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后半部分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1.gif)
![犯罪心理學后半部分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2.gif)
![犯罪心理學后半部分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3.gif)
![犯罪心理學后半部分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4.gif)
![犯罪心理學后半部分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64d6577be48f62f915395d3faa9254e6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盜竊、搶劫與詐騙犯罪心理盜竊犯罪心理分析盜竊犯罪是一種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犯罪行為一般特征分布廣專門化手段多樣智能化技術化團伙化盜竊犯罪的心理特點盜竊犯罪的理性選擇盜竊的成本和利益作出評估盜竊的機會屬性進行考量盜竊犯的道德和法制觀念自私、利欲、利己的道德觀念對待法律的采取輕視甚至對立的態(tài)度法律觀念對自己行為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方面有缺陷對于刑罰的認知采用淡化的技巧物欲需求型自我顯示型人際交往型嫉妒報復型尋求刺激型特殊需要型補償型模仿型盜竊犯罪的動機長期的人格適應不良,缺乏自信,自我中心、對他人不敏感和缺乏同情心,沖動易怒、情緒不穩(wěn)定,偏執(zhí)、敵意、多疑、過分敏感、對人警戒,情感淡漠、人際關系膚淺,缺乏真誠,道德人格偏離被動——攻擊型的人格,反映敵意、不信任、易激惹、自我中心、任性、低的自控能力盜竊犯的人格特征盜竊犯的能力智商比較高,善于利用人和操縱人盜竊犯罪技能高超良好的觀察能力強調(diào)語言能力、智慧、態(tài)度、和支配他人的能力盜竊的習癖化一部分盜竊者形成盜竊動力定型,盜竊心理和行為不斷得到強化,最終形成從事盜竊的心理和行為傾向,盜竊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盜竊者人格構成的一部分,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盜竊犯罪團伙的亞文化以犯罪為職業(yè);具有共通之黑話,以便獲取認同聚集在適當之地點、商議交換情報對于被害者不同情、不憐憫,并合理化其行為對同伙誠實、有義氣、決不告密團伙成員以盜竊組織為家;禁止使用金融卡,以避免被偵破;不能公開的參與社交活動,必須隱姓埋名;反社會傾向濃厚;團伙成員也獲得其他成員的認可;團伙成員依據(jù)其知識、技術、權力、經(jīng)濟狀況、社會關系等在團體中建立地位盜竊犯的行為特征預謀型盜竊犯的行為特征事先精心策劃作案的時間、地點、方法和手段、逃脫路線、作案持續(xù)時間、如何應對被發(fā)現(xiàn)、勘查盜竊地點的周圍情況,犯罪后注意消除痕跡機會型盜竊犯的行為特征沒有明確的作案目標,而是伺機而動,犯罪行為隨時間、空間、對象等因素而定沖動型盜竊犯的行為特征受激情驅使,犯罪人的思維能力下降,行為的自控能力減弱,內(nèi)心沖突、恐懼,作案手段比較粗糙,犯罪現(xiàn)場遺留痕跡比較多搶劫犯罪心理分析搶劫犯罪是犯罪分子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一種行為搶劫犯罪的一般特征人口學特征被害人特征時間特征團伙目標特征地域特征搶劫方式搶劫犯罪過程分析結伙擬定計劃和目標實施搶劫行動逃脫搶劫犯罪人分類職業(yè)性搶劫犯投機性搶劫犯成癮性搶劫犯酗酒性搶劫犯動機特點物欲補償模仿自我顯示征服、男子氣賭資和毒資追求刺激反社會搶劫犯的心理特點搶劫犯的認知特征法律意識和價值觀缺陷自恃高明僥幸心理犯罪行為合理化信念搶劫犯的心理特點搶劫犯的心理特點能力特點較強的體能計劃組織行動的能力被害人管理技能迅速建立“權威”的能力處理緊張的能力語言的能力控制場面的能力使用現(xiàn)代化工具的能力搶劫犯的心理特點人格特點情緒不穩(wěn)定攻擊性強興奮性高好幻想兇殘反社會狂妄狡詐沖動魯莽自我中心緊張焦慮挫折容忍力差
詐騙犯罪心理分析詐騙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財物的所有人或經(jīng)管人信以為真,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犯罪的一般特征方式多樣團伙化受害對象廣泛智能化主體特征動機特點物欲快速致富債務享樂虛榮心賭資和毒資生活困難畸形的成就欲,詐騙犯罪人的心理
