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農作物的基本栽培技術_第1頁
第五章 農作物的基本栽培技術_第2頁
第五章 農作物的基本栽培技術_第3頁
第五章 農作物的基本栽培技術_第4頁
第五章 農作物的基本栽培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農作物的基本栽培技術》教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職業(yè)技術學校吳立新教材簡介:取自中國農業(yè)科學出版社發(fā)布的《農藝工》培訓教材。本章共分四講:農作物的生長與環(huán)境、農作物的種植制度、農作物的土壤耕作、農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本課程設計適用于新型農民通識性技能培訓和現(xiàn)代農藝的中職教育的專業(yè)課程。內容簡單,層次較低,僅供基礎教育適用。第一講農作物生長與環(huán)境教學目標:1、了解農作物生長、發(fā)育及環(huán)境概念,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2、掌握光照、溫度、水分、養(yǎng)分與農作物生長的關系。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教學重點:掌握光照、溫度、水分、養(yǎng)分與農作物生長的關系。教學難點:同上課時:2課時教學內容與過程:一、植物的生長、分化、發(fā)育與環(huán)境1、生長一一指由于細胞的分生和增大,引起細胞、組織、器官的體積和干重發(fā)生不可逆增加的量變過程。分化一一指細胞、組織、器官在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異質化的過程。如:從受精卵細胞分裂轉變成胚;從形成層組織轉變成輸導組織、機械組織、保護組織等。發(fā)育一一指由于生長和分化,使植物的組織、器官以及整個植株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的質變過程。如:從葉原基的分化到長成一個成熟葉片的過程是葉的發(fā)育;2、環(huán)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及直接、間接影響該生物群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大環(huán)境:生物所處的大的地理區(qū)域。小環(huán)境:對生物有直接影響的鄰接環(huán)境生態(tài)學研究更重視小環(huán)境。3、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環(huán)境為生物生存提供必須的條件,反之,生物的生命活動影響環(huán)境、改變環(huán)境。4、影響農作物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光照、溫度、土壤、水分、養(yǎng)分、空氣、生物條件等。二、光照與農作物生長1、光譜光譜成分不同對農作物起著不同的作用。通常分為紫外光區(qū)、可見光區(qū)、紅外光區(qū)。紫外光一一波長較長的部分可刺激農作物生長,促進果實成熟,提高蛋白質、維生素及糖分的含量;波長較短部分能抑制農作物體內某些激素形成,抑制細胞伸長??梢姽庖灰槐恢参镂兆疃嗟氖羌t橙光和藍紫光。紅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積累,藍光可促進蛋白質和非碳水化合物的積累。紅外光一一主要產生熱效應,可促進某些農作物種子的萌發(fā)和細胞的伸長。2、光照長度根據作物開花對光照長度的反應,可分為:長日性植物。(如小麥、大麥、黑麥、油菜、天仙子等)短日性植物。(中晚稻、玉米、大豆、高粱、棉花、煙草等)(3.中日性植物。(早稻、養(yǎng)麥、豌豆等)3、光照強度光飽和點:在一定的光照強度范圍內,光合作用強度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強。當光照強度達到一定強度后,光合作用強度不再相應地增強,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光飽和現(xiàn)象。這個光的臨界點稱為光飽和點。