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象對方雙方屬性的總概括。凡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功能亢奮的都屬于陽。特點:普遍性、相關性、相對性、可分性。五行學說:五行定義為: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與之相關的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變化。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間隔相克。(1)心主血脈(2)心主神志心在志為喜,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心在竅為舌,心在液為汗。肺:1、肺主氣、司呼吸2、主宣發(fā)和肅降。宣發(fā):1、氣化作用將濁氣排出。2、將脾轉輸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達皮毛。3、宣發(fā)衛(wèi)氣于皮膚肌腠。肅降:1、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氣。2、將清氣和脾傳輸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將代謝產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輸腎和膀胱。3、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保潔凈。3、通調水道4、朝百脈、主治節(jié)肺在志為悲憂,肺在液為涕,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肺在竅為鼻。脾脾主運化脾氣主升脾主統血脾在志為思,在體合肌肉主四肢,脾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脾在液為涎。肝肝主疏泄肝藏血肝在志為怒,肝在體合筋,肝開竅于目,肝在體合筋。腎腎藏精腎主水腎主納氣腎在志為恐,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腎開竅于耳和二陰,腎在液為唾。六腑膽:1、貯存和排泄膽汁;2、主決斷。胃:1、主受納、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為和。小腸:1、主受盛和化物;2、泌則清濁。大腸:傳化糟粕。膀胱:貯存和排泄尿液。三焦:1、通行原氣;2、運行水液。臟腑的相關聯系精精是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是人體生命的本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主要生理效應:促進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逐步具備生殖能力。氣指人體之氣是人體內活動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之一。功能:1、推動作用;2、溫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攝作用;5、氣化作用。分布:元氣通過三焦而循行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無處不在。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脈中的富在營養(yǎng)的紅色液態(tài)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營氣、津液)清氣飲食物→胃腐熱、脾運化→水谷精微—(脾氣的升清↓)→肺—(氣化物用)→脈→血功能:1、營養(yǎng)全身;2、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分布:脈管中,流布于全身。津液是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功能:1、滋潤濡養(yǎng)的作用;2、化生血液;3、調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4、排泄代謝產物。精氣血液相互聯系六淫風、寒、暑、溫、燥、火。致病特點:1、外感性;2、季節(jié)性;3、地域性;4、環(huán)境性;5、相兼性;6、轉化性。痰飲形成:①邪:六淫或飲食、勞逸、七情內傷。②正:上述邪氣導致肺、脾、腎、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水津停滯所致。致病特點P61瘀血形成:1、外邪入侵……使血行不暢而凝滯。2、外傷……出血、離脈、積存體內形成瘀血。致病特點:①疼痛;②腫塊;③出血;④脈象,細澀、沉弦、結代。四診:望、聞、問、切神:廣義指高度概括的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指人的神志、意識、思維活動。望神包括:精神表情、意識思維、面色眼神、語言呼吸、動作體志。望舌內容:觀察舌質與舌苞的變化。正常舌象:淡紅舌,薄白苔。舌色淡白舌:虛證,寒證紅舌:熱證絳舌:熱盛、主瘀青紫舌:陰寒、瘀血;壅滯,瘀血舌苔白苔:主表證,寒證、濕證。黃苔:主里證,熱證?;液谔Γ褐骼餆?、里寒之重證。望舌的臨床意義:1、判斷正氣盛衰;2、辨病病位深淺;3、區(qū)別病邪性質;4、推斷病勢進退;5、估計病情預后。脈診方法P79浮脈:表證,虛證沉脈:里證遲脈:寒證數脈:熱證虛脈:虛證實脈:實證弦脈:主肝膽病,諸痛,痰飲、瘧疾滑脈:主痰飲、食積、實熱濡脈:諸虛,濕證細脈:主氣血兩虛,諸虛勞損;又主傷寒,痛甚及濕證八綱: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八納辯證P85治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調整陰陽與氣血,扶正祛邪,因時因地因人治宜等治療總則。中藥炮制目的:1、清除或降低毒副作用;2、增強藥效;3、改變藥物性能;4、利于貯存;5、便于服用。中藥性能: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及毒性四氣:寒熱溫涼。凡能治療溫熱性疾病的藥物,多屬涼性或寒性;凡能治寒涼性疾病的藥物多屬熱性或溫性。五味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種滋味。1、辛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作用。2、甘即具有補益、調和、緩急的作用。3、酸具有收斂、固澀作用。4、苦具有通泄、燥濕等作用。5、咸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等作用。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治療疾病時對人體的作用有不同的趨向性。升,即上升提舉;降,即下達降逆;浮,即向外發(fā)散;沉,即向內收斂。具有升陽發(fā)表、驅散風邪、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藥性大多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熱瀉下、重鎮(zhèn)安神、利尿滲濕、消食導滯、息風潛陽、止咳平喘及降逆收斂的藥物,其藥性大多是沉降的。升浮藥,大多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多為氣厚味薄之品,沉降藥,大多性主寒、涼,味屬酸、苦、咸,多為氣薄味厚之品。歸經藥物對某經或某幾經作用明顯,而對其他經作用較少,甚至無作用,這種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稱歸經。歸經指明了藥物治病的應用范圍,藥物的歸經不同,治療的范圍也就不同。中藥毒性中毒原因(1)劑量過大;(2)服用太久;(3)炮制不當;(4)配伍失誤;(5)制劑不妥;(6)外用失控;(7)誤食誤用?!捌咔椤迸湮殛P系:1、單行;2、相須;增強療效3、相使;提高主藥功效4、相畏;毒副作用減輕或消失5、相殺;清除另一種藥物互副作用6、相惡;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7、相反;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上溪鎮(zhèn)來英幼兒園普通用戶3<H1kN673q一、解表藥 1.辛溫解表藥:麻黃、桂枝; 2.辛涼解表藥:柴胡、薄荷;二、祛風濕藥獨活、五加皮;三、祛濕藥1.化濕燥濕藥:藿香、蒼術。2.利水滲濕藥:茯苓、豬苓;3.清熱利濕藥:茵陳、車前子;四、清熱藥1.清熱瀉火藥:石膏、知母;2.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3.清熱涼血藥:生地黃;4.清熱燥濕藥:黃芩、黃連、黃柏。五、消導藥山楂;七、瀉下藥1.攻下藥:大黃;八、祛痰止咳平喘藥1.清熱化痰藥:貝母;2.溫化寒痰藥:半夏;3.止咳平喘藥:苦杏仁;九、溫里藥附子;十、理氣藥陳皮、枳實;十一、理血藥1.活血藥:川芎、丹參;2.止血藥:三七;十二、補益藥1.補氣藥:人參、黃芪、黨參、白術、甘草;2.補血藥:熟地黃、當歸;3.補陰藥:北沙參、麥冬;4.補陽藥:杜仲;十三、固澀藥1.收斂止汗藥:五味子;了解:麻黃根。十四、平肝息風藥天麻;十五、安神藥龍骨、酸棗仁;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分別言之,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一般多為痰聲并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并稱。一、外感咳嗽(一)風寒咳嗽(風寒襲肺)癥狀: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主方:杏蘇散合三拗湯加減。(二)風熱咳嗽(風熱犯肺)
癥狀:咳嗽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咳時汗出,鼻流黃涕,口渴,頭痛,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主方:桑菊飲加減。燥熱咳嗽(風燥傷肺)癥狀: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黃,脈浮數或細數。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方藥:桑杏湯加減。本方清宣涼潤,用于風燥傷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證者。內傷咳嗽(一)痰濕咳嗽(痰濕蘊肺)癥狀: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脘悶納呆,體倦,大便時溏,苔白膩,脈象濡滑。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主方: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二)痰熱壅肺
癥狀: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欲飲水,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主方:清金化痰湯。(三)肝火犯肺主癥:氣逆而咳,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粘,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治法:清肝降火,泄肺止咳。主方: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四)氣虛咳嗽癥狀:咳嗽痰清稀,面色晄白,氣短懶言,聲音低微,自汗,易感冒,舌淡嫩,脈虛弱。治法:益氣固表,止咳祛痰主方:玉屏風散合六君子湯加減陰虛咳嗽
