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課標(biāo)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匯編_第1頁
人教新課標(biāo)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匯編_第2頁
人教新課標(biāo)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匯編_第3頁
人教新課標(biāo)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匯編_第4頁
人教新課標(biāo)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人教新課標(biāo)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匯編文化經(jīng)典《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一1、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2)在本章中孔子認(rèn)為怎樣才能做到仁?答:⑴①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②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2)“推己及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題。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玻沁_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何哉,爾所謂達者?②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2)孔子認(rèn)為讀書人怎樣才能通達?(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答:(1)【譯文】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笨鬃诱f:“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zhì)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jīng)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而不僅是追求虛名,即名實相符,表里如一。

3、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2)題。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1)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①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孔子認(rèn)為治理國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請簡述出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①假如衛(wèi)國國君等待您去治理國家,您將要先做什么事呢?②所以,君子每制定一個名,一定要能說出一個道理來;說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2)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恰當(dāng),百姓安心做事。

4、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題。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1),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①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②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2)孔子有怎樣的富貴觀?答:(1)①堅定信念并努力學(xué)習(xí),誓死守衛(wèi)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wěn)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②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dāng)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2)應(yīng)當(dāng)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聯(lián)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堅決不予接受。

5、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題。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②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2)孔子在本章中闡述了一個什么原則?答:(1)①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么正呢?②刑罰不得當(dāng),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2)管理國家應(yīng)當(dāng)重視“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6、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題。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痹唬骸昂沃箍梢試虈毯??”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1)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張?(用自己的話作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①講究德,喜歡義,便可以安詳自若。②窮困不失義,士人因此自得其樂;得意不離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2)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個士人無論得志還是失意都要重德愛義的主張。

7、閱讀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劃橫線的文字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回答問題。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簞食壺漿,以迎王師。(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文段體現(xiàn)了孟子什么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2)古人有這樣做的,武王就是這樣。(3)用竹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迎接大王您的軍隊。(4)統(tǒng)治者應(yīng)順應(yīng)民意,才能受到擁戴。 文化經(jīng)典《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二一、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完成下1~2題。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注]:容光:水的空隙。1、將文中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譯文:對于那些曾到圣人門下游學(xué)的人來說,別的言論就難吸引他了。(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譯文:太陽月亮有耀眼的光輝,(凡是能)容納光線的小縫隙都能照到。2、孟子說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學(xué)習(xí)道理?答:學(xué)習(xí)當(dāng)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達事理。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題。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ā墩撜Z·子路篇》)1、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譯文:假如衛(wèi)國國君等待您去治理國家,您將要先做什么事呢?(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譯文:所以,君子每制定一個名,一定要說出一個道理來;說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2、孔子認(rèn)為治理國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請簡述出來。答: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恰當(dāng),百姓安心做事。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題。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薄叭粍t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之,不蘄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謂之遁天之刑⑥。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⑦?!保ā肚f子·養(yǎng)生主》)[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蘄: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稟受。⑥刑:過錯,過失。⑦帝之縣解:順應(yīng)自然法則的生和死。帝,自然,縣,生;解,死。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譯文:原先我認(rèn)為你們都是得道之人,現(xiàn)在看來并非如此。(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譯文:這是違反天性違背真情的,忘記了自己的稟受,古人稱之為違反天性的過錯。(3)莊子借這個故事表達了怎樣的生死觀?答:生與死都不過是自然的形態(tài)變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對于肉體生命不必過多在意,對生死應(yīng)采取達觀的態(tài)度。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題。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p>

