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jīng)典文化研讀之儒道互補》_第1頁
《中國經(jīng)典文化研讀之儒道互補》_第2頁
《中國經(jīng)典文化研讀之儒道互補》_第3頁
《中國經(jīng)典文化研讀之儒道互補》_第4頁
《中國經(jīng)典文化研讀之儒道互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孔子(1)“仁”

,“仁”是“全德”,是個人修身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①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ā秾W而》)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诜t問仁。子曰:“愛人。”(《顏淵》)③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环隙Y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④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保ā额仠Y》)仲弓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出門要像接待貴賓一樣,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擔大祭典禮一樣。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在國家做官沒有怨恨,在家族做事也沒有怨恨?!雹葑迂曉唬骸叭缬胁┦┯诿穸軡姡稳??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迂曊f:“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⑥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樊遲問怎樣才是仁??鬃诱f:“平常在家規(guī)規(guī)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薄叭省钡膬?nèi)涵1.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2.由此而往,對別人也懷有愛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禮”來規(guī)范一舉一動,使言行舉止符合“禮”。3.“仁”表現(xiàn)在政事活動上,則要求儀容、態(tài)度莊重、恭敬,做事認真、謹慎,對人講究信用,并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盡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所以,“仁”并不止步于道德自我完善,還要求“仁”發(fā)之于外,在社會生活中乃至政治層面上都要發(fā)揮有益的效用。

以“仁”為核心,引申出的儒家道德觀點【孝悌】【忠恕】【禮智】【勇恭】【寬信】【敏慧】如何成“仁”①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孔子說:“實行仁德,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②“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雹邸熬尤ト剩瑦汉醭擅??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独锶省罚┚与x開仁德,怎么成就名聲呢?君子連吃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這樣,顛沛流離坎坷落魄的時候也要這樣。

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缎l(wèi)靈公》)“有志之士和仁義的人,不會茍且偷生損害仁德,寧愿犧牲自己來保全仁德?!蓖耆Q于自己具有剛健勇毅的精神品質(zhì),自覺堅守“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①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秾W而》)孔子說:“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就應(yīng)當嚴肅認真、恭恭敬敬的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講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節(jié)省開支,不奢侈浪費;正確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應(yīng)該在農(nóng)閑時間?!?/p>

②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稙檎罚┛鬃诱f: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會因求免于刑罰而服從,但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會知道羞恥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③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罢撸?。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季康子問孔子怎樣為政,孔子說:“為政,就是要正(含有為人要正),你自己先正直為人,誰還敢不(正)聽從政令?”

“仁”用于治國——愛人(2)“禮”:與“仁”偏重于內(nèi)心自覺追求不同,“禮”是外在的帶有一定強制性的社會規(guī)范。①“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顏淵》)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言行……②“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孔子說:“(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雹邸安粚W禮,無以立”(《季氏》)“不學禮,不能做好人?!薄叭省迸c“禮”的關(guān)系:“仁”是“禮”的心理基礎(chǔ),否則,“禮”就是虛假的文飾?!叭硕蝗剩缍Y何?”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君子”

①“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秾W而》)

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會失去威嚴,如果努力向?qū)W則不會固執(zhí)蔽陋,行事以忠信為主,假若發(fā)現(xiàn)朋友的某些修為超過自己時,應(yīng)要加倍努力迎頭趕上,以達無友不如己者之境界;萬一真有過錯的話,則不能怕改正,應(yīng)有勇氣來改過。②“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dí)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君子對于社會人事,既不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得特別傾向,也不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得特別冷漠、疏遠,只以恰當?shù)脑瓌t與方式來對待一切人事?!?/p>

③“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独锶省罚┚訛榱肆x而勤苦,小人為了利而勞苦。一切行事以“義”為準則④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鬃诱f:“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彼抉R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贰罚┛鬃诱f:“君子講究協(xié)調(diào)而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小人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而不講究協(xié)調(diào)?!雹蕖熬訍u其言而過其行?!保ā稇梿枴罚┚右运f的超過他所做的為可恥。⑦“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wèi)靈公》)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p>

君子坦蕩蕩思想獨立、態(tài)度平和言行一致以“義”為準則,以“禮”為標準⑧“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保ā缎l(wèi)靈公》)“君子擔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雹帷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保ā缎l(wèi)靈公》)“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p>

⑩“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保ā缎l(wèi)靈公》)

“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營私。”

⑾“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強調(diào)修身強調(diào)內(nèi)省以求學問道為上,過程中安于貧窮探究1、聯(lián)系實際談?wù)勅寮业摹叭省迸c“以德治國”的關(guān)系;2、“仁”與“禮”、“和”與“禮”的關(guān)系;3、如何看待孔子的“君子觀”名校名題【師大附中等六校聯(lián)考】19.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問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薄咀⑨尅?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鬃拥摹岸Y”,既指“周禮”,禮節(jié)、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2)和:調(diào)和、和諧、協(xié)調(diào)。(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1)有子認為“和“與“禮”之間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分析。(4分)(2)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談?wù)勎覀內(nèi)绾慰创寮宜鲝埖摹昂汀芭c“禮”之間的關(guān)系。(5分)【譯文】有子說:“禮的應(yīng)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眳⒖即鸢福海?)答:禮的推行和應(yīng)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xiàn)不和。(2)答:孔子既強調(diào)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jié)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diào)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孟子(1)性善論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自暴自棄)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傷害君王)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發(fā)揚光大)之矣。若火之始然(就會蔓延),泉之始達(流到遠處)。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孔子“仁”

