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史第十章_第1頁
當代史第十章_第2頁
當代史第十章_第3頁
當代史第十章_第4頁
當代史第十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章發(fā)展中的民族獨立國家在曲折的道路上前進一、亞洲各國獨立后的概況二、中東概況三、非洲四、拉丁美洲思考題:1、簡述印度獨立后政治、經濟發(fā)展概況。2、簡介印尼蘇加諾時期的政治、經濟改革。3、簡述新加坡經濟發(fā)展的三個階段。4、試述東盟發(fā)展概況。5、分折兩伊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6、分析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原因。7、簡介戰(zhàn)后非洲國家發(fā)展民族經濟的三種類型。8、分析七十年代非洲經濟衰退的原因。9、試述南非的種族歧視制度。10、試述拉美現代化與一體化的進程。參考書目:《阿拉伯通史》

《簡明拉丁美洲史》

《傳統(tǒng)與現代》

---非洲文化與政治變遷《中東與大國關系》

《中東和平進程》

《中東史》《美國在中東》

一、亞洲各國獨立后的概況(一)印度(獨立后到90年代)1、尼赫魯執(zhí)政時期(1949---1964)(1)政治上:議會民主制和以國大黨為主體的政黨制;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是最高行政機構;國大黨主要代表資產階級利益。(2)經濟上:重視發(fā)展民族經濟;土地改革;主張建立“混合經濟”:

-----即公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并行。(3)對外關系上:擴張主義:

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zhàn)爭。2、英迪拉·甘地時期(1966.1-----1984.10)(1)實行農業(yè)發(fā)展新戰(zhàn)略:----綠色革命:內容:引進、培育和推廣高產良種;改良耕作技術,提高機械化程度;大量使用化肥;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擴大灌溉面積;發(fā)展農業(yè)科研教育事業(yè)等。成績:1965---1979年,農產量年均增長率為

2.6%,但農村兩極分化嚴重。(2)工業(yè)領域:實行銀行和主要工業(yè)部門國有化,限制壟斷。(3)主要成就:工業(yè)增長率提高:(1974---1979)為5.9%(執(zhí)政初0.3%)

工業(yè)結構發(fā)生變化:重工業(yè)、機械制造業(yè)比重增加;工業(yè)品自制能力提高。

科技發(fā)展迅速:

科技隊伍由1950年18.8萬人增至1979年

232萬人;能自制飛機、導彈和建原子能發(fā)電站;

1974年爆炸第一枚核裝置;

1980年發(fā)射本國研制的多用途衛(wèi)星。(4)金廟事件與英·甘地被刺:(略)3、拉吉夫·甘地(1985---1991)保持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完整,民族的和睦和團結。工作重點:發(fā)展經濟:改變了三十多年來推行國有化的政策,放寬對進口的限制,提出發(fā)展電子工業(yè)的計劃。(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

------70年代的新加坡、南朝鮮、臺灣、香港經濟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9---1967年,恢復經濟和優(yōu)先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的“進口替代”工業(yè);第二階段:1968----1979,實行由進口替代轉向適應外部需求為主的“出口主導型”;第三階段:1979----實行工業(yè)技術升級,發(fā)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成就:1988年,黃金外匯儲備為171億美元;貿易出口額401.37億美元;1990年,新加坡外匯市場交易額居亞洲第二位,成為世界第五大外匯交易市場;1991年,人均國民收入為1.7萬美元,人均居住

面積為15平方米,居亞洲之首。(三)亞洲國家區(qū)域經濟合作的發(fā)展1、東南亞國家聯盟:(1)成立:1967年8月6日至8日,印尼、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5國外長在曼谷舉行會議,正式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

------《曼谷宣言》

聯盟宗旨:加速地區(qū)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促進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2)發(fā)展:

1971.11.27,東盟外長會議在吉隆坡舉行,發(fā)表《東南亞中立化宣言》;

1976.2.23—24,東盟第一次首腦會議在印尼的巴厘舉行,會議通過《巴厘宣言》,這標志著東盟的區(qū)域經濟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

