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題復習:散文專題訓練湯世杰散文_第1頁
高考專題復習:散文專題訓練湯世杰散文_第2頁
高考專題復習:散文專題訓練湯世杰散文_第3頁
高考專題復習:散文專題訓練湯世杰散文_第4頁
高考專題復習:散文專題訓練湯世杰散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散文專題訓練----湯世杰散文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萬樹梅花一布衣湯世杰戊戌夏末,在滇南小城彌勒,臨時起意去拜謁孫髯翁墓時,我竟忘了那原是個喜歡梅花的主——早年,他曾自撰自刊一方小?。骸叭f樹梅花一布衣”。我去的那天,離梅花暗香浮動時日尚早,直到站在他墓前,想起這事,忽就覺得是在一個錯誤的時候,去了一個錯誤的地方。那就錯那么一次吧,心想。太過正式的拜謁,或并不為詩人喜歡。沒準兒,偶然,隨性,家常,毫無儀式感,反倒合了他的心意呢?那就去看看——我的心里,卻在為我事先的無知而痛悔。是午后。說是那墓,如今在小城靠西的咸和山半山上,離城不算遠,真走上去,我竟需幾次停下來喘氣,尋思詩人孫髯翁怎么會住得如此寥遠,如此偏僻呢?他活著的年代,這樣一處山野,離那時的小城,恐絕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到的。終于說到了。然四顧冥寂如故,未見有何建筑。友人領著,側身踅過路邊的青綠灌木,往里一探頭,方見一座青石墓塋,靜靜待在那里。如此,偶爾匆匆行過的車與人,是斷然不知孫髯翁會住在那里的。走進去,墓前,有一方不大的,用毛石鋪就的前場。再遠一點,透過一道石欄,可見彌勒城區(qū)的那個壩子,或屋宇毗連,或水波粼粼,竟甚為壯闊。轉身面對孫髯翁先生墓塋,見石料尚顯青澀,少有風痕雨跡。正中那方主碑上,刻的是“布衣聯(lián)圣孫髯翁先生之墓”,兩邊鐫刻的,正是孫髯翁先生自己撰寫的一副自挽聯(lián):這回來得忙,名心利心,畢竟胡涂到底此番去甚好,詩債酒債,何曾虧負著誰可惜,四周并無梅花,甚至梅樹。我久久地踟躕著,忽而面對先生那副自挽聯(lián),忽而轉身遙望遠處的城郭。四圍靜如洪荒。那時,我眼前,并沒有那副著名的“海內第一長聯(lián)”,所謂“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數(shù)千年往事涌上心……”,盡管我知道,那副長聯(lián)早已寫進浩茫時空。我只是和寫過那副長聯(lián),爾后長眠于此的詩人孫髯翁一起,靜靜地待了一會兒。彌勒,是個與佛同名的小城。顯見算不得什么都邑大城,先生所居,又是個如此偏僻隱秘的去處,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以那副長聯(lián)的名滿天下推論,世人多會以為,他生命的歸宿地,當是省城昆明,即便沒有華屋豪宅,哪怕就住在滇池邊,在大觀樓,住在那副長聯(lián)里,也好。一個詩人,能世世代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文字里,就已足夠,如同王勃居于《滕王閣序》那篇名序,崔顥住于《黃鶴樓》那首名詩,范仲淹宿于《岳陽樓記》那篇名記一樣。細想,又不盡一樣。王勃、崔顥、范仲淹這樣的文人,大抵都做過幾天官,行跡與文名達于天下,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那樣的魁偉建筑,充其量只是他們人生行旅中偶然的居所,甚或只是他們一詩一文的居所。他們有的是才情橫溢的詩文,堪供后人無盡地玩味。孫髯翁不同。這位布衣聯(lián)圣,寥落一生,幾乎所有的詩文都已散失,只留下一副對聯(lián)。對聯(lián)這種東西,古時文人何人不會?何處沒有?幾乎每座亭臺樓閣,大宅民院,都少不了對聯(lián),有的甚至不止一副。孫髯翁卻只剩下一副長聯(lián)。與其說是滇池邊的大觀樓,以孫髯翁這副長聯(lián)名世,不如說是孫髯翁總算找到了一處生命寄居之所。從那以后,詩人孫髯翁雖文名大盛,卻似乎從此就消失于人間了。但我依然后悔于事前,別說一枝暗香浮動的梅花,既沒帶一束鮮花,也沒備一點香燭,帶上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的那顆心。也好。那是一段只屬于孫髯翁與我共有的時光,就讓寂靜彌漫,就讓清幽舒展,就讓聆聽繼續(xù)……世界生生不息。