂趣。

附件:

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實驗報告

組長:

組員:

【外形篇】

材料:活蚯蚓、解剖盤、鑷子

方法: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盤里,觀察它的體色和體形,可以用鑷子輕輕翻動它。結果:

●請給圖中的蚯蚓圖上恰當?shù)念伾?,注意顏色的深淺。

●請標注圖中蚯蚓的前端、后端、體節(jié)、環(huán)帶。

1、你是如何區(qū)分蚯蚓的背腹面、前后端的?

【呼吸篇】

材料:活蚯蚓、解剖盤、鑷子

方法: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盤里,用手指輕輕觸摸它的體表,有什么感覺?來回撫摸它的腹面,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覺?用放大鏡觀察位于腹面的許多小突起。這些突起叫做“剛毛”。(見圖)

結果:

1、蚯蚓的體表有沒有黏液?黏液對它適應土壤中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大雨過后,地面上的蚯蚓特別多?

3、依靠什么呼吸?

【反應篇】

材料:活蚯蚓、解剖盤、鑷子、解剖針、聚光電筒、硬紙板

方法:

①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盤里,用解剖針輕輕觸動蚯蚓身體的前端、后端和中部,觀察身體各部分對針刺有何反應?

②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盤里,用硬紙板遮住解剖盤的一邊,形成一個陰暗的環(huán)境。用聚光電筒照射蚯蚓身體各部分,觀察它對光刺激有何反應?

結果:

1、蚯蚓對針刺和光照兩種刺激都作出了什么反應?身體的哪些部分反應比較靈敏?

【運動篇】

材料:活蚯蚓、鑷子、玻璃板、硬紙板

方法:將同一條蚯蚓分別放在玻璃板和硬紙板上,哪種表面更適合蚯蚓移動?

結果:

1、你覺得剛毛對蚯蚓有什么作用?

2、你預測的實驗結果是什么?真實的實驗結果如何?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

3、你對這個實驗有什么改進意見嗎?初中生物教學要雙翼齊飛[摘要]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在農(nóng)村中學,學科教學往往被縮減成學科知識教育,學科思維方法和科學發(fā)生發(fā)展之源頭——科學實驗被虛擬。本文對農(nóng)村中學生物學科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成因、危害以及應對之策作分析闡述,尤其對改變現(xiàn)狀,多層次分角度地作了思考。

[關鍵詞]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現(xiàn)狀

對策

一場實驗課教學競賽

受組織方委托,給一場初中生物實驗課競賽課命題,要求是課程中有要求,教材中有“落腳”的。經(jīng)過思考篩選,給出的課題是“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來自經(jīng)過選拔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初中的老師進行了角逐。經(jīng)過一天的比賽發(fā)現(xiàn),盡管參賽者在課堂教學上都有一些可取之處,但總體上卻暴露出眾多不足:一是課題性質把握不準,把探究性實驗課上成驗證性實驗課;二是實驗課程序設計不當,課堂秩序紊亂;三是實驗指導錯誤,方法不當,誤操作太多;四是實驗課目標定位不準,張冠李戴。這是一場競賽課,出現(xiàn)這么多的問題,難道是說我們的老師不會上實驗課嗎?

一位學生母親的訴說

單位有一位教化學的老師,她的孩子正讀初中。孩子是個好學生,聰明好學,對生物學科特別喜歡,和媽媽聊天時卻時常抱怨學校的生物老師,說是不肯上實驗課,一學期就連標本也難得一見,更不用說是動手操作了。這位母親為了滿足孩子的求知需要,自己到菜市場購買豬心、豬腎、魚蝦、雞鴨,和孩子一起對照著書本嘗試解剖。聽了這樣的訴說,再回想平時課堂教學調研情況,一年內真的很難聽到實驗課,難道是我門的老師不愿上實驗課還是不會上實驗課?一項學科教師任職調查圖表一

三縣農(nóng)村初中2008—2009年生物教師構成人數(shù)的情況

圖表二

三縣農(nóng)村初中2008—2009年生物教師構成比重的情況在我縣及周遍縣市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一是生物專業(yè)教師比例小,兼教教師多;二是50周歲以上的占了不小的比例,這部分老師大都是體弱多病或臨近退休的老同志。這樣的一個學科教師群體能承擔起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的生物實驗教學嗎?

