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修訂版五年級上簡析課件_第1頁
小學《科學》修訂版五年級上簡析課件_第2頁
小學《科學》修訂版五年級上簡析課件_第3頁
小學《科學》修訂版五年級上簡析課件_第4頁
小學《科學》修訂版五年級上簡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科學》修訂版五年級上簡析本冊教材主要內容

一、生物與環(huán)境二、光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四、運動和力四個單元,共32課,分屬“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和宇宙”三個部分。

本冊內容的修訂——本冊科學探究的特點1、探究的時間延長:如觀察生態(tài)瓶;

2、探究的過程更完整更深入:如安排《種子發(fā)芽實驗(一)》《種子發(fā)芽實驗(二)》《觀察綠豆芽的生長》三課來完成對種子發(fā)芽和生長的研究。

3、強調探究的科學過程:加強記錄圖表的運用,突出證據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一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1、種子發(fā)芽實驗(一)2、種子發(fā)芽實驗(二)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4、蚯蚓的選擇5、食物鏈和食物網6、做一個生態(tài)瓶7、改變生態(tài)瓶8、維護生態(tài)平衡本單元在生命世界部分中的地位

從研究生物體本身發(fā)展到研究生物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植物的生長動物動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多樣性新的生命植物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與環(huán)境——1、生物與非生物

一種生物陽光水空氣土壤溫度……

依賴與影響生物需要環(huán)境——

生物適應環(huán)境——

生物改變環(huán)境——

環(huán)境改變生物——

人類保護環(huán)境——本單元作了哪些修訂

對較重復的內容進行了選擇組合。如刪去了“建立棲息地”,保留了“做一個生態(tài)瓶”等。有的內容放到生物多樣性單元,使本單元結構更清晰。選取了經典的研究“生物與環(huán)境”的活動“蚯蚓對環(huán)境的選擇”。使探究活動便于操作,有利觀察。注重對實驗證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利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單元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4課):實驗研究生物和非生物環(huán)境的關系。植物與非生物環(huán)境;動物與非生物環(huán)境第二部分(5—7課):實驗研究生態(tài)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第三部分(8課):擴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做一個生態(tài)瓶瓶中生物相互關系改變生態(tài)瓶改變生態(tài)瓶平衡的結果維護生態(tài)平衡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破壞分析生物群落相互依存一個條件影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意義單元內部結構(2)1--3課植物與非生物環(huán)境的關系1、種子發(fā)芽實驗(一)提出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寫出實驗計劃實施計劃觀察記錄種子發(fā)芽過程(課后)

……2、種子發(fā)芽實驗(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得出結論并與先前猜測比較交流實驗信息,得出綠豆發(fā)芽需要的條件種綠豆苗種子發(fā)芽活動的能力培養(yǎng)價值1、經歷一個較細致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觀察記錄—分析數據—解釋交流

2、激發(fā)主體意識,自主完成部分科學探究過程:自主選題、自主設計、自主實驗。

3、學習只改變一個變量的對比實驗,明白對比實驗的作用。

4、學習如何分析實驗數據,如何利用實驗數據進行解釋。明白實驗數據的作用。P4做種子發(fā)芽實驗“往一個紙巾上滴水”——達到紙巾浸濕,但不積水的程度。對比溫度的實驗用“常溫”(25oC左右)與“低溫”(10oC以下)對比。注意調配各小組實驗的內容,可設置“教室里的種子發(fā)芽實驗”。種子發(fā)芽的條件:空氣、水、溫度。

播種四天后的種子比較缺水低溫強光背陰黑暗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需要陽光嗎對水分的需求植物適應環(huán)境實驗————實驗————觀察引導認識植物生長與種子萌發(fā)需要的條件的不同。植物的生長需要的條件是:

光溫度水肥料空氣

土壤發(fā)展認識——通過“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實驗”(根的向水性)體會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P8做豆芽生長實驗,注意水分的區(qū)分度——第5課食物鏈和食物網1、誰吃誰通過實例建立起食物鏈的概念。分析認識生產者、消費者,認識一般食物鏈的起點和終點。再認識一些食物鏈的例子。

注意食物鏈的寫法和讀法—P12“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2、水田的食物網一條一條找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鏈,逐漸顯現出一個網狀的食物關系。注意食物網的畫法,箭頭不重復。6—7課制作和研究生態(tài)瓶6課:認識池塘群落(生態(tài)群落)——生態(tài)瓶模擬設計生態(tài)瓶——制作生態(tài)瓶7課:改變正常的生態(tài)瓶:

1)減少生態(tài)瓶中的水量;

2)增加生態(tài)瓶中生物的多少(動物、植物)現象?原因?6、7課教學建議:重視做生態(tài)瓶的準備工作:討論建造方案要詳細,為操作做準備,嚴格按照制定的方案進行操作。注意持續(xù)的觀察活動,收集實驗證據。水少了生態(tài)瓶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植物多了生態(tài)瓶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動物多了生態(tài)瓶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要求人人參與、個個記錄。教師要經常過問及時鼓勵。二單元光

1、光和影2、陽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樣傳播的4、光的反射5、光與熱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單元內容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4課)研究光的傳播特點第1課《光和影》第2課《陽光下的影子》從最常見的影子的產生和特點來感知光直線傳播的規(guī)律。第3課《光是怎樣傳播的》推測和驗證光直線傳播的特點,然后去解釋影子的成因。第4課《光的反射》認識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1、光和影

注意:只改變光源的方向和位置(照射的角度),不改變光源離物體的遠近;直射時如果看不見影子,把物體稍微提起來一點,這時影子最短。1、影子的方向、長短和形狀與光源的方向和位置有關系。1、光和影了解光源,認識影子。2、影子的大小和物體離光源的距離有關。3、影子的形狀和物體被照射面的形狀有關系。12然后換用其它物體,影子會更加生動有趣。2、陽光下的影子

觀察并分析陽光下物影變化規(guī)律。本課安排兩課時教學,第1課時指導觀察和進行觀察;第2課時整理觀測數據、交流討論、發(fā)現規(guī)律。制作“日影觀測儀”,記錄影子的方向和長短。記錄時間要考慮方便記錄。把影長數據記錄在表格中,再做成時間和影長的柱狀圖。(時間按實際記錄時間,不必是整點。)3、光是怎樣傳播的

本課探究活動的基本程序是:回憶經驗和觀察—作出假設—實驗檢驗—解釋影子。先根據生活經驗說說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并試著畫出光的傳播路徑。接著通過實驗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后用光的直線傳播的規(guī)律去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明確實驗的目的,掌握實驗操作方法,理解實驗結果與推測的邏輯聯系。紙屏紙屏4、光的反射三個實驗的程序:按要求把目標照亮;畫出光的路線圖;解釋光是怎樣把目標照亮的;歸納、理解: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12科學3制作潛望鏡牙膏盒觀測孔插鏡孔45度角,上下兩塊鏡面必須平行,鏡面要相對。紙樣及孔、縫可以事先加工好,學生要思考鏡子怎么插,為什么這樣插。5、光和熱

探究陽光強弱和溫度的關系。光強溫度高,光弱溫度低。實驗比較:用一面平面鏡反光和用多面平面鏡把反射光集中一處,測量光的溫度。

重視數據記錄和整理利用凸透鏡會聚光線,得到強光和高溫。利用凹面鏡會聚光線,得到強光和高溫。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物體的顏色與吸熱陽光直射、斜射與吸熱◆兩個實驗都是對比實驗,要控制相同的條件和不相同的條件。實驗中其它條件,如擺放的地點、時間等應盡量保證一致。◆幾根溫度計對相同溫度的顯示要相同。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熱水器怎樣工作

主要構造:集熱器(利用太陽能把冷水加熱)、保持水溫的保溫箱、控制冷熱水進出的控制系統(tǒng)。

工作過程:通過集熱器吸收太陽能給冷水加熱,把熱水送到保溫箱儲存。通過控制系統(tǒng)放出熱水,并補充一定量的冷水到集熱器。絕熱保溫儲水箱真空集熱管真空集熱器支架