萬物萌而詩意生。石檻外,蒲公英結著草籽,芭谷剛剛咧嘴吐穗,土豆已然渾圓,轉眼間秋色將起,俄爾,身前身后的大地,便會詩意芬芳……有人說過:時間開始了。于我而言,那一刻,倒是時間停滯了。(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用倒敘的方式,以作者拜謁孫髯翁墓生發(fā)的心情、感悟開篇,直抒胸臆,可見其對“布衣聯(lián)圣”崇敬至深。B.文章寫孫髯翁墓的偏僻隱秘,既暗示了詩人一生寥落,也與后文“布衣聯(lián)圣”世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相互映襯。C.在孫髯翁墓前,作者久久地踟躕,因為先生那副自挽聯(lián)引發(fā)了心中感慨,也是因為墓地與遠處城郭強烈的對比。D.文章結尾對孫髯翁墓周圍景物的描寫虛實相生,其中蘊含著對先生精神力量的贊賞,以及拜謁名士后內心的滿足。2.作者在拜謁孫髯翁墓時,為什么會聯(lián)想到王勃、崔顥、范仲淹這樣的文人?請談談你的看法。3.請簡要分析以“萬樹梅花一布衣”為文題的妙處。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尋聲楚吟緩緩歸湯世杰①聽見一聲“到了”,應聲望去,秭歸就到了。這句話猛然喚醒了我:那場“處心積慮”的返回,將將抵達。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歸”這個地名。“秭”,《廣韻》中稱“千億”?!皻w”,即返回,擴展為反觀、反思。所謂“秭歸”,便是萬千人生的返回,反現(xiàn)與反思。②屈原必深諳于此,他的一生是對“返回”最好的注釋,而導引這一切的就是詩。屈原本質上是個詩人,以文辭與辯才名世,“詩”與“策”,是他生命的兩翼。他曾極力以他的“策”去報效他的國,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詩”,也無視他的“策”。當“策”的翅膀被折斷,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詩人。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這些年,我在異域他鄉(xiāng)身心俱疲,每時每刻都渴望著歸去。如果“返回”“歸”是秭歸的一大屬性,漂泊與流浪,則是秭歸的又一大屬性。沒有漂泊與流浪,何來“返回”與“歸”?④多年前一個端午,我去過老秭歸。那年的端午詩會是在一個幽暗的禮堂進行。輪到我上臺時,渾身都在哆嗦?!敖l(xiāng)情更怯”。緊張,突然意識到了那個時刻的莊嚴。詩是秭歸的骨與血。只有那時,你才會真切想起你面對的,是中國最古老也最偉大的詩人屈原——一直顛沛流離于江河湖海的詩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還在迷失。漢唐以降,詩早成了仕途進階攀附的云梯,詩的價值斷崖式跌落。人淪為徒具內身的軀殼,靈魂無家可歸。比如我,多年漂泊異鄉(xiāng),以為浪跡天涯閱盡春秋有無盡豪邁,其實無非是一種極致的自我迷失,瀟灑中隱藏著的唯有孤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與屈原一樣,一直處于無盡的流放與漂泊之中……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樂平里盤山小道爬上去,來到屈原廟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樂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兩千多年時光,整整走過一部中國文明史。說屈原只知忠君報國的論者,他們忘了屈原終其一生都是個追尋真善美的詩人。在他那里,美政與美人同為一體,二者不過是“美”的不同形態(tài)。他是人類歷史上為數(shù)不的以“美”為終極目標的歌者。美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與日月同光。⑥祭奠屈子的招魂儀式即將開始。在高高的屈原廟腳下,一張普通條桌,鋪上一幅深紅色絨嶂。凝眸處,“三閭騷壇”四個稚拙可親的隸書字,讓整個樂平里頓有千鈞之重。