一道實驗試題的解答

在一次八年級期中檢測試題中,編制了這樣一道試題:

下圖是觀察洋蔥根尖玻片標本時看到的細胞分裂圖像,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如用5×的目鏡、10×的物鏡進行觀察,則觀察到的細胞放大倍數(shù)

。

(2)某同學要將左下方看到一個完整結構的細胞移至視野中央,則應將載玻片向

移動。

(3)圖中這些細胞

(“能”或“不能”)繼續(xù)分裂,因為

(4)……

在試題答題情況取樣分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1)(2)兩問回答正確率較高,據(jù)分析是因老師反復講,學生已形成記憶,但對第(3)問,答對的學生寥寥無幾,絕大多數(shù)學生答成是“能”,原因是“細胞連續(xù)分裂”。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真的觀察過玻片標本,讓學生思考討論分析細胞是死是活,那么這樣一類學科實驗的基礎問題還會成為“難題”嗎?事實上,在學生學習情況調查中,學生反映最感到困難的就是實驗題了。那么,實驗課教學不正是學生的需要嗎?

成因分析

這一個個疑問,也許會激起人們的更大疑問,在新課程改革已有幾個年頭的今天,我們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改了些什么?在做些什么?我稱之為在推“獨輪車”——老師讀教材、講教材,學生記概念、背原理、做試題,甚至是背試題記答案——這種重知識記憶輕能力發(fā)展,重教師傳授輕學生探究,重教材要求無課程意識的知識教學,讓發(fā)展學生技能,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促進學科知識生活化的實驗教學退在一旁。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學生不愛學。連教者也感到學習過程學生是無心無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工夫耗費不小,效果收獲不大。學生更是可憐,一張張笑臉在慢條斯聲的宣讀聲中萎蔫,一個個疑問在不知根底的解答中消散,一次次探究的沖動在繁重的作業(yè)和無助中湮滅。

造成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推“獨輪車”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這份調查統(tǒng)計也許能給出答案。

“(1)初中生物學科教師兼教情況

85%

。

(2)實驗課開設困難的原因:A.組織準備麻煩(

)B.占課時,影響教學進度(

)C.實驗操作吃不準,怕誤導(

)D.班額大,生數(shù)多,實驗室實驗器材承受有困難(

)……”

很顯然,教師的專業(yè)化程度低,敬業(yè)精神不足,學科素養(yǎng)缺陷都是導致生物課堂教學推“獨輪車”的重要原因。一些學校的校長苦于師資數(shù)量不足和不配套,不得不讓一些“老弱病殘”的老師改教生物這樣的“小學科”。也有很大一部分學校因生源縮減,教師富余,為保證工作量,讓語、數(shù)、外等其他學科教師兼教生物。改教的也好兼教的也罷,只要能撐起這個門面,把課擔起來,讀書也好,做作業(yè)也行,教師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曾有一位教外語的老師,教學《植物的開花和結果》一課,只用了15分鐘便將教材中的文字,包括兩項觀察實驗全部宣讀完畢,按照《教師教學用書》公布習題答案后便再也無事可做,余下時間要求學生做英語作業(yè),學生是一臉的迷惑,滿臉的無奈!課后交流,老師既感內疚也感無奈,學校外語教師多,多數(shù)是教一個班外語,再教一個班的生物,老師無法選擇。那些早些年生物學科畢業(yè)的老師已改教物理、數(shù)學、化學多年,成為這些學科的骨干。這種“學生物不教生物,教生物未學生物”的錯位現(xiàn)象在周邊縣市也很常見,在地理、歷史學科也十分普遍。對于這些改教、兼教老師來說,照本宣科也許還行,對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的實驗教學往往就難以企及了。

