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第九章動機山東大學期末考試知識點復習_第1頁
心理學第九章動機山東大學期末考試知識點復習_第2頁
心理學第九章動機山東大學期末考試知識點復習_第3頁
心理學第九章動機山東大學期末考試知識點復習_第4頁
心理學第九章動機山東大學期末考試知識點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動機第一節(jié)動機的基本問題一、動機的概念和功能(一)動機的基本概念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基礎。(二)動機的功能1.激活功能動機是個體能動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具有發(fā)動行為的作用,能推動個體產(chǎn)生某種活動,使個體由靜止狀態(tài)轉向活動狀態(tài)。動機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動機的性質和強度決定的。一般認為,中等強度的動機更有利于任務的完成。2.指向功能動機不僅能激發(fā)行為,而且能將行為指向一定的對象或目標。動機不一樣,個體活動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的。3.維持和調整功能動機具有維持功能,它表現(xiàn)為行為的堅持性。當動機激發(fā)個體的某種活動后,這種活動能否堅持下去,同樣要受到動機的調節(jié)和支配。動機的維持作用是由個體的活動與他所預期的目標的一致性程度來決定的。二、需要的概念和結構(一)需要的基本概念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有機體對內部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wěn)定要求。這種不平衡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需要是個性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個體行為動力的重要源泉。(二)需要的結構1.莫瑞的需要理論莫瑞(Murray)把需要分成五類:原始的需要與從屬的需要,集中的需要和彌散的需要,反應性需要與前反應需要,顯露的需要與潛伏的需要,效應、過程與活動方式的需要等。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向高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在高級需要得到滿足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的需要;在人類的進化以及個體的發(fā)展中,低級需要出現(xiàn)較早,而高級需要出現(xiàn)較晚;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當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個體將出現(xiàn)直接的生命危機;高級需要也叫生長需要,它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需的,但是高級需要與人的健康成長緊密聯(lián)系,高級需要的滿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健康。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一種比較完整的需要理論,它系統(tǒng)探討了需要的實質、結構、發(fā)生發(fā)展與需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馬斯洛提出了人和動物共有的低級需要和人類特有的復雜需要。他區(qū)分了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的層次,但他并沒有把他對立起來。在人的高級需要產(chǎn)生以前,低級需要可以部分滿足就可以了。在特殊情況下,個體可以不考慮一些低級的需要而追求精神價值。(三)需要是動機產(chǎn)生的基礎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當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它就會推動人們去尋找滿足需要的對象,從而產(chǎn)生活動的動機。另外,維持體內的平衡狀態(tài)不能只靠自動裝置來解決。當需要推動人們去活動,并把活動引向某一目標時,需要就成為人的動機。三、動機和行為效率(一)動機與行為動機與行為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同一種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即各種不同的動機通過同一種行為表現(xiàn)出來;不同的活動也可能有同一種或相似的動機,即使在同一個人身上,行為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活動動機與效果的關系上也是復雜的。一般來說,良好的動機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不良的動機產(chǎn)生不良的社會效應。但由于多種中間因素的干擾,這在生活中往往是不一致的。(二)動機強度動機是由需要和誘因共同組成的。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fā)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動機的強度和力量取決于需要的性質,也取決于誘因力量的大小。動機的強度與目標的價值有關,目標對個體的意義越大,動機的力量就越強。另外,個體對實現(xiàn)目標的概率的估計或期待也有重要意義。當個人將目標看得十分重要,而且對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性估計得更大時,由目標激發(fā)的動機力量就越強。動機與價值觀也有關。動機是個體行為調節(jié)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價值觀起著核心的作用。