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復習:歷史事件類文言文閱讀分類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復習:歷史事件類文言文閱讀分類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復習:歷史事件類文言文閱讀分類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復習:歷史事件類文言文閱讀分類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復習:歷史事件類文言文閱讀分類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高考語文復習:歷史事件類文言文閱讀分類練習題匯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周顯王七年,秦獻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發(fā)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八年,孝公令國中日: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衛(wèi)公孫鞅①聞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孫鞅者,衛(wèi)之庶孫也,好中老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座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

王往問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于庠于衛(wèi)鞅,年雖少,有

奇才,愿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日:“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巴踉S諾

而去。公叔召鞅涉日:“吾先君而后臣,故先為君謀,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日:“君

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目:“公叔病甚,悲乎,

欲令寡人以國聽衛(wèi)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衛(wèi)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

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shù)。公大悅,與議國事。

十年,衛(wèi)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wèi)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惫唬骸吧??!?/p>

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既具為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二文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

能徒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輒予五十金。

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目:“法之不

行,自上犯之?!碧?,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率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

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

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昔齊桓公、晉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

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zhàn)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

海治平之政者哉!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

注:①公孫鞅(約前390—前338):衛(wèi)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wèi)鞅。秦孝公初年任左庶

長,實行變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進一步變法。十八年統(tǒng)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

破魏軍,因功受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商洛鎮(zhèn))十五邑,號為商君,因稱商鞅。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

之/莫敢徙

B.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

之/莫敢徙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

之/莫敢徙

第1頁共34頁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

之/莫敢徙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名指戰(zhàn)國時以管仲、商鞅、申不害為代表的法家學派,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

B.中庶子,官名。戰(zhàn)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秦、漢為太子侍從官。歷代沿置。

C.“公叔召鞅謝日”中“謝”指道歉,與《鴻門宴》中“乃令張良留謝”的“謝”相同。

D.魏,古代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劉邦的大將英布曾因犯罪

被黑京面。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孝公即位后想讓秦國強大起來,他下令誰能讓秦國強盛,就賜予高官與封地,公孫鞅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行來到秦國。

B.公孫鞅在魏國國相公叔座手下做事,公叔瘞深知公孫鞅的才干,但還未來得及向魏惠王

推薦公孫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錯失良才。

C.衛(wèi)鞅在秦國施行新法十年,秦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百姓勇

于為國作戰(zhàn),不敢再行私斗。

D.司馬光列舉齊桓公、晉文公、魏文候、秦孝公在亂世守信的實例,目的是勸告當時的統(tǒng)

治者治國要講究誠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衛(wèi)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shù)。

(2)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5.商鞅如何解決變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請結(jié)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三代所寶莫如因,因則無敵。禹通三江五湖,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舜三徙成國,而

堯授之呼仔,因人之心也。湯、武以十棗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武王使人候殷,反報岐周

日:”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目:“讒慝勝良?!蔽渫跄浚骸吧形匆病!?/p>

又往,反報曰:“其亂甚矣?!蔽渫跞眨骸把芍粒俊睂θ眨骸鞍傩詹桓艺u怨矣?!惫蔬x車二

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武王至@有

水,殷使膠鬲候周師,武王見之。膠鬲日:“事伸將何之?無欺我也?!蔽渫跞眨骸安蛔悠?,

將之殷也?!蹦z鬲目:“曷至?”武王日:“將以了丁至殷郊,子以是報矣。”膠鬲行。天

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軍師皆諫口:“卒病,請休之?!蔽渫跞眨骸拔嵋蚜钅z鬲以

甲子之期報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膠高不信也。股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吾疾行,以

救膠高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陳矣。至殷,因戰(zhàn),大克之。此武王之義也。

第2頁共34頁

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適令武王不耕而獲。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武

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殷長者對日:“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武王與周公旦

明日早要期,則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日:“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

其惡告王,不忍為也。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p>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貴因》)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

之有矣/

B.故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

之/有矣/

C.故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

之有矣/

D.故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

之/有矣/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禪位,古代君王將首領之位禪讓給賢人。文本中提到的堯、舜、禹依次禪讓,傳為佳話,

體現(xiàn)了上古中國的民主制度。

B.千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諸侯國

小的稱“千乘”,大的稱“萬乘

C.西伯,爵位,周代的爵位依次分為公、伯、侯、子、男五等,均世襲。西伯一般指周文

王姬昌,文中指的是周武王。

D.甲子,干支之一,順序為第一個。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

單位。文中“甲子”用來計日。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王運籌帷幄,善于利用敵方弱點,看準殷商混亂的時機,舉兵伐紂,獲得成功。

