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通用)18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師用書_第1頁
(全國通用)18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師用書_第2頁
(全國通用)18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師用書_第3頁
(全國通用)18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師用書_第4頁
(全國通用)18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教師用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9。。內部文件,版權追溯內部文件,版權追溯內部文件,版權追溯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法令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創(chuàng)立:嬴政開始采用“皇帝”稱號,確立了“皇帝”制度。2.特點(1)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軍事指揮權于一身。(2)國家的法律、政策都取決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具有獨斷性,隨意性。3.影響:影響國家重要的政治決策;都以維護皇權、服務于皇帝為基本原則。君權和相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調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權。(2)加強統(tǒng)治,提高行政效率。(3)彌補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調整措施(1)西漢: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打擊相權。組成“中朝”參與決策,削減“外朝”勢力。(2)唐代①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唐初三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②設政事堂作為三省宰相共同議定軍國大政的場所,后來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權有所分散。(3)宋代: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權力。3.結果:君權逐步加強,相權被分散和削弱。中國古代王朝的監(jiān)察體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演變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級的行政機關內,分別設御史大夫和監(jiān)御史負責監(jiān)察漢代①地方: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jiān)察地方政治②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機關是當時最主要的監(jiān)察機構發(fā)展?jié)h代以后歷朝都有監(jiān)察機構的設置,如唐代設御史臺、宋代設提點刑獄司、元代設御史臺等2.評價(1)積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jiān)督官員規(guī)范執(zhí)政,防止貪污腐敗。(2)局限:專制制度決定了監(jiān)察制度效能有限。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世官制: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繼承。2.察舉制(1)實施:漢武帝曾下詔策試賢良;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九品官人法為基礎選官。(2)評價:從考選方式和程序上,都體現(xiàn)出封閉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權操于上。3.科舉制(1)實施:隋朝創(chuàng)立,唐代完善,明清時期演變?yōu)榘斯扇∈俊?2)實質:一種將知識分子引入統(tǒng)治集團,且被最高掌權者控制的制度。(3)評價: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和文化素養(yǎng),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的公平公正;明清八股取士,壓抑知識分子的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阻礙著人們思想和文化的進步。行省的設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歷代行政區(qū)劃(1)秦漢:秦郡縣兩級,漢在郡之上又設置了州。(2)唐代:實行道、州、縣三級。(3)宋代:實行路、州、縣三級。2.元代行省的設置(1)創(chuàng)立:元代創(chuàng)立的以行中書省作為地方常設行政機構的制度。(2)內容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另有中書省直轄的“腹里”,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qū)。行省以下的行政區(qū)劃,依次為路、府、州、縣。②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需呈報樞密院。③中央以監(jiān)察機構對行省官員進行監(jiān)督,同時還采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3)影響: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制度為明清所沿用,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圖解歷史】三省六部制運作模式【細微點撥】唐代中書省與元代中書省不同唐代的中書省是中央決策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元代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掌管六部?!据p巧識記】用三個“二”記憶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圖解歷史】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誤區(qū)警示】行省制是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在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認為行省就是地方機構。行省起初是臨時性的中央機構的派出機構,即代表中央行使權力,后來才逐漸演化成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掌管轄區(qū)內的軍政要務?!緢D解歷史】郡縣制與行省制的不同[答題術語]1.秦朝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漢承秦制,確立內外朝制度,皇權加強。