價值觀決定著動機的性質、方向和強度。價值觀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興趣、信念和理想等。(三)動機與工作效率動機與行為效率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的關系上,動機引發(fā)和維持活動。但是研究證明,動機的強度與工作效率并不是完全的正比關系。一般來說,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的關系呈倒“u”形,即在動機強度為中等水平時,工作的效率最高,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導致工作效率的下降。耶基斯(Yerkes)和多得森(Dodson)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每種活動都存在動機的最佳水平。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比較簡單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而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在難度最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這就是耶基斯一多得森定律,這個定律在生產(chǎn)管理實踐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四、動機與價值觀、意志(一)動機與價值觀的關系價值觀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興趣、信念和理想等。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活動,特別是個體的認知活動有巨大的推動力。信念是堅信某種觀點、思想或認識的正確性,并調節(jié)控制自己行動的人格傾向性。理想則是個體對未來可能實現(xiàn)的奮斗目標的向往和追求。(二)動機與意志的關系意志是有意識地支配、調節(jié)行動,通過克服困難,實現(xiàn)預定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意志具有引發(fā)行為動機的作用,它是自覺的、有目的的行為。第二節(jié)動機理論動機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研究歷史了,這期間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理論,較著名的有本能理論、驅力理論、喚醒理論、誘因理論和認知理論等。(一)本能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麥克杜格爾,他系統(tǒng)提出了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人類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fā)展而形成的,并且他還提出了人類有18種本能。本能論一度受到人們的懷疑和批評。但在一些領域中,這種理論還有一定的地位。(二)驅力理論武德沃斯最早提出了行為因果關系的驅力概念。其后赫爾提出了驅力減少理論,他認為,要形成學習行為,必須降低需要或由需要而產(chǎn)生的內驅力;為了使被強化的習慣產(chǎn)生行動,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誘因,而且必須引起內驅力。赫爾認為,學習系統(tǒng)首先要有驅力(drive,簡稱D)。在赫爾看來,當動物處于需要狀態(tài)時,無論是饑餓、干渴、疼痛,還是其他生理上的問題,都會產(chǎn)生一種動力狀態(tài),赫爾稱其為“驅力”。驅力會激活并產(chǎn)生行為——不是任何特定的行為,而僅僅是行為。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可能使動物作出我們要它們作出的各種各樣的反應。其次,學習系統(tǒng)還要有強化。若要使動物驅力得到還原,并學會某種反應以解決生物學意義上的問題,強化是不可或缺的。經(jīng)過一系列嘗試,動物的行為會越來越有效,并能熟練地解決某種環(huán)境中的問題,也就是說,動物形成了作出某種反應的習慣(habit,簡稱H)。這樣,我們就得出了赫爾學習系統(tǒng)的兩個最基本的概念:(1)與需要相關的動機狀態(tài),赫爾稱之為驅力(D);(2)通過強化產(chǎn)生的刺激一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赫爾稱其為習慣(H)。從而也引出了赫爾最基本的假設(Hull,1949):SER=D×H其中SER表示在刺激s得到反應行為R的潛能大小E,即一個已經(jīng)習得的反應是否發(fā)生的可能性。(三)喚醒理論赫布和柏林提出了喚醒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并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喚醒理論提出了三個原理:第一個是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間是一條倒u形曲線;第二個原理是簡化原理,即重復進行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第三個原理是個人經(jīng)驗對于偏好的影響。研究表明,富有經(jīng)驗的個體偏好于復雜的刺激。(四)誘因理論由于驅力理論強調個體的活動來自內在的動力,忽略了外在環(huán)境在引發(fā)行為上的作用。針對這種缺陷提出了誘因理論。誘因是指能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可分為正誘因和負誘因。誘因具有喚醒有機體并指導行為朝向或離開誘因本身。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fā)的,只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并有持久的推動力。