隨著學?,F(xiàn)代化建設的推進,在硬件設施上有了較大的投入,一般學校在實驗室、實驗器材等方面都能配置配給,但在日常教學中,學校往往缺乏專業(yè)的實驗員,一方面,在儀器管理使用上不規(guī)范、不到位,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實驗教學需要的有關物品、開設實驗所需的準備又脫節(jié),又顯得資源不足。再者,生物實驗教學需要的一些材料往往有時節(jié)特點,難儲備,是要花錢的,在申請購置上學校領導怕花錢,認為不值得;老師又怕自找麻煩,往往選擇“息事寧人”“相安無事”的態(tài)度,讓生物實驗教學隨它去吧,一心一意推自己的“獨輪車”。

那么條件好、重規(guī)范的學校又存在什么現(xiàn)象呢?老師有專業(yè)水平,能夠按照課程要求實施實驗教學,但是由于班額大、生數(shù)多,實驗室實驗器材數(shù)量不夠,這班使用那班就輪空。再加上很多課一旦充實實驗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課堂教學耗時長,學生秩序還難以控制,被認為是費力費神還耽誤進度,所以很多老師便以講實驗代替做實驗——又讓實驗課成為“獨輪車”上的一件載物。

改獨輪為雙翼齊飛的策略思考

面對這制約實驗教學有效實施的種種桎梏,要讓我們的實驗教學回到它應有的位置上來,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又能夠做些什么呢?

一、堅定課程思想,從開全開足課程上落實師資配置。

這項工作的實施,更需要自上而下,因為如果不能真正從政策上抓落實,學校課程開全開足只能是應景式的支撐而難有根本要求上的兌現(xiàn)!這可能會觸及教育的某些深層次矛盾,如人事編制等,但如果我們能從課程改革的大局上考慮,應該會有所作為。其次是學校層面,在現(xiàn)有狀況下學校可作些必要的調整,包括策略和方法上的,如盡量讓兼職為專職,短期任教為長期任教,強化責任,認真考核,讓這些教師集中精力,二次學習,變副業(yè)為專業(yè)。再次是教研部門,要加強培訓指導,讓這些教師盡快變外行為內行。有了這樣的改變,我們的實驗教學才有了人力資源上的保證。

二、倡導敬業(yè)精神,為自身發(fā)展攢資,為學生發(fā)展負責。

《有效教學》的作者肖成全教授說,教師的成長有三個境界,一是“技”的境界,在于廣泛掌握專業(yè)知識;二是“藝”的境界,在于有效表達專業(yè)思想;三是“道”的境界,在于執(zhí)著追求專業(yè)精神。作為生物學科教師,接受多年的學科教育和學習研究,有“技”,如果僅因實驗教學煩、累而選擇回避它,那對教者而言就是自我荒廢,叛經(jīng)離道;對學生而言,則猶如看著身邊的美果甘味腐朽而不可得,喪失汲取擁有的機會。兩相比較,我們做教師的累一點、煩一點真是算不了什么。

三、加強專業(yè)研修,豐富實驗教學手段。

對于一般性的觀察實驗,可選擇適當?shù)膶嵨?、樣本、圖片等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巧妙組織。如好多實驗觀察材料,就可選擇身邊易取的動植物,既能減少教師在準備工作上的壓力,又能促進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生物,提高學習主動性,加以正確引導,還能增強學生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分工合作意識、自我保護能力等。對于驗證實驗,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辦法,突出常用實驗器材的識別、用途、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基礎內容的教學,要講清楚,示范到位,學生要親自動手,反復演練。如顯微鏡是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必須掌握的實驗儀器,能認識它,會使用它、懂保護它是顯微鏡實驗教學的基本內容,這樣的教學任務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必須要經(jīng)歷從原理引入到直接感知再到理性積累領悟的反復過程,單憑看圖背要點是難以讓學生真正把握它的使用的。對于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探究類實驗教學,更要尋求方法。有人提出,教材中有些板塊中有“邊做邊學”內容,和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在目前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難以實施。因為大多學校包括縣中這樣的學校,規(guī)模較大,平行班較多,在實驗室中實施教學,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一般學校對教材中“邊做邊學”內容在實施過程中,大多數(shù)是與課堂教學內容分離開來的。那么,可不可在課堂進行呢?下面是山東膠州曲遠娟老師對高中教材中《細胞呼吸》一節(jié)課的范例,我覺得很有參考價值。

……(課堂教學進行了8分鐘,師生探討分析了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等,引入探究實驗)