補償詐騙犯罪人認知特征法律意識和價值觀缺陷自我中心詐騙行為合理化信念詐騙犯罪人的心理
能力特點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被害人管理技能環(huán)境適應能力印象管理技巧擅長自我設計靈活反應能力社會經(jīng)驗豐富詐騙犯罪人的心理
善于控制被害人人格特點僥幸心理突出人格雙重性自我評價過高缺乏責任感缺乏罪惡感說謊成性世故狡詐自我中心挫折容忍力差詐騙犯罪人的心理
詐騙者與被騙者的心理互動物色——懷疑期引誘——松弛期行騙——受騙期逃避——悔恨期
第九章貪污與賄賂犯罪心理貪污與賄賂犯罪貪污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它非法手段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受賄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貪污、賄賂犯罪的新特點窩案、串案領導干部多受害對象廣泛行業(yè)化手段多樣,反偵查能力強。動機特點物欲貪婪以權謀私消極職業(yè)人格隱蔽性貪污、賄賂犯罪的犯罪心理
隱蔽性行為特征牽連性貪污、賄賂犯罪人的心理
智能性反復性互動性自我中心貪婪虛榮僥幸責任擴散賭徒攀比補償交易貪污與賄賂犯罪人的心理
從眾殺人犯罪心理分析殺人犯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是最嚴重的暴力犯罪之一我國的殺人犯罪率在世界上屬于中等偏低的國家,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殺人犯罪在刑事犯罪總數(shù)中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殺人犯罪的一般特征地點特征時間特征共同犯罪情況被害人特性人口學特征加害者與被害者關系動機特點利欲報復性欲人際沖突逃避追求刺激恐懼殺人犯罪者的心理
……….認知特征敵意性歸因缺少人際問題解決的方法對暴力行為結果價值正性評價殺人犯罪者的心理
社會觀點采擇缺陷人格特點自卑控制不足控制過度虐待狂自我縱容自我評價低挫折容忍力差殺人犯罪者的心理
。。。。。系列殺人系列殺人犯罪,是指同一犯罪主體(一人或多人)為了同樣的犯罪目的。在一定時期內(nèi)間隔地殺害多名無辜者的一種嚴重暴力犯罪系列殺人犯罪的一般特點系列殺人犯罪者罪通常是男性犯罪活動具有計劃性被害人在被殺死之前往往遭受虐待或者性攻擊犯罪人通常殺死3個以上的被害人,被害人通常是陌生人,但是,被害人之間在身份、性別、地點、死亡模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犯罪人都有病態(tài)人格傾向或者精神病癥狀犯罪人作案隱秘系列殺人犯罪人類型幻覺型享樂行任務取向型權利︱控制取向型
第十章性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分析廣義的性犯罪概念遠遠超出了刑法的意義,認為一切受法律、道德、風尚、習慣以及其他社會行為規(guī)范所禁止、譴責和懲罰的性行為都是性犯罪狹義的性犯罪概念把性犯罪嚴格限制在刑法意義的范圍內(nèi),僅指一切為一國或一地區(qū)的刑法所禁止并予以懲罰的性行為性犯罪的特征性犯罪成員低齡化女性性犯罪突出惡性案件增多作案人員廣泛,內(nèi)容形式多樣性罪犯類型心理正常型性變態(tài)者心理變態(tài)者性變態(tài)兼心理變態(tài)強奸犯罪心理分析強奸犯罪一般特征時間特征地點特征年齡受害者的特點強奸犯罪分類陌生者強奸熟識者強奸約會強奸強奸犯罪的理論芬霍克認為,強奸的發(fā)生,是在強奸者產(chǎn)生加害動機、去除內(nèi)在抑制、突破外在環(huán)境阻礙以及受害人的拒絕之后達到的。強奸者要有虐待的動機克服內(nèi)在的抑制因素解除外在的抑制因素避免受害者拒絕霍爾和赫希曼認為性暴力的產(chǎn)生,是因為性加害者生理性興奮的抑制力較弱扭曲的認知情緒失控狀態(tài)人格的缺陷動機特點性欲權力和控制壓力報復尋求刺激變態(tài)心理滿足親密關系的需要強奸犯罪者的心理
……….認知特征錯誤的信念消極的社會問題解決取向社會技能缺陷強奸犯罪者的心理
智力水平較低人格特點嫉妒猜疑反社會追求感官快樂低的自我控制缺乏移情低的自我肯定挫折容忍力差強奸犯罪者的心理