主癥: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方藥:沙參麥冬湯或百合固金湯加減。本方有甘寒養(yǎng)陰、潤燥生津之功??捎糜陉幪摲卧铮煽壬偬?。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其中尤以目睛黃染為主要特征。目睛黃染是黃疸出現最早、消退最晚且最易發(fā)現的指征之一。陽黃(一)熱重于濕臨床表現:目黃、身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口苦,惡心欲吐,小便短黃,大便秘結,心中懊惱,脅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治法清熱通腑,利濕退黃方藥:茵陳蒿湯加味(濕熱黃疸主方)茵陳、梔子、大黃(二)濕重于熱治法:利濕化濁,清熱退黃。方藥:茵陳五苓散茵陳蒿、白術、桂枝、茯苓、豬苓、澤瀉二、急黃臨床表現:發(fā)病急驟,身目俱黃,色黃如金,高熱煩渴,腹?jié)M而痛,出血證候,肌膚瘀斑,手足抽搐,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象弦數。治法:清熱解毒退黃,涼血開竅方藥:犀角散加味或清熱解毒地黃湯犀角、生地、丹皮、芍藥三、陰黃(一)寒濕阻遏臨床表現: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薰,腹脹,食欲減退,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畏寒肢冷,舌質淡胖大,苔白膩,脈濡緩。治法:溫化寒濕,健脾和胃。方藥:茵陳術附湯加味茵陳、附子、干姜、白術、甘草、肉桂瘀血內阻(血瘀肝郁)臨床表現:陰黃日久,身目發(fā)黃而晦暗,面色黧黑,脅下癥塊,疼痛如刺,痛有定處,皮膚可見蛛絲紋縷,或手掌赤痕,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澀或細弦。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方藥:鱉甲煎丸或膈下逐瘀湯虛黃主癥:面目及肌膚淡黃,甚則晦暗不澤。肢軟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舌脈:舌質淡、苔薄,脈濡細。治法健脾養(yǎng)血,利濕退黃代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溫中補虛,調養(yǎng)氣血,適用于氣血虧虛,脾胃虛寒之證
1【中醫(yī)學】理論體系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于中醫(y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系。它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精氣、陰陽、五行為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以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液為生理病理學基礎,以辯證論治為特點的獨特的醫(yī)學理論體系。2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統一性的認識,是整體思維方法在中醫(yī)理論中的體現。3證侯: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機本質的概括,對病因、病位、病性、正邪關系等方面內容的綜合概括。4辯證,將四診所及的資料、癥狀,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正邪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5肝屬木,木曰曲直,枝葉條達,有升發(fā)之性,肝性條達,惡抑郁,有疏泄之功。心屬火,火曰炎上,有溫熱之性,心居膈上,有溫煦之功。脾屬土,土性敦厚,生化萬物,脾居中焦,化生氣血肺屬金,金性清肅,收斂肅殺,肺性清肅,以降為順腎屬水,水性滋潤,下行閉藏,腎有藏精,主水之功6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作用肝藏血以濟心——木生火脾散精以藏肺——土生金肺肅降以助腎——金生水腎藏精以養(yǎng)肝——水生木相克:五行的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肝木條達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心之溫煦以制肺金之肅降太過——火克金脾土運化以制約腎水之泛濫——土克水肺氣肅降以克制肝陽之上亢——金克木腎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7奇恒之腑,形態(tài)似腑,功能似臟,為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合稱8心主血脈,是指心與脈相連,心氣與脈氣相通,心有推動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使之在脈中運行,以營養(yǎng)全身的作用。9心主藏神是指,統帥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和主司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10心臟外面的包膜,其作用是代心受邪。11肺為華蓋,覆蓋五臟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居高位能行水,為“水之上源”;宣發(fā)衛(wèi)氣,保護內臟,為五臟六腑之蓋;首犯溫邪,易和外邪12肺主氣:1肺主一身之氣: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運行和生成的功能2肺主呼吸之氣:指肺為呼吸器官,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13肺朝百脈:指全身的血液通過百脈會聚于肺,經肺的呼濁吸清,將含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布到全身。14肺主通調水道:指肺氣的宣發(fā)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jié)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15脾主運化: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機能16脾主統血:脾有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不使其逸出脈外功能17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全身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18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液流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19腎主藏精:指腎具有封藏精氣的功能20天癸:人體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一種精微物質,具有促進人體生殖器官發(fā)育成熟和維持人體生殖功能的作用。21腎主水: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jié)水液代謝的功能22腎主納氣:指腎有攝納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23命門,即生命之門,含有生命的關鍵、根本的意思。(見書51頁)24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說明人對事物的決定和判斷能力與膽的功能有關,故曰中正之官25三焦的主要功能有,通行元氣和運化水液。人體的水液雖由多個臟腑共同協調完成,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以三焦通行元氣為動力,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通過三焦的氣化作用實現,故曰決瀆之官26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27先天之本:腎藏有先天之精,為構成人體胚胎的原始物質,是臟腑陰陽之根,故稱為“先天之本”。28后天之本:由于人體出生后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均賴脾化生的水谷精微供養(yǎng),故稱脾為“后天之本”。29髓海:腦為髓之海,腦具有主宰生命活動、主持感覺運動的功能30肝腎同源:肝屬木為子,腎屬水位母,母子相生,水能涵木。肝藏血,肝陰賴腎精的滋養(yǎng),腎藏精,腎精賴肝血的補充,謂之精血同源。相火寄于肝腎,同具相火。31金水互生:金能生水,肺陰充足,輸精于腎,使腎陰充盛;水能潤金,腎陰充足,上潤于肺,使肺臟清寧。32水火既濟: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以資腎陽,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以資心陰,使心火不亢。33十二經脈是經脈中的主干部分,分為手足三陰三陽四組。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34十五別絡是絡脈中較大的部分。絡脈中還有浮絡和孫絡。35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36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熱(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氣候異常變化一旦作為外感病邪侵入人體而致病,便稱為六淫。(選擇題要選這個)37內傷七情:七情,既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體對內外環(huán)境刺激的不同反應。七情內傷是由于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生理調節(jié)范圍,引起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異常變化,使氣機紊亂,臟腑損傷,陰陽失調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38痰飲:為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39瘀血:指體內血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產物40病機:即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轉歸的機理41感邪即發(fā),是指機體感邪后立即發(fā)病42徐發(fā),指徐緩發(fā)病43伏而后發(fā),是指機體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潛伏于體內某部位,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或在一定的誘因作用下發(fā)病。44繼發(fā)是指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繼發(fā)新的病變45復發(fā),是指原病再度發(fā)作或反復發(fā)作。46合?。菏莾山浕騼蓚€部位以上同時受邪出現病癥的一種疾病發(fā)生形式并?。菏侵父行昂竽骋徊课蛔C侯未了,又出現另一部位病癥的一種疾病發(fā)生形式47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致病邪氣與機體抗病能力之間相互斗爭所發(fā)生的盛衰變化。48正治,又稱逆治,采用與疾病的證侯性質相反的方藥,以治療的一種治則。