2.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沿襲。3.行省制度是對郡縣制度的繼承與發(fā)展,為以后地方行政區(qū)劃奠定了基礎。4.從漢代察舉制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舉制,選官方式趨向嚴密科學,選官標準趨向公開公平,選官制度日趨完善。1.外戚干政外戚亦稱外家、戚畹,指封建社會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而把持朝廷政權的現(xiàn)象。皇帝年幼時,外戚往往干政擅權,中國尤以漢朝為烈。漢武帝晚年立小兒子劉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鉤弋夫人自盡,就是為防外戚干政。漢哀帝、漢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繼把持朝政,釀成王莽代漢的結局。中國歷代朝政不乏外戚參與朝政的情況,但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權、宦官、士閥之間爭權導致政權不穩(wěn),危害社稷安定而為后世批判。有些外戚干政亦會伴隨后宮干政情況。明朝雖嚴令限制外戚干政,但仍難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清朝前期則是嚴格限制外戚與宦官擅政。2.八股取士:明清選拔官吏沿用科舉制度??婆e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jīng)范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于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fā)揮個人見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統(tǒng)治者用“八股取士”來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贾凶龉俚?,很多成為皇帝的忠順奴仆。3.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職回避制度,從東漢時代建立,南北朝時普遍推行,唐宋時期日趨嚴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設中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是我國古代一項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官員回避制度的具體內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不大一樣,總體來說可以概括為兩大類:(一)地區(qū)回避,即官員的籍貫與就任地區(qū)不得相同或接鄰;(二)親屬回避,即有直接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的人員,應避免在同一衙門,或有上下級關系的衙門,或互為監(jiān)察的單位擔任職務。提升點一單列視點——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評價史料一“中書、尚書令在西漢為少府屬官,在東漢亦屬少府,雖典機要,而去公卿甚遠。魏晉以來,浸以華重。唐遂為三省官長,居真宰相之任?!盵論從史出]據(jù)史料一信息可知,兩漢時中書令、尚書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屬官,地位較低,魏晉以來,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為三省官長,成為宰相,是中樞權力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中書令和尚書令的地位逐漸提高。史料二某學者評唐朝三省制時指出:“凡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未經(jīng)政事堂議決副署,而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被認為違制的,不能為下屬機關所承認。”探究:(1)史料二中的“違制”論斷主要指皇帝背離了什么?[教你讀史]史料二中的關鍵信息是“未經(jīng)政事堂議決副署……不能為下屬機關所承認”,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詔令必須經(jīng)過政事堂的議決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提示]詔令須由政事堂議決的制度。史料三“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fā)下?!薄X穆《國史新論》探究:(2)據(jù)史料二、三說明唐朝中央權力機構的基本運行程序,應如何評價?[教你讀史]史料三中以第一個句號為界,前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漢至唐宰相制度的變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機構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提示]程序:中書省負責草擬頒發(fā)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六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評價:積極性: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消極性:三省分職,在一些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影響行政效率。eq\a\vs4\al()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1)相權三分: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2)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尚書省),都經(jīng)由三省處理。(3)加強皇權: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產生和發(fā)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4)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2.評價(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了中央統(tǒng)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使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為此后歷代王朝沿用。(3)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惡性發(fā)展及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積極作用。視角1從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方式角度命題三省之間分工明確,既有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同時也體現(xiàn)了“皇權下的民主”。解題時需理清三省的職責及運作程序。