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歷史學讀書報告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古中國與一些外來文明之間的一些關系,其應屬于榮教授的學術大成之作。榮新江教授主要是通過栗特人這一線索來闡明中古中國與西域外來文明之間的關系的。而榮教授本身就是研究栗特人與沃教的學術專家,在此書中他引用了很多學術資料與觀點。本書一開始便引入了絲綢之路的話題,點明了中外之間聯(lián)系的條件,并把它當做是“對話之路”。中國在影響世界,世界也在影響中國。其第一篇介紹的是胡人的遷徙與聚落,但主要介紹的是栗特人(即昭武九姓)。栗特人是一個來自東西方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在商業(yè)為主要誘惑條件下,大批栗特人遷往中國內陸,并在遷徙沿線形成了一系列的栗特人聚落,開始了逐步“漢化”的過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胡化中國)。其第二篇介紹的是胡人與中古政治,不過側重點依然還是在栗特人身上。其中包括高昌與中西交通的記述,突出了高昌在西域諸國中的地位。另外在此篇中還特別詳述了安祿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問題(如果我們根據陳寅恪先生“種族之分,多系于其人所受之文化,而不在其所承之血統(tǒng)”的觀點來看安祿山的話,他無疑是個地地道道的粟特人)﹑在唐朝的波斯景教家庭和敦煌歸義軍的問題(其曹氏政權,榮教授認為是栗特起源)。其第三篇介紹的是“三夷教”在中國的流行。三夷教即指沃教、摩尼教和景教。在這里,榮教授詳細探討了“三教”傳人中國的時間以及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其第四篇介紹的是榮新江教授對一些漢唐中西關系史論著的評價。集大家之言,聚名家之論,成一家之學。中古時期的西域,不只民族眾多,而且語系復雜。但最關鍵的是它又在中國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臘文明這中西方四大文明和佛教、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這東西方五大宗教的中心。榮新江教授研究西域史,用的是實證史學的方式,而實證史學講究“窮盡材料”,在這方面無疑榮教授是非常杰出的。寫出這本書,是需要大量的資料搜集的,這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因為資料的繁瑣復雜會讓人難以承受,這也正是實證史學的難度所在。雖然榮新江教授在引述資料的時候,也出現過一些紕漏(比如說,吐魯番文書所記垔吳即史籍所見“伊吾”,是王素于1983年最早提出的,而并非如論集所說是姜伯勤先生),但這絲毫也降低不了榮教授在此書上所下的心血。本書緊緊扣住栗特人這個中心,把中國內陸與西域(包括中亞和伊朗地區(qū))很自然而然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得不說,這是此書成功的一大因素。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這個栗特中心論也是此書的一個致命缺陷。要研究中古中國與西域外來文明之間的關系,如果單純從栗特這個民族出發(fā)的話,往往會遺失很多方面。的確栗特在整個西域民族中與中國的關系最為密切,但這并不能代表中西交流的全部。為了能夠更好的研究中古中國與西域外來文明的關系,我認為榮教授應該增加一點篇幅用來介紹吐火羅人、大月氏人、塞種人與中古中國的關系,并且也可以詳細地研究論述一下栗特人與吐火羅人、大月氏人、塞種人以及突厥人之間的關系。這樣可以更好的延伸一下中國內陸與西域的關系,甚至可以更好的向南延伸到印度,更好的向東延伸到波斯與敘利亞,向北可能會延伸到古羅斯人。這樣的話,《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這本書的厚度將大大增加,內容的拓展性也將更為完善。關于《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這本書,的確有很多東西讓我不能認同。其第一點,書名問題。剛開始看到書名的時候,我以為里面指的“外來文明”肯定有西域文明(今新疆地區(qū))、北部草原文明、中亞文明、西亞文明、北非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歐文明?甚至是美洲文明。但當翻開目錄之后,吾大呼上當。里面只著重介紹了西域文明(新疆和中亞地區(qū)),捎帶腳的提了一下西亞的波斯與北部草原的突厥。開玩笑的說,這就是典型的欺騙消費者(如果不是這本書好看的話,我早就打給“消協(xié)”了)。最后給榮教授提個建議,下次這本書再版的時候,希望能把書名改成《中古中國與西域文明》,這樣會更好一點。其第二點,安祿山的種族問題。安祿山出生于突厥,這一點毋庸置疑。其母阿史德氏,為突厥巫,且阿史德氏在突厥國中的地位是僅次于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族姓。由此可以推斷,安祿山的生父應為突厥的一大顯門望族,榮新江教授在此忽略了安祿山的生父問題(只是簡單了附和了一下安生父是栗特人的觀點),而轉向了安祿山的養(yǎng)父。安祿山母親的地位高貴,再嫁之人也應是富貴身。安祿山的養(yǎng)父是胡將軍安波注兄安延宴,是一個依附于突厥的胡人部族。關于這個安姓部族,很多史學前輩(也包括榮教授)都認為它是屬于栗特種族的。這也是有一定根據的,當時在突厥的栗特人又很多,很多史料與考古發(fā)現都證實了這一點。