光補償點:在光合作用進行的同時,植物的呼吸過程也在進行。把植物的光合強度和呼吸強度達到相等時的光強值稱為光補償點。喜陽植物光飽合點較高,所以植物對太陽能的利用率也較高,生產潛力較大。另外強光有利于作物果實和籽粒的生長,產品中的蛋白質、含糖量等都比較高。栽培的農作物多屬喜陽植物。耐蔭植物雖然要求一定強度的陽光,但可忍耐不同程度的蔭蔽。相對較弱的光照條件有利于植物營養(yǎng)器官的生長,一般植物生長較細長、嫩弱,蛋白質含量較少,水分含量較高。這對于以植物營養(yǎng)部分為收獲對象的作物很有利。4、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徑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徑充分利用生長季節(jié),增加農作物的生長日數(shù)。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造成群體中多層立體配置,以減少整個作物層的反射、透射和漏射光,增加作物對光能的吸收比例。改善水、熱、氣等環(huán)境條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培育高光效品種,提高作物的光飽和點。在培育作物品種時,要增加暗反應的速度,以充分利用光反應所吸收的光能,提高光飽和點和光能利用率。減少呼吸等消耗,增加凈光合生產率。提高經濟系數(shù)即谷草比。通過育種和先進的栽培措施,使作物的經濟系數(shù)提高。三、溫度與農作物生長1、農作物生育的“三基點”溫度A、不同作物的三基點溫度不同;B、不同品種的三基點溫度不同(同一種作物);C、不同生育期的三基點溫度也有差異(同一種作物品種);D、不同生理過程和不同器官對溫度條件的要求也是不同。2、農業(yè)界限溫度具有普遍意義的,標志某些重要物候現(xiàn)象或農事活動的開始、終止或轉折的溫度叫農業(yè)界限溫度,簡稱界限溫度。農業(yè)上常用的界限溫度(用日平均氣溫表示)有:0°c、5°C、10°C、15°C和20°C。他們的農業(yè)意義為:0C——土壤凍結和解凍;農事活動開始或終止。冬小麥秋季停止生長和春季開始生長(有人采用3C),冷季牧草開始生長。0C以上持續(xù)日數(shù)為農耕期。5C——早春作物播種;喜涼作物開始或停止生長,多數(shù)樹木開始萌動。冷季牧草積極生長。5C以上持續(xù)日數(shù)稱生長期或生長季。10C——春季喜溫作物開始播種與生長,喜涼作物開始迅速生長。常稱10C以上的持續(xù)日數(shù)為喜溫作物的生長期。15C——喜溫作物積極生長,春季棉花、花生等進入播種期,可開始采摘茶葉。穩(wěn)定通過15C的終日為冬小麥適宜播種的日期;水稻此時已停止灌漿;熱帶作物將停止生長。20C——水稻安全抽穗、開花的指標,熱帶作物正常生長。3、溫周期現(xiàn)象作物的溫周期現(xiàn)象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對氣溫的周期性變化的反應,稱為作物的溫周期現(xiàn)象。溫周期現(xiàn)象是作物對溫度節(jié)律性變化規(guī)律的適應。氣溫日變化對作物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形成的影響。氣溫日變化對農產品品質的影響氣溫日較差大,作物的含糖量和蛋白質含量都較高,產量也高。另外,氣溫日變化還常和其它氣象要素日變化(尤其是光周期)相結合共同對作物產生影響,即白天高氣溫、強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而適當?shù)臍鉁厝蛰^差可增加白天的光合積累而減少夜間的呼吸消耗。4、積溫積溫:某一時段內逐日平均氣溫累積之和。它是研究作物生長、發(fā)育對熱量的要求和評價熱量資源的一種指標。一般用單位為。C。研究溫度對作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既要考慮到溫度的強度,又要注意到溫度的作用時間。一般分為:活動積溫與有效積溫。5、溫度異常引起的氣象災害與防治冷害:作物在生長季節(jié)內,因溫度降到生育所能忍受的下限以下而受害。冷害發(fā)生時的日平均溫度都在0C以上。凍害:即作物在0C以下的低溫使作物體內結冰,對作物造成的傷害。寒害:主要指熱帶、亞熱帶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間溫度不低于0C時,因氣溫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機能障礙,導致減產甚至死亡的一種農業(yè)氣象災害。