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蘇教語文《想北平》示范教案_第1頁
2022蘇教語文《想北平》示范教案_第2頁
2022蘇教語文《想北平》示范教案_第3頁
2022蘇教語文《想北平》示范教案_第4頁
2022蘇教語文《想北平》示范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月是故鄉(xiāng)明單元規(guī)劃對一個人來說,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鄉(xiāng)都在他的心中,都體現(xiàn)在他的行為方式上。由于這種特殊關系,故鄉(xiāng)常常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家、故鄉(xiāng)、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等,有時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在比喻的意義上,它們往往指向人們的精神家園。青少年應該具有美好的心靈,應該熱愛自己美麗的家園。學習本單元,可以激發(fā)學生美好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對學生美好情感的培養(yǎng)?!断氡逼健罚哼@是一篇散文,通過老舍與故鄉(xiāng)親如母子的關系,寫出他對北京的無限眷戀。該文的語言通俗、純凈而又簡潔、親切。教學時要在網(wǎng)上搜索出相關的背景材料,要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了解老一輩文學家對北平的深情??梢宰寣W生課外閱讀《駱駝祥子》,以進一步了解北平的風土人情?!段倚臍w去》:這是中國當代作家韓少功訪問法國歸來后一組散文中的一篇,總題是“訪法散記”。這篇文章的哲理性很強,許多說法非常有新意,如故鄉(xiāng)不等于出生地等等。文章中的議論和抒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教學時,可以采用師生互讀的方式,也可以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也可以投影出魯迅的《故鄉(xiāng)》和周作人的《故鄉(xiāng)》作比較閱讀,以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閱讀的能力?!多l(xiāng)土情結》:這是柯靈為紀念《香港文學》創(chuàng)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園之思作為線索,由“小家”到“大家”,由“離家”到“歸家”,將鄉(xiāng)土情升華為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作品敘古寫今,縱橫捭闔,暢快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詩文、史料和典故,不僅說明了鄉(xiāng)土情結的久遠、普遍,根深蒂固,而且還通過它們營造了一個個具體的歷史場景,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感人。教學時可以投影出一定量的同題材古詩詞,創(chuàng)設一種濃濃的情境引入課文。《前方》:這是一篇“攝影散文”。這種新的文體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xiàn)能力和散文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開聯(lián)想。教學時,可以在網(wǎng)上搜集一些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先給學生視覺上美的享受再引入課文。要讓學生學會鑒賞、學會審美?!督裆袷赖淖C據(jù)》:這是一篇有關故鄉(xiāng)的散文,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克制、理智的作品。該文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教學時要讓學生多一些理性的思索。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一、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進一步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二、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三、進一步認識散文的文體特點。在本專題的文章中,家、家園、家鄉(xiāng)、故鄉(xiāng)等概念有時是具體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時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著很復雜的人文指涉。研讀時要讓學生仔細體會。另外,許多文章是在歸家、返鄉(xiāng)與出走、離家的關系上展開的,這也是教學中要注意的難點。課時安排:(共計9課時)《想北平》1課時《我心歸去》1課時《鄉(xiāng)土情結》1課時《前方》1課時《今生今世的證據(jù)》1課時寫作3課時《故鄉(xiāng)》專題1課時關于寫作——本專題的寫作實踐除根據(jù)“故鄉(xiāng)”這個話題自由擬題作文外,還給出了兩個題目供學生選擇,一個是從故鄉(xiāng)的某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場景、情境出發(fā),以“靜聽回聲”為題作文。寫作這個題目,重要的是選材,場景、情境不一定要大,但一定是比較典型的,它是一個進入鄉(xiāng)情鄉(xiāng)思的切入點,依靠它,可以進入到對故鄉(xiāng)的敘述中,而且,這個具體的事物或場景最好是與寫作者有些關聯(lián)的,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記憶的,這樣寫出來才有感染力,才能引發(fā)人在情感上的共鳴。另一個題目是自己圍繞思鄉(xiāng)收集材料寫一篇思鄉(xiāng)雜談。這個題目可以寫成一篇夾敘夾議的隨感,學生可以寫得自由些,盡情發(fā)揮,但在觀點與材料及其兩者的關系上要花工夫。首先要收集一些資料,古今中外思鄉(xiāng)類的詩文和其他藝術作品,感人的思鄉(xiāng)故事等等。然后是提煉觀點,一方面注意觀點與材料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要對材料進行發(fā)掘,盡可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關于“故鄉(xiāng)”的專題——專題研究是一種研究式的學習方式,通過專題訓練,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積累知識,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故鄉(xiāng)”這一專題,面廣量大,有許多資料可以查詢。這樣學生可以從感性認識入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認識。操作過程建議如下:第一步,搜集整理有關“故鄉(xiāng)”的各個時期的詩歌、散文、評論,有關的圖片、建筑(有特色的古村落),有關“故鄉(xiāng)”的感人的故事……第二步,分類歸納整理,可以制作網(wǎng)頁。對相關內(nèi)容分門別類,作好比較研究,進一步地從理論上分析其異同,從而深層次地感知“故鄉(xiāng)”的內(nèi)涵。第三步,找出資料中的佳作和課文進行比較,做一次擴展閱讀,也可以寫一篇話題為“故鄉(xiāng)”的文章,寫好后設成共享進行網(wǎng)上交流。漂泊的旅人想北平從容說課《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現(xiàn)北京,老舍覺得很為難,“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寫什么?他又不愿只“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掛一漏萬,埋沒了北京的種種好處。如果只是機械地羅列,平鋪直敘,寫成一篇北京地方風光的指南就更沒味道了。