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時代道德缺失的根源與啟示_第1頁
多元文化時代道德缺失的根源與啟示_第2頁
多元文化時代道德缺失的根源與啟示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多元文化時代道德缺失的根源與啟示多元文化時代道德缺失的本源與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3-0245-02

中國古代先哲老子曾說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里的“道〞特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那么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從老子對道德的觀點來看,具備道德是人區(qū)別于其他生命個體最明顯的標志,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區(qū)別于動物的社會性,有精神層面更高的渴求,具備了低級動物所不具備的智慧和文明,有思想、有目的以及有靈活運用自己的思想來實現自己目的的智慧。既然人是智慧的承載器,但是近年來,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已經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人士的普遍擔心。“失德〞乃“過錯,罪過,失誤〞是也,失德對于自己來說是失去人性,對于別人來說便是失去人心。于己于他,對于失德之人都是一種損害甚至是消滅。在經濟飛速開展的21世紀,我國社會道德狀況持續(xù)惡化的現實提示了問題的嚴重性,迫使我們重新全面審視問題,尋求走出道德困境切實有效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一、道德缺失的主要本源

〔一〕人性的自私是導致道德缺失的終極本源

市場經濟的飛速開展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但是市場經濟的根底和動力是“看不見的手〞,即人的自私貪欲,在社會全面轉型過程中片面激勵人們盡情發(fā)揮,也造成了社會道德嚴重失范和社會失衡。休謨說:“人性就是自私〞。雖然人性自私論有失偏頗,但人的確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受客觀、主觀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人會在不同的情景里做出不同的抉擇,如面對經濟利益、高官厚爵的誘惑時,有些人就會突破社會和道德的底線,為了達成一己私欲而出賣自己做人做事的根本準那么。缺失誠信,無社會責任感,拒斥傳統(tǒng)這些都可歸因于人們受功利、實用性原那么的支配。在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下,自私的人眼里除了金錢能帶來的物質享受外,看不見因為他的所為為這個社會所造成的傷害。或許并不是看不見而只是由于自己的自私而讓人性的罪惡覆蓋了自己的雙眼,自私自利的本性戰(zhàn)勝了人性、戰(zhàn)勝了善良也戰(zhàn)勝了道德。如果作為智慧代表的人類被人性自私的“惡〞所完全覆蓋,道德缺失將不可防止。

〔二〕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過分破壞是道德缺失的誘因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史的東方古國,歷史歲月的沉淀以文化傳承的方式留給了后人很多的思想瑰寶。如從?尚書《堯典》的直〔正直〕、寬〔寬大〕、剛〔剛正〕、簡〔簡約〕四種品德,到孔子的“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等以仁愛為核心的道德標準,再到孟子崇尚的“仁、義、禮、智、信〞等社會價值規(guī)范[1],無不彰顯著人類光芒的一面。古代的中國也有法律,歷代帝王雖然將法律作為他統(tǒng)治國家的根本工具,但統(tǒng)治階層更多地卻是依靠道德工具作為維系統(tǒng)治的根基。在千年文明的更迭積淀里,中華文化沉淀為以儒道佛等眾多思想結晶為代表的碩果,并一代代撐持和維系著人們的思想信仰和道德準那么。許多思想瑰寶如“修身、治國、齊天下〞、“窮那么獨善其身,達那么兼善天下〞等名家名言淋漓盡致地展露了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而要努力達成“道德王〞的至高追求者,雖歷經千年而不改本衷。然中國近代遭受外強凌辱,在內憂外患多重沖擊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在各個行業(yè)和領域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劫和破壞。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給中國帶來思想解放的同時,古老的文化道德傳統(tǒng)也被徹底地批判和毀壞??陀^地講,古代的道德體系于今人來講,有些似乎過于迂腐甚至是殘忍,但畢竟這些傳統(tǒng)是與當時的客觀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20世紀7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市場經濟如火如荼的開展,正如小平同志說“翻開窗戶,新鮮空氣會進來,蒼蠅也會飛進來〞一樣,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和利潤的同時,失德事件屢有發(fā)生,并一次次地觸碰到人類心靈深處的傷痛,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道德淪喪和麻木。