條桌上,供著顯見是出于民間手筆的靈牌:“楚三閭大夫屈原之魂魄位”,兩邊“清烈千秋師”“忠貞萬古存”兩行小字,點點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燭燈、香爐、酒盅、點心一溜排開,輕煙繚繞,人世靜穆、紙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廟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時而低垂,時而輕飚。由一面鼓、兩面鑼、一副大鈸組成的樂隊,四個鄉(xiāng)人,把陣陣鑼鼓敲打得叫人熱血盈沸。三個吟誦招魂詩的鄉(xiāng)人開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來自大地,悲憫悠揚,深切跌宕,憂而不傷。置身在那樣的氣氛里,異樣的肅穆讓人既振奮充盈,又虛脫無力,屈原若魂魄來歸,必可聽見鄉(xiāng)黨的聲聲呼喚。⑦招魂之要義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喚、重現(xiàn)他的詩意。詩,從誕生之日起,便與“唱”緊緊相連。三閭騷壇的詩人,一代代地讀詩寫詩唱詩,那既是懷念屈原,也是他們自身生命的需要。來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塵埃滿身,沒有翅膀,無法飛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飛翔。他們的吟誦,率真的粗礪一如裸露的山野,無飾的摯拙恰似未耕的田園,有無名山花之清純,有在山之水的凜冽。⑧坐在身邊的朋友悄悄問我,能不能也朗誦一首自己的詩作。久不為詩,我只在去樂平里的路上,用手機記下一些思緒。頭天在縣城吃過的粽子狀若小喇叭,凝視良久,總以為它在吹奏什么,講訴什么。解開緊緊纏著粽子的道道繩索,一如解開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見屈原作為一個大地詩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獻他幾經(jīng)煎煮早已熱透的糍糯之心,頓時詩意洶涌,蜜汁漣漪流溢,九州為之慶幸。不如此,我們將痛失《九歌》《天問》,失去那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而樂平里的鄉(xiāng)親、農人,則在千年之后,得以繼續(xù)為大地招魂,為詩意招魂,為生命招魂。⑨朗誦間隙,我與從臺上走下來的鄉(xiāng)親悄聲聊天,問他們的寫作,他們的吟唱。剛才參與招魂吟唱的三位鄉(xiāng)人,沒有一個職業(yè)詩人。在樂平里,在秭歸,詩性的日子已成常態(tài)。詩,伴隨著他們的日常,伴隨著他們的油鹽柴米歡樂悲辛。離開秭歸的路上,我記述下這一切,一首仿楚辭的習作適時而生。三十五年輾轉,我終于在聆聽了那場楚吟后,完成了身與心的同時返回,肉與靈的共同抵達。(有刪改)4.下列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秭歸”的全部歷史,都隱藏在這一地名之中。文章開頭對“秭歸”地名含義的闡釋,既有文化意味,又為下文作鋪墊。B.第④段運用補敘,作者回憶參加端午詩會情形,說明世界至今還迷失方向,表達迷失自我的復雜心情,為下文作鋪墊。C.作者熱情地謳歌了屈原,以其獨特的視角表現(xiàn)秭歸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給人鮮明的藝術感受。D.本文記敘與抒情相結合,運用想象等手法,長短句錯雜,整散句結合,體現(xiàn)散文語言之美,體現(xiàn)作者嫻熟的寫作技巧。5.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文分析。6.文章為什么花大量的筆墨來寫祭奠屈原的儀式?請結合全文來談談你的認識。三、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走,去看看那灣長江湯世杰①清明回老家,去父母青草蔭蔭的老墳前敬杯水酒,點把香燭,插幾串清明吊。站在半山放眼一望,春日陽光下,那灣波光粼粼的江水,如一枚亮亮的眸子,驟然就叫我有些動情。心里便起一念:既已回來,怎能不專程去看看那灣長江呢?②我說的故鄉(xiāng)長江,是剛出了三峽,那灣變得有些悠緩的江流。