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講課講稿_第1頁
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講課講稿_第2頁
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講課講稿_第3頁
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講課講稿_第4頁
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講課講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課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chuànglì)第一頁,共33頁。本節(jié)課我的學習(xuéxí)目標第二頁,共33頁??婆e制的創(chuàng)立(chuànglì)及發(fā)展第三頁,共33頁??婆e制的誕生(dànshēng)1、魏晉時期是從哪些人中,來選拔人才的,這種方法有怎樣的弊端呢?2、隋文帝開始用什么方法來選拔官吏?3、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制度?是在哪個皇帝統(tǒng)治(tǒngzhì)時期正式誕生?4、科舉制度與魏晉時期選拔人才的方式相比,有什么好的作用嗎?自主(zìzhǔ)學習一:第四頁,共33頁。一、科舉制的誕生(dànshēng)1、背景:第五頁,共33頁。魏晉的九品中正(jiǔpǐnzhōnɡzhènɡ)制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準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據(jù)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guòchéng)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zhìdù)。又名九品官人法。第六頁,共33頁?!敦ザ吩洝分^:“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héshí)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書選用”。推薦(tuījiàn)考察為主出身低微,有真才實學(zhēncáishíxué)的人被排擠豪門把持,注重門第第七頁,共33頁。上品無寒門,下品(xiàpǐn)無勢族?!稌x書·劉毅傳》公門(ɡōnɡm(xù)én)有公,卿門有卿?!稌x書·王沈傳》世胄躡高位,英俊(yīngjùn)沉下僚?!鲿x·左思《詠史詩》只注重門第第八頁,共33頁。一、科舉制的誕生(dànshēng)1、背景:正式設置進士(jìnshì)科,科舉制度誕生2、隋文帝:3、隋煬帝:4、影響(yǐngxiǎng):分科考試選拔官員改變了古代的用人制度,打破門第限制,使更多有才識的人有機會進入朝廷中擔任官職,將選官權集中到中央魏晉的官員大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第九頁,共33頁。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nǎxiē)貢獻?1、科舉制度是在哪個(nǎge)朝代完善的,最重要的考試科是什么?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科舉制的完善(wánshàn)自主學習二:第十頁,共33頁。1、朝代(cháodài):唐朝2、主要(zhǔyào)科目:進士(jìnshì)和明經(jīng)二、科舉制的完善第十一頁,共33頁。生源考試科目考試內(nèi)容錄取比例??圃谛W生在家或在社會上讀書的人制科??其浫∵^的在職官員科目繁多科舉制的發(fā)展(fāzhǎn)----唐朝的科舉明經(jīng)進士(jìnshì)儒家經(jīng)典(jīngdiǎn)的記誦理解經(jīng)書、時務策論寫作十分之一六十分之一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第十二頁,共33頁。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zhǔyào)內(nèi)容1、朝代(cháodài):唐朝2、主要(zhǔyào)科目:進士和明經(jīng)3、有貢獻的人物:4、主要貢獻: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唐太宗:擴充國學規(guī)模進士科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唐玄宗:開殿試、設武舉

二、科舉制的完善第十三頁,共33頁。正式(zhèngshì)的科舉考試第十四頁,共33頁。圓夢(yuánmèng)之路第十五頁,共33頁。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齷齪不足矣,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yīrì)看盡長安花。第十六頁,共33頁。曲江(qǔjiānɡ)春曉曲江流飲曲江(qǔjiānɡ)盛會大雁塔在陜西西安慈恩寺內(nèi),原名慈恩寺浮圖,或慈恩寺塔,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而建。唐代科舉取士,考中進士的人先在曲江池舉行宴會,叫做曲江會,然后集中(jízhōng)到慈恩寺在大雁塔下題名。他們先在一張方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籍貫,推選一人寫一篇記事文,附在后面,然后再刻在大雁塔石碑上。第十七頁,共33頁。為什么唐朝統(tǒng)治者要組織新科進士,在京城長安參加曲江國宴(guóyàn),并在大雁塔題名?“十年寒窗無人(wúrén)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第十八頁,共33頁。太宗皇帝真長策(chánɡcè),賺得英雄盡白頭?!啤ぺw嘏隋唐統(tǒng)治者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科舉制度,一方面是為了選拔人才,另一方面又是為了控制人才。但根本(gēnběn)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tǒng)治。gòuzhígǔ唐太宗在端門看見新科(xīnkē)進士魚貫而出,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短妻浴な鲞M士上》第十九頁,共33頁。七嘴八舌(qīzuǐbāshé)話影響第二十頁,共33頁。1,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jīhuì)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的影響(yǐngxiǎng)2,科舉制度促進了教育(jiàoyù)事業(yè)的發(fā)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3,科舉制度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第二十一頁,共33頁。現(xiàn)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梢娝逄崎_創(chuàng)的科舉考試制度,對東西方都發(fā)生(fāshēng)過較大的影響?!獙O中山《五權憲法》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shìjiè)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獙O中山《五權憲法》第二十二頁,共33頁。品頭論足(pǐntóulùnzú)第二十三頁,共33頁??婆e制的評價(píngjià)1、進步: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cùjìn)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cùjìn)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第二十四頁,共33頁。范進中舉范進中舉(zhōnɡjǔ)

《儒林外史》中,范進未中舉(zhōnɡjǔ)前窮困潦倒,待到晚年一中了舉,有人送銀子,有人送房子,有人送丫鬟,有人送衣服。就連平日惡語相對的岳丈胡屠戶,也送來了豬肉和幾千錢。而范進聽說自己中舉(zhōnɡjǔ)后,竟然發(fā)瘋了。第二十五頁,共33頁??婆e制的評價(píngjià)1、進步:改善了用人(yòngrén)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2、弊端(bìduān):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第二十六頁,共33頁。國家(guójiā)社會(shèhuì)個人(gèrén)出身才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科舉制度開放繁榮報效促進第一次把個人和國家的命運真正的聯(lián)系起來第二十七頁,共33頁。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試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殿試、武舉的開始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考試內(nèi)容第二十八頁,共33頁。以你喜歡的方式(fāngshì)梳理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第二十九頁,共33頁。材料一: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zhìdù),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zhìdù),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材料二:現(xiàn)在各國的考試制度(zhìdù),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zhìdù),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①材料(cáiliào)一中的“選舉制度”是指什么?誕生于中國歷史上的哪個朝代?②該制度形成和完善的過程中有五位隋唐帝王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請說出他們分別是誰?③材料(cáiliào)一、二的主要觀點有什么相同之處?科舉制度隋朝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都認為(rènwéi)考試制度最早起源于中國第三十頁,共33頁。(1)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rènzhí)。(2)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3)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④說說“選舉制”對唐朝產(chǎn)生(chǎnshēng)什么樣的影響?第三十一頁,共33頁。材料(cáiliào)二:唐太宗在端門看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辈牧弦唬骸翱频?kēdì)之設,草澤望之起家,簪紱(zānfú)望之繼世。孤寒失之,族餒矣;世祿失之,其族絕夷。”材料一說明,在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