49反治,又稱從治,順從病癥的外在家鄉(xiāng)而治的一種治療原則,其采用的方藥與病癥中的假象的性質相同。50扶正,是使用藥物等方法,扶助正氣,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種治療原則51祛邪,是排除或消弱病邪侵害的一種治療原則。簡答題:1、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的特點是什么?有何臨床表現?性質:暑邪具有炎熱、升散、挾濕的基本特性。致病特點:①暑為陽邪,其性炎熱②暑邪升散,擾神傷津耗氣③暑多挾濕臨床表現:常出現壯熱、面赤、煩躁、脈象洪大,還可見氣短乏力,倦怠乏力等癥,甚則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氣隨津脫之象。2、何謂氣機失調?氣機失調表現在哪些方面?簡述之。氣的運動失常,如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稱為氣機失調。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氣滯:氣滯是指氣運行不暢而郁滯的病理狀態(tài)。主要是由于情志郁結不舒,或痰濕、淤血等有形實邪阻滯,或因外邪困阻氣機,或因臟腑功能障礙,影響氣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或阻滯所致。其臨床表現常見悶、脹、痛。②氣逆:氣逆是指氣的升降運動失常,當降者降之不及,當升者升之太過,以致氣逆于上的病理狀態(tài)。多由情志所傷,或因飲食寒溫不適,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濁壅滯所致。氣逆病變以肺、胃、肝等臟腑最為多見。③氣陷:氣陷是在氣虛的基礎上表現以氣的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征的病理狀態(tài),也屬于氣的升降失常。由于脾胃居于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主升,胃氣主降,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所以氣陷病變與脾胃氣虛關系密切。主要是由于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泄瀉日久等,氣虛較甚,升舉無力所致。④氣閉:氣閉是氣機郁閉,外出受阻的病理變化。主要是指氣機郁閉,氣不外達,出現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tài)。多因情志過極,肝失疏泄,陽氣內郁,不得外達,氣郁心胸;或外邪閉郁,痰濁壅滯,肺氣閉塞,氣道不通等所致。⑤氣脫:氣脫是氣虛至極而有脫失消亡之危的病理變化。主要是正不敵邪,或正氣持續(xù)衰弱,氣虛至極,氣不內守而外脫,出現全身性功能衰竭的病理變化。3按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寫出十二經脈的名稱。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4五行學說在指導疾病的治療方面是怎么具體應用的。5、試從生理病理角度論述心與腎的相互關系。心與腎,在生理表現為心腎相交,包括水火既濟:即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以資腎陽,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以資心陰,使心火不亢;精神互用:心主神,神可以益精,腎藏精,積精可以全神;君相安位:心為君火,在上,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則心陰從足,腎為相火,在下,系陽氣之根,為神明之基礎,心陽充盛則相火亦旺。病理,指心與腎之間的水火陰陽精神的動態(tài)平衡失調,稱為心腎不交,包括水不濟火:腎陰虛余下,心火亢于上,常引起失眠、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男子夢遺、好夢交等癥;水氣凌心:腎陽虛損,下焦水寒不化,心陽虛損水氣上凌于心,在上則心悸怔仲、唇舌青夢,在下則水腫、形寒肢冷、尿少;精神失調:腎精不足,不能奉養(yǎng)心神,心神不足,無力控馭腎精,在上則心神恍惚、精神疲憊,在下則夢遺滑精。6、血虛證最容易出現在那些臟腑?其成因和病理表現?由于心主血脈,肝主藏血,故血不足的病變以心、肝兩臟最為多見。成因:一是大出血等導致出血過多,新血未能及時生成補充;二是化源不足,如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血液生化減少,或腎經虧損,精髓不充,精不化血等;三是久病不愈,日漸消耗營血等。病理表現:在血虛時,血脈空虛,濡養(yǎng)作用減退,就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失榮失養(yǎng),功能活動逐漸衰退,神志活動衰憊等一派虛弱表現,如面色、唇、甲淡白無華,頭暈健忘、神疲乏力、體形消瘦、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7、何謂反治?具體方法是什么?舉例說明。順從病癥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原則,其采用的方藥性質與病癥中的假象性質相一致。具體方法:熱因熱用用溫熱性質的方藥治療具有假熱現象病證的治法,又稱以熱治熱法。例如病人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病證本質屬陽衰陰盛,但同時又見身熱不惡寒、口渴面赤、脈大等陽氣浮越于外的假熱癥狀,應用溫熱的方藥順從假熱屬性治其真寒,待里寒一散,陽氣得復,假熱自然消失。寒因寒用用寒涼性質的方藥治療具有假寒現象病證的治法,即以寒治寒法。例如病人渴喜冷飲、煩躁不安、便干尿黃、舌紅苔黃‘病證本質屬里熱熾盛,但同時又見四肢厥冷、脈沉等陽氣被遏不能外達的假寒癥狀,故用寒涼的方藥順從假寒屬性治其真熱,待里熱一清,陽氣外達,假寒便會隨之解除。塞因塞用用補益的方藥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之虛性癥候的治法,即以補開塞法。例如脾氣虛運化無力,可出現腕腹脹滿;腸腑陰液不足,可導致便秘;胞宮精血虧虛,易引起閉經等,這些病證的本質皆為虛,所以運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分別給予補氣健脾,滋陰潤腸以及充養(yǎng)精血等補益的方法治療,閉塞不通的癥狀便能緩解。通因通用用通利祛邪的方藥治療具有通泄癥狀之實性癥候的治法,即以通治通法。例如飲食積滯引起的腹瀉,淤血內停出現的崩漏,膀胱濕熱導致的尿頻等,這些并征得本質皆為實,故運用“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分別給予消導瀉下,活血化瘀和清利濕熱等祛邪的方法治療痛泄的癥狀就會痊愈。8何謂心主血脈?心主血脈有何生理病理表現?答:心主血脈是指心與脈相連,心氣與脈氣相通,心具有推動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使之在脈中進行,以營養(yǎng)全身。心臟的正常搏動要依靠心氣、心陽的推動和溫煦作用,以及心血和心陰的營養(yǎng)和滋潤。心臟推動血液的運行功能正常,則心之陽氣王恒,陰血充盈,心搏勻調,血脈通利,血行周身,表現為面色紅潤光澤、舌色淡紅榮潤,心胸暢達而無不適之感。若心血不足。血液虧少,則血脈空虛,表現為面色無華、舌質淡白、脈象細弱無力、心胸動悸。若心氣不足,行血無力,脈道不利,血行不暢,則血脈瘀阻,表現為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脈象澀滯或節(jié)律不齊、心胸憋悶或刺痛。9何為肺主氣,肺主氣包括哪兩個方面?答:肺主氣包括肺主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是呼吸器官,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由虛如蜂窠的形態(tài)結構所決定,賴肺氣的宣發(fā)肅降運動來實現。呼濁吸清,保證清濁之氣的新陳代謝,表現為呼吸均勻,氣息平和,否則呼吸不暢,咳嗽氣喘。肺主一身之氣指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取決于肺司呼吸功能,肺吸入的清氣是人體氣的主要來源之一,尤其是宗氣的生成,肺有節(jié)律的呼吸對全身的氣機有調節(jié)作用,表現為全身之氣生成充足,氣的升降出入正常,否則,少言懶言,肢倦乏力等氣虛之證。10、肝是如何調情致的?有何生理病理表現?人體精神情志活動以五臟的精氣和功能活動為基礎,而五臟的功能活動又有賴于氣機的調暢和血液的正常運行,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動必然與肝主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臟腑功能活動協調,表現為精神愉快、情志舒暢;肝失疏泄,精神活動即可出現異常變化。如肝之疏泄不及,則肝氣郁結,又稱為“肝郁”,常表現為精神抑郁;若疏泄太過,則肝氣上逆,常引起精神活動亢奮,表現為急躁易怒、心煩失眠等。反之若在使人大怒的外界事物刺激下,又常損傷肝臟,導致肝主疏泄功能失常,亦可見肝氣郁結,氣機不暢。11簡述肺與脾的關系答:肺與脾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過程中兩臟的協同關系。氣的生產方面: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脾主運化,化生水谷之精,清氣和谷氣是生產宗氣的主要物質。肺的功能活動正常需要脾運化的水谷作為物質基礎,脾運化的水谷之精靠肺的宣降敷布全身。水液代謝方面: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液,能促進水液在體內的輸布,排泄。12試進行營氣,衛(wèi)氣的區(qū)別答:營氣與衛(wèi)氣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性質,分布,功能上性質:營氣是水谷精微中柔順精粹的部分,主內守而屬陽,又稱為營陰;衛(wèi)氣是水谷精微中性質剽悍,運行滑利,反應迅速的部分,主衛(wèi)外而屬陽,又稱為衛(wèi)陽。分布:營氣行于脈中,衛(wèi)氣行于脈外功能:營氣具有濡養(yǎng)全身,化生血液。衛(wèi)氣具有防御外邪,溫養(yǎng)臟腑,肌肉,皮毛,開合汗孔,影響睡眠的功能。13試簡述津液代謝過程中各臟腑的功能作用答:脾主運化水液,一:脾氣散精,將津液上輸于肺;二:直接將津液布散于全身。肺為水之上源,它通過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使汗液經過體表排泄,濁液向腎和膀胱輸輸達腎為水臟,主宰,推動,調控水液輸布代謝;腎氣蒸騰氣化,升清降濁,化為尿液排出體外。肝主疏泄,條暢氣機,促進津液輸布的舒暢。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通道。14何謂氣?氣的功能有哪些?答:氣是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氣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作用: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激發(fā)個臟腑的生理功能,推動氣血津液的生成與分布溫煦作用:通過氣化產生熱量,溫煦人體防御作用:氣具有護衛(wèi)肌膚,抵御外邪的功能固攝作用:指氣對血,津液具有統攝和控制,防止其無故流失的功能。氣化作用:指氣具有促進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功能。中介作用:指氣能感應傳導信息,維持機體整體聯系的功能15簡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答:心主血脈,即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營養(yǎng)滋潤全身的作用。