水箱是采用雙層不銹鋼板構成,中間是聚胺脂整體發(fā)泡的保溫體,保溫作用十分明顯,一般合格的太陽能熱水器每天溫度下降在5℃以內。可隔天使用。設計、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制作前,指導閱讀并理解教材上的設計圖。用透明塑料瓶裝水,陽光容易射進去,又可以減少傳導熱量,起升溫、保溫雙重作用。盒子里面涂黑色,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瓶子的背面貼錫紙是為了加強反射,讓透過瓶子的陽光反射回瓶子,減少熱量損失。盒蓋用塑料薄膜,減少盒內的熱量向外傳遞。瓶子周圍用塑料泡沫是為了保溫。裝塑料瓶的盒子支起來,可以改變角度,以保持讓陽光直射。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教師在活動日期、場地的選擇,器材的準備等方面作充分的考慮。要讓學生明白檢驗的標準、活動的規(guī)則,如何公平合理。要重視活動后的交流、反思、改進。不要搞成競賽。除了評價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外,還應評價學生的團結合作、動手動腦、克服困難情況。起到評價的教育和導向作用。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3、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6、什么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為什么設置本單元?“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簡稱地形,又稱為地貌。地球表面復雜多樣,并在不斷變化。我們一切生活、生產資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巖石、礦物、土壤以及衍生出來的生物。地表變化和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密切相關。本單元教學能引起學生對地表變化更多的關注,對人類與地球家園的關系有更多的認識。單元內容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課,讓學生初步了解認識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體概況。第二部分:第2課,概略認識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表形態(tài)變化。第三部分:第3—7課,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變化,包括風化作用、侵蝕和沉積作用。第四部分:第8課,用模擬的方法,認識和處理有關的災害問題。單元結構圖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加劇或減輕風化侵蝕巖石土壤隆起和沉降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太陽,水,風,生物,冰川和重力等作用地球表面地形多種多樣地球表面崎嶇不平內力人類活動外力沉積凸起的地方被削掉低洼的地方被填平溶洞、石林、海蝕柱;切溝、沖溝、河谷、峽谷等平原、沙灘、沙漠等有時會發(fā)生自然災害

地球的表面海洋和陸地高山、河谷、平原、峽谷、沙漠、冰川……地形不斷變化本單元的教學重點

重點是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變化,特別是流水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變化?!粢驗榱魉治g和沉積作用是最普遍的現象;◆因為這部分內容便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模擬活動進行探究。具體體現在:《雨水對土地的侵蝕》:通過模擬下雨,觀察雨水對土地侵蝕?!妒裁礃拥耐恋厝菀妆磺治g》:通過模擬實驗,認識降雨量大、土地坡度大、無植被覆蓋是造成土地嚴重被侵蝕的主要原因。《河流對土地的作用》:通過模擬河流的實驗,了解河流有侵蝕作用,還有沉積作用,了解因為侵蝕和沉積帶來的地形地貌變化?!稖p少對土地的侵蝕》:通過模擬活動讓學生關注如何減少流水對土地的侵蝕,保護自己的家園。本單元教學方法的選用

本單元教學因認識對象不同,教學方法可有以下三種類型:不能在課堂上直接觀察的,主要通過閱讀資料、交流和教師講解為主進行教學的,如《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以模擬實驗為主進行教學的,如《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什么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減少對土地的侵蝕》。以觀察為主的,如《土壤中有什么》。1、《地球表面的地形》—起始課平原、山脈等常見地形及特點。從地形圖上進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關于地球表面還知道什么?活動過程:◆首先讓學生回顧自己去過的一些印象深刻地方的地形特點,并帶來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出平原、山地等地形的特點;◆然后通過觀察地形圖,進一步認識更大范圍--中國和世界的地形;◆最后歸納地球表面的地形特點。教學建議:1、課前要收集能反映比較典型的常見地形地貌的照片;在交流時有意識地選擇各種不同地形的照片介紹。2、教師進行適當地啟發(fā),幫助學生較好地描述。在學生描述時強調其地形特點。

3、不要求用地理學上的名詞。用生活中人們習慣用的話語就行。如何看地形圖顏色、圖例、符號地形圖上常常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比如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往往都在六千米以上。深淺不同的綠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

