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4測量平均速度》同步練習(xí)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實驗探究題(共15小題)1.如圖所示,在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下滑并開始計時,分別測出小車到達(dá)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算出小車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實驗原理v=,本實驗用到的測量工具除了圖中的刻度尺,還需要秒表。(2)圖中AB段的路程sAB=40.00cm,如果測得時間tAB=1.6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0.25m/s。(3)在測量小車到達(dá)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ㄟx填“大”或“小”)。(4)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做的是變速(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5)為了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xué)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dá)C點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確嗎?不正確,理由是因為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6)在實驗測量中,為了減小誤差,斜面的傾斜角應(yīng)該適當(dāng)?。ㄟx填“大”或“小”)些?!窘獯稹拷猓海?)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時間內(nèi)的路程與這段時間的比值,所以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為v=;因為實驗中需要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所以實驗中所需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2)小車運動距離sAB=80.00cm﹣40.00cm=40.00cm=0.4m,tAB=1.6s,小車通過AB段的平均速度:vAB===0.25m/s;(3)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dǎo)致時間的測量結(jié)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會偏小;(4)小車沿斜面頂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運動時,速度越來越大,因此是變速直線運動;(5)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因此他的做法不正確。(6)實驗中,斜面應(yīng)選擇較小坡度,物體由靜止釋放運動到C點用時較長,方便測量時間故答案為:(1)v=;秒表;(2)40.00;0.25;(3)小;(4)變速;(5)不正確;因為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6)小。2.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shè)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圓圈是小車到達(dá)A、B、C三處時電子表的時間顯示(數(shù)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1)該實驗原理是v=,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的坡度較小。(選填“大”或“小”)(2)小車AB段的平均速度為0.2m/s,如果計時的時候,小車過了A點再計時,則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3)小車在AC段的速度大于(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車在AB段的速度。(4)小組的成員分別畫出如圖2所示小車從A到C的s﹣t圖象的大致情況,其中與事實相符的是C。【解答】解:(1)“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其中s代表小車通過的路程,t代表小車運動的時間;若要計時方便,應(yīng)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是為了減小小車運動的速度,使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時間更長;(2)由圖可知,小車在AB段通過的距離sAB=10dm﹣6dm=4dm=0.4m,時間tAB=15:35:22﹣15:35:20=2s,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0.2m/s,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計時晚,所計時間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3)AC段通過的距離sAC=10dm﹣1dm=9dm=0.9m,所用時間tAC=15:35:23﹣15:35:20=3s,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3m/s,所以,vAB<vaC;(4)根據(jù)小車做加速直線運動分析小車從A到C的s﹣t圖象的大致情況應(yīng)是速度越來越大,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v=;小;(2)0.2;偏大;(3)大于;(4)C。3.如圖所示是做“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dá)B點和C點時所用時間,即可測出不同距離的平均速度。(1)本實驗的原理是v=,實驗中用到的主要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2)實驗時,斜面應(yīng)保持較小(選填“較小”或“較大”)的坡度,這是為了便于測量小車下滑的時間。(3)在斜面上,如果測得小車在AB段下滑所用時間tAB=1.6s,則小車在AB段下滑的平均速度VAB=0.25m/s。(4)在測量小車在BC段所用時間時,小明讓小車過了C點后才停止計時,則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會偏小(選填“偏大”、“不變”或“偏小”)(5)為測量小車在斜面上下滑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xué)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開始釋放,測出小車到C點時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不正確(選填“正確”或“不正確”)的,理由是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解答】解:(1)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原理:v=;由v=可知,要計算小車的平均速度,需測量出小車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因此需要利用刻度尺測量路程,秒表測量時間;(2)斜面坡度越大,小車沿斜面向下加速運動越快,過某點的時間會越短,計時會越困難,所以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是為了便于測量小車運動所用的時間;(3)由圖可知,小車運動距離sAB=80.0cm﹣40.0cm=40.0cm=0.4m,tAB=1.6s,小車通過AB段的平均速度:v===0.25m/s;(4)如果讓小車過了C點才停止計時,會導(dǎo)致時間的測量結(jié)果偏大,由公式v=可知,平均速度會偏??;(5)若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dá)C點的時間,所測的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因此他的方案是錯誤的。