[對點1](2017·江西八校高三聯(lián)考)唐朝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fā)下。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A.皇帝權力受到削弱 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C.中書省負責政令的草擬 D.門下省負責政令的審批解析:選B。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強皇權的重要舉措,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政事堂蓋印……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體現(xiàn)出唐朝政事堂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中書省職能,故C項錯誤;材料未提及門下省的職能,故D項錯誤。視角2從逆向思維角度命題三省六部制設立的本質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但是按照三省的運轉程序,對皇權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約。命題人往往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命題。解題時務必擺脫慣性思維,根據(jù)材料現(xiàn)象來分析。[對點2](2017·吉林高中畢業(yè)班調研)學者錢穆在其書中寫到:“唐中宗,不經(jīng)兩省而徑自封拜官職。但中宗自己覺得難為情,故他裝置詔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發(fā),而改用斜封。所書‘敕’字,也不敢用朱筆,而改用墨筆。當時稱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項命令未經(jīng)中書門下兩省,而要請下行機關馬虎承認之意?!辈牧现饕f明()A.皇帝受到中書門下兩省的制約,已經(jīng)不具備專制的特征B.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民主的意識深入到各層級政府C.中國的皇權專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實現(xiàn)D.唐朝的皇帝專制,還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專制解析:選D。從“唐中宗,不經(jīng)兩省而徑自封拜官職。但中宗自己覺得難為情”“此即表示此項命令未經(jīng)中書門下兩省,而要請下行機關馬虎承認之意”,可知唐朝皇帝行使權力相對開明,故D項正確。提升點二單列視點——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評價史料一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以知人出名。田歆對他說:“如今應推舉六名孝廉,多有貴戚書信相命,又不好違背,我想自己選一位名士以報效國家,你助我求之。”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哪種選官制度?有何弊端?[教你讀史]注意史料一中的關鍵信息:“孝廉”“貴戚書信相命”,由此可判斷出當時選拔人才的制度及其弊端。[提示]制度:察舉制。弊端:權貴干涉和控制人才選拔。史料二(兩晉)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論從史出]“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指中正官品評等級選拔人才?!鞍驳貌挥嘘懗痢敝赋隽司牌分姓埔约沂篱T第為標準選拔人才的弊端。史料三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婆e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xù)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γ鲹P《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探究:(2)據(jù)史料三中科舉制的“創(chuàng)新之處”,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對于現(xiàn)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教你讀史]史料三反映了科舉制的創(chuàng)新之處。解讀史料需要抓住關鍵信息,注意省略號對史料分層的作用,從中提取“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xù)流動的可能”“機會均等”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等信息,從而可概括出借鑒價值。[提示]人才流動機制;客觀公平理念;人才激勵機制。eq\a\vs4\al()客觀看待古代中國的選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選官制度是保證和鞏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重要舉措。2.就作用而言,各種選官制度在執(zhí)行初期都起到了鞏固統(tǒng)治的積極作用,但在執(zhí)行后期,逐漸影響和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3.就選官標準和方式而言,中國古代選官標準經(jīng)歷了由以家世、門第為主到以才學為主的變遷,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形勢趨向公開、公平、客觀。4.就選拔程序而言,漢代主要是由地方選拔人才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試方式選官,從漢至唐選官制度的變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將官員的選拔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這一實質。視角1從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角度命題中國古代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逐漸發(fā)展到才學,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趨向公平、公正。解題時需注意區(qū)分不同階段的特征。[對點1](2017·長沙高三模擬)隋唐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據(jù)毛漢光統(tǒng)計,當時以科舉出身者而言,69%為士族,13%為小姓,寒門占18%。這說明()A.隋唐政治仍有貴族政治特點B.隋唐選舉不再看重出身門第C.隋唐科舉實現(xiàn)了社會的平等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圍的普及解析:選A。從材料中“以科舉出身者而言,69%為士族”說明士族貴族依然占據(jù)選官主體,故A項正確;隋唐廢除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實行以才學為標準的科舉制,B項符合史實但與材料無關,故B項錯誤;從材料可知隋唐科舉出身者士族、小姓、寒門比例差距較大,說明在實際生活中科舉制沒有實現(xiàn)社會各階層的平等,故C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故錯誤。