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代漢語(下)3-第七章_第1頁
新古代漢語(下)3-第七章_第2頁
新古代漢語(下)3-第七章_第3頁
新古代漢語(下)3-第七章_第4頁
新古代漢語(下)3-第七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音韻音韻學概述上古音中古音第一節(jié)音韻學概述音韻學的由來音韻學的內容漢語的音節(jié)結構一、音韻學的由來詩賦欲麗怎樣使文章、詩歌更加優(yōu)美呢?一是韻律,二是工整或錯落的格式。沈約永明體四聲八病我國最早的韻書,要數三國時期魏國李登的《聲類》。《隋書·經籍志》著錄的魏晉時期的韻書在15種以上。韻書的出現標志著漢語音韻學的產生?!堆喔栊小凡茇镲L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何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二、音韻學的內容

1.音韻學又稱聲韻學、漢語音韻學。它研究漢語語音各個時期的聲、韻、調系統(tǒng)以及古今語音演變的規(guī)律。它是一門中國傳統(tǒng)的學問,是漢語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2.漢語語音的分期漢語語音發(fā)展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上古、中古、近古和現代四個時期。A.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B.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時代的語音,一般以隋朝陸法言編撰的《切韻》音系為代表。

C.近古音指元明清時代的語音,以元代周德清歸納元代北曲用韻而編撰的《中原音韻》音系為代表。D.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即北京音系為代表。

3.漢語音韻學的分支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傳統(tǒng)的三大分支學科。近幾十年來,又增添了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研究《中原音韻》為主的近代北方話語音的北音學。使?jié)h語音韻學的研究內容,從對上古音、中古音、等韻圖的研究,擴展到對《中原音系》一系韻書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話音系的研究。

明清音韻學者把上古音稱為古音,把研究這一時期語音狀況的學科稱為古音學;把中古音稱為今音,把研究這一時期語音狀況的學科稱為今音學;把從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為等韻學(等韻學以“等”的概念來區(qū)分漢語的聲類和韻類,用等韻圖這種圖表的形式來表現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分析漢語語音的聲、韻、調結構,闡述漢語發(fā)音的原理和方法)。二.漢語的音節(jié)結構

人們在交際中用一連串有規(guī)則的語音來表達思想,這一連串有規(guī)則的語音叫做語音結構,語音結構的基本單位就是音節(jié)。漢語的一個音節(jié),除兒化韻外,用一個漢字記錄。

傳統(tǒng)的音韻學從分析漢字字音入手來認識漢字的讀音系統(tǒng),把每個字音分成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認為三者是構成漢字字音的基本要素?,F代音韻學從分析漢語音節(jié)入手來認識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同樣也認為聲母、韻母、聲調是構成漢語音節(jié)的基本要素,并將一個音節(jié)細分成聲母、韻頭、韻腹、韻尾、聲調五個部分。

漢語音節(jié)結構圖:聲調聲

母韻母韻頭

(介音)韻韻腹(主要元音)韻尾

聲調:簡稱“調”,指貫穿了整個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強弱、長短的變化,主要是高低的變化。南北朝時期周颙、沈約發(fā)現中古音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個聲調?,F代漢語普通話中有陰平、陽平、上去、去聲四個聲調。

聲母:簡稱“聲”,指一個音節(jié)中居于前面的輔音部分。

韻母:指一個音節(jié)除去聲母之外的后半部分。現代漢語里把韻母分析為韻頭、韻腹和韻尾。

韻頭:又稱“介音”,是介于聲母和韻腹之間的高元音i、u、ü。韻腹:指韻母中的主要而核心部分,由元音充任,又稱“主要元音”。

韻尾:指韻腹后的尾音,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輔音。

韻:現代漢語所說的“韻”是韻母的省稱,而古人所說的“韻”不包括韻頭,只要韻腹、韻尾相同,就是同韻,指的是韻母除去韻頭之外的后半部分。

漢語的音節(jié)不都具備這五個部分,但韻腹和聲調是任何一個音節(jié)都必須有的。第二節(jié)上古音上古音研究材料上古音研究概況上古音的聲母系統(tǒng)上古音的韻部系統(tǒng)上古音的聲調系統(tǒng)上古音知識的應用一、上古音研究材料韻文、諧聲偏旁、假借字、異體字、異文、聲訓材料研究方法:以《詩經》《楚辭》的韻文為基礎,加上諧聲、假借等材料進行整理,歸納排比;用《切韻》音系進行比較;或由切韻步步上推,探索語音的分合情況。二、上古音研究概況對上古音的研究,孕育于六朝,萌芽于宋代吳棫、鄭庠,發(fā)軔于明代陳第,興起于清初康熙年間,清乾隆、嘉慶時達到高峰。1.葉韻說指一種改字讀經的主張,也稱“葉音說”。上古音的研究,是由于后代人讀先秦的韻文感到不押韻才引起興趣的。因為對古音還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所以對古代韻文感到有很多不合韻律的地方,南宋前的人便以“協(xié)韻”來加以解釋。“協(xié)韻”指遇到讀古代韻文不押韻時,注上“協(xié)韻”或“協(xié)句”二字,并臨時改變此韻腳的讀法以求葉韻。例如:《詩經·邶風·燕燕》三章:“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绷耗┥蛑亍睹娨簟吩凇斑h送于南”下注云:“協(xié)句,宜乃林反。”以為周朝的人平常念“南”也應象南北朝人一樣念作“那含反(nán)”,在這章詩里為了押韻,應臨時改讀為“乃林反(nín)”,這樣就與上下文中的“音”和“心”協(xié)句了,“協(xié)”是和諧的意思。宋代朱熹是“葉韻說”的代表,他的《詩集傳》和《楚辭集注》都全面采用了“葉韻說”。“葉韻說”的立論基礎是不承認古今音變,不懂古韻,不了解古今語音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發(fā)展的,因而是完全錯誤的。2.宋代吳棫的上古音研究對上古音作系統(tǒng)的研究,始自南宋吳棫(才老)、他取古代韻文以求古音,然后據古人用韻以求《廣韻》206韻的古音分合,在《韻補》一書提出“古轉聲通(改讀后相通)”和“古通(兩個以上韻部可通為一部)”兩個主張,認為中古很多韻部在上古讀音比中古接近,是可以通押的,故在《唐韻》基礎上把206韻并合成古韻九部。由于沒有選取一定時代的語音材料作根據,故吳棫的結論欠缺時代性和準確性,未能從根本上打破“協(xié)韻”的思想。不過九部之分卻為后來清代學者研究古音、劃分古韻部奠定了基礎。3.明代陳第的上古音研究明代陳第是古音學發(fā)軔的功臣,他著有《毛詩古音考》、《讀詩拙言》、《屈宋古音義》等書,以考求《詩經》和《楚辭》的古音,徹底否定“葉音說”的謬誤。陳第在他的書中提出:“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毛詩古音考·自序》)指出古今南北語音有不同,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這種語音變化有其必然性的樸素認識,給漢語古音學的研究樹立了更鮮明的歷史發(fā)展觀念。由于陳第具有時空觀念,所以他的研究成績,遠遠超過他的前人,為古音研究開創(chuàng)出一條科學的新路,其研究古音的方法、理論,以及所取的資料,都一直為后世學者所推崇,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