霜凍:是指空氣溫度突然下降,地表溫度驟降到0C以下,使農作物受到損害,甚至死亡。與霜不同。高溫熱害:簡稱高溫害,是高溫對植物(生物)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形成所造成的損害,一般是由于高溫超過植物(生物)生長發(fā)育上限溫度造成的。6、調節(jié)溫度的農業(yè)措施灌溉:在溫暖季節(jié)與時期的灌溉可起降溫的作用,寒冷季節(jié)可以起保溫作用。松土與鎮(zhèn)壓:鋤地(松土)有增溫、保墑、通氣及一系列生理生態(tài)效應。鎮(zhèn)壓的作用與鋤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重,減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層土壤水分,從而使土壤熱容量、熱導率都有增加。壟作:壟作可以提高表層溫度,有利于種子發(fā)芽與幼苗生長,一般可使壟背土壤(5cm)日平均溫度提高1—2°C,并可加大土溫日較差。四、水分與農作物生長1、不同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不同。2、農作物需水規(guī)律。苗期少,中期多,后期少3、作物的水分臨界期和關鍵期水分臨界期:農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時期,稱之為某作物的水分臨界期。水分臨界期一般在作物的穗花期,不一定就是作物需水量最多。水分關鍵期:在水分臨界期或對水分也相當敏感的另一個時期,正好遇上當?shù)亟邓畻l件經常不足,這一時期即當?shù)厮謼l件影響產量的關鍵時期,稱為作物的水分關鍵期。4、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徑5、水分異常的主要農業(yè)氣象災害:干旱、洪澇、漬害。五、養(yǎng)分與農作物生長1、農作物生長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16種:C、H、O、N、P、K、S、Mg、Ca、Fe、Zn、Cu、B、Cl、Mo等,其中N、P、K被稱為“三要素”,F(xiàn)e、Zn、Cu、B、Cl、Mo為微量元素。2、農作物需肥規(guī)律:前期(苗期)少,中期(器官形成期)多,后期(器官成熟期)少。整個生育期對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表現(xiàn)為“少-多-少”的規(guī)律,呈“S”形曲線。3、施肥的基本原理養(yǎng)分歸還說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礦質養(yǎng)分要以肥料的形式歸還土壤,使土壤中養(yǎng)分保持平衡。最少養(yǎng)分率也稱木桶理論。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需要吸收各種養(yǎng)分,但是決定植物產量的卻是土壤中那個相對含量最少的有效養(yǎng)分。無視這個限制因素,即使繼續(xù)增加其他營養(yǎng)成分也難以提高植物產量。稱作最小養(yǎng)分率。報酬遞減率是作為最少養(yǎng)分律的補充提出來的。即其他養(yǎng)分充足時,由于增施某種養(yǎng)分,而產量也隨之增加,但增加并不完全是直線的,隨著養(yǎng)分的不斷增加而產量的增加率卻逐漸下降,即并不是施肥量越大產量和效益就越高。因子綜合作用率植物高產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還受到氣候條件【溫度、光照、水分、氧氣】和土壤條件【pH值、質地、供肥保肥性】的影響和制約。小結:作業(yè):1、名詞解釋光長光強三基點溫度溫周期現(xiàn)象2、簡答農作物需水和需肥規(guī)律。3、簡答施肥的一般原理。第二講農作物的種植制度教學目標:1、了解耕作制度、種植制度、農作物布局的概念,以及農作物布局的一般原則與確定。2、掌握種植體制、種植模式概念,理解立體種植理論和種植業(yè)結構調整。教學重點:1、種植體制、種植模式概念。2、立體種植理論和種植業(yè)結構調整。教學難點:對種植模式、立體種植、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理解。