因勢利導歸納總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表是崎嶇不平的。平原多在河流的中下游。我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提高間接觀察范圍。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閱讀交流: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歸納:火山和地震怎樣改變地表形態(tài)了解:地球內部的力量怎樣引起地殼運動,并影響著和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的。閱讀資料的重點放在火山和地震怎樣改變地形地貌,形成了哪些地形地貌。地球內部的運動。講解—模擬實驗—多媒體結合教學。教學建議:板塊構造學說基本觀點:(1)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每個大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2)這些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3)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地球內部的熱對流循環(huán)。板塊運動的兩種主要形式1、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相碰撞)模擬實驗:不同顏色的毛巾疊在一起,用手從兩邊往中間推。2、板塊張裂: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比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模擬實驗: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從中間往兩邊拉伸。3、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從現象中提出問題:堅硬的巖石為什么會破碎?模擬實驗:探索巖石破碎的原因了解風化作用對地表地貌的影響4、土壤中有什么推測:巖石風化后是如何變成土壤的?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和生命之間的相互關系目標指向了解土壤來源于巖石的風化及生物的作用。觀察新鮮土壤、干燥粉碎的土壤、沉積實驗三個活動的作用各有側重:◆觀察新鮮土壤容易發(fā)現土壤是濕潤的(說明土壤中有水分),還能發(fā)現土壤中有植物和動物的殘體,以及土壤中有小石子和沙粒。教學建議:◆觀察干燥并粉碎的土壤,容易發(fā)現土壤有少許的小石子,有沙粒,以及很細、粘滑的黏土。從沙礫到黏土,顆粒大小是一個連續(xù)變小的過程。(不死背成分)◆通過沉積實驗能發(fā)現土壤里有空氣,發(fā)現不同大小顆粒沉積是有順序和分層的。

觀察土壤的剖面有利于讓學生理解土壤形成過程。土壤剖面從上到下依次是枯枝落葉層、腐殖質淋溶層(上部有明顯的腐殖質累積,下部因雨水的不斷淋溶,呈灰白色)、淀積層(緊實、不透水、礦物質養(yǎng)料豐富)最下面是還沒有受到明顯成土變化的母巖層。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討論:雨水會不會影響土地模擬實驗: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了解自然界中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推測:什么因素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

小組活動:選擇課題,設計實驗方案6、什么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交流討論和修改完善實驗方案。

實驗、觀察:探索影響土地侵蝕程度的因素推測: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侵蝕比較嚴重,了解侵蝕的危害。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推測:河流對土地會不會有影響模擬實驗:探索河流對土地的影響。觀察地形圖,嘗試解釋沖積平原的形成。總結:自然界中侵蝕和沉積現象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回顧本單元知識,明確本節(jié)課要探究的問題。設計、建造家園模擬暴雨,檢驗家園反思: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如何改進總結、拓展:人類自身的活動對地形的影響教學建議:第5、6、7、8課以推測、模擬實驗驗證、解釋為主要教學方法啟發(fā)學生的生活經驗,有依據地進行推測。明確模擬實驗的目的、模擬的對象、操作方法、觀察內容。拓展延伸到自然界的地形變化—考察、驗證、解釋。

四單元運動和力1、我們的小纜車2、用橡皮筋作動力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4、測量力的大小5、運動與摩擦力6、滑動與滾動7、運動與設計8、設計制作小賽車本單元作了哪些修改

◆五下調到了五上?!魟h去了“給小車安個螺旋槳”、“小車載重”、“控制小車的快慢”?!粼黾樱骸?.測量力的大小”。◆修改:把兩課的“運動與摩擦力”調整為三課,把兩課的設計制作小車合并成一課?!襞c常見運動關系最為密切的力就是重力和摩擦力了,所以本單元重點研究了重力和摩擦力。

◆概念沿著“運動和力”這條主線發(fā)展?;顒右蕴骄寇嚨倪\動為主要載體,對力的研究相伴相隨,貫穿始終??茖W概念結構(1)

物體靜止狀態(tài)力的作用

物體運動狀態(tài)

快慢的測量和比較運動力運動和力的關系

摩擦力

彈力運動和力

滑動、滾動、反沖運動

重力科學概念結構(2)物體重量形變物體要恢復原來形狀有關應用產生大小方向產生產生大小滑動或滾動增加與減少接觸面光滑粗糙

豎直向下

地球引力

接觸面摩擦力摩擦力彈力利與害重力

彈簧測力計

重量單元內容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3課)分別用重力、彈力、反沖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探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第二部分(第4課)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準備。

第三部分(5-7課)認識摩擦力,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第四部分(第8課)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和制作一個小車。1、我們的小纜車◆安裝小纜車活動的四個思考的問題指向更明確。關于重力的資料指出了重力與運動的關系。◆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的運動的實驗,不敲桌子可以避開解釋難的問題。把用秒表測快慢作為正式要求,目測作為替代要求。怎樣增加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