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穂注]顙(sǎng)額頭1、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譯人:人的本性猶如流勢湍急的水一樣,打開它的東方它就向東流,打開它的西方它就向西流。(2)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譯文:水,拍打一下叫它飛濺起來,也能使它高過人的額頭;阻擋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2、告子和孟子討論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兩人對這個問題各持怎樣的看法?(用自己的語回答)答:告子和孟子討論的是人的本性善與惡的問題,告子認(rèn)為,人性本來就不分善與不善。孟子認(rèn)為人的本性沒有不善的。人的本性發(fā)生變化,那是外力(環(huán)境、形勢)導(dǎo)致它這樣的。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虎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何哉,爾所謂達者?譯文:你所說的“通達”指的是什么呢?(2)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譯文:所說的名聲好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張仁德,行動上卻違背仁德,還以仁德自居。2、孔子認(rèn)為讀書人怎樣才能通達?(用自己的話回答)答:養(yǎng)成質(zhì)樸正直品格,處也能察顏觀色,謙遜對待別人。文化經(jīng)典《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三1、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翻譯下面句子(1)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3)孔子是怎樣認(rèn)識富貴與仁德的關(guān)系[譯文]孔子說:“富有和顯貴是人們所向往的,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ǐ@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貧困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通過正當(dāng)?shù)姆椒⊕仐壦?,君子不擺脫。君子離開了仁德,怎樣還能成就自己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在哪怕是一頓飯那么短的時間里遠(yuǎn)離仁德,緊急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3)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須提高正當(dāng)?shù)姆椒ê屯緩?,這樣才符合仁德。2、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保ā墩撜Z·微子》)”翻譯下面句子(1)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2)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3)為什么說“欲潔其身”的做法是“亂大倫”【譯文】【譯文】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著農(nóng)具。子路問:“您見到過我的老師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說完,就把拐杖插在一邊去除草。子路拱著手站在一邊。老人留子路過夜,殺雞煮飯讓子路吃,又讓兩個兒子跟來見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辭,趕上孔子,把遇到老人的事情告訴了孔子??鬃诱f:“這是隱士啊?!弊屪勇贩祷厝ヒ娎先耍勇返搅死先说募?,老人已經(jīng)出門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之間的禮節(jié),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能拋棄呢?想使自身不受玷污,卻破壞了君臣之間的大倫。君子出來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職責(zé),至于我們的主張行不通,早就知道了。(3)因為潔身自好是消極避世的做法,沒有為國為民的社會責(zé)任心。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2)“《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3)

孔子認(rèn)為完善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如貧窮卻仍然快樂,富貴卻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jīng)》說,修養(yǎng)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子貢啊,現(xiàn)在可以與你談《詩》了。告訴你過去的事,你就知道未來?!?/p>

孔子認(rèn)為完善修養(yǎng)是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

4、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對曰:“然?!?/p>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翻譯下面句子(1)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2)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3)

孟子的主張是什么?

【譯文】孟子說:“桀和紂的喪失天下,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擁戴。失去百姓的擁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這就得到天下了。獲得百姓有方法:贏得了民心,這就得到百姓了。獲得民心有方法:百姓所希望得到的,就給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就不要強加給他們,如此而已。百姓歸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獸的奔向曠野一樣?!保?)得民心者得天下5、白圭①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過矣!①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②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薄睹献印じ孀酉隆?/p>

(1)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2)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3)孟子在文中提出什么觀點?

5、【譯文】白圭洋洋自得地對孟子說:我治理洪水的本領(lǐng),超過了古代的大禹?!泵献诱f:“您錯了!①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規(guī)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導(dǎo)大海中去,因此是以四海作為蓄水的溝壑。而您恰恰相反,是把鄰國當(dāng)作蓄水的溝壑。水一旦被堵得倒流,就會象洪水一樣泛濫成災(zāi)。②您這樣做,是為有德性的人所反對,所痛恨的。您完全錯了!”損人利己是一種本位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惡劣作風(fēng)。

6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p>

(1)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3)文中提出了一個什么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答:.