4.清代顧炎武及其后繼者的上古音研究明末清初古音學家顧炎武在陳第思想和著作的啟發(fā)下,使上古音的研究走上了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道路。顧炎武一方面接受陳第的發(fā)展觀點,另一方面在運用材料和研究方法上也有創(chuàng)新。在取材方面基本上能把握住時代的界限,以《詩經》三百篇用韻為主;在方法方面完全客觀地歸納韻腳字,把凡是互相押韻的字,盡可能歸并到一起,實在不押韻的字另外分開,結果分古韻為十部。所著《音學五書》和所創(chuàng)用《詩經》韻字系聯法與古今(《廣韻》)韻比較法為后人的古韻研究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

顧炎武之后,江永、戴震、錢大昕、孔廣森、王念孫、段玉裁、江有誥、章炳麟、黃侃、王力等人繼承顧氏工作,寫出許多專著討論上古音韻,并且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三、上古音的聲母系統(tǒng)

上古聲母的研究始自清代學者錢大昕。在上古聲母研究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的當推錢大昕和近代學者章炳麟、曾運乾、黃侃等人。

研究上古聲母,古音學家們考證的根據,主要是形聲字的聲符、古書中的異文、古讀和聲訓等材料。一般都是在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基礎上,根據上述材料考訂某些字母的合并與分化的問題。

(一)字母、五音、七音、清濁1、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簡稱“母”。唐末一位和尚守溫,他按當時語音,從所有漢字字音中歸納出三十個不同的聲母,并用漢字給它們一一標目,這就是從敦煌發(fā)現的唐人《歸三十字母》和唐守溫和尚韻書殘卷的三十字母。

《敦煌綴瑣》下輯所錄守溫三十字母:

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頭音

知、徹、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見、(君)、溪、群、來、疑等字是也

齒音精、清、從是齒頭音

審、穿、禪、照是正齒音

喉音心、邪、曉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濁

到宋代,后人又增加六個字母“非、敷、奉、微、床、娘”,遂成“三十六字母”。這“三十六字母”大體上反映了唐宋時漢語標準語的聲母系統(tǒng)。

三十六字母是:幫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來,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日,見溪群疑,曉匣影喻。牙音齒音舌音唇音日[nz]半齒音舌面前來(l)[l]半舌音舌尖中喻(y)[j]喉音舌面前(半元音)匣[0

]曉(h)[x]舌根影[O]疑(ng)[?]群[g]溪(k)[k‘]見(g)[k]舌根床[dz]禪[z]穿(q)[tt‘]照(j)[tc]審(x)[]正齒舌面前從[dz]邪[z]清(c)[ts‘]精(z)[ts]心(s)[s]齒頭舌尖前娘[n]澄[d]徹[‘]知[t]舌上舌面前泥(n)[n]定[d]透(t)[t‘]端(d)[t]舌頭舌尖中微[n]奉(v)[v]敷[f‘]非(f)[f]輕唇唇齒明(m)[m]并[b]滂(p)[p‘]幫(b)[р]重唇雙唇次濁全濁次清全清

發(fā)音方法發(fā)音部位舊名發(fā)音部位新名三十六字母表ccccccccc?cv2、五音: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發(fā)音部位的不同,對三十六字母的分類,指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五類。其中唇音又可分為重唇和輕唇,舌音又分為舌頭和舌上,齒音又分為齒頭和正齒。甲骨文中“齒”字象口中的門齒形,本義為“門牙”;而“牙”字金文作咀嚼的臼齒形,本義為“臼齒”。齒、牙二字具體所指正好與今相反。唐代看來是沿襲的其本義,五音中“牙音”實為舌根音,而“齒音”實為齒頭音。3、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礎上又分出一個半舌音和一個半齒音,而后的總稱。4、清濁:是音韻學上分析輔音聲母發(fā)音方法時用的術語?!扒濉保赴l(fā)音時聲帶不顫動的輔音聲母,因其音清而高,故稱清聲母;“濁”,指發(fā)音時聲帶顫動的輔音聲母,因其音低而沉,故稱為濁聲母。音韻學上還把清音分為全清和次清,把濁音分為全濁和次濁。不送氣清音為全清,送氣清音為次清;濁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為全濁,鼻音、邊音和半元音為次濁。(二)上古聲母研究的主要成就:1.古無輕唇音這是清代錢大昕在《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五的《古無輕唇音》一文提出的。錢大昕發(fā)現“凡輕唇之音,古皆為重唇。”意思是說在上古唇音無輕重唇之分,沒有中古以后產生的輕唇音,輕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讀如“幫、滂、并、明”。用現代漢語語音對照,即上古只有b、p、m,沒有f、v、w、[m],今天讀f、v、w、[m]的聲母,在上古讀b、p、m,是中古才從b、p、m中分化出來的。證明材料如:以“非”為聲符的形聲字有兩組,“扉、蜚、誹、菲、匪、翡”等今音聲母讀f,“悲、輩、裴、排、徘”今音聲母讀b或p;以“分”為聲符的形聲字也有兩組,“芬、紛、氛、忿、粉、份”今音聲母讀f,“頒、貧、盆”今音聲母讀b、p;以“甫”為聲符的形聲字也有兩組,“輔”今音聲母讀f,“捕、補、哺、匍、鋪、圃、”今音聲母讀b、p;以“門”為聲符的形聲字也有兩組,“們、悶、捫、鍆”今音聲母讀m,“問、聞、”今音聲母讀w。用相同聲符的形聲字今音聲母有重唇和輕唇兩種讀音,說明古音中二者不分。古代典籍中異文“伏羲”即“庖羲”,“伯服”即“伯備”,“汶山”即“岷山”;《論語·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中“邦”或作“封”,;“薩?!保瑸楣糯醒胝O置的官職,用以管理旅居內地的胡商及主持祅教祭祀,被齊稱“薩甫”,隋稱“薩保”,唐稱“薩寶”;古讀“負”如“背”、古讀“附”如“部”等,也說明古音中重唇音與輕唇音不分。

對音,是歷史上的音譯詞,也就是古書里用漢字記錄的外語詞匯,或者非漢族文字記錄的漢語詞匯。東漢后的佛教中,把梵文的buddha一詞譯作“浮圖”“浮屠”,表明南北朝以前“浮”的聲母是b,后來才演變成f的。這也說明古音中重唇音與輕唇音不分。唐代守溫三十字母中無輕唇音,只有重唇音,“非、敷、奉、微”四鈕是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才加上去的,這說明輕唇音是唐代以后才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的?,F代閩方言里沒有f,廈門話里把“房”和“肥”分別讀為pāng、péi,則是進一步的證明。

