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培訓課件_第1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培訓課件_第2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培訓課件_第3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培訓課件_第4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主要內容:第一節(jié)經絡學說概述第二節(jié)十二經脈第三節(jié)奇經八脈

第四節(jié)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第五節(jié)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10/9/20222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第一節(jié)經絡學說概述經絡的基本概念經絡學說的概念

經絡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10/9/20223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tǒng),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與絡的關系:經——經絡系統(tǒng)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線

絡——經的分支,網(wǎng)絡全身;無固定循行路線10/9/20224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二、經絡學說的概念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tǒng)的概念、構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形體官竅、精氣血神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理論,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0/9/20225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三、經絡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經絡學說的形成1.《十一脈灸經》2.針灸療法的發(fā)明和經絡感傳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是經絡學說形成的基礎3.循經癥候群的觀察和練功過程中的體悟4.穴位主治功用的歸納5.古代解剖學的知識6.陰陽五行學說的滲透和指導10/9/20226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二)經絡學說的確立《內經》成書是中醫(yī)學經絡學說形成的標志。(三)經絡學說的發(fā)展1經絡學說向臨床實踐方向發(fā)展(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難經》《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華佗2針灸經絡學說的總結時期(晉以后)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宋?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10/9/20227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宋?王執(zhí)中《針灸資生經》元?滑壽《十四經發(fā)揮》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明?楊繼洲《針灸大成》清?姚瀾《本草分經》清?陳惠疇《經絡圖考》黃谷《明堂經絡圖冊》錢鏡《臟腑正伏側人明堂圖》……10/9/20228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四、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十二經脈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別絡(大絡)絡脈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外連連屬部分十二皮部內屬——五臟六腑

10/9/20229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第二節(jié)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的名稱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guī)律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guī)律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10/9/202210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一)命名原則1上為手,下為足:行于上肢者為手經,行于下肢者為足經。2內為陰,外為陽:四肢內側前中后依次為太陰、厥陰、少陰;四肢外側前中后依次為陽明、少陽、太陽。3臟為陰,腑為陽:陰經屬臟,陽經屬腑。10/9/202211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二)具體名稱

前——手太陰肺經

內側——

手三陰經

中——手厥陰心包經

上肢——手

后——手少陰心經

前——手陽明大腸經

外側——

手三陽經

中——手少陽三焦經

后——手太陽小腸經

前——足太陰脾經

內側——足三陰經

中——足厥陰肝經

下肢——足

后——足少陰腎經

前——足陽明胃經

外側——足三陽經

中——足少陽膽經

后——足太陽膀胱經

10/9/202212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guī)律(一)走向規(guī)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陰經。

頭(面)

手三陽經

手三陰經

足三陽經

足三陰經

10/9/202213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二)交接規(guī)律1.相表里的陰陽兩經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端(商陽)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無名指端(關沖)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小指端(少沖少澤)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大趾(隱白)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

足大趾后(大敦)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足小趾(至陰)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10/9/202214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2.同名手足陽經交接于頭面部(“頭為諸陽之會”)

鼻翼旁(迎香)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目內眥(睛明)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目外眥(瞳子髎)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10/9/202215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3.足、手陰經交接于胸部

心中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

胸中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

肺中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10/9/202216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guī)律(一)十二經脈頭面部的分布頭為諸陽之會:陽明經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陽明經行于額部;少陽經分布于頭側部;手太陽經行于面頰部,足太陽經行于頭頂、后頭部??偟膩碚f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后。10/9/202217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二)十二經脈在四肢部的分布

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內側前中后,太陰厥少陰”。但足三陰經在內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陰、太陰、少陰。陽經分布在四肢的外側面:“外側前中后,陽明少太陽”。10/9/202218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三)十二經脈在軀干部的分布

手三陰經從胸部走向腋下;手三陽經循經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陰經行于胸腹部(前);足三陽經則陽明經在前(胸腹面)、太陽經在后(背面)、少陽經在體側。分布于胸腹面的經脈,從胸腹正中線(任脈)自內向外依次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經。RSPKSTLiv10/9/202219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四、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10/9/202220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表里經┐┌同名陽經┐┌表里經┐┌─→手太陰→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心中←───────┘│└→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胸中←───────┘│└→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肺中←───────┘10/9/202221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六、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10/9/202222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

手太陰肺經

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賁門),通過膈肌,屬肺,從肺系(與肺相連的氣管、支氣管及喉嚨等)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L1:第一肋間隙,距正中線6寸),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橈側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橈側,距離指甲根角一分許的地方。)

