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怨恨滋生與道德人格扭曲_第1頁
學生怨恨滋生與道德人格扭曲_第2頁
學生怨恨滋生與道德人格扭曲_第3頁
學生怨恨滋生與道德人格扭曲_第4頁
學生怨恨滋生與道德人格扭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生怨恨滋生與道德人格扭曲

怨恨是一種負性情感。學生一旦滋生了怨恨,就會不可避免地給自己的身心發(fā)展帶來危害。而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會影響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這不僅僅會衍生出不道德或反道德的心理和行為,更為嚴重的是導致道德人格上的扭曲。那么,學生怨恨的滋生何以會使自身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呢?本文擬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一、學生怨恨:涵義及其滋生怨恨是一個心理學術語,但是心理學學科卻對這種負性情感缺乏專門的研究。相反,在哲學界卻有一些學者對怨恨有過深入探討。其中,以德國的尼采和舍勒最負盛名。他們對怨恨的分析無疑為我們揭示學生怨恨的內涵提供了借鑒意義。尼采在其《論道德的譜系》一書中首次把怨恨當作一個現(xiàn)代性的概念來加以分析。他認為,怨恨只是會發(fā)生在那些軟弱者、無能者、地位卑微者身上。而有力者、強者、高貴者很難產生怨恨。為什么軟弱者、無能者、地位卑微者會產生怨恨呢?因為這些人并不去做出直接的反應,也沒有去做出一番事業(yè)的愿望與動力,或者說他們不愿付出直接的努力,其結果是他們無力獲得有力者、強者、高貴者所擁有的肯定價值。而當無力獲取這些肯定價值之時,他們就會體驗到一種挫折感,從而在心中積聚著一種不滿的情緒或仇恨,這種情緒與仇恨長期壓抑在內心,沒法直接地向有力者、強者、高貴者釋放出來,從而轉變成怨恨。舍勒在其名著《價值的顛覆》一書中則對怨恨做過最為系統(tǒng)的闡述。在舍勒看來,怨恨這種情緒是怨恨者的“暗中惱怒”,即對他人的傷害所帶給自己的某種情感波動和情感激動進行持久性地強抑,避免讓自己有所表現(xiàn)或直接地行動。而出現(xiàn)這種強抑情緒的根源則在于自身的無能為力感?!霸购蕻a生的條件只在于:這些情緒既在內心猛烈翻騰,又感到無法發(fā)泄出來,只好‘咬牙強行隱忍’——這或是由于體力虛弱和精神懦弱,或是出于自己害怕和畏懼自己的情緒所針對的對象?!雹購哪岵珊蜕崂盏恼撌觯覀兛梢园l(fā)現(xiàn)他們對怨恨的意涵持有以下的基本觀點:第一,怨恨是一種因體驗到傷害或挫折而引發(fā)的不滿或敵意性情緒;第二,這種情緒被自己心有不甘地壓抑或隱忍在內心無以宣泄,換言之,怨恨者無法對傷害者等作出直接的情感或行動上的反擊和回應;第三,對情緒的壓抑或隱忍則是源于自身的軟弱無力,或者說,自身是一個弱者、無能者、地位卑微者。由此,我們可以把學生怨恨界定為:它是學生在教育生活中體驗到傷害或挫折后所生發(fā)的一種不滿或敵意情緒,這種情緒因自身的軟弱無力而被迫壓抑或隱忍在內心無以宣泄。從這一內涵的界定可以看出學生怨恨實質包含了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即傷害或挫折、壓抑或隱忍以及軟弱無力。這三個要素在學生怨恨的形成中發(fā)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傷害或挫折是學生怨恨形成的前提性條件。在怨恨生發(fā)之前,學生必然體驗到了某種傷害或感受到了某種挫折。弗林斯就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說:“怨恨出現(xiàn)在情感上一直受到傷害或挫折的人身上,它是由一種對挫折或傷害的反向抵抗所激起的。”