2.古無舌上音,古人多舌音這也是錢大昕提出來的,錢大昕在《十駕齋養(yǎng)心錄》卷五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也?!薄肮湃硕嗌嘁簦ò矗杭磀、t、n),后代多變?yōu)辇X音(按:即今讀zh、ch、sh的齒音),不獨知澄徹三母為然也?!闭J為先秦兩漢沒有舌上音(知徹澄),舌上音是后來從舌頭音(端透定)中分化出來的;中古的齒音有很多是由上古的舌頭音變來的,所以上古的舌頭音很多。用現代漢語語音對照,即上古沒有zh、ch、sh,這類聲母上古讀d、t,今讀zh、ch、sh的聲母是中古才從d、t中分化演變出來的。證明材料如:“兆”中古是澄母字,以它為聲符的形聲字“窕、挑、跳、桃”是定母字?!罢肌笔侵缸郑运鼮槁暦男温曌帧罢?、站”是知母字,“點、玷、店”是端母字。用相同的聲符的形聲字今音聲母有舌上音和舌頭音兩種讀法。古代典籍的異文“申棖(音橙)”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申棠”(中古“棖”澄母而“棠”定母);《左傳》中的“陳完”在《史記》中作“田完”(中古“陳”澄母而“田”定母);聲訓《說文解字》中“田,陳也?!薄皦嫛弊止疟咀鳌瓣牎保ㄖ泄拧皦嫛背文付瓣牎倍福纭蹲髠鳌でf公八年》“公懼,隊于車,傷足喪屨?!币脖砻鞴磐舻淖?,今聲母有舌上音和舌頭音兩種讀法。以上事實表明在上古確無舌頭舌上之分。

對音材料中,“印度”這個國名,漢代譯作“身毒”是梵文sindu的音譯;南北朝時譯作“天竺”,是從波斯語hindu中音譯而來。兩種譯法證明南北朝以前“毒”“竺”兩字有相同的聲母,都是d,后來才演變分別為d、zh的。這一事實也表明在上古確無舌頭舌上之分。

現代方言中閩北方言和閩南方言都強烈地反映著端知兩系合一的原始情況,未象中古其他地區(qū)的漢語方言一樣分化開,是“語言化石”,如一些知系字,今讀為[t]、[t‘]:知母知[ti]致[ti]豬[tu]追[tui]徹母恥[t‘i]抽[tiou]暢[tian]這兩種方言所保留的上古音聲母情況,說明古無舌上音,古多舌頭音,舌音是古合今分的。

三十六字母的正齒音只有“照穿床審禪”五母,這套聲母在《切韻》原分屬兩套,等韻圖上分別列在二等和三等。人們把列在二等的叫做“照二系”通常用“莊初崇生(或‘山’)俟”作代表字;把列在三等的叫做“照三系”通常用“章昌船(或‘神’)書禪(或‘?!┳鞔碜帧?/p>

黃侃在《論聲韻條例古今同異下》中提出“照系二等歸精系,照系三等歸知系”的主張。這就是說,中古音正齒音“照、穿、床、審、禪”的二等字在上古音中屬于齒頭音“精、清、從、心、邪”,三等字在上古音中屬于舌上音“知、徹、澄”。

證明材料如:“周”中古是照母三等字,從“周”的形聲字“輖、週、赒”是照母三等字,“凋、雕、鯛”是端母字,“調、蜩”是定母字;“真”中古是照母三等字,從“真”的形聲字“滇、顛”是定母字;“兌”中古屬定母字,從“兌”的表聲字“稅、說”是審母三等字;“單”中古屬端母字,從“單”的形聲字“彈、憚”屬定母字,“鄲、殫、簞”屬端母字,“禪、蟬屬禪母字??勺C今讀zh、ch、sh的照系三等字在上古與讀d、t的端組不分?!对娊洝ば⊙拧ぬ毂!贰吧裰畯t矣?!薄皬t”假借為“至”。(“弔”中古屬端母而“至”屬照母三等)異文材料、通假字例也可證今讀zh、ch、sh的照系三等字在上古與讀d、t的端組不分。另外,從諧聲偏旁看,照系二等與精組“精、清、崇、心、邪”互諧的字很多,如“則(精)”與“側(照二)”、才(從)”與“豺(床二)”、“相(心)”與“霜(審二)”、“宗(精)”與“崇(床二)”、“衰(審二)”與“簑(心)”、“芻(穿二)”與“趨(清)”,都說明照系二等與精系關系密切。

由于錢大昕已經證明古無舌上音,所以黃侃提出照系三等歸知系,實際上等于說照系三等字歸端系“端、透、定”。這是對錢大昕“古人多舌音,后代多變?yōu)辇X音,不獨知澄徹三母為然也”論斷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3.娘日歸泥這是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上卷中提出來的。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中說:“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后別支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于古皆泥紐也?!边@就是說,上古聲母中沒有“娘”、“日”二母,后世的“娘”、“日”二母是從“泥”母分化出來的,上古都讀“泥”母?!澳铩蹦甘巧嗝姹且鬧n],“泥”母是舌尖鼻音[n],“日”今讀r或er,用現代漢語語音對照,即上古沒有中古以后才有的[n]、r和er,它們在上古都讀n。證明材料如:形聲字“泥”中古在泥母,“尼、昵”在娘母;“扔、仍”中古在日母,“乃、鼐”在泥母;“膩”中古在泥母,“貳”在日母;“女”中古在泥母,“如、汝”在日母;“若、箬、偌”中古在日母,“諾、喏、锘”在泥母;“兒”中古在日母,“倪、霓、猊、鯢、睨”在泥母;“弱、蒻”中古在日母,“搦、榒、溺”在泥母?!夺屆分新曈枴蹦?,任也?!薄澳小敝泄旁谀嗄?,“任”在日母;《爾雅》中聲訓“爾,昵也?!薄盃枴敝泄旁谌漳?,“昵”在“娘”母;《說文解字》中聲訓“入,內也?!薄叭搿敝泄旁谌漳?,“內”在泥母。上述材料都能說明上古娘日泥三母不分,中古以后才一分為三。

4.喻三歸匣,喻四歸定這是曾運乾在《喻母古讀考》中提出來的。曾運乾說:“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為于母)本非影母濁音。于母古隸牙聲匣母,喻母古隸舌聲定母。部件秩然,不相陵犯?!庇捎谟髂钢挥腥群退牡葍傻茸?,這就是說喻母三等字(曾氏所稱“于”母)上古隸屬于匣母,喻母四等字(曾氏所稱“喻”母)上古隸屬定母。換一句話說就是中古以后的喻母字有兩個來源,一部分(喻三)是由上古匣母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喻四)是由上古定母分化出來的。用現代漢語音對照,即上古沒有中古以后才有的零聲母y,它一部分在上古讀h,一部分在上古讀[d](今分化為d和t)。等呼,是古人按發(fā)音狀況用來分析韻母結構的術語。呼:本義是“發(fā)音”或“念”。后來等韻學家將“呼”定為術語,專指韻母結構中主要元音之前有無韻頭(即介音)而言。

宋元等韻圖中,只指有無“u”介音,凡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開口呼,把韻母分為圓唇的合口呼和不圓唇的開口呼兩類。中古時的介音只有i[i]和u[u],到明清時,因為語音演變,由i和u兩音結合又演變出介音ü