課時:2課時教學內容與過程:一、基本概念耕作制度(農作制度)是指一個地區(qū)或生產單位的作物種植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養(yǎng)地制度的綜合技術體系。種植制度是指一個地區(qū)或生產單位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適應當?shù)刈匀粭l件和社會經濟條件與科學技術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組成及其種植方式的技術體系。包括作物結構與布局、熟制與種植方式。二、農作物布局1、農作物布局是種植制度的中心。是指一個地區(qū)或某一生產單位【或農戶】作物種植的空間配置。即解決種什么,種多少,種在什么地方的問題。決定因素有:農作物生態(tài)適應性、農產品的社會需求及價格、社會發(fā)展水平、農業(yè)科學技術水平等。作物布局的原則需求生態(tài)適應性經濟效益與可行性作物布局的步驟和內容(1)明確對產品的需求查清環(huán)境條件選擇適宜的作物種類和品種作物配置的確定可行性鑒定和生產資料的確保。三、種植體制1、種植體制就是根據農作物對地力的影響、農作物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農作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有利于防治病蟲害等因素所指定的能體現(xiàn)農作物總體布局要求和種植模式特色的種植順序的組配。種植體制通常由輪作、連作及其組合方式組成。連作即連年在同一田地上種植同一種作物或同一復種方式。也叫“重茬”。這是一種落后的種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減,病蟲雜草滋生,產量降低,品質變劣。輪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順序地輪種不同類型作物的種植方式。復種輪作在多熟制條件下,輪作是由不同復種方式所組成,叫復種輪作。如:油菜一一雙季稻一綠肥一雙季稻一小麥一棉花三年復種輪作。1)、輪作的技術原則A、主要作物安排在肥沃的茬口上B、前作有利于后作C、用地與養(yǎng)地相結合D、合理利用連作2)、輪作的增產原因A、提高土壤肥力B、合理利用土壤養(yǎng)料C、防除病害雜草D、有利調節(jié)肥料的余缺2、作物對連作的反應可分為三類:忌連作作物:最不能連作的作物有馬鈴薯、煙草、番茄、西瓜、甜菜。不能連作的作物有豌豆、大豆、蠶豆、菜豆、向日葵、辣椒耐短期連作:甘薯、花生、大豆、芝麻等。耐長期連作:水稻、麥類、棉花、玉米、甘蔗、苧麻、紫云英等。四、種植模式1、種植模式由農作物結構和種植熟制兩部分組成。農作物結構是指田間農作物種群組成與空間配置,包含單作和多作。種植熟制是指一年內種植農作物的季數(shù),包括一熟制和多熟制。多熟制是指在同一田地、同一年內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包括復種、間作、混作、套作等。2、復種是指一年內同一田地上收獲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如小麥一大豆(二茬復種);油菜一水稻一水稻(三茬復種)等。復種有利于擴大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有利于緩和糧、飼、果、菜、藥等作物爭地的矛盾,有利于穩(wěn)產。與復種相反的農作方式是休閑和撂荒。3、復種技術1).選擇適宜的作物組合和品種2).采用套作3).育苗移栽,縮短本田生育期4).縮短農耗期5).推廣新技術(少耕免耕、地膜覆蓋、再生栽培等)。4、間作、混作、套種單作在同一田地、同一季節(jié)種植同一作物的種植方式。這種方式的耕作栽培技術單純,在利用當?shù)刈匀粭l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上尚有潛力?;熳髟谕惶飰K內,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種植的方式?;熳骱啽阋仔?,但不利分別管理,要求混種作物生態(tài)適應性比較一致。