分支:從手腕的后方(列缺穴L7)分出,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LI1商陽穴),交于手陽明大腸經。10/9/202223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起于食指橈側端(商陽穴LI1),經過手背行于上肢(外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jié)前緣,向后到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鎖骨上窩),進入胸腔絡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至大腸,屬大腸。

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挾口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溝穴Du26),至對側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于足陽明胃經。

10/9/202224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足陽明胃經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交會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出而挾口兩旁,環(huán)繞口唇,在頦唇溝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后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下關穴,沿發(fā)際,到額前。

分支1:從頜下緣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

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2寸),下行至腹股溝處的氣街。

分支2: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至氣街,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后沿大腿之前側下行,至膝臏,向下沿脛骨前緣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

分支3:從膝下三寸處,下行入中趾外側端。

分支4:從足背(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交于足太陰脾經。10/9/202225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足太陰脾經

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至內踝尖上八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中,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10/9/202226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手少陰心經

起于心中,走出后屬心系(心與其他臟相連的脈絡),向下穿過膈肌,絡小腸。

分支:從心系分出,挾食道上行,連于目系(目與腦相連的脈絡)。

直行者:從心系出來,退回上行經過肺,向下淺出腋下(極泉穴H1:腋窩頂點),沿上肢內側后緣,過肘中,經掌后銳骨端,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出小指橈側端(少沖穴H9),交于手太陽小腸經。10/9/202227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起于小指外側端(少澤穴SI1),沿手背尺側上腕部,循上肢外側后緣,過肘部,到肩關節(jié)后面,繞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道下行,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分支1: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后,退行進入耳中(SI19聽宮穴:耳屏前,張口即現(xiàn))

分支2: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內眥(睛明穴B1:旁0.1寸),交于足太陽膀胱經。10/9/202228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起于目內眥(睛明穴UB1),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于頭頂部(百會穴GV20)。

分支1: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處的頭側部。

直行者:從頭頂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后下行到項部(天柱穴:項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旁開1.5寸)下行,到達腰部(腎俞穴UB23:L2棘突旁開1.5寸),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

分支2: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后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委中穴UB40)。

分支3:從項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經肩胛內側,從附分穴(T2旁開3寸)挾脊下行至髀樞(髖關節(jié),當環(huán)跳穴GB30),經大腿后側至國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UB67),交于足少陰腎經。10/9/202229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足少陰腎經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K1),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后,分出進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內側后緣,至國窩內側,上股內側后緣入脊內(長強穴GV1),穿過脊柱至腰部,屬腎,絡膀胱。

直行者: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沿喉嚨,到舌根兩旁。

分支:從肺中分出,絡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陰心包經。10/9/202230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

手厥陰心包經

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1:從胸中分出,沿胸淺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穴P1)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P8:在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間,握拳時正當中指下),沿中指橈側,出中指橈側端(中沖穴P9)。

分支2: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尺側端(關沖穴SJ1),交于手少陽三焦經。10/9/202231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手少陽三焦經

起于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側尺、橈骨之間,過肘尖,沿上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依次屬上中下三焦。

分支1: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于大椎,分開上行到項部,沿耳后(翳風穴SJ17: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緣),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經面頰部到目眶下。

分支2:從耳后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經上關穴(GB3:耳前,顴弓上緣,下關正上方),在面頰部與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眥(瞳子髎穴GB1:旁開0.5寸)交于足少陽膽經。10/9/202232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

足少陽膽經

起于目外眥,上至額角(頷厭穴GB4),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GB12: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再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GB14),又向后折至風池穴(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側凹陷中,發(fā)際上1寸),沿頸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會于大椎穴,分開前行入缺盆。

分支1:從耳后完骨穴分出,經翳風穴進入耳中,出走耳前,過聽宮穴至目外眥后方。

分支2:從目外眥分出,下行至下頜部的大迎穴處,同手少陽經分布于面頰部的支脈相合,復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經過下頜角部,下行至頸部,經頸前人迎穴旁,與前脈會合于缺盆。然后下行進入胸腔,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里淺出氣街,繞毛際,橫向至髖關節(jié)(環(huán)跳穴GB30)處。

直行者:從缺盆下行至腋,沿胸側,過季脅(8、9、10肋),下行至髖關節(jié)處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jié)外緣,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絕骨穴,即懸鐘穴GB39: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側間(足竅陰穴GB44)。

