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廣元皇澤寺導游詞_第1頁
20XX年廣元皇澤寺導游詞_第2頁
20XX年廣元皇澤寺導游詞_第3頁
20XX年廣元皇澤寺導游詞_第4頁
20XX年廣元皇澤寺導游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XX年廣元皇澤寺導游詞刻造像,廣政碑,近代的紅軍碑林等。特定的歷史原由,恩賜了皇澤寺的多重歷史文化積淀,加之近代文物工作者的不停努力,皇澤寺更加以其豐富多彩的內涵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讓旅客意會中國古代文化的廣博精湛,以及現(xiàn)代歷史的偉大和壯烈。女皇真容地——則天殿則天殿,位于皇澤寺內的中心建筑大佛樓基層,其殿始建于唐,歷史上曾稱“武后真容殿"、"則天圣后殿"?,F(xiàn)殿內端坐著金身的武后石刻圓塑像,頭戴飾有坐佛的寶冠,胸飾纓絡,半臂披帛,雙手交于腹前作禪定印,結跏趺座,下著裙,披覆于方形石座上,冠服、坐式,一如比丘尼,面相寬額廣頤,和史籍記錄吻合。武則天,聲譽,公元624年生于廣元,公元705年死于洛陽上陽官。宋人《九域志》載:武則天當皇帝后"賜寺刻其真容"。這尊真容石刻造像,就其形象,有兩個特點:一是石像神情表現(xiàn)出登基此后的持重安祥。武則天一世執(zhí)政49年,在位21年,當了28年的皇后,6年的皇太后,67歲正式改唐為周,登上了帝位,成為大周的圣神皇帝。二是石像作比丘尼裝束。這也是武則天重佛,利用佛教為其政治服務的例證。當時李家皇族崇奉的國教是與皇族同宗同姓的李耳為教祖的道教,統(tǒng)治思想仍是傳統(tǒng)的孔孟之道,母儀天下的太宗皇帝的長孫皇后,就是賢德的模范,常居深宮不出,還精心編寫出《女則十篇》教化全國女性。唐王朝主張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統(tǒng)治階層。而佛教卻有轉輪女王的說法,于是,借助《大云經(jīng)疏》的出臺,武則天把她變換為女身彌勒佛降世,更能為自己政治上的亮相而獲得堂皇正統(tǒng)的銓釋。皇澤寺又是北魏期間首創(chuàng)至唐時更加興隆的佛教寺廟,把自己裝束成佛身,因此更加適合。對于武則天的評論,人們老是爭辯不休,褒美和貶詈并存,中國古代歷史研究中,沒有第二個人物能使史學家們有這樣相悖的評論。她是中國封建王朝中唯一無二的,孔孟之道流傳千年的文明古國軒露頭角的唯一女皇帝,單憑這一點,就使得武則天注定成為一個"蓋棺"也不可以"定論"的充滿魅力的人物??墒?,有幾點是歷史所公認的。(一)踴躍實行富民路線,重視農業(yè)發(fā)展。在她統(tǒng)治期間,社會經(jīng)濟穩(wěn)步上漲,人口由太宗時期380萬戶增加到女皇后期615萬戶。(二)國力興隆。國家國土東西南北四域達到了整個唐朝的極至。軍事上的成就遠遠超出了貞觀期間。(三)任人納賢。數(shù)次下詔求賢,對有才華的人破格重用,進而選拔培育出一大量人材。(四)擅長納諫。當時連農民樵人都可求見皇上申訴建議。還著力改良婦女地位,使唐朝婦女生活,出現(xiàn)了封建時代豐富多采、生動爽朗的場面。武則天的政治生涯是一個復雜的組合,她的限制性也很突出。有過重用苛吏、任用外戚、攪亂刑罰、草菅人命之失,給國家造成了一些災害和傷害。對于武則天寵任男寵薛懷義,二張等人的行為,素來是人們紛繁訓斥的焦點之一。但古代皇帝哪一個又不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呢?男皇帝這樣,女皇帝何嘗不行?封建正統(tǒng)史家對此貶斥為"母雞司晨""淫亂宮闈",會"四海鼎沸"??墒?,在武則天執(zhí)政數(shù)十年時間里,卻沒有發(fā)生過一場成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女人稱帝,這需要何等超常的能力與智慧、膽子與氣勢!當時不論歷經(jīng)戰(zhàn)場的武將,仍是才高八斗的文臣,都通通跪拜在一個女人的腳下,正如魯迅先生說:"武則天當皇帝,誰敢說男尊女卑"。所以,已故國家聲譽主席宋慶齡女士曾特意題寫了"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優(yōu)秀的女政治家"的考語。郭沫若先生也特意題寫了這副春聯(lián)"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就是說武則天執(zhí)政,繼承和發(fā)展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啟迪了唐玄宗創(chuàng)立的開元盛世,她的善事在巍巍劍門關一帶流頌揚揚,光芒業(yè)績使家鄉(xiāng)廣元也感覺榮光。"