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范式的類型、特點及其轉換_第1頁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范式的類型、特點及其轉換_第2頁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范式的類型、特點及其轉換_第3頁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范式的類型、特點及其轉換_第4頁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范式的類型、特點及其轉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人類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何星亮第二講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范式一、范式的概念與特征二、人類學研究范式的類型三、范式的轉換自人類學形成以來,西方學術界創(chuàng)立過眾多的研究范式,但我國學術界對有關研究范式沒有作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使許多研究者不了解西方各種不同的研究范式。了解和熟悉西方人類學研究范式的特征、類型和轉換,有利于我國人類學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胺妒健钡挠⑽臑椤癙aradigm”,源自希臘詞“Paradeigma”,意指“模范”或“模型”,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Kuhn)于1962年在其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1962)一書中提出。庫恩對科學發(fā)展持“歷史階段論”,認為每一個科學發(fā)展階段都有特殊的內在結構,而體現(xiàn)這種結構的模型即范式。一、范式的概念與特征

(一)范式的概念。什么是范式?范式一般是指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研究傳統(tǒng)”、“理論框架”、“理論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學研究的“模型”和具體運用的范例。范式概念是庫恩范式理論的核心。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認為:“范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

我選擇這個術語,意欲提示出某些科學實際實踐的公認范例——它們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在一起——為特定的連貫的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提供模型。”

在庫恩看來,范式是指常規(guī)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guī)范,是本學科學者們認可的一組理論、假說、原則和研究方法的總和?!犊茖W革命的結構》一書出版后,研究該書的學者不計其數(shù),關于范式的概念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庫恩1990年在哈佛大學的一次研討會上說,“我自己的看法卻成了許多種看法中的一種”。所以,關于范式的概念、特征,學術界也沒有達成共識。綜合庫恩及其他研究者的觀點,范式的概念應該界定為:包括理論體系(或假說體系)和方法體系的研究模型。它是研究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使用的一套相對穩(wěn)定的分析框架或模式。庫恩認為,“科學革命”的本質就是“范式轉換”,是部分專家學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范式的理論和方法無法解釋某些特殊的現(xiàn)象或新出現(xiàn)的問題,試圖采用新的假說、理論和方法替代原有的范式,新的范式經過不斷的實踐、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研究范式,并為許多人的采用,從而形成與原有的范式不同的新的研究范式。范式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而且是學科成熟的標志:只有當一門學科的研究者(至少是一部分研究者)形成了共同的范式,該學科才能從前科學時期進入科學時期。(二)范式的特征范式有哪些特征?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并沒有明確說明,學術界也沒有共同的看法。筆者歸納科恩的有關論述及學術界的有關研究,結合自己的研究體會,認為范式主要如下幾個特征:1、整體性。所謂整體性,即某種學術研究形成一套獨特的研究體系,有與前人不同的理論、概念和方法,有一套收集資料的方式,有一套完整的研究模式或框架,有共同的認識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的認識論。例如,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的人類學功能主義學派,以功能作為自己的研究視角,圍繞文化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以共時性研究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民族志田野調查作為收集資料的主要方法,與進化學派和傳播學派的理論和方法完全不同。因此,人類學界把功能學派形成之后的人類學稱為“現(xiàn)代人類學”,而把之前的人類學稱為“古典人類學”。2、公認性。所謂公認性,即該研究范式獲得本學科或相關學科的一定數(shù)量學者的認同和支持,在一定時間內具有一定程度的公認性。如果沒有得到一定數(shù)量的學者的認同和支持,則不成為范式,而僅僅是個人的研究模式。例如,以泰勒和摩爾根為代表的進化論的基本理論主要有四條:一是人類“心理一致說”。無論是什么種族,也無論是哪一個民族,人類本質是一致的,心理活動是一致的,人類思維中最基本的東西,全人類者是相同的。二是“獨立發(fā)明說”,認為各民族、各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現(xiàn)象不是傳播的結果,而是“獨立發(fā)明”的,因為人類的心理一致,物質環(huán)境也大同小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由簡而繁、獨自發(fā)展而來的。三是“一線發(fā)展說”。各民族的文化均沿著一條完全相同或相似的路線自動演進。其路線是分階段的,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民族甚至每一種制度,都是依次經過一定的一系列階段。四是“逐步進化說”,認為各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雖然沿著一條路線進化,但有些民族發(fā)展較快,有些民族發(fā)展較慢。歐洲民族發(fā)展較快,處于人類文化進化的最高階段,而其他民族則分別處于中、低級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上。自19世紀中葉起,以泰勒和摩爾根為代表的進化論研究范式受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類學家的認同,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大多數(shù)人類學家均采用該范式,并影響其他學科。