1977年,第二次首腦會議,解決彼此領土爭議;協(xié)調立場,支持柬埔寨抗越;經濟方面,擴大彼此的特惠貿易;

1987年,第三次東盟首腦會議確定經濟一體化為努力方向;

1992年,第四次首腦會議又決定在15年內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qū)。

90年代,東盟各國經濟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泰、馬、印(尼)、菲的經濟增長率超過了“亞洲四小龍”,被譽為“新四小龍”。2、南亞區(qū)域合作聯盟(略)二、中東概況(一)阿以沖突:1、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1967年6月5日---6月11日)(1)爆發(fā)原因:第一,以色列為阻止阿拉伯聯盟對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支持,采取“先發(fā)制人”戰(zhàn)略,在邊境進行挑釁,制造事端;第二,進入六十年代,美蘇對中東的爭奪逐漸激烈;

第三,以色列對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碰壁耿耿于懷,1965年起以色列經濟又面臨危機。(2)經過:1967.6.5---11日(略)(3)結局以色列取得勝利,又占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魯撒冷舊城---霸占了整個巴勒斯坦,還占埃及西奈半島,敘利亞戈蘭高地。

2、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和埃以和平條約(1)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1973.10.6---25

起因:阿拉伯國家要收復六五戰(zhàn)爭失去的領土;中東的不戰(zhàn)不和給阿拉伯國家?guī)碇卮髶p失。過程:(略)結果:聯合國通過“338號決議”,要求停戰(zhàn),執(zhí)行242號決議。(2)埃以和平條約

1979.3,埃以在華盛頓簽訂《埃以和平條約》內容:

A、以色列同意分階段撤出西奈半島;

B、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實現關系正?;?;

C、以色列船只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

D、在貿易、旅游、運輸和文化方面進行交流。------解決了雙邊問題,但未解決中東問題。3、巴勒斯坦人民的抗暴斗爭:(1)巴勒斯坦國成立:1988.11,巴勒斯坦全委會在阿爾及爾召開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和《政治聲明》,阿拉法特正式宣告巴勒斯坦國成立,它將位于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首都耶路撒冷,《聲明》確認巴接受1947年聯合國的181號決議(巴以分治方案),表示愿在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基礎上,在國際會議的范疇內同以色列談判,有100多個國家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2)巴以矛盾斗爭

1991年,雙方在馬德里舉行中東和平會議,巴方提出“以土地換和平”原則,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占領的領土;以方提出“不撤離,不停止猶太人定居點建設,不同巴解組織談判”的“三不”原則。

1993年,雙方相互承認

1994.7.5,巴臨時政府在杰里科宣誓就職,12月阿拉法特回加沙定居。(二)海灣國家的經濟騰飛1、伊朗的白色革命和伊斯蘭革命(1)白色革命:----巴列維國王改革內容:實行土地改革;實行森林、牧場、水源、石油國有化;大力開采石油、天然氣,73年石油國有化;出售國營企業(yè)股票、勞資分享企業(yè)利潤;實行普選,婦女享有選舉權;興辦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2)伊斯蘭革命:原因:國王的改革觸犯了宗教上層的利益;他的專制則激起了群眾的不滿。領導:霍梅尼為首的毛拉集團過程:1978年初,德黑蘭、庫姆等大城市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反國王、反美運動,要求廢除君主制,這就是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結局:1979年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長期度假”,霍梅尼組建政府,4月成立伊斯蘭共和國。內政: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規(guī)定:教長是國家至高無上的領袖;組建了伊斯蘭軍隊;以《古蘭經》和《圣訓》作為指導人們思想和行為準則,全面恢復伊斯蘭傳統(tǒng)。外交:奉行先打擊美國,后懲罰蘇聯的政策,主張伊斯蘭革命是世界革命,輸出革命是其外交政策基石。(三)海灣地區(qū)的沖突1、兩伊戰(zhàn)爭(1980.9-1988.8)原因:第一,邊界爭端;第二,教派矛盾;第三,民族矛盾;第四,海灣爭雄。后果:傷亡250多萬,災民300多萬,經濟損失