真容石刻造像"的右邊,陳設了這樣一塊碑——廣政碑。此碑是1954年,皇澤寺門口修寶成鐵路(現(xiàn)鐵路己遷)時出土的。碑刻所鐫刻時間是"廣政二十二年",即五代后蜀孟昶廣政年間,為公元959年所刻。碑首額作"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皇后武氏新廟記",昭武軍節(jié)度使李奉虞所立。全文29行,每行29字,駢體文,文中凡遇"后"、"天后",必提行頂格,遇敬語則空三格,對武后備至尊敬。此碑是研究"皇澤寺"歷史較早的實物質料,也是考據(jù)武則天出生于廣元的重要憑證。重點有二,一是因為此碑上己明確寫著"皇澤寺",這個名稱,比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要早120余年;二是碑文說"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實錄"此句,表示武則天是在其父親任利州(廣元)都督期間,生于廣元。碑文還記錄了唐五代期間,武則天已被當?shù)厝丝醋魃衩鞴虬?,一遇災?"軍民祈禱于天后之廟,無不響應"。以及當時建寺規(guī)模、廟產等狀況。此后,央求武后賜福這樣一種民間的自覺祭祖活動,演變成在武則天誕辰那一天的"正月二十三,婦女游河灣"的廣元風俗,也是廣元現(xiàn)在每年9月1目的"女兒節(jié)"的由來。有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是以唐李商隱詩"利州江潭作"、皇澤?quot;廣政碑"和"武后真容石刻像"等為主要依據(jù),考據(jù)出武則天"毫無疑問出生于廣元"。石刻藝術珍寶——皇譯寺摩崖造像皇澤寺摩崖造像,是國務院1961年3月宣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造像散布在寺內西山東壁腳下崖面上,寺內造像大小窟龕54個,造像1203軀。石窟始鑿于北魏后期,歷經(jīng)北周、隋盛于初、盛唐期間,唐此后基本漸漸成為武后專祭祖廟,不再持續(xù)開龕造像。"中心柱窟"亦稱支提式窟,位于大佛樓中層南側,編號45號,開鑿于北魏后期,初唐略有改雕,是皇澤寺現(xiàn)存最早的一窟。此窟前鑿方形窟門,平頂略弧,深2.76米,寬2.6米,窟中央鑿中心方柱直通窟頂,窟室三壁開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頂?shù)衿叻鸢孙w天,大拿側下各開一小金,龕中鑿一佛二弟子像。三壁上部平面處浮雕千佛,中心桂由塔基、身、頂三部分組成。第一、二層四周各鑿一龕,拿中雕一佛二菩薩三尊像。中心柱主龕所表現(xiàn)的是三世佛(過去、將來、現(xiàn)在),指佛教因果輪回遷流不停的個體一世中存在的時間。以其在時間上相連續(xù)的關系,故俗稱"豎三世"。正中是為現(xiàn)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邊為過去佛,即燃燈佛,燃燈佛是梵文意譯,也譯為"綻光",佛經(jīng)說他生時身旁全部光明如燈,所以得名。右邊為將來佛,即彌勒佛。從衣缽相傳的觀點解說,這三位是太老師、老師、學生三代同堂。中心柱,是由佛塔轉變到石窟中而來的?;蕽伤碌闹行闹?,是受北方的中原石窟流傳影響,石柱上及窟室內三壁開龕,鑿出佛像,供和尚誦經(jīng)時星期佛像,以獲得《菩薩本行經(jīng)》所說:"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處,得福之量也"的善事。此窟雕琢精巧,構造奇妙,手法古樸,是屈指可數(shù)的初期石窟。"五佛窟"位于皇澤寺五佛亭上層。編號51號的叫"五佛窟",開鑿于隋代末年,該窟為敞口外方內圓大窟,內鑿圓拱龕,龕頂略弧,后部設低谷,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主像,像后浮雕雙樹及人形化的天龍八部護法像。此窟所表現(xiàn)的主要人物是: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右雙側為弟子迦葉、阿難;外側為脅侍菩薩像。其造像俊秀修身,有北魏遺風。弟子、菩薩站像膝部略曲,表現(xiàn)出一種輕松任意和婀娜多姿的神情。塑像采納疏密相間的手法,刻出薄薄的衣紋,輕輕貼在修長的軀體上,隱約顯出肢體的伸展健美,憂如才剛從清清的江水中走出,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中國古代藝術中所謂"曹衣出水"的重要藝術風格,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大佛窟

)位于大佛樓上層,這一龕編號