故答案為:(1)v=;秒表;(2)較小;(3)0.25;(4)偏小;(5)不正確;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4.如圖所示,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1)實驗的原理公式是v=。(2)實驗除了如圖器材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秒表。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并開始計時,分別測出小車到達(dá)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算出小車在各段的平均速度。(3)vBC>vAC(填“>”、“<”或“=”)。(4)為了測量小車從A滑到C時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xué)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dá)C點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確嗎?不正確,理由是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到達(dá)C點的時間,并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5)在測量小車到達(dá)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在計時反應(yīng)稍慢了一點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小。(選“大”或“小”)(6)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斜面應(yīng)選擇較小坡度,這樣設(shè)計是為了實驗中減小測量時間而造成的誤差(選填“路程”或“時間”)?!窘獯稹拷猓海?)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2)由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可知,在實驗中,需要用刻度尺測距離,用秒表測時間,故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秒表;(3)因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時做加速運動,所以小車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即vBC>vAC;(4)小車在下滑過程中,到達(dá)B點的速度并不為零,所以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到達(dá)C點的時間,并不等于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故該做法不正確,理由是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到達(dá)C點的時間,并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5)測小車到達(dá)B點的時間時,如果反應(yīng)稍慢了一點停止計時,所計時間偏大,根據(jù)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變的情況下,時間偏大,測得的平均速度就會偏?。唬?)實驗中斜面應(yīng)保持較小的坡度,這是為了便于測量時間,即減小測量時間而造成的誤差。故答案為:(1)v=;(2)秒表;(3)>;(4)不正確;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到達(dá)C點的時間,并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5)??;(6)時間。5.如圖1,測平均速度時,測得小車從斜面的頂端A處由靜止開始滑到B處所用時間為t。小車長為s1,斜面長為s2。(1)小車從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數(shù)學(xué)表達(dá)式為v=(用題中字母來表示);(2)若小車還沒放開之前就已開始計時,則測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實值相比偏小;(3)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做斜面的傾斜程度較??;(填“大”或“小”)(4)如圖2中能夠準(zhǔn)確反映小車運動情況的是C。【解答】解:(1)由圖知,小車從A到B通過的路程為s=s2﹣s1,則小車從A到B的平均速度:v==;(2)若小車還沒放開之前就已開始計時,計時早了,測得的時間偏大,根據(jù)v=知,測得的平均速度偏?。唬?)若要計時方便,應(yīng)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時間更長,便于測量時間;(4)小車下滑過程做加速運動;A、由圖知,在s﹣t圖象上,s不隨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則物體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故A不符合題意;B、由圖知,路程s與時間t成正比,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C、由圖知,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逐漸增加,即物體的速度變大,說明物體做加速運動,故C符合題意;D、由圖知,在v﹣t圖象上,速度v不發(fā)生變化,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故答案為:(1);(2)?。唬?)??;(4)C。6.請你補充完成《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報告:實驗?zāi)康模簻y量運動小車的全程的、上半段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實驗器材:長木板、小車、小木塊、刻度尺、停表實驗步驟:(1)實驗步驟如下,請完成填空。①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形成一個坡度較?。ㄌ睢拜^大“成“較小”)的斜面如圖所示,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測量時間。②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車頭到金屬片的距離s1,用秒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底端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并將s1、t1記錄在表格中。