②這里的傷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于他人對自身權益的侵犯或對自身的正常性需要的隨意剝奪;二是來自于物的因素對自身的傷害。如缺乏人性意蘊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發(fā)展的阻礙、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對弱勢學生權利的損害等。學生在體驗到這些傷害后往往會產生報復或仇視的心態(tài)。挫折感受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源于對肯定性價值的難以獲取性,學生一旦無力獲取這些價值,他就會體驗到一種挫折感,從而對肯定性價值產生惱恨的情感。實際上,怨恨學生也對肯定性價值有著強烈的“愛意”,只不過得不到它就把惱恨投射到這種肯定性價值身上。“怨恨之人本來也愛他在自己的情狀中所恨的事物——只是由于不曾占有它們或無力獲取它們,恨才發(fā)泄到這些事物上?!雹圻@在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和葡萄”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狐貍經歷了無數次的跳躍但仍然夠不到葡萄,于是在狐貍心中,葡萄就逐漸失去了它們那多汁的外表。最后,厭倦了徒勞跳躍的狐貍就會認為,葡萄無論如何都是酸的。這里,狐貍在獲取肯定性價值(葡萄)的過程中經歷的挫折感使得它對葡萄產生了惱恨之情。二是根源于學生與同學加以比較的心態(tài)。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自身缺乏同學的特質(學識、能力、品性、外貌等),從而產生了挫折意識,對同學的特質產生了嫉妒之情。壓抑或隱忍是怨恨這一情緒的最根本性表征。它是指把自己的不滿或敵意情緒壓抑在內心,不讓它當場發(fā)泄?;蛘哒f,在面對他人的傷害或體驗到某種特質而無以獲取時,不對傷害者或特質擁有者作出直接的情感或行動上的反應,而是采取忍氣吞聲的方式來壓抑之。如果學生在滋生了不滿或敵意情緒后,他能夠即時地加以宣泄,如向造成這種不滿或敵意情緒的他人破口大罵或揮舞拳頭等,那么這些情緒就很難轉化為怨恨。只有在產生了不滿或敵意情緒后,他不敢發(fā)泄而被迫隱忍于內心時,這些情緒才轉化為怨恨。怨恨所具有的這一要素是其區(qū)別于其它相關負性情感,如憤恨、憎恨、仇恨、嫉妒等的關鍵因素。實際上,這些情感都包含了對人產生不滿或敵意的意涵,但憤恨、憎恨、仇恨、嫉妒之人有可能讓這種不滿或敵意情緒得以直接宣泄或者說直接訴諸于行動。“報仇心切的人將自己的感情訴諸行動,進行報復;懷恨的人傷害對手,或至少向對手說明‘自己的看法’,或只在其他人面前厲聲責罵他;嫉妒者見財眼紅,拼命想要通過勞動、交換、犯罪或強力把財富弄到手?!雹苡捎谶@些人最終未能隱忍或壓抑住自己的不滿或敵意情緒,而是作出了直接的情感或行動上的反應,所以這些情緒很難轉化成怨恨。軟弱無力是學生怨恨形成的決定性因素。這種軟弱無力使得怨恨學生始終是以一個虛弱者或無能者的形象呈現(xiàn)在他人面前,這種虛弱或無能要么是力量上的缺乏、權威的不足,要么是自身的內外素質不如被怨恨的對象。虛弱或無能最終導致了怨恨學生在欲求或競爭中的無力勝出,在受到打擊或侵犯時的無力報復。尼采曾經把這種軟弱無力理解為是反動力戰(zhàn)勝能動力,反動力戰(zhàn)勝能動力的結果是產生“拒絕回應”的怨恨之人,“反動力的任務總是遏制行動。它們通過另一種我們能感覺到效果的行動來分解、推延或阻礙行動。與之相反,能動力爆發(fā)創(chuàng)造力,為了能夠迅速準確地作出調整,它選中某一刻,某一有利的時機,朝著既定的方向迸發(fā)創(chuàng)造力。這樣便形成了敏捷快速的回擊。”⑤軟弱無力之人缺乏的就是這種作出快速回擊的能力。實際上,軟弱無力與怨恨學生的隱忍或壓抑存在必然的關聯(lián)。