3、可模仿性。所謂模仿性,即某一種范式不僅創(chuàng)立者能夠運用,而且能被其他研究者模仿和采用,運用到不同的研究對象中。如果某種研究模型其他研究者無法模仿和借用,也就不能成為范式。例如,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范式創(chuàng)立之后,不僅人類學界有許多學者模仿和采用,而且社會學、哲學、文學等學科也有許多學者模仿和采用,哲學中的結構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J·德里達(JacquesDerrida)和G·德勒茲(GillesDeleuze),文化和思想史研究中的結構主義代表人物是M·福柯(M.Foucault),精神分析學中的結構主義代表人物為J·拉康(JacquesLacan),文學理論和美學中的結構主義是羅蘭·巴爾特(R.Barthes)、T·托朵羅夫(T.Todorov),發(fā)生學中的結構主義代表人物是J·皮亞杰(JeanPiaget),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有L·阿爾杜塞(LouisAlthusser)和M·哥德尼埃(MauriceGodelier)。至上世紀70-80年代,形成結構主義熱潮。它不僅轟動了整個歐洲,而且迅速地傳播到世界各國。

2023/2/494、群體性。所謂群體性,是指一種研究范式成為科學研究可模仿的模式,為不少研究者(至少是一部分研究者)采用并成為自己的研究模式。也就是說,范式不是某個人的研究模式,而是一個群體的研究模式。例如,人類學各學派一般大致相似的研究模式,某一群體之所以成為一個學派,最主要的是他們都采用相似的理論和方法。例如,人類學進化理論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H.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和德國的A.巴斯蒂安(AdolfBastian)外,還有英國的A.弗格森(AdamFerguson,1723—1816)、J.麥克倫南(JohnFergusonMclennan,1827—1881)、J.盧伯克(SirJohnLubbock)、H.梅因(SirHenrySumnerMaine,又譯“梅恩”)、E.B.泰勒(EdwardBurnettTylor)、J.G.弗雷澤(JamesGeorgeFrazer)、R.R.馬雷特(RobertRanulphMarett)、A.哈登(AlfredHaddon)、E.A.韋斯特馬克(EdwardAlexanderWestermarck)等,瑞士的J.J.巴霍芬(JohannJakobBachofen,1815—1887),美國的路易斯·摩爾根等。

不過,研究范式與某一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不能完全等同。同一學派也可分二個以上的研究范式。例如,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英國功能學派,雖然都從功能角度研究文化和社會,但研究范式卻不相同,可分為2個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功能主義研究范式,由馬林諾夫斯基構建的。他的理論是從“需求”的角度研究功能,以解釋各種制度和文化現(xiàn)象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和派生需求所具有的功能意義。其方法是“功能分析法”,對各種文化現(xiàn)象作具體而細微的調查與研究,并分析它如何滿足人們的需求。二是結構-功能主義研究范式,由拉德克利夫-布朗創(chuàng)建。他的理論是從“結構”的角度研究功能,認為功能就是構成社會結構的各種要素相互調和相互作用,各種社會制度是社會的各種器官,在維護社會整體持續(xù)、穩(wěn)定、正常運轉過程中發(fā)揮著自己的功能。其方法是“社會結構分析法”,關注社會整體如何運行,注重分析各種社會制度和文化習俗在維護社會整體均衡運行中的作用。

二、人類學研究范式的類型范式的類型可以從不同角度劃分。庫恩雖然是《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列舉了21種不同含義的范式,但沒有介紹人類學的研究范式。筆者認為,人類學的研究范式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從時間的角來看,人類學各學派的研究范式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歷時性研究范式,二是共時性研究范式,三是互動性研究范式。英國人類學家阿蘭·巴納德認為:“廣義地說,人類學歷史一直與從歷時觀點到共時觀點的轉變,以及從共時觀點到互動觀點的轉變密切相關?!?/p>