緊鄰的上游,乃東晉袁山松《宜都記》里描述過的“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的長江,也是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三峽》中描摹過的“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奔御風,不以疾也”的三峽。一俟出了西陵峽口,過了南津關,便自改了性情——大自然極性情也極懂韻律節(jié)奏,一瀉千里后便稍稍松了一口氣,只是款款而行了。③先人當初選擇這里住下來,顯見是因長江在此留下了那片江灣。但后來又發(fā)現(xiàn),江流到了這里并沒真改了脾氣,水災是常有的。于是追究到“風水”,以為那座立于右岸金字塔形的磨基山,終究還是有些突兀了。而江流左岸作為主山的東山則低矮許多,便在江邊建了座“天然塔”,以為那樣的高度,庶幾可抵消一些“客山”的擠壓。另說,磨基山又名孤山,建塔以對,可略慰其孤寂。管不管用我說不好,但古人的思索倒?jié)M滿都是詩意:無論“主”“客”之謂,還是為山尋侶,對人與山川的那種安頓,現(xiàn)代人都未必能想得出來。④如今,站在幼時春游仿佛要走很遠才能到的寶塔河,感受到的正是視覺上的平衡:沒了天然塔,或許天便傾了地便偏了,有了,江水便再不亂闖,徑直往下游行去。于是小城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眾,南來北往的舟船,有了人生公開或隱秘的悲歡離合,進而作為一個進出巴蜀的軍家必爭之地,也就有了史稱為夷陵之戰(zhàn)的那場大戰(zhàn),有了抗戰(zhàn)時的“中國敦刻爾克大撤退”……⑤生活自然并非總那樣撼人心魄。緩緩而行的江流,也曾像母親那樣,撫慰過無數(shù)人細微卻深切的生命之痛。即便一度官場得意、卻因追隨范仲淹革新失敗而被貶為夷陵縣令的歐陽修,也曾受益。⑥景祐三年,未滿三十歲的歐陽修初到夷陵,想必也見過我正面對的江天,領略過那番情致。其時的永叔先生尚未自稱“醉翁”,初到夷陵也曾郁郁寡歡。其《望州坡》詩曾云:“聞說夷陵人為愁,共言遷客不堪游。”足見當時心情。當黑夜過去,一篇《至喜亭記》,正是他獻給世人的歡喜。如今,橫跨長江的至喜大橋,恰是據(jù)此命名的。幾年后他早已離開夷陵,所作《和對雪憶梅花》卻有句云:“昔官西陵江峽間,野花紅紫多斕斑。惟有寒梅舊所識,異鄉(xiāng)每見心依然?!币胺及邤蹋放f識,皆是與一方山水暗通款曲的知性知心,詩人始終銘記著的,正是那灣江流與小城給予他的深情撫慰。⑦詩中的“野花斕斑”一語,常讓我想起他那首《戲答元珍》中的“野芳”:“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詩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初到峽州,峽州軍事判官丁寶臣久聞歐陽修詩名,有詩相贈,歐陽修乃作詩以答。一首看似俗常的應酬詩,透露的卻是決不氣餒的追求與志向,極富哲理的人生思考:挫折雖叫他心潮難平,甚或有些許迷惘,但“野芳雖晚不須嗟”,來日仍可期待。⑧一晃,千百年如江水流去,上自屈子、昭君,下至唐宋之際白居易與元稹及其弟白行簡,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的前后“三游”,以及李白、杜甫等一應詩人大家,無論行經(jīng)一瞥,輕舟已還,還是午夜借宿,駐留為官,皆已從那個小城悄然走過,歷史的紛繁足音,悄然回蕩于一線峽江的江天之間。城雖已非當年之城,倒是詩在、情在。⑨臨江而行,從穿過三峽大壩變得清澄的江水里,我竟看見了自己。江邊,有人正以一根釣竿“甩釣”著一條大江。小小人影與一條大江相比,何足論也?而那副情景,正可吟宋人詩句:“多少侯門天樣闊,算來何似釣船寬。”長江自不會拒絕一葉蚱蜢小舟一張輕盈白帆,就連江邊的土岸,也有情有意。從生長于斯到十八九歲離家求學,與那灣江流親近畢竟短暫,當記憶的山林白云拂動時,生命已然遲暮。而此時,心中就像那天早晨我吃過的一個家鄉(xiāng)糯米油餅一樣,還是兒時味道,輕嘗一口,整個生命,剎那間就芬芳四溢了。⑩歐陽修早已走遠。心里有一條大江的人,或跟大江一樣,年年歲歲都是浩浩蕩蕩的吧。7.分析第②段引用的作用。8.第⑨段畫線句的語言很有表現(xiàn)力,請加以賞析。9.有人認為第⑦段的內容太突兀,顯得多余,說說你的看法。10.評析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的意義。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夷陵有梅湯世杰小寒節(jié)氣前一天早上,雖然氣溫只有二三度,我還是忍不住要去江邊看看那片臘梅。