主血:心具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和生成的作用,包括行血作用和生血作用。主脈:心氣的推動使脈道通利,血流通暢。主藏神:具有主管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功能。其一表現在心主宰臟腑組織的一切生理活動,其二表現在心臟主宰人體的心理活動17簡述外感六淫致病的病狀特征。風邪致病特征:一、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二、風性善行而數變;三、風邪主動;四、風為百病之長。寒邪致病特征:一、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二、寒性凝滯;三、寒性收引。濕邪致病特征:一、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二、濕性重濁;三、濕性黏滯;四、濕性趨下,易襲陰位。燥邪致病特征:一、燥性干澀,易傷津液;二、燥易傷肺?;鹦爸虏√卣鳎阂弧⒒鹦盀殛栃?,其性趨上;二、火熱易擾心神;三、火易傷津耗氣;四、火易生風動血;五、火邪易致瘡癰。暑邪致病特征:一、暑為陽邪,其性炎熱;二、暑邪升散,擾神傷津耗氣;三、暑多挾濕。16簡述經絡及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系統的組成:18試述七情致病的病狀特點。致病特點有:一、直接損傷相應的臟腑1損傷相應之臟2易損傷心神3數情交織,多傷心肝脾4易損傷潛病之臟腑二、影響臟腑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三、多為情志病證四、影響病情19簡述中醫(yī)學防治疾病的原則。第一、預防未病先防[一]養(yǎng)生以增強正氣[二]防止病邪侵害二.既病防?。ㄒ唬┰缙谠\治(二)防止傳變第二、治則一、正治與反治二、治標與治本:緩則治本,急則治標三、扶正與祛邪四、調整陰陽調理精氣血津液三因制宜(時、地、人)20簡述元氣的概念、組成、分布及功能。概念:元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原動力的物質基礎。組成:元氣是由腎所藏的先天精氣化生,依賴脾胃運化水谷精氣的充養(yǎng)和培育。分布:元氣根源于腎,通過三焦而布散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發(fā)揮其生理功能。功能:①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②激發(fā)和推動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動,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局嗅t(yī)學】1、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辯證施治、恒動觀念。2、中醫(yī)學的陰陽偏勝:勝,是指邪氣盛。陰陽偏勝指陰或陽的一方偏亢過盛,對另一方制約太過所導致的病理變化。3、中醫(yī)學的陰陽偏衰:衰,是指正氣虛衰。陰陽偏衰即陰虛、陽虛,是屬于陰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tài)。4、陰陽的相互關系: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5、生克制化:五行從木始,木火土金水,順次為生,間一為克,過克為乘,反克為侮。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6、五臟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脈、主神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在液為汗、在志為喜。②肺:主呼吸、朝百脈、主宣發(fā)速降,通調水道;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液為涕、在志為憂。③脾(后天之本):主運化(運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統血;在體為肉,主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在志為思。④肝:主疏泄(疏人體氣機)、主藏血;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在夜為淚、在志為怒。⑤腎(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納氣;在體合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和二陰、在液為唾、在志為恐。7、心與他臟的相互關系:①心與肺:表現在氣與血之間的相互關系。②心與脾: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兩個方面。③心與肝:表現在血液運行和神志活動兩個方面。④心與腎:表現在陰陽水火互制互濟(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兩個方面;[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使心火不亢;稱為“心腎相交”、“水火既濟”]8、五臟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儲藏精氣;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納和傳化水谷。9、藏象的主要特點: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念。10、胃失通降,一則飲食滯于胃,胃脘脹痛,納呆厭食,噯腐吞酸;二則胃氣上逆、惡心、噯氣、嘔吐、呃逆。11、十二經別(相表里):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點: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的統稱;共同特點是外感性、季節(jié)性、地域性、相兼性、轉化性。①風: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性主動(搖擺不定);風為百病之長。②寒: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寒主收引;寒主清澈。③暑: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性升散,耗氣傷津;暑氣夾濕。④濕: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重濁;濕性黏滯;濕性趨下。⑤燥: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易傷肺,肺喜潤而惡燥。⑥火: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火(熱)易擾心神;火(熱)易耗氣傷津;火(熱)易生風動血;火(熱)易致腫瘍。13、七情的致病特點:(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中情志活動)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的氣機、影響病情。14、望舌:望舌質(舌神、舌色、舌形、舌態(tài))、望舌苔(苔質、苔色、苔形)15、切診:分為片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臨床常用寸口診法,部位在手腕的寸口,依次為寸、關、尺。16、浮脈:主表證。遲脈:主寒證?;}:正常人(平脈)常見脈,提示氣血充盛調和;孕婦常見。17、八綱辨證的各自特點:①表里辯證:辨別病變部位、病情輕重和病勢趨向的綱領。②寒熱辯證: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③虛實辯證:概括和辨別正氣強弱和邪氣盛衰的兩個綱領。④陰陽辯證:概括病證類別的綱領;陰陽又是八綱的總綱。18、脾氣虛: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而出現的證候?!咀C候】食少納呆,口淡無味,脘腹脹痛,便溏,面色萎黃,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舌邊有齒痕,苔白,脈緩弱?!痉治觥勘咀C多由飲食不節(jié),或先天稟賦不足,或勞倦過度,或其他疾病影響,損傷脾氣所致。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則食少納呆,口淡無味;脾虛不運,消化無權,則食后腹脹;脾虛生濕,水濕不化,清濁不分,水濕下注腸中,則泄瀉便溏;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之源匱乏,則面色萎黃;機體失于奉養(yǎng),則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舌邊有齒痕,脈緩弱等,皆為脾氣虧虛、氣血不充之證。19、中藥的四氣五味:(1)四氣:寒、熱、溫、涼四中不同的藥性(2)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淡附于甘,澀附于酸】20、藥物的七情:(1)單行:僅用一味藥物治療疾病。(2)相須: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的療效。(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5)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6)相惡: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的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功效。(7)相反: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21、方藥的組成原則:一般有君藥、臣藥、佐藥和使藥四個部分。君藥:又稱主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其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一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臣藥:又稱輔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或針對兼病或兼證其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與君藥發(fā)生主要配伍關系】佐藥:①佐助藥,配合君藥、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②佐制藥,用以消除或緩解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③反佐藥,防止藥病格拒【嘔吐】。使藥:①引經藥,能引導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②調和藥,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22、名詞解釋氣機:泛指功能活動,用以概括各臟器官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活動,【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運動的基本形式表現為升、降、出、入四個方面】。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的統稱。