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 優(yōu)質課獎_第1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 優(yōu)質課獎_第2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 優(yōu)質課獎_第3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 優(yōu)質課獎_第4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 優(yōu)質課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8:地球的結構【學習目標】1.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jù)。2.掌握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3.明確軟流層的位置和巖石圈的范圍。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層即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净顒舆^程】活動一:閱讀課本25頁“閱讀”部分,了解地震波的相關知識。資料地震是地下巖層受應力作用錯動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動,這種巨大的振動是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fā)生地震約550萬次。1.完成表格。地震波分類不同點共同點可通過介質傳播速度縱波傳播介質改變,傳播速度也會發(fā)生改變橫波2.當?shù)卣饋砼R時,站在陸地上的人的感覺如何?坐在輪船上的人呢?活動二:通過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并結合下圖,推斷地球內部的結構。資料科學家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地下17千米和2900千米處,地震波波速發(fā)生明顯改變。1.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幾層。其分界面是什么?2.地震波穿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時,速度有何變化,完成表格。不連續(xù)面地下深度波速變化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活動三: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和特點。閱讀課本26—27頁第一段,結合“地殼結構示意圖”和“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征。1.完成表格。內部圈層物質組成分層狀態(tài)地理意義地殼地幔地核2.地殼中的化學元素主要有哪些?在地殼中的分布有何特點?3.總結地殼的特征(從厚度和結構上分析)。4.巖石圈的范圍包括哪些?理清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圈三者關系。5.在地核中,橫波可以傳播嗎?其原因是什么?活動四:閱讀課本27頁內容,結合“地球外部結構示意圖”,了解地球的外部結構。1.地球上大氣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條件之一,大氣的厚度是多少?2.水圈由哪些水體組成?可按哪些方式進行分類?3.什么是生物圈?其范圍包括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課堂反饋】一、單項選擇題1.地殼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B.平原C.海洋D.大陸斷層2.巖石圈的平均厚度約()A.約為100~110千米B.約為8~9千米C.約為60千米D.約35~453.有關地殼和巖石圈的說法,正確的是()A.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B.地殼的厚度比巖石圈大C.地殼就是巖石圈D.巖石圈就是地殼4.關于地殼結構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地殼分上、中、下三個層次B.組成地殼的物質成分和密度都相同C.地殼的厚度相同D.地殼厚度不均且硅鋁層呈不連續(xù)分布狀態(tài)5.地震發(fā)生時,在水中潛泳的人會感到()A.左右搖晃B.先搖晃后顛簸C.先顛簸后搖晃D.上下顛簸6.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jù)是()A.地震波速度的變化B.溫度的垂直變化C.內部壓力的變化D.物質密度的變化二、判斷題7.巖石圈由地殼和地幔的大部分組成,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8.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共同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9.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三、綜合分析題10.讀“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回答下列各題。(1)指出圖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A,B。(2)A和B兩種地震波大約在地下千米處,速度明顯加快,從而發(fā)現(xiàn)了C不連續(xù)面。(3)在2900千米深處,A波和B波發(fā)生了什么變化?A,B。從而發(fā)現(xiàn)了D不連續(xù)面。(4)C面以上為,C面和D面之間為,D面以下為。(5)說出E和F的主要不同點?!眷柟烫岣摺恳?、單項選擇題1.關于地殼結構特點的正確敘述是()①大陸地殼較薄,大洋地殼較厚②上層含鎂鐵成分較多,下層含硅鋁成分較多③硅鎂層厚薄不均,且連續(xù)分布④硅鋁層厚薄不均,且不連續(xù)分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關于地震波的正確敘述是()A.S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B.P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且速度較慢C.在莫霍界面,P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D.在古登堡界面S波完全消失3.在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界面B.上、下地幔之間C.古登堡界面D.物質接近液體的外核4.組成地殼的化學元素中,含量較多依次排列的是()A.鋁、硅、氧B.硅、鋁、氧C.硅、鐵、鈉D.氧、鈣、鐵讀地球四個圈層構成示意圖3,回答5-6題5.圖中所示的圈層A、B、C分別為()A.水圈、生物圈、巖石圈B.生物圈、巖石圈、水圈C.巖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巖石圈6.生物圈的范圍包括()A.全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B.大氣圈底部、水圈全部、巖石圈上部C.大氣圈下部、水圈全部D.整個大氣圈二、判斷題7.地球大氣密度近地面高,高空低()8.地球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沒有關系()9.地球內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是地幔()三、綜合分析題10.讀“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GB2⑴橫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2\*GB2⑵圖中數(shù)碼和字母代表的圈層名稱是:=1\*GB3①+=2\*GB3②是;=4\*GB3④是;=1\*GB3①+=2\*GB3②+=3\*GB3③是;C是;D是。=3\*GB2⑶C層的主要物質成分是?!緟⒖即鸢浮空n題8:地球的結構活動一1.地震波分類不同點共同點可通過介質傳播速度縱波固、液、氣快傳播介質改變,傳播速度也會發(fā)生改變橫波固慢2.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只有左右搖晃活動二1.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為古登堡界面。2.不連續(xù)面地下深度波速變化莫霍界面17千米縱波和橫波波速均加快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橫波消失,縱波減慢活動三1.內部圈層組成分層狀態(tài)地理意義地殼巖石硅鋁層固態(tài)硅鎂層地幔富含鐵鎂的硅酸鹽類上地幔固態(tài)巖漿和地震下地幔地核鐵鎳等重金屬元素外核液態(tài)磁場內核固態(tài)2.組成地殼的元素有氧、硅、鋁、鐵、鈣、納、鉀、鎂等90多種元素。其中前8種元素的質量總數(shù)占地殼總質量的98.04%,其中氧幾乎占1/2,硅占1/4強,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元素在地殼中分布不均衡。地殼上層硅和鋁的比重較大些,密度相對較小些,被稱為硅鋁層;其下地殼中鋁的成分減少,鎂和鐵的比重相對增加,密度也較硅鋁層增大,被稱為硅鎂層。3.①硅鋁層的不連續(xù)分布。②地殼厚度不均4.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5.外核不可以傳遞橫波,因為組成外核的物質是極高溫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活動四1.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間,平均只有1個氣體分子,與星際空間的情況很接近,一般把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即大氣的厚度約為2000~3000千米。2.①按形態(tài)可分為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三類;②按空間分布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又可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質可分為咸水和淡水。3.①生物圈不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還包括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②生物圈的界線不像大氣圈、水圈、地殼那么分明,它同大氣圈、水圈、地殼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絕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區(qū)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當于木本喬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當于陽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為這一部分能獲得充足的太陽光能,具備最適宜生物生命活動的溫度、水、氧、二氧化碳及營養(yǎng)條件??傊?,生命的產生是在地球漫長演化過程中產生的,然而,它的出現(xiàn)卻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菊n堂反饋】一、單項選擇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