怨恨學生之所以采取隱忍或壓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一個軟弱無力者。如果他是一個強者而非軟弱無力者,他就不會隱忍或壓抑自身的不滿性情緒,而是會采取直接的進攻或情感上的即時性反應來表達自身的委屈與不滿。因為“進攻的激情必然屬于強者,正如復***積怨必然是弱者的屬性一樣。”⑥通過對學生怨恨的三個要素的分析,我們可以揭示出學生怨恨滋生的條件。傷害或挫折是學生怨恨產生的充分條件,而學生的軟弱無力是怨恨滋生的必要條件。兩者的交互作用才是學生怨恨滋生的充分必要條件。實際上,傷害或挫折只是使學生產生報復、惱恨和嫉妒等不滿或敵意情感,這些情緒并不是怨恨,它們只是怨恨的初始形式。而報復、惱恨和嫉妒情緒能否變成怨恨,決定性因素是學生是否是一個軟弱無力者。如果學生是一個強者,那么他就會對傷害者或卓越者作出直接的抗爭或回應,從而讓這些不滿或敵意情緒得以直接宣泄,使怨恨無以滋生。相反,如果學生是一個弱者,因此不能對傷害者或卓越者作出直接的情感上或行動上的反應,那么,這種不滿或敵意情緒就會被自己壓抑或隱忍在內心,變成怨恨。如報復這種情緒一旦產生,學生就會伺機進行報復。如果抓住機會施加了報復行為,學生的報復心得到滿足,報復意識就此得以解除。但是,如果他是一個弱者,一直都不敢對傷害者施加報復行為,那么,其報復的欲望就會逐漸沉淀為怨恨。二、道德人格扭曲:一種植根于怨恨的分裂性道德人格一個正常學生往往會對善的、好的和高貴的價值產生欲求之意,而對惡的、壞的和低賤的價值產生著深深的鄙視。相反,那種對惡的、壞的和低賤的價值深表贊同,而對善的、好的和高貴的價值表示鄙視的學生則是道德人格喪失的重要表現(xiàn)。而所謂的道德人格扭曲是指內心向往和追求善的、好的和高貴的價值,但其外在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對善的、好的和高貴的價值加以貶低、詆毀或歪曲,虛偽地欣賞其內心所鄙視的惡的、壞的和低賤的價值。所以,道德人格扭曲者在根本上就是一個道德人格分裂者。人格分裂者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人的內在自我與外在自我的分離,也即外在表現(xiàn)與內在想法處于不一致的矛盾狀態(tài)??贫靼堰@種分裂描述成“面具”與“真實自我”的沖突。“‘面具’不是‘自我’,而是與我無關的東西。戴面具是為了隱蔽,不露真相,給自己加上一副別人的、非自己的面目。”⑦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學生的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呢?我們認為怨恨是引起學生道德人格扭曲的最根本原因。正是怨恨導致學生的道德人格處于分裂狀態(tài),其真實的道德自我被遮蔽,而將虛假的道德自我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引起學生怨恨的誘因除了傷害性因素之外,還有就是學生體驗到的挫折因素。這種挫折因素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無法獲取的肯定性價值;二是自身所羨慕的他人的特質。無論是肯定性價值還是他人特質都是學生內心深深地喜愛著的善的、好的和高貴的價值。但是由于自己無法擁有這種價值或特質,因此,這些價值或特質反而會對他形成一種生存性緊張和壓抑,讓自己體驗到一種無能感和精神上的折磨,為了從這種無能感和精神折磨中解脫出來,他只有去貶低善的、好的和高貴的價值,阿Q式地去肯定或推崇那種惡的、壞的和低賤的價值。“怨恨者之所以要否定某個價值主體或價值載體和某種價值的關系或者對肯定的或等級高的價值進行貶低,目的是要減弱自己對它們的欲望并消除自身的無能體驗。一個強烈地渴望占有某人、某物或某種價值但卻求之不得的人,會感到自己很無能并因此備受折磨。一旦他通過價值貶低讓被欲望之物變得不值得欲望,他就會從折磨人的無能體驗中解脫出來恢復心理平衡,并使自己對生活重新充滿信心和力量?!