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課件_第1頁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課件_第2頁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課件_第3頁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課件_第4頁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歷史要籍介紹與選讀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導言:古籍目錄與分類一、中國古代典籍的分類:經(jīng)、史、子、集四部?!稘h書·藝文志》: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

→《隋書·經(jīng)籍志》:經(jīng)、史、子、集

→《四庫全書》:體系分類最完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乾隆以前傳世典籍精華。經(jīng)部:儒家經(jīng)典及解釋:易、書、詩、禮、春秋、孝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樂、小學(字書、訓詁、韻書)史部:各類歷史典籍: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子部:百家哲學與一般知識、思想、技術(shù):儒、兵、法、農(nóng)、醫(yī)、天文歷法、術(shù)數(shù)(陰陽五行、占卜、相術(shù)等)、藝術(shù)(琴、篆刻、書畫)、雜技、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道。自然科學歸附于子部。集部:文學類書: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古籍分類目錄不僅反映典籍流傳,也體現(xiàn)歷代學術(shù)思想發(fā)展的歷程。二、史部目錄學:目錄學是治學門徑。目錄:不僅僅是書籍的list,更主要是content和context。王鳴盛: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然此事非苦學精究,質(zhì)之良師,未易明也。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張之洞: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術(shù)門徑矣。學問與其說是知識的儲蓄,不如說是善于在書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識的本領(lǐng)。史學最初依附于經(jīng)學,魏晉南北朝始經(jīng)、史分立。經(jīng)學長期位居四部之甲,史學又稱乙部。經(jīng)學是中國古代王朝政治與士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史學是前代王朝政治的記錄與后代王朝行政的鏡子?!顿Y治通鑒》“六經(jīng)皆史”→“四部皆史”:一切古代留存的文字與實物資料,都是今天歷史學的史料。從目錄學入手,全面了解傳世典籍,特別是其中的史籍。本課程所用教材:趙淡元主編《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高教版。3、經(jīng)學的分派與歷史分期儒學與經(jīng)學的異同:儒學先秦就有,現(xiàn)代仍有。經(jīng)學從漢代開始,現(xiàn)代已無。1)漢學(漢至唐)漢代今古文之爭、魏晉王學與鄭學之爭、南北朝南學與北學的不同、唐代經(jīng)學的統(tǒng)一2)宋學(宋至明)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河東學派與姚江學派3)清學(新漢學)(清代)明末清初的浙西學派和浙東學派、乾嘉學派的吳派和皖派二、經(jīng)部史籍簡說1、周易:最初具體操作性的占筮書→后人解釋為哲學義理之書分為“經(jīng)”:卦象、卦名、卦辭、爻辭;“傳”:對前者的再解釋。經(jīng)文部分成書在西周末年,前9世紀前后;傳文部分從戰(zhàn)國至西漢逐漸形成。前3世紀中葉到前2世紀初,個別晚至東漢。2、三禮:儀禮、周禮、禮記禮:漢民族數(shù)千年精神文化與物質(zhì)文化結(jié)晶的精華。宗法社會中人人必須遵守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行為與言準則、習俗制度儀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1)《儀禮》:周代各級貴族禮儀規(guī)范的集成?,F(xiàn)存篇章是西漢時形成的。2)《周禮》:傳為周朝的官制結(jié)構(gòu)和組織。戰(zhàn)國時成書。3)《禮記》:關(guān)于禮的論文匯編。東漢人選編前代文章而成,內(nèi)容從夏代至秦漢間都有。3、《詩經(jīng)》: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總集,反映古代民俗風情、政治得失、宗廟祭祀樂歌等。其余《尚書》、《春秋》三傳在正式課程中有專講;《孝經(jīng)》、《論語》、《孟子》、《爾雅》等在此從略。第一講《尚書》一、內(nèi)容與時代