[y],于是等韻圖中有了四呼:沒有介音的稱為“開口呼”,有i介音的稱為“齊齒呼”(原屬開口呼),有u介音的為仍稱為“合口呼”,有ü介音的稱為“撮口呼”(原屬合口呼)。

等:是等第的意思。唐代音韻學家設此概念是為區(qū)別韻母的“洪細”,即大小高低。江永《音學辨微》中說:“音韻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四等尤細?!苯裉炜磥?,“等”是前人根據i介音的有無和主要元音的洪細而把開口呼、合口呼各分成一、二、三、四等。

古代所說的洪細,指韻母發(fā)音時開口度的大小和舌位的前后而言。凡是開口度大而舌位較低較后的主要元音,就是洪音;凡是開口度小而舌位較高較前的主要元音,就是細音。一、二等是沒有i介音的韻母,如a、o、e;三、四等是有i介音的韻母,如ia、ie。

再細分,沒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開口度最大、舌位較低較后的韻母是一等韻,如a;沒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開口度次大即小于一等,舌位稍高稍前的韻母是二等韻,如e;三等韻帶有i介音,主要元音發(fā)音的開口度較小和舌位在前,如iang;四等韻帶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發(fā)音的開口度最小,舌位也最靠前,如ie。

《廣韻》真正一、二、三、四等俱全的韻攝,一等的主要元音擬作[ɑ],二等擬作[a],三等擬作作[],四等擬作[e]。效攝豪、肴、宵、蕭四韻在韻母里分別列作一、二、三、四等:豪[ɑu]、肴[au]、宵[iu]、蕭[ieu]。

明清音韻學家按實際語音,把等和呼結合起來,將漢語的韻母由宋元的兩呼分為四呼,其與一、二、三、四等的關系為:開口呼,這類韻母不帶介音,就是原來的開口呼一、二等;齊齒呼,這類韻母帶i介母,就是原來的開口呼三、四等;合口呼,這類韻母帶u介音,就是原來的合口呼一、二等;撮口呼,這類韻母帶ü介音,就是原來的合口呼三、四等。

介音是區(qū)分“等”和“呼”的杠桿。早期即宋元時代用介音i區(qū)分“等”,用介音u區(qū)分“呼”;晚期即明清用介音i和主要元音這兩個標準劃分“等”,用介音i、u、ü、分別劃分“呼”。本來“等”純粹是指韻母而言的,后由于相拼的情況,也連及聲母,因韻母分“等”,因此也決定了聲母也依所拼韻母的“等”而分“等”。證明材料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字在《切韻》系韻書的反切中嚴格地分為兩類,互不相涉,后來的等韻學家在韻圖中把它們分列在三四兩格,稱為喻三和喻四。異文表明古讀“營”為“環(huán)”,《韓非子》“自營為私?!薄墩f文解字》引作“自環(huán)”,“環(huán)”中古是匣母字,“營”是喻母三等字;古讀“瑗”為“環(huán)”,《春秋·襄公十九年》“齊侯環(huán)卒。”《公羊傳》作“齊侯瑗”,“瑗”中古是喻母三等字,“環(huán)”是匣母字;古讀“圍”為“回”,《春秋》楚公子圍,《史記楚世家》作公子回,“圍”中古是喻母三等字,“回”匣母字。同諧聲的字中古分屬喻母三等和匣母很多,如形聲字“域”中古是喻母三等字,其聲符“或”是匣母字;“魂”中古是匣母字,其聲符“云”是喻母三等字;“諱”中古是匣母字,其聲符“韋”是喻母三等字;“賄”中古是匣母字,其聲符“有”是喻母三等字。這些都證明“喻三歸匣”的論斷正確。異文還表明古讀“夷”為“弟”,《易·渙》“匪夷所思”?!督浀溽屛摹贰胺艘?,荀(爽本)作匪弟?!薄墩f文解字》“鴺”從鳥,夷聲;而重文作“鵜”,從鳥、弟聲?!耙摹敝泄艑儆髂杆牡茸郑暗堋睘槎缸?。古讀“延”為“誕”,《史記·周本紀》“赧王延立。”索隱“皇甫謐云‘名誕’。”“延”中古喻母四等字,而“誕”為定母字。此外形聲字與聲符字如“代”與“弋”、“荼”與“余”、“桶”與“甬”、“談”與“炎”、“他”與“也”、“多”與“移”、“笛”與“由”、“踢”與“易”等,中古一為喻母四等字,一為定母字。這些都證明“喻四歸定”的論斷不誤。

黃侃曾根據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廣韻》的古本韻提出古音有十九個聲母的論斷。學術界對19鈕之說尚持有疑義。黃氏在《聲韻略說》中說:“古聲之數十有九:曰影、曉、匣、見、溪、疑、端、透、定、泥、來、精、清、從、心、幫、滂、并、明?!庇捎谄溲芯糠椒◣в醒h(huán)論證的傾向,加上他對所以抹去一大批聲母缺乏詳細論證,故學術界對19鈕之說尚持有疑義。

我們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暫定上古聲母系統(tǒng)為三十二個聲母:1.唇音:幫(非)滂(敷)并(奉)明(微)2.舌音:端(知)透(徹)定(澄)喻四

泥(娘)來照三穿三床三審三禪日3.齒音:精清從心邪照二穿二床二審二4.牙喉音:見溪群疑曉匣(喻三)影

四、上古音的韻部系統(tǒng)(一)韻、韻部、韻目、韻攝1、韻:現代漢語研究所說的“韻”為韻母的省稱,而古人所說的“韻”指的是韻母除去韻頭之外的部分。

中古時期,韻以聲調為綱,不同聲調的字不同韻。也就是說,在同一聲調中兩字只要韻腹和韻尾相同,就是同韻,例如:“張”字和“王”字,兩個字的韻腹都是[a],韻尾都是[n]?!巴酢弊钟许嶎^“u”,“張”字沒有韻頭。由于都是平聲字,所以這兩字中古時期同韻,在《廣韻》中同屬“陽”韻。韻腹和韻尾相同而聲調不同的字,就不同韻。例如:“郎”(平聲),“朗”(上聲)、“浪”(去聲)三字,由于聲調不同,在《廣韻》中就分屬于“唐”、“蕩”、“宕“三韻。2、韻部: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因此韻部就是由同韻字歸納出來的韻,如《廣韻》二百零六韻即指二百零六個韻部。3、韻目:是韻的名稱,也就是韻書中韻部的代表字及其次序。如《廣韻》中的一東、二冬,三鍾、四江等,詩韻平聲上卷中的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4、韻攝:是中古以后等韻家把一些音值相近的韻,即韻腹和韻尾相同或相近的韻并合而成的一個大單位。“攝”原為佛教術語,梵文意思相當于漢語的“概括”、“包括”。由于梵文有14個元音和兩個書寫符號(涅點、太空點),算是16個元音。故唐時學者仿梵文并206韻為16組,稱為16攝,即概括了所有韻母的意思。

宋代韻圖《四聲等子》首次列出16攝名目:通、效、宕、江、遇、流、蟹、止、臻、山、果、假、曾、梗、咸、深。元代劉鑒《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所標16攝次序則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后來清代因梵文16元音中有4個不常用,受滿文12字頭分類法的影響,便將206韻并為12攝。