長期人際關系不良壓力處理能力不足回避親密關系控制支配。。。強奸犯罪被害人的心理損害“強奸創(chuàng)傷綜合征”屬于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一種,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后,其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失調(diào)之后遺癥。強奸創(chuàng)傷綜合征的發(fā)展分為兩個階段急性期重組期對兒童的性犯罪指侵犯者以滿足其性欲為目的,通過暴力、誘騙、物質(zhì)引誘等方式,誘導兒童(十八歲以下)進行性接觸(包括身體與非身體)的行為。性侵害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如強奸、亂倫和猥褻行為;誘導兒童觀看或觸摸性器官;向兒童提供不當?shù)男孕畔?;撫摸兒童性器官;引誘兒童觀看色情或淫穢電影錄像等兒童性侵犯者的特性早期有受性侵害的經(jīng)歷早期親子依戀關系不穩(wěn)定,導致依戀需求不滿足而轉向向兒童尋求性滿足;嚴重的認知扭曲,并且在社會判斷上有缺陷,智能低下,思考簡單沖動,缺乏邏輯性;社會技能不足;在青少年早期就已經(jīng)開始有偏差性幻想;可能有藥物濫用史;人格上不成熟、低自尊、反社會、焦慮抑郁、被動害羞、不信任、不安全感、多疑、對兒童專制戀童的原因比較認同兒童的情緒兒童對他們具有吸引力在發(fā)展社會贊同的關系方面有障礙與兒童性關系中的去抑制兒童性侵害者分類不成熟型退卻型剝削型虐待型第十一章信仰型犯罪心理一、概述信仰是對某種主義、思想、宗教或迷信的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為信念來支配行動。信仰是一種精神需要。信仰型動機犯罪是指由反社會的信仰引起的犯罪,在我國主要表現(xiàn)為政治信仰型犯罪、邪教信仰型犯罪和封建迷信信仰型犯罪。二、政治信仰型動機犯罪的心理特征與行為特征(一)心理特征1、嚴重的反社會認識2、強烈的反社會情感3、意志特征的兩極性4、動機的反社會性(二)行為特征1、行為實施方式的智能性2、行為方式的暴力性3、犯罪行為的集團性4、犯罪行為的狡猾性5、犯罪行為的預謀性6、犯罪行為的瘋狂性7、犯罪行為的模仿性三、邪教犯罪的心理特征與行為特征(一)心理特征1、偏執(zhí)與錯誤的認知2、存在某種人格障礙:如自戀癥、妄想癥、偏執(zhí)型、強烈的控制欲與權力欲3、復合型的犯罪動機(二)行為特征1、犯罪行為的組織性2、作案手段的殘忍性3、犯罪行為的謀利性四、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征與行為特征(一)心理特征1、錯誤的認知2、情緒情感的狂熱性3、堅定的犯罪意志4、動機的荒謬性(二)行為特征1、犯罪行為的迷信色彩2、犯罪行為的公開性3、犯罪行為的狂暴性第十二章情緒型犯罪一、概述1、情緒型動機是指心理的或心理社會的動機,是以非生理變化為特征而以社會交往需要為基礎的動機。情緒動機型犯罪,又稱情感型動機犯罪,是一種帶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為,如:嫉妒、憎恨、戲謔、好奇心、自尊心、自卑感、友情、憤怒、恐懼等。成員以青少年犯罪人居多。2、在我國,情緒型動機犯罪大多數(shù)因人際糾紛和沖突引起。這種人際糾紛和沖突,主要發(fā)生在戀愛、婚姻和家庭關系受挫,以及同學、同事、上下級、朋友、鄰里和日常生活的其它人際糾葛中。這一類型的犯罪還突出表現(xiàn)在年輕人的犯罪行為方面。
二、情緒型動機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異常的自尊心水平(二)消極的情緒情感品質(zhì)1、不穩(wěn)定性2、高強度性3、缺乏原則的情感傾向性4、情感的膚淺性(三)挫折的耐受力差三、情緒型動機犯罪的行為特征(一)盲目性(二)沖動性(三)戲謔性(四)情緒性(五)殘暴性四、幾種主要的情緒型動機犯罪的心理特征(一)反社會情感的犯罪缺乏理智感,反國家、反人民,極端利己主義的道德感,腐朽、沒落的審美觀(二)挫折情緒狀態(tài)的犯罪具有不良情緒傾向,易被激怒和控制力差。煩惱、怨恨、不滿等情緒不及時消解或轉移,會產(chǎn)生攻擊性,直接攻擊阻礙目標實現(xiàn)的人或事物,或尋找“替罪羊”。(三)激情犯罪心胸狹隘,認知水平低,情緒體驗強烈,理智和意志失去監(jiān)督作用,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犯罪行為。(四)應激狀態(tài)的犯罪犯罪行為發(fā)生在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下,由于暫時意識狹窄和感知上的錯誤,如防衛(wèi)過當?shù)倪^失犯罪。犯罪行為特點:倉促應付,舉止失措,目的不明確。(五)消極心境的犯罪比較微弱、持久的抑郁、憂愁與不滿的心理狀態(tài),對生活、事業(yè)持消極態(tài)度,情緒長期受壓抑直至無法忍受,最終導致爆發(fā)式的反抗行為。