現(xiàn)存最早的傳世史籍之一;上古歷史檔案文獻的匯編(三代政令、誓詞、重要談話和專題記事);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典、謨、訓、誥、誓、命六種體裁。敘事的時代:號稱起自堯舜,降至春秋秦穆公。作成的時代:一部分是西周歷史檔案,一部分出自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秦漢間人之手。還有魏晉人偽造部分。二、源流與真?zhèn)挝鳚h始有今古文之分:伏生(勝)→晁錯:今文尚書;孔安國:古文尚書。顧頡剛(1893-1980)1926年《古史辨》第一冊寫的《自序》,是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學術(shù)自傳性文章?!吨袊軐W》第二輯(1980年)的《我是怎樣寫古史辨的?》。劉起釪《顧頡剛先生學述》(中華書局,1986年)“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觀”,古史的造成“譬如積薪,后來居上”。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春秋末年孔子時就抬出了堯舜,反而排到禹的前面;到戰(zhàn)國時人又抬出黃帝、神農(nóng),排在堯舜之前;秦時出現(xiàn)了三皇,漢以后出現(xiàn)了開天辟地的盤古。人們頭腦中的歷史發(fā)展序列與傳說中的這些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出現(xiàn)次序恰好是個反背。楊向奎:“古史的分化演進說”,就是層累造成的古史未必都是一線單傳,后來居上而形成的,也會有不同的分支分別演進,最后被人為匯合成一個東西的情況。匯編成七冊的《古史辨》,從1926年到1941年陸續(xù)出版。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再版。海南出版社,2005年。意義?!豆攀房肌罚D铣霭嫔?,2003馮友蘭提出考辨古史的三個階段:信古、疑古、釋古。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后又有增訂?!跋纳讨軘啻こ獭睘樽叱鲆晒艜r代的標志。裘錫圭:古史辨派在古籍真?zhèn)魏蜁r代方面的見解,是失多于得;在古史傳說方面的見解,是得多于失?!缎鲁鐾料惹匚墨I與古史傳說》,《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大出版社,2004年。堯舜禹湯周文的故事、武王伐紂的記載還見于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容成氏》篇。戰(zhàn)國末年,前4世紀末。也不能當作信史。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竹書,可媲美西晉的汲冢竹書?!渡虾2┪镳^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二)》,上海古籍2001、2002年;《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研究續(xù)編》,上海書店,2002、2004年。簡帛研究網(wǎng)站。王學典、孫延杰《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第二講《春秋》及其三傳一、《春秋》:春秋各國各有史書:晉:乘;楚:梼杌;魯:春秋。亦為通稱。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國記錄歷史:“崔杼弒其君”;王官之學。禮崩樂壞時代,孔子開始私家撰述,筆削魯之《春秋》成一部諸夏的國際史,有天下一統(tǒng)觀念。所謂孔子借筆削《春秋》以正名義、寓褒貶的微言大義,多是后人妄自忖度,替圣人立言,不足為憑。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春秋時代的命名。前722至481年魯國十二公統(tǒng)治242年,以魯國為主的諸夏各國編年史。年月日為序的順時記錄;文字極簡練。二、《春秋》三傳:傳:解說經(jīng)義的文字。疏:解釋經(jīng)義注釋的文字。三傳的不同:《左傳》傳事不傳義,公、谷傳義不傳事。春秋、公、谷經(jīng)文都終于前481(哀十四),《左傳》經(jīng)文終于前479年(哀十六),傳文終于前468年(哀二十七),最后提到前454(悼十四)智伯之滅。三、主要參考書:漢何休解詁、唐許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谷梁傳注疏》;晉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俱見《十三經(jīng)注疏》董仲舒著、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晉杜預集解《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上海古籍,1978;1988.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1990。楊伯峻、徐提《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沈玉成《左傳譯文》,中華書局,2005.第三講《史記》一、作者簡介與成書經(jīng)過巫史傳統(tǒng)下的史官“太史令”司馬談《論六家要指》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博覽群書、游歷各地、李陵之禍、《報任安書》。后人的增補:記述史遷死后歷史的部分;禇少孫也許在魏晉時有些篇章失傳,后人用《漢書》補成(或許相反)。二、內(nèi)容與體例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紀傳體),記錄起自傳說中的黃帝,止于漢武帝末期(前2世紀末)的歷史。130卷,分為:十二本紀:帝王編年史;十表:各國諸侯及貴族家族家譜的表格;八書:有關(guān)禮樂、天文歷法、祭祀、河渠、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等的歷史概論;三十世家:先秦主要諸侯的家族史及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七十列傳:各行各業(yè)杰出人物的傳記,包括政治、軍事、學者、外族,乃至市井人物等各方面。第四講《漢書》一、作者簡介與成書經(jīng)過題為“漢蘭臺令史班固撰”,實際是班彪、班固、班昭及馬續(xù)合撰,以班固為主。班固:儒家立場《白虎通義》、漢賦名家從軍遠征班彪:《史記后傳》;班昭:八表;馬續(xù):《天文志》。二、內(nèi)容與體例起自劉邦稱漢王,止于新莽滅亡,即西漢和新莽(公元前206—公元23)共230年的歷史。全書由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組成,共100篇。其中一些長篇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故實際有一百二十卷。成就與特點: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進一步規(guī)整了紀傳體的體例;幾個有創(chuàng)意的志(典章制度);補充《史記》記事之不足,文贍而事詳。三、文獻源流:一般認為《漢書》與《史記》相同的部分是班固抄史遷,但可能正好相反?!妒酚洝凡糠制逻z失后,《漢書》成為重建《史記》這些篇章的底本。史料來源:官方檔案文獻、律暦志和藝文志都利用了劉歆的成果西域傳則是來自使者的報告,還有大量文人的辭賦作品。魏晉至唐,先后有23人為《漢書》作注,唐人顏師古集其大成。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6卷《漢書二十三家注鈔》清末王先謙《漢書補注》為集大成之作。楊樹達《漢書管窺》、陳直《漢書新證》第五講《三國志》一、作者簡介及成書經(jīng)過