(二)上古韻部的研究始于宋朝的吳棫和鄭庠,但使之走上系統(tǒng)化道路的是清初學者顧炎武。

1.研究上古韻部的主要材料是先秦韻文和諧聲系統(tǒng)。先秦韻文,具體講有《詩經》、《楚辭》,以及《詩經》之外其他各經中有韻的材料和諸子中有韻的材料,其中最主要的是《詩經》,其次是《楚辭》。諧聲,又叫形聲,有相同聲旁的形聲字,則稱為諧聲系統(tǒng),以《說文解字》中諧聲為主,也包括群經文字中的諧聲。

2.研究上古韻部的方法是系聯法。即通過系聯《詩經》的入韻字,系聯上古其他韻文的入韻字,系聯諧聲系統(tǒng),來歸納出上古的韻部。A.系聯《詩經》入韻字:《詩經》是現今能夠看到的最早的先秦詩歌的總集,其中的用韻能夠充分保存先秦古音的韻部,因此把《詩經》1870個入韻字通過系聯,即在一首詩中A與B、C押韻,而在另一首詩中A或B或C又與D或E或F押韻,那么A、B、C、D、E、F便都可以互相押,應同屬一韻,這樣從窮盡性的個體審查便歸納分類出上古時的韻部系統(tǒng)。例如:《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敝小凹摇焙汀叭A”押韻;《詩·小雅·雨無正》“謂爾遷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敝小岸肌焙汀凹摇毖喉崳弧对姟ば⊙拧ぬ拈Α贰耙藸柺壹?,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中“家”和“帑、圖、乎”押韻;《詩·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中“家”還和“居、故”押韻。由于“家”可和“華”等字押韻,因此“家、華、都、帑、圖、乎、居、故”在上古屬同一韻部?!对姟ぶ苣稀りP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敝小傍F、逑、流、求”是韻腳;《詩·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遨以游。”中“舟、流、憂、游”是韻腳;《詩·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wèi)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敝小昂睢⒂?、漕、憂”是韻腳。因為“鳩、洲、逑、流、求”中有“流”,而“舟、流、憂、游”中也有“流”,所以“鳩、洲、逑、流、求、舟、憂、游”可系聯在一起,上古同屬一韻;而它們中有“憂”,“侯、悠、漕、憂”中也有“憂”,故“侯、悠、漕”也與它們上古同屬一韻。顧炎武就是用此法,把古韻分成十部的。系聯上古其他韻文的入韻字:由于《詩經》中入韻字是有限的,因此對上古其他韻文如《楚辭》中的入韻字繼續(xù)進行系聯,從而擴大了同一韻部的字數。B.系聯諧聲系統(tǒng):清代學者段玉裁,提出“同諧聲者必同部”的理論,說聲旁相同的字必然同屬一個韻部,其《六書音均表》的《諧聲表》按其理論把從上古文獻中的一萬多字中歸出聲符1521個,再同《詩經》和上古其他韻文中的入韻字進行系聯,就歸納出上古的韻部十七部,然后再據聲符把這一萬多字都分別歸到各部之下。由于《詩經》等韻文的入韻字是有限的,用諧聲偏旁去系聯類推,就可解決沒有用作韻腳的字的歸部問題。例如:已知“神”字屬真部,而“神”從“申”得聲,那么凡從“申”得聲的“申、紳、伸、呻、胂……”等字亦屬真部,《詩·大雅·崧高》“維岳降神,生甫及申”中“神”與“申”押韻可證。已知“室”字屬質部,而“室”從“至”得聲,那么凡從“至”得聲的“至、桎、致、郅、铚、挃、窒、垤……”等字亦屬質部,《詩·豳風·東山》“鸛鳴于垤,婦咲于室。酒掃穹窒,我征聿至。”中“室”與“垤、室、至”押韻可證。3.前人的上古韻部研究成果

鄭庠《古音辨》曾把古韻分為東、支、魚、真、蕭、侵六部。顧炎武在系聯《詩經》入韻字和比較《廣韻》音系的基礎上分古韻為十部。后來的音韻學家,在顧氏研究的基礎上越分越精細。江永分古韻為十三部,段玉裁分為十七部,孔廣森分為十八部,王念孫、江有誥各分為二十一部,章炳麟分為二十三部,戴震分為九類二十五部,黃侃分為二十八部,王力考訂《詩經》時代古韻為十一類二十九部,《楚辭》時代為十一類三十部,都是對顧氏的補充和修正。下面是古韻十一類三十部: 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第一類第二類

第三類第四類第五類第六類第七類第八類第九類第十類第十一類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韻按韻尾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類。陰聲韻:也叫“不附聲韻”,指韻尾是元音或沒有韻尾的韻。陽聲韻,也叫“附聲韻”,指以鼻音[m]、[n]、[n]收尾的韻母。入聲韻,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韻母。

例如: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媽”、“培”、“高”都是陰聲韻;“光”、“堅”和廣州話中“南[nam]”都是陽聲韻;上古漢語中“綠”[lǐwok]”、“突[dut]”、“集[dzǐp]”都是古入聲韻,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則都轉變?yōu)殛幝曧嵙恕,F代漢語普通話中,入聲韻已經消失;有的漢語方言中還保存有入聲韻。

冬部是由侵部的合口呼來的,《詩經》時代的古韻二十九部無此韻部。這三十個韻部雖可代表上古漢語的韻部系統(tǒng),但實際上只能管到周秦,到漢代則韻部系統(tǒng)又有一些變化。4.有關上古韻部的學說