雹喽谶@種價值的貶低中,怨恨學生的道德人格也就被扭曲了,如果用舍勒的話來說,就是怨恨扭曲了正常的價值感受、偽造價值圖表。本來是善的、好的和高貴的價值,在怨恨學生眼中變成了惡的、壞的和低賤的價值。羅素就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說,因嫉妒而產生的怨恨會“驅使圣人抱有這樣的見解,即苦難能使人變得高尚,因此施加于他人乃是正當合法的。由此導致了價值的徹底錯位:凡是善的卻被認為是惡,而凡是惡的卻被認為是善。”⑨然而,這種貶低是一種病態(tài)性行為,因為被貶低的價值并非是一種否定性的價值,恰恰相反,這是一種肯定性的價值,是怨恨學生十分渴求的價值,因此這種貶低沒有正確地反映學生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這樣一來,怨恨學生的貶低性行為成為其個體道德人格扭曲的重要表現(xiàn)。換言之,這種道德人格扭曲的學生是“一個不真實的人”,他的脆弱、無能、虛弱使得他隱瞞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的一切外在表現(xiàn)都具有虛假的特性,都是出于對這種外在表現(xiàn)的相反價值的渴求,“正因為這種極度的脆弱,所謂‘不真實的人’才變得那么滿足于自我隱瞞??藓俺鲇诟吲d,微笑意味著傷心,皺眉頭表示同意,鼓掌喝彩卻因為不快。他心里在說:‘你看到的都不是我’?!雹庠购匏鸬膬r值貶低、詆毀或歪曲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同一樣式的價值中,他會放棄肯定性價值而選擇否定性價值。二是在不同樣式的價值中,他會選擇較低等級的價值而放棄對高層次價值的追尋。依據舍勒的分析,價值秩序中由低到高存在著四種樣式的價值:感官價值、生命價值、精神價值和宗教價值。而每一樣式的價值中又包含著兩種不同性質的價值,即肯定性價值和否定性價值。如感官價值,是一種通過人的感官感受功能被給予的,與之相應的情感狀態(tài)即是感官上的舒適感受或不舒適感受,相應地體現(xiàn)為是適意性價值和不適意性。在這兩種價值中無疑適意性價值比不適意性價值更有“價值”。因此,舍勒把適意性價值看作是感官價值中的肯定性價值,把不適意性價值看作是感官價值中的否定性價值;在生命價值中又包含了高貴性價值與低賤性價值,前者如強壯、精力充沛等,后者如衰老、疲憊、病弱等。其中,強壯、精力充沛等是生命價值中的肯定性價值,而衰老、疲憊、病弱等是生命價值中的否定性價值;精神價值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審美價值,即美與丑的價值。二是是非價值,即對與錯的價值。三是認識價值,即真和假的價值。在精神價值中,美、對、真乃是肯定性價值,而丑、錯、假乃是否定性價值;宗教價值,即神圣性與非神圣性價值,其中神圣性屬于肯定性價值(如敬畏等),而非神圣性屬于否定性價值(如絕望等)。在這些價值及其價值秩序中,正常的價值判定是:每一樣式的價值中都是肯定性價值優(yōu)于否定性價值,因此,人們會優(yōu)先選擇肯定性價值,摒棄否定性價值。在不同樣式的價值中則是生命價值優(yōu)于感官價值、精神價值優(yōu)于生命價值、宗教價值優(yōu)于精神價值。如果學生能夠根據這種價值判定去選擇倫理道德,那么,他就是在選擇過一種高品位的道德生活,同時也反映了他具有著高尚的道德人格?!吧崂照J為,當人按照先驗的偏好法則去追求并努力實現(xiàn)等級較高的價值并因此體驗到一種道德力量時,他在道德上就是善的;反之,當他經受不住等級較低的價值的誘惑而放棄對等級更高的價值追求并因此喪失了道德力量時,他在道德上就是惡的。由此可見,在舍勒這里,道德價值,即善和惡,不屬于上述四種價值類型,它們僅僅是人的位格在遵守或違背客觀的價值等級秩序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道德性質?!?11)而怨恨學生則扭曲了自身的道德人格,因為他深深地認知到在每一種樣式的價值中,肯定性價值優(yōu)于否定性價值,在不同樣式的價值中,高等級價值要優(yōu)于低等級價值,但由于自己未能獲得或擁有每一樣式中的肯定性價值以及等級較高的價值,所以,他虛偽地認定,在每一種樣式的價值中否定性價值優(yōu)于肯定性價值。