陰陽: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娟帤馀c陽氣的合稱,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種屬性,陰陽相反相成是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根源】藏象:指臟器雖居于體內,但其生理和病理的變化有征象的表現于體外。虛證:指人體正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所表現的證候,多見于素體虛弱,后天失調,或久病、重病之后,以及七情勞倦、房勞過度等所導致的陰陽氣血虧虛而形成。得氣:進行針刺時,患者所產生的酸、麻、重、脹、疼痛或觸電樣反應等針感以及醫(yī)者刺手手下的沉緊等感覺。津液:津與液的合稱,人體的正常水液。正氣:人體正常功能活動的統稱,即人體正常功能及所產生的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調節(jié)能力、適應環(huán)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等。痰飲:痰與飲的合稱,臟腑病變過程中滲出并積存于體內的病理產物,可阻礙氣血運行而成為繼發(fā)的致病因素。相須: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經絡:經脈和絡脈的統稱,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內外、貫串上下,調節(jié)體內各部分的特殊通路另一部分1. 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恒動觀念、辨證論治。2.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3. 一事物內部隊里雙方屬性的概況。4. 陰陽的基本特征:陰:凝聚、滋潤、抑制;陽:推動、溫煦、亢奮。(就生命狀態(tài)而5. 言)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暖的、明亮的、無形的、功能亢奮的都是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陰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是陰。6. 陰陽具有普遍性、相關性、相對性、可分性。7. 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①陰陽的對立制約②陰陽的互根互用③陰陽的消長平衡④陰陽的相互轉化。8. 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作用:①用陰陽歸屬人體組織結構②用陰陽概括生理功能③用陰陽說明病理變化④用陰陽來指9. 導疾病診斷10. 五行的定義:木、火、土、金、水五中物質及與之相關的不同11. 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變化12. 五行的特征:①木:生長、生發(fā)、條達、舒暢②火:溫煦、升騰③土:生化、承載、受納特性④金:肅殺、潛降。消潔、收斂⑤水:寒涼、滋潤、向下、靜藏13. 五行相生的規(guī)律和次序是:母子關系,14. 木生火,15. 火生土,16. 土生金,17. 金生水,18. 水生木。19. 五行相克的規(guī)律和次序是:祖孫關系,20. 木克土,21. 土克水,22. 水克火,23. 火克金,24. 金克木。25. 相乘:乘即乘虛侵襲,26. 是指27. 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的異常變化,28. 其次序與相克同29. 。30. 相悔:悔即欺悔,31. 有恃強凌弱之意,32. 是指33. 五行之間反向克制的異常變化,34. 其次序與相克反。35. 相生關心的傳變:母病及子(順傳),36. 子病犯母(逆?zhèn)鳎?7. 相克關系的傳變:相乘,38. 相悔39. 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①解釋生理現象②解釋病理傳變③指40. 導診斷疾?、苤?1. 導臨床治療42. 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角;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17.心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脈:②心主神志18.心的系統連屬①心在志為喜②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③心開竅于舌④心在液為汗1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fā),主肅降③通調水道④通調水道,朝百脈20.肺的系統連屬⑴肺在志為悲憂⑵肺在液為涕⑶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⑷肺開竅于鼻2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④.主統血。22.脾的系統連屬①在體合肌肉,主四肢②在志為思③在液為涎④開竅于口,其華在唇2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②肝藏血。24.肝的系統連屬①肝在志為怒②在液為淚③在體合筋,其華在爪④開竅于目25.腎的生理功能①腎藏精,②主水,③主納氣。26.腎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在志為恐②在液為唾③開竅于耳和二陰④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27.精: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28.腎中精氣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促進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②機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29.胃的生理功能①主受納②主通降30腐熟:是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變成食糜的意思31.氣:指人體之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賴以生存的具體物質,又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總稱32.氣的功能①推動作用②溫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攝作用5氣化作用33氣的分類①元氣②宗氣③營氣④衛(wèi)氣34血:主要有營氣和津液組成35血的功能①營養(yǎng)滋潤全身②神智活動的物質基礎36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在內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37津液的功能①滋潤溫養(yǎng)作用②化生血液③調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④排泄代謝廢物38氣與血的關系①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②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血能生氣)39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40十二正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神經。41經絡的生理功能: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組織,通行氣血,濡養(yǎng)臟腑組織,調節(jié)機能平衡,感應鏟倒作用。42十二經絡留住次序: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43中醫(yī)的防治原則:①預防為主②治病求本③調整陰陽④祛正祛邪⑤同病異治,異病同治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44正治:是逆其證候性質的一種常用治療原則。“逆治”逆是指采用的方藥性質與疾病的性質相反,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使用與疾病的相爭與本質相一致的疾病。45反治: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原則,“從治”,從是指采用的方藥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而施治,使用與疾病的爭相與本質不一致,如“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46標本緩急:①急則治其標②緩則治其本③標本兼治47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溫、清、補、消。48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當六氣發(fā)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或氣候發(fā)生急驟變化,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不能適應氣候變化,這是六七成為致病的因素,導致疫病發(fā)生時稱六淫。49六淫治病的共同特點:外感性,季節(jié)性,地域性,相兼性,轉化性。50風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①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②風性善行而數變③風為百病之長④風性主動51寒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②寒性凝滯③寒主收引④寒性清澈52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①濕為陰邪,易阻氣機,損傷陽氣②濕性重濁③濕性粘滯④濕性趨下,易襲陽位53淤血的致病特點: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可成疾,按之痞硬,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暗或血塊,望診,久瘀見面色黛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舌下脈絡曲張,脈象多細澀,沉弦或結代54.望神包括:得神,少神,失神,假神55.望色包括:①青色:主寒癥、痛癥、驚風、血瘀:氣血運行不暢②赤色:主熱:火熱內盛。鼓動氣血,充盈脈絡③黃色:主濕、虛、黃疸:多為脾失健運,水濕不化④白色:主虛、寒、失血:血行不利,脈絡空虛,血氣不容⑤黑:主腎虛、水飲、瘀血:陽虛陰寒,水飲內泛,氣血凝滯,經脈肌膚失養(yǎng)。56.望小二指紋的正常指紋:紅黃隱隱于食指風關之內。57.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與舌苔的變化。58.正常舌象:淡紅舌,薄白苔。即舌質淡紅明潤,胖瘦適中,柔軟靈活,舌苔薄白均勻,干濕適中,不粘不膩,揩之不去59.望舌神:舌質紅活明潤為有神,說明津液充足,氣血充盈或病情較淺,正氣未傷:舌質干癟晦暗為無神,說明津液方乏,氣血虛衰,正氣已傷,病較為危重的表現。60.望舌色:①但白色:主虛癥、寒癥②紅舌:主熱癥③絳舌:主邪熱熾盛、主瘀④青舌:主陰寒、淤血⑤紫舌:主氣血壅滯、淤血。61.望舌質與舌苔的臨床意義:①判斷爭氣的盛衰②辨病位深淺③區(qū)別病邪的性質④推斷病勢的進退⑤測知病情的預后62.聞診語言:①譫語:神志不清,語無倫次,語意改變,聲音高亢,多為熱擾心神之實證②鄭聲:神志不清,聲音細微,語多重復,時斷時續(xù),為心氣大傷,精神散亂之虛證63.