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典word整理文檔,僅參考,雙擊此處可刪除頁眉頁腳。本資料屬于網絡整理,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謝謝!年電大《制度史》考試資料論述題48題匯編附全答案論述題1、中西封建君主制異同比較。答案要點:中國的君主制自公元前21世紀奴隸制時代的夏朝就出現(xiàn)了,至1912年滿清帝國被推翻,其間經歷了奴隸制時代的宗法等級君主制和封建社會的專制君主制,歷時4300年左右的歷史。而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則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從奴隸社會的宗法等級君主制直接轉化過來的,它的形成、發(fā)展與演變是與封建經濟、社會的形成、發(fā)展與演變相始終的。如果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統(tǒng)的封建君主政體為標志,統(tǒng)一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前后延續(xù)時間長達2300多年的歷史。君主專制下的中央集權制度、文官制度以及具體的行政、司法、監(jiān)察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備嚴密可以說是相應歷史時期其它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制度所無法比擬的。歐洲的君主制是在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建立后形成的,至今不到二千年的歷史;而西歐封建君主制則是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其間經歷了分散君主制、等級君主制和君主專制制三個發(fā)展階段。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直到15世紀左右,在新興資產階級的擁護下才得以在英法等主要歐洲國家確立,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歷史不過二、三百年的歷史。也就是說,西歐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是與封建制度的解體、資本制度的確立相始終的。2、論述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要點:(1)君主制政體一以貫之,歷時久遠;(2)嚴密的中央集權制和完備的文官制度;(3)政治體制深受宗法觀念的影響與制約;(4)王權、族權、神權三位一體,聯(lián)系密切;(5)政體的嚴整與思想的控制嚴密互為表里;(6)禮制的法律化及以禮治國的倫理型政;(7)君主制政體始終與農耕文明相聯(lián)系;(8)政治結構發(fā)展不平衡。第1頁共20頁3、論述20世紀以來,用現(xiàn)代學術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制度史的四個階答案要點:起步階段:(20世紀10-20年代),這一時期,除了用傳統(tǒng)方段。法研究制度的成果外,出現(xiàn)了用西方資產階級新方法研究制度史的一批學術性論文,其中以梁啟超和王國維的成果影響最大。初步繁榮階段:(20世紀20年代-40年代末),制度史研究領域中,馬克思唯物史觀、西方資產階級進化史觀及實證方法以及中國傳統(tǒng)治史方法齊頭并進的時期。表現(xiàn):①多種理論和方法的運用。②出現(xiàn)了一批制度的通史、斷代史和專史性質的學術著作。相對沉寂階段:特點是:①政治禁忌太多,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局限在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p②局限在歷史學的領域,缺乏從政治學角度研究制度運行機制的成果。③研究成果減少。法。空前繁榮階段:(1978-迄今)主要表現(xiàn)是:①學術性論文和專著成倍增長。②禁區(qū)沖破后多種理論和多學科方法的綜合運用。③制度史研究有向政治學轉移的趨勢。④以史資治。4、怎樣理解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建立在宗法(家族)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宗法(家族)制社會?答案要點:家族關系根深蒂固,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崇宗敬祖、尊老敬孝、由孝入忠,以孝道治天下的社會意識和政治意識,家長意識和君主意識相結合的權威意識濃厚。社會關系的取向主要依據血緣關系及由血緣關系外延的地緣關系,由親情關系到地緣關系到政治關系,社會網絡關系往往通過這種多重的人情關系來構建,重群體、輕個體。強調個體在群體中的義務和責任,忽略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5、怎樣理解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禮教為本的倫理型社會?第2頁共20頁答案要點: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強調群體性、禮法合一(或禮法并用)的倫理型社會。它與宗法制度、專制制度相結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級有序的身份取向制;道德的法律化,即通過禮制來規(guī)范社會行為,形成重禮制、重人治、輕法治的社會格局;群體本位,強調群體的認同;重名分,重面子的社會習俗與社會心態(tài);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但這種道德的養(yǎng)成是為了群體的和諧與有序,即“修己以安人”;重義輕利與重道輕器的價值取向。儒學(經學)獨尊并成為官學。