8、【譯文】孟子回答說:“吞并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這么做過,武王就是這樣。吞并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這么做過,文王就是這樣。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帶著酒食來迎接大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要求嗎?只是想避開水深火熱的環(huán)境罷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熱,百姓也就只有轉(zhuǎn)望別人去解救他們了?!蔽闹刑岢隽艘槕?yīng)民心的觀點。7、莊周貸粟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和侯。監(jiān)和候日:“諾。我將得邑金(領(lǐng)地內(nèi)征收的財物),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日:‘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末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集市)!”《莊子?外物》翻譯:(1)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莊周用什么方法表達了自己對監(jiān)和侯本人的看法?譯文:莊周家里窮得沒迷下鍋了,不得不到監(jiān)和候那里去借粟,監(jiān)和候:“行啊,我即將領(lǐng)到封邑的薪金,打算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周生氣得變了臉色,說:“我昨天往你這里來,半路上聽到有個聲音在呼救,我回頭一看,見到車輪碾成的溝里有一條鮒魚我問他說你過來,你是干什么的???鮒魚回答是:我是東海龍王手下當(dāng)差的,你有一斗的水使我活下去嗎?我說行,我將到南方去游說吳越王,我準(zhǔn)備把西江水堵起來讓他倒流來迎接你,可以嗎?鮒魚生氣地變了臉色,說:我失去了我與之經(jīng)常相處的水,我沒有地方呆下去了,我只要獲得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了,你竟然這么說,還不如早早地到賣干魚的集市上去找我。”

(3)比喻論證,

監(jiān)和候的作法等于是見死不救,,還要用動聽的言語加以掩飾,可見監(jiān)和侯虛偽、吝嗇、冷酷。

8、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f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f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莊子?外物》翻譯:(1)

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2)

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3)

文中體現(xiàn)了莊子什么樣的辨證觀點?8、譯文:莊子對惠子說:“你的言論沒有絲毫的用處。”莊子說:“知道沒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說說有用的理論了。大地不是不夠廣大,但人只是腳踩一小塊地方,這小塊地對人是有用的,其余的地再大對人也沒有用處,但是,你要把腳下那一小塊地之外的土地都往下挖掘,一直挖到黃泉,人的四周成了無邊無底的深淵,腳下那小塊地方還有用嗎?”惠子說:“沒有用了?!鼻f子說:“無用就是有用的道理就顯明了?!保?)觀點是:無用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無用。

9、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陀醒灾嵶雨栒咴唬骸傲杏埽w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逼渥洌窆麟y,而殺子陽?!肚f子?讓王》翻譯:(1)

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

(2)

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3)

子列子辭粟的原因是什么?

9、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shù)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5),困窘織屨(6),槁項黃馘者(7),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8),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y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9),舐痔者得車五乘(10),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莊子?列御寇》翻譯:(1)

王說之,益車百乘。

(2)

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

(3)

這則短文里表現(xiàn)了莊子的那種精神品質(zhì)?譯文:子列子生活貧困,臉上一片饑色,有人對鄭自陽說:“子列子是有道之士,(子列子)住在你的國家卻過著貧困的生活,難道你不愛人才嗎?”鄭子陽立即下令有關(guān)官員給列子送去粟,子列子見了使者,拜了兩拜表示感謝,卻謝絕了送來的粟。使者走后,子列子回到屋里,他的妻子看著他拍著他的胸膛埋怨說:“我聽說做了有道者的妻子,都有安逸快活的日子過,現(xiàn)在全家人臉上都有饑色,鄭相來訪并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難道是命中注定的嗎?”子列子笑了笑,對她說:“鄭相不是自己了解我的處境,而是根據(jù)別人的話才送粟給我,有朝一日他處罰我,也將根據(jù)別人的話來判罪,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結(jié)果不出所料,人民果然憤而殺掉了鄭子陽。