但意大利富安敦教授在所著《質子安世離及其后裔》一書中,因新、舊《唐書》記安重璋在請求改安姓為李姓時,說他所自出的武威安氏與安祿山“同姓”或“同宗”,從而懷疑安祿山是武威安氏的親屬,而富安敦教授認為武威安氏是東漢人質的安息王子安世高的后裔,這樣一來,安祿山就成為波斯人而不是栗特人了。雖然富安敦教授的觀點有不少漏洞,但這種說法我們也值得研究一下。唐朝時,的確是存在過安世高一支的后裔,這一點應該可以肯定。但也許有人會說,安祿山是營州人,與河西相差千里有余,怎么又可能說安祿山就是武威安氏呢?其實不難理解,突厥曾經控制過河西地區(qū),安氏被脅迫進入突厥也是有可能的。武威安氏,主要在河西地區(qū),而栗特人在河西有一系列的據點,說武威安氏是栗特種裔,似乎也不為過。但栗特與波斯都在中原以西,河西走廊又是一塊沃土。試想一下,東漢安世高一支經歷過東漢末年與西晉末年的動蕩以及十六國時期的戰(zhàn)亂,他們還會本分的呆在兩京地區(qū)嗎?相對而言,西北地區(qū)或許更為安全,而且更靠近他們自己的家鄉(xiāng)波斯。對于武威安氏的種族問題,以后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做進一步的探究。(前提是建立在我比較勤奮的基礎上的)或許在這本書里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只不過還沒有發(fā)現而已。說實話,我只花了一個下午去看這本書,所以也算不上是什么精讀,因為我只在里面找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其實關于栗特與沃教的研究,史學界不乏大家。像我國的陳垣、陳寅恪、唐長孺、張廣達、姜伯勤、陳國燦等先生,還有日本的桑原騭藏先生和藤田豐八先生,加拿大的蒲立本教授等等。榮新江教授只是他們其中的一個,但卻是很優(yōu)秀的一個。這本書里關于栗特與沃教的研究,應該是目前比較權威性的。在這里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解,研究中古中國與西域外來文明的關系為什么要如此強調栗特人的地位。其實隨著近年來對絲綢之路和中外關系研究的不斷升溫,史學界越來越開始關注栗特這個處在“十字路口上的民族”了。栗特這個民族原先是在中亞地區(qū),后來隨著經商的需要逐步東遷。而在東遷的過程中,栗特人在中原不斷的被漢化,同時栗特人也參與到了漢人胡化的過程。所以說,栗特這個民族是一個特殊的民族。研究它,不管是對于中國史來說,還是對于世界史而言,都是一個“充滿誘惑的神秘地帶”?!吨泄胖袊c外來文明》,這部由論文匯聚而成的著作,是目前研究中古時期中西文明關系的大成之作,無疑對后來的史學研究具有相當大的示范作用。它的意義與價值或許早已經超過榮新江教授對其的預估了,但這都不重要。因為歷史總會證明某些東西的價值的。篇二:中美關系史讀書筆記中美關系史讀書筆記隨著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來華拉開中美關系史的序幕,兩國的交往以及在國際舞臺上的交手變得愈發(fā)頻繁與密切。早期的中美關系是和平友好的,但是地位卻不近相同。中國當時是聞名于世的物產豐富的大國,小農經濟下的自給自足和重農抑商的政策,讓千里迢迢來到富庶東方尋求經濟支持的剛剛獨立的美國嘗到了甜頭的同時,也飽受貿易逆差之苦。而外來的傳教士在中國也屢屢碰壁。直到19世紀初,美商開始為了謀取高額利潤而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中美關系史由早期的友好開始有了沖突。不知是受傳統(tǒng)文化“與人為善”的思想熏陶已久還是閉關鎖國的中國不識人心險惡,中國僅憑美國表面上的順從和配合將其列為“恭順”“守法”。而“恭順守法”的美國卻在暗暗的利用中英矛盾來擴張自己的勢力和利益。寫到這里,我仍舊和幾百年前的老祖宗一樣,用善意來揣度為什么受人尊敬的麥迪遜總統(tǒng)會對友好的中國做出這樣的舉動。當然,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資金積累也許就可以解釋這些事情。畢竟在國際舞臺上,促使各國奮斗的就是本國利益。但是一方面暗地幫助英商脫手積壓貨物,聽任英國炮艦凌辱中國,在英國獲得特權之后也坐享其成,另一方面繼續(xù)保持溫和態(tài)度以贏得清政府的好感,這種做法未免太不人道。也許這樣可以使本國的利益最大化,但同時也損害了國家的聲譽和形象。從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美關系的地位就開始了慢慢的轉變。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之后,密切注視中國情況的美國眼見英國獲取了大量利益,也決定派遣使團來華簽訂條約。本來使團進京是以平等的談判態(tài)度,國務卿的指示連叩頭問題也放寬,“視實際情況自行甄辦”,“不可冒犯中國人”。但是荒唐的是,清政府竟然在進京問題上猶豫了起來,理由是“與舊制有乖”!本來幾乎對等的談判,被美國人抓住了一個現在看來很可笑的把柄,生生的變成了含有威脅的不對等談判。甚至到后來,清政府竟然表示“只要使團不堅持進京,清政府對簽約一事原則上不表示反對”。而條款的內容,由于清政府沒有事先準備,草約完全由美方提出。由于主管談判的耆英對國際事務的無知,識別不出條約各款的危害性,將嚴重侵害中國主權的領事裁判權等輕易送給了美國。望廈條約的簽訂為其他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提供了藍本,“成為中國在下一個十年當中直到天津條約簽訂之前國際關系的法律模式”。