在不同樣式的價值之中低等級價值優(yōu)于高等級價值,并具體表現(xiàn)為感官價值優(yōu)于生命價值、生命價值優(yōu)于精神價值、精神價值優(yōu)于宗教價值。這樣一來,客觀的價值秩序就被怨恨學生完全顛覆了,“怨恨完成自己最為重要的功績的途徑是:它成為一整套‘倫理’的決定因素,‘倫理’中的優(yōu)先法則出現(xiàn)反常,先前為‘惡’者如今成了‘善’。”(12)怨恨學生對價值的貶低、詆毀和歪曲是通過價值的主觀化來實現(xiàn)的。所謂價值的主觀化就是憑自己的主觀意志來確定某種美德的價值。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德性品質的道德價值是由個人來決定。所以,在同一樣式的價值中,誰為肯定性價值,誰為否定性價值,這都是由自己來確定的。怨恨學生往往會顛倒客觀的價值秩序,把原本的肯定性價值判定為否定性價值,把否定性價值判定為肯定性價值。然而,德性品質具有自在的實質價值。換言之,美德其所以稱得上是美德是在于美德自身有特定的、不依人的主觀意志或行動為依據的內在價值品質,這種客觀存在的價值品質賦予了某種美德以德性意義。如“誠實”這種美德在舍勒的價值樣式中,應該是屬于精神價值的序列,是一種肯定性價值。它的對立面是“滑頭”,即“滑頭”是一種否定性價值。“誠實”之所以稱得上是美德,是因為它包含了“言行跟內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為)、不虛假”這種內在的價值品質,這種價值品質賦予了“誠實”以道德價值。而當學生對這些德性品質不屑一顧,貶低它們的價值,如把“誠實”看成是一種“木訥”與“愚笨”的表現(xiàn),而“滑頭”則是“聰明”的體現(xiàn),因此更具有價值之時,學生的道德價值評定標準就脫離了客觀道德價值的內在品質,而是在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定道德價值。他把肯定性價值“誠實”貶低為“木訥”、“愚笨”,把原本的否定性價值“滑頭”視為肯定性價值。由此,怨恨學生就摒棄了“誠實”這一肯定性價值,虛偽性地欣賞“滑頭”這一否定性價值。劉小楓指出了這種美德觀的怨恨機制:“欠缺美德的實質價值的人承受不了與美德充溢者之間的品質差距。當處于這種品質比較之中時,難免惱恨(惱恨之源正是由于存在一個德性的品質等級),這樣,對更高德性者的怨恨就轉而肯定另一種德性原則?!?13)這種現(xiàn)象在學生身上時常會發(fā)生。如某高中生對一女孩產生了愛戀之情,這種愛戀是源于自己被這個女孩的內外素質所吸引。她也許有姣好的身材、漂亮的臉蛋、乖巧活潑的性格、迷人的氣質以及優(yōu)良的素養(yǎng)。在對這位女孩的追求過程中,自己連遭挫折,從而絕望地放棄了對這位女孩的愛的渴求。這種挫折感使得自己對女孩產生了怨恨。而為了使自己從精神折磨中解脫出來,他就會對這位女孩進行想像性地貶低,原先在他看來是好的、善的、高貴的素質,或者說這位女孩所擁有的肯定性價值,在他眼中都變成了壞的、惡的、低賤的素質或者說是一種否定性的價值。像“漂亮”這種肯定性價值就賦予了“妖艷”的意義,而自己會認為“丑陋”才是一種真實,一種平淡。因此在他的心里,“漂亮”與“丑陋”就被顛覆了,“漂亮”被看成是一種否定性的價值,“丑陋”被認定是一種肯定性的價值。由此,自己會虛偽地欣賞起“丑陋”的價值。另外像女孩的“才氣”會被貶低為是一種“傲氣”或“驕氣”,因此不值得追求。在這種價值顛覆中,學生自身在精神上獲得了解脫?!叭送ㄟ^怨恨從這些激情的內在折磨中覓得解脫。此時,在價值感發(fā)生轉向、與思想相應的判斷在集體中擴散之后,這些人就再不值得羨慕、再不值得仇恨、再不值得去報復他們了?!?14)價值主觀化的第二個含義是學生依據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定某一價值樣式的道德價值。