順著濱江步道往上游走,左邊是長江,右邊是一片梅園。時不時地,見哪株梅花開得好,就岔進去看上幾眼。梅花的好就好在這里,天氣這般凜寒,它有的也只是些細碎花朵,從不大紅大綠地惑人,有心者須走到近處,去細細地看。那些將開未開的小花苞,拳拳地咕嘟著,紫褐色苞衣尚未脫盡,瑩黃的花苞卻已咧開,露出幾絲釅紅花蕊,柔媚得盈潤欲滴,晶瑩如剔透蜜蠟,恍若雙雙眉眼,探望著這個世界,讓人不敢輕易去碰,只能看:且任你怎么挑剔,它也經(jīng)得住你遠近正反翻來覆去地看,萌萌的怎么都是個好。沿江辟出的濱江公園,滿植各式花草樹木,從春夏到秋冬,欒樹桂花紅楓銀杏輪番地開開落落,或斑斕或清雅,時時都是供奉,獻給-江流水,也溫潤一座小城。有2500年歷史的小城,稍遠的不說,僅城區(qū)就有歐陽修公園、祭祀江天水神的鎮(zhèn)江閣、三閭大夫屈原紀念銅像、抗戰(zhàn)大撒退紀念碑,還有據(jù)傳為晉代文學家郭璞始建的天然塔,三國吳蜀大戰(zhàn)留下的猇亭古戰(zhàn)場——樁樁有史可查。一座跨江大橋直通江南,兩座橋塔的人字形吊索,早曉總把影子或整整齊齊或疏疏離離地投進大江,任亙古流水將之化成波動不已的影像,讓人于回眸間,總會浮想聯(lián)翩。某天我往濱江綠地走,迎面一塊巨石,刻著碩大的“梅園”二字,讀罷石上那段銘文,方知臘梅竟是小城市花。原來,古名夷陵的宜昌一帶,土壤、氣候皆適宜臘梅生長,早被植物學界認定為世界臘梅原產地。宜昌近郊山野,就有幾處大的野生臘梅群。車溪臘梅谷甚至還有第四紀冰川時期遺留的野生臘梅群落——不選臘梅為市花,還能選誰呢?一片有闊大江天作背景的梅,是幸運的;一道有梅陪伴的流水,也同樣幸運。浩蕩江天與疏影梅園,真乃絕妙搭配。上蒼作畫盡皆天成——背景闊大,江天隱約,濃濃晨霧中,一切都成虛幻,惟一樹臘梅泠泠香。愿有一支梅,覆我額,伴我身,也將縷縷幽香彌漫天地,氬氳魂魄,如此,這殘生這世間或將多些回味……我突然想到,千年前被貶到小城夷陵做過一年多縣令的歐陽修。官場落魄的歐陽修也曾視夷陵為畏途,初到夷陵,心情郁悶:“聞說夷陵人為愁,共言遷客不堪游。”(《望州坡》)“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保ā稇虼鹪洹罚r間順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歐陽修畢竟是歐陽修。他不是飛不過滄海的蝴蝶,而是鷹,不會墜落荒島,溺于時波;他一直飛,飛在極致的孤獨與寥闊里,也飛在愛與夢的微光里?!俺俗怨诺桥R恨,暫到愁腸已九回。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殊鄉(xiāng)況復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歐陽修的這首《黃溪夜泊》,透露的已是另一番思量,還有對自己的勉勵與告誡。大自然最能療傷。我甚至相信,在夷陵,某個冬日,永叔先生定然曾獨自面對過一條大江,漫天濃霧,滿樹梅花;凝神間,也勢必想到了很多,思索至深?!叭夯ㄋ臅r媚者眾,何獨此樹令人攀?”哦,臘梅奉獻出那些細碎花朵,雖只是它生命的必需,但你去看它,倒既是對那生命的造訪,也是對自己生命的反躬自省。夷陵冬日,濃霧如縷,他會問,誰將從霧色中走出來呢?波濤隱沒,我不會嘗試成為真實的我以外的什么了。我確認,臘梅一樣的我,才是我最終的歸宿。謫居夷陵一年零六個月,歐陽修除為小城夷陵帶來革故鼎新的改變,還留下了五十多篇詩文;日后人雖遠離,仍不時提及在夷陵的日子,不時吟詠梅花。“去年殘臘,曾折梅花相對插?!焙我玻吭凇逗蛯ρ浢坊ā芬辉娎?,更大潑墨般地大寫夷陵梅花:昔官西陵江峽間,野花紅紫多斕斑。惟有寒梅舊所識,異鄉(xiāng)每見心依然。那絕不是沒有緣由的。人生逆旅,誰非過客?詩中那樣的自負與自信,正是他在孤寂與沉思中催開的臘梅一般幽香如縷的詩魂。千年過去,梅花依然。如此說來,梅花的好,不獨是姿態(tài)的萌、花色的雅、香氣的幽,更是歐陽修悟到過,我正在領略的那種好:臘梅不懼寒,暮歲才放花。流水浮幽香,一江送遠槎。江邊梅園的臘梅,還在開。“長河風色暖將動,即看柳色含春煙?!贝嗌皆偬硪环志G,流水更多一分藍,春天就撲到眼前了吧?那時或可說,我眼中大江邊的冬春夏秋,勝過你見過愛過的一切山川與河流……(有刪改)1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二段把夷陵臘梅將開未開時的姿態(tài)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突出表現(xiàn)了夷陵臘梅“萌”的特點。