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心理學》教學大綱課程編號:111042課程名稱:社會心理學課程英文名稱:SocialPsychology課程類別:學科基礎課課程性質:必修課學時(理論+實踐):48學分:3開課學期:2選用教材:章志光《社會心理學》主要參考書:保羅·戴維斯《社會心理學》理查德·克里斯普《社會心理學精要》斯科特·普勞斯《決策與判斷》中英文課程簡介: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本課程側重研究三個方面:研究人的社會認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也稱為人際認知;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認知。社會心理學對人的社會認知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研究態(tài)度和態(tài)度的轉變“態(tài)度"是社會心理學中最為經(jīng)典的一個研究領域,在當代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個體對社會上的事物和他人的態(tài)度,是社會心理活動的重要內容。社會心理學要研究態(tài)度的功能、態(tài)度形成(改變)的條件和過程、態(tài)度和行為的關系等。這些研究,對于人們準確地了解他人的社會心理活動,理解和推測他人的社會行為表現(xiàn),幫助人們改變態(tài)度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等,都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研究人際交往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地存在。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總要同社會的各方面廣泛接觸,同他人建立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發(fā)生相互作用,進行人際交往。人際交往不僅是維護并發(fā)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橋梁,也是個體心理正常發(fā)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因此,人際交往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人際交往,主要包括:①人際間的吸引,如吸引的條件、喜歡、愛戀等;②人際溝通,如交往的工具;③人際影響,如從眾、服從、依從、暗示等。Socialpsychologyisascienceofsocialmindandsocialbehaviorofindividualsandgroups.Studythreeaspectsofthiscourse:studyofhumansocialcognitionIncludestwoaspects,oneisthe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ofothers,alsoknownasinterpersonalcognition;ontheotherhandistheperceptionoftheirown.Theresearchesonsocialcognitionofhuman,helppeopleinsociallifetomakethe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mselvesandothers,todealwiththecomplex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tudyattitudeandattitudechange"Attitude"isoneofthemostclassicalresearchfieldinsocialpsychology,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socialpsychology.Theattitudesonsocietyandothers,isanimportantpartofsocialpsychologicalactivities.Socialpsychologistsfocusontheresearchesofthefunctionofattitude,formation(change)conditionsandproces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ttitudeandbehavior.Thesestudies,forpeopletoaccuratelyunderstandotherpeople'spsychologicalactivity,understandingandinferringthesocialbehaviorofothers,helptochangepeople'sattitudetomeettheneedsofsociallife,whichhastheactualapplicationvalue.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Peoplecannotexistindependentlyfromthesociety.Livingintheindividualinthesocietyisalsoliveinthesocialcontacts.Theywillbuildallkindsofconnectionswithothers,interacting,andprocessing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snotonlythebridgemaintenanceanddevelopmen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butalsothefoundationandnecessaryconditionforthenormaldevelopmentofindividualpsychological.Therefor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soneoftheimportantcontentofsocialpsychology.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nsocialpsychologystudiesmainlyinclude:①interpersonalattraction,suchasattractiveconditions,loveandsoon;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suchasacommunicationtool;theinterpersonalinfluence,suchasconformity,compliance,compliance,suggestion.各章節(jié)內容及學時分配各章節(jié)大綱內容課程編碼111042教學單位哲學社會學院課程名稱社會心理學英文名稱SocialPsychology課程學時48課程學分3課程類別學科基礎課課程性質必修課開課學期第2學期課內實驗學時0適用專業(yè)應用心理學選用教材《社會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志光主編主要參考書1.《社會心理學》,人民郵電出版社,保羅·戴維斯2.《社會心理學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理查德·克里斯普3.