③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再把小車放在斜面項端,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上半路程s2所用時間t2,并將s2、t2記錄在表格中。④根據(jù)公式v=及測量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車通過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并將有關(guān)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中。⑤根據(jù)公式v3=(請用“s1、t1、s2、t2表示”)及測量數(shù)據(jù),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并將v3記錄在表格中。(2)在某次測量的過程中,如果小車運動過了中點才停止計時,測得的前半段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將偏?。ㄌ睢按蟆?、“小”)。(3)如圖中能夠準(zhǔn)確反應(yīng)小車運動情況的是C。(4)在實驗中,要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變大,可采取的方法有增大斜面的傾斜程度(寫出一點即可)?!窘獯稹拷猓海?)①若要計時方便和準(zhǔn)確,應(yīng)使所用的時間長些,故應(yīng)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形成一個坡度較小的斜面。②根據(jù)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v=可知,用刻度尺測出車頭到金屬片的距離s1,用秒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底端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④根據(jù)公式v=,及測量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車通過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并將測量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中;⑤根據(jù)上面測量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知,小車通過下半段的距離為s1﹣s2,所用時間為t1﹣t2,根據(jù)測量原理,通過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2)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則測得前半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偏大,由公式v=知,測得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會偏?。?)小車下滑過程做加速運動;A、由圖知,在s﹣t圖象上,s不隨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則物體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故A不符合題意;B、由圖知,路程s與時間t成正比,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C、由圖知,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逐漸增加,即變大,說明物體做加速運動,故C符合題意;D、由圖知,在v﹣t圖象上,速度v不發(fā)生變化,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4)增大斜面的傾斜程度,通過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時間變短,則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變大。故答案為:(1)①較小;便于測量時間;②刻度尺;秒表;④v=;⑤;(2)??;(3)C;(4)增大斜面的傾斜程度。7.小夢同學(xué)用如圖裝置研究“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快慢”。他將小車從坡頂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坡底C處的時間t1=2.6s;再次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中點B處的時間t2=1.8s。(1)研究小車的運動快慢,最好的方法是要測量小車的運動速度,測量原理是v=。(2)通過小夢的測量數(shù)據(jù)可以判斷,小車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小夢想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yīng)該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選填:“A”或“B”)(4)請將小夢設(shè)計出的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補充完整。(不需填數(shù)據(jù))前半程后半程全程(5)實驗中要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原因是降低小車下滑的速度,方便計時。(6)為了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下滑到撞擊底端金屬片的時間t,在正式測量前,要多練習(xí)幾次,目的是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7)小越同學(xué)測出圖的距離S后,再測出小車從A點滑到C點所需時間t,則上述測量中,路程的測量有誤,原因是小車運動的距離比s小?!窘獯稹拷猓海?)要測量小車的運動速度,需要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和時間,故測量原理是v=。(2)設(shè)全程路程為L,則小車運動的距離sAC=L,sAB=L,由題知,所用的時間tAC=2.6s,tAB=t2=1.8s,則小車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AB===;小車運動全程的平均速度:vAC==;所以vAB<vAC,即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3)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需要測出后半段的時間,即用總時間減去前半段的時間,故他應(yīng)該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4)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應(yīng)該首先確定小車的路徑,然后測出小車在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其在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然后進(jìn)行比較,故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補充如下:路程s(m)路徑時間t(s)平均速度ν(m/s)前半程ABt1v1后半程BCt2v2全程ACtv(5)實驗時,斜面的坡度應(yīng)很小,減小小車運動的速度,便于計時,提高測量的精確度。