第十三章不同行為方式的犯罪第一節(jié)智能犯罪心理一、智能犯罪的定義所謂智能犯罪,是指在現(xiàn)代高科技條件下,行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進技術,實施的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二、智能犯罪的類型(一)通訊領域中的犯罪1、盜碼并機2、竊取無線電波源3、電信欺騙犯罪(二)計算機犯罪1、以計算機為工具的犯罪2、以計算機為對象的犯罪(三)醫(yī)學與生物學領域的犯罪如:非法墮胎;非法人工繁殖;非法克隆人實驗;人體器官盜竊;違反道德的醫(yī)學實驗;制造生化武器三、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動機的特征1、動機多樣化:物欲型、游戲型、報復型、信仰型2、動機沖突不明顯:對被害后果不能直接感知,難以引起犯罪人的反思與后悔(二)認識特征1、智力水平高2、思維偏執(zhí)3、法律意識淡?。ㄈ┣榫w情感特征1、情緒復雜:冷靜、自信、高激惹2、缺乏道德感(四)意志特征:兩極性。難以抵制經(jīng)濟誘惑或惡作劇快感的誘惑;攻克技術難題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進取心(五)性格特征:多為內(nèi)向、孤僻四、智能犯罪人的行為特征(一)行為的隱蔽性1、犯罪侵害的直接目標多是無形的2、犯罪行為的實施地與犯罪后果的出現(xiàn)地分離(二)行為的連續(xù)性1、行為本身具有連續(xù)性2、犯罪心理的頑固性(三)后果的嚴重性(四)手段的多樣性(五)手段的技能性(六)手段的欺騙性(七)行為主體的年輕化第二節(jié)暴力犯罪心理一、暴力犯罪的概念與種類(一)概念暴力犯罪,是指以強暴的力量實施刑法規(guī)定的應予制裁的行為。強暴的力量包括對人體實施侵害性行為,也包括以強暴力量相威脅。(二)分類1、根據(jù)侵害的對象危害國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身權利、侵害國家、集體和個人財物、妨礙社會管理秩序、妨害婚姻家庭2、根據(jù)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分為嚴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罪3、根據(jù)暴力犯罪的組織性分為個體暴力犯罪和群體暴力犯罪4、根據(jù)心理準備性有預謀的暴力犯罪,情境型暴力犯罪二、暴力犯罪心理機制的主要理論(一)暴力與攻擊暴力是攻擊行為最通常的表現(xiàn)形式,是攻擊最重要的手段,這是二者的表層關系;深層關系為:攻擊是暴力行為具有的本質(zhì)屬性,攻擊是暴力的目的。(二)幾種關于攻擊行為的重要理論1、本能論(弗洛伊德)2、“追求優(yōu)越”論(阿德勒)3、“挫折-攻擊”假說(多拉德、米勒、杜布等)4、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一)心理特征1、認知特點:思維方式簡單;歪曲的道德觀、價值觀2、情緒情感特點:消極的情緒反應性和情感水平低3、意志特點:控制力較差,易受暗示4、性格特點:較為典型的負向性格5、動機特征:具有強烈的犯罪動機。矛盾激化、情感挫折、物質(zhì)需要、不良人際交往需要、安全需要、精神障礙等因素易產(chǎn)生暴力犯罪動機(二)行為特征1、主體多為青少年2、預謀性與情境性并重3、殘忍性、瘋狂性4、游戲性四、恐怖主義犯罪心理(一)定義恐怖主義犯罪是指信奉以暴力或其它方法制造恐怖氣氛以達到其政治目的的組織對不特定平民實施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二)恐怖主義犯罪的行為特征1、恐怖性:采取的手段具有強烈的精神、心理刺激作用;犯罪直接目的是制造恐怖氣氛2、政治性:根本和最終目的3、組織性4、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三)恐怖主義犯罪的社會心理原因1、社會政治與經(jīng)濟地位不平等引發(fā)的心理失衡2、權力欲望3、歪曲的價值觀4、淡薄的法制意識5、投機心理(四)恐怖組織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1、權威人物的絕對支配性2、較高的凝聚力3、暗示效應4、整體效應第十四章未成年人犯罪與女性犯罪心理關于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從刑罰懲罰的角度,采用狹義說,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