視角2從社會主流思想角度命題科舉考試在選拔官員時體現(xiàn)了社會的公平和公正,這對我們當今社會的人才選拔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解題時可聯(lián)系當前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務員考試等熱點問題分析。[對點2](2017·合肥高三質檢)錢穆指出,“總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tǒng)一,一也;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成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門第再變而為科舉競選,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級演進使()A.分封制最終走向了解體B.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出現(xiàn)C.考試選拔官員成為定制D.官僚政治制度逐漸形成解析:選C。分封制走向解體對應的是第一級演進的前半部分,故A項錯誤;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出現(xiàn)對應的是第一級演進的后半部分,故B項錯誤;以門第為標準的九品中正制被以考試成績?yōu)闃藴实目婆e制取代,對應的是第三級演進,故C項正確;官僚政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世卿世祿制的廢除而逐漸形成,到了秦朝正式確立,故D項錯誤。提升點三單列視點——古代中國地方制度的演變史料一[論從史出]圖①西周實行分封制,受封者有很大的獨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集權。圖②秦實行郡縣制,郡縣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圖③西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兼有封國制與郡縣制的特點,封國可以世襲,使中央集權受到威脅;圖④元實行行省制,行省屬于中央派出機構,長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襲,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四幅地圖反映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歷經(jīng)多次變革,呈現(xiàn)出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的趨勢。史料二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軍、監(jiān)亦如之。①掌總理郡政……其賦役、錢谷、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②詔知府公事并須長吏、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職掌貳郡政,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元)脫脫等《宋史》探究:(1)史料二中反映宋代知府與通判的地位和關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什么特點?[教你讀史]史料二中①表明知府的權力較大;②表明知府權力受通判制約,兩段史料兩層含義,因此歸納段(層)意在解讀史料中作用重大。[提示]知府雖然總理郡政,但受通判牽制,重要公文必須與通判聯(lián)署才有效。通判雖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監(jiān)督知府,并且可以獨立行使自己的權力。通判監(jiān)督知府,知府與通判互相牽制,反映宋代通過地方分權而強化中央集權。史料三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親自降臨到地方。……所以③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探究:(2)據(jù)史料三可知元代行省與中央政府關系如何?有何意義?[教你讀史]抓住關鍵信息:③“流動的中央政府”說明當初設置行省并不是為了地方行政方便,而是便于中央控制地方。[提示]關系:行省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意義:便于中央集權。eq\a\vs4\al()中國古代地方制度的演變特點及影響1.特點(1)演變過程上,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督、制約,地方則要求獨立的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2)中央通過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2.影響(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保證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3)中央集權過度強化,造成了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地方?jīng)]有相應自主權,也難以發(fā)揮作用。視角1從地方制度的演變及地方管理的治亂興衰與社會穩(wěn)定的關系角度,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對促進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延續(xù)的重大意義。[對點1]尋找歷史地圖中的關鍵詞是閱讀歷史地圖的重要方法。所謂“關鍵詞”就是能夠識別地圖的關鍵信息點。某同學在查閱地圖時找出了“匈奴”“北??ぁ薄澳z東國”等關鍵詞。他查閱的地圖應該是()A.秦漢時期 B.西漢初期C.北朝初期 D.蒙元帝國解析:選B。秦朝時廢分封實行郡縣制,不符合關鍵詞“膠東國”,故A項錯誤;西漢初期實行郡縣、封國并行,并且北方存在匈奴的威脅,故B項正確;北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當時是國家分裂時期,與“匈奴”“北??ぁ薄澳z東國”等關鍵詞不符,故C項錯誤;蒙元帝國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實行行省制,與關鍵詞“匈奴”“膠東國”不符,故D項錯誤。視角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比較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是如何重視地方秩序穩(wěn)定的,從而認識社會穩(wěn)定對社會進步的意義。[對點2](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聯(lián)考)元朝時,行省轄區(qū)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元朝這一設置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地方割據(jù) B.創(chuàng)新管理體制C.加強經(jīng)濟管控 D.體現(xiàn)因地制宜解析:選A。