教者媒體示學習目標“實驗設計”,啟發(fā)學生思考實驗設計思路。

小組討論后交流(小組代表陳述,接受師生質詢,進行答辯)

教者點評,進一步啟發(fā)思考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逐漸形成正確的思路

教者要求學生嘗試繪制實驗裝置圖

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裝置圖、繪圖

小組展示圖,介紹設計思考,同學互評,教者啟發(fā)思考,學生逐步形成裝置圖的整體設計師生展示裝置模式圖

學生小組交流方法步驟,師生討論分析,形成對照實驗操作步驟,師媒體出示,小組分工操作,用準備好的器材用具完成實驗裝置連接操作,放置待觀察。

……

這一節(jié)課,教者通過巧妙設計將教學內容和探究實驗同堂進行,對探究實驗不是簡單的介紹方法、動手模擬,而是讓學生思考探尋實驗思路、方法、步驟,當學生對實驗裝置圖和實驗過程步驟了然于心,動手操作便水到渠成了。從時間上看,將探究實驗與知識教學同堂進行,過程緊湊,時間利用率高;從內容上看,抓住核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生科學素養(yǎng);從形式上看,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體現(xiàn)了學的主體性。我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不也可從中吸收借鑒嗎?

生物學科知識是不斷發(fā)展更新的,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發(fā)現(xiàn)真理、探求結果的方法更重要。我十分認同“知識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學方法的根據(jù)和手段”的觀點。生物學科教育要樹立現(xiàn)代教育觀,要更關心怎樣使傳授知識的過程成為掌握學科研究方法、開發(fā)學生智慧的過程,擯棄只重知識傳授無視方法探究、重文字記憶輕實驗操作的推“獨輪車”做法,讓學生通過學習,真正能夠在知識與方法,態(tài)度與精神上同步發(fā)展,這才能符合新課程要求,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深入實踐課程理念積極實施有效教學內容摘要:基于初中生物不參加中考、初中生物教學現(xiàn)狀不佳的事實,本文以新課標的高度把握新教材,以新課標的高度審視當今初中生物教育現(xiàn)狀,提出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

有效教學

1、再讀新課標:

在《生物課程標準》指導下推進新一輪初中生物課改五六年了,回過頭來再讀讀新課標,收獲頗大,新課標新在哪里?

1.1、構建課程新體系

《生物課程標準》打破了原有的學科體系,不追求學科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而是從學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要出發(fā),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構建起全新的“人與生物圈”課程體系。以生物科學宏觀研究為主線,圍繞“人與生物圈”精選和串聯(lián)了十大主題即科學探究、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生物的生殖發(fā)育與遺傳、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健康地生活。

這不僅克服了繁、難、多、舊的弊端,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事物開始,強調生物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情感體驗、價值觀等的緊密聯(lián)系,強調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體驗式、討論式、探究式等學習方式的真正達成,使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

1.2、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根據(jù)學校條件和學生學習需求,實施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jīng)濟活動、生產(chǎn)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倡導探究性學習:《標準》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1.3、架構三維新目標:

新課改把課程教育目標定位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上,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教學的基本載體,過程與方法是各種能力形成的基本條件,挖掘隱含在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則能實現(xiàn)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程不僅強調知識和技能,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作用比知識、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實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2、把握新教材

2.1、新教材知識體系

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構建的“十大主題”新教材體系,在組織知識內容時考慮到學生知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借鑒了國外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由宏觀到微觀、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到理性;由學生自身或身邊問題、現(xiàn)象開始,通過學生的探究、思維、信息加工整理,擴展應用等過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知識體系如下圖:2.2、七年級教材知識結構

2.3、八年級教材知識結構:

3、提高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學因升學,與新課標若即若離;初中生物也因升學,實施新課標沒精打采!沒有扎實的初中生物基礎,如何保證高中生物教學效率?那么怎樣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

3.1、找準初中生物的位置

3.1.1、生物課標要求

《生物課程標準》規(guī)定: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

生物科學研究在20世紀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這標志著21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時代。生物科學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轉化為社會生產(chǎn)力,顯現(xiàn)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同時,生物科學在解決人口增長、資源危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