間作在同一田塊內,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jié)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帶間隔種植的方式。間作可實行分別管理,特別是帶狀間作,便于機械化作業(yè),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套種在前作物的生長后期,于其株行間播種或栽植后作物的種植方式。它與間作不同的是,間作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種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5、間、混、套種增產原因.充分利用空間,增加葉面積系數(shù),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生長季節(jié),發(fā)揮作物豐產性能;.利用不同作物間分泌物的互利作用;.充分發(fā)揮水分、養(yǎng)分的平衡作用,使用地養(yǎng)地緊密結合;.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穩(wěn)產保收。6、間、套種技術原則.緩和作物間的競爭;.確定優(yōu)化帶型,實現(xiàn)間套種的最佳效果;.選擇適宜的作物種類和品種,.確定合理的群體與田間結構。五、立體種植1、立體種植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多層次、多茬口、多作物復合種植,成分利用空間、時間、光熱肥水資源的種植技術。2、立體種植的基本原則:1)、因地制宜,講求實效;2)、農作物之間共生互利;3)、投入和產出相適應;4)、保證整體農作物持續(xù)增產;5)、優(yōu)質高產,產銷對路;3、主要立體種植技術?糧、糧、菜立體種植1)小麥、單季玉米、蔬菜立體種植;2)小麥、甘藍、玉米、大豆立體種植;3)雙茬玉米、雙茬蕓豆立體種植;?糧、油、菜立體種植1)小麥、菠菜、花生、黃瓜立體種植;2)小麥、菠菜、花生、玉米立體種植;3)西瓜、花生、玉米、白菜立體種植?糧、糧、菜立體種植1)小麥、單季玉米、蔬菜立體種植;2)小麥、甘藍、玉米、大豆立體種植;3)雙茬玉米、雙茬蕓豆立體種植;?糧、油、菜立體種植1)小麥、菠菜、花生、黃瓜立體種植;2)小麥、菠菜、花生、玉米立體種植;3)西瓜、花生、玉米、白菜立體種植;?糧、棉、菜立體種植1)小麥、越冬菜、棉花立體種植;2)小麥、大蒜、棉花立體種植;3)小麥、西瓜、棉花立體種植;?其他立體種植1)小麥、越冬菜、黃煙、甘薯立體種植;2)小麥、越冬菜、黃煙、秋菜立體種植;3)糧、棉、草肥立體種植;4)糧、油、草肥立體種植;六、種植制度的改革1、種植制度改革趨勢一一由單元生產轉向復合型生產,由平面生產轉向立體生產。1)、農作物組成改變2)、復種面積增加3)、多熟種植4)、發(fā)展旱作種植制度5)、發(fā)展農牧結合型種植制度2、種植業(yè)結構的調整1)、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2)、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重點3)、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原則4)、種植業(yè)結構調整應主要的問題教學小結:作業(yè):1、名詞解釋種植制度種植體制種植模式立體種植復種連作輪作間作混作套作2、簡答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第三講農作物的土壤耕作教學目標:1、了解土壤耕作、土壤肥力、整地等概念。2、掌握土壤培肥技術環(huán)節(jié)和整地技術環(huán)節(jié)。教學重點:土壤培肥、整地技術環(huán)節(jié)。教學難點:整地技術課時:1課時教學內容與過程:一、土壤耕作概述1、土壤耕作是根據對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應用機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層結構和理化性狀,以達到提高土壤肥力,消滅病蟲雜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2、土壤耕作的任務.改善土壤及耕層結構。調整各種孔隙數(shù)量及比^!