B.武王重諾守信,告訴膠鬲到達殷都郊外的日子后,不顧勸阻,日夜兼程,準時到達。

C.武王禮賢下士,虛心向長者詢問殷商亡國的原因;長者在約定的時間內(nèi)告訴了他。

D.作者認為禹、舜、湯、武等先賢的成功,與他們善于憑借外物、因勢行事等分不開。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

②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第3頁共34頁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執(zhí)賓主之禮,范雎辭讓。秦王跪而進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日:“唯唯?!庇虚g,秦王復請,范雎口:“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拳曰:“先生不

幸教寡人乎?”

范雎謝日:“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陽之濱耳。若是

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本呼,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

而身立為帝王。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夢中之間。

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

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

百個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

愿也用何總%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guān),夜行而晝伏,至于菠水,無以斜■其口,膝行蒲伏,乞食

于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霸。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說之

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無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

子、接輿,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

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躡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tài),

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暗惑,無與昭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

所恐耳!

秦王跟日:“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

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狈饿略侔?,秦王

亦再拜。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踞是雙膝著地,把上身挺直,與《鴻門宴》中“按劍而跟'’的“踞”皆表示警備。

B.太師,周朝設置,為輔弼天子之官,與太傅、太保合稱三公,太師是其中最尊者。

C.骨肉比喻至親,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的“骨肉”含義相同。

D.五帝是傳說中的五位帝王,常與三皇并稱,一般指黃帝、顓頊、帝獸、唐堯、虞舜。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雎在游說秦昭王時,一開始對秦昭王的問題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對其所獻謀

第4頁共34頁

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張得以施行,能幫助秦昭王治理好國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難

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關(guān),晝伏夜出,甚至在吳市乞食為生,但他最后振興了吳國,輔佐吳王闔

閭成為霸主。

D.范雎認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會造成自身孤立危險甚至國家

滅亡的結(jié)局。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

(2)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宗室大臣議日:“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游間耳,請一切逐之?!庇谑谴笮?,逐客。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書目:“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聲眼,至

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散六國之多,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此四君

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夫色、樂、珠、玉不產(chǎn)于秦而王服御者眾,取

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

所輕者在乎人民也。臣聞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

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

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蓖跄苏倮钏?,復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驪邑而還。王卒用

李斯之謀,陰遣辯士費金玉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jié)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

其君臣之計,然后使良將隨其后,數(shù)年之中,卒兼天下。

是時盜賊益多,而關(guān)中卒發(fā)東擊盜者無已。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

日:“關(guān)東群盜并起,秦發(fā)兵追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zhuǎn)、作事

苦,稅賦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zhuǎn)。"二世曰:“凡所謂貴有天下者,得

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nèi)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

實以徇百姓,尚何于法!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境,作宮室以

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yè)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

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自殺,獨李

斯就獄。二世以屬趙高治之,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趙高使其客十余輩詐

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覆訊斯,斯更以其實對,輒使人復年?之。辭服,奏當上。二世喜

日:“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遂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二世乃以趙高為丞相,事無

大小皆決焉。

第5頁共34頁

(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

忠/力何以在位/

B.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

忠力/何以在位/

C.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

忠/力何以在位/

D.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

力/何以在位

15.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于是大案,逐客(搜索,尋找)

越陌度阡,枉用相有(問候,探望)

若無罪而儂死地(走向)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表現(xiàn))

B.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親眼(親附,歸服)

師不必貨于弟子(才德優(yōu)秀)

國之以饑傕(接續(xù))

崖眼當?shù)勒撸ㄩT檻)

C.散六國之叢(通"縱”,特指合縱,戰(zhàn)國時六國聯(lián)合反對秦國的聯(lián)盟)

知不可乎牌得(屢次,多次)

若不闞秦,將焉取之(侵損,削減)

大禮不辭小詁(責備)

D.斯更以其實對,輒使人復拶之(捶打,拷打)

普刀而藏之(揩拭)

如聽仙樂耳曹明(暫時)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外物,包括各種客觀條件)

1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被驅(qū)逐將要離開秦國時,寫《諫逐客書》上書秦王,列舉事實,陳述利害,曉之以