從科學的與人文的角度來分類,可以分為科學研究范式和人文學研究范式兩類。每一類研究范式下面又可分為若干種研究范式,如歷時性研究范式可分為進化學派、傳播學派、歷史學派和歷史人類學等研究范式,每一種研究范式又可分若干較小的研究范式。如進化論研究范式可分為古典(單線)進化論、普遍進化論和多線進化論研究范式等。共時性研究范式也一樣,可分為功能學派、結構學派、象征學派等研究范式。(一)歷時性研究范式·共時性研究范式·互動性研究范式。歷時性研究范式主要是從時間的角度研究文化和社會變遷的范式,屬于動態(tài)的歷時性的研究。屬于這一研究范式的主要是產生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20年代的進化學派、傳播學派和歷史學派等。這些學派主要的研究內容是構建、復原全人類或某一族群的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如進化學派從進化的角度研究文化起源、發(fā)展和變遷的歷史;德、奧傳播學派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研究文化變遷的歷史;美國歷史學派主要研究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民族的文化變遷的歷史。共時性研究范式主要是從空間的角度研究文化的功能、結構、象征和人格等,屬于靜態(tài)的、共時性的研究,它所強調的是對某一時期的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屬于這一研究范式的主要是功能學派、文化與人格學派、結構主義學派和象征學派等。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人類學開始淡化歷史的研究,如功能學派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的研究方法與進化學派、傳播學派和歷史學派不同,不是從歷史的觀點研究人類文化,而是從文化的功能關系探求人類社會和文化的運行規(guī)則,分析各族群的風俗習慣和制度的功能,反對在沒有可靠歷史資料的情況下重建人類文化發(fā)展史。文化與人格學派主要研究文化與個人的關系,解釋各民族的性格為什么存在明顯的差異,解釋男女兩性為什么在氣質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別等。結構主義學派把文化看作是一種結構關系,如同語言中的語法一樣,文化人類學主要研究隱藏在社會文化現(xiàn)象或關系背后的“深層結構”或“無意識模式”。象征學派認為文化是象征和意義的體系,主張把象征及其意義作為文化的核心進行研究,解釋各種文化現(xiàn)象和行為所表達的信息或意義,尋求象征符號的多義性和多層次的理解。

互動性研究范式即關于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和不同文化之間之間互動的研究范式。阿蘭·巴納德認為,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結構-功能主義是以“社會為中心的研究范式”,而互動性研究是以“個體和行動為中心的研究范式”。互動性研究范式可分為三種類型。其一,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行為互動的研究范式。如法國著名人類學家的莫斯1923年出版的《饋贈論》一書中提出的互惠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兩“當兩個或更多的人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而且其中一人的行為被看作是對其他人的行為的反應時,就存在了社會?!?/p>

社會學交換理論的代表人物喬治·霍曼斯(GeorgeGasparHomans)稱莫斯是第一個提出互動交換理論的人。莫斯認為,早期的交換不是在個體之間,而是在群體之間,它主要采取“饋贈”的方式。在社會交換中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即施(togive)、受(toreceive)與報(torepay),這樣偈形成“饋贈—接受—回報”模式。各群體之間的交換對象既有物質的交換,也有精神的交換,如節(jié)日、儀式、舞蹈、音樂、神話等的交換。這種交換的重大意義在于維系群體與群體之間和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減少各群體之間的封閉性和排他性。近幾十年來,有不少學者發(fā)展了莫斯的互惠理論。2023/2/415其二,文化涵化的研究范式。涵化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觸、影響而發(fā)生的文化變遷過程。其結果是一種接受其他文化元素,并對另一種文化的適應,從而不同文化的相同性日益增強。吳澤霖總纂《人類學辭典》把“涵化”定義為“通過直接與不同文化的群體不斷進行交往傳播文化的過程,其中一種文化常常更為發(fā)達,這個過程可能是單方面的,也可能是雙方面的?!?/p>

其三,族群互動研究范式,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國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巴特,他“重視通過互惠關系和決策過程對社會行動、認同協(xié)商和社會價值的生產的研究。”