陳壽(233—297)由蜀漢入晉,書中站在司馬氏立場上,有曲筆回護。之前的三國史書:王沈《魏書》、魚豢《魏略》、陳壽《益部耆舊傳》等,皆為《三國志》的史料來源。二、體例和內(nèi)容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記載了上起黃巾起義下至西晉滅吳(184—280)將近一百年的歷史。雖然也是紀傳體,但卻只有紀、傳,沒有表、志,是紀傳體史書的一種變例。國別為史。魏、蜀漢、吳各成其書,以魏為正統(tǒng),引后人爭議。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兩漢之際到東晉,經(jīng)學與史學的風氣崇尚簡潔,故陳書文字簡略,很多史料都刻意刪減而成。故其書問世時正因簡略而受歡迎。此學風至南朝一變,不求簡約,不避繁瑣,以追求歷史事實盡可能豐富為目的。反映了經(jīng)學學風影響史學學風的轉(zhuǎn)變。三、注本裴注與陳書合為一體,不可分離,注文多出陳書三倍。第六講《后漢書》一、作者簡介及成書經(jīng)過范曄(398—445)以《東觀漢記》為藍本,兼取諸家之長,刪繁補闕,仿《漢書》體例,撰《后漢書》。未完成而死。范曄完成《后漢書》的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梁朝劉昭把西晉司馬彪《續(xù)漢書》八志分為三十卷,與范書合二為一,就成了今日的《后漢書》。文風、觀點都不一致,只保持形式上的完整。二、體例與內(nèi)容120卷,記載了上起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迄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5—220)東漢一朝將近二百年的歷史。紀12,傳80,志10.

三、注本南朝蕭梁的劉昭、唐高宗太子李賢今中華書局標點本《后漢書》紀傳用李賢注,志則用劉昭注。清末王先謙《后漢書集解》。

《八家后漢書》輯本。第七講紀傳體史書概述一、概述:歷代紀傳體正史有26種,4000余卷,4500萬言,按各朝代順序完整無缺,記事起自黃帝,迄于清末,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的演化發(fā)展,莫不畢載其中。歷代封建王朝明令頒布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共24種,故“二十四史”成為學術(shù)界的專用名詞。加上民國年間所修的《新元史》,是為“二十五史”,再加上《清史稿》,是為“二十六史”。二、簡介:

《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前四史最好?!端螘罚毫荷蚣s,八志好,魏晉至劉宋典章制度。缺佚,以《南史》補?!赌淆R書》:梁蕭子顯。皇族出身的利弊。簡潔?!段簳罚罕饼R魏收,新創(chuàng)《釋老志》,保存宗教史料。以上為私家撰史?!读簳?、《陳書》:陳末唐初姚察、姚思廉作。史館制度,官方史學,失去活力?!稌x書》:唐太宗時修,多采小說家言,首創(chuàng)“載記”。志有襲自《宋書》?!侗娂揖幠牦w晉史》、《九家舊晉書輯本》?!侗饼R書》:唐初李百藥,亡缺,據(jù)《北史》補足。《周書》:唐初令狐德棻。《隋書》:魏征署名,十志重要,“五代史志”:梁、陳、北齊、北周、隋?!督?jīng)籍志》尤為重要:漢隋間六百年圖書存亡,第二部史志目錄,第一次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序文說明諸家學術(shù)源流。《南史》、《北史》:李大師和李延壽父子相繼,高宗時完成。從編年體轉(zhuǎn)而紀傳體,只有紀傳。重新改編八書(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北齊、北周、隋),刪削之外,又有補充。有取代八書之勢,造成八書部分的殘缺。八書與二史不可偏廢?!杜f唐書》:后晉劉昫掛名,成于眾手,根據(jù)唐代的編年體實錄(僅存《順宗實錄》)和紀傳體國史,史料價值高。詳于開天之前,略于宣宗之后?!缎绿茣罚核螝W陽修(紀、志、表),宋祁(列傳),刪削舊書中的詔令、奏疏,增加很多材料,“事增于前,文省于舊”。新創(chuàng)《儀衛(wèi)志》、《選舉志》、《兵志》,表中的《方鎮(zhèn)表》較好黃永年《唐史史料學》,上海書店,2002.《舊五代史》:宋薛居正,斷代為書,主要采自各代實錄,水平不高,史料價值高。金以后佚失,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冊府元龜》等書中輯出,始列為正史。既非全文,又經(jīng)刪改。《新五代史》:歐陽修私撰,貫通為史,春秋筆法,刪去很多原始史料,以褒貶為主。十國部分優(yōu)于舊書。二書不可偏廢。《宋史》:元末脫脫領(lǐng)銜,準備時間長,成書時間短,篇幅最大。出自史館眾手。詳于北宋,略于南宋,材料豐富但又雜亂?!哆|史》、《金史》:脫脫領(lǐng)銜,修撰過程同于《宋史》?!督鹗贰窞樵奕分凶詈靡徊?。宋、遼、金并立,故三書應(yīng)互相參照?!对贰罚好魉五烀弧睹魇贰罚呵宄魇佛^修。二十四史最后一部。三、利用正史時要注意的問題:1、通過正史把握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luò)與框架結(jié)構(gòu)。2、注意史料來源與記載的年代和成書時代的差異問題。3、正史遠遠不夠,必須和其他傳世史料及出土新史料互相參照。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切文字和遺物、遺址,都是史料。但正史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參照。四、紀傳體史籍的價值與缺陷價值:1.保存了豐富、系統(tǒng)的原始資料2.較全面地反映了各個朝代的社會面貌3.提供了深刻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缺陷:1.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宣揚英雄史觀2.“虛美隱惡”,宣傳君權(quán)神授的天命史觀3.制造“正統(tǒng)”理論,以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第八講《水經(jīng)注》一、概述1、《水經(jīng)》的著錄及作者、時代最早出現(xiàn)的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作《水經(jīng)》

,漢桑欽、晉郭璞《水經(jīng)》的內(nèi)容比較簡略,全書不過一萬多字。何人所撰,現(xiàn)已無法稽考。應(yīng)出于魏晉(有說三國魏)時期佚名作者之手。

2、酈道元與《水經(jīng)注》生平事跡不詳。以“旁通”之法注《水經(jīng)》,即在記載河川水道時,還要與其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現(xiàn)象進行廣泛的聯(lián)系。成書約在515-527年間?!端?jīng)注》是一部牽涉極廣的巨著,所記地域之廣,時間之久,內(nèi)容之豐富,都是同類著作中首屈一指的。三十余萬字,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等等。引用的文獻達四百三十六種,其中今存者九十一種,輯存者一百四十九種,引存者一百二十七種,今亡者六十九種。引書包括經(jīng)、史、子、地理、地圖、方志、傳記、詩賦、書信、辭書等,此外還記述了為數(shù)眾多的金石碑刻材料,以及大量的各地流行歌謠、諺語。結(jié)合文獻進行野外實地考察,對南方河流記載的準確度略低于北方河流。