誠如前面所指出的,價值具有客觀的等級秩序,即從低到高分成四種樣式:感官價值、生命價值、精神價值和宗教價值。在兩種或多種價值樣式中,高等級的價值要比低等級的價值更有意義,因此在道德價值上更可取。然而,怨恨學生則顛覆了這種客觀的價值等級秩序,道德評價的尺度被歸諸所謂的道德主體,而非客觀的道德評價秩序。換言之,在兩種或多種價值樣式中,哪種價值樣式更具德性意義,完全是由學生本人的主觀意識來決定?!皟r值實質主體化把客觀的價值秩序消解掉,把價值實質還原為主體的意識:價值不過是主體的欲望和感覺的投射而已?!?15)具體來說,在不同樣式的價值中,怨恨學生對道德的顛覆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把具有等級高的價值的學生貶低為只是那種等級低的價值的學生。如把班級中的一對戀人當成是“狗男女”,把他們追求的愛情上的精神價值貶低為是一種追求感官價值的行為。這種價值的扭曲是源于自身無法獲得愛情而生發(fā)的怨恨。這種貶低的結果是怨恨學生放棄了對精神價值的追求。二是把等級高的價值貶低為等級低的價值。例如,把追求精神價值的學生當成是一種迂腐、與時代不合拍,而把追求感官價值的學生當成會享受人生和生活。如一些無法獲得他人所具有的那種精神價值的學生,就會主觀地認為感官價值更具德性意義,當我們聽到一些學生在挖苦那種勤奮讀書,能夠在讀書中獲得精神享受的學生為“書呆子”,而對自己擁有的感官享受(玩游戲、跳舞等)大加贊賞之時,我們可以認定他可能對勤奮學習的同學多多少少滋生了一些怨恨。而這種怨恨可以讓他去顛覆價值等級秩序,主觀的、任意的把感官價值凌駕于精神價值之上。換言之,他會認為感官價值比精神價值更有意義,因此會虛偽地欣賞起感官價值——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內心依然渴求和向往著那種被其貶低的精神價值。這種價值顛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恰恰證明了怨恨學生的道德人格走向了徹底的扭曲。三、自我修養(yǎng):防范道德人格扭曲的根本之途當我們揭示了怨恨滋生與道德人格扭曲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后,無疑讓我們找到了防范學生道德人格扭曲的一劑“良方”,即克服怨恨滋生是預防學生道德人格走向扭曲的根本之途。實際上,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道德人格扭曲,我們通常只是簡單地歸咎于學生的人格缺陷,歸咎于學生“人性幽暗”的惡本質或者是歸咎于不良的社會風氣等等,從而采取了與之相應的各種教育策略,但是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顯然,要想從根本上防范學生道德人格的扭曲,就應該要采取必要的教育策略來杜絕學生怨恨的滋生。那么,何種教育策略可以讓學生克服怨恨呢?其中最關鍵的是引導學生自我修養(yǎng)。在自我修養(yǎng)中提升自己的仁德,摒棄怨恨的滋生。這一點也得到了儒家的認同?!墩撜Z·述而》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孔子看來,心中有仁德,怨恨則自然就無以形成;而《禮記·禮器》云:“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边@是強調“禮”對人“止怨”的重要性?!岸Y”是外在的,但是真正深入人的內心之后,就會內外和諧。這種有“禮”的仁德之人,顯然不會產生怨恨。由此,引導學生自我修養(yǎng),讓其充實內在德性素質,無疑是杜絕其怨恨滋生的根本之途。這里所指的自我修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發(fā)展自己的寬恕精神、克己品質和仁愛之心。