刑事法律規(guī)定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從預防犯罪的角度來界定未成年人犯罪行為,不僅包括未成年人所實施的觸犯刑事法律的犯罪行為,而且還包括觸犯社會治安管理法規(guī)的違法行為,以及違反道德規(guī)范的不良行為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特點機能增強形體變化性器官和性機能成熟內(nèi)分泌生長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展生理發(fā)展認知發(fā)展情感發(fā)展自我意識發(fā)展心理發(fā)展未成年人犯罪特點閑散相對多主體特點女性少年增多文化程度低手段特點:兇殘性智能化成人化類型特點:搶劫強奸、盜竊居多組織形式特點:團伙犯罪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的矛盾與犯罪身心矛盾精力過剩與缺乏支配力矛盾興奮性高與缺乏自控力矛盾性成熟與性道德觀念缺乏矛盾好奇心與認識水平低矛盾心理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矛盾閉鎖性與交往需要矛盾沖動型強與自我控制能力低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矛盾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理論
一、犯罪生物學理論遺傳論神經(jīng)生理學理論二、犯罪社會學理論標簽理論社會控制理論少年犯罪地帶理論犯罪亞文化理論迷亂與緊張理論生命歷程理論三、心理學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人格特質(zhì)理論母愛剝奪論父母相互作用論權力控制理論家庭緊張論情緒障礙理論同一性危機論四、整合理論羅大華的觀點杰弗里的觀點埃利奧特等的觀點索恩伯里的觀點法林頓的觀點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動機特征多樣性情景性易變性情緒性未被意識性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行為特征認知特征不良的價值觀法律意識缺陷社會問題解決能力和方式不足認知方式偏差智力水平偏低社會觀點采擇能力不足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人格特征自我功能不健全自我概念消極、沖突低自我控制自我中心、任性沖動性高追求刺激、冒險缺乏責任感情緒不穩(wěn)定過度外控,歸罪他人挫折容忍力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行為特征行為特征模仿性情境性反復性沖動性戲謔性感染性關于女性犯罪前蘇聯(lián)犯罪學家巴格丹偌娃說過:“女性特別是未成年少女的犯罪率,從一定程度上將,是衡量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志?!迸苑缸锾攸c數(shù)量相對少文化低比例增加農(nóng)民和閑散人員比例高財產(chǎn)、暴力和性犯罪居多高年齡犯罪呈高峰注重過程劣根性欺騙性女性犯罪的類型帕爾默的分類被動順從型權力型沖突型赫芬南的分類老實型職業(yè)型沉淪型女性犯罪為什么低的解釋步入社會晚體能差被動性與忍耐性女性犯罪成因論生物學觀點性別角色社會化觀點心理與人格缺陷觀點不同犯罪類型的心理暴力型扭曲的情愛與母愛受虐后的反抗與宣泄犯罪動機沖突的明顯財產(chǎn)型貪圖享樂滿足虛榮不良個性為了家人性罪錯型異常性愛心理滿足自我顯示欲報復異性人格特征不良第十五章不同犯罪經(jīng)歷的犯罪心理初犯的心理累犯和慣犯的心理職業(yè)犯的心理刑法學中,明確的將初犯界定為“第一次犯罪須判處有期徒刑以上的人”,這與我們所探討的初犯的概念略有不同。犯罪心理學中的初犯是指第一次出現(xiàn)違法或犯罪行為的人初犯心理類型沖動型游戲型預謀型特殊成因不良動機模仿行為沖動性格意志薄弱尋求歸屬不同犯罪階段的心理特征犯罪前的決策準備階段:心理沖突犯罪合理化等待犯罪時機的焦慮實施犯罪的緊張恐懼階段:心理恐懼情緒緊張犯罪后的異常反應階段:
焦慮不安過度敏感自責悔罪處罰后的轉化階段:犯罪心里的良性轉化犯罪心理的惡性轉化初犯的行為特征沖動盲目性共同犯罪手段簡單化行為幼稚性預謀策劃性情境依賴性根據(jù)我國刑法規(guī)定,累犯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內(nèi)又重新犯罪的犯罪人。前后兩次犯罪行為都是故意犯罪;前后兩罪均應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兩次犯罪的時間間隔為5年以內(nèi)累犯心理累犯產(chǎn)生的因素觀點社會學習理論實證犯罪學犯罪生物學個體因素缺乏自制力,犯罪意志頑固認知扭曲自暴自棄,報復社會心理抑制因素的解除歸屬與愛的需要的缺失人格障礙累犯的心理特征錯誤觀念強化反社會意識增強個人欲望膨脹極端人格的形成服刑后的心理心理沖突逐漸弱化作案能力高超作案經(jīng)驗豐富再次犯罪前的心理特征累犯的心理特征情緒沉著冷靜行為小心謹慎后悔恐懼犯罪實施過程中的心理尋求合理化僥幸心理滿足感犯罪后的心理累犯的行為特征犯罪行為謹慎性犯罪形式流竄性犯罪方式多向性犯罪手段殘忍性慣犯是指以某種犯罪為常業(yè),以犯罪所得為主要生活來源,或者犯罪已成習性,在較長時間內(nèi)反復多次實施某種犯罪的犯罪人慣犯心理慣犯產(chǎn)生的因素觀點犯罪社會學實證犯罪學犯罪生物學個體因素情感郁結認知扭曲社會適應不良挫折次數(shù)增多智力缺陷標定理論慣犯累犯不是第一次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有監(jiān)禁體驗實施多種犯罪可能有一定職業(yè)原則上實施一定種類的犯罪犯罪占據(jù)生活的大部分或依靠犯罪謀生不一定具有監(jiān)禁體驗不是第一次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慣犯的心理特征犯罪人格形成犯罪的主動性增強畸變的需要結構自暴自棄心理服刑后的心理心理沖突微弱情緒穩(wěn)定平靜預謀性強屢次犯罪前的心理特征慣犯的心理特征行為果斷干脆情緒沉著冷靜屢次犯罪中的心理欲望的暫時滿足自豪得意麻木不仁屢次犯罪后的心理慣犯的行為特征行為的習慣連續(xù)性行為的周密堅決性行為的單一狡詐性職業(yè)犯罪人,是指表面上有正當職業(yè),但卻以犯罪為常業(yè),并具有高超犯罪技巧和逃避法律追究能力的人。與利用職務犯罪不同。職業(yè)犯心理職業(yè)犯與慣犯的相同點:以犯罪收入作為主要的生活來源;都是反復多次實施犯罪行為;都不一定具有受刑事處罰經(jīng)歷;都已形成犯罪動力定型,犯罪心理結構良性轉化的可能性較小。職業(yè)犯與慣犯的區(qū)別:職業(yè)犯表面上有正當職業(yè),慣犯不一定有;職業(yè)犯一般從屬于一犯罪集團,慣犯則一般單獨犯罪;職業(yè)犯以財產(chǎn)犯罪為主,兼有其他犯罪技能,慣犯一般精于一種犯罪。職業(yè)犯的心理特征犯罪意識根深蒂固少見犯罪動機沖突動機特征雙重性格特征:表面上待人謙虛、穩(wěn)重、熱情、工作負責,實施犯罪時冷酷無情,貪得無厭,并顯得機智敏捷。性格特征犯罪動機產(chǎn)生無意識,依附于某一集團。職業(yè)犯的行為特征犯罪行為的嚴密性犯罪行為的殘酷性犯罪行為的多方向性、連續(xù)性、瘋狂性第十六章群體犯罪心理兩個以上的犯罪主體,通過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暫時達成一致的基礎上,聯(lián)合實施的犯罪行為稱為群體犯罪群體犯罪的主體應視為一個整體群體犯罪的參加者之間存在著交往關系群體犯罪的構成基礎是犯罪目的的共同性與一致性群體犯罪的標志是犯罪人聯(lián)合實施犯罪行為類型按群體的組織形態(tài):共同犯罪、有組織犯罪、團伙犯罪、集群犯罪按群體成員間心理接觸:事先有通謀、事先無通謀、無通謀,有共同越軌行為的按實施犯罪種類多少分單一類型、多種類型按犯罪惡性程度:危害國家安全、重大惡性案件、一般刑事案件群體犯罪心理是指犯罪群體或落后群體,副文化群體中,個人的與群體的意向、動機和目的相互影響而形成的適合于犯罪的共同心理傾向。是一種共同心理傾向;核心是同一的犯罪目的;是個體犯罪心理的集中反映群體犯罪的社會心理學基礎群體犯罪心理的特征犯罪心理的相同、相似性犯罪心理的相異、互補性群體犯罪心理的互動效應群體犯罪心理的壓力效果群體犯罪的心理因素壓力與從眾情緒與行為感染暗示與教唆模仿犯意表達犯罪決策犯意溝通犯意交流群體犯罪心理的形成過程一般共同犯罪心理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的犯罪。