脈診的部位:其內側為關,關前為寸,關后為尺,左手寸候心,關候肝膽:右手寸候肺,關候脾胃,兩手尺脈候腎64.正常脈象:三部有脈,沉取不絕,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一息四到五至,從容和緩,流利有力,節(jié)律均勻65.脈象有根是指以尺脈有力,沉取不絕為特點66常見病脈與主?。?浮脈:輕取輕得,重按反減,舉之有余,按之稍弱而不空。主表證,也見于虛證,精血損陰不斂陽或氣虛不能內守2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主里證,實證可見氣滯血瘀,積聚等:虛證為氣血不足,陽氣衰微3遲脈:脈來緩慢,一息脈動不足四至。主寒證,里虛寒者,多陽氣衰微,里實寒者,多陰寒積冷,凝滯阻閉4數脈:脈來急促,一息脈來五至以上。主熱證,數而有力多邪熱鼓動,數而無力多精血不足5虛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應指軟弱。主虛證,多見于氣血兩虛6實脈:脈來堅實,三部有力,來去俱盛。主實證,邪氣亢盛正氣不衰,若虛證見實脈則為真氣外越之險侯7澀脈:脈細行遲,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主氣滯血瘀,傷精血少,實證脈澀有力有形之邪閉阻氣機,虛證脈澀無力陰血虛虧8結脈:脈來緩中時止,止無定數。主陰盛氣結,寒痰郁血,氣血虛衰,實證脈實有力為實邪郁遏,虛證脈虛無力為氣虛血衰67炮制是指藥物在應用或制成各種劑型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包括對原材料進行的一般修理和部分藥物的特殊處理。68中藥炮制的目的: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2增強藥效3改變藥物性能4純凈,用量準確5利于貯存和制劑6便于服用69中藥的無味包括:辛甘酸苦咸1辛:能散,能行,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療表證2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調和,緩穩(wěn)的作用,多用于虛證,臟腑不和及拘攣,疼痛的病證3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于治療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泄滑脫,遺精遺尿,崩潰帶下等病證70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利水腫。柴胡:,疏散風寒,和解表里,升陽舉陷,疏肝解郁。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肌收斂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痢71黃芩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熱涼血清熱安胎72.黃連功效主治: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清熱瀉火73.黃柏功效主治: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滋陰瀉火74.黃芩黃連黃柏三藥均為苦寒之品,均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均可用于濕熱火毒所致瀉痢瘡癰,相對而言,黃芩偏上焦,黃連偏中焦,黃柏偏下焦大黃: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淤通經陳皮: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川穹: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黃芪:補氣升陽益氣固表益氣利水排毒排膿熟地黃:補血調經滋陰填髓(填精益髓,強壯筋骨,聰耳明目,烏須黑發(fā))當歸: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麝香:開竅醒神活血消腫活絡止痛催生下胎孕婦禁用111.方劑的組成原則:君藥、臣藥、佐藥、使藥。112.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病或主證其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劑中必須具有的藥物。113.臣藥:意義有二: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次于君藥。114.佐藥:意義有三:一是佐助藥,協助君藥加強作用;二是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緩臣藥的毒性與烈性;三是反佐藥,用于君藥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115.使藥:一是引經藥,二是調和藥。白虎湯:功用:清熱生津大承氣湯:組成:大黃12克,厚樸12克,枳實9克,芒硝9克,功用:浚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證。二陳湯:組成;制半夏,茯苓,橘紅,炙甘草,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脹滿,惡心嘔吐,肢體倦怠,舌苔白膩,滑脈。歸脾湯:組成: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龍眼肉,茯神,酸棗仁,木香,遠志,紅棗,生姜,功用:脾健養(yǎng)心,益氣補血,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悸怔仲,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紫癜,崩漏便血,舌淡脈細弱。桂枝湯:組成:桂枝6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功用:發(fā)汗解肌,調和營衛(wèi),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藿香正氣散;功用;解表化中,理氣和中,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理中丸主治脾胃虛寒。六味地黃丸;組成;熟地24克,山芋肉12克,山藥12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主治:腎陰虛證四君子湯:組成:人參,炙甘草,茯苓,白術各等分,功用: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證。小柴胡湯:功用:和解少陽:主治;少陽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要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銀翹散:主治:風熱表征或溫熱病初起。132.腧穴的分類:十四經穴(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成對穴309對,單穴52個:經外奇穴:阿是穴。133.腧穴的主治規(guī)律:①腧穴的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療所在部位及其鄰近器官的病癥②腧穴的遠治作用:可以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臟腑、器官的病癥③特殊作用:對機體的不同狀態(tài),可以起到雙向調整的作用。134.進針方法:①指切進針法②夾持進針法③提捏進針法④舒張進針法135.針刺的角度:①平刺:15°②直刺:90°③斜刺:45°136.得氣:又稱針感,是指針刺部位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而醫(yī)者指下亦有一種沉緊的反應。137.行針手法:①提插法②捻轉法③刮針法④震顫法痰飲:人體水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物。中醫(yī)的防治原則:預防為主。治病求本。調整陰陽,扶正祛邪,同病異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經絡定義: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支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經脈和脈絡的總稱腧穴:臟腑、經絡之氣輸注與體表的特殊部位,分類: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腧穴的遠治作用:是十四經住址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十二經在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穴位,不僅能治療局部病癥,還可以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臟腑、器官的病癥,有的還具有全身性作用腧穴的近治作用:全身所有的腧穴,均能治療所在部位及鄰近器官的病癥腧穴的定位手法:解剖標志取穴;骨度分寸定位;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行針與得氣:進針后,為了使病人產生針刺的感應,而行駛一定的手法,成為行針,針刺部位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而醫(yī)者指下亦有一種沉緊的反應,成為得氣1、定義:感冒是因外邪侵襲人體所引起,以頭痛、鼻塞、流涕、噴嚏、惡風寒、發(fā)熱、脈浮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2、癥型:①外感風寒:證候: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癢或咳嗽聲重,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脈浮緊。②外感風熱:證候:發(fā)熱,微惡風,或有汗出,頭痛且漲,咳嗽咯痰黃稠,口干微渴,咽喉焮紅作痛,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③外感暑濕:證候:身熱,微惡風,有汗不解,肢體酸重或疼痛,頭重而暈,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渴不多飲,胸悶泛惡,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④氣虛感冒:證候:惡寒發(fā)熱,或熱勢不盛,頭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浮無力。⑤陰虛感冒:證候: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微汗,頭痛頭暈,心煩口渴,手足心熱,干咳少痰,舌紅,脈細數??人钥人允且蚍问刀霈F以咳嗽或咳吐痰液為主的主要表現的病癥?!翱取敝赣新暉o痰,“嗽”是有痰無聲,一般為痰聲并見,故以咳嗽并稱。一、外感咳嗽(一)風寒咳嗽【證候】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癢聲重,頭痛,惡寒,無汗,或見發(fā)熱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方藥:杏蘇散(二)風熱咳嗽【證候】咳嗽,咯痰黃稠,或兼發(fā)熱惡風,頭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黃,脈浮數。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藥:桑菊飲(三)燥熱咳嗽【證候】咳嗽痰少,或干咳無痰,或痰粘難咳,或痰帶血絲,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紅,舌苔薄黃,脈細數。