孟子“仁義禮智”(2)施仁政、行王道①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矣。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⑤“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雹蕖叭缬胁皇葰⑷苏?,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平治天下之所在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戰(zhàn)勝之道社會關(guān)系的基礎(chǔ)、社會秩序的保證人民期盼仁政⑦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雹嗬衔崂希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对姟吩疲骸靶逃诠哑?,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行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chǔ)上實行仁政的方式——推己及人行仁政的思想基礎(chǔ)——民本思想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3)孟子的義利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从腥识z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的思想可用“義”概括記憶【正義】【道義】【仁義】【骨氣】【尊嚴】

探究1、如何看待孟子的“性善論”和環(huán)境的影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2、行仁政與法治的關(guān)系;3、孟子“義利觀”的現(xiàn)實意義練一練1、閱讀下面的文化經(jīng)典選段,回答問題。(6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裰^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xiāng)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①,戰(zhàn)必克?!裰^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xiāng)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zhàn),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咀ⅰ竣倥c國:盟國。(1)當時的“良臣”常以具備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

、

、

(各寫二字)三方面的才能自詡。(3分)(2)選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⑴軍事、外交、財政(財經(jīng)、經(jīng)濟)(3分)⑵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孟子認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為追求,臣子只一心幫助君王搜刮民脂、開疆辟土,這無異于殘害百姓。這樣的君臣,即使把天下都給他們也是坐不長的。(3分)參考譯文孟子說:“如今服事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開拓土地,充實府庫?!缃袼f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卻去想法讓他富有,這等于是去讓夏桀富有。又說:‘我能夠替國君邀約盟國,每戰(zhàn)一定勝利?!缃袼f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卻去想法讓他武力強大,這等于是去幫助夏桀。按如今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不改變?nèi)缃竦娘L俗習氣,即便把整個天下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wěn)的?!?、閱讀下面的《論語》《孟子》選段?;卮饐栴}。(6分)(1)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②。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孟子·憲問篇》)注:①安人:使上層人物安樂。②安百姓:使老百姓安樂。(2)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①者,有答問者,有私淑②艾③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注:①財:通“材”。②淑:通“叔”,拾取。③艾:同“刈”,取。(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儒家認為君子應(yīng)該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從而立身處世和管理政事,治國平天下。B、君子只有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才能使上層社會和人民群眾得到安樂;只有日積月累,才能臻于圣賢的境界。C、君子啟示我們,對于資賦優(yōu)異、認真學習的學生,老師的教導就像適時的雨水滋潤化育草木,只要稍加指點,就能深刻領(lǐng)會。D、孟子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包括了德育、智育等方面內(nèi)容,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據(jù)學生們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而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2)結(jié)合上面選段,談?wù)勀銓Α靶藜阂园舶傩铡边@句話的看法。(3分)

參考譯文:(1)子路問什么叫君子??鬃诱f:“修養(yǎng)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弊勇氛f:“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上層人物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于做到呢?”(2)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yǎng)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范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眳⒖即鸢福海?)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的理解和認識。B項,“只有日積月累,才能臻于圣賢的境界”無中生有,因而錯誤。(2)“修已”是一種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與提升,“安百姓”才是君子的最高道德境界,他們所為惠及社會上每一個人。儒家以天下為已任,將天下人的安樂、幸福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標,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一。(意思對即可)老子——道1、構(gòu)成世界的本體。2、創(chuàng)造宇宙的原動力。3、促使萬物運轉(zhuǎn)的規(guī)律。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1、自然之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huán)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巳》ǖ?,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nèi)巫匀弧?、政治之道——無為而治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jīng)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yīng)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②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③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我無為,民心自然歸化。我好靜,民心自然匡正。我無事,我民自然富有。我無欲,我民自然純樸。

反對戰(zhàn)爭夫兵者,不祥之器?!瓪⑷酥?,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瓚?zhàn)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zhàn)死的人。反對提倡仁義、禮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后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chǎn)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3、處世之道——自然無爭(柔弱、謙下、自足、不爭)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②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因此,有道的圣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③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只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jié)繩記事的自然狀態(tài)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④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自然的規(guī)律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語而善于應(yīng)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安排籌劃。⑤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且不帶著貪念,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因為不帶著貪念去生活,所以沒有多余的憂慮。老子——樸素的辯證思想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所以有和無互相轉(zhuǎn)化,難和易互相成就,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依靠,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

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③曲則全,枉則直④物壯則老莊子——道天道、圣道、帝道、臣道1、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滯積不通),故萬物成。

夫至樂者先應(yīng)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2、圣道: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所謂“真人”、“圣人”、“至人”、“神人”乃至“天人”等,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實際都指持圣道而服海內(nèi)之人,而圣道之根本又在合于天道。3、帝道: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4、臣道:即人道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莊子——得道后的表現(xiàn)1、逍遙游:“無待”,絕對的精神自由“無己”“無功”“無名”2、齊物論:齊物——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jié)底卻又是齊一的。齊論——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jié)底也應(yīng)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3、超脫論: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儒道互補政治層面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強調(diào)君子“無為”,甚至取消君主的存在,否定“仁”“禮”立身處世上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道家——蔑視、逃避入仕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個人修養(yǎng)上儒家——孔子講“仁”,孟子講“仁義禮智”道家——“仁義”是通向“大道”境界的障礙,所以,應(yīng)該徹底忘掉“仁義”練一練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9分)儒家宣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道家主張“圣人處無為之事”(《老子·第二章》),兩章存在明顯差異。但這種差異并非截然對立,只是它們關(guān)注的問題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同而已。這種差異的存在也使得它們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長、融會貫通。事實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本身亦即為“儒道互補”的明證?!叭宓?/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