這是倫理至上的一種外化;以人為本和人道傾向(孔子的仁學、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愛、佛家的慈悲之心);追求“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6、怎樣理解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以人本文化為主導的泛宗教社會?答案要點:在人與自然、人與鬼神的關系問題上,中國人更突出并強調(現(xiàn)實)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人本文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宗教采取一種理性(“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實用(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相結合的態(tài)度。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是比較有限的。其表現(xiàn)是:政治上,神權從屬于皇權;思想上,宗教(和)不能取代儒學的官方正統(tǒng)地位而只能作為儒學的附庸和補充;中國人的人生觀或者說生活信念是重現(xiàn)世而輕來世,宗教觀念相對淡泊;佛、道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雖然比較大,但遠不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在宗教信仰上,中國人信奉的宗教(以佛、道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質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信奉多種形式的宗教。7、談談學習制度史的方法。答案要點:(1)從制度史作為邊緣學科的特點出發(fā),運用政治學、歷史學乃至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學習與研究。(2)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3)結合所學專業(yè)和個人志向,有選擇地重點學習有關制度史的相關內容或相關領域。8、論君主制政與農耕文明的聯(lián)系及其影響。答案要點:傳統(tǒng)中國的政體始終與農耕文明相維系。這一特點使中國能夠較早地進入文明社會并形成君主制的國家政體,便于產生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第3頁共20頁政體不易變化、維系的時間較長。但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往往會產生停滯性。在這樣一種君主政體一貫制的農耕國家,內部調節(jié)機制相對完善,政治氛圍中的游離因素較少,社會集團中的異己力量難以發(fā)展壯大,故整個社會有緩慢的漸變而難以發(fā)生質變。9、改革開放以來,制度史研究的繁榮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答案要點:(1)學術性論文和專著成倍增長。論文超過20_篇、各類專著超過百部。最具代表性的有白鋼主編的10卷本的《制度通史》,它可以說是國內外第一部最大部頭的現(xiàn)代方法的制度通史性著作。與國內以往制度史著述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側重從政治學的角度,通過制度設置的靜態(tài)描述和制度運行機制的動態(tài)分析^p研究制度史。其它有關專著主要還是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2)禁區(qū)沖破后多種理論和多學科方法的綜合運用。(3)制度史研究有向政治學轉移的趨勢。來(4)以史資治。運用政治制度史研究成果為我國當代政治體制改革、反腐肅貪、整頓吏治、加強監(jiān)察等現(xiàn)實政治服務的作用越來越明顯。10、論述中國奴隸社會的內部階段劃分及各階段的基本社會特征。答案要點: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內部階段劃分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建立與政治制度的初步確立時期,即歷史上的夏王朝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禪讓制(傳賢制)為王位世襲制度所取代,部族奴隸制得以建立。第二階段宗法社會與宗法等級君主制的建立與初步發(fā)展時期,即歷史上的商王朝時期(公元前16世紀-11世紀)。這一時期,奴隸制的生產方式及其上層建筑得以全面占據主導地位。第三階段奴隸制的生產方式及其上層建筑趨于成熟,宗法等級君主制的完善和各項政治制度的制度化時期,即歷史上的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0年),這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第四階段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時期即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_年),政治制度的變化標志:周天子權力衰微,諸侯權力上升,諸侯并第4頁共20頁峙,大國爭霸,分封制逐漸為郡縣制所取代;宗法制趨于瓦解;禮制破壞,封建生產方式及其政治制度處于萌生時期。11、論述中國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的主體特征。答案要點:中國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進入商代以后才逐步趨于完善,到西周時進入鼎盛階段。因此,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商周尤其是西周時期。