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弭謗》_第1頁
《召公諫厲王弭謗》_第2頁
《召公諫厲王弭謗》_第3頁
《召公諫厲王弭謗》_第4頁
《召公諫厲王弭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召公諫厲王弭謗《國語》國語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時代大約在戰(zhàn)國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睆拇艘话愣颊J為《國語》乃左丘明所作。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召公(shào)

弭謗(mǐ)

川壅而潰(yōng)彘(zhì)

瞽獻曲(gǔ)

瞍賦(sǒu)

矇誦(méng)

耆(qí)

(xí)

阜(fù)正字音題解

召公諫厲王弭謗

譯文:

召公對于“厲王消除別人的公開批評”的進諫

勸說,勸告消除,阻止公開批評過失課文解析1、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譯文:周厲王暴虐無道,老百姓都指責他的暴政。召公告訴厲王說:“人民忍受不了這樣的暴政了!”殘暴說壞話不能忍受都城中的人民2、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譯文:厲王大怒,找到一個衛(wèi)國的巫師,派其監(jiān)視議論厲王之人,巫師把他監(jiān)視到的情況告訴厲王,厲王就殺掉被告者。老百姓都不敢說話了,在路上遇見,也只是以眼神示意。監(jiān)視用眼神示意,名詞用作動詞。3、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p>

譯文: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夠制止老百姓的指責議論了,他們再也不敢說什么了。”

止住決堤堵塞4、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譯文:召公說:“這是阻塞人們的言論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嚴重。河流壅塞而崩潰泛濫,傷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要挖開水道,使它暢通流淌;治民的人也應開導他們,使他們暢所欲言。堵住比…嚴重開通水道開導疏通有瞳仁而看不見東西者眼里沒瞳仁的盲人少師5、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有瞳仁的人,但睜不開眼的人六十歲謂耆,五十歲謂艾不合情理譯文:

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公卿以至列士進獻諷諭詩,讓盲樂師進獻樂曲;讓史官進獻史籍;讓太師進獻勸諫的箴言;讓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讓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讓各種工匠進諫,讓平民百姓把他們的話傳上來;讓進臣盡力規(guī)勸,讓王室成員彌補天子的過失,監(jiān)察朝政;盲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之言教誨天子;讓國內元老將這些意見加以歸納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處理。這樣做事就不至于違背情理。低平的土地有河流灌溉的土地6、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譯文:“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財務用度都從這里出產;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澆之田,衣服、食物也從這里出產。人民用嘴發(fā)表意見,政事的好壞就列舉出來了,推行好的防止壞的,就能使財用、衣食增多起來。低濕的地方增加7、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譯文:老百姓內心考慮的事能說出來,就應照著實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還有多少人會關心政事呢?”

8、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譯文:厲王不聽,于是國人不敢說話。三年后,就把厲王流放到了彘地。

流放晉地,今山西霍縣內問題1:厲王到底是個怎樣的人?“虐”、“怒”、“殺”“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喜”暴虐、兇殘、昏庸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說蠢話的自鳴得意之像

問題2:厲王“以棒止謗”的做法,使得國家處于一種怎樣的情勢之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君民對立問題3:召公要向厲王說明一個什么道理?“為民者宣之使言”。問題4: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須“宣”?“防川”喻1“防民之口”說明民言不可堵

壅川的后果“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壓迫、殘害,使人民不服喻2壅民言的后果問題5:“宣之使言”的具體措施有哪些?公卿列士獻詩,史獻書(讀)瞽獻曲,師箴,瞍賦,矇誦(聽)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使王“斟酌”采用意見事行而不悖意見效果問題6:召公是怎樣說出“宣之使言”的好處的呢?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民之有“口”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產出說出喻3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有關國家生存死亡,治亂興衰問題7:召公說理到底收到了怎樣的效果呢?王不聽流王于彘后果效果虛詞歸納以告道路以目是以事行而不悖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以按照介詞用介詞因為

介詞

“所以”固定結構

用來……的辦法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家祭無忘告乃翁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乃就副詞才副詞竟,卻副詞你的代詞人物形象

1、周厲王的人物形象:文章起筆用一個字高度概括了周厲王的性格,是什么?——“虐”面對國人的“謗”厲王有哪些反應?——一“怒”一“殺”。厲王的這種高壓政策是否奏效了呢?——周厲王的高壓政策收到了暫時的效果,“國人莫敢言”國人敢怒而不敢言,但緊接著從“道路以目”中,我們不難看出國人強烈的憤怒和怨恨。這沉默就像孕積已久的活火山一樣,隨時都可能噴發(fā)。這就為周厲王的不幸結局埋下了伏筆。他自己是否滿意呢?——“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喜”從文章開篇對厲王形象的刻畫,“虐”、“怒”、“殺”可以看出厲王性格的暴虐兇殘、毫無理性。下文的一“喜”則完成了他性格另一面的刻畫:昏庸愚蠢,自鳴得意。這一切都注定了他“流亡于彘”的悲劇命運。2、召公的人物形象:

第一次進諫:“民不堪命矣”簡短的五個字,包含著召公內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但卻隨著厲王的“怒、殺”而告終。召公的第二次進諫與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了什么方法?如何表現他的遠見卓識的?——情勢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辭,直陳利害,一針見血指出“是障之也”。然后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恰當地說明厲王弭謗的危害性,可謂振聾發(fā)聵!“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具體說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會引起決堤泛濫,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讓人民講話,也必然會引起類似江河決堤泛濫那樣的嚴重后果。那么就自然引出了結論,“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讓老百姓把話說出來,才是為政者的正確途徑。這一觀點可見召公的遠見卓識。

——召公即召穆公,厲王的卿士。他重江山社稷識大體??吹絽柾醯谋┡昂统幕靵y局面,他直言進諫,兩次設喻,深入淺出,詞鋒犀利,滔滔不絕?;蛭襁M言,或點明危害,表現一個有識之士在國家危急之時的良苦用心和遠見卓識。他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觀點,雖然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周王朝統(tǒng)治者的利益服務的,但他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反對鎮(zhèn)壓,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文章特色之一:進諫藝術說理藝術巧設比喻防川防民之口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民之有“口”邏輯嚴密句句相銜,如第一段“虐”是“謗”因,“謗”是“虐”果,民不堪命源于“虐”,而王的“怒”“監(jiān)”“殺”是聽了召公勸諫的反應,由“怒”而“監(jiān)”由“監(jiān)”而“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是“怒”“監(jiān)”“殺”的結果。喻喻在結尾作者只用了十八個字,其中只用了“流王于彘”四個字點明了厲王不聽勸諫的后果,這四個字隱含了多少實史?國人三年來忍無可忍的生活,國人暴動前的準備,暴動時轟轟烈烈的戰(zhàn)斗場面,活捉厲王的精彩情景等等,作這都沒有寫,只用了四個字來概括厲王的結局,堪稱精煉的典范。“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p>

——

魯迅文章特色之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