心胸上的狹隘是導致怨恨學生無法容忍他人超越自己的根本原因。他們自我中心主義的特性決定了他們的世界里只能有他們自己。對于他人擁有卓越素質則表現(xiàn)出不平與不滿的心態(tài),要想盡一切辦法攫取之,自己未能得到之時,則也不能容忍別人擁有,而是采取貶低、歪曲、詆毀等方式來虛幻地“毀滅”這種素質。這些都是學生缺乏寬恕精神的重要表現(xiàn)。因此,要杜絕怨恨的產生,需要引導學生發(fā)展自我寬恕精神。實際上,“哲學之所以對于寬恕心理產生興趣,主要看到了它在人際交往中所具有的道德影響意義。對于寬恕的哲學研究通常涉及寬恕是否應該被看作一種美德以及如何利用寬恕來消除相互間的怨恨這類問題?!?16)學生一旦具有寬恕精神則會用平常的心態(tài)來看待同學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且承認同學超越自己的現(xiàn)實?!霸紫喽抢锬軗未?,就是用來描述那種具有廣闊胸懷的寬恕之人的。這種人有點像舍勒所說的“雅人”,“雅人對其自身價值和存在有著一種質樸的自信。這份自信使他在比較中能夠從容地對他人的優(yōu)點進行兼容并蓄,而決不會感到嫉妒;而且,在雅人眼里,看見他人優(yōu)點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情,因為它使世界變得更值得愛?!?17)在發(fā)展自我寬恕精神時,學生要注重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著手加以發(fā)展。因為,寬恕的產生不僅僅表現(xiàn)為是一種行為,它實質還有認知和情感的參與。如學生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則會更加容易產生寬恕。所謂克己實質是對利欲追求的自我克制和自持。因為利益沖突是怨恨產生的“催化劑”。像學生在對肯定性價值的獲取以及欲求他人特質過程中所遭致的挫折感實質是一種自我利益追求的落空。所以,要使自身遠離怨恨,就應該要做到自覺地克制利欲,達到與世無爭的境界。老子就提倡人要卑身處下、無欲不爭,認為一旦人能夠做到這些,那么就不會有怨恨的產生了?!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無尤即無怨。所以,人能夠擁有像水一樣的“不爭之德”,那么,一切不平的爭端就會消弭,怨恨滋生的條件也就無以產生。一般來說,學生對利欲的克制有兩個層次:一是摒除不合理的利欲,二是淡化對合理利欲的追求。不合理的利欲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欲膨脹。要讓學生主動摒除這種不合理的利欲,就應該要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這種利欲的危害性。必須指出的是,很多學生只是懂得不合理的利欲追求對他人、社會的負面意義。而沒有認識到對自身的危害性。超越了正常界限的利欲膨脹構成了自身內在發(fā)展的“毒瘤”。一旦學生認識到了不合理的利欲會對自身的發(fā)展帶來如此的負面影響,這對他們有意識地摒除利欲是有幫助意義的。學生對合理利欲的追求應該受到尊重。因為這種利欲對自身不能說是一種“惡”。我們提出要淡化對合理利欲的追求,是基于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慮。學生對肯定性價值的獲取以及他人特質的欲求表現(xiàn)出了他們對合理性利欲的追求,然而,學生在追求這種利欲時,一定要考慮到自身的實際能力。否則,遇到挫折就容易滋生怨恨。如在欲求某一異性的愛時,如果不考慮自身的“實力”,一味地付出努力,很可能招致失敗。而如果學生能夠客觀地看待自身的能力,則有可能降低或淡化這種利欲追求。恨的反面是愛,斯賓諾莎說,“一個情感只有通過一個和它相反的,較強的情感才能克制或消滅?!?18)所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