根據(jù)“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可知行省制能夠防止地方割據(jù),故A項正確;這種管理體制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故B項錯誤;這一設置與經(jīng)濟關系不大,故C項錯誤;這一設置“犬牙交錯”,違背因地制宜,故D項錯誤。提升點四綜合視點——綜合認識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走向成熟通過中央官制的變革考查君主專制的加強君主專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復習備考時,一方面突出皇帝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國家決策大權集于一身,具有隨意性和獨斷性;另一方面,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即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1.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1)皇帝通過不斷壓抑、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2.比較中國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不同點推行時代推行于西周,春秋時期走向瓦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元建立前確立于元朝地方和中央的關系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諸侯的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作用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郡縣制和行省制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且經(jīng)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影響[針對訓練](2017·石家莊高三質檢)漢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著與皇帝議論國家大事,謂之“坐而論道”。宋朝時,大臣多出自科舉,已無“坐而論道”的資格,在皇帝面前必須直立奏對。這表明()A.貴族執(zhí)政退出歷史舞臺B.官僚政治體制基本確立C.君主專制統(tǒng)治登峰造極D.選官制度發(fā)生重大變化解析:選B。根據(jù)題目中漢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體現(xiàn)了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從漢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舉”,體現(xiàn)了官僚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宋朝時選官依然存在“恩蔭”現(xiàn)象,故A項錯誤;根據(jù)前面的分析,故B項正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是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唐、宋時期選官制度均是科舉制度,并未發(fā)生重大變化,故D項錯誤。[隨堂演練]一、選擇題1.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中樞權力機構變遷的一條主線是內廷機構的不斷放大、外遷。下列變化過程能夠說明這一觀點的是()A.從分封制的實行到郡縣制全面推廣B.從中書門下的出現(xiàn)到內閣的產生C.從中外朝的設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從南書房的設立到軍機處的出現(xiàn)解析:選C。提取關鍵信息“中樞權力機構變遷”和“內廷機構的不斷放大、外遷”,分封制和郡縣制不屬于中樞機構,故A錯誤;中書門下到內閣并未體現(xiàn)“放大、外遷”,故B錯誤;中外朝到三省六部正體現(xiàn)了題干的信息,故C正確;南書房到軍機處未體現(xiàn)外遷,故D錯誤。2.《文獻通考》記載:“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于禁中,是謂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天下財賦,內庭諸司,中外莞庫,悉隸三司?!睋?jù)此可知該朝政治機構改革()A.廢除宰相權力,加強皇權B.三省分工協(xié)作,相互制約C.分割宰相權力,加強皇權D.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析:選C。材料中該朝設政事堂處理政務,設樞密院和三司分別管理軍事、財政,推斷符合宋代二府三司制。直到明朝朱元璋才廢除宰相權力,故A錯誤;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分工協(xié)作、相互制約,故B錯誤;宋代二府三司制通過分化事權的方式分割宰相權力,加強皇權,故C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專制,與加強中央集權無直接關系,故D錯誤。3.有學者認為,自秦以來,雖然專制,“然而兩漢之外戚,六朝之世家,唐代之藩鎮(zhèn),其權尚足與君勒,及宋而外戚、世家、藩鎮(zhèn)無存矣……”這位學者的觀點主要表明了()A.與后世王朝相比秦朝專制的程度較弱B.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強化C.外戚、世家和藩鎮(zhèn)勢力威脅中央集權D.秦漢至唐代并未實現(xiàn)真正的君主專制解析:選B。材料中“自秦以來,雖然專制……及宋而外戚、世家、藩鎮(zhèn)無存矣”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故選B。4.(2017·南平一模)古代經(jīng)筵官對君主負有“輔導勸誡”的職責。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則臺諫言之,臺諫不敢言則經(jīng)筵言之”。表明元代經(jīng)筵官()A.比臺諫和宰相的權力更大B.是君臣溝通的主渠道C.能有效避免帝王決策失誤D.與宰相臺諫相互牽制解析:選C。據(jù)題干“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則臺諫言之,臺諫不敢言則經(jīng)筵言之”體現(xiàn)了經(jīng)筵官對君主“輔導勸誡”,可以有效避免帝王決策失誤,故選C項。5.(2017·永州一模)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考生的籍貫有嚴格的規(guī)定,要求報名時應當如實填報姓名、年齡、籍貫及父祖三代履歷。以外州縣籍冒充本州縣籍,稱為“冒籍”?!懊凹爆F(xiàn)象幾乎存在于科舉制度實施的各朝代。這在客觀上反映了古代中國()A.地區(qū)間發(fā)展不平衡 B.科舉制的弊端難以革除C.戶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解析:選A。據(jù)題干可知,雖然“對考生的籍貫有嚴格的規(guī)定”,卻是“‘冒籍’現(xiàn)象幾乎存在于科舉制度實施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違反都說明了地區(qū)間發(fā)展不平衡,故選A項。