(3)原因:因人之言而施恩,就有可能因人之言而降罪。

10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jǐn),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wù)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wù)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zé)o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鬃釉唬骸暗茏用阒?!夫無趾,兀者也,猶務(wù)學(xué)以復(fù)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1)夫天無不覆,地?zé)o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2)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wù)學(xué)以復(fù)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無趾的話說明什么?10、【譯文】魯國有個被砍去腳趾的人,名叫叔山無趾,靠腳后跟走路去拜見孔子??鬃訉λf:“你立身修行不謹(jǐn)慎,早先遭受刑罰成了這樣的殘廢人了?,F(xiàn)在即使來我這里求救,怎么來得及補救呢?”叔山無趾說:“我只是不懂世務(wù)的復(fù)雜性,便輕率作踐地投身社會,所以才失掉了兩只腳趾。如今我來到你這里,覺得還有比腳趾更寶貴的東西存在,我所以務(wù)必使它保全完美無缺。蒼天沒有什么不覆蓋,大地沒有什么不托載,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這樣計較形骸外跡呢!”孔子說:“我孔丘實在淺陋。先生怎么不深入而詳盡地把所聽到的大道講一講呢?”叔山無趾轉(zhuǎn)身就走了??鬃訉λ牡茏诱f:“你們要努力啊。叔山無趾是一個被砍掉腳趾的人,他還努力進學(xué)來補救先前做過的錯事,何況道德品行乃至身形體態(tài)都沒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叔山無趾對老子說:“孔丘和得道的人相比,恐怕還差一點吧?他為什么不停地來向你求教呢?他大概希望用標(biāo)新立異的聲名傳播天下,哪里知道得道德的人總是把這一切看作自己的枷鎖嗎?”老子說:“你怎么不直截了當(dāng)使他理解生和死是混同一致,把“是”與“非”是齊一相通的道理,幫助他解除身上的精神枷鎖,這樣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無趾說:“這是上天加給他的處罰,哪里可以解脫!”無趾認(rèn)為獨善其身,全性修德,道德的完整和完美比軀體完整更為重要。

文化經(jīng)典《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四1、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也。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1)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張?答:這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張,認(rèn)為“仁則榮,不仁則辱”,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修明政治,不應(yīng)放縱享樂,否則只能自取其辱?!緟⒖甲g文】孟子說:“(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如今這些人,非常厭惡屈辱,但仍然自處于不仁之地,這正好比一方面厭惡潮濕,一方面又自處于低洼之地一樣。假若真的厭惡屈辱,最好是以德為貴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dāng)?shù)墓傥?,有才能的人?dān)任一定的職務(wù);國家無內(nèi)憂外患,趁這個時候修明政治法典,縱使強大的鄰國也一定會畏懼它了。如今國家沒有內(nèi)憂外患,卻在這個時侯追求享樂,怠惰游玩,這等于自己尋求禍害。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对娊?jīng)》說:‘我們永遠(yuǎn)要與天命相配,自己去尋求更多的幸福。’《尚書·太甲篇》也說過:‘天降的災(zāi)害還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沁@個意思。”2、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①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②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注:①咻:喧嘩打擾。②莊岳之間:指齊國國都臨淄著名的鬧市和居民區(qū)。(1)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譯文:(2)王誰與為善?譯文:(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張?答:這段文字,孟子闡明了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力,表明統(tǒng)治者應(yīng)親賢臣遠(yuǎn)小人?!緟⒖甲g文】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賢明嗎?我明白告訴你。這里有位楚國官員,希望他的兒子會說齊國話,那么,找齊國人來教呢,還是找楚國人來教呢?”載不勝回答道:“找齊國人來教?!泵献诱f:“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很多楚國人干擾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說齊國話,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帶他在莊、岳鬧市區(qū)住上幾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說楚國話,也是不可能的。你說薛居州是個很好的人,讓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里,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誰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宮里,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誰去做好事呢?一個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樣呢?”3、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1)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譯文:(2)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譯文:(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張?答:孟子提倡人應(yīng)該守仁行義,不應(yīng)自暴自棄?!緟⒖甲g文】孟子說:“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話說;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為。說話詆毀禮義,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認(rèn)為不能守仁行義,這叫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們最安全的住所,義是人們最正確的道路??罩踩淖∷蛔。釛壵_的道路不走,真可悲?。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1)

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譯文:(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譯文:(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張?答:本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觀點,士立身的原則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無論窮通,都應(yīng)該不失道義(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緟⒖甲g文】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tài)度)。人家理解我,我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無所求?!彼喂篡`問道:“怎樣就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yǎng)品德立身在世。窮困不得志時,就修養(yǎng)好自身,得志時,就要同時給天下人帶來好處?!?、子曰:“①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p>

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①。②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p>

注解:①駟不及舌:指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駟,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1)翻譯劃線的句子①②(2)孔子和其弟子的話體現(xiàn)的主張有何共同之處?【譯文】

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dāng),才是個君子?!?/p>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zhì)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么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wù)摼?。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zhì)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zhì),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共同之處:文與質(zhì)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zhì)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6、定公問:“①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缰獮榫y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②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1)翻譯劃線的句子①②(2)這句話體現(xiàn)了孔子什么樣的主張?!咀g文】