理,秦王看后幡然悔悟。

B.秦王召回李斯并恢復他的官職后,采納他的計策,先借助收買、刺殺等手段,再用武力

征伐,最終統(tǒng)一了天下。

C.秦二世認為天下已經(jīng)平定,可以興建宮室彰顯成功,不應效仿虞夏君主處于窮苦的實境、

第6頁共34頁

依從平民百姓的做法。

D.趙高對李斯嚴刑逼供,使他服罪。秦二世十分高興,認為趙高雖然地位低微,卻功勞巨

大,因此任命他為丞相。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凡所謂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nèi)矣。

(2)外攘四夷以安邊境,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yè)有緒。

18.秦朝在二世時滅亡,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魏斯者,魏桓子之孫也,是為本年。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

四方賢士多歸之。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日:“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壁w借師

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

大于肯,諸侯莫能與之爭。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碧镒臃叫Γ?/p>

文侯日:“何笑?”子方日:“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

也?!蔽暮钤唬骸吧??!蔽暮钪^李克日:“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對口:“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即I?之外,不敢當命?!?/p>

文侯日:“先生臨事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

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

相定矣?!袄羁顺?,見翟璜。翟璜日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日魏成翟璜忿然作色

日西河守吳起臣所進也君內(nèi)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

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射。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于魏成!"李克曰:

“子言克于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相于克,克之對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

成者,魏成食祿十”,什九在外,什一在內(nèi),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

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日:“璜,鄙人

也,失對,愿卒為弟子!”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紀》)

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

也/

B.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

也/

C.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

也/

D.翟璜日/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

第7頁共34頁

進也/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侯,“文”是魏斯的謚號。謚號是一種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可用來表示批評、貶斥或

同情之意。

B.三晉,指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魏,因為這三國是在瓜分晉國后建立的,故被稱為“三晉”。

C.闕門,古代指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之間的位置,“闕門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

D.千鐘,指優(yōu)厚的俸祿。鐘是古代的一種稱量單位,與前文中出現(xiàn)的“鐘'’意義相同。

2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

A.魏文侯禮賢尊士,視卜子夏、田子方為師,即使經(jīng)過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禮,天下的很多

賢士都前來歸附,魏國由此成為三晉中的大國。

B.魏文侯聽出鐘聲不協(xié)調(diào),而田子方認為君王可以精通音樂,更應當注重選拔任用官員,

擔負起國君應有的職責,魏文侯對此表示認同。

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選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勸勉

后,他提出了選人的標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D.雖然翟璜對李克有舉薦之恩,但是李克并沒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直接地向魏文侯推薦

魏成擔任宰相,翟璜知道這件事后非常憤怒。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p>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

23.魏成能擔任宰相的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簡要概況。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魏文帝黃初四年春三月,漢主病篤,命丞相亮輔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漢主謂亮日: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型于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

泣日:“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睗h主又為詔敕太子曰:“人五十不

稱天,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

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雄,不足效也。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p>

夏四月癸巳,漢主殂于永安,謚日昭烈。五月,太子禪即位,木愁,改元建興。封丞相

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成決于亮。

初,益州郡耆師雍闿殺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吳,又執(zhí)太守成都張裔以與吳,吳以

闿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吏士閉境拒守,闿不能進,使郡人孟獲誘扇諸夷,

諸電皆從之。祥柯太守朱褒、越嵩夷王高定皆叛應闿。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務

農(nóng)殖谷,閉關(guān)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第8頁共34頁

六年秋七月,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zhàn)捷。亮由越卷入,斬雍闿及高定。使康.降督益州

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群柯人,擊破諸縣,復與亮合。孟獲收闿余眾以拒亮。獲

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蜀軍,且問曰:“此軍何如?"獲日向者不知虛

失故敗令蒙甥現(xiàn)營陳芳只如此即定易勝耳豪笑縱使更戰(zhàn)七縱七畬近亮猶道獲獲止不去口:

“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祥柯、越瑞四郡皆平,亮即其

襲事而用之,悉收其俊杰孟獲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以給軍國之用。自

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

(《通鑒紀事本末?諸葛亮出師》,有刪改)

2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

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

B.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zhàn)

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

C.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zhàn)

/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

D.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

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

2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嗣子,指帝王或諸侯的承嗣子(多為嫡長子),后也泛指嫡長子。在文中是指蜀漢政權(quán)