(五)認知理論。1.期待價值理論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是早期的一種認知理論,這種理論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chǎn)生不是由于強化,而是由于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托爾曼(Tolman,1932)將期待定義為刺激與刺激的聯(lián)系(S1-S2)或反應和刺激的聯(lián)系(S1-R-S2)。期待對于個體獲得目標非常重要。2.歸因理論歸因是指用因果關系推論的方法,從人們行為的結果尋求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的過程。歸因是成就動機的決定因素。海德(Heider,1958)指出,當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會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一般來說,人會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存在于個體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興趣、態(tài)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環(huán)境因素,如任務難度、外部的獎勵與懲罰、運氣等。他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則認為成敗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Rotter,1966)。維納(Weiner,1971)系統(tǒng)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維納也把成就行為的歸因劃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時把“穩(wěn)定性”作為一個新的維度,把行為原因分為穩(wěn)定的和不穩(wěn)定的。如能力、任務難度是穩(wěn)定的,而努力和運氣是不穩(wěn)定的。維納還根據(jù)研究提出了動機和情緒的歸因理論,認為歸因會使人出現(xiàn)情緒反應。如果把成就行為歸結為內部原因,在成功時會感到滿意和自豪,在失敗時會感到內疚和羞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為歸結為外部原因,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會產(chǎn)生太突然的情緒反應。3.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決定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Deci&Ryan,1975)提出的,這一理論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jīng)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它組成內在的動機。他們把自我決定看作是人的選擇能力,而不是把強化、驅力或其他任何力量看成是人們行為的決定因素。德西等人認為,人們形成了解釋信息的不同因果取向:個人取向和非個人取向。個人取向是指個體把自己知覺為行為的原因,又叫做自主取向;非個人取向是指個體的行為是受外部因素影響的,又叫做控制取向。自我決定行為基于對人們需要的認識,并且涉及選擇行為,這種行為在于滿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決定行為,不是真正的選擇,它們受外在刺激的控制,或者是無動機的。這樣,自我決定理論將人類行為區(qū)分為兩大類: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德西認為,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都是動機的來源,而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侵占和相互干擾,也可能聯(lián)合起來產(chǎn)生多重動機。自我決定的心理標志在于靈活地控制自己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自我決定時,人們自由選擇行動,而不是被迫或受到強制,并且這種選擇是基于對有機體需要的一種認識,和對外在事件的一種靈活解釋。自我決定也涉及對環(huán)境或結果的控制,也會受到環(huán)境力量的支持或阻止。4.自我功效理論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論。他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強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獎賞或懲罰之中,是一種期待強化。班杜拉把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或強化)。如相信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做作業(yè)就會取得好的成績。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和完成某一項活動,屬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則就是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時的動機水平,因此是成就活動的一個重要維度。5.成就目標理論20世紀80年代,尼科爾斯(Nieholls)和德韋克(Dweck)等人將成就目標概念引入成就動機領域,提出了以目標結構為核心的目標理論。一般認為,成就目標是個體對從事成就活動的目的或意義的知覺,目標表征了個體從事成就活動的目的和理由。