B.花草樹木四季不斷,有史可查的古跡眾多,體現(xiàn)了宜昌這座城市自然風光的優(yōu)美與歷史文化的悠久。C.文章著力寫歐陽修,不僅因其有崇高的歷史地位,與夷陵有密切關系,還因其具有作者景仰的理想人格。D.作者借“濃霧如縷”及“波濤隱沒”,隱喻自己從臘梅身上獲得了生命的啟示,進而走出人生困境。1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由大江寫起,以大江收尾,一條大江成為組織全篇內容的行文線索。B.文章縱覽歷史現(xiàn)實,融合自然人文,追尋生命真諦,有濃郁的文化韻味。C.作者由歐陽修被貶夷陵的詩作窺探其心路歷程,進而提煉出其精神品格。D.文章結尾意在表達作者的人生感悟,意蘊豐富,含蓄而留有回味的余地。13.請簡要賞析第二段的表達特色。14.本文作者曾說:“一位旨趣高遠的寫作者,從來都不是一個所謂‘真實’的書記員,而是將所有的‘真實’,都當作了抒發(fā)自己性情的載體,他筆下的世界,是現(xiàn)實世界幻化為他心中世界的那個幻影?!闭埥Y合文本,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梅花抒發(fā)自己性情的?!敬鸢浮緾“也是因為墓地與遠處城郭強烈的對比”錯。作者在孫髯翁墓前久久地踟躕,主要是因為先生那副自挽聯(lián)引發(fā)了心中感慨,而非墓地與遠處城郭強烈的對比。①他們有相似之處,他們的傳世作品都與樓臺有關;②孫髯翁寥落一生,詩文散失,只留下一副長聯(lián),與王勃、崔顥、范仲淹這些文人際遇不同,不免讓人唏噓感慨;③作者借此表達了對因一副長聯(lián)而不朽的孫髯翁的推崇。3.①是文章的文眼?!叭f樹梅花一布衣”是孫髯翁自撰自刊的小印上的內容,作者以之為題,揭示文章主旨;②是解讀人物的關鍵。“梅花”是孫髯翁喜愛之花,也是其心性的映照,“布衣”是孫髯翁的身份也是其境遇的概括;③是解讀作者情感的關鍵。作者從想起孫髯翁喜歡梅花起筆,贊賞“布衣聯(lián)圣”如梅花般于寂靜處詩意存在的人生和精神。4.B“第④段運用補敘”錯誤,應為插敘。插敘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關情況,去掉它并不影響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補敘補入的則是基本事件發(fā)展之中的有機環(huán)節(jié),去掉它會影響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補敘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敘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5.(1)結構上,呼應開頭,結構嚴謹,開篇寫回到秭歸,最后離開秭歸,相互照應。(2)內容上,寫作者參加三閭騷壇詩會后,在莊重的儀式中獲得了情感共鳴和心靈感悟,創(chuàng)作仿楚辭的習作。(3)效果上,結尾言志,升華情感,深化主題,表明作者已從極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靈歸宿。6.(1)描寫對屈原廟招魂的陳設、吟誦招魂詩等儀式,表達了秭歸人民對屈原的肅穆、隆重、莊嚴的紀念。(2)通過自己參加祭奠儀式受到的震動和感悟,表達對屈原紀念的本質和意義的思考,招魂的要義在于一種宗教般的詠唱和呼喚來重現(xiàn)屈子的詩意,在于對真善美的詩意價值的追尋。(3)對屈子詩魂的呼喚,可以讓精神處于流放與漂泊的后人完成心靈與肉體的回歸,歸于大地、詩意和生命。表達作者對屈原的熱愛崇敬之情,對詩人生命本真價值的思索,耐人尋味。7.結構上點明題目,照應上文“心里便起一念:既已回來,怎能不專程去看看那灣長江呢?”并引出下文對與長江相關的先人、建筑、詩文、故事等內容,明確長江所在,以及與“我”的關系,并通過引用介紹這段長江的水文特點,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大量詩句的引用不僅豐富了文本內容,還增添了文化底蘊和可讀性,為抒發(fā)對長江的熱愛之情做鋪墊。8.使用了夸張修辭和比擬手法。小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