9000億美元,發(fā)展經濟計劃推遲20至30年。2、海灣危機和海灣戰(zhàn)爭:(1)海灣危機: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科威特,于3日占領科威特全境。目的: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解決兩伊戰(zhàn)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占領科威特后伊拉克將擁有全球1/5的石油儲量,通過提高油價償還兩伊戰(zhàn)爭所欠下的債務;

奪占科威特,可將海岸線從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并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qū)石油開發(fā)爭端;奪占科威特,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掃平道路。(2)海灣戰(zhàn)爭: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進攻方: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

------代號“沙漠風暴”。美國關注海灣地區(qū)的原因:中東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yōu)越;冷戰(zhàn)后世界格局中地位的確立。

海灣戰(zhàn)爭的影響:其一: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變化;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利用這一機會確立起對于冷戰(zhàn)后世界事務的領導地位;聯合國的作用在危機中表現的空前突出;蘇聯已經失去對世界重大事件的影響力。

其二:帶來世界軍事界的“新軍事變革”:首先是戰(zhàn)爭本身具備新的特點: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是在破壞力相對降低基礎上突出精準性;戰(zhàn)爭的協(xié)同性更加突出,整個戰(zhàn)爭被視為一個整體。

其次是作戰(zhàn)理論發(fā)生變化:

-----“三非”的三種新的軍事作戰(zhàn)理念:非接觸作戰(zhàn)、非對稱作戰(zhàn)、非線性作戰(zhàn)。其三:海灣模式:以美國的軍事力量,西方經濟大國的財力和聯合國安理會的協(xié)調一致相結合的干預模式。

三、非洲(一)非洲國家獨立后的發(fā)展1、非洲民族經濟的發(fā)展及其困難(1)非洲國家發(fā)展民族經濟的道路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發(fā)展“自由經濟”建立“自由企

業(yè)制度”,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宣布走非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三是有計劃的自由主義。(2)發(fā)展概況:

60----70年代是非洲經濟發(fā)展迅速時期,代表國家:加納、尼日利亞、科特迪瓦。

2、經濟困難與調整:(1)70年代中期經濟困難原因:西方壓低農礦產品的價格,提高成品價格;非洲大陸發(fā)生嚴重旱災;非洲人口增長率高;各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政策失誤;政局長期不穩(wěn)定嚴重地影響了經濟的發(fā)展。(2)調整經濟的努力:

1980年,非洲統(tǒng)一組織召開經濟特列會議,通過了“拉各斯行動計劃”,強調用“集體自力更生”的精神發(fā)展經濟;

1981年,世界銀行發(fā)表《加速撒哈拉以南非洲發(fā)展行動備忘錄》,建議非洲各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者,加強市場調節(jié);

1991年,非洲統(tǒng)一組織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簽署《建立非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為非洲的經濟合作指明方向。(二)非洲國家政局的長期動蕩:1、頻繁的軍事政變。原因:各部族之間的矛盾和外部勢力的插手。性質:派系間的爭權奪利。2、內戰(zhàn),邊界戰(zhàn)爭頻繁。3、非洲各國的民主化進程。

1990.2,貝寧率先放棄一黨制。(三)南非人民反對種族主義政權的斗爭1、南非的種族歧視制度

1950《人口登記法》1951《集團住區(qū)法》1953《公共場所隔離保留法》

加上1913年的《土地法》--------種族隔離的四大支柱。2、南非人民反種族歧視的斗爭。斗爭性質:反種族歧視和反殖民主義過程:(1)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成立:1912年,杜比創(chuàng)建南非土著人國民大會

1925年,改稱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

-----(非國大)

斗爭方式:非暴力斗爭領袖:曼德拉

1952,在全國發(fā)動“蔑視不公正法運動”,

1955,同南非印度人大會等組織舉行大會,通過了反種族歧視的《自由憲章》。(2)阿扎尼亞泛非主義者大會:

1959年成立,從非國大中分裂出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