中國也從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1856年,英法侵略者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美國在列強的侵略中坐收漁利,獲得了更多的利益和特權。至此,清政府仍然天真對美國保持著良好的印象,并且將任期已滿的駐華大使蒲安臣聘為中國全權特使。蒲安臣為了美國利益擅自越權簽訂了《蒲安臣條約》后,由于美國的“合作政策”使清政府安然度過了修約的危機時期,美國竟然再一次贏得了中國的好感。而疑忌公使入境的清政府發(fā)現洋人在京并沒有構成威脅,曾國藩還把“洋人入京,不傷我宗廟社稷”稱之為“大德”。這種可笑的感恩和妥協(xié)實在是讓我無法接受,但總的看來,中國近代被侵略的歷史上,所有的妥協(xié)似乎都是只要保證清王朝的統(tǒng)治,其他的主權都可以放棄的情形。一直到清政府滅亡,這種可笑的妥協(xié)才得以減弱。在近代的中美關系史上,“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提出一方面給美國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對美國的發(fā)展有所牽絆。中國也因此受制于日本。為了使各國特別是日本承認門戶開放的政策,美國政府一再讓步。而美日兩國秘密簽訂的《藍辛—石井協(xié)定》更是為了一句虛的“兩國堅持在中國門戶開放和工商業(yè)機會均等的原則”,便承認了日本在華的特殊利益。隨著工業(yè)革命和股票市場的繁榮,美國的經濟地位躍居第一。一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勝國舉行的巴黎和會,威爾遜總統(tǒng)以救世主的心情前往。他設想由國際聯(lián)盟來協(xié)調國家關系,安排世界事務,并提出的十四點“世界和平綱領”。和會期間,為了使他的“十四點”得到其他各國的認可,在山東問題上的妥協(xié)和讓步使他遭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譴責。而中國代表第一次拒絕在簽字也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空前的事情。而在之后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中,盡管中國面對美日等強國,仍舊做出了讓步,沒有完全實現中國的愿望,中國畢竟還是基本上收回了山東利權。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上,華盛頓會議是中國第一次沒有喪失更多的權利,而爭回一些民族權力的國際交涉。自此,也許是因為有了與各國談判成功的經驗,中國的對外交往逐漸趨向正常,在國際上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在國共兩黨的選擇問題上,美國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直接導致了新中國成立后中美冷戰(zhàn)的格局。由于蘇聯(lián)勢力的擴張和日本的牽制,美國在遠東急需一個國家來維持局面,而這個國家毫無疑問是中國,所以美國政府需要一個親美的政府來完成這個計劃。而美國一開始的設想是支蔣容共,并不想卷入內戰(zhàn),但是隨著兩任駐華大使對兩黨關系調處的失敗,美國逐漸將政策轉變?yōu)榉鍪Y反共。自此,共產黨對美國徹底失去了信心和信任。而國民黨在戰(zhàn)爭后期的節(jié)節(jié)敗退也讓美國決策者對國民黨的失敗確信無疑。于是他們開始全力阻撓全中國的解放并堅持敵視中共、敵視中國革命的立場。這個僵硬的立場知道新中國成立也沒有松動。而隨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破成功,美國一方面急需遏制中國,一方面不得不接受中國作為世界主要力量崛起的現實。1950年代末期,美國掀起了反思對華政策的潮流,中美之間的交往逐步解凍,從民間到政府,直至尼克松訪華,經歷了近20年冷戰(zhàn)的中美關系逐步恢復正常。中美關系史仍在繼續(xù),但我相信隨著中國的崛起,兩國間的利益沖突勢必會引起新的政策調整和世界動蕩。大國的崛起總會伴隨著戰(zhàn)爭和硝煙,而中國也一定不會像一百年前的中國一樣任人宰割。兩國間的較量究竟是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參考書目:陶文釗,何興強《中美關系史》孫哲《美國國會與中美關系案例與分析》篇三:國際關系史讀書報告程淼20210558工管02班國際關系史讀書報告程淼20210558工管02班國際關系史是研究世界范圍內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集團與國家集團間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文化等相互關系綜合發(fā)展的一門學科。對此我也是十分感興趣的,整個世界就是處在相互控制相互制約相互掠奪的無限循環(huán)中。誰強誰就有侵略別人的力量,弱肉強食在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缺少的。不過為了整體的發(fā)展以及大多數人的利益,有時必須保證相對的平衡。在讀了漢斯·摩根索的《國家間政治》一書后才寫了后面的讀書報告,分別如下:1、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觀法則所支配的。漢斯·摩根索將政治視為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觀法則所支配的。