老舍決定寫出“我的北平”,通過他與故鄉(xiāng)親如母子的關系,寫出他對北京的無限眷戀。教學重點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xiàn)北平的妙處。教學難點文本的主觀性和讀者的個人體驗結合點的把握。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課時安排1課時。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反復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2.了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的寫法。過程與方法1.自主學習,反復閱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2.探究與活動,進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獨的鄉(xiāng)愁。3.思維與訓練,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了解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思鄉(xiāng)之情,熱愛故土。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在人類情感世界的錦囊里,有一顆由甜蜜、溫馨和苦澀凝結成的珍寶,這就是鄉(xiāng)情。一條曲曲彎彎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樹,一聲熟悉的吆喝,一陣紅棗米粥的香氣,都是引發(fā)游子鄉(xiāng)情的催化劑。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與心靈的歸宿卻永遠指向生你養(yǎng)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對鄉(xiāng)情最精妙的詮釋?!径嗝襟w投影出《想北平》?!客七M新課一、有關作者、作品師有一個人,巴金稱他為“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說他是“中國當代的‘人杰’”,政府授過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朱光潛認為他的小說屈指可數(shù)……他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暢銷美國,話劇《茶館》震動歐洲,在世界文學中自有他的地位。人們期望更多地了解他——了解他的經(jīng)歷、性情、思想、人格……請問同學們,這位大作家是誰?生老舍!師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老舍?生老舍(1899—1966),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lián)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老舍以優(yōu)秀的成績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學去當校長。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后陸續(xù)發(fā)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后,先后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chuàng)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lián)和全國作協(xié)副主席兼北京文聯(lián)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老舍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師(補充)有人問老舍的兒子舒乙,能不能用幾句簡短的話把老舍先生的特質說出來,憑這幾句話把老舍和魯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師們區(qū)分開來。舒乙想出了五句話,他說,這五句話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滿族人,他是窮人,他有10年在國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二、誦讀并感知課文1.聽錄音,自行體會朗讀。師(講解)讀老舍的文章,讀出聲來是必要的,最好用北京話讀,而且是跟老舍差不多的北京話,那你就進入了一個音樂的世界。那是美,是享受,是藝術。老舍說:“好文章不僅讓人愿意念,還要讓人念了覺得口腔是舒服的。”走進那音樂世界,從語音角度發(fā)現(xiàn)老舍的魅力。日本著名教授中山時子,她是研究中國語言、中國文化的前輩。她聘中國人當講師有三個條件:有學問、不會日語和會講漂亮的北京話。有了這樣的條件就保證了他們的“聽”老舍。她五十年如一日,每周日必和他的學員一起感受老舍作品中獨特的美,像一位京劇行家在品味青衣名角的詠嘆調。老舍生在北京,生為旗人,算是得了雙重的“天賜”。對老舍的語言來說,老舍的悅耳,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作為原材料的北京話是一種在音樂性上特別講究的方言。北京話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北京話經(jīng)過作為官話和國語幾百年的打磨和提煉;北京話在元代就被定為“四海同音”的“中原之音”;明代已被稱為官話;清代的雍正明令全國官吏和參加科考的讀書人都必學官話;民國時期北京話再次被定為國語的標準音。這個過程其實是互動的,一方面首先是全國廣大知識者學北京話、說北京話;而反過來,四面八方的一代又一代的知識者又不斷把他們繼承和掌握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反哺給北京話,潛移默化地豐富、梳理、調整、規(guī)范北京話,改造和提升它,使它更悅耳動聽、更完善。從這個意義上看,北京話的音樂美也是北京人和全中華民族歷史性的共同創(chuàng)造。我們讀老舍的作品,從中你會領略到那獨具京腔京韻的北京話。老舍寫文章會反復推敲、反復朗讀,他就是要他的文章不但能看,而且讀起來悅耳。老舍寫作決不會套著他設定的模式寫作,像作律詩或填詞那樣。老舍是憑著他的修養(yǎng)和感覺,從描述故事、情境與感情的需要出發(fā),在心里孕育成熟,自然而然出口成章的。寫出后他再逐字逐句地推敲調整。他說過:“一段文字的律動音節(jié)是能代事實道出感情的。”老舍把律動比為“有聲電影的配樂”。2.總體感知課文。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標題的“想”為什么不能換成“寫”?討論討論。生“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想”帶有濃烈的主觀情感,“寫”可能只是客觀的描寫?!跋搿北砻髯髡卟粌H要告訴讀者北平是什么樣,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平的愛。文章開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說:“我真愛北平?!钡R上又說:“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說不出”三個字,在兩段文字中四次出現(xiàn),表明老舍難以用有限的文字道盡自己對北平的愛。師(講解)老舍散文的大雅若俗,或易給人一種誤解,以為散文原是最好寫的文體,似乎針頭線腦,婚喪情私,風俗物事,只要如實地拉閑扯雜下來,便成就了妙文佳構。那么何以描寫“零七碎八”的老舍散文,就算得上大家手筆呢?頂頂要緊的是,他精通寫作之道,絕不光以“情真”和“形散神不散”的膚淺說詞做注腳。他懂得如何將自己的學養(yǎng)才華幻術般融入寫作之中,讓個性的靈氣滲透進每一個字眼兒。三、探究文本師作品一開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說道:“我真愛北平。”但他馬上又說:“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边@“說不出”三個字,在兩段文字中四次重復出現(xiàn),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樣寫的作用?