(一)、王權和神權的緊密結合;(二)、宗法制與政權組織形式上的分封制緊密結合;(三)、政權結構形式上的內外服(官)制;(四)、“世卿世祿”的世卿制和“親貴合一”的組織原則;(五)、政治行為和社會生活的“禮制化;(六)、中央官制有了基本的職能劃分和管理方向,但還沒有形成與責權對應的明確的職官系統(tǒng);(七)、宗教史職官的逐漸分離與權利的逐步削弱;(八)、王族事務官逐步向外朝官轉移;(九)、王位繼承制度有一個”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并行到”父死子繼“和嫡長子繼承的歷史演變過程。12、論商周時期中央官制的職能劃分與官職配置。答案要點:商周時期,中央官制已有了基本的職能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為顧問官、政務官、事務官、內務官和宗教史職官等幾種類型。西周時的顧問官”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對周代的重要國策有重要的參議權。政務官復雜處理國家的重要行政事務,周朝的政務官主要有”五官“系統(tǒng),即司徒(土)、司馬、司空(工)、司士和司寇;事務官執(zhí)掌具體行政事物;內務官負責管理王家宮內事務,一般不屬于正式的職官系統(tǒng);宗教史職官則負責宗教祭祀和圖書典籍等事務。13、試析宗法制中大、小宗的區(qū)別與嫡長子繼承制。答案要點:宗法制的基本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小宗的區(qū)別與劃分。王位和貴族的爵位由嫡長子繼承,掌管本宗族的祭祀權、財產權和管理權等一應權力,稱為”宗子“或”宗主“;天子和各級貴族依據大宗和小宗的劃分,形成血緣上的親疏關系和政治上的權力隸屬關系,如周天子姬姓,為本姬姓宗族的大宗;周天子將其叔伯、兄弟分封到各地為諸侯,這些同姓諸侯對天子而言為小宗;這些同姓諸侯再將其其叔伯、兄弟分封為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其封主自稱小宗,而封主第5頁共20頁為大宗;最后,這些同姓諸侯再將其其叔伯、兄弟分封為士這最后一級貴族,這些士對其封主自稱小宗,而封主為大宗,士以下不再分封。14、論奴隸制時代神權政治的制度表現(xiàn)。答案要點:中國奴隸制國家政權大量保存了原始社會傳承下來的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借助神權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在三代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中國神權政治在組織機構上的的表現(xiàn)就是各種宗教神職官的設置及其在國家政權中的重要地位,如商代的”多卜“(貞人)和西周中央職官系統(tǒng)中的的太史、太卜和太祝等都是執(zhí)掌宗教祭祀各方面事物并且地位顯赫官員。同時,王或天子即是上天或上帝的代言人,掌握對神和祖先的主祭權并通過所謂神的意志來行使和穩(wěn)固現(xiàn)實的統(tǒng)治。15、論述中國古代中樞系統(tǒng)發(fā)展演變的線索。答案要點:中央行政體制從組織機構與相應的官制配置來看,可以分為以宰相為核心的中樞系統(tǒng)和一般政務執(zhí)行系統(tǒng)兩個層級。所謂中樞核心系統(tǒng)指官僚機構中奉行君主旨意議策、決策,總領政務的機構,它的主體即宰相機構及其制度配置。中國封建官制中的中樞機構從戰(zhàn)國到清,總體線索是由將相制到三公制、三省制、二府制、一省制、內閣制和軍機處。戰(zhàn)國時期隨著封建制度在各國的逐次建立,封建的職官制度也相應形成,將、相分治始成定制。秦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為主干,其中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職權最重,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構成中央的中樞核心機構。漢承秦制,西漢初年仍以三公系統(tǒng)為中樞核心機構。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制逐漸向三省制過渡,三省制初步形成。隋唐五代中樞機構以三省制為主體、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雖置,均為榮譽性職位,無實權,無僚屬。宰相機構為三省。唐朝立國后,上承隋制,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了三省制。宋代,中樞機構又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三省制向”二府制“過渡。”中書門下“與樞密院這種所謂”二府制“,構成宋代的中樞系統(tǒng)。明朝廢除相權后為保證君權不至旁落,又便于處理政事的需要,內閣制開始產生。內閣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清代的中樞機構幾經變化,較為復雜,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構仍為內閣。第6頁共20頁16、結合兩漢、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權的事實談談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關系。答案要點:漢初丞相(呂后以前多稱相國)位高權重,”掌丞天子,助理萬機“,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深,漢武帝時,丞相的權力開始削弱。武帝以后,丞相與皇帝殿廷相爭乃至拒絕執(zhí)行帝命的事是很難再見了。不僅如此,漢武帝時,丞相時有貶官殺頭之虞,位居相職,竟被視為禍事。漢武帝為限制相權,還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實際權力也開始被剝奪。東漢時期,相權進一步削弱,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共同為名義上的宰相,但實際權力都轉移到尚書臺手中。宋代是皇權高度凝固,相權空前萎縮的的時期。