治法:清肺潤燥;方藥:桑杏散二、內傷咳嗽(一)痰濕咳嗽【證候】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脕作悶,納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治法:燥濕健脾,化痰止咳;方藥:二陳湯(二)痰熱壅肺【證候】咳嗽,或氣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色黃,質粘稠,咳痰不爽,或痰中帶血,或咳痰有腥味,胸脅脹滿,咳時引痛,痰中帶血,肺熱內郁,灼傷津液,則身熱面赤,口渴欲飲,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化痰;方藥:清金化痰湯(三)肝火犯肺【證候】氣逆則咳,咳嗽陣作,痰粘難咳,面紅咽干,口干口苦,咳引胸脅陣痛,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治法:清肝降火,泄肺止咳;方藥:泄白散(四)氣虛咳嗽【證候】咳嗽咳痰清稀,面色(白光)白,氣短懶言,聲音低微,喜溫畏寒,自汗,容易感冒,舌質淡嫩,脈虛弱。治法:一起固表,只可初探;方藥:六君子湯(五)陰虛咳嗽【證候】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或咳痰帶血,咽干聲嘶,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舌紅少津,苔薄,脈細無力或細數。養(yǎng)陰清熱,潤肺止咳;方藥:百合固金湯胸痛:定義:以胸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心血瘀阻】證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時或心悸不寧,舌質紫黯,脈象沉澀證候分析:瘀血停著,血脈凝滯,不通則痛,故胸部刺痛,痛處不移;血屬陰,夜間屬陰,故疼痛入夜更甚;瘀血阻塞,脈絡不通,心失所養(yǎng),故心悸不寧;舌質紫黯,脈象滯澀乃瘀血內停之候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藥:血府逐瘀湯(生地黃、赤芍、枳殼、牛膝、柴胡、當歸、川芎、桃仁、桔梗、甘草、紅花)加減【胸陽痹阻】證候:胸痛徹背,感寒痛甚,胸悶氣短,心悸,甚則喘息不能平臥,面色蒼白,自汗,四肢厥冷,舌苔白,脈沉細證候分析: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行于背,陽氣不運,氣機阻痹,故見胸痛徹背,感寒則氣機凝滯加劇而痛甚;胸陽不振,氣機受阻,故見胸悶氣短,心悸,甚則喘息不能平臥;陽氣不足,失于溫煦則面色蒼白,四肢厥冷;陽氣不固則自汗出;舌苔白,脈沉細,均為陽氣不振之候治法:通陽宣痹,散寒化濁方藥: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大棗)。若證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劇而無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臥,脈象沉緊,為陰寒極盛,胸痹之重證,宜用烏頭赤石脂丸(烏頭、附子、蜀椒、干姜、赤石脂)合蘇合香丸;若胸痛短氣,汗出肢冷,面色蒼白,甚至昏厥,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陽氣虛衰,心陽欲脫之征,應急服參附龍牡湯(人參、附片、龍骨、牡蠣)【痰熱壅肺】證候:胸痛咳喘,咯痰黃稠,或見咳血,或咳痰腥臭,煩悶發(fā)熱,舌苔黃膩,脈象滑數證候分析:痰熱壅肺,氣機不暢,故胸痛咳喘,咯痰黃稠;熱傷肺絡則咳血;瘀熱內結成癰,則可吐濃痰腥臭;熱毒內灼,故煩悶發(fā)熱;舌苔黃膩,脈象滑數,均為肺有痰熱之征治法:滌痰瀉熱,寬胸開結方藥:小陷胸湯(黃連、半夏、全瓜蔞)合千金葦莖湯(葦莖、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初起兼有風熱表證者,可用銀翹散(金銀花、連翹、淡豆鼓、牛蒡子、薄荷、荊芥穗、桔梗、甘草、竹葉、鮮蘆根)或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痹證:人體肌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jié)等處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行痹:①癥候:肢體關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多見于腕、肘、踝、膝等關節(jié),屈伸不利,初期常伴有發(fā)熱、惡寒、舌苔薄白,脈浮緊②治法:曲風通絡,散寒除濕③方藥:益蜀痹湯(羌活;獨活;桂枝;當歸;川穹;甘草;海風藤;桑枝;木香;乳香)加防風;威靈仙痛痹:①癥候:肢體關節(jié)疼痛劇烈,似錐刺,有定處,得熱則痛減,遇寒則痛加,關節(jié)屈伸不利,痛處皮色不紅有冷感,舌苔薄白,脈緊②治法:溫經散寒,曲風出事③方藥:烏頭湯(麻黃;白芍;黃芝;制川烏;甘草;蜂蜜)疼痛以肩為主加羌活;獨活;姜黃,以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為主加木瓜、牛騰,以腰部為主加杜仲;桑寄生著痹:①癥候:肢體關節(jié)疼痛,麻木不仁,手足沉重,甚至關節(jié)腫脹,活動不便,舌苔白膩,脈濡緩②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③方藥:薏苡仁湯熱痹:①癥候:關節(jié)紅腫疼痛,屈伸不利,痛不可觸,得冷則痛減,常伴隨發(fā)熱出汗,口渴心煩,舌苔黃膩,脈滑數②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③方藥:宜痹湯概念: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又稱“谷疸”、“疸黃”等。陰黃與陽黃的區(qū)別:陽黃黃色鮮明如橘子色,起病急,病程較短,多屬實癥、熱證,病因以濕熱為主,可伴熱象,如發(fā)熱、口渴、大便秘結等,舌苔黃膩;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起病緩,病程較長,多屬虛證、寒癥,病因以寒濕為主,可伴畏寒、神疲、倦怠,便溏等,舌質淡苔膩或舌質黯紫。治法與方藥:1.陽黃熱重于濕----治法:清熱利濕。方藥:茵陳蒿湯。2.陽黃濕重于熱----治法:利濕化濁,清熱退黃。方藥:茵陳五苓散。3.陰黃寒濕困脾----治法:健脾和胃,溫化寒濕。方藥:茵陳術附湯。4.陰黃瘀血內阻----治法:活血化瘀,軟堅通絡,方藥:膈下逐瘀湯。5.急黃----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方藥:清熱解毒地黃湯。眩是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同時出現,統稱眩暈。輕者閉目自止,重者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甚則昏倒等癥狀。一·肝陽上亢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急躁易怒,面色潮紅,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滑。治法:平肝潛陽;方藥:天麻鉤藤飲二·腎精不足眩暈耳鳴有空虛感,腰膝酸軟,精神萎靡,神疲健忘,遺精。偏于陰虛者,辦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偏于陽虛者伴見畏寒肢冷,陽痿早泄,舌質淡,脈沉細。治法:偏陰虛者,滋陰補腎;偏楊旭這,溫陽補腎;方藥:滋陰補腎:左歸丸;溫陽補腎:右歸丸三·氣血兩虛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fā),唇甲淡白,神疲納減,氣短懶言,心悸少眠,舌質淡,脈細數。治法:補氣養(yǎng)血;方藥:歸脾湯四痰濁中阻眩暈,頭重如蒙,胸悶痰多,惡心欲吐,少食多寐,心悸,舌苔白膩,脈濡滑。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志五液木肝膽目筋怒淚火心小腸舌脈喜汗土脾胃口肉思涎金肺大腸鼻皮毛悲涕水腎膀胱耳骨恐唾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金元時代的“金元四大家”對后世影響較大。劉完素倡導火熱而主寒涼,成為“寒涼派”的代表。張子和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譽為“攻下派”。李東垣論內傷脾胃,百病尤生,重脾胃調理,為補土派代表。朱丹溪認為在疾病過程中,常陽有余,陰常不足,主張重視滋陰調理,后世稱“滋陰派”。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恒動觀念辨證論治辨證是將望、聞、問、切等診法所收集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通過比較、分析和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發(fā)展階段及正邪之間的關系等,最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陰陽五行學說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的基本特征;最具有陰陽特征性含義的是水與火的基本特性,水性寒涼、下行、陰暗,屬陰;火性溫熱、上騰、光亮屬陽,所以相互對立的水與火最具有陰與陽的基本特征,進一步推演、引申陰和陽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功能亢奮的,都屬于“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屬于“陰”。1.陰陽的普遍性:一切相關事物或現象根據其各自屬性均可用陰陽加以統之,這就是陰陽普遍性。2.陰陽的相關性:陰陽屬性的劃分,一定要在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的范疇之內,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沒有比較基礎,不宜分陰陽。3陰陽的相對性:陰陽屬性具有相對性,陰陽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在特定條件的變更時,陽可變?yōu)殛?,陰可變?yōu)殛?,陰陽可相互轉變。4陰陽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具有無限可分的特點,如人體臟腑,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中心肺在膈上屬陽,肝、脾、腎在膈下屬陰等,(四)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1.陰陽的對立制約陰陽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于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斗爭。2.陰陽的互根互用陰陽互根、互用的觀點是指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3.陰陽的消長平衡陰陽的消長,是指陰陽兩者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就是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過程。事物在總體上呈相對穩(wěn)定,此時就稱作“平衡”,所謂健康的人,其主要標志就是陰陽的消長處于動態(tài)平衡。4.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陰陽可各自向其對立面轉化。它主要是指陽證可以轉陰證,陰證亦可以轉為陽證。