3、《水經(jīng)注》的價值與貢獻

記載的河流多達一千二百五十二條,發(fā)源、流程與歸宿,并分別緊扣各條河流的自然地理特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兼具。對歷史沿革地理的記述與考察具有獨到的價值。在地名學、民族、宗教、藝術(shù)、文學方面也都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端?jīng)注》研究也被稱為酈學研究。

3、歷史地圖:《山海經(jīng)》、西晉裴秀“制圖六體”圖經(jīng)、圖志和輿圖顧頡剛、章巽編纂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一冊;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8冊;《中國史稿地圖集》4、游記、行記:游記一般是游山玩水,描述見聞風物,多以行程短、篇幅小、文采煥然為特色,以唐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為代表,作為地理學著作方面的游記則純以考察自然、都邑為目的,以《徐霞客游記》為代表。行記一般是因特定目的或使命遠行,路途遠,時間長,所錄行程見聞篇幅較長,或單獨成書,但大部分都保存在史傳、文集、方志之中。著名的有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宋代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元代則有李志常的《長春真人西游記》等。二、地理類史書舉要(略)第十講雜史、別史一、概述:“雜史”初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指那些并非出自史官之手、不同于體例嚴謹?shù)恼泛蛣e史著作的史書。先秦以來就有?!皠e史”,官定正史之外,有體例、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史書。初見于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正史是國家認可的官修史書,別史和雜史都沒有官方組織和認可,但都是記錄一朝軍國大事。凡不入正史的紀傳體通史、斷代史、國別史都可列入雜史、別史。雜史、別史的區(qū)別并不嚴格。二、選介:《逸周書》《竹書紀年》《國語》《戰(zhàn)國策》(選講)《穆天子傳》《山海經(jīng)》第十一講《資治通鑒》司馬光(1019-1086),政治上的保守派,王安石的政敵?!皠h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guān)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薄拌b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薄拌b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1362年間史事。共294卷,另有《考異》30卷。助手:劉攽(漢)、劉恕(魏晉南北朝)、范祖禹(唐五代),各有分工,終經(jīng)司馬光考訂刪定,1084年成書。叢目→長編→考異→定稿。對十七史1360年史事的刪增,很有講究?!锻ㄨb考異》:相當于《通鑒》的注釋,說明史料去取的依據(jù),也有考訂史實,并保存了一些史料和異說。注本:宋末元初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長于地理和官制,寄托民族情感。陳垣《通鑒胡注表微》,文獻學史上名著。朱熹《通鑒綱目》;王夫之《讀通鑒論》第十二講編年體史書概述編年體即按照年時月日時間順序編排史事的史書體裁?!洞呵铩纷钤?,《左傳》完善。是早期史學的主流體裁。兩漢時紀傳體興起,與編年體并行,而已紀傳體為主。至《通鑒》一出,編年體才再度復興和繁榮,后繼者眾多,形成從春秋以下至明末沒有中斷的編年體史書系列?!吨駮o年》“汲冢書”,古本和今本之分,史料價值很高。東漢荀悅《漢紀》,前206-公元23年,材料不出《漢書》。東晉袁宏《后漢紀》,25-220年,成書早于范曄《后漢書》,同樣重要。補《通鑒》的系列: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1182年成書,記事960-1127年,今本從《永樂大典》輯出。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1236年成書,記事高宗一朝,1127-1162年,續(xù)李燾書,今本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兩宋之交,1117-1161年。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記事宋遼金元,960-1370年,真正續(xù)《通鑒》者。饒宗頤主編《續(xù)補資治通鑒史料長編稿系列》:新莽簡、敦煌簡、秦出土文獻、漢晉石刻史料、高昌、西州(吐魯番文書)、敦煌文獻的編年系列。第十三講政書體史書唐代出現(xiàn)的專門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專著,即政書體史書,標志中國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