分支3:從足背(足臨泣穴GB41:足第四趾、小趾的趾縫上,當?shù)谒?、五跖趾關節(jié)后五分處)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交于足厥陰肝經。

10/9/202233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足厥陰肝經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向上沿足背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Liv4:與內踝尖平齊的內踝前緣處,與脛骨前肌腱的中間),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尖上八寸處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繞陰器,至小腹(少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于脅肋部,沿喉嚨的后邊,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系,出于額,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

分支:從目系分出,下行頰里,環(huán)繞口唇的里邊。

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陰肺經。10/9/202234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一、奇經八脈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經脈的聯(lián)系督脈——“總督諸陽”

(與六陽經交會于大椎,稱為“陽脈之海”);任脈——“陰脈之海”

(與足三陰經交會于關元臍下三寸,足三陰經又接手三陰經,故任脈稱為“陰脈之?!保?;陰維——維絡諸陰經,聯(lián)絡所有的陰經而與任脈交會(于廉泉喉結上舌骨下、天突);

陽維——維絡諸陽經,聯(lián)絡所有陽經而與后督脈相合;沖脈——通行上下前后,滲灌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之海”;帶脈——約束縱行諸經,溝通腰腹部的經脈;陰蹺、陽蹺“分主一身左右陰陽”。

10/9/202236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二)調節(jié)十二經脈氣血

除任、督直接參與十四經氣血循環(huán)外,其他奇經還具有涵蓄和調節(jié)十二經氣血的功能。(三)與某些臟腑關系密切奇經八脈雖然不似十二經脈那樣與臟腑有直接的屬絡關系,但它們在循行分布過程中與腦、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腎臟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從從而加強了某些臟腑之間的相互溝通。10/9/202237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二、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督脈行于人體后正中線;任脈行于人體前正中線;沖脈行于腹胸部、下肢內側及脊柱前;帶脈環(huán)行腰腹部;陽蹺脈行于下肢外側、腹部、胸后及肩、頭部;陰蹺脈行于下肢內側、腹胸及頭目;陽維脈行于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于下肢內側、腹部和頸部。除帶脈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沒有奇經分布。

10/9/202238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督脈l.循行部位督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以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處(齦交穴)。分支1:從脊柱里面分出,絡腎。分支2:從小腹內分出,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頜部,環(huán)繞口唇,再向上至兩眼下部中央。2.基本功能督,有總督、督管、統(tǒng)率之義。(1)調節(jié)陽經氣血,為“陽脈之海”。(2)反映腦、髓和腎的功能。10/9/202239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任脈l.循行部位任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恥骨聯(lián)合上方肌肉隆起的地方),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huán)繞口唇(內側),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分支:由胞中別出,與沖脈相并,行于脊柱前。2.基本功能任,擔任,妊養(yǎng),故又通“妊”。(1)調節(jié)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2)任主胞胎:任脈起于胞中,任,含妊養(yǎng)之義。任脈起于胞中,具有調節(jié)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與女子妊娠有關,為生養(yǎng)之本,故“任主胞胎”。10/9/202240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沖脈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從氣街起與足少陰經相并,挾臍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huán)繞口唇,到目眶下。分支1:從少腹輸注于腎下,淺出氣街,沿大腿內側進入腘窩,再沿脛骨內緣,下行到足底。分支2:從內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進入大趾。分支3:從胞中分出,向后與督脈相通,上行于脊柱內。

2.基本功能沖,有“要沖”的含義。(1)調節(jié)十二經氣血:有“十二經脈之?!敝Q。(2)與女子月經及孕育功能有關:有“血?!敝Q。10/9/202241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帶脈1.循行部位起于季脅,斜向下行,交會于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DU26(11肋游離端垂直向下與臍水平相交點),繞身一周,并在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緣斜行到少腹。2.基本功能(1)約束縱行諸經:帶脈圍腰一周,狀如束帶,以約束縱行的各條經脈,調節(jié)脈氣,使縱行諸脈之脈氣不下陷。(2)主司婦女的帶下。10/9/202242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

陰陽蹺脈

1.循行部位

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足少陰經的照海穴,沿內踝后直上下肢內側,經前陰,沿腹、胸,進入缺盆,出行于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

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足太陽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后上行,經下肢外側后緣上行至腹部,經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發(fā)際,向下到達耳后,與足少陽膽經會于項后。

2.基本功能

(1)主司下肢運動

(2)主司眼瞼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