(6)測小車從斜面頂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時間時前先練習(xí)幾次,目的是熟悉測量過程,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7)由圖可知,測量的距離s有錯誤,小車運動的距離等于s減去小車的長度。故答案為:(1)v=;(2)小于;(3)A;B;(4)見解答表格;(5)降低小車下滑的速度,方便計時;(6)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7)路程;小車運動的距離比s小。8.如圖是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圖中是小車到達(dá)A、B、C三處電子表顯示。(1)該實驗原理是:v=。(2)實驗過程中將斜面的坡度設(shè)計的較小些的目的是:減慢小車的速度方便計時。(3)據(jù)圖中信息:sAB=40.0cm,tBC=1s,vAC=0.3m/s,從A到C的過程中,小車做變速直線運動(“勻速”或“變速”)。(4)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測到的BC段速度偏大(選填“大”或“小)。(5)實驗時為了較準(zhǔn)確的測量時間,應(yīng)在C處安裝一個擋板。【解答】解:(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2)若要計時方便,應(yīng)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時間更長;(3)根據(jù)圖示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為1cm,sAB=10.00dm﹣6.00dm=4.00dm=40.0cm;tBC=1s;sAC=10.00dm﹣1.00dm=9.00dm=90.0cm,tAC=3s;vAC===30cm/s=0.3m/s;由圖知BC段的路程長,但時間少,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車做的是變速運動;(4)過了B點后計時,所計時間偏小時,根據(jù)公式v=可知,路程不變的情況下,時間偏小,速度就會偏大;(5)實驗時為了較準(zhǔn)確的測量時間,應(yīng)在C處安裝一個擋板,聽撞擊聲記錄時間。故答案為:(1)v=;(2)減慢小車的速度方便計時;(3)40.0;1;0.3;變速;(4)大;(5)擋板。9.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1)小球從A處沿斜面由靜止開始滾下,頻閃照相機記錄了小球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如圖甲所示,小球在做加速(填“加速”“減速”或“勻速”)運動。(2)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為1.8m/s,CD段的路程為1.5m,比較AB與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填“>”“<”或“=”)vBC。路程/m運動時間/s平均速度m/s經(jīng)過某點時的速度m/ssAB=0.3mtAB=0.5svAB=0.6m/svB=1.2m/ssBC=0.9mtBC=0.5svBC=vC=2.4m/ssCD=tCD=0.5svCD=3m/svD=3.6m/s(3)為進(jìn)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guān)系,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作出了v﹣t圖象,如圖乙所示。假設(shè)斜面足夠長,小球從A處滾下,經(jīng)過2s到達(dá)E點(圖甲中未畫出),則該小球經(jīng)過E點時的速度為4.8m/s。(4)小球在運動過程中,經(jīng)過路程sAE中點時的速度為v1,經(jīng)過時間tAE中點時的速度為v2,則v1>(填“>”“<”或“=”)v2。(5)為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的傾斜度較?。ㄟx填大或小)?!窘獯稹拷猓海?)由圖1知,小球相等時間通過的路程逐漸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運動,小球運動狀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受到非平衡力作用。(2)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BC段的平均速度:vBC===1.8m/s;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sCD=vCDtCD=3m/s×0.5s=1.5m;vAB=0.6m/s<vBC。(3)小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guān)系圖象知,小球速度與時間成正比(勻加速運動),小球1s時的速度為2.4m/s,則經(jīng)過2s小球的速度為4.8m/s。(4)小球從A靜止滑下時速度與時間成正比(勻加速運動),所以小球經(jīng)過前一半時間速度小于后一半時間的速度,所以前一半時間通過的路程小于AE,小球運動速度越來越快,所以v1>v2。(5)斜面坡度越大,小車沿斜面向下加速運動越快,過某點的時間會越短,計時會越困難,所以為使計時方便,斜面坡度應(yīng)小;故答案為:(1)加速;(2)1.8;1.5;<;(3)4.8;(4)>;(5)小。10.在“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中:(1)實驗原理是v=;(2)實驗器材有斜面、墊塊、小車、金屬片,還有刻度尺、停表;(3)斜面不能過高的原因是使滑塊在斜面上運動時間會長些,便于測量時間。(4)在此過程中,滑塊的平均速度為9cm/s【解答】解:(1)本實驗測量平均速度采用的是一種間接測量法,通過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然后根據(jù)速度公式計算平均速度,所以這個實驗的原理是v=;(2)需要測量滑塊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需要的測量工具是停表和刻度尺;(3)滑塊所放的斜面應(yīng)保持較小的坡度,滑塊速度變化越慢,這樣使滑塊在斜面上運動時間會長些,便于測量時間。(4)由圖可知,滑塊從頂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時間是5s,行駛的路程是s=40cm+5cm=45cm,則在此過程中,滑塊的平均速度v===9cm/s。故答案為:(1)v=;(2)刻度尺;停表;(3)使滑塊在斜面上運動時間會長些,便于測量時間;(4)9。11.某物理興趣小組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停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圖中顯示它們測量過程中的小車在甲、乙、丙三個位置及其對應(yīng)時間的情形,顯示時間的格式是:“時:分:秒”。(1)實驗原理是:v=。(2)請根據(jù)圖示完成下表甲至乙乙至丙甲至丙路程s1=26.0cms2=64cms3=90cm時間t1=2st2=4st3=6s(3)某同學(xué)計算甲至丙這個過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兩種方法計算:方法1:v3=;方法2:v3=。以上兩種方法正確的是方法1(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0.15m/s。整個過程小車在做變速(填“勻速”或“變速”)運動。(4)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的坡度較?。ㄌ睢按蟆被颉靶 保?。