使固相、液相和氣相具有持久良好的比例關系,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通氣狀況,促進養(yǎng)分轉化。.創(chuàng)造深厚的耕層和適宜的播床。加厚耕作層(25-30cm)。整平地面,松碎土塊,使表土層上虛下實。.清除殘茬雜草肥料,消滅病菌。將前作殘茬及綠肥植株殘體埋入土中,混融土肥;消滅害蟲和蟲卵,掩埋病菌的帶菌體,防止病蟲害繁殖蔓延。二、土壤培肥技術、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氣、熱四大元素相互制約和協(xié)調的結果所綜合表現(xiàn)出來的生產能力。土壤培肥的主要措施:合理輪作、施肥養(yǎng)地、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土壤培肥的作用與措施1、調整作物布局、合理輪作倒茬、利用冬春熱量充沛的有利條件,改造冬水田;利用冬閑地發(fā)展小麥生產,增加復種指數(shù)。、調整水稻布局,壓縮雙季稻,擴大中稻。、提高栽插玉米、紅薯,千方百計躲過伏旱。、對水利條件差的水地改種旱作物2、施肥養(yǎng)地合理使用化肥,以無機促有機。深耕增施有機肥。3、秸稈還田1)秸稈還田,結合施用氮肥磷肥。2)發(fā)展畜牧業(yè),使植物秸稈過腹還田。4、種植綠肥1)直接翻壓,結合施用鉀肥磷肥。2)發(fā)展肥飼兼用、肥糧兼用的品種。三、整地技術整地是指農作物播種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總稱,是作物栽培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一)、土壤的基本耕作又稱初級耕作,指入土較深,作用強烈,能顯著改變耕層物理性狀、后效較長的一類土壤耕作措施。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1、翻耕:一般采用鏵犁(有壁犁)、圓盤犁進行。有壁犁同時具有翻土和碎土作用,有三種形式:螺旋犁使土垡完全翻轉,碎土作用小,適于草多的荒地。圓筒犁碎土作用強,翻土作用弱,多用于翻耕菜園地。半螺旋犁又稱熟地型犁,作用介于上兩種之間,適于大多數(shù)土壤。?翻耕方法主要有:1)全翻垡【翻轉180°,適合開荒,不適宜熟地】2)半翻垡【翻轉135°,適用于一般耕地】3)分層翻垡【采用復式犁將耕層上下分層翻轉,耕地質量較高】?翻耕時期:1)北方:一年一熟或兩熟地區(qū),在夏、秋季作物收獲后以伏耕為主,秋收作物后和秋播前為秋耕時間。2)南方:多在秋冬季進行。?翻耕深度:旱地以20——25CM,水田以15——20CM為宜。2、深松耕分層松耕而不打亂土層的耕作措施,耕作深度較深,可疏松犁底層。使用無壁犁、鑿型鏟和深松鏟(有壁犁后加裝)等機具。由于不亂土層,保持地面覆蓋,可減少水分蒸發(fā),防止風蝕。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區(qū)。3、旋耕旋轉過程中進行切割、打碎、摻和土壤,一次作業(yè)可同時完成松土和碎土,多用于水田。使用機具為旋耕機或旋耕犁。二)、表土耕作表土耕作是用農機具改善O?10cm以內的耕層土壤狀況的措施。它主要包括耙地、耖田、鎮(zhèn)壓、開溝、作畦、起壟、筑埂、中耕、培土等作業(yè),多數(shù)在耕地后進行,作為基本耕作的輔助作業(yè),但都是完成土壤耕作的各項任務不可缺少的措施。1、耙地主要作用是碎土。機具圓盤耙和釘齒耙。圓盤耙碎土力強,常用于收獲后淺耕滅茬,翻耕后破碎垡塊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頂凌耙壓。釘齒耙碎土作用小于圓盤耙,常用于播種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結。水田耙地后要用“而”字耙耖田,平整田面,細碎土塊。2、中耕又稱鋤地、耪地、耘耥(水稻田)。是作物生長期間在行間進行的表土耕作,具有除草和松土作用,同時形成幕層,保持水分,提高地溫。使用機具為中耕機,耘鋤(畜力牽引)和鋤頭。3、鎮(zhèn)壓壓緊耕層,壓碎土塊,平整地面,保持土壤水分,促進種子發(fā)芽。使用機具有V型、環(huán)型或網型鎮(zhèn)壓器,木磙或石磙。適用于半干旱地區(qū)旱地、半濕潤地區(qū)播前旱情較重或土塊較多土壤、輕質土壤、玉米等大種子作物播種后及小麥越冬前。4、作畦平畦北方種花生。畦寬2-4m,為播種機寬度的倍數(shù),畦長10-50m不等,四周作寬約20cm、高15cm的畦埂。