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于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绻懒俗鼍碾y,這不近乎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并沒有什么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于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于違抗?!绻f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主張:

對于魯定公的提問,孔子實際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勸告定公,應(yīng)當(dāng)行仁政、禮治,不應(yīng)以國君所說的話無人敢于違抗而感到高興,這是值得注意的。作為在上位的統(tǒng)治者,一個念頭、一句話如果不當(dāng),就有可能導(dǎo)致亡國喪天下的結(jié)局。

7、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偕虾枚Y,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①。②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②負(fù)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翻譯劃線的句子①②(2)孔子的話你贊同嗎?說說理由?!咀g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鬃诱f:“我不如老農(nóng)?!狈t又請教如何種菜??鬃诱f:“我不如老菜農(nóng)?!狈t退出以后,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里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

是否贊同:孔子毫不客氣地指責(zé)想學(xué)種莊稼和種菜的樊遲是小人,按我們今天的眼光看,孔子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顯然是不對的。但是這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相對的合理性。

他認(rèn)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學(xué)習(xí)種莊稼、種菜之類的知識,只要重視禮、義、信也就足夠了。他培養(yǎng)學(xué)生,不是為了以后去種莊稼種菜,而是為了從政為官。在孔子時代,接受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勞動者只要有充沛的體力就可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勞動者。8、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①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p>

曰“敢問其次?!痹唬骸阿谘员匦?,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解:①硁硁:音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里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

②斗筲之人:筲,音sh?。?,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狹小的人。

(1)翻譯劃線的句子①②(2)這句話體現(xiàn)了孔子什么樣的主張?!咀g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弊迂曈謫枺骸罢垎栐俅我坏鹊哪??”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zhí)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弊迂曊f:“現(xiàn)在的執(zhí)政者,您看怎么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里能數(shù)得上呢?”

【主張】

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dān)負(fù)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9.涸轍之鮒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1)翻譯劃線的句子①②(2)這則寓言揭示出了一個什么道理?【譯文】莊周家境貧寒,因此到監(jiān)河侯那借糧。監(jiān)河侯說:“好的!我馬上就可以得到俸祿了,(等錢到了)我將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

莊周忿然變(臉)色道:“我昨天來(的路上),(聽見)在道路中間有東西在叫喊。(我)四周環(huán)顧一看,在車轍中有(條)鮒魚。我問它道:‘鮒魚?。∧氵@是在干什么?。俊V魚)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臣民。您有沒有斗升之水讓我活命啊?’我說:‘好啊,我將去說服南方的吳越國王,引來西江的水來迎接您,好嗎?’鮒魚忿然變色道:‘我失去了我慣常生活的環(huán)境,我沒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您卻說這樣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干魚的店鋪去找我嗎!’”揭示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當(dāng)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誠心誠意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決不能只說大話,開空頭支票。10、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①。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①封:疆界、界線?!肚f子·齊物論》(一)

、翻譯劃線句子(1)(2)(二)

、莊子在論述宇宙之始時具體事物之間存在是什么?譯文: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時有人認(rèn)為,整個宇宙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什么具體的事物,這樣的認(rèn)識是最了不起的,最盡善盡美,而無以復(fù)加了。其次,認(rèn)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萬事萬物從不曾有過區(qū)分和界線.再其次,認(rèn)為萬事萬物雖有這樣那樣的區(qū)別,但是卻從不曾有過是與非的不同.答案: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tǒng)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是齊一的。文化經(jīng)典《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五15.師金①曰:“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蔪行周于魯②,是猶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yīng)物而不窮者也。出自《莊子·天運》注:①本文反映的內(nèi)容是顏回與魯國太師金之間的談話。②蔪:求。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②今蔪行周于魯,是猶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2、從文中師金談?wù)撊绾沃昔數(shù)倪@段話中,你得到了哪些富有哲理的啟示。譯文:太師金說:“在水上劃行沒有什么比得上用船,在陸地上行走沒有什么比得上用車,因為船可以在水中劃行而奢求在陸地上推著船走,那么終身也不能行走多遠(yuǎn)。古今的不同不就象是水面和陸地的差異嗎?周和魯?shù)牟町惒痪拖笫谴蛙嚨牟煌瑔??如今一心想在魯國推行周王室的治理方法,這就象是在陸地上推船而行,徒勞而無功,自身也難免遭受禍殃。他們?nèi)欢眠\動變化并無限定,只能順應(yīng)事物于無窮的道理。2、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做任何事情和治理國家一樣,不能生搬硬套別人的經(jīng)驗。