生這“說不出”三個字,在前兩段文字中共四次重復出現(xiàn),這是“反復”的寫法,強調了作者對北平強烈的愛。師有點太籠統(tǒng)了,哪位同學能具體地闡述一下?生作者解釋是因為他“不是詩人”,不會“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實際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著通常的方法去寫,因為即使用盡了“一切好聽好看的字”也難以道盡自己對北京的愛。于是他另辟蹊徑,拋開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將自己對北京的愛喻為對母親的愛。生這不僅恰當?shù)氐莱隽俗髡邔Ρ本鄣谜媲泻蜕畛粒埠苋菀状騽幼x者的心。老舍特別愛自己的母親,是文壇佳話。他將北京喻自己的母親,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幾分,因此,他對北京表達的愛心,也頗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生老舍說,“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我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個古城所賜給的”,北京的“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他所表現(xiàn)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我熔為一體,密不可分。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觀描寫,他不僅要告訴讀者北京是個什么樣子,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京的愛,他不是在“寫”北京,而是在“想”北京。師我們現(xiàn)在研讀4—6段,討論一下,這幾段主要寫了北平的哪些特點?生動中有靜、布局合理、貼近自然。師在這一部分里老舍主要運用了哪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生對比手法?!鞍屠锜狒[”與“北平安靜”對比,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來還差點兒”,“美國的橘子”與“北京的玉李”對比。師老舍對北京的愛不是盲目的,這愛中有理性,有認知。寫出一個地方的特點,包括一個人對某個地方的喜愛,往往要通過比較才能看得出來。哪位同學能說說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具體地進行對比的?生在文章中,老舍聲言自己“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又聯(lián)系自己豐富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將北京和“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相比較,從城市的整體結構、建筑格局、環(huán)境氣氛、生活情趣等方面,歷數(shù)北京的好處。北京之美,“不在有許多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而且“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北京“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北京“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產(chǎn)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傊本┦谴蠖际?,卻保住了鄉(xiāng)野的幽靜,讓人和大自然保持著親近。師老舍為何要寫北京的物產(chǎn)和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生作者特別說道,北京雖然也是有錢人的天堂,但“像我這樣的一個貧寒”的知識分子,仍然可以盡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去寫北京的物產(chǎn),寫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葉總關情,正是這樣的敘述與描寫表明了作者與北京的親密關系,他真正融進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膚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個觀光客,即使對北京再喜歡,也不可能有如此細致入微的體驗,當然更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難怪他在述說北京的種種好處時不禁“要落淚”,禁不住深情地呼喚:“真想念北平呀!”師(講解)這最后一句“真想念北平呀!”還有一層更深的含意: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jīng)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xié)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xiāng)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師現(xiàn)在我們來體會一下老舍的語言有何特點?生語言通俗、純凈而又簡潔、親切。師(補充)作者曾說:“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像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比如文章寫到積水灘:“面向著積水灘,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倍潭處拙?,文字不多,但寫景、狀物,營造氣氛,有物有情,都筆筆到位,如同天成。知識拓展師寫北平的散文很多,文學大家中,堪稱上乘之作的要數(shù)郁達夫的《故都的秋》?,F(xiàn)在我們就《故都的秋》中的片段和《想北平》作一比較閱讀,就其異同方面進一步欣賞大師們的典范之作?!径嗝襟w投影《故都的秋》節(jié)選】故都的秋郁達夫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蠂?,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師請同學們就其主要方面鑒賞這兩篇散文的異同點。分小組討論,由組長代表發(fā)言。生兩文皆流露出濃厚的平民意識?!豆识嫉那铩愤x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牽牛花、無聲無息落滿一地的槐樹的花蕊、叫聲凄切的寒蟬以及“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可以說,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親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為何不選別的,我想這與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識是分不開的。而以平民文風著稱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貫的平民意識。文章寫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價廉。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分贊美,令人深受感動。生兩文都運用對比手法對故都進行烘托?!豆识嫉那铩分校暨_夫拿南國之秋來與北國之秋作比,因為郁達夫是南方人,這樣對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老舍呢,好像覺得國內(nèi)的城市很不夠味,干脆將列為“歐洲四大名都”的倫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