參知政事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權;樞密院和樞密使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軍政權;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財政權;審官院和三班院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人事權;審刑院的設置,分割了宰相的司法權。遼代中樞機構形式上也分為北面官和南面官兩大系統(tǒng),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統(tǒng)。金代海陵王完顏亮時又廢三省制,正式確立尚書一省為中央最高行政中樞機構。到了元代,中樞機構又發(fā)生一大變化,元朝正式廢除三省制而實行一省制,以中書省為全國政務中樞。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廢除。朱元璋集皇權、相權于一身。相權與皇權關系的總體發(fā)展趨勢是:相權不斷削弱并直至廢止,皇權不斷加強而至極度集中。17、論宰相制度的演變。答案要點:春秋時期,各國中央一級的主要職官仍承襲西周制度,尚無太多的變化,但宰相制度確已顯端倪,各國都相繼出現(xiàn)君主之下執(zhí)掌朝政的職官。戰(zhàn)國時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中,宰相為百官之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位高權重“。秦朝時丞相(也稱相國)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漢初丞相(呂后以前多稱相國)位高權重,”掌丞天子,助理萬機“,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深,漢武帝時,丞相的權力開始削弱。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共同為名義上的宰相。至南朝梁時,正式出現(xiàn)了尚書省的名稱。尚書省成為最高行政管理系統(tǒng),尚書令也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第7頁共20頁隋代的三省長官尚書令(不常授)、左右仆射、內史令、納言均為宰相。以他官加”參預朝政“、”知政事“名銜執(zhí)行宰相事務者,也是實際上的宰相。唐太宗時,以”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政朝政“等名銜行使宰相職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高宗時期,又以品位較低的官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等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銜行宰相之事,加此稱號者即為宰相。宋代的實際宰相機構稱”中書門下“(簡稱”中書“)。宰相名稱則多有變化。元代的宰相較宋代權重。其宰相制度表現(xiàn)了一定的貴族色彩和民族歧視政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廢除。18、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的形成及其變化。答案要點:(1)尚書省,尚書在秦本為少府屬吏,掌呈文書,類似皇帝侍從秘書。到曹魏時,尚書臺成為完全獨立的中央機構,至南朝梁時,正式出現(xiàn)了尚書省的名稱。尚書省成為最高行政管理系統(tǒng),尚書令也成為事實上的宰相。(2)中書省,中書監(jiān)、令本為秦漢時掌管文書記事的小吏,一般以宦官充任。魏文帝曹丕稱帝后,將原掌管機要文書的秘書令改稱中書監(jiān)、中書令,并設中書省,負責審理奏章、草擬詔旨、掌管機要。從晉代以后,中書省因掌決策之權,地位逐步超過尚書省,尚書省又漸變?yōu)閳?zhí)行政務的機構。(3)門下省,隨著中書省的權力不斷提高,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有所發(fā)展,到了晉代又設立門下省以鉗制中書省的權力。門下省長官稱侍中,秦時本為丞相屬吏,漢代為侍從皇帝、充備顧問的中朝官,自漢武帝后,因參預機要,權力不斷上升。東漢時始設立侍中寺,魏晉以后,侍中隨皇帝左右,”盡規(guī)獻納,糾正違失“,對中書省的決策有審議之權。南北朝時,門下省權力最重,議政決策之權兼而有之。19、論唐代”三省“的職能及其相互關系。答案要點:唐初,正式確定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機構,尚書省是執(zhí)行機構。唐代的宰相既有分工,又集體議政。決策、審議、執(zhí)行三大系統(tǒng)有機結合,辦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誤相對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對穩(wěn)定。20、論明代內閣的形成及其演變。第8頁共20頁答案要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從翰林院等文翰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xié)助皇帝披閱奏章,隨侍左右,以備顧問。實際上是皇帝的秘書。成祖繼位后,選任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以翰林官身份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因文淵閣在內廷,始有內閣之名。此后,內閣的權力逐步提高,明初的內閣尚非獨立的機關,它既無官屬,也不能直接統(tǒng)轄各部事務,到了仁宗至英宗的時期,開始以六部尚書、侍郎兼任內閣大學士,并有了官屬和相應的辦事機構。明中葉以后,內閣又有”首輔“、”次輔“、”群輔“的不同稱謂,首輔掌有票擬權(所謂”票擬“即用紙擬旨),朝位班次也在六部之上,成為不被法律認可的實際宰相,內閣也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21、論述明清中樞系統(tǒng)的演變。