漢語的語音是發(fā)展變化的,韻部系統(tǒng)也不例外。按照傳統(tǒng)音韻學的說法,韻部據韻尾的不同,可以分為陰聲、陽聲、入聲三類,這三類韻部的關系是互相搭配和互相轉化的。A.陰陽入相配清代戴震提出的學說,認為上古韻部十一類三十部,每一小類幾乎都由陰陽入三個韻部相配而成。這是他發(fā)展江永“數韻同一入”的學說而成的,他以入聲韻為相配的樞紐,這是合乎先秦古韻的。而在切韻音系的材料里入聲只跟同部位的陽聲相配,不跟陰聲相配,則反映的是中古時代的語音系統(tǒng)。B.陰陽入對轉是清代孔廣森提出的理論,指的是漢語語音在發(fā)展過程中,陽聲或入聲的韻尾都可以失去,從而轉變或同一小類,即主要元音相同的陰聲韻,陽聲和入聲也可以因為韻尾的變化而轉變成陰聲或互相變化。轉化的規(guī)律是主要元音不變,有韻尾的變成同一發(fā)音部位的另一韻尾或失去韻尾,沒有韻尾的可以在主要元音后加上一個韻尾。表現在古韻三十部表上,就是同一橫行的韻部可以互相轉化。例如:“乃”字上古屬之部,而形聲字“仍、孕”屬蒸部,是之蒸陰陽對轉?!八隆弊稚瞎艑僦浚温曌帧霸?、時(時)、恃”屬之部,而“等”屬蒸部,是之蒸陰陽對轉,“特”屬職部,是之職陰入對轉?!暗弊稚瞎艑僭?,形聲字“但、坦、袒”屬元部,而“妲、恒、笪”屬月部,是元月陽入對轉?!罢肌弊稚瞎艑僬劜?,形聲字“玷、沾、霑、坫”屬談部,而“帖、貼”屬盍部,是談盍陽入對轉?!坝伞弊稚瞎艑儆牟?,而形聲字“笛、迪、妯、軸”屬覺部,是幽覺陰入對轉?!对姟ば⊙拧ぺ羯!贰摆羯S邪ⅲ淙~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敝小半y”字上古屬元部,與歌部字“何”押韻,是元歌陽陰對轉?!对姟ぶ苣详P雎》“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敝小捌d”字上古屬宵部,與藥部字“樂”押韻,是宵藥陰入對轉。C.旁轉是章炳麟提出的理論,指的是漢語語音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同一小類的陰聲和陰聲、陽聲和陽聲、入聲和入聲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表現在古韻三十部表上,就是同一豎行的相鄰近的韻部可以互相轉化。例如:“求”字上古屬幽部,而形聲字“裘”屬之部,是幽之陰陰旁轉?!包w”字上古屬陽部,而形聲字“繩”屬蒸部,是陽蒸陽陽旁轉?!耙唷鄙瞎艑勹I部,形聲字“弈、奕”屬鐸部,“跡”屬錫部,是鐸錫入入旁轉?!对姟ぶ苣稀と陦灐贰白癖巳陦?,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中“枚”上古屬微部字,而與脂部字“饑”押韻,是微脂陰陰旁轉?!对姟ご笱拧ど瘛贰柏食跎?,時維姜嫄?!敝小懊瘛鄙瞎艑僬娌?,與元部字“嫄”押韻,是真元陽陽旁轉?!对姟ぺL·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jié)兮,伯兮伯兮,何多日也?”中“葛”上古是月部字,而與質部字“節(jié)、日”押韻,是月質入入旁轉。五、上古音的聲調系統(tǒng)上古音的聲調系統(tǒng),目前還無定論。漢語自古有聲調,這是漢語的重要特點。但平上去入四聲的名稱,則始于齊梁時周顒、沈約。對于上古音的聲調,有“四聲一貫”、“古無上去”、“古平上入三聲”和“古有四聲”四種看法。1.四聲一貫即四聲可以互通,實際上就是認為上古無聲調。此為顧炎武、江永的主張。2.古無上去即上古沒有上去,只有平入二聲,這是黃侃的主張。3.古平上入三聲即上古無去聲,只有平上入三聲,這是段玉裁的主張。4.古有四聲一是指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代表人物為王念孫、江有誥,他們認為上古四聲的歸字與后代有所不同。一是指上古平入二聲又各分長短,即有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四聲,這是王力先生的主張。

我們傾向于上古有與中古基本相同的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的主張。1)因為從《詩經》押韻的情況看,三百零五篇詩共1141章,共有1676個押韻單位,其中從中古音看四聲分押的有1380個(平聲714,上聲284,入聲241,去聲135),占82.2%,三聲通押的220個,其他79個,如果上古無四聲,怎能有如此大量的平押平、上押上、入押入、去押去現象呢?

2)因為上古的雙音節(jié)并列語(并列復詞和并列關系詞組)音節(jié)排序和聲調的關系密切相關,幾乎都按中古的平上去入四聲排列,平聲在最前,入聲在最后,上聲在平聲后或去聲、入聲之前,去聲在平聲、上聲之后或入聲之前。例如:平上平去平入上去上入去入鐘鼓災難賓客雨露草木面目桃李貧富安息管鮑晦朔正直

少有例外,而例外都可以從古代歷史文化的角度去加以解釋。例如“父子”是去上,“子孫”是上平,“國家”是入平,都應是為了不違古代社會的倫理,講尊卑等級所致。上古若無中古的四聲,而且聲調若不按中古四聲的次序排列,則上述的詞語構成規(guī)律和現象是難以解釋的。六、上古音知識的應用

1.上古雙聲疊韻例說雙聲:指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指兩個字的韻部相同。清人李汝珍《李氏音鑒》說:“雙聲者,兩字同歸一母;疊韻者,兩字同歸一韻也?!贝颂幍摹澳浮笔侵嘎暷?。古代的雙音節(jié)詞語,不少是由雙聲、疊韻構成的。例如:“顛倒”、“泥濘”、“玲瓏”、“干戈”、“芬芳”等,就是由雙聲構成的;“蒼?!薄ⅰ皬娜荨?、“須臾”、“華夏”、“潦倒”等,就是由疊韻構成的。

雙聲和疊韻,都是一種歷史現象,由于古今語音的演變,古代是雙聲或疊韻的詞語今天未必還是雙聲或疊韻了,如運用已學過的上古音知識,有些變化是可以說明的。

例如:

“蝙蝠(幫)”、“紛披(滂)”、“匍匐(并)”、“屏藩(并)”、“微未(明)”等上古是雙聲,今不是雙聲,可用古無輕唇音來解釋?!暗褡粒ǘ耍?、“超卓(透)”、“池塘(定)”、“長大(定)”等上古是雙聲,今不是雙聲,可以古無舌上音來解釋?!盃柸辏ㄈ眨鄙瞎攀请p聲,今不是雙聲,可用娘日歸泥來解釋?!皞}庚(陽)”上古是疊韻,今不是疊韻(一個韻母為ang,一個韻母為eng),可用陽陽旁轉來說明。“芣苡(之)”上古是疊韻,今不是疊韻(一個韻母為ou,一個韻母為i),可以用陰陰旁轉來說明。

反切:是古代在沒有字母的情況下運用雙聲疊韻原理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注音方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注明另一個漢字的讀音。上一個字的音跟被注音的字聲母相同,下一個字的音跟被注音的字韻母和聲調都相同,也就是上一個字與被注音的字雙聲,下一個字不僅與被注音字疊韻,而且韻母和聲調也全同?!胺础焙汀扒小倍际恰皟勺制辞谐梢灰簟钡囊馑?。例如:“孔、康董切?!?,“條、徒聊切?!?/p>

前人在分析反切時,有音和切和類隔切的說法。音和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同聲母的切語,如“郎,魯當切?!敝小棒敗迸c“郎”同為來母字。類隔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同一個聲母的切語,如“椿,都江切?!薄懊?,武悲切?!敝小岸肌笔嵌四?,“椿”是知母,“武”是微母,“眉”是明母。

如運用上古音有關聲母的知識,可知音和切是反切上字和被切字為古今均雙聲關系的字,而類隔切是二者古為雙聲今非雙聲關系的字,類隔切本來在上古音中是音和切,只是由于古今語音變遷而造成了切拼困難?!岸肌焙汀按弧庇霉艧o舌上音可以說明其變化,“武”和“眉”用古無輕唇音可以說明其變化?!肚许崱酚眠@樣的切語,說明當時的語音還未發(fā)生這些變化。