繼承人劉禪。

B.大赦,是赦令的一種,對若干已判罪犯赦免或者減刑;但犯“十惡”之罪的人通常不在赦

免之列。

C.夷,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tǒng)稱,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文中“夷”是指中國西南

的少數(shù)民族。

D.渠率,同“渠帥”,舊時統(tǒng)治階級稱武裝反抗者的首領或部落酋長,也泛指魁首。文中指

雍闿等叛亂者。

2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主劉備病重,一方面詔令諸葛亮輔佐太子,另一方面詔令太子要與丞相一起謀事,對

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一樣。

B.黃初四年四月癸巳,漢王病逝,謚號為昭烈皇帝。五月,太子劉禪即位,大赦天下。政

事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決定。

C.諸葛亮到達南中,所到之處捷報頻傳。他讓李恢與馬忠從益州、群柯兩路進軍討伐,擊

破各縣叛軍之后,與自己會合。

第9頁共34頁

D.孟獲被諸葛亮生擒,在觀蜀軍后佩服不已,竟不愿意離開,因為他覺得諸葛亮是具有天

威之人,他保證終其一生不會再造反。

2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殛為妄作。

28.文中表現(xiàn)的諸葛亮的“審勢”與“攻心”,分別體現(xiàn)在哪些事情上,請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孟談既固絲芋,廣封疆,發(fā)五百,乃稱簡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

之日:'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

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quán)重而眾服,臣愿捐功名、去權(quán)勢以

離眾?!跋遄雍奕蝗眨?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quán)重,信忠在己而眾

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國家、安科舉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口:“君主所言,成功之美

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quán)均麥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

不忘后事之師君若弗圖,則臣力不足?!睈砣挥袥Q色。襄子去之。臥三日,使人謂之曰:“晉

用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對日:“死修。”張孟談日:“左司馬見使于國家,安社稷,

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本眨骸白訌氖?。”乃許之。張孟談便厚以便名,納地

釋事以去權(quán)尊,而耕于負親之丘。故曰,賢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韓、魏、齊、燕負親以謀趙。襄子往見張孟談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趙

氏分則多十城,復來,而今諸侯孰謀我,為之奈何?”張孟談曰:''君其負劍而御臣以之國,

令臣于廟,授吏大夫,臣試計之?!本眨骸爸Z?!睆埫险勀诵?,其妻之楚,長子之韓,次

子之魏,少子之齊。四國疑而謀敗。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

2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quán)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B.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quán)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C.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quán)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D.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quán)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3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宗,與“唐太宗”的“宗”含義相同,都是指古代帝王廟號之一,有德者稱宗。

B.社稷,土、谷為古代中國立國之本,社稷為土谷之神,文中用來代指國家或朝廷。

C.晉陽,山之南、水之北謂“陽”,因城在晉水之北故名晉陽,是當時趙國的都城。

D.舍,本文中的“舍”和“舍相如廣成傳”中的“舍”用法相同,都是做動詞使用。

第10頁共34頁

3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孟談名聲顯赫身份尊貴,權(quán)力大而眾人服從,卻主動要求放棄權(quán)勢、功成身退。

B.趙襄子聽到張孟談的請求后悲憤交加,堅決不讓他離開,甚至準備要殺死張孟談。

C.張孟談最終說服了趙襄子,拋棄了重權(quán)和美名,交納了封地,回到負親之丘耕種。

D.趙國有難,張孟談為趙襄子出謀劃策,分別派遣妻兒前往四國,讓四國計謀落敗。

3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quán)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

(2)左司馬見使于國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

33.張孟談是如何說服趙襄子同意自己退隱要求的?請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右曉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①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

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本罪,但于殿庭賜絹數(shù)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日:

“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目:“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p>

上謂太子少師蕭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弓示弓工,乃曰“'皆

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

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

上M宿中書內(nèi)省,數(shù)延見,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

或告右丞魏徵私其親戚,上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按之,?芯。彥博言于上日:“徵不存形

跡,遠避嫌疑,心雖無私,亦有可責?!鄙狭顝┎┳屷?,且口:“自今宜存形跡?!彼栈?/p>

人見言于上日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上

瞿然日:''吾已悔之?!贬缭侔萑眨骸俺夹业梅钍卤菹?,愿使臣為良臣,勿為忠臣。”上目:

“忠良有以異乎?”對曰:“稷、契、皋陶②,君臣協(xié)心,俱享尊榮,所謂良臣。龍逢、比

干③,面折廷爭,身誅國亡,所謂忠臣?!鄙蠍偅n絹五百匹。

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省■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呼在,冀聞規(guī)諫。嘗

謂公卿曰:“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茍其君峰單自賢,其臣

阿諛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獨全。如虞世基等諂事煬帝以保富貴,煬帝既弒,世基等亦誅。

公輩宜用此為戒,事有得失,無惜盡言?!?/p>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稷、契、皋陶,舜帝時名臣。③龍逢,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紂

的臣子。

3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11頁共34頁

A.里借中書內(nèi)省更宿:變換住宿地點

B.上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按之,不怵無狀:沒有事實,沒有根據(jù)

c.必假以群年辭色:指溫和的言語、態(tài)度

D.茍其君軍課自賢愎諫:堅持己見,不聽規(guī)勸

35.下列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猶惜其有功,不之罪句中助詞,不譯

B.近場示弓工介詞,把

C.群臣進見有皆失舉措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可不譯

D.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介詞,表對象,可譯為把、用等

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他日/徵入見言/于上曰/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

臣不敢奉詔/

B.他日/徵人見言/于上曰/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

臣不敢奉詔/

C.他日/徵入見/言于上曰/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

臣不敢奉詔/

D.他日/徵入見/言于上曰/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

臣不敢奉詔/

3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從工匠對良弓的解釋中認識到了自己對良弓認識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對國家事

務認識的不足,從而加大了問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對魏徵做事不留痕跡、遠避嫌疑的做法有些不滿,認為魏徵隱瞞了袒護親戚的事

實,并派人責令他以后做事要保留證據(jù)。

C.魏徵關(guān)于忠臣與良臣之辨的那一番話,實質(zhì)上是對唐太宗的諷諫,意在勸諫太宗要與大

臣同心,共享尊榮,避免重蹈桀紂覆轍。

D.唐太宗認為君主要知其過錯,就必須依靠忠臣;他以虞世基等逢迎侍奉煬帝的下場,告

誡大臣對待政事應無所保留,暢所欲言。

38.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

(2)龍逢、比干,面折廷爭,身誅國亡,所謂忠臣。

第12頁共34頁

39.太宗對枉法受財?shù)拈L孫順德,不但不治罪,反而還庭賜絹帛。請簡要說明其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秦王召群臣,等六十人而問焉,目:“(燕、趙、吳、楚)四國為一,將以圖秦,寡人

屈于內(nèi),而百姓靡于外,為之奈何?”群臣莫對。姚賈對口:“賈愿出使四國,必絕其謀,

而安其兵?!蹦速Y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帶以其劍。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

與之為交以報秦。秦王大悅,賈封千戶,以為上卿。

韓非知之,曰:“賈以珍珠重寶,南使荊、吳,北使燕、代之間三年,四國之交未必合

也,而珍珠重寶盡于內(nèi)。是賈以王之權(quán),國之寶,外自交于帶保,愿王察之。且梁監(jiān)門子,

嘗盜于梁,臣于趙而逐。取世監(jiān)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與同知科學之計,非所以厲群

臣也?!?/p>

王召姚賈而問曰:“吾聞子以寡人財交于諸侯,有諸?”對日:“有?!蓖踉唬骸坝泻?/p>

面目復見寡人?”對日:“曾參孝其親,天下愿以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為臣;貞女

工巧,天下愿以為妃。今賈忠王而王不知也。賈不歸天下尚焉之使賈丕忠于君叼國之王尚焉

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今王聽讒,則無忠臣矣?!巴跞眨?/p>

“子監(jiān)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姚賈口:“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晝;之廢屠,子良之

逐臣,棘津之雄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

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

勝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使若卞隨、務光、

申屠狄,入主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汗,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

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虛愿望于上。"秦王日:

“然?!蹦丝蓮褪挂Z而誅韓非。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五》)

4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

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B.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

/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C.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

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D.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

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4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13頁共34頁

A.賓客,指貴族的門客、策士,與《傷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相同。

B.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掌握轄區(qū)的軍政大權(quán),須服從王命,定期向帝王朝

貢述職。

C.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總稱。社為土神,稷為谷神,后人常常將“社稷”用來代指國家或朝

廷。

D.朝歌是商朝的國都。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紂王執(zhí)政時大修離宮別館,稱為

