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優(yōu)質課件(共36張PPT)_第1頁
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優(yōu)質課件(共36張PPT)_第2頁
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優(yōu)質課件(共36張PPT)_第3頁
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優(yōu)質課件(共36張PPT)_第4頁
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優(yōu)質課件(共36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2.1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導入想一想1.什么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2.地球的圈層可劃分為那兩個大類?3.什么是巖石圈?巖石圈的圈層結構地球外部圈層地球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自然地理環(huán)境1、地球內部圈層劃分依據(jù):地震波縱波(P波)primary速度快,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橫波(S波)secondary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172900速度{千米/秒)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殼地幔地核內核外核上地幔下地幔陸地海洋巖石圈地殼軟流層巖石圈: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組成。軟流層由塑性物質組成,一般認為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內外上下地核地幔2.1.2巖石圈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⑴按巖石成因分為三大類(一)巖漿巖巖漿巖漿巖高壓侵入地殼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巖漿巖侵入型巖漿巖:噴出型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噴出巖侵入巖礫巖、砂巖頁巖、石灰?guī)r裸露巖石沉積巖(見圖)侵蝕、搬運、堆積風、流水、冰川、海浪常見的沉積巖:(二)沉積巖三葉蟲化石(三)變質巖已成巖石變質巖高溫高壓變質作用舉例石灰?guī)r大理巖頁巖板巖花崗巖片麻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麻巖變質巖巖石成因特點常見巖石巖漿巖巖漿活動結晶度好,顆粒較大具有氣孔構造花崗巖玄武巖沉積巖外力作用具有層理構造,常有化石石灰?guī)r、砂巖、頁巖變質巖變質作用片理結構,重結晶度好大理巖、板巖、片麻巖、石英巖三大巖石的比較風化物搬運堆積侵入型巖漿巖噴出型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巖漿變質作用重熔再生風化風化變質作用變質作用重熔再生重熔再生侵入、噴出冷卻凝固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⑵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變質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巖漿巖風化、侵蝕、搬運、堆積沉積巖變質作用變質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熔再生重熔再生重熔再生巖漿巖石新巖漿地殼物質循環(huán)返回(3)物質循環(huán)的意義1、形成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2、塑造地表形態(tài),塑造了千姿百態(tài)的地貌景觀3、實現(xiàn)地區(qū)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了地表的環(huán)境各種各樣的地貌形態(tài)是什么力量引起了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地質作用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地表影響相互關系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內部(熱能)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形成高山盆地,變得高低不平同時作用內力為主地球外部(太陽能)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趨于平坦⑴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分類:2.1.3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

⑵板塊構造學說——地殼運動機制的理論①、內容A、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每個大板塊又可分為若干個小板塊。B、這些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C、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平緩,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海嶺,海溝等斷裂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單元綠色:消亡邊界紅色:生長邊界板塊構造學說?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B.板塊的碰撞(消亡邊界)A.板塊的張裂(生長邊界)B.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張裂使地表發(fā)生斷裂longlonglonglong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板塊擠壓()使地表隆起抬升起板塊擠壓例如: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使地表隆起抬升板塊交界處生長邊界(張裂)陸洋碰撞海溝、島弧海岸山脈褶皺山脈裂谷、海洋消亡邊界(碰撞)陸陸碰撞2.板塊交界處的活動板塊移動對地貌影響舉例邊界類型板塊碰撞陸陸相碰形成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消亡邊界陸海相碰陸地板塊交界處形成海岸山脈,陸上形成島弧,海洋板塊形成深海溝南美安第斯山脈、太平洋西部島嶼消亡邊界板塊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紅海生長邊界綠色:消亡邊界紅色:生長邊界板塊構造學說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科迪勒拉山系馬里亞納海溝阿爾卑斯山脈亞洲東部島弧?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邊界類型地區(qū)交界處板塊

板塊張裂區(qū)(生長邊界)大西洋

紅海

東非大裂谷

冰島

板塊碰撞區(qū)(消亡邊界)喜馬拉雅山脈

地中海、阿爾卑斯山脈

科迪勒拉山系

東亞島弧鏈、海溝

亞歐、非—美印度洋---非美—亞歐印度洋—亞歐非—亞歐太平洋—美太平洋—亞歐非—非南極洲--美及時訓練1、巖石圈的范圍是指()

A、地殼和上地幔頂部B、地殼和地幔

C、軟流層及其以上部分D、整個地殼2、下列地區(qū)中地殼厚度最小的是()

A、喜馬拉雅山B、黃土高原

C、大西洋D、長江三角洲AC變質巖AC(1)判斷圖中代表的物質名稱

A___B___C___(2)寫出下列數(shù)字所代表的意義巖漿巖漿巖沉積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