灌水時由畦的一端開口。高畦南方種棉花、油菜、大豆等旱作物。畦寬2-3m,長10-20m,四面開溝排水,防止受澇。作畦用筑埂機和開溝培土而成。5、起壟起壟可用犁開溝培土而成,壟寬40-70cm不等。起壟具有多種作用:增加土壤與大氣接觸,增大陽光照射面,升溫透氣;促進作物上層根系,特別是氣生根的生長以及塊根、塊莖的膨大;平地利于灌水排水,山區(qū)可保持水土。四、少耕免耕法少耕是指在常規(guī)耕作基礎上盡量減少土壤耕作次數(shù)或在全田間隔耕種、減少耕作面積的一類耕作方法。凡多項作業(yè)一次完成的聯(lián)合作業(yè),以局部深松代替全面深耕,以耙茬、旋耕代替翻耕,在季節(jié)間、年份間輪耕,間隔帶狀耕種,減少中耕次數(shù)或免中耕等等,均屬少耕范疇。免耕又稱零耕、直接播種。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種;作物生育期間也不使用農具進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少耕免耕的優(yōu)點少免耕和覆蓋,減輕水蝕和風蝕。以及土壤水分蒸發(fā)秸稈覆蓋使表土有機質增加。土壤好氣性分解減慢,利于有機質積累農耗時間減少節(jié)約成本免耕機理以生物松土替代機械松土。土壤自身的漿融或干濕變化帶來耕層自然疏松。避免機械作業(yè)的副作用。教學小結:?作業(yè):1、簡答土壤培肥技術有哪些??2、簡答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方法與技術要領。第四講農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1、了解種子清選和處理方法、播種量、播種期的確定、播種方式,以及常見育苗方式和農作物收獲與儲藏。2、掌握農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間管理技術。教學重點:1、種子處理方法、播種方式、育苗方式。2、農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間管理技術。教學難點:農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間管理技術課時:2課時教學內容與過程:一、播種(一)播前種子處理:種子清選選出純凈、飽滿、生活力強的種子常用方法:篩選、風選、粒選、液體比重選。種子處理使播種后發(fā)芽迅速整齊、出苗率高、苗全苗壯。曬種一一播前翻曬1-2天,可以增進種子酶的活性,提高胚的生活力,曬種還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消毒石灰水浸種、藥劑浸種、拌種1%的石灰水浸種是利用石灰水膜將空氣和水中的種子隔離,是種子上附著的病菌得不到空氣而悶死。種子包衣一一采用機械或人工的方法,按一定的種、藥比例把種衣劑包在種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層藥膜。浸種催芽一一浸種是播種前用清水浸泡種子,讓種子吸足水分。催芽是人為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溫、濕度,使種子發(fā)芽?!緶囟纫?5-35°C為好】種子吸水不足,則發(fā)芽率低,但吸水過度卻會使養(yǎng)分外溢,播后易爛鐘。浸種時間和催芽溫度,隨作物種類和季節(jié)而異。(二)播種期一定地區(qū)的每種作物都有其適宜的播種期。適宜播種的作用:保證發(fā)芽所需的各種條件;使作物各個生育時期處于最佳的生育環(huán)境,避開低高溫、陰雨干旱、霜凍和病蟲等不利因素,實現(xiàn)高產優(yōu)質;為后茬作物適時播種創(chuàng)造條件,達到全年增產。(三)播種深度一般種子較大,子葉不出土,土壤質地較輕,含水量少時,應適當深播。反之,應適當淺播。如:小麥、玉米3-4cm煙草(需光)、油菜、棉花淺播(四)播種方式撒播、條播、穴播、精量播種。撒播最早采用的播種方式,土地利用率較高,省工搶時。主要缺點:(1)種子分布不均勻,覆土深淺不一致,出苗率低,幼苗生長不整齊。(2)植株之間距離無規(guī)律,田間管理不方便。條播植株分布均勻,覆土深淺較一致,出苗整齊,后期通風透光良好,便于田間管理和間、套其他作物,經濟用肥,便于機械化栽培等優(yōu)點。常見有:窄行條播、寬幅條播、寬行條播、寬窄行條播。穴播又稱“點播”,按一定的行株距開穴播數(shù)粒種子。