2.上古韻文用韻例說韻文都講究押韻。押韻,是在一篇韻文的某些句子的末一字或倒數第二字或第三字用同一韻部的字,使音調和諧優(yōu)美。

上古韻文中有用不同韻部的字互相押韻的情況,音韻學家稱之為合韻,析而言之則稱為通韻和合韻。

通韻,是陰陽入對轉理論的運用,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陰聲、陽聲、入聲韻,互相轉化而押韻。例如:《詩·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中“異”上古屬職部,與屬之部的“貽”押韻,是因為職之入陰對轉可成一韻?!冻o·天問》“天命反側,何罰何佑?齊桓九會,卒然身弒?!敝小坝印鄙瞎艑僦?,與屬職部的“弒”押韻,是因為之職陰入對轉可成一韻?!冻o·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衣”上古屬微部,與屬文部的“汶”押韻,是由于微文陰陽對轉能成一韻。

合韻,是旁轉理論的運用,指主要元音相近或相同的陰聲韻與陰聲韻、陽聲韻與陽聲韻或入聲韻與入聲韻,互相轉化而押韻。例如:《詩·豳風·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敝小吧@”上古屬宵部,“蜩”屬幽部,因為宵幽陰陰旁轉可成一韻而押韻?!对姟ご笱拧ひ帧贰捌渚S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敝小把浴鄙瞎艑僭?,“行”屬陽部,因為陽元陽陽旁轉可成一韻而押韻?!冻o·懷沙》“眴兮沓沓,孔靜幽默。郁結紆軫兮,離慜而長鞠?!敝小澳鄙瞎艑俾毑?,“鞠”屬覺部,因為職覺入入旁轉可成一韻而押韻。

3.古音通假古書中用字情況很復雜,凡是文獻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錄的詞義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申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

古書中的假借,大致有“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和“本有其字,又依聲托事”兩種情況。

A.“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即“六書”上的假借。例如:翁,本義鳥頸毛?!渡胶=洝の魃浇洝贰埃ㄌ斓壑剑┯续B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弊ⅰ拔?,頭下毛?!奔从闷浔玖x。假借表父親,如《史記·項羽本紀》“漢王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蔽?,本義是一種有柄的鋸齒形兵器,引申義為殺?!渡袝ぬ┦摹贰叭”藘礆?,我伐用張?!焙缶洹睹献印分幸鳌皻⒎ビ脧垺?,可知是用的引申義。假借可表自稱,義為自己、自己的。如《詩·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盉.“本有其字,又依聲托事”的假借即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于種種原因——主要是由于先秦時代對文字的使用缺乏規(guī)范,書寫者沒有使用其本字,而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有的書稱之為通假。

例如:《詩·周頌·噫嘻》“率時農夫,播厥百榖?!敝小皶r”,在句中以本義“季節(jié)”、引申義“時間”等訓釋都不通,因聲求義,本字應為“是”,是“此”的意思?!皶r”上古屬禪母之部,“是”屬禪母支部,既是雙聲,之支陰陰能旁轉,又是疊韻,故上古音近能通?!睹献印ち夯萃酢贰爸辈话俨蕉?,是亦走也?!敝小爸薄币员玖x“不彎曲”,引申義“正直”、“伸”等訓釋都講不通,因聲求義,本字當為“特”,是“僅僅”的意思?!爸薄焙汀疤亍鄙瞎哦紝俣嘎毑浚入p聲又疊韻,因此上古音近能通。

假借的條件是讀音相同或相近。先秦兩漢古書中的通假自然是根據上古的讀音。而漢代以后,文字的使用規(guī)范化了,社會只承認先秦兩漢中的通假字,而不允許后人再本有其字而依聲托事,因此,古音通假主要出現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中,只有學點古音知識,才不難識破和掌握通假字。

古籍中的通假現象,按借字和本字的語音關系,可區(qū)分為同音通假和近音通假兩大類。

A.同音通假即借字與本字的聲韻都相同而構成的通假(包括聲調不同的通假)??煞譃槁暦嗤吐暦幌嗤瑑深?。

a.聲符相同的通假指借字與本字有相同的諧聲偏旁。根據“同諧聲者必同鈕,同諧聲者必同部”的理論,產生于上古的聲符相同的形聲字,上古一般韻部相同或相近,聲母也相同或相近,它們在上古必然音同或音近,可以通假。

例如:《左傳·宣公二年》:“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竟”假借為“境”,表國境義。)

《詩·衛(wèi)風·木瓜》:“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保ā胺恕奔俳铻椤胺恰?,表否定。)

《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保ā皾?澤)”假借為“襗”,表貼身的內衣義。)

《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秦以三軍功王之上常?!保ā肮Α奔俳铻椤肮ァ?,“?!奔俳铻椤包h(黨)”?!吧宵h”,韓國地名。)

b.聲符不相同的通假指借字與本字沒有相同的諧聲偏旁,但聲母韻部都相同。例如:《詩·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保ā皦亍奔俳铻椤梆?,表葫蘆義。二字上古都是匣母屋部字。)

《墨子·公輸》:“公輸盤之攻械盡,墨子之守圉有馀?!保ā班觥奔俳铻椤坝?,表抵御,阻止義。二字上古都是疑母魚部字。)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齋?!保ā把唷奔俳铻椤把纭?,表飲酒義。二字上古均為影母元部字。)

《史記·吳王濞列傳》:“燒宗廟,鹵御物?!保ā胞u”假借為“擄”,表掠奪義。二字上古均為來母魚部字。)

《戰(zhàn)國策·秦策一》:“面目犂黑,狀有歸色?!保ā盃馈奔俳铻椤镑蟆?,表黑中帶黃的顏色,屬聲符相同的通假?!皻w”假借為“愧”表慚愧、羞愧義,二字上古同屬見母微部字。)B.近音通假可分為雙聲通假、疊韻通假和聲韻相鄰通假三類。

a.雙聲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聲母相同,而且韻部相近。例如: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保ā叭省奔俳枳鳌柏稹?,古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二字上古皆為日母字,雙聲;“仁”屬真部,“仞”屬文部,真文陽陽能旁轉。)

《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保ā盁A”假借為“眾”,表許多義。二字上古皆為照母三等字,雙聲;“烝”屬蒸部,“眾”屬東部,蒸東陽陽能旁轉。)

《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惠”假借為“慧”,表聰明義。二字上古皆為匣母字,雙聲;“惠”屬質部,“慧”屬月部,質月入入能旁轉。)《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保ā巴觥奔俳铻椤盁o”,表沒有義。二字上古皆為明母字,雙聲;“亡”屬陽部,“無”屬魚部,陽魚陽陰可對轉。b.疊韻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韻部相同,而且聲母相近,也就是發(fā)音部位相同。例如:《易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保ā靶拧奔俳铻椤吧臁?,表伸展義。二字上古皆為真部字,疊韻;“信”屬心母,“伸”屬審母三等字,同為齒音,發(fā)音部位相同。)《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保ā板稀奔俳铻椤半l”,表配偶義。二字上古皆為幽部字,疊韻;“逑”屬群母,“雔”為禪母,一為舌葉音,一為舌面后音。)