答案要點:明初曾沿用元制,以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相權廢除以后,朱元璋集皇權、相權于一身,每日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旁落,又便于處理政事的需要,內閣制開始產生。明中期以后,內閣”首輔“已成為不被法律認可的實際宰相,內閣也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清入關前和入關初期,實際上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以后,權力又集中在軍機處。清代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構是內閣。22、論宋代的官、職、差遣制及其弊端。答案要點:宋代官制,最為紊亂。官與職分,名與實殊。官制中的主要特點是官、職、差遣的劃分。這是一種官職名稱與實際職務相分離的職官體制。”官“指官銜,它是作為一種等級待遇,用來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并不擔任與官職名稱相符合的實際職務;”職“全稱貼職,是一種清高的虛銜;”差遣“意思是臨時差派,三年一換。這種官、職、差遣的劃分,使宋代官制出現(xiàn)了官與職分,名實不符的怪現(xiàn)象。劃分本質上是為防止官僚的專權,以達到皇權絕對集中。實施的結果是造成了疊床架屋式的龐大官僚隊伍。23、論明代宦官專權的制度表現(xiàn)。第9頁共20頁答案要點:二十四衙門是明代宦官組織。即司禮、印綬等十二監(jiān)及四司、八局。明成祖時,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明中期后,更成為左右朝臣進退、掌握各種大權的政治勢力。掌握的權力有:(1)”批紅“權(2)監(jiān)軍權(3)監(jiān)政權(4)司法權(5)控制特務組織,對臣民實行監(jiān)控。除此以外,用宦官出使,充任礦監(jiān)、稅吏等在明代也是常事。由于宦官專權,使明代職官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以內(官)制外(官)的怪現(xiàn)象。24、論清代官制的主要特點。答案要點:第一、內閣雖然是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構,但實際權力卻掌握在屬于內朝官系統(tǒng)的軍機處手中。第二,各部、院、寺、監(jiān)等機構主要官員實行滿漢復職制。第三,官制紊亂,權限不明。第四,幕僚制度盛行,朝臣和地方督撫往往自辟幕僚,以備顧問。第五,書吏勢力很大,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屬于雇員性質的,專門負責處理文書事務的書吏,稱”部辦“或”承差“,因多為父子師徒相承,又熟悉具體文書事務,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部中事務。因為他們無薪俸保障而公開收賄,名之”部費“。各省官衙中也有一批這種操縱事務的書吏。25、論述隋唐”六部“的職能及其職官配置。答案要點:(1)吏部,主官尚書,副職侍郎,各司郎中、員外郎,掌全國文官的選授、考核、勛封等,下設吏部、司封、司勛、司功四司。(2)民(戶)部,主官尚書,副職侍郎,各司郎中、員外郎,掌全國土地、戶口、錢谷財政等,下設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3)禮部,主官尚書,副職侍郎,各司郎中、員外郎,掌禮儀、祭祀、貢舉,下設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4)兵部,主官尚書,副職侍郎,各司郎中、員外郎,掌武官選授及地圖、車馬、甲械之政,下設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5)刑部,主官尚書,副職侍郎,各司郎中、員外郎,掌司法行政和重大案件的審判,下設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6)工部,主官尚書,副職侍郎,各司郎中、員外郎,掌工程營造、工匠管理、屯田、山澤等,下設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1、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建制的演變線索及其規(guī)律。答案要點:中國封建社會地方建制的基本結構是郡縣制第10頁共20頁度。這種制度在春秋時已萌生,至戰(zhàn)國時期確立為以郡統(tǒng)縣的地方二級行政單位。秦統(tǒng)一全國后,沿襲戰(zhàn)國之制,”分天下為郡縣“,在全國置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以守、尉、監(jiān)類從中央的三公。西漢初期地方行政體制是郡國制,即分封的王國與郡縣并存。東漢后期,地方機構發(fā)生重大變化,郡縣二級制為州郡縣三級制所取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皇權衰微,地方權重。地方建制沿東漢后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這一時期的州刺史(牧)權力很大,擁有軍政大權。隋唐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大致線索是,隋和唐前期是州(府)、縣二級制,安史之亂以后是道、州(府)、縣三級制。宋代地方行政建制承襲唐后期的制度,也分為三級制,即路(北宋初也稱”道“)、州(府、軍、監(jiān))、縣。遼地方建制仿唐制為道、州(府)、縣三級,全國分五道,即東京、上京、中京、南京、西京。金代地方行政組織與遼相似,為路、府(州)、縣三級制。金亦有五京。元代的地方行政組織為省、路、府(州)、縣四級制。明代地方行政制度較前朝多有厘革,地方建置分為省、府(州)、縣三級。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錯綜復雜,地方官制一同于中央呈事權不一,職限難分的特點。地方行政機構一般認為是省、府(州)、縣三級制,也有分為省、道、府(州)、縣四級制的。26、論述漢代州一級最高地方行政機構的形成過程。