〔三〕制度建設的滯后性也是道德缺失的本源之一

道德在某種程度上講主要是一種觀念上的東西,它屬于人的內心自律的倫理范疇,它既包涵道德觀念、道德美德、涵養(yǎng),又波及道德標準、道德規(guī)那么等,前者存于主體的內心深處,后者那么作為前者的外在表現形態(tài)而客觀獨立的存在。而制度那么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那么,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標準,它們有共同性也有相異性。現實生活中,制度建設的滯后性不僅僅局限于道德,更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個方面都彰顯了現實與當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全時效性,比方當前我們社會上一次次的平安事故,我們在心痛事故發(fā)生后的悲慘,又難免會疑心引起事故發(fā)生的眾多誘因,假設心中時刻銘記法律的嚴懲,少些僥幸,將平安制度的構建不僅僅停留在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層面,更應該具有前瞻性地將平安意識內化于心且在法律層面予以嚴格規(guī)定,或者悲劇也不會如此之大。道德意識更多地呈現于內心,一般情況下不會特別外顯于人,當突遇大事件的時候,如果拋開法律制度的威懾,人往往更多地從本心出發(fā),以維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如果國家和社會層面能站在一個較高層次的高度,制定一套融合道德準那么和法律標準于一體的道德法律制度,使其具備通用性和普適原那么,如假設此,一定能在某種程度上到達自覺標準那些想逃避法律制裁而游離于道德規(guī)范之外的無德或是失德之人。

二、道德缺失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道德精神回歸

很多時候人們將“倫理道德〞當成“實踐理性〞,實際上這是對“理性〞和“精神〞的誤讀。如何達成“精神回歸〞?首先,以構建道德精神共同體為著力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精神生活的共同風向標,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戰(zhàn)略。其次,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倫理道德圈,發(fā)展和踐行“有德行遍天下,無德寸步難移〞的道德評價和實踐活動,并搭建網絡道德系統(tǒng),計入個人道德檔案。最后,以“知行合一〞為立足點,實現道德生活的“精神〞回歸戰(zhàn)略。哲學上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是開展的最正確路徑,道德也一樣,我們不僅需要明曉道德的內容和要義,更要有踐行道德理論的決心和能力。其實作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我們區(qū)別于動物的主要標志就是我們人類是一個知榮辱懂廉恥的道德理性群體,而且具備實現道德的路徑。如假設不能踐行道德,人類與動物就沒有任何區(qū)別。〔二〕主流道德價值觀的文化重構

一個民族如果丟失其文化傳統(tǒng),短少了精神信仰,就會丟失其文化認同和身份,也丟失了價值和道德觀念的認同根底,其結果必然是精神價值缺失,道德衰敗。我國社會如果不能構建被國民普遍認同的道德信仰體系,有效建立公民道德就是一句空話。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社會,各種社會思潮都毫無掩飾地在興旺的互聯網上展露。現代信息技術的興旺以其不可思議的傳播速度和千奇百怪的思維邏輯在我們現實生活里上演,然而沒有規(guī)矩便不能成方圓,一個人無論擁有多么超前或是先進的思想,其思想倫理理論都不能脫離這個時代的道德范疇。如何超越個人思想范式而到達倫理道德精神的同一性,哈貝馬斯認為,“倫理始終是合法性的根底〞,而道德“是一種只成認普遍標準的系統(tǒng)〞[2]113-114。我們處在一個傳統(tǒng)道德文化體系遭遇重大破壞而新的倫理道德文化構建尚不完善的特殊時代,市場經濟對人精神的沖擊致使人們過度地追求物質利益,如此現狀下就需要政府站在頂點設計的層面全面建構主流道德價值觀體系,整合多元文化和思維,積極運用主流媒體對優(yōu)秀文化和道德傳統(tǒng)的積極引導,注重道德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和拓展,加大道德檔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和力度。每個人自覺遵守和踐行國家主流價值導向,不斷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共生

喚醒人們的良知,養(yǎng)成人們的善惡道德理性,形成正確評價善惡是非的規(guī)范,僅靠道德說教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加強包括法制在內的制度建設,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中國社會中的道德缺失現象。道德以普遍化的特征內在地要求把人人能夠做得到的道德法律化,以法律的普遍有效性引導、標準、推動、保障和約束道德的制度文明化,并反過來通過社會主體行為透視其道德狀態(tài)是否文明,從該意義上講,道德與法律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和諧性[3]。如何實現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呢?“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于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標準或道德規(guī)那么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使之標準化、制度化。〞[3]34“所謂法律的道德化,那么主要側重于守法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扼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3]37事實上,道德與法律實質上是一對休戚相關的共同體,二者相輔相成。如果說道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理應遵守的行為標準,那法律就是最低行為準那么。假設是國家機關以其行政權力將某種美德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貫徹,這樣就能防止人們在面對可做可不做的選擇中自覺行動,久而久之,當良德和法律已經內化于心,法律于人而言將不再是禁錮和約束。盡管現實生活里良德的實現路徑有很多的因素和條件,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整體素質等多方原因制約,而且法律本身具備的局限性都讓法律道德化的實現路徑充斥坎坷,這樣一來就對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子曰:“倉稟實那么知禮節(jié),衣食足那么知榮辱。〞不論世事將如何變遷,生產力作為經濟根底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