朝歌。

4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趙、吳、楚四國結(jié)成聯(lián)盟,準備攻打秦國,形勢危急,秦王召集大臣和賓客商討對

策,出身低微的姚賈自告奮勇,紓解國難。

B.姚賈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負秦王重托,出使四國,以其過人的謀略圓滿完成了止兵促和

的任務,受到秦王嘉獎,并委以重任。

C.韓非嫉賢妒能,以無關(guān)國家安危的個人道德問題來污蔑陷害姚賈,試圖讓秦王改變對姚

賈的信任和重用,最終卻被秦王誅殺。

D.秦王從姚賈列舉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和晉文公的事例中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國君一定

要有用人之長、容人之短的膽識和胸襟。

43.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為交以報秦。

(2)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

44.面對韓非的誣陷和秦王的質(zhì)疑,姚賈是如何應答的?請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小節(jié)中張九齡,九齡對日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

EI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又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

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

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上之為臨淄王也,惠妃生壽王瑁,寵甕諸子。太子與瑤、理會于內(nèi)

第,各以母失職有怨望語?;蒎V于上日:“太子陰結(jié)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李手?!?/p>

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九齡日:“陛下罩,中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圣

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

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

上不悅。林甫初無所言,退而私謂宦官之貴幸者日:“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

未決?;蒎苁构倥YF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本琵g叱之,

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林甫日夜短九齡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蕭靈為戶部侍郎。靈素不學,嘗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挺之

第14頁共34頁

言于九齡日:“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由是生靈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齡與

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曰:“李尚書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呢。”挺之素負

氣,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quán),明召諸諫官

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

斥去?;谥渭?!”補闕杜璉嘗上書言事,明日,黜為下部令。自是諫爭路絕矣。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4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優(yōu)/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

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

B.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

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

C.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

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

D.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

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

4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書令,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綜理政務,共議國政,中書令為當時三省的長

官。

B.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和“車駕”“萬乘”“九重”“天子”“皇輿''等同為帝位代稱。

C.踐昨,“昨”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階,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踐昨”指的是天子即位。

D.出,離京為官,外放,外遷?!杜眯小贰坝璩龉俣?,恬然自安”的“出”與此義相同。

4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玄宗想讓李林甫為宰相,為此詢同張九齡,張九齡因提否定意見被李林甫嫉恨。

B.惠妃哭訴太子有結(jié)黨謀害之心,唐玄宗欲廢太子,張九齡卻堅決反對,玄宗不悅。

C.在是否廢太子上,李林甫當場沒表態(tài);惠妃為了達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攏張九齡。

D.嚴挺之頗受張九齡賞識,卻為李林甫怨恨,因為嚴挺之把他推舉的蕭靈貶了官。

參考答案:

1.B

2.C

3.B

4.(1)衛(wèi)鞅到了秦國后,通過寵臣景監(jiān)來求見秦孝公,用自己富國強兵的方略游說秦孝公。

(2)談論高尚道德的人不迎合凡夫俗子,要建成大業(yè)的人不與眾人商議。

5.①秦人不愿變法時,商鞅以理先說服秦孝公;②商鞅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在集市立木

第15頁共34頁

建信;③太子犯法,商鞅主張對太子師傅施刑,以此立威。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布,公孫鞅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

根長三丈的木桿,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

動手去搬。

“未布”前省略主語“令”,“令既具”“(令)未布”是兩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完整句子,應在“未布'’前

斷開,排除A;

“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中,”于國都市南門''是"立"的后置狀語,二者中間不能斷開,

排除CDo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C.“與《鴻門宴》中'乃令張良留謝'的‘謝'相同”錯。“公叔召鞅謝日”中“謝”指道歉,句意:公

叔座又急忙召見公孫鞅道歉說。而“乃令張良留謝”的“謝”是辭謝的意思,句意:于是讓張良

留下了辭謝。兩句中“謝”的含義不同。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但還未來得及向魏惠王推薦公孫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錯失良才''錯。由原文“會病,

魏惠王往間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日:‘座之中庶子衛(wèi)鞅,年雖少,

有奇才,愿君舉國而聽之?!笨芍?,公叔瘞重病了之后,向魏惠王推薦了公孫鞅,只是最后

魏惠王并未聽從其建議重用公孫鞅。

故選Bo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已經(jīng);“因”,介詞,通過;”說以富國強兵之術(shù)”,狀語后置,應為“以富國強兵