答案要點:東漢末年,在鎮(zhèn)壓黃中起義過程中,改刺史為牧,州牧典兵成為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制,州牧成為地方最政長官,刺史(牧)對僚屬有自行征辟權。由此,州刺史(牧)成為一州擁有行政權、軍權和用人權的實權人物,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開魏晉南北朝地方權重、中央權削的先河。27、論唐代”藩鎮(zhèn)“(道)的形成過程及其社會影響。答案要點:安史之亂后,唐代地方建制發(fā)生重大變化,正式形成道、州(府)、縣三級制。道(藩鎮(zhèn))成為州(府)之上的實際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道“在唐前期即已存在,這種道是監(jiān)察區(qū)而非行政區(qū),安史亂后成為地方最高建制的”道“則是從唐前期都督府發(fā)展而來的,專指節(jié)度使所領的道。安史亂后,唐朝在內地也實行節(jié)度使制,這些節(jié)度使雖名義上為差遣性的使職(節(jié)度使都帶京宦和御史大夫銜),但實際已成為統(tǒng)領一道軍政、民政、財政、司法大權的最高行政長官。因此,道成為州之上的實際第11頁共20頁最高行政機構。節(jié)度使以下有時置節(jié)度副使,節(jié)度使的屬官僚佐有文武兩套系統(tǒng)。在唐代后期,這種節(jié)度使掌地方實權的地方建制導致了中央集權制的破壞,形成所謂”無地不藩,無藩不亂“的政局混亂局面,這種藩鎮(zhèn)割據稱雄的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五代,到北宋時局面才為之改觀。28、論清代省級機構的組織架構及職官配置。答案要點:作為地方最高政權的省,清前期定為十八個??偠胶脱矒釣槭〖壸钫L官。省級機構在總督、巡撫之下襲明制,以布政使司管理一省民政和財政。清代為處理一省事務之便,沿襲明制,一省分幾道,由布政使派出的稱分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稱分巡道。清朝在邊疆地區(qū)設置特殊的機構,即在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五地區(qū)設將軍管轄,所轄地區(qū)相當于省一級區(qū)劃。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宣慰使司、長官司、土知府、土知州。29、論述宋代”路“一級地方建制的特點及其組織架構。答案要點:宋代的路無統(tǒng)一的最高機構和最高長官,而是分設四個互不統(tǒng)轄的平行機構,合稱”四司“,各有長官統(tǒng)領。即安撫使司。長官為安撫使,如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則稱安撫大使。安撫使一般由文臣擔任,主掌一路軍政,也兼管民政,俗稱”帥臣“,下設有參政官、參謀官、干辦公事、準備差使、準備將領等。轉運使司,掌一路之財賦,兼管監(jiān)察。長官稱運轉使,通常每路設二人,其下有轉運付使、轉運判官等。轉運使俗稱”漕臣“。提點刑獄、長官為提點刑獄。掌管一路司法,兼領監(jiān)察,俗稱”憲臣“,其屬官有檢法官、干辦公事官等。提舉常平司,長官為提舉常平,掌管一路的常平倉救濟、免役、市易、農田水利事業(yè)等,兼領監(jiān)察,俗稱”倉臣“。以上四司為路一級平行機構,憲、漕、倉三司因兼管監(jiān)察,又稱”監(jiān)司“。此外,還有一些因事設置的提舉司,如提舉市舶司、提舉學事司、提舉茶鹽司等,還有發(fā)運使司、制置使司等,因非定制。30、論述元代”行省“的建立及其意義。答案要點:行?。ㄈQ行中書?。?,為元地方最高行政組織。除由中央中書省直接管轄的”腹里“(包括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北部及內蒙中部東部)和宣政院統(tǒng)轄的吐蕃外,全國共分為十一個行省。以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第12頁共20頁事為長官,與中書省設置大致相同、權力極大,一省軍政、民政無所不統(tǒng)。行省制的實行是我國封建社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對明清影響很大。31、論述中國古代鄉(xiāng)里基層組織建制的基本線索。答案要點:隋代縣以下置鄉(xiāng)里組織,以五百里為一鄉(xiāng),鄉(xiāng)設鄉(xiāng)正一人,百里為一里,里置里正一人。唐代縣以下的基層組織為鄉(xiāng)、里、保、鄰,四戶為鄰、五鄰為保,設保長;百里為里,設里正(京城、州、縣城內稱坊,郊外稱村,各有坊正、村正);五里為鄉(xiāng),設”耆老“一人宋代縣以下的鄉(xiāng)里組織,宋代變易較大,紊亂復雜,大致縣下為鄉(xiāng),鄉(xiāng)下有里(城廂為坊),里下有戶。元代縣以下的基層組織為村社、里甲組織,每二十家為一甲,設甲主,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五十家為一社,設社長,由漢人擔任,由蒙古提點官行監(jiān)督三叔。明代縣以下的基層組織前期為里甲組織,后改為保甲組織。里甲組織系統(tǒng)為,一百一十戶為里,里長有十人,推舉了糧多者擔任,輪流充任,十年一輪,其余百戶編為一甲,十戶一甲,設甲長一人。里、甲長掌里甲戶口編制。征發(fā)賦役和維持地方秩序,這是農村地區(qū)的基層編制,城區(qū)則設坊,城郊設廂,保甲組織系統(tǒng)為保、甲、牌三級,十戶為一牌,設牌頭;十牌為一甲,設甲長;十甲為一保,設保長。清代縣以下的基層組織襲明制為保甲制,編制與明保甲相同。32、何謂”九品中正制“?試述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內容。答案要點: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它是在曹操時期初創(chuàng),在魏文帝曹丕時期正式確立的一種推薦、考核人才的制度。主要內容:(1)設置州、郡中正。由朝廷選擇一些在中央或州郡任職的官員,依照他們各自的籍貫,兼任本州、本郡的中正,郡設中正(小中正)。通常由當?shù)刂帐孔宄淙危恢葜么笾姓ㄓ址Q州都),通常由本地大士族在中央做官的現(xiàn)任官擔任。(2)察訪士人、品評人物,確定品級,作為吏部選官的依據。