成就目標理論認為,不同的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潛在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成就目標的選擇。比如有的個體會將成就情景看作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并把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和發(fā)展能力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而另一些個體則將成就情景看作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檢驗和測量,他們關心怎樣證明自己的能力,避免失敗。在過去20年里,成就目標類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掌握目標,個體認為成功就是掌握和提高,往往依據(jù)任務標準和自我標準來評價個體的表現(xiàn);另一種是成績目標,個體認為取得好名次,贏了才是成功,傾向于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較,根據(jù)常模標準評價自身的表現(xiàn)。已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掌握目標與積極的動機過程和結果相關聯(lián),如選擇適當?shù)奶魬?zhàn)性任務,使用深層加工策略等;而成績目標定向的個體在成就活動中往往焦慮水平較高,有時不敢接受挑戰(zhàn)性任務,有時遇到困難時容易退縮,兩種成就目標對應著不同的動機行為模式。第三節(jié)動機的分類一、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一)生理性動機1.饑餓這是由體內缺乏食物或營養(yǎng)引起的一種生理不平衡狀態(tài),它表現(xiàn)為一定程度的緊張不安,甚至是饑餓的折磨和苦楚,從而形成個體內在的緊張壓力,并使個體產(chǎn)生求食的活動。引起饑餓除了某些外周的原因以外,還可能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某些部位的功能有關。20世紀50年代中期,生理學家們用電刺激法和局部毀損法,在實驗動物的下丘腦中發(fā)現(xiàn)了所謂“饑餓中樞”和“厭食中樞”。當“饑餓中樞”受到電刺激時,動物的食欲與食量均明顯上升,在進食兩個月后,體重能增加一倍;相反,當“厭食中樞”受到電刺激時,動物的食欲與食量會明顯下降。神經(jīng)性厭食癥是由節(jié)食不當所引起的嚴重體重失常。其主要癥狀是體重急劇下降,患者對食物極度厭惡,神經(jīng)性厭食癥無生理上的病因,完全是心理因素造成。2.渴這是由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的一種生理不平衡狀態(tài)。它能推動有機體產(chǎn)生找水的活動。和饑餓的動機相比較,渴具有更強的驅動力。一個人可以幾天不吃食物,但不能幾天不喝水。當體內失水嚴重時,可導致死亡。3.性這是人和動物比較強有力的一種動機或驅力。它的產(chǎn)生是以性的需要為基礎的。性驅力和饑、渴驅力不一樣,它不是個體生存和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性驅力與個體的性成熟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已證明,在嬰幼兒身上雖存在某種性驅力,但強烈的性驅力只發(fā)生在性成熟的有機體身上。由于人是社會的實體,由性驅力所推動的人的行為常常是個體間的行為。因此,人的性驅力往往帶有社會的性質,這和動物的性驅力是不同的。研究證明社會生活環(huán)境對人類性驅力有巨大的影響。4.睡眠由于機體疲勞產(chǎn)生睡眠需要而引起的動機叫睡眠動機或睡眠驅力。它使個體由活動狀態(tài)趨于休息,這和其他動機總是推動機體趨向活動是不同的。研究證明,睡眠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一個人的睡眠被剝奪,那么,只需幾天時間,人就不能忍受,以致出現(xiàn)精神錯亂。(二)社會性動機1.興趣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性,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的發(fā)生常常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興趣指向具體的活動時叫做愛好。人的認識興趣在個體發(fā)育中出現(xiàn)得很早,它最初表現(xiàn)為個體對環(huán)境的探究活動。嬰兒出生后,對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即有驚奇和興奮的反應。年齡稍大的兒童對新玩具,一般表現(xiàn)為注視、撫摩、搖晃、敲打甚至毀壞等。正是在個體生命早期具有的定向探究活動的基礎上,才逐漸形成了人對事物和活動的興趣與愛好。興趣可以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種。直接興趣是由認識事物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如對看電影、小說的興趣;間接興趣是由認識事物的目的和結果所引起的,它和當前認識的客體只有間接的關系,如研究者對實驗結果的興趣,就是間接興趣。間接興趣在自覺組織的勞動中占重要地位,因而應該注意它的形成和培養(yǎng)。興趣還可以分為個體興趣和情境興趣(Kralpp,1992)。個體興趣是指個體長期指向一定客體、活動和知識領域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興趣(Schiefele,1983),它與個體的情感和價值觀相聯(lián)系。情境興趣是指由環(huán)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發(fā)的興趣,它持續(xù)的時間較短,對個體的知識、偏好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是一種喚醒狀態(tài)的興趣。2.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yōu)異結果和成績,并能超過他人的動機。