16.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肚f子·齊物論》1、自喻適志與!2、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3、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4、莊子在文中所說的“物化”指什么?他在文中提出什么主張?1、自己覺得非常愉快!2、不知是莊周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周?3、莊周與蝴蝶必定有區(qū)別。4、“物化”指萬物化而為一。莊子主張人與自然合而為一須達到無我之境。17.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①,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見于面,盎于背③,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边x自卷十三第二十一篇注釋:①大行:指理想通行于天下。②睟然:潤澤的樣子。③盎:顯現(xiàn)。1、將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②2、文段中多次談及“君子所性”那么請問孟子所認(rèn)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孟子說:“擁有廣大的土地,眾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們的樂趣并不在此;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撫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為樂,但他們的本性不在于此。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主張通行于天下,也并不因此而增加;即使困窘隱居,也不會因此而減損,因為他的本分已確定。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已根植于內(nèi)心,生發(fā)出來的神色是溫潤和順的,流露在臉上,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體,肢體的動作,不必言說,就能使人明了?!?、①“焉”為兼語詞“于此”②“窮”為“困窘”2、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義禮智”之心,孟子認(rèn)為只有持有這一本性,自然就能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18.孟子曰:“楊子取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zhí)中②。執(zhí)中為近之。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選自卷十三第二十六篇注釋:①楊子:即楊朱,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其學(xué)說重在愛己,不為外物所累。②子莫:人名。1、將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②2、請問孟子在選段中用三個例子從正反兩面論述了什么問題?譯文:孟子說:“楊子主張一切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夠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就是磨光頭頂,走破腳跟,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張中道而行。主張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堅持中道缺乏變通,就是執(zhí)著于一點。厭惡執(zhí)著于一點的人,是因為它損害大道,抓住一點就不管其他了?!?、①“權(quán)”權(quán)宜,變通。②“惡”厭惡“賊”損害2、本段談及的是修身問題,強調(diào)本性不應(yīng)被外物所影響,修養(yǎng)身心應(yīng)善始善終。19.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边x自卷十一告子上第二篇(1)顙:額頭1、將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②2、孟子在文中用水作比方,旨在論證什么?譯文:孟子說:“水的確沒有東流、西流的定向,難道也沒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嗎?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趨向下流。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讓它飛測起來,可以高過人的額頭;堵住水道讓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所處形勢迫使它這樣的。人之所以能夠使他做壞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這樣受到了逼迫?!?、①第一個“之”的第二個“之”取消句子獨立性;“就”趨向。②“是”這,“然”這樣2、論證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人性本善就像是水性都要趨向下流一樣。20.孟子曰:“言近而指遠(yuǎn)者①,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②。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選自卷十四盡心下第三十二篇注釋:①指:意旨,意向。②不下帶:古代注視人,目光不可低于對方的腰帶。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見之事。帶,腰帶。1、將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②2、從選段中可以看出孟子所提倡的君子修身之道是什么?

