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三單元角度_第1頁
北師大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三單元角度_第2頁
北師大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三單元角度_第3頁
北師大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三單元角度_第4頁
北師大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三單元角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北師大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三單元角度

第三單元

古詩二首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稱贊,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需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探討,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非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

兩首古詩在從全篇的立意構(gòu)思看,都寓情理于詩境之中,可謂異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xiàn)技法極為相像,王詩就確定方面而言,比喻“把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由于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測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學生在學習、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哲理詩在遣詞造句謀篇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騰躍性,似斷實續(xù),留下了萬語千言道不盡的藝術(shù)空白,這就給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測的方法,樂于把觀測所得表達出來。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guān)資料。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同學們,你們等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后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后的

感想嗎?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兩首古詩作鋪墊)

二、整體通讀,想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讀后借助工具書和所查的資料自學。

2、交流、探討、相互幫助,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難的地方作上記號)

(設計自學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3、指名讀古詩,聽一聽,是否讀的正確、通順。

4、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一致的地方。讀后交流:(1)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重視修辭,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jīng)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么?(借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兜秋w來峰》——飛來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我們平日學得比較多的是唐詩,由于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shù)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辟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chuàng)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chuàng)了哲理詩這個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聰慧之花。)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全盤托出,以初知大意為整合基礎,聚焦兩首詩的共性,將兩首詩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學生知人、知時,整體論詩)

三、分步解讀,感悟哲理。(一)學習《登飛來峰》1、指名朗讀《登飛來峰》,然后說說詩意。2、從哪里看出站在最高層站得很高?(1)品讀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千尋,言高。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峙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誕的說法。高高的飛來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聽人說早上公雞鳴啼時,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燦爛景觀。

自己放聲朗讀,進一步想像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過渡:前兩句用夸誕的手法極言塔高。其次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cè)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能聽見雞鳴,這還是寫塔高。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

(2)品讀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擔憂浮動的云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是由于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呀。〞(僅僅十字,境界全出。)

學生質(zhì)疑,重點解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補充詩人的寫作背景。)為什么用“不畏〞?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不怕困難,相信變法一定能成功。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zhuǎn)瞬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變法,他就不會畏懼朝廷小人刁難、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變法一定能成功。體會詩人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和豪情萬丈。

(3)乍聽起來,是在談論欣賞風光的體會,抒發(fā)自己的壯志情懷??梢粚の叮銜闹蓄I悟到一條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談一談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觀測景物時是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

B: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C:把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結(jié)合學生學習實際談:平日要多積累,這樣才能有遠見卓識。

(此處表達學生的特性化閱讀,不要求統(tǒng)一答案,只要學生能體會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讓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感染和鼓舞。)

3、帶著感悟有感情齊讀《登飛來峰》。4、參照,《登鸛雀樓》,深化感悟。

學到這里我們想到了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里的著名詩句,引讀:“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杜甫在《望岳》中的詩句,引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首是學生的必備古詩篇目)

是啊,同學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的全面呀!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也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下面我們來看其次首詩《題西林壁》。

(二)學習《題西林壁》。

1、指名讀古詩。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讀一、二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cè)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致。

先想像廬山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風景,再欣賞廬山圖片。思考此時此刻游歷在廬山之中的蘇

軾有什么感慨?(移步換形、廬山的風景千姿萬態(tài)。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一致。)

有感情的讀前兩句。

3、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此時此刻會想什么?

讀三四句用自己的話說說

由于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想象出詩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4你從這兩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動畫:從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壺。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需超越狹小的范圍,也就是說登高才能望遠。

結(jié)合實際說說我們假使怎樣對待身邊的人?(要全面的對待一個人。)(進行人文滲透,滲透做人的道理.)5帶著感悟有感情的朗讀全詩。四、二次整合,學習觀測方法。

1、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測事物,認識事物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2、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其次課時

一、語言積累。

1、填空《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上面填的四句詩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檢查背誦兩首詩。召開“小小賽詩會〞看誰背誦的最有感染力。男、女生賽詩;同位賽詩;以小組位單位進行賽詩等。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由于競賽可以促使學生繼續(xù)保持學習積累的激情)

我們再想想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你又想起了那些詩?咱們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誰平日積累的詩多!

A想起了登高詩:杜甫的《望岳》,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B想起了詩人的其他詩篇:如學生學過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過本課兩首古詩這個點引導學生回憶思考一個面)二、課外拓展,補充哲理詩。

1、中國傳統(tǒng)詩歌發(fā)展到宋朝,出現(xiàn)了一個好玩兒的轉(zhuǎn)變:由唐詩的以意象取勝轉(zhuǎn)而喜歡談哲理。宋朝是個哲學思辯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我們看朱熹的《觀書有感》,發(fā)給學生閱讀。

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簡單了解: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

是很理性的事,在這里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開啟,就好像開啟一面鏡子,既雅趣又別致。二句借用“天光〞、“云影〞這些為人們所愛好、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nèi)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

(這首詩亦理趣詩,以理語成詩,補充給學生閱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加強他們對宋朝哲理詩的感悟。)

三、作業(yè)設計:

1、抄寫、背誦本科所學的古詩。2、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讀后感。

牛和鵝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以“角度〞為主題的第三單元的主體課文,寫了“我〞由于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這句話,常欺負牛,怕鵝。在遭到鵝襲擊時,怯懦、不敢還擊,金奎叔將鵝制服,勉勵我不要怕鵝,使我悟出一個道理:“它雖然把我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說明要尊重事實,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換個角度看問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大不一樣。

學情分析:

文章內(nèi)容涉及到動物,會受到學生的愛好。是以孩子的眼光寫了他小時侯的事,便于學生與心靈對話,產(chǎn)生情感共鳴。由于“我〞看問題的角度變了,與牛和鵝的接觸的情形前后比較變化明顯,學生易于理解。從本文獲得的啟示學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師點撥,同學間相互交流啟發(fā)的基礎上完成。

教學目標:

1.會讀寫生字、新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生字新詞,讀準除生字外,一些易讀錯字的讀音。

2.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明確文中一處破折號的作用;體會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好處;學習確鑿使用動詞使文章更生動;理解“它雖然把我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這句話的含義。

3.悟出這樣的道理:“要尊重事實,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換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