他對于人性是采用悲觀的觀點,認為人性是惡的。他正是以此而出發(fā)點來看待政治的。政治與人本身就是密切相關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天生就有群居的習慣,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必然產生政治。如果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待政治,那么首先應該應該看到的就是人的社會性。然后再討論人的性善性惡的問題。漢斯·摩根索把人性惡視為他政治哲學的基石,并把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這對于我們理解漢斯·摩根索的國際政治觀點是非常重要的。2、漢斯·摩根索討論了權力與利益之間的關系。認為應該以權力限定利益是普遍適用的,利益支配著人的行動。權力是利益得以實現的保證。一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自己的利益取決于自身在國際政治系統(tǒng)中的權力地位。而利益的差別是取決于權力的差別的,也就是說利益因權力的不同而有差別。當然一個國家的具體利益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國家的特殊國情,但是這個國家利益的實現必須要有相應的權力的保障。權力大能夠實現的利益就大一些,權力小能夠實現的利益就小一些。如果一個國家對于利益的需求超過了這個國家的現實的權力,那么它的利益的實現就非常困難,甚至影響這個國家本來能夠獲得的與其權力向適應的利益的實現。因而每一個國家在考慮自己的利益時候必須要考慮到自己的權力。使利益與權力相協(xié)調,實現國家利益的最佳方式是讓自己的國家獲得更大的權力。3、作者認為政策的好壞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能否轉換成成功的政治行為。道德與政治行為間不可避免的存在相互對立,道德不能以抽象的公式用于國家行為,政治家不能因不符合道德的準則而放棄成功的政治行為。在西方政治學中將政治與道德區(qū)別開來的是馬基雅維利,馬克思對此有很高的評價。政治與道德的關系可以說是政治學永恒的主題之一。就中國而言將政治與道德的分離是由法家開始。這完全體現了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政治與道德總是若即若離的,任何統(tǒng)治者總是喜歡穿上道德的外衣。從政治實踐來看不考慮到的正政策是很難做到的??傊?,一點也不考慮道德的政策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為了道德而防止成功的政治行為也是不足取的。政治家就是有要是非凡的智慧,在政治行為、政策、道德之間把握微妙的平衡。4、普遍的道義法則與特定的國家道義不能混為一談,因為國家道義是權力與利益的密切結合。這一點常常令人想起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原理。其實道義法則本身就是因為時空國度而有差別。有時真覺得這一點是廢話,但是作者的確考慮到了不同國家的利益與權力的特殊性。如果仔細的考察下當時作者所處的國度背景,就會覺得作者這一觀點是針砭時弊的。我個人覺得這是針對普世主義。從歷史上看普世主義給美國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有時這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不符合實用主義的原則。5、政治現實主義同其他學說的區(qū)別在于強調政治領域的獨立性,強調權力的政治作用。因此在現實主義看來,權力是一種控制,支配他人的能力。國際政治是一種增強,維護和顯示權力的斗爭。政治領域的獨立性是不容否定的。這也是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前提。政治的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運作,強調權力的政治作用也無可厚非。權力本身如果同利益脫鉤,他們它本身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國際政治本身就是國際政治主體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進行的斗爭。如果把國際政治之看成是“一種政治是一種增強,維護和顯示權力的斗爭”是非常片面的。當然這也并非作者的本意。6、國際沖突的現實性也是人容易萌生渴求國際和平的渴望。作者提出了用權力制衡實現國際國平的構想。但作者有認為這一點也不能最終實現國際和平。作者提出了世界政府的構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權力斗爭本身是不可避免的。這有由于不同國家的權力與利益的的特殊關系造成的。是由于不同國家處于不同的時空而的利益差異所造成的。利益是與各國的利益沖突與實力不均使國家間的權力斗爭不可避免。國際社會本身就存在著對于國家權力的限制力量,但是國際社會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世界,并不存在一個世界性的政府。國家之間的差異也是非常絕大的的。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作者提倡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方法。在國際政治系統(tǒng)中,各種社會政治力量之間的平衡起著維系國內穩(wěn)定的作用。