6.(2017·德陽一模)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體制“存在著中央與地方行政區(qū)之間空當過大的缺陷”。為解決這一“缺陷”,元代()A.推行土司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C.簡化行政層級 D.實行省官互遷解析:選B。據(jù)題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體制‘存在著中央與地方行政區(qū)之間空當過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7.(2017·邢臺高三摸底)閱讀材料,完成以下問題。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漢武帝在中央設立“中朝”,以侍從、秘書為尚書令、侍中,參與軍國大事?!吧袝币宦毴找嬷匾?,后逐漸成為國家的中樞機構。魏晉南北朝時期,權臣特別是丞相權力過大,最高統(tǒng)治者遂將相權分散,使之互相牽制,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體制。隋唐時期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皆為丞相。唐朝時的中書省是掌握機要、決定軍國大事的最高出令機構,負責草擬、頒發(fā)皇帝的詔令。尚書省的職權,由于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設立而被削弱。其長官主要是掌握尚書省,并具體落實中書省頒布的皇帝詔旨和經(jīng)門下省審閱、皇帝批準的各種奏章。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政治制度發(fā)展的角度對材料進行解讀。解析:第一步,歸納材料中秦朝、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央決策機構演變的基本史實。第二步,比較、概括尚書省職能的變化以及不同時期君主集權的措施。答案:材料表明:秦設置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漢武帝設立“中朝”任用親信參與國家大事,尚書地位日漸重要,成為中樞機構;魏晉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者分割相權,形成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體制;隋唐時期創(chuàng)立三省六部制,尚書省轉化為執(zhí)行機構。以上內容表明:尚書省由中樞機構逐漸演變?yōu)閳?zhí)行機構,喪失了決策職能;秦至隋唐時期,統(tǒng)治者通過分割相權或任用親信取代丞相職權的兩種方式以加強皇權。[課時作業(yè)]一、選擇題1.(2017·汕頭二模)漢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貴族擔任。到漢武帝時期,公孫弘以無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開創(chuàng)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這種變化反映了()A.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B.漢初實行的分封制難以為繼C.官僚制取代貴族制的趨勢較明顯D.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激化解析:選C。材料“漢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貴族擔任”表明官僚制受貴族制的影響,材料“到漢武帝時期,公孫弘以無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開創(chuàng)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貴族制成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這種變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貴族制的趨勢較明顯,故C項正確。2.(2017·宜賓高考適應性測試)漢昭帝死后無子,大將軍霍光擬詔擁立昭帝兄弟昌邑王劉賀為帝,27天以后,霍光以荒淫之名,與群臣商議,稟告太后即霍光外孫女上官氏,廢掉劉賀,遣返回封地,不久昌邑國降作山陽郡,劉賀降爵為?;韬?。劉賀的一生說明了()A.外戚干政導致政局不穩(wěn)B.背離了父死子繼的傳統(tǒng)繼位方式C.宮廷女性勢力不斷擴大D.郡國并行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矛盾解析:選A。根據(jù)材料“霍光……稟告太后即霍光外孫女上官氏”可知霍光的身份為外戚,其擁立、廢除皇帝的做法體現(xiàn)外戚干政的現(xiàn)象,故A項正確。3.(2017·廣東百所學校高三質檢)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后),刺史改州牧,擁有賦政治民之權,州由監(jiān)察區(qū)變成了行政區(qū),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這反映出東漢末年()A.郡縣制最終形成 B.中央集權得到鞏固C.已經(jīng)取消監(jiān)察制 D.刺史職能發(fā)生變異解析:選D。從材料中“刺史改州牧,擁有賦政治民之權……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可知刺史職能轉變,故D項正確。4.(2017·廣州荔灣區(qū)高三調研)孟德斯鳩說:“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谧畛醯哪切┏膶V凭褚苍S稍微差些?!毕铝凶罘稀罢膶V凭褚苍S稍微差些”的史實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廢丞相制度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D.清朝設立軍機處解析:選A。三省六部制之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三省之間相互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與材料“政府的專制精神也許稍微差些”相符,故A項正確。5.(2017·保定、唐山摸底)宋真宗手詔,立寵愛的劉氏為貴妃,派人送給宰相李沆頒布,李沆看后,居然當著使者的面,用燭火將詔書燒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兩次帶頭組織臺諫官集體諫諍,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說: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濺到我的臉上了,卻不得不取消原來的任命。這說明宋朝()A.臺諫制度已經(jīng)相當成熟 B.文官政治制約君主專制C.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達 D.君權與相權矛盾很尖銳解析:選B。根據(jù)題目中“宰相李沆”,宰相不屬于臺諫制度,故A項錯誤;題目體現(xiàn)了李沆和包拯對宋朝皇帝的制約,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知是文官政治制約君主專制,故B項正確;根據(jù)所學知識,從漢到元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故C項錯誤;包拯不是宋朝宰相,故D項錯誤。