(5)實驗前必須學(xué)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甲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答】解:(1)“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2)小車在甲點對應(yīng)長度為90.0cm,在乙點對于長度為64.0cm,所以s1=90.0cm﹣64.0cm=26.0cm,(3)方法1計算平均速度是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該方法正確;方法2是速度值加起來除以2,那叫速度的平均,該方法錯誤;甲至丙的路程s3=90.0cm=0.9m,時間t3=6s,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v3===0.15m/s;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整個過程該小車是在做變速運動。(4)若斜面的坡度太大,則小車運動速度太大,運動時間太短,難以準(zhǔn)確測量時間;斜面的坡度較小時,小車運動速度較慢,運動時間較長,便于計時。(5)如果讓小車過了甲點后才開始計時,因為計時晚,所計時間偏小,用v=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故答案為:(1)v=;(2)26.0;(3)方法1;0.15;變速;(4)?。唬?)大。12.如圖是一小球從A點沿直線運動到F點的頻閃照片,頻閃照相機每隔0.2s閃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變速(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其理由是小球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2)小球從B點運動到D點的平均速度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從A點運動到F點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E、F兩點間的平均速度最大。(4)圖中四個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象,能反映出該小球運動的圖象是C。(填字母)【解答】解:(1)由圖可知,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物體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說明物體運動越來越快,即速度越來越大,故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2)從B到D,由圖中刻度尺可量出BD間的距離為s=4.5cm﹣0.5cm=4cm=0.04m;小球運動的時間t=2×0.2s=0.4s;則小球的平均速度為:v===0.1m/s;從A到F,由圖中刻度尺可量出BD間的距離為:s′=12.5cm﹣0cm=12.5cm=0.125m;小球運動的時間t′=5×0.2s=1s;則小球的平均速度為:v′===0.125m/s;小球從B點運動到D點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從A點運動到F點的平均速度。(3)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nèi),通過EF的路程最大,所以EF兩點間的平均速度最大;(4)A圖說明物體做減速運動、B圖說明物體做勻速運動、C圖說明物體做加速運動、D圖說明物體先減速后加速,所以能說明小球下落運動(加速下落)的是C圖。故答案為:(1)變速;小球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2)小于;(3)E、F;(4)C。13.圖甲是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圖乙是某教師的改進(jìn)實驗:將一小塊含鐵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滿水的長直玻璃管內(nèi)。當(dāng)長直玻璃管豎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頂端的小磁鐵,小重物開始下落,分別測得小重物到達(dá)15厘米、30厘米、45厘米處所用的時間分別是1秒,1.92秒,2.82秒。(1)分析數(shù)據(jù)(不考慮實驗誤差),從最高處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過程中小重物不是(填“是”或“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2)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實驗時整個下落過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xué)采用了下列兩種計算方法:方法1:v==[++]÷3=…方法2:v===…以上兩次計算方法正確的是方法2。(3)在甲實驗中,要使鉛筆在桌面上滾動的平均速度變大,可采取的方法有增大紙板角度(寫出一點即可);(4)與甲實驗相比,乙實驗具有能保證物體做直線運動、便于觀察實驗過程等優(yōu)點,但還有繼續(xù)改進(jìn)之處,你的改進(jìn)建議是增加玻璃管的長度(寫出一點即可)?!窘獯稹拷猓海?)由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在相同的路程(15cm)內(nèi),所用的時間不相同,所以從最高處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過程中小重物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2)平均速度是指物體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根據(jù)公式v=得,小重物在第一次實驗時整個下落過程的平均速度v==≈0.16m/s,所以方法2是正確的;(3)如果增大紙板角度,可以使鉛筆滾下的高度變大,這樣鉛筆滾動相同的距離所用的時間較少,由速度公式v=可知,在路程一定時,可以增大鉛筆在桌面上滾動的平均速度;(4)乙實驗的物體是自由下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水泥買賣合同(含合同變更和補充條款)
- 2024年度綠色建筑設(shè)計與施工合作協(xié)議書3篇
- 學(xué)困生轉(zhuǎn)化工作計劃
- 小學(xué)校本教研活動計劃
- 電話銷售業(yè)務(wù)員工作計劃
- 勞動合同樣板
- 公司員工自我鑒定
- 制定護(hù)士的年度工作計劃
- 政府公共關(guān)系(第二版)課件 第6章 政府的公眾對象與輿論環(huán)境
- 經(jīng)典國學(xué)教學(xué)計劃
- GB/T 43575-2023區(qū)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shù)系統(tǒng)測試規(guī)范
- 小兒肺炎的病例討論
- 校園教職工思想動態(tài)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動態(tài)評估
- 《氣體滅火系統(tǒng)》課件
- 黑龍江省雞西市2023-2024學(xué)年八年級上學(xué)期第二次質(zhì)量監(jiān)測道德與法治試題
- 2022年高考天津語文高考試題及答案
- 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人教版八年級英語Unit8 現(xiàn)在完成時導(dǎo)學(xué)案(word版)
- JCT908-2013 人造石的標(biāo)準(zhǔn)
- 禮品申請領(lǐng)用表
- 開工報告、暫停令格式
- 無人機與人工智能結(jié)合的應(yīng)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