州、郡大小中正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察訪與他們同籍(包括散處各地的)的士人,通過登記注冊,調查了解,將察訪對象品評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前三級為上品,后三等為下品。這些由中正官確定的品級是吏部選官的重要依據。33、科舉制度形成原因分析^p。第13頁共20頁答案要點:(1)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需要采用新的選官制度來加強中央集權。在南北紛爭的局面下,”所論必門戶,所議莫賢能“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適應各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以應付嚴峻現(xiàn)實的需要。(2)士族勢力的衰落與庶族地主勢力的上升必然要求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與重新組合。要求以新的適應地主階級內部關系變化的,具有廣泛基礎的選官制取代九品中正制。(3)南北朝后期已經出現(xiàn)科舉制因素的萌芽,為科舉制的形成奠定了自身的制度基礎。34、科舉制度的評價。答案要點:科舉制度的主要作用與意義有(1)作為一種分科考試的制度,科舉制在法律條文上確立了一種廣泛性和開放性(盡管在封建社會,這種廣泛性相對有限)。(2)專制政治社會階級基礎的擴大,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不斷重新組合與更新,政治異己勢力的薄弱,又必然形成中國封建政體的超穩(wěn)定性。(3)科舉制推行以來,封建專制政權的超穩(wěn)定性是與統(tǒng)治階級的個體對象(個體和家庭)不穩(wěn)定性相對應的。(4)科舉制度所規(guī)定的自由按考的形式、考試的嚴格規(guī)范以及憑考試成績優(yōu)劣決定取舍,使科舉制在形式上具有一種公平競爭性。(5)在專制政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科舉不是一種具有發(fā)展效應的良性競爭的選官制度,而是一種具有內耗效應的或嫉妒型的選官制。(6)科舉制作為一種與學校教育、儒家思想相結合的制度,對于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無疑是有其積極進步的一面。(7)科舉與學校教育和儒學的緊密結合,反過來使學校教育成為科舉的附庸。(8)科舉制的發(fā)展造成士風以及整個社會風氣的大變化。35、與明代科舉相比較,清代科舉有那些變化?答案要點:清代科舉,多沿明制,基本內容與明代科舉無甚差別。其有變化的,一是鄉(xiāng)試和會試后均須經磨勘試卷(即檢查試卷)和復試。第14頁共20頁二是逢國家喜慶大典,在正科之外,另開鄉(xiāng)試、會試的”恩科“,考試程序、內容與正科鄉(xiāng)試、會試相同。三是各級考試放榜分滿人和漢人兩榜。滿人及第多有優(yōu)待。四是清代始重開制科,主要科目有博學宏詞科、經濟特科(光緒年間開設)、孝廉方正科(僅在新皇帝繼位時才開)。36、論宋代科舉制度與中國古代士人政治形成的關系。答案要點:(1)”官無常位,權無常勢“。即統(tǒng)治階級內部政治權力的轉移具有高頻率性,官宦之家與寒門之士在入仕形式、權力爭取上具有了形式上的平等性。(2)文官治國并且文官的主體是具有進士身份的知識分子??婆e制導致了宋代官僚,尤其是高官主體由科舉進士構成。(3)士人干政、諫政意識的加強。大量來自社會中下層的科舉士人進入仕途,他們大多具有憂國憂民的社會意識和擁護皇權政治心態(tài),以天下為已任,干政、諫政的意識比較強。(4)推崇進士、重文輕武社會風氣的進一步抬升,追逐名利的文化心態(tài)和官本位心理的凝固。37、論九品中正制形成的歷史背景,談談對九品中正制的評價。答案要點:(1)東漢中后期以來察舉制的腐敗,需要新的選官制來代替。(2)東漢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阻塞了以經學世家為核心的士大夫的仕進之路。經學世家憑借”門生故吏遍天下“的雄厚政治實力。一方面鼓勵士大夫與外戚、宦官勢力相抗衡。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一種新的選官制度來達到自身政治目的,維護自身的利益。(3)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戰(zhàn)禍連年,兵燹不斷。士大夫流離遷徙,戶籍混亂,秦漢以來形成的鄉(xiāng)里組織隨之陷入癱瘓。由此,原來在鄉(xiāng)舉里送基礎上產生的察舉方法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爭奪人才,擴大社會支持面,曹魏政權也需要采取新的選舉方法。(4)東漢的”清議“之風為九品中正制品評人物、劃定等級提供了借鑒標準。(一)九品中正制創(chuàng)設的合理性及其積極意義。第15頁共20頁(1)魏文帝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的主觀動機是想加強中央對選舉大權的控制,同時在曹魏初期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也確實予以了落實。(2)九品中正制在創(chuàng)立時期,確實起到了唯才是舉的積極作用。(3)九品中正制實際上是西周,兩漢鄉(xiāng)舉里選方法在新形勢下的延續(xù)。(二)九品中制的消極意義及社會影響。(1)九品中制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成為門閥士族操縱選舉,壟斷政治的工具。(2)造成士族地主與庶族地主的嚴重對立。38、與唐代科舉比較,宋代科舉有那些變化?答案要點:(1)錄取名額的增加(2)釋褐試的取消(3)禁止考官與考生結為座主與門生的關系。以禁朋黨之爭,加強皇權。(4)三年”大比“制度的確立。(5)”殿試“制的確立與三級考試程序的形成。(6)”特奏名“制度的推行。(7)強化科舉法規(guī),嚴格考試規(guī)范。(8)進士獨尊局面的完全形成。(9)學校教育與科舉的深度結合。(10)制科地位的下降。39、論明代科舉取士的基本特征。答案要點:(1)科舉與學校教育的徹底合流,凡”科舉者必由學?!?。