他1966年出版的《社會組織模式》和他主編的1969年出版的《族群和邊界》闡述了他的互動論觀點。其四,社會人類學中的“符號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或譯“象征互動論”或“形象互動論”)研究范式。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歐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1922-1982)。他從個人、心理的角度研究社會,以人際互動為主要研究領域。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反應并不是直接根據他人的行為做出的,而是根據這個人附加在他人行為的意義而做出的。因此,人際關系不是直接進行的,而是有一個運用、解釋符號的中介過程。這樣,互動論就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增加了一個“符號互動過程”。他與其他研究社會互動的學者不同,不注重從互動中總結出一些類型及性質等,而是注重互動時的狀態(tài),即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互動、互動時的角色表演、互動中隱含的意義等。2023/2/416(二)科學研究范式·人文學研究范式科學范式即探索人類自身及其社會發(fā)展變遷的規(guī)律、原理或法則的范式。自18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獲得巨大的成功,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和知識觀,學術界因而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實證主義的方法——當作唯一正確的研究方法,因而,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都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探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普遍法則。在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人類學界大多數(shù)學者都借鑒自然科學的范式和方法進行研究,把牛頓和達爾文的范式作為自己的范式,追求科學規(guī)律,探討普遍法則,使人文社會科學成為“實證—實驗”的科學研究。例如,進化學派、傳播學派、結構-功能學派、結構主義學派等學派研究范式均屬于科學研究的范式。2023/2/417人文學范式即理解、解釋的研究范式,它不是探討規(guī)律、法則的范式,而是探索意義、象征的范式。人文學范式的研究者以笛卡兒的二元論為基礎,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是二元對立的關系,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人文學與自然科學也存在根本的差異,自然科學研究的是物理世界,分析的自然物是無意識的;而人文學研究是有意識的人類社會和精神世界,它研究的人及其社會和文化。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規(guī)律性;人文學研究的是有意識的人及其行為和事物,而各民族、各地區(qū)的人的意識和行為是各不相同的,人文學的研究結果不具有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所以,人文學不能完全照搬和套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自然科學研究者與被研究的對象的是人與物的關系,無法溝通,只能解釋或說明;而人文學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的關系是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的關系,相互之間可以通過互動和溝通獲得理解和認識。因此,“理解”便成了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的主要區(qū)別。狄爾泰曾說:“我們用自然科學解釋自然,用精神科學理解心靈生活?!?/p>

他的這一主張得到不少學者的贊同和支持,因而一般把“理解”作為人文科學方法論的基礎。許多人文學者不僅把“理解”當作方法論和思維方式,而且把它提升為人文科學的本體論,主張“理解”不只是對人及其文化的理解,而且對解釋人類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在二元論的基礎上,他們把自然科學研究與人文科學研究對立起來,強調人文科學的人文性和特殊性,主張只有用解釋學的理解方法,才是研究人文的主要方法。至20世紀中葉,以“理解”為主要目的解釋學形成,它以“理解”作為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哲學基礎。這一學科形成之后,逐漸為不少學者認同,并成為一門影響較大的學科。解釋學代表人物認為,說明(Erkaren)是自然科學的認知方法,理解(Verstehen)是人文科學的認知方法。自然科學以“說明”的方法分析事物形成和變化的原因,人文科學以“理解”的方法揭示人類行為和文化的象征意義。作為人文學的“理解”的研究范式反對實證主義的原子論,反對把人類社會和文化分割成若干孤立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考察,主張以“整體觀”和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進行考察和探討。人文學研究范式認為人的行為都具有各種不同的意義,研究人及其活動主要目的不是探討行為發(fā)生規(guī)律:刺激—反應關系,而是揭示行為背后的意義,因此,只看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不可能達到“理解”的目的。在認識論上,作為“理解”的研究范式認為主客體的關系是一個互為主體、相互滲透的過程,反對研究主體與客體分離開來,主體通過與客體的互動,從而認識客體和理解客體,并對客體的進行解讀和建構。因而它特別強調人文科學研究者到實地作深入的考察和了解,與被研究者溝通并體驗他們生活,通過體驗和理解認識他們的心理和文化及其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被研究者的意義和解釋系統(tǒng)。三、范式的轉換范式的轉換是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新基礎上實現(xiàn)的。在庫恩看來,“科學革命”的實質,就是“范式轉換”。范式轉換的原因,是原有的理論和方法不能解釋或不能很好的解釋某些例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或不能解釋新出現(xiàn)的問題,便構建新的理論和方法進行解釋。新的研究范式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的構建、實踐和不斷修正和完善,并且需要贏得本學科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認同和支持。庫恩認為,“例外(Abnormally)”是科學革命的導火索,因為有“例外”才引起研究者對原有模式的不滿并刺激新的理論的產生。1873年出版的《牛津英語詞典》“例外”條引用達爾文的話解釋:“在自然界里,沒有比一個不能飛的鳥為更大的例外?!币虼?,一般情況下,現(xiàn)有的研究范式和解釋框架往往無法解釋例外的事實或現(xiàn)象。2023/2/420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說:“發(fā)現(xiàn)源于對例外的意識,就是說,源于對那些多少違反常態(tài)科學統(tǒng)攝下先導預期的性質的認識。”