一般共同犯罪是指在共同犯罪的結合程度上比較松散,沒有一定的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分類從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分為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從共同故意形成的時間不同分為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從共同犯罪行為的分工不同分為簡單的共同犯罪和復雜的共同犯罪;從共同犯罪有無組織形式分為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特殊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心理特征共同意向性心理趨同性心理相容性組織犯罪心理有組織犯罪又稱為集團犯罪,是指以從事有計劃的犯罪活動為宗旨,具有嚴密、固定的犯罪組織與正常的社會生活及法律秩序相對抗的犯罪集團類型走私與販毒犯罪組織流氓、惡勢力犯罪組織販賣人口犯罪組織;開設賭場,強迫婦女賣淫的犯罪組織制造販賣淫穢黃色書刊的犯罪組織盜竊、窩贓、銷贓的犯罪組織社會心理因素共同的不良需要情感凝聚力對犯罪組織文化的認同意識歸屬心理團體壓力和首要分子的權威首領的暗示和教唆首要成員的心理特點核心地位閱歷豐富,擁有犯罪經(jīng)驗,攻于心計智力或體力上的優(yōu)勢膽大妄為的亡命心理較高的威信和影響力、管理和協(xié)調(diào)屬下的能力頑固的反社會態(tài)度和人格多數(shù)具有合法身份骨干成員的心理特點集團的中堅力量,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強烈的反杜會心理有犯罪和逃避打擊的經(jīng)驗與首要分子關系密切,心理上的相通性較強對犯罪組織依賴感強情感的兩極性和易變性一般成員的心理特點被支配的跟從地位主觀惡性較輕認識能力與水平的低下情感上表現(xiàn)出不穩(wěn)定性,易沖動,逞能好勝,自我顯示自控能力差有組織犯罪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特點團伙犯罪心理團伙犯罪是一種以青少年犯罪人為主體,以糾合性的松散結構為特征的違法犯罪群體的總稱團伙犯罪的心理基礎好奇與模仿的誘發(fā)作用僥幸心理追求刺激心理合群心理與團伙意識的整合作用權威與服從的統(tǒng)制作用逆反心理與團伙情感的感染作用集群犯罪心理集群犯罪是一種人們在激烈互動中自發(fā)產(chǎn)生的、無指導、無明確目的的,不受正常社會規(guī)范約束的,由眾多人的狂熱行為導致的犯罪特點人員較多,偶然集合在一起是烏合之眾
情境性和情緒性色彩類型
足球場暴力事件街頭暴力事件政治動亂或騷亂事件哄搶與經(jīng)濟上的鬧事事件聚眾械斗事件集群犯罪發(fā)生的心理原因滿足需要與行為“合理”心理相似的興趣與好奇心理“正義”感心理發(fā)泄心理與報復社會心理幸災樂禍心理“觀眾效應”與自我表現(xiàn)心理趁火打劫心理集群犯罪發(fā)生的過程人群聚集刺激暗示情緒感染情緒爆發(fā)越軌行為集群犯罪發(fā)生的心理效應去個性化非理性匿名性與責任感弱化暗示和模仿第十七章過失犯罪心理過失犯罪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構成犯罪的行為。過失犯罪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是過失,過失可以分為疏忽大意過失和過于自信過失兩種。疏忽大意過失過于自信過失疏忽大意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其行為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了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
過于自信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的危害結果雖有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
過失犯罪的類型有認識的過失和無認識的過失事實過失和法律過失業(yè)務過失和普通過失重過失和輕過失單獨過失和共同過失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異同同屬犯罪行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實施的都具有罪過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異同犯罪的主動性不同心理狀態(tài)不同心理品質(zhì)不同對客觀因素的依賴性不同對犯罪表現(xiàn)的態(tài)度不同影響過失犯罪的因素客觀環(huán)境因素情景因素工具因素輿論因素被害人因素主體因素