《戰(zhàn)國策·燕策一》:“妾知其藥酒也,進之則殺主父,言之則逐主母,乃陽僵棄酒?!保ā瓣枴奔俳铻椤把稹?,表偽裝義。陽僵,假裝跌倒?!瓣枴焙汀把稹鄙瞎啪鶠殛柌孔?,疊韻;“陽”屬喻母,“佯”屬邪母,上古都為舌尖音。)

《墨子·非攻上》:“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保ā扒椤奔俳铻椤罢\”,表實在、的確義。二字上古均為耕部字,疊韻。“情”屬從母,“誠”屬禪母,都是齒音。)c.聲韻相鄰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聲母和韻部都不相同,但是聲母發(fā)音部位相同,韻部相鄰近。例如:《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齊勺遇于阿,王憂之?!保ā吧住奔俳铻椤摆w”,表趙國義?!吧住鄙瞎艑俣U母藥部字,“趙”屬定母宵部。藥宵入陰可對轉而成一韻;古多舌頭音,禪母為照系三等字,古讀舌頭音,與定母發(fā)音部位同。)《孟子·告子》:“內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保ā胺鳌奔俳铻椤板觥?,表輔助義?!胺鳌鄙瞎艑黉枘肝锊?,“弼”屬并母質部?!颁琛迸c“并”上古均為重唇音,發(fā)音部位相同;物質入入可旁轉而成一韻。)

《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保ā皻w”假借為“饋”,表贈送義?!皻w”上古屬見母微部,“饋”屬群母物部。見母和群母同為牙音,發(fā)音部位相同;微物陰入可對轉而成一韻。)

《左傳·隱公元年》:“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闕”假借為“掘”,表挖掘義?!瓣I”上古屬溪母月部,“掘”屬群母物部。溪母和群母同為牙音,發(fā)音部位相同,月物入入可旁轉而成一韻。)第三節(jié)中古音中古音的聲母系統(tǒng)中古音的韻母系統(tǒng)中古音的聲調系統(tǒng)一、中古音的聲母

唐宋所傳的三十六字母,是漢語聲母的最早標目,代表的是唐宋之際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聲母情況,但不能代表《切韻》時代的聲母情況。

清人陳澧利用《廣韻》反切來考證《廣韻》聲母系統(tǒng),把《廣韻》26194字的452個反切上字歸納成四十類。認為:在《廣韻》里,三十六字母中,“照、穿、床、審”應各分為兩類,即“莊、初、崇、生”和“章、昌、船、書”;“喻”應分為兩類,即“云”和“以”;“明”和“微”二母應合而為一。第一次揭示了《廣韻》的聲母系統(tǒng)和傳統(tǒng)的三十六字母不完全一樣。

后世學者在陳澧研究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主張《廣韻》音系有四十一聲類。這四十一個聲母可分成如下四系十二組:1.幫系

(1)幫組:幫[p]

滂[p‘]

并[b]

明[m]

(2)非組:非[pf]敷[pf‘]奉[bv‘]微[m]2.端系

(3)端組:端[t] 透[t‘]定[d‘]

(4)泥組:泥[n] 來[l]

(5)精組:精[ts]清[ts‘]從[dz‘]心[s]邪[z]

3.知系(6)知組:知[t]徹[t‘]澄[d‘]娘[n](7)莊組:莊[t

]初[t

‘]崇[d

‘]生[](8)章組:章[tC]昌[tC‘]船[dz‘]書[C]禪[z](9)日組:日[nz]4.見系(10)見組:見[k]溪[k‘]群[g‘]疑[n](11)曉組:曉[x]匣[](12)影組:影[]云[j]以[O]

從中古到近古(元明清),這一時期漢語共同語的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是共同語的基礎方言由洛陽、開封一帶的方言轉變?yōu)楸本┰?,北京話后來也成為現代音的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從中古到現代,漢語共同語聲母有了很大變化。

從中古到現代,聲母有了很大變化,其演變的主要規(guī)律如下:1.重唇音中分化出輕唇音,即從雙唇音中分化出唇齒音。2.精、見、影三組分化出舌面音j、q、x,即現代的j、q、x是從古代的“精、清、從、心、邪”和“見、溪、群、曉、匣”以及“云”母中分化出來的。3.《廣韻》的知、莊、章三組音合流為現代的卷舌音zh、ch、sh。4.全濁聲母消失,即《廣韻》中的全濁聲母,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全部變?yōu)榍逡?。二、中古音的韻?/p>

《切韻》共一百九十三韻,《廣韻》共二百零六韻,有的一韻是一個韻母,有的一韻包含幾個韻母。因此它們代表的只可能是當時的韻部系統(tǒng),而不是當時的韻母系統(tǒng)。清人陳澧《切韻考》通過對反切下字的系聯來考察研究《廣韻》的韻母系統(tǒng),把《廣韻》中的1200多個反切下字系聯為三百一十一個韻類。韻類不等于韻母,韻類和韻母雖然都要求介音、主要元音和韻尾都相同,但是韻類還要區(qū)別聲調,而韻母不需區(qū)別聲調,因此三百一十一個韻類,并不就是《廣韻》的三百一十一個韻母。

后人在陳澧研究成果的基礎,根據歸納韻母的原則,即凡介音、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的韻類,依平、上、去相承歸為一類,入聲單為一類,這樣可以把舒聲歸納為九十一個,加上入聲五十個,《廣韻》共有一百四十一個韻母?!稄V韻》的韻母,如不區(qū)別入聲,也有九十一個,而現代漢語普通話只有三十八個韻母。

從中古到現代,漢語的韻母系統(tǒng)變化很大,演變的趨勢是合流歸并,由繁雜到簡化。主要變化如下:1.韻尾合流歸并(1)入聲韻消失:《廣韻》音系中有附帶塞音韻尾[-p]、[-t]、[-k]的三種入聲韻,這三種入聲韻也叫促聲,其他非入音韻也叫舒聲。這三種入聲韻演變到現代漢語普通話都分別失去了塞音韻尾,轉化成陰聲韻。

(2)陽聲韻中[-m]韻尾消失:《廣韻》音系中有收[-m]、[-n]、[-n]三種收鼻音的陽聲韻尾,而在現代漢語中原[-m]韻尾都歸并于[-n]韻尾,只有收[-n]和收[-n]的而沒有收[-m]韻尾的韻母了。其變化也使韻母的數量減少了。

2.韻腹合流歸并韻腹即韻母中的主要元音。從《廣韻》韻母到普通話韻母,除果、假二韻攝的主要元音的變化是分化外,其他各攝的主要元音都是以并合為主。

3.韻頭由繁到簡韻頭,也稱介音?!稄V韻》中韻母分開口呼和合口呼兩呼,每呼又各分四等,故《廣韻》韻母系統(tǒng)共分兩呼八等,演變到現代漢語普通話,變成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其介音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兩個變?yōu)槿齻€?!稄V韻》的合口呼指圓唇韻母,有元音性[u]和輔助性[w]兩個介音;開口呼指不圓唇韻母,有緊[ǐ]和松[i]兩個介音?,F代漢語普通話四呼共有三個介音,齊齒呼為[i]、合口呼為[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