權力制衡指一種力量分布的客觀狀態(tài),又指國家為取得對自己有利的均衡狀態(tài)而主觀采取的政策和行為。摩根索還認為,社會沖突來源于人的權力欲,而國家無限擴大自己權力的欲望,會在一定國際條件下導致戰(zhàn)爭,尋求普遍和平只靠制約權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改造國際環(huán)境。作者提出了“恢復傳統(tǒng)外交→國際和解→國際共同體→一個有中央政府的世界國家→世界和平”的思路。但是這種觀點缺乏現實主義的的基礎,也不是實用主義所應當采取的辦法。因為強有力的世界政府并不現實。就一國而言,強大的中央政府也不一定能夠保證本國的和平,更不用說世界政府了.7、權力、國家利益、意識形態(tài)、道義原則是作者探討的重點。摩根索推崇以權力限定國家利益,以國家利益確立對外政策目標的現實主義原則。他強調了意識形態(tài)為權力斗爭服務的一面——意識形態(tài)被利用來為權力斗爭辯護,使權力斗爭合法化,披上合法的外衣。作者反對冷張時代美國反對中國的政策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與國家權力利益關系的態(tài)度。從權利斗爭的角度來看待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之處。我覺得作者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論述過于片面,他完全將意識形態(tài)視為政治斗爭的工具。而沒有考慮政治家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信仰本身具有堅定性他在無形中對于政治人施加影響。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覺有某種觀念而且并不存在兩個政治信念完全相同人。人總是無形之中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這個世界。因而只把意識形態(tài)看成政治斗爭的工具并不妥當。8、國家間的政治與國際政治在漢斯·摩根索的時代國家間的政治與國際政治應該等同,但是現在看來二者已將不是完全重合的。因而在當今的國際社會出現了大量的國際組織,他們成為新的國際關系的主體。因而,國際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因此在新的國際背景下必須考慮國際組織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漢斯·摩根索的國家間的政治就不那么適合時代的需要了。必須重新結合當代的國際關系來分析應當具體采用怎樣的政策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這是一門需要深入研究的學問。篇四:國際關系讀書報告現當代國際關系史讀書報告——讀沃爾茲《國際政治理論》肯尼思·沃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作為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之作,一直是國內外國際關系或國際政治學科的必讀書目。對任何國際關系學方面的學者而言,不論他是現實主義的、新制度主義的還是建構主義的,都避不開沃爾茲的理論。迄今為止,這本書仍然是國際關系方面被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對于初學者,這本書有些難度,尤其是習慣了看中國學者的書,習慣了間接地從別人的分析中接受知識,再來看這本邏輯性極強的書,更是有些吃力。在此,特將自己的收獲寫成讀書報告,以促進日后的學習。其次是全書內容提要。全書正文共分為九章內容。章節(jié)標題具體如下:第一章:規(guī)律與理論:闡述了理論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繹理論較之歸納理論的優(yōu)點。第二章:還原主義理論。第三章:系統(tǒng)方法與理論。第四章:還原方法與系統(tǒng)理論:反思了還原方法和系統(tǒng)方法的缺陷后闡述了國際政治系統(tǒng)理論應包含怎樣的內容及可實現和不可實現的目標。這三章批評了還原主義方法為什么不能夠解釋國際政治結果。第五章:政治結構:介紹區(qū)別于經濟、社會及其他領域的政治結構是如何被構建出來的第六章:無政府秩序與均勢:考察了無政府狀態(tài)的特性以及國家在系統(tǒng)中預期的可能變化。第七章:結構性原因與經濟效果。第八章:結構性原因與軍事效果。第九章:國際事務管理。這三章則是對國際政治的結構理論進行檢驗,比較了不同的國際系統(tǒng),并對系統(tǒng)結構發(fā)生變化時,行為與結果會有什么樣的差異進行了闡述??梢哉f本書的結構是嚴格按照作者在開篇中提出的本書試圖解決的三個問題而展開論述的,即:第一,試圖對已有的重要的國際政治理論與方法進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對現存理論的缺陷加以修正后,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國際政治理論;第三,對新建理論的適用性進行檢驗。①因此,本書可以清晰地劃分為四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詳細闡述了究竟什么是規(guī)律、什么是理論、如何建構理論、如何檢驗理論等問題,并且比較了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的優(yōu)劣。