成就動機對個體的活動有重要的作用。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兩個人的智商大體相同的情況下,成就動機高的人比成就動機低的人在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一些。在學校里,成就動機高的學生成績可能較好,名次較高;在事業(yè)上,成就動機高的職工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成績。成就動機的高低還影響到人們對職業(yè)的選擇。麥克蘭德(McClelland,1955)發(fā)現(xiàn),成就動機低的人,愿意選擇風險較小、獨立決策較少的職業(yè);而成就動機高的人愛毛遂自薦,喜歡擔任富于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決策。人們的成就動機是在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其中家庭的特點與生活方式對個體成就動機的形成和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有人發(fā)現(xiàn),父母允許孩子獨立活動,讓他們自己去決定做什么事情,并給予獎勵,將有利于孩子的成就動機的發(fā)展;如果孩子被迫進行活動,其行為結果也得不到獎賞,這樣就不可能發(fā)展高度的成就動機。他們雖然也會參與活動,但不會努力爭取做得更好。因此,發(fā)展獨立性是培養(yǎng)成就動機的一個重要途徑。人的成就動機還推動人們去爭取一定的社會、政治地位,在團體中受到尊重,享受權利與履行義務等,因而它和權力動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3.權力動機權力動機是指人們具有的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內在驅力。在權力動機的支配下,人們表現(xiàn)出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并有成為某一群體的領導者的愿望。高權力動機者,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對社會事業(yè)有濃厚的興趣,在討論問題時總是試圖以自己的觀點、看法去說服別人,在群體中希望處于領導地位,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得比較健談,好爭論。從個體行為的目標上,權力動機可以分為個人化權力動機和社會化權力動機。前者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或利益,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表現(xiàn)自己、樹立個人威望和追求物質財富;而后者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他人,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關心社會、關心他人,以個人的知識、觀念等方式影響他人。4.交往動機交往動機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交往需要表現(xiàn)為每個人都愿意歸屬于某個團體,喜歡與人來往,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友誼、支持、合作與贊賞。這種需要促使人們結交朋友,找尋支持,參加某個團體并在其中活動,因而成為交往的動機。當這種動機促使人們滿足了交往的需要時,人們會感到安全、有依靠,增加了生活和活動的勇氣;相反,人們會因孤獨、寂寞而產(chǎn)生焦慮和痛苦。二、原始動機和習得動機原始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動機,它們以人的本能的需要為基礎。習得動機是指后天獲得的各種動機,或者說,經(jīng)過學習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動機。三、有意識動機和無意識動機人的動機有一部分發(fā)生在意識的水平,即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動機是什么,也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追求什么樣的目標。同時,在自我意識沒有發(fā)展起來的嬰幼兒身上,他們的行為動機是無意識的。另外,在成人身上也有無意識的或沒有清楚意識到的動機。四、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所產(chǎn)生的行為動機。內在動機是指由于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的劃分不是絕對的。第四節(jié)意志行動一、意志和意志行動意志是有意識地支配、調節(jié)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具有引發(fā)行為的動機作用,比一般動機更具有選擇和堅持性。意志可以看成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動機。意志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受意志支配的行為稱為意志行動。意志行動一般包括準備和執(zhí)行兩個階段。二、意志的品質(一)獨立性意志的獨立性是指一個人不屈于周圍人的壓力,不隨波逐流,而能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和信念,獨立地采取決定,執(zhí)行決定。(二)果斷性果斷性是表現(xiàn)為有能力及時采取有充分依據(jù)的決定,并且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去實現(xiàn)這些決定。具有果斷性品質的人,善于審時度勢,善于對問題情境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洞察問題的是非真?zhèn)巍?