28號,叫

"大佛窟

",開鑿于初唐。此窟呈平面馬蹄形窟,彎隆頂,窟高6.68米,深3.6米。主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后壁高浮雕人形化天龍八部護法像,右弟子與右菩薩之間的下部雕一雙手合十、單膝而跪的奉養(yǎng)人一尊,高0.67米。此窟所表現(xiàn)的主要人物是:正中為阿彌陀佛,高4.9米,是佛教里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左右雙側為二弟子迦葉、阿難;外側頭冠飾寶珠的為大勢至菩薩,頭冠飾化佛的是觀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觀音三位又稱為"西方三圣"。大佛窟是皇澤寺石窟中開鑿規(guī)模最大、造像最為精巧的一窟。它的形制、布局湊近五佛窟,而像容漸趨豐滿,組合中多了二身力士,雕飾精巧,刻畫入微,雕琢技法嫻熟,介于階梯式和圓刀間的過渡形式,確為我國唐朝初期石刻的代表性作品。從大佛樓下來,我們去參觀難得的桑蠶石刻連環(huán)畫——蠶桑二十事圖。大家知道,我國的蠶桑生產歷史特別悠長,依據(jù)考古學家的研究和古代文件記錄,遠在新石器時代,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從前,我們的祖先就把桑樹中的野蠶拿到家里飼養(yǎng),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養(yǎng)蠶、繅絲和織帛技術。在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甲骨文中有"蠶"、"桑"、"絲"、"帛"等象形字,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見到西漢初年的絲織品,工藝水平達到特別精巧的程度。中國的蠶桑生產和絲綢工藝,堪稱世界一絕。"古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了難得的文物和蠶桑生產經(jīng)驗。但因為時代長久政事興衰,保存完好的東西確實不多了,可是在皇澤寺內卻保持了這樣一組珍品——"蠶桑十二事圖"。蠶桑十二事圖,鑲嵌于皇澤寺五佛亭北側廊內石壁上,由十四塊石碑組成,高1.3米,總長5.8米,作者在深灰色的梨園石上,采用陰刻平圖手法作畫,線條柔美,人物姿態(tài)各異,構圖精巧,鐫刻細巧,豐饒濃烈的生活氣味和淳美的川北鄉(xiāng)鄉(xiāng)俗情,是甚犯難得的石刻藝術珍品。這組連環(huán)畫以"蠶神"馬頭娘倚馬思蠶作首圖,把人們帶入了桑茂蠶肥、繭大絲長的豐產境地。此后以《選桑椹》、《種?!?、《樹桑》、《采桑》四圖,展現(xiàn)我國清朝培育桑樹的經(jīng)驗;以《窩種》、《體蠶》、《喂蠶》、《起眠》、《上簇》、《分繭》、《腌種》、《繅絲》八圖再現(xiàn)清朝養(yǎng)蠶方法,令人如數(shù)家珍地知道從采種育桑到養(yǎng)蠶繅絲的所有過程,堪稱匠心獨運。這套石刻連環(huán)畫的作者是清道光時廣元縣令曾逢吉。清嘉慶十七年,湖北京山舉人曾逢吉以軍功出任昭化縣令,見當?shù)匕傩丈钬毟F,使令各處利用廣袤野外栽桑養(yǎng)蠶,親身著書立說,總結實行種桑養(yǎng)蠶技術,并作出一系列規(guī)定。此法很快奏效,到了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時,廣、昭兩縣千里驛道皆桑樹成蔭,賽過河陽桃花、江南柳色。到了這年冬天,曾逢吉奉旨調任松州同知時,趕給出這套《蠶桑十二事圖》流傳后代,圖中,他傾注心血,把廣元奇山異水融入畫中,透過漂亮的圖畫,能看見廣元漂亮的田園風光,勤奮的蠶婦和忙碌的鄉(xiāng)村,令人似身臨其境。這幅連環(huán)畫不單是一幅精巧的藝術品,也是研究古代廣元一帶地域栽桑、養(yǎng)蠶經(jīng)驗屈指可數(shù)的實物。位于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在此拓片作犯難得資料珍藏,有關的農業(yè)大學還將此作為教課資料引用,可見它的價值。近代文物——紅軍石刻口號碑林這里是紅軍石刻口號碑林,1980年四川省政府宣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題寫了"紅軍石刻口號碑林"匾額。碑林建筑外觀為一座古建筑,座西朝東。占地面積為三畝多,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廳內擺列有序地陳設著58條石刻口號碑板原件43面及一口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