在這一章中,沃爾茲在闡述他的國際政治理論之前,首先澄清了人們對理論的種種偏見和誤解,向讀者表明了他是在嚴格的科學哲學標準的意義上使用“理論”一詞的,同時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他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去一步一步展開他的理論建構的。沃爾茲理論構建的過程非常明晰:首先檢驗已有的重要理論和方法;然后修正現存理論的缺陷,建構一種全新的理論;再檢驗這一新理論的適用性。沃爾茲提出,實現這些目標,首先就要闡明什么是理論,以及對理論進行檢驗的必要條件。沃爾茲指出許多國際政治學者未能厘清“規(guī)律”“理論”等詞的科學應用規(guī)則,導致詞匯的錯用、濫用,這最終將引致理論的瑕疵與缺陷。沃爾茲定義下的理論是超脫于現實之上的,他認為國際政治理論應當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將理論希望解釋的東西添加到理論中去。在沃爾茲的定義中,“規(guī)律”闡明變量之間的①[美]肯尼思·沃爾茲著:《國際政治理論》,信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頁。聯(lián)系,而變量則是具有不同價值的概念,即,“規(guī)律”是對事實的一種觀察。而“理論”則是對規(guī)律的解釋,或者說是為了解釋事實而進行的思辨過程。在此,沃爾茲與其他國際政治學者劃清了界限:沃爾茲反對將理論視為關于某一特定行為或現象的規(guī)律的結合或系列,他認為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數據并從中總結出更多的關聯(lián)性,但不能給出任何對原因的解釋。因此沃爾茲反對歸納法,因為歸納法只能解決問題的片段,將這些片段相加不能得出任何對事物的解釋,要被認知的客體是無窮的,我們無從知道該將哪些部分相加,也無法得知這種相加是否合適。沃爾茲認為在理論中除了有通過歸納法得出的描述性信息外,還應有理論范疇,而理論范疇只能被創(chuàng)造不能被發(fā)現。在加入理論范疇的考量之后,我們對理論的檢驗標準將是“它有多大的解釋力”而非它是否與現實相符。沃爾茲認為,理論與現實相關,然而理論本身需要獨立于現實世界。事實不決定理論,對同一個事實可以有多個理論適用,理論可以被不斷替換,而現實世界的規(guī)律將永久保持不變。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這一部分集中批判了還原主義的(reductionist)理論和方法,為我們揭示了為什么還原主義在解釋體系層次的國際政治結果方面是失敗的和不成功的,向我們說明了僅僅通過對國家層次的現象和行為的研究,是不能真正理解體系層次的國際政治的。同時還考察分析了理查德·羅斯克蘭斯(richardrosecrance)、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n)、莫頓·卡普蘭(mortonkaplan)三位倡導使用系統(tǒng)方法研究國際政治的理論家的不同理論,指出他們的理論并不是真正的系統(tǒng)理論,他們最終還是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還原主義的錯誤中。沃爾茲認為許多國際政治學者未能采用適當的研究程序,他們關注研究使用的方法,卻未曾關注過方法背后的邏輯。國際政治是一個過于復雜且龐大的領域,僅用還原方法不足以構建一個有力的解釋,因而我們需要采用一種系統(tǒng)分析的方法。沃爾茲提出了理論檢驗的方法,并指出許多學者因為邏輯混亂且未能嚴格按照檢驗要求對自己的理論進行檢驗導致得出錯誤的結論或推演出無法自圓其說的理論。在第二和第三章中,沃爾茲就采取了他的嚴格檢驗方法檢驗了一些流行的理論。沃爾茲的檢驗方法包含以下幾個步驟:一是陳述接受檢驗的理論;二是從中推導出假設;三是對假設進行經驗性或觀察性檢驗;四是進行第2和第3步時使用該理論的術語定義;五是控制或去除該理論意外的干擾變量;六是設計一些不同的、嚴格的檢驗;七是如果無法通過檢驗,思考是應該放棄這一理論抑或修正之或縮小其所解釋的范圍。第二章中,沃爾茲以霍布森—列寧帝國主義經濟理論為例討論了還原主義理論方法的局限性。在本章中沃爾茲精彩的演示了如何將他提出的理論檢驗方法運用到檢驗流行的理論中去。沃爾茲對霍布森-列寧帝國主義經濟理論的三個基本假設在邏輯上提出質疑,并用史實和現實觀察反駁了這三個基本假設,否定了這一理論在邏輯上的有效性。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三個基本結論是:帝國主義政策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后的必然選擇;資本主義必然導致帝國主義,而帝國主義之間必然發(fā)生戰(zhàn)爭;由此推導出資本主義世界必將滅亡。沃爾茲最后證明霍布森—列寧帝國主義理論是一個充滿缺陷的理論,而這一理論的缺陷,也正是還原主義方法的缺陷:還原法的實質是通過研究各組成部分來理解整體,然而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理論在宣稱具有普遍性的同時其本身卻往往只是一個片面的理論。在闡述了還原方法的缺陷之后,沃爾茲在第三章中批評了過去流行的幾種系統(tǒng)方法和理論。沃爾茲首先闡明了什么是系統(tǒng)方法,并將其與分析性方法相比較。分析性方法是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在物理學界等到廣泛應用,其實質是將整體還原為分離的個體,然后檢驗各部分的性質和彼此間的聯(lián)系,而對整體的理解是通過對處于相對簡單狀態(tài)的各要素的研究以及對其聯(lián)系的觀察得來的。