之術(shù)說”。

(2)“至”,極;“成”,建立,建成;“不謀于眾”,狀語后置,應為“于眾不謀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由原文“衛(wèi)鞅言于秦孝公日:‘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

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荀可以強國,不法其故?!唬骸??!笨芍斏眺庇龅嚼щy,秦人

不愿變法時,他首先說服秦孝公,求得秦王的支持;

由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

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可知,商鞅在法令沒有發(fā)布

之前,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和政府,在國都集市南門立木懸賞,踐行諾言,從而建立變法的

信用基礎;

第16頁共34頁

由原文“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

傅公子虔,麴其師公孫賈?!笨芍?,太子犯法后,為了變法得以順利實施,商鞅建議懲罰太

子的老師,向社會立威。

參考譯文:

周顯王七年,秦獻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秦孝公。秦孝公決心發(fā)憤圖強,整頓國家,修明

政治,想讓秦國強大起來。周顯王八年,秦孝公在國內(nèi)下令說:“現(xiàn)在賓客群臣中誰能獻上

奇計,讓秦國強盛,我就封他為高官,給他封地。"衛(wèi)國的公孫鞅聽到這道命令,于是西行

來到秦國。

公孫鞅,是衛(wèi)國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學。他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公叔座深

知他的才干,但還未來得及推薦。正趕上重病不起,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座,問道:“您如

果不幸去世,國家大事如何來處置?”公叔座說:“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職的公孫鞅,年紀雖

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魏惠王聽罷默然不語。公叔座又說:“如

果國君您不采納我的建議而重用公孫鞅,那就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

許諾后告辭而去。公叔座,又急忙召見公孫鞅道歉說:“我必須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顧屬

下,所以先建議惠王殺你,現(xiàn)在又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公孫鞅搖頭說:“國君不能聽

從你的意見來任用我,又怎么能聽從你的意見來殺我呢?”到底沒有出逃。魏惠王離開公叔

座,果然對左右近臣說:“公叔瘁病入膏盲,真是太可憐了。他先讓我把國家交給公孫鞅去

治理,一會兒又勸我殺了他,豈不是糊涂了嗎?”通過寵臣景監(jiān)來求見秦孝公,用自己富國

強兵的方略游說秦孝公。孝公大喜過望,與他共商國家大事。

周顯王十年,公孫鞅想實行變法改革,秦國的貴族都不贊同。他對秦孝公說:“對下層

人,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chuàng)的計劃,只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談論高尚道德的人不迎合凡

夫俗子,要建成大業(yè)的人不與眾人商議。所以圣賢之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于舊傳統(tǒng)?!?/p>

秦孝公說:“說得好!”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最終制定變法的法令。法令已詳細制訂,

但尚未公布,公孫鞅怕百姓難以確信,于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桿,下令

說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

“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于是有一個人拿著木桿到了北門,立刻給他五十金。這時,公孫

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法令頒布一年后,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便民不便的用千計算。

這時太子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

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

第二天,秦國人遵從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一片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

勇于為國作戰(zhàn),不敢再行私斗,鄉(xiāng)野城鎮(zhèn)都治理得井井有條。

臣司馬光說: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wèi),人民靠信譽來保護。

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

立霸業(yè)者不欺騙四方鄰國。當年齊桓公、晉文公、魏文侯、秦孝公,這四位君主的治國之道

第17頁共34頁

尚稱不上完美,而公孫鞅可以說是過于刻薄了,但他們處于你攻我奪的戰(zhàn)國亂世,天下爾虞

我詐、斗智斗勇之時,尚且不敢忘記樹立信譽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況今日治理一統(tǒng)天下的

當政者呢!

6.A

7.C

8.C

9.①我已經(jīng)讓膠鬲把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稟報給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達,這就

是讓膠鬲沒有信用。

②他人(武王)做的是人們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紂王)做的卻是人們所厭惡的事情,事先

擺好陣勢又有什么用處呢?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挑選了戰(zhàn)車三百輛,勇士三千名,朝會諸侯時以甲子日為期,而紂王被擒獲了。

這樣看來,武王本來就知道紂王無法與自己為敵,善于利用敵方的力量,還有什么敵手呢?

“甲子之期''是"要''的賓語,“期''后斷開,故排除C、D;

“何敵之有矣”,賓語前置,應該為“有何敵”,故其中間不能斷開,故排除B。

故選Ao

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C.“公、伯、侯、子、男五等“錯,周代的爵位依次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