生理因素行為因素注意、態(tài)度、記憶、思維認知、性格氣質(zhì)智能經(jīng)驗、情緒情感身心疲勞、生物節(jié)律、年齡與性別醉酒與麻醉、身體機能缺陷習慣、技能與熟練心理因素自我顯示不負責任貪利報復貪圖榮譽游戲玩樂過失犯罪動機疏忽大意過失犯罪的心理過程與機制:應當預見和能夠預見沒有預見和疏忽大意錯誤決策和實施危害行為過于自信過失犯罪的心理過程及機制: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可能發(fā)生有所認識,即所謂的“已經(jīng)預見”行為人輕率地相信危害結果能夠避免,即所謂“輕信能夠避免”錯誤決策與危害行為的實施第十八章變態(tài)犯罪心理變態(tài)心理指人的知、情、意、個性心理特征及其行為表現(xiàn)超出了正常范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出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喪失變態(tài)心理判定:個人經(jīng)驗標準社會文化標準癥狀檢查標準數(shù)理統(tǒng)計標準類型:精神病、人格障礙、性變態(tài)、精神發(fā)育遲滯、神經(jīng)癥成因:生物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機制心理機制:應激、沖突、錯誤學習和認知、自我實現(xiàn)受阻變態(tài)心理與犯罪的關系變態(tài)心理犯罪主體的行為特征變態(tài)心理犯罪主體的心理特征缺乏良心或罪惡感情感不成熟缺乏愛心和移情體驗無長遠計劃和目標精神病引起的犯罪行為特點:作案動機模糊不清或離奇古怪作案缺乏充分準備和周密思考,沖動性,單獨作案,缺乏自我保護手段極其兇殘狠毒而不符合常理案發(fā)后對行為的后果缺乏認識受害者多為病人親屬變態(tài)人格引起的犯罪行為特點具有正常智力犯罪動機就非常隱蔽犯罪行為的實施就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性變態(tài)引起的犯罪行為特點具有正常智力行為隱蔽、詭秘作案手段特別殘忍精神發(fā)育遲滯引起的犯罪行為特點易于受暗示,往往在別人的教唆或暗示下干壞事或犯罪動機比較單純對行為后果缺乏考慮行為多帶有沖動性案后對其犯罪的后果有不同程度的領會,大多表示愿意悔改,少數(shù)有抵觸情緒變態(tài)心理類型與犯罪精神病妄想性精神病器質(zhì)性精神障礙躁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偏執(zhí)型人格表演性人格沖動型人格分裂型人格性變態(tài)性指向障礙性身份障礙性偏好障礙精神發(fā)育遲緩第十九章
犯罪心理的預測、預防與矯正犯罪心理預測,是在犯罪行為發(fā)生之前,對可能發(fā)生違法犯罪行為的個體的心理進行推斷。它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依據(jù)犯罪心理形成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采用觀察訪問等多種手段,搜集并處理有關資料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一特定社會范圍內(nèi)犯罪個體心理的形成和未來犯罪心理的發(fā)展變化趨勢所做的比較實際、科學的估計和推斷犯罪心理預測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
- 行為習慣與孩子未來家庭教育的長遠影響
- DB6103T 80-2025獼猴桃園覆土栽培香菇技術規(guī)范
- 不可撤銷物業(yè)服務合同范例
- 中保人壽幸福家園保險合同范本(A)
- 臨街旺鋪租賃合同樣本
- 二手車買賣合同(權威版)
- 業(yè)務拓展與培訓合作合同
- 上海市物流運輸合同范本
- 個人信用擔保貸款合同范文
- 橋梁建設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新版)中國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基層應用指南(2024年)
- 礦物加工工程基礎知識單選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同等學力申碩英語考試真題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副本
- 電力通信光纜檢修標準化作業(yè)指導書
- 安全隱患舉報獎勵制度
- 工貿(mào)行業(yè)企業(yè)安全生產(chǎn)標準化建設實施指南
- T-CACM 1560.6-2023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服務(非醫(yī)療)技術操作規(guī)范穴位貼敷
- 2024年全國統(tǒng)一考試高考新課標Ⅱ卷數(shù)學試題(真題+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