(2)四級考試制度(3)”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4)八股取士(5)明代科舉科目中只有進士一科,沒有制科。(6)科舉條規(guī)進一步嚴格化。(7)南北”分地而取“。通過分配南北科舉士人的錄取比率,以平衡隨著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后,南北士人的矛盾。40、論宋代監(jiān)察制度的基本特點。答案要點:第一,臺諫職權統(tǒng)一,均為監(jiān)察百官臣僚,尤其以宰相為主要監(jiān)察對象,由此造成以宰相為首的政府與臺諫的矛盾加深。第二,宋代臺諫官可以”第16頁共20頁風聞彈人“并明確規(guī)定如御史任后百日無彈劾則罷、降官職或罰”辱臺錢“,因此,宋代臺諫官專以尋找官員過失為能事,這樣做雖使官員不敢過份為非作歹,但也造成百官惶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tài),宋代官員因循守舊、迂腐無能與此有一定關系。第三,宋代監(jiān)察御史對地方監(jiān)察的職權大部為長駐地方并有行政等權的轉運使、提點刑獄和通判所分割。41、元代地方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分析^p。答案要點:元代對地方監(jiān)察也有其特點,如同中書省有派出機構行中書省一樣,元御史臺也有派出機構”行御史臺“,也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不過行御史臺只設在江南和陜西兩地,行御史臺的設立使中央御史臺的總體監(jiān)察權有所削弱,元還在全國設二十二道監(jiān)察區(qū),以監(jiān)察御史為”肅政廉訪使“,長駐地方進行監(jiān)察。42、與明代都察院比較,清代都察院系統(tǒng)有那些變化?答案要點:清朝監(jiān)察制度大體襲明制但也有所變化,都察院是全國最高監(jiān)察機構,但與明都察院相比有所變化:第一、都察院長官為左都御史和左付都御史,右都御史和右付都御史例為總督、巡按兼銜。第二、都察院左都御史、左付都御史、左僉都御史等實行滿漢復職制,均為滿漢各1人。第三、都察院所屬機構較明代多,原獨立系統(tǒng)的六科給事中至清時成為都察院所屬機構。另有十五道,是按省區(qū)劃分的都察院所屬監(jiān)察機構,各道均設掌印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御史,掌地方監(jiān)察和中央各衙門監(jiān)察事務。職權范圍很廣。各道監(jiān)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合稱”科道官“。43、論明代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答案要點:(1)監(jiān)察機構有北京、南京兩套系統(tǒng)。中央最高監(jiān)察機構稱都察院。(2)按省區(qū)劃分,明分十三道監(jiān)察區(qū),設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110人,”主察內外百司之官邪“。除都察院,明還有專門監(jiān)察中央六部,直屬皇帝的一種獨立監(jiān)察官,稱”六科給事中“。(3)監(jiān)權多門,有主要監(jiān)察機構都察院。有主要監(jiān)察六部的六科給事中。也有檢校、廠衛(wèi)特務組織,兼領對官民的司法審判和監(jiān)視風聞奏事之權。第17頁共20頁(4)對地方監(jiān)察的御史巡按制度。明代監(jiān)察御史的主要職掌是奉皇帝諭旨巡察地方省府州縣。這種巡察糾劾地方官員的御史稱”巡按御史“。44、論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點。答案要點:(1)”禮制為本,法為用“。即禮為目的,法為手段。禮是制定法律的準繩或者說是指導思想,法則是禮的原則和精神的外在體現(xiàn)。(2)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是與中國的宗法制社會和以王權為中心的集權政治相適應的。法律集中體現(xiàn)維護王權制度和父權家長制的基本精神。天子是實際的最高立法人。(3)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一脈相承,有清晰可辨的發(fā)展演變的線索。(4)法律形式相對完備,自魏晉南北朝以降,法律已有律、令、格、式的分別。除總體性的法典如《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等外,還有獨立的行政法典,如《大唐六典》、《大明會典》、《大清會典》。45、論隋唐至明清司法行政與司法審判機構演變的基本線索。答案要點:隋代司法機關為刑部(初稱都官)、大理寺,御史臺對司法也有監(jiān)督權。唐代的中央司法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度培訓班業(yè)務轉讓協(xié)議典范
- 2024年化工廠房租賃協(xié)議格式
- 《Flash CS6動畫制作案例教程》教學課件 008
- 2024年限定區(qū)域房地產銷售代理協(xié)議
- 小孩帶到工廠免責協(xié)議書
- 2024年出租車承包服務協(xié)議
- 2024年化魚苗銷售協(xié)議模板
- 2024年度業(yè)務處理外包公司協(xié)議典范
- 二手車交易協(xié)議2024年樣式
- 2024酒店客房預訂及服務協(xié)議
- 零星維修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危險預知訓練教材(KYT)
- ISO9001體系文件與IRIS標準條款對應表
- 漢語教師志愿者培訓大綱
- SPC培訓資料_2
- 壓力表使用警示標識
-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探討
- 2019年重慶普通高中會考通用技術真題及答案
- DB44 T 552-2008 林業(yè)生態(tài) 術語
- 天秤座小奏鳴曲,Libra Sonatine;迪安斯,Roland Dyens(古典吉他譜)
- 三國志11全人物信息(五維、特技、生卒年等)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