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T 18935-2003 口蹄疫診斷技術》這一國家標準詳細規(guī)定了口蹄疫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和技術要求,旨在為獸醫(yī)、疾病防控機構及相關部門提供統(tǒng)一、科學的診斷依據,以有效控制和預防口蹄疫疫情。以下是該標準的主要內容概述:

  1. 范圍:明確了本標準適用于牛、豬、羊等偶蹄動物口蹄疫的實驗室診斷,包括臨床癥狀觀察、病原學檢測以及血清學檢測等方面。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實施本標準時所直接引用或參考的其他相關標準和文獻,確保診斷過程的標準化和一致性。

  3. 術語和定義:對口蹄疫病毒、抗原、抗體等專業(yè)術語進行了明確界定,便于讀者準確理解后續(xù)內容。

  4. 診斷原則:強調了綜合運用臨床檢查、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等多種手段進行診斷的重要性,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5. 臨床診斷:描述了口蹄疫的典型臨床癥狀,如發(fā)熱、口腔和蹄部水泡、跛行等,為初步判斷提供依據。

  6. 病原學檢測

    • 樣本采集:規(guī)定了不同種類動物應采集的樣本類型(如口、蹄部位的分泌物、水泡液、血液等)及其保存運輸條件。
    • 病毒分離與鑒定:介紹了細胞培養(yǎng)、動物接種等方法分離病毒,并通過免疫熒光試驗、RT-PCR等技術進行病毒鑒定的具體步驟和要求。
    • 核酸檢測:詳細說明了利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等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口蹄疫病毒RNA的操作規(guī)程。
  7. 血清學檢測

    • 抗體檢測方法:包括病毒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用于檢測動物體內針對口蹄疫病毒的特異性抗體。
    • 結果判定:根據抗體滴度或反應強度,對樣品進行陽性、陰性或可疑的分類。
  8. 實驗室生物安全:強調了在進行口蹄疫病毒操作時必須遵守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防病毒泄露導致的人畜共患風險。

  9. 質量控制:要求實驗室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包括內部質控、外部質評等,以確保診斷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10. 記錄與報告:規(guī)定了診斷過程中所有數據和結果的詳細記錄要求,以及最終診斷報告的內容格式,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該標準通過上述各部分內容,為口蹄疫的實驗室診斷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指導和操作規(guī)范,有助于提升我國對口蹄疫疫情監(jiān)測、控制和研究的能力。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官方授權發(fā)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標準代替,建議下載現行標準GB/T 18935-2018
  • 2003-01-10 頒布
  • 2003-05-01 實施
?正版授權
GB/T 18935-2003口蹄疫診斷技術_第1頁
GB/T 18935-2003口蹄疫診斷技術_第2頁
GB/T 18935-2003口蹄疫診斷技術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7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GB/T 18935-2003口蹄疫診斷技術-免費下載試讀頁

文檔簡介

ICS11.220B41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935—2003口蹄疫診斷技術Diagnostictechniquesforfoot-and-mouthdisease2003-01-10發(fā)布2003-05-01實施華中和人壓發(fā)布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

GB/T18935-2003口蹄疫(food-and-mouthdisease,簡稱FMD)是哺乳動物的一種接觸烈性傳染病,可引起易感偶蹄獸潛在的嚴重經濟損失。被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CWorldOrganizationforAnimalHealth(英),OfficeinternationaldesEpizooties(法).OIE列為A類疾病,我國列為一類動物疫病。FMD病毒有7個血清型·分別為O、A、C、SATI.SAT2、SAT3和Asial。本病臨床上表現為口、舌、唇、鼻、蹄、乳房等部位發(fā)生水泡、破潰形成爛斑。FMD在臨床上不易與其他水泡性疾病(豬水泡病、水泡性疹和水泡性口炎)區(qū)別。本標準的診斷方法參考OIE《診斷試驗和疫苗標準手冊》(2000版)的推薦方法·并結合我國有關動物防疫法.以及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制定的。在技術上與國際先進技術保持一致。其中病毒中和試驗、液相阻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國際貿易指定試驗。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和附錄C是規(guī)范性附錄。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動物檢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獸醫(yī)研究所。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朱彩珠、盧永干。

GB/T18935-2003口蹄疫診斷技術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的微量補體結合試驗、食道探杯查毒試驗、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病毒中和試驗、液相阻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病毒感染相關抗原(VIA)瓊脂凝膠免疫擴散(AGID)試驗的技術要求本標準所規(guī)定的試驗技術適用于檢測各種不同樣品中的口蹄疫病毒抗原或抗體微微量補體結合試驗2材料2.1.1樣品采集和抗原制備2.1.1.1樣品的采集、保存和運送的方法和要求見附錄A2.1.1.2抗原制備:在無菌室內將水泡皮或乳鼠胸體用磷酸鹽緩沖液(PBS)洗凈,用滅菌濾紙吸干后稱重。放在滅菌研缽中先剪碎,后加滅菌石英砂研磨。加磷酸鹽緩沖液(PBS)pH7.4)制成1:4懸液。水泡液也以PBS作1:4稀釋,可與組織懸液合并。室溫浸毒2h以上·或4C冰箱過夜.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出上清液;58C水浴滅活40min。再3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為待檢抗原2.1.2抗體口蹄疫病毒O、A和亞洲-1型,及豬水泡病病毒(SVDV)豚鼠高免血清。2.1.3補體健康成年公豚鼠新鮮血清。加保存液(Richardson'液)后.可4C保存6個月。使用前滴定效價2.1.4溶血素免抗綿羊紅細胞抗血清,使用前滴定效價2.1.5紅細胸成成年健康綿羊紅血球。。試驗當天制備2.8%工作液和敏化紅細胞。2.1.6主要儀器和器材"U"形底96孔微量滴定板.微量可調移液器及配套尖頭,轉頭經改裝可插入微量板的離心機.光電比色計。2.1.7緩沖液配制方法(見附錄B)2.2預備試驗2.2.12.8%紅細胞懸液的制備將脫纖的(綿羊)紅細胞用VBD洗滌3次。每次加5倍于紅細胞體積的VBD輕搖混勺.1500r/min離心10min。吸去上清液后再加入VBD.反復3次。最后吸取2.8mL紅細胞泥加入盛有97.2mLVBD的三角瓶中,充分混勾。取0.5mL紅細胞懸液;加4.5ml蒸水。對照管加5mL蒸留水。用波長6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fā)行、匯編、翻譯或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因數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