譯文:孟子說:“言語淺顯但意義深遠(yuǎn)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簡約,但成效廣大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談,講的都是眼前的事,然而道卻蘊含其中;君子的操守,從修養(yǎng)自身開始,進而使天下太平。人們的毛病在于舍棄自己的田地,而去耕耘別人的田地——要求他人的太多,而對自己的要求卻很少?!?、①“而”表轉(zhuǎn)折“焉”兼語詞。②“蕓”通耘2、君子的修身之道是減少欲望,嚴(yán)于律己,確保修養(yǎng)目的的純正性。21.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jǐn),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wù)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wù)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zé)o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鬃釉唬骸暗茏用阒》驘o趾,兀者也,猶務(wù)學(xué)以復(fù)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1)夫天無不覆,地?zé)o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2)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wù)學(xué)以復(fù)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⑶無趾的話說明什么?【譯文】魯國有個被砍去腳趾的人,名叫叔山無趾,靠腳后跟走路去拜見孔子??鬃訉λf:“你立身修行不謹(jǐn)慎,早先遭受刑罰成了這樣的殘廢人了?,F(xiàn)在即使來我這里求救,怎么來得及補救呢?”叔山無趾說:“我只是不懂世務(wù)的復(fù)雜性,便輕率作踐地投身社會,所以才失掉了兩只腳趾。如今我來到你這里,覺得還有比腳趾更寶貴的東西存在,我所以務(wù)必使它保全完美無缺。蒼天沒有什么不覆蓋,大地沒有什么不托載,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這樣計較形骸外跡呢!”孔子說:“我孔丘實在淺陋。先生怎么不深入而詳盡地把所聽到的大道講一講呢?”叔山無趾轉(zhuǎn)身就走了。孔子對他的弟子說:“你們要努力啊。叔山無趾是一個被砍掉腳趾的人,他還努力進學(xué)來補救先前做過的錯事,何況道德品行乃至身形體態(tài)都沒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叔山無趾對老子說:“孔丘和得道的人相比,恐怕還差一點吧?他為什么不停地來向你求教呢?他大概希望用標(biāo)新立異的聲名傳播天下,哪里知道得道德的人總是把這一切看作自己的枷鎖嗎?”老子說:“你怎么不直截了當(dāng)使他理解生和死是混同一致,把“是”與“非”是齊一相通的道理,幫助他解除身上的精神枷鎖,這樣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無趾說:“這是上天加給他的處罰,哪里可以解脫!”⑶無趾認(rèn)為獨善其身,全性修德,道德的完整和完美比軀體完整更為重要。文化經(jīng)典《論語》《孟子》《莊子》練習(xí)六8、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題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①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蓖踉唬骸拔岷我宰R其不才而舍之?”曰:“②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保?)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②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2)試評述上段孟子選拔賢才的啟示。答案:(1)①您現(xiàn)在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所選用的人,到今天想不到都罷免了。②國君選賢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臣,就要把卑賤者提拔在尊貴者之上,把疏遠(yuǎn)的人提拔在親近者之上,對這種事能不慎重嗎?(2)孟子提出選拔賢才,不能以近臣、大夫之意為準(zhǔn),而應(yīng)傾聽國人的意見。這種對國人愿望和利益的重視,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9、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題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①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②之。匠石運斤成風(fēng),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③矣,吾無與言之矣?!保ā肚f子·徐無鬼》)[注]①堊(è):白灰。漫:涂。②斲(zhuó):同“斫”,砍。③質(zhì):質(zhì)對,對象。(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①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惠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莊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什么?這則寓言表達了莊子的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①莊子送葬,經(jīng)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②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2)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莊子通過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惠子的友誼,流露出純厚真摯的懷念之情。10、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題。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保ā肚f子·養(yǎng)生主》)[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蘄: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稟受。⑥刑:過錯,過失。⑦帝之懸解:順應(yīng)自然法則的生和死。帝,自然;縣,生;解,死。(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①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莊子借這個故事表達了怎樣的生死觀?(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①原來我認(rèn)為你們跟隨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這樣的。②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稟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2)生死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不必喜生惡死。

1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保ā秾W(xué)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保ā秾W(xué)而》)1、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①——————————————————————————————————②——————————————————————————————————2、就以上兩章內(nèi)容,說說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關(guān)系的。1、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jǐn)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xué)習(xí)文獻知識?!弊酉恼f:“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xué)習(xí)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xué)習(xí)過了。2??鬃拥慕逃?,把培養(yǎng)學(xué)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xué)習(xí)只是第二位的??鬃右蟮茏觽兪紫纫铝τ谛⒅?jǐn)信、愛眾、親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xué)習(xí)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一個人有沒有學(xué)問,他的學(xué)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12.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稙檎罚┳釉唬骸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稙檎罚?、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①——————————————————————————————————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