科學發(fā)現(xiàn)推動研究范式的轉換,在舊研究范式中是“例外”,但在新的研究范式中就不再是“例外”。在庫恩看來,“常態(tài)科學”是科學家群體成員中共同使用的一系列模式或假設,一般都是在嚴謹?shù)倪壿嬁蚣芟率褂煤瓦\作,倘若沒有大無畏的打破常規(guī)的探索精神是不可能這些模型或框架的。庫恩認為,研究范式的轉換是由那些具有極高洞察力的學者推動的,并不是研究成果連續(xù)積累的結果。創(chuàng)新性或革命性的研究范式常常是從智慧超常的少數(shù)人探索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茖W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雖然“科學革命”或“范式轉換”并不是經常發(fā)生,但它是具有歷史意義革命。從人類學的歷史來看,學派此起彼伏,范式也不斷地轉換。各學科的范式轉換是普遍現(xiàn)象,范式轉換的時間各個學科不同,長的幾十年,短的幾年。當代人類學研究范式的區(qū)別主要不在時間上,而是在空間地域上。例如,美國和歐洲各國人類學研究的著重點不同,研究范式也不同。例如,歷時性研究范式向共時性研究范式的轉換是由英國學者馬林諾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完成的。進化學派、傳播學派和歷史學派三派的共同點是從歷時性的觀點研究人類文化的歷史。進化學派主要是從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習俗探求社會文化發(fā)展、進化的一般規(guī)律;傳播學派主要是從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傳播的路線探求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美國歷史學派主要探討特定民族的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這三個學派都有共同的缺陷,即在缺少可靠歷史文獻資料的前提下,試圖構擬以往的歷史。

20世紀20年代,英國著名人類學界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通過理論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成功地轉換研究范式,把以往歷時性的研究范式轉換為共時性的研究范式。他們都反對進化學派和傳播學派虛構歷史的作法,認為重構沒有歷史資料的過去是不可靠的,難以得出符合事實的結論。同時也反對這些學派的研究者把文化分割成一些文化要素,并把這些要素隔離開來進行研究。批評進化學派和傳播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根據傳教士、探險家、商人和殖民地官員的記述進行研究的方法,認為他們的觀察是不全面、不充分、不科學的。他們的研究方法與進化學派、傳播學派和歷史學派不同,不是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人類文化,而是從文化功能的視角探求人類文化的基本原理。他們把文化或社會視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探討各個構成要素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相互關系及在整體中功能。不過,兩位學者雖然從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化和社會,但理論和研究范式卻有所不同。馬林諾斯基從“需求”的角度分析各種文化要素的功能,認為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每一種文化要素都在文化整體中起著一定作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派生需要。而拉德克利夫是從“結構”的角度分析功能,認為社會的各個部分是社會有機體的各個器官,各有其功能,并在機體中發(fā)揮作用,維護社會結構的存在和延續(xù)。因此,他的理論又被稱為“功能-結構理論”。人類學界科學的研究范式向人文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人類學的研究重心從社會—文化的功能與結構轉移到文化的象征及其意義,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大轉折。象征人類學的形成,給人類學帶來一種觀念的更新,使人類學的研究取向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以科學取向為主的研究方式轉向以人文取向為主的方式。即人類學不再追求建立一種“關于社會或文化的自然科學”這一目標,而注重研究各類社會現(xiàn)象和行動所隱含的文化意義。象征學派代表人物把文化看成是意義和象征的體系,或把文化視為一個有系統(tǒng)的意義網絡,認為人類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研究規(guī)律,而主要是研究文化的意義。這一學派的多數(shù)學者認為,人的行為之所以是象征性的,是因為人的本質是象征性的動物,是使用象征性符號累積生存經驗、代代相傳、進行溝通的。人的行為負載著意義,好比人的行動會說話。每個行動都在互動過程中建構出意義,意義的傳遞與交換是公開性的、社會性的,而不是存在于個人腦海中的,換句話說,意義是在同一脈絡中的行動者所共同建構出來的、共同分享的。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格爾茨在《文化解釋》一書的序言篇中批評泰勒和克拉克洪關于文化的概念和定義,同時他也批評克羅伯的文化是“超有機體”的說法,認為人類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象征的和解釋的,而作為研究文化的人類學也是解釋的。他對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一種通過符號在歷史上代代相傳的意義模式,它將傳承的觀念表現(xiàn)于象征形式之中。通過文化的符號體系,人與人得以相互溝通、綿延傳續(xù),并發(fā)展出對人生的知識及生命的態(tài)度?!彼奈幕拍钆c馬克斯·韋伯一樣,認為“人是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紡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并“把文化看作這些網”。他還認為,“雖說文化是觀念性的,但它并不是存在于人的頭腦中;雖然它是非物質性的,但也并非是超自然性的存在。”

格爾茨干脆把自己的研究說成是解釋人類學,并希望其他象征學派的研究者也加入解釋人類學學派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