種子播在穴內,深淺一致,出苗整齊,便于增加種植密度,集中用肥和田間管理,但仍需間苗。在丘陵山區(qū)應用較為普遍,如油菜等。精量播種在點播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經濟用種的播種方法。能將單粒種子,按一定的距離和深度,準確地播入土內,獲得均勻一致的發(fā)芽條件,促進每粒種子發(fā)芽,不需間苗,達到苗齊、苗全、苗壯的目的。二、育苗移栽水稻、甘薯、煙草、茄子等蔬菜瓜果以育苗移栽為主,油菜、棉花、玉米等作物在復種指數(shù)高的地區(qū)采用育苗移栽。育苗移栽的意義緩和季節(jié)矛盾,不誤農時;充分利用土地和光、溫等自然資源增加復種指數(shù);苗床面積小,便于精細管理,利于培育壯苗;集約經營,節(jié)約種子、肥料、農藥等;可按計劃規(guī)格進行移栽,保證合理密度和苗全、苗壯。育苗移栽的缺點根系受損傷多,入土淺,不利于吸收土壤深層養(yǎng)分,抗倒伏力較弱。人工移栽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育苗的方式1)、濕潤育秧水稻常用的育秧方式。苗床:泥腳較淺、土質帶沙、肥力較高、水源清潔、排灌方便;畦:寬130-150厘米,溝寬20-25厘米,溝深10-13厘米。清除雜草,施足基肥,平整地塊,上水驗平。根據天氣情況,前期溝內灌水,畦面保持濕潤,以利發(fā)芽出苗,后期保持淺水層,以利秧苗生長,便于拔秧。2)、營養(yǎng)袋、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時起苗易,不傷根,成活率高。適用于棉花、玉米及瓜類作物育苗。3)、塑料軟盤育苗現(xiàn)在水稻拋秧即采用塑料軟盤育秧。簡便易行,成本較低,質量好,成功率高。4.移栽移栽時期應根據作物種類、適宜苗齡和茬口而定。移栽前澆水濕潤,以不傷根或少傷根為好。栽后及早澆水、追肥,促進成活和幼苗生長。水稻移栽適宜葉齡為4-6葉,油菜以6-7葉為好。移栽方法:手插秧、機插秧、拋栽秧。三、田間管理技術1、查苗補苗及早補種,出苗后追肥促發(fā),使補種苗趕上早苗。選擇陰天、傍晚、雨后進行,帶土移苗補栽,及時澆水。2、間苗定苗間苗又稱疏苗,去弱苗、雜苗、病苗,保持一定的株距和密度。原則是去密留勻、去小留大、去病留壯、去雜留純。定苗是直播農作物的最后一次間苗。3、中耕培土中耕可疏松土壤,消除雜草,減少地力消耗,增加土壤通透性,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促進有機物質分解,提高土壤有效養(yǎng)分,抑制鹽分上升。中耕一般進行2-3次,深度以6-8厘米為好。培土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土溫,提高玉米等大株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利于花生下針結莢和甘薯塊根形成膨大,在雨水多的地方有利于排水防澇。培土一般結合中耕進行。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應做到:以有機肥料為主,結合化學肥料,N、P、K三要素恰當搭配,因地制宜補施微肥。1)基肥A、一般結合整地進行,即在作物播種或移栽前施入土壤中。B、應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遲效與速效結合。C、用量一般占總施肥量的50%—70%。D、施用基肥的作用:滿足作物生長中期以前的營養(yǎng)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強土壤養(yǎng)分供應能力;改善土壤環(huán)境;防治地力下降;增強作物抗逆力等。2)種肥播種或定植時施在種子附近或與種子混合施用的肥料。種肥的作用:可以補充基肥的不足,為作物初期生長供應養(yǎng)分。施用得當,可及早滿足作物對養(yǎng)分的需要,又可省追肥用工。施用不當,會危害種子造成損失。施用種肥的注意事項:不選有腐蝕性的肥料,如碳酸氫銨、過磷酸鈣;不選有毒害作用的肥料,如尿素;不選有害離子的肥料,如氨化鉀、氯化銨、硝酸銨、硝酸鉀;不選強堿性化肥,如窖灰鉀肥、鋼渣磷肥;不選沒腐熟的農家肥。3)追肥作物生長發(fā)育期間施入的肥料。不同生育階段根據需要均可追肥,但它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