6.(2017·安徽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聯(lián)考)宋神宗欲改革職官制度,曾討論樞密院機構是否繼續(xù)存在,有人建議將其權力合并于兵部。但神宗說:“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tǒng)之,互相維制,何可廢也?”因而改制時唯獨把樞密院保留了下來,樞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職有時用武人。這主要體現(xiàn)了宋朝政制的特點是()A.文武分權 B.守內虛外C.重文輕武 D.分化事權解析:選C。材料中“副職有時用武人”顯然是不注重武人,故A項錯誤;守內虛外是設置禁軍的目的,故B項錯誤;材料中“樞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職有時用武人”體現(xiàn)重文輕武的思想,故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出分化事權的信息,故D項錯誤。7.(2017·臨沂質檢)漢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師為郎,稱為“任子”;擁有資產十萬錢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選為郎,叫做“貲選”。其后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國歲舉孝廉的察舉制度宣告確立。這一變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權逐漸擴大B.官僚富豪失去壟斷官位的特權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權D.選官制開始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解析:選D。材料“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可知漢武帝制定的官員選拔標準注重道德領域中的“孝”“廉”兩個方面,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選拔上的反映,故D項正確。8.(2017·安陽調研)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要經(jīng)過“考核資敘郡縣鄉(xiāng)里名籍,父祖官名,內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賈殊類”以及部曲、雜戶、奴婢等,均無權參加。材料表明唐代科舉()A.重視門閥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質提高C.社會基礎得到了擴大 D.具有嚴格的參與標準解析:選D。唐代科舉制注重才能,不是重視門閥士族,故A項錯誤;材料中未涉及科舉制對官吏素質的影響,故B項錯誤;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選拔的標準,沒有涉及唐代科舉制的影響,因此并未說明其擴大了社會基礎,故C項錯誤;材料中對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進行了嚴格的審查、規(guī)定,說明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要求比較嚴格,故D項正確。9.(2017·重慶高三調研)漢武帝時全國分設13個以“州”為名的監(jiān)察區(qū)?!稘h書》記敘西漢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國排列,亦不見州之治所;而記敘東漢歷史的《敘漢書》則將所有的郡國改為按所隸州排列,并將各州治所一一注處。這表明從西漢到東漢()A.郡國并行從未改變 B.郡縣制度遭到破壞C.地方制度發(fā)生變化 D.監(jiān)察制日趨完善解析:選C。根據(jù)題干中西漢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國排列,東漢則是將所有的郡國改為按所隸州排列可知西漢時期作為監(jiān)察區(qū)的“州”在東漢時期成為了地方最高的行政區(qū),說明地方制度發(fā)生了變化,故C項正確。10.(2017·惠州高三調研)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唐朝政治與以前不同之處,則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導組織,除黔中嶺南閩中之外,州縣官亦由吏部補授”。由此可見,唐代()A.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B.三省六部中吏部權力最大C.君主權力空前強化D.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比較突出解析:選A。“……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導組織,除黔中嶺南閩中之外,州縣官亦由吏部補授”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故A項正確;三省六部中吏部權力最大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君主專制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項錯誤。11.(2017·廣州荔灣區(qū)、海珠區(qū)調研)元代行省長官在忽必烈時期主要執(zhí)掌錢糧、戶口、屯種、漕運等事務;成宗時,可統(tǒng)帥本省軍隊。同時規(guī)定,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fā)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能調動軍隊。據(jù)此可知元代()A.地方長官有較大獨立性 B.重視對地方官員的監(jiān)察C.專制主義皇權空前加強 D.行省權力受到中央節(jié)制解析:選D。材料顯示了地方長官有較大的獨立性,但A項忽略了“同時規(guī)定,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fā)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能調動軍隊”所顯示的地方官員在行使權力時所受到的制約,故A項錯誤;材料與監(jiān)察制度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中央集權的加強,而非專制主義皇權,故C項錯誤;“同時規(guī)定”表明此題的重點在強調后半部分,即強調地方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jié)制,故D項正確。12.(2017·全國名校聯(lián)盟高三聯(lián)考)明人吳訥說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閭間,多以詩酒玩世。元貞、大德以后稍出。另有詩云:“宇宙喜一統(tǒng),于今三十年。江南諸將相,北上揚其鞭。書生亦覓官,裹糧趨幽燕。”上述現(xiàn)象反映出()A.江南文人政見因時局而改觀B.元代社會矛盾日趨尖銳C.國家統(tǒng)一推動了科舉制發(fā)展D.科舉取士制度趨于完善解析:選A。題干提供了兩則材料,分別為元初和元朝統(tǒng)一三十年后江南文人態(tài)度的變化,文人由消極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