三)堅定性堅定性表現(xiàn)為長時間堅信自己決定的合理性,并堅持不懈地為執(zhí)行決定而努力。具有堅定性的人,能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壓力面前不屈服。(四)自制力自制力是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它表現(xiàn)為意志行動的全過程中,與自制力相對立的意志品質是任性和怯懦。三、意志行動中的沖突(一)沖突的含義由于在意志行動中人們常常具有兩個以上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動中的目標沖突或動機斗爭。沖突總是伴隨著某種情緒狀態(tài),如緊張、焦躁、煩惱、心神不定等。當問題特別重要,而可供選擇的各種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的理由時,這種特殊的沖突狀態(tài)就會更深刻、更持久。(二)沖突的分類1.接近-接近型沖突。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目標同時吸引著人們,但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時,通常出現(xiàn)接近-接近型沖突。2.回避-回避型沖突。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標都是人們力圖回避的事物,而他們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種目標時,就產(chǎn)生回避-回避型沖突?;乇芤换乇苄蜎_突常常由于人們接受了其中一種目標而得到解決。3.接近-回避型沖突。這種沖突是在同一物體對人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接近的同時,又故意回避它,從而引起內心的沖突。4.多重接近-回避型沖突。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接近一回避型沖突,常常出現(xiàn)一種更復雜的形式,即人們面對著兩個以上的目標,而每個目標又分別具有吸引和排斥兩方面的作用。人們無法簡單地選擇一個目標,而回避或拒絕另一個目標,必須進行多重的選擇。解決這種沖突需要較多的思考,從而耗費較長的時間。四、意志行動中的挫折(一)挫折的含義挫折是指個體的意志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阻礙,預定目標不能實現(xiàn)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緊張狀態(tài)和情緒反應。挫折包含著三個方面,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擾或阻礙意志行為的情境,如學生由于考試過于緊張沒有正常發(fā)揮而高考落榜。二是挫折認知,即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態(tài)度和評價,這是產(chǎn)生挫折和如何對待挫折的關鍵。第三是挫折行為,即伴隨著挫折認知而產(chǎn)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如憤怒、焦慮和攻擊等。挫折情境、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的交互作用便構成心理挫折。(二)挫折情境的形成挫折情境就是使目標不能實現(xiàn)的各種阻礙和干擾的因素。挫折情境是產(chǎn)生挫折的原因,人的任何挫折都與所處的情境有關。挫折情境形成的因素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類。主觀因素也可稱之為內部因素,是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指個體生理上的某些缺陷或疾病帶來的限制,使個體不能勝任某些工作或從事某些活動,因而無法實現(xiàn)預定的目標等。心理因素方面主要是個體過高的志向水平或不適當?shù)淖晕夜烙?。另外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某些人格特征也可能導致挫折??陀^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自然環(huán)境指個體無法克服的自然條件的限制,比如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社會環(huán)境也會導致挫折的產(chǎn)生,比如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道德、風俗、習慣以及人際關系等因素的限制而受到挫折。(三)挫折反應1.情緒性反應情緒性反應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時伴隨著的緊張、煩惱、焦慮等情緒反應,它表現(xiàn)為強烈的內心體驗或特定的行為反應。情緒反應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攻擊、冷漠、退化、固執(zhí)、幻想、逃避、自戕等。攻擊是情緒反應中最常見的,是個體遭受挫折后發(fā)泄憤怒情緒的過激行為。有的攻擊性行為表現(xiàn)為以動作、表情、文字等方式將憤怒直接發(fā)泄到構成挫折的人或物上,這稱之為直接攻擊,如一個人無緣無故地受到別人的責罵,此時他可能進行直接攻擊。有時由于不能直接攻擊引起挫折的對象或礙于自己的身份不便攻擊時,便把憤怒發(fā)泄到其他的人或物上,這樣的攻擊稱之為轉向攻擊。還有的人由于對自己缺乏信心,或悲觀失望,把攻擊對象轉向自己,自我折磨或自我虐待。冷漠是與攻擊行為相反的另一種行為反應,指個體遭受挫折而無動于衷,漠不關心。它一般表現(xiàn)在長期遭受挫折,或處境十分艱險又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如長期遭受疾病折磨的人,在病情無法挽回時,反而對自己的生命看得十分淡漠,并會安慰別人不要難過。退化是指個體受挫折時表現(xiàn)出與自己年齡和身份不相稱的幼稚行為。當個體受挫折時,可能失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