分析性方法是有效的,然而只有在系統(tǒng)層次的影響不存在或是異常微弱的情況下分析性方法才是充分的。倘若結果不僅受到變量性質和彼此聯(lián)系的影響,而且受到其組織形式的影響,此時我們必須采納系統(tǒng)方法。沃爾茲分析了三個常被認為是系統(tǒng)理論的國際政治理論。首先是理查德·羅斯科蘭斯的理論,沃爾茲認為這一理論缺乏一個系統(tǒng)層級的概念,只構建了一個框架。這一理論完全不是系統(tǒng)理論,是只能被當成是組織復雜主題的一套范疇。而斯坦利·霍夫曼的問題在于,他將“結構”定義為一個諸多項目的集合,由此導致了原因的混亂以及原因和結果的混淆。而卡普蘭復雜的系統(tǒng)理論則有三個主要問題,而這三個問題也是沃爾茲在后文中所著力介紹的:1.均勢理論適用于任何存在著兩個以上國家單元的自助體系。國際政治中的均勢理論只是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關于單元行為結果的理論。2.只有在系統(tǒng)層次發(fā)揮誘因作用時,才使用系統(tǒng)方法。必須將系統(tǒng)單元的屬性與互動和系統(tǒng)結構的定義相區(qū)分。3.只有在系統(tǒng)的結構與互動的單元之間具有相互作用時才需要采用系統(tǒng)方法。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在這一部分中,沃爾茲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國際政治的系統(tǒng)理論。第四章在對還原主義理論和各式各樣的所謂“系統(tǒng)理論”的缺陷加以反思的基礎上闡述了系統(tǒng)層次的國際政治理論應該包含什么內容,以及這種理論的解釋力和解釋的范圍,可以說是承前啟后的一章。第四章在總結了還原方法和系統(tǒng)方法的問題之后,提出了這一命題:理論解釋行為的規(guī)律性,使人們預期互動單元所產生的后果將發(fā)生在某一限定的范圍之內,但國際政治行為體的行為是不確定的,國際政治理論必須對這些不確定的行為加以解釋;行為主義方法通過建構關于國家行為互動的命題來建構國際關系理論,然而,單元層次的論述并不能解釋在系統(tǒng)層次觀察到的現象。由于行為者及行為的多樣性無法與結果的多樣性相對應,因此,我們知道系統(tǒng)在發(fā)揮作用,因而建構一個國際政治系統(tǒng)理論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那么沃爾茲設定的國際政治理論是怎樣的呢?按照第一章中給出的關于理論的嚴格定義,沃爾茲設定國際政治系統(tǒng)理論的范圍,即這一理論能夠描述既定系統(tǒng)內國家行為和互動可能產生的后果的范圍,顯示這一預期的范圍如何隨著系統(tǒng)的改變而變化;它可以告訴我們具有不同結構的系統(tǒng)會施加什么樣的壓力,提供何種的可能性;它不能告訴我們系統(tǒng)的單元如何,以及怎樣有效地回應這些壓力和可能性,意即,這一理論無法解釋細節(jié),而解釋細節(jié)或某一史實也非該理論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沃爾茲認為如同歷史一樣,國際政治理論是根據某一時期的大國來書寫的。在一個系統(tǒng)中,主要行為體的行為以及互動對所有國家或公司命運的影響要遠遠大于次要行為體的影響。這一理念貫穿了本書的后半部分,沃爾茲建構國際政治理論的努力建立在小數目系統(tǒng)的基礎之上,第七和第八章正是以這一理念為基礎。第五章闡明了政治結構是如何產生的,以及這種結構與組成系統(tǒng)的單元是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沃爾茲特別關注結構的作用。結構可以對行為和結果提供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的解釋,在第五章中,沃爾茲詳盡解釋了政治結構的產生過程。沃爾茲對結構的定義有別于其他政治學者,一般論者將結構視作一種補償機構,在輸入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保持結果的一致性。沃爾茲將結構當成是一系列約束條件,結構限制和塑造了行為體和機構,并促使行為體和機構在存在差異的前提下篇五:中蘇關系史綱讀書報告中蘇關系史綱讀書報告中國和蘇聯(lián),亞洲版圖上最大的兩個國家。幾十年間,中蘇關系始終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神經,直至今日,中俄關系仍然是世界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1917-1991年間,兩國的歷史可謂風起云涌、波瀾壯闊。而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中蘇關系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不到百年的時間,從早期支持中國革命到70年代雙方幾近動用核武器,兩國關系多次大起大落,其復雜性導致我們無法為蘇聯(lián)對中國的影響進行概括。但是,我們可以從中蘇交往的過程中發(fā)現很多有價值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引起的反思對中國今后的外交策略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將思想的碰撞視為中蘇之間最早的交流。