解釋人體組織結構;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治療損其有余:即實則瀉之,陽勝利熱,熱者寒之,陰性則寒,寒者熱之補其不足:即虛則補之,針對陰或陽的虛損,采用滋陰或溫陽方法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歸納藥性:寒、涼屬陰;溫熱屬陽分析五味: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五行”定義為: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與之相關的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變化。五行歸類五行的生克關系1相生2相克3制化4乘侮相乘乘即乘虛侵襲之意,是指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的異常變化。相侮又稱反克,是指五行之間反向克制的異常變化。抑木扶土法:又稱平肝和胃法,用于肝旺脾虛證。培土制水法:即溫運脾陽,治腎病水濕停聚者。佐金平木法:瀉肝清肺法,用于肝火偏盛、肺失清肅之證。瀉南補北法:南屬火,北屬水,又稱瀉火補水法,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亢之證臟腑:內臟的總稱。五臟:化生和儲藏精氣,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受盛傳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膽、脈、腦、髓、骨、女子胞。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節(jié)血液循行于脈中,周流全身的作用。生理:1氣血運行通暢,臟腑機能正常。2心氣充足—面色紅潤光澤,舌色淡紅,脈和緩有力。病理:1血脈空虛,脈虛無力。2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脈結代。(2)心主神志;生理: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敏。病理:失眠、多夢、健忘、精神不振、譫妄、昏迷等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關系密切。系統連屬(1)心在志為喜:心的生理功能與情志的“喜”有關。(2)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全身血脈都屬于心,面部色澤能反映心氣的盛衰。(3)心開竅于舌:指心的氣血與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賴于心主血脈和主神的功能。通過對舌的觀察,來了解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態(tài)。(4)心在液為汗:“血汗同源”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氣,司呼吸;1主一身之氣—有主持、調節(jié)全身之氣的作用,體現在宗氣的生成和全身氣機的調節(jié)。2主呼吸之氣—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司呼吸—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生理:呼吸通暢,均勻,衛(wèi)外能力強。病理:呼吸氣短,喘促,易外感。(2)主宣發(fā);主宣發(fā):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①肺的氣化作用,將濁氣排出體外②肺氣擴散運動,將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③肺氣布散功能,將衛(wèi)氣散至全身體表主肅降:指肺氣具有向下、向內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凈的作用。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氣;②將代謝產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輸膀胱形成尿液排出體外;③肅清肺和呼吸道異物。(3)通調水道是指肺通過宣發(fā)與肅降調節(jié)體內水液的運行、輸布及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jié)的作用。(4)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肺朝百脈:指全身的血脈都會聚于肺,經肺的呼吸、宣降進行氣體交換后輸送全身。功能:助心行血。主治節(jié):肺具有治理調節(jié)全身各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作用。功能:①肺司呼吸,調節(jié)氣體交換;②調節(jié)氣機,調節(jié)氣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動和調節(jié)血運④調節(jié)水液代謝。系統連屬⑴肺在志為悲憂:“悲憂”的情志活動與肺有關⑵肺在液為涕:鼻為肺竅,涕為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潤澤鼻竅的作用。⑶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膚、毛、汗腺依賴肺所宣發(fā)的衛(wèi)氣和津液的溫養(yǎng)和潤澤。⑷肺開竅于鼻:鼻與喉相通而聯于肺。發(fā)音與肺有關。病理:鼻干燥、流涕、毛發(fā)干枯、聲音嘶啞等。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運化概念: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并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各臟腑,以維持其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1運化水谷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輸布的作用生理:氣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壯實。病理:氣血生化不足,腹脹、納差、便溏、消瘦等。2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排泄作用生理:脾氣健旺,水液運行正常病理:水液內停濕、痰、飲、(2)脾主升清,指脾氣以升為順,1水谷精微,2維持內臟正常位置‘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輸布正常。病理:①氣血生化無源,頭暈,乏力,腹瀉。②內臟下垂:脫肛等。(3)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控制血液在經脈中運行,防止溢出脈外的功能。生理:氣固攝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不發(fā)生出血。病理:即脾不統血,出現各種出血,系統連屬①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壯實與功能的發(fā)揮與脾氣的運化功能有關。②在志為思:“思”的情志活動與脾的運化、升清功能有關。③在液為涎:涎由脾氣化生并轉輸布散。④開竅于口:其華在唇:飲食、口味與脾運化功能有關;口唇的色澤與脾氣的健運、氣血的充足與否有關。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疏通、疏導;泄:發(fā)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動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調暢氣機,指肝的主升、主動、主散的特性,能疏通、暢達、升發(fā)氣機。2助脾運化,具體表現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功能,脾胃的升降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3調達情志,指情志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4調節(jié)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經來潮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2)肝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人動血運于全身人靜血歸于肝系統連屬①肝在志為怒:“怒”的情志變化與肝有關,怒易傷肝;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易發(fā)怒②在液為淚:淚有濡養(yǎng),滋潤和保護眼睛的作用。③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全身筋膜有賴肝血的滋養(yǎng)。④開竅于目:指肝的經脈上聯于目系,目的視物功能有賴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養(yǎng)。5腎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藏精,是指腎具有貯存、封藏精氣的生理功能。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①促進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②機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2)腎主水,是指腎臟具有主持和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津液代謝需要腎陰和腎陽的調節(jié)?!澳I陽為開”—尿液生成排出;“腎陰為合”—水液的重吸收(3)腎主納氣,指腎具有攝納肺吸入之清氣,防止呼吸表淺,調節(jié)呼吸的作用。系統連屬①在志為恐:恐懼、害怕的精神狀態(tài)與腎有關。②在液為唾:唾為為腎精所化,有潤澤口腔,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土石方承包合同書范文(6篇)
- 醫(yī)院核酸采集工作人員先進事跡(5篇)
- 溯源數據區(qū)塊鏈應用-洞察分析
- 探究元宇宙玩具發(fā)展趨勢-洞察分析
- 藝術家個人品牌構建-洞察分析
- 研究團隊協作模式-洞察分析
- 新型驅動系統開發(fā)-洞察分析
- 維護質量改進策略-洞察分析
- 《住宅建筑節(jié)能設計》課件
- 反校園欺凌活動總結范文(6篇)
- 食品安全與衛(wèi)生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T-CPHA 9-2022 智慧港口等級評價指南集裝箱碼頭
-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外國語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英語3月月考試卷
- 建筑工程分部分項工程劃分表(新版)
- 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方案
- 血栓風險評估及個體化干預(遺傳性易栓癥風險基因檢測)
- b族鏈球菌孕婦的護理
- 生產工藝驗證方案(藥品)
-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羅湖、福田、龍華四區(qū)2023-2024學年數學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聯考試題含解析
- 《人生需要規(guī)劃》課件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研活動記錄表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