《決策與判斷》,人民郵電出版社,斯科特·普勞斯一、課程性質、目的與任務《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之一,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和邊緣性學科。這門課的任務,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及應用性技術和方法,學會從社會、文化以及人際互動的視角來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門課的學習將會為后續(xù)的社會心理學實踐及相關應用分支學科如人力資源管理、廣告心理學、咨詢治療心理學、環(huán)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理論和方法學支持。二、教學基本要求掌握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及應用性技術和方法,學會從社會、文化以及人際互動的視角來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后續(xù)的專業(yè)學習提供必要的理論和方法學支持。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結合多媒體動畫為主,分組課堂討論為輔。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相應的任務安排,之后作為課堂討論活動的資料。四、各章節(jié)內容及學時分配第一章緒論(4課時)1.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社會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對象與方法。2.教學內容1.1社會心理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及理論派別社會心理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確立的三個歷史時期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派別1、2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1.2.1存在的分歧和爭議1.2.2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1.2.3研究對象1.2.4本學科與臨近學科的關系。1.3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1.3.1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學原則1.3.2幾種主要的研究方法(實驗法、檔案研究、現(xiàn)場研究、模擬研究等)。第二章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fā)展(6課時)1.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社會化概念及自我相關概念及研究。2.教學內容2.1社會化的概念2.1.1社會化概念2.1.2社會化的基本目標2.1.3社會化與個性化2.2社會化的心理機制2.2.1角色引導機制;2.2.2社會比較機制;2.2.3社會學習機制;2.2.4亞社會認同機制。2.3自我概念及其發(fā)展2.3.1自我概念;2.3.2自我概念的功能;2.3.3自我概念的結構;2.3.4自我概念的發(fā)展。第三章社會知覺與印象管理(8課時)1.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社會知覺概念及相關應用研究。2.教學內容3.1社會知覺及印象形成3.1.1社會知覺的概念3.1.2印象形成3.2知覺他人與自我知覺3.2.1知覺他人的過程3.2.2知覺他人的內涵3.2.3自我知覺3.2.4社會知覺的偏差。3.3社會認知3.3.1認識他人的高級過程——社會推理的步驟;圖式在社會認知中的作用;認知啟發(fā)。3.3.2非理性認知的拓展3.4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會知覺和認知3.4.1對印象管理的理解3.4.2影響自我表現(xiàn)的因素3.4.3印象管理的策略3.4.4印象管理的識別第四章歸因與決策(4課時)1.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歸因概念及相關理論、應用研究。2.教學內容4.1歸因及其理論4.1.1歸因的概念4.1.2歸因的理論4.1.3歸因原則4.1.4歸因偏差4.2歸因風格與歸因訓練4.2.1歸因風格及基測量4.2.2歸因訓練4.3決策4.3.1決策理論——決策概念;決策理論4.3.2決策風格與決策技術——決策風格及其測量;影響決策的主要因素;決策技術;學生決策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五章態(tài)度及其改變(4課時)1.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態(tài)度概念及相關理論、應用研究,掌握基本測量技術。2.教學內容5.1態(tài)度及其形成5.1.1態(tài)度的概念5.1.2態(tài)度的功能與作用5.1.3態(tài)度與行為5.2態(tài)度形成的理論5.2.1學習論;5.2.2誘因論;5.2.3認知相符論5.3態(tài)度的改變5.3.1態(tài)度改變的概念5.3.2態(tài)度改變的理論與模式;5.3.3通過勸說改變態(tài)度的研究。5.4態(tài)度的測量——態(tài)度量表法;投身法;行為觀察法。第六章人際溝通與吸引(2課時)1.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人際交往常見理論研究,結合實例分析人際交往特點。2.教學內容6.1溝通的的意義與結構6.1.1溝通的概念6.1.2溝通的意義6.1.3溝通的結構6.2溝通的類型6.2.1語詞溝通和非語詞溝通6.2.2口語溝通與書面溝通6.2.3有意溝通無意溝通6.2.4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6.2.5個人內溝通與人際溝通6.3身體語言溝通——目光與表情;身體運動與接觸;姿勢與裝飾。6.4人際吸引的條件——熟悉;個人特征;相似與互補;愛情。第七章人際關系及其改善與測量(4課時)1.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人際吸引的發(fā)展、特點、原則,了解人際關系改善的技巧。2.教學內容7.1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fā)展7.1.1人際關系的狀態(tài)7.1.2人際關系對行為的影響7.1.3人際關系建立過程7.1.4人際關系的深度7.2人際關系的原則——交互原則;功利原則;自我價值保護;人際吸引水平的增減原則。7.3人際關系的改善及技術7.3.1溝通能力的自我提高;7.3.2正確使用身體語言;7.3.3人際關系改善的綜合性心理學技術。7.4人際關系的測量——社交測量法的原理;社交測量法的步驟;圖形法社交測量結果的處理。第八章侵犯與利他(4課時)1.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侵犯利他行為的概念、成因及影響因素。2.教學內容8.1侵犯8.1.1侵犯的實質8.1.2侵犯的理論:侵犯的本能論;挫折一侵犯理論;侵犯的社會學習觀點。8.1.3侵犯的影響因素——情緒喚直水平;道德發(fā)展水平與自制;社會角色與群體的影響;大眾媒介。8.1.4減少侵犯的方法與途徑。8.2.利他8.2.1利他的涵義——有關概念,親社會行為與規(guī)范及個人信念。8.2.1助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