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fā),此時,中國雖已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但仍深陷軍閥混戰(zhàn)的泥淖無法自拔。社會主義的思潮在中國的年輕的知識分子之間引起爭議。部分國人渴望“救國新路”以結束分裂的局面,強大國力。但也有人評價布爾什維克的行為是“得寸進尺”。社會主義的思潮在此時是很不清晰的,因此國人十分關注蘇聯(lián)的發(fā)展。新生的蘇聯(lián)此時也充滿著革命的熱情,迫切的想輸出革命。中蘇的早期交流應運而生。孫中山一度“以俄為師”,并接受了蘇聯(lián)很大的援助。在援助的背后我認為中蘇出發(fā)點是有所差異的。中華民國方面:當時的首要任務是建立獨立的民主主義共和國,且孫向日、美求援無果,因此可以將“以俄為師”視作一種建設國家的無奈之舉。蘇聯(lián)方面:對中國輸出革命,試圖將中國拉進社會主義陣營。當然,對于蘇聯(lián)的革命熱情要予以正面的肯定。在“五四”期間,蘇聯(lián)“愿將沙俄政府略奪的一切歸還給中國人民”、“放棄一切特權”,民眾也因而心存感激。國民黨的軍備建設也離不開蘇聯(lián)。蔣介石正是受到蘇聯(lián)的啟發(fā),才致力于組建國民黨自己的軍隊;聞名全國的黃埔軍官學校也是在蘇聯(lián)軍事顧問參與設立的;“臺兒莊大捷”等著名戰(zhàn)役也少不了蘇聯(lián)軍事專家的指導。在這一時期,蘇聯(lián)對中國的幫助絕不僅僅是“人道主義熱情”,不要忘記蘇聯(lián)是想將中國拉入社會主義陣營,這是中國解放前的主旋律。1924年,民國政府聯(lián)俄聯(lián)共,對國民黨有利有弊。共產黨加入國民黨,蘇聯(lián)的援助大半落入國民黨手中。同時,共產黨積極地鼓勵罷工等運動,這是部分國民黨員不可容忍的。因此黨內摩擦不斷,很大一部分來自受共產國際控制的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心目中,蘇聯(lián)的形象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一個無私援助友好國家變成了一個威脅民國國家安全的隱患?!拔逶轮甘尽焙翢o保留地表達了蘇聯(lián)的態(tài)度:通過中國共產黨積極加入國民黨來改變國民黨的構成,同時鼓勵組建共產黨的軍隊。這一指示直接導致武漢國民黨“分共”,而共產黨也自動退出以示抗議。值得一提的是中蘇斷交后的“同江戰(zhàn)役”引發(fā)的思考。戰(zhàn)役最終以中方慘敗而告終,但中共公開表示支持蘇聯(lián)、推翻現政府。這是他們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基本觀念:世界以階級劃分。蘇聯(lián)是社會主義大本營,是唯一的依靠。中共直接受到共產國際的指揮,當時的共產黨甚至可能覺得蘇聯(lián)的意義甚于祖國。只考慮階級性卻不考慮民族性,這樣的思考方式我不敢茍同。陳獨秀是這一時期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是最早“覺悟”的人之一,也是中共的元老。在武漢政府“分共”之后蘇聯(lián)批評“右傾投降”。同江戰(zhàn)役之后陳獨秀批評中共“不能片面宣傳擁護蘇聯(lián)”“這樣對我們不利”。結果陳獨秀被直接開除黨籍。陳獨秀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教育咨詢服務辦學許可證轉讓及服務協(xié)議3篇
- 2025年臨時用工合作協(xié)議確保二零二五年度客戶服務品質3篇
- 2025年二零二五企業(yè)倉儲物流場地租賃服務合同3篇
- 2025年度年度影視行業(yè)兼職演員聘用協(xié)議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銷售團隊保密責任協(xié)議
- 2025年度新型城鎮(zhèn)化工程款結算與進度管理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全新競業(yè)協(xié)議解除后一個月競業(yè)限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車購買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公司與個人合作代收代付電商業(yè)務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產品電商平臺用戶行為分析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4年遼寧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啟明計劃工信部青年人才
- 《陸上風電場工程設計概算編制規(guī)定及費用標準》(NB-T 31011-2019)
- 居家服侍老人協(xié)議書
- 2024年-(多附件條款版)個人汽車租賃給公司合同電子版
- 建工意外險培訓課件
- 三年級必讀書目《格林童話》閱讀測試題(附答案)
- 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挑戰(zhàn)與機遇
- 三級(高級)電子商務師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社區(qū)宣傳工作方案及措施
- 安全教育主題班會:防恐怖、防極端、防不法侵害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