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細讀精講-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細讀精講-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細讀精講-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細讀精講-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細讀精講-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細讀精講教材原文燭之武退秦師①《左傳》晉侯、秦伯②圍鄭,以③其無禮于晉④,且貳于楚⑤也。晉軍⑥函陵⑦,秦軍氾南⑧。佚之狐⑨言于鄭伯⑩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白話翻譯晉文公、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對晉國做出過不合禮法的行為,而且在依附于晉國的同時又親附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讓燭之武見秦國君王,軍隊必會退走?!编嵨墓爮牧耍ㄋ慕ㄗh)。(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比不上別人;如今已經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鄭文公說:“我不能及早重用您,如今情況緊急來求您,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呀。”(燭之武)答應了。在夜晚有人用繩子拴著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拜見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利,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方的鄭國當作邊邑,您也知道這很苦。怎么能用鄭國的滅亡來增加晉國的土地呢?晉國的實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實力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攻打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使者來來往往,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您也沒有損失。而且您曾經給予晉國君主恩惠,(晉君)許諾您焦、瑕兩地,他白天渡河回去晚上就在兩地修筑了防御工事,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向東擴展到了鄭國,又想要向西擴展,如果不侵占秦國,又從哪里取得土地呢?削弱秦國來使晉國獲利,希望您能夠考慮?!鼻啬鹿浅8吲d,和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秦伯就回國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果沒有秦穆公的力量就到不了今天。依靠他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作文講記“熙熙攘攘,皆為利來”——談《燭之武退秦師》兼論儒家“義”“利”之辨“義”與“利”之辨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論題之一,宋人朱熹說:“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可見,“義”“利”之辨已經具有某些儒家核心理念的關涉。然而,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燭之武退秦師》實際上也可以“利”之一字貫穿全文、統(tǒng)領全文。鄭文公“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以“利”動燭之武;燭之武“闕秦以利晉”,以“利”動秦穆公,終解秦晉之圍。其中,“利”一直扮演著這場談判中重要且隱秘的角色。而且《左傳》沿襲《春秋》,“傳”即謂對經典的注釋,故而《左傳》亦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賡續(xù)和吸收,從《燭之武退秦師》中我們可以一窺先秦對“義”與“利”之間的微妙態(tài)度。一、兼談“義”與“利”《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币馑际钦f,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鬃右浴傲x”和“利”將“君子”與“小人”區(qū)分,然而“義”與“利”在儒家思想觀中又意味著什么呢?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從字形的角度對“義”解釋說:“己之威儀也?!痹S慎將“義”解釋為自己的威嚴儀象,并點明了在古人的眼中“義”實出于“己”。清人段玉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說:“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禮容各得其宜則善矣”,段言將“義”與“禮”聯(lián)系到一起,說“義”的本義是指禮儀等符合標準,禮儀得體則可善矣。段玉裁顯然是在許慎“義”與“儀”近的觀點上進一步談“義”,雖然“義”的本義是否與“禮”有關有待商榷,但是段玉裁卻說出了關鍵的一點:即“義”為言語適宜,亦即在于“行義”。而這也正是歷代儒家學者對“義”的關鍵闡釋——清人劉寶楠

《論語正義》中說:“‘義以為質’者,義者,宜也。人行事所宜也?!睋?,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在傳統(tǒng)儒家學者的觀念中,“義”是指合乎情理的行為準則,而這絕非僅僅等同于當代認為的“道德準則”?!袄币彩侨寮液诵牡母拍钪?。《孟子》一書的開篇即言: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背蹩创宋模苋菀讓ⅰ袄睌[在“義”的對立面,認為孟子此言是對“利”的否定,但實際上“利”與“義”之間在傳統(tǒng)儒家的思想中具有曖昧的一面。在談論儒家學說中“義”與“利”之間的羈絆之前,我們先引入《理想國》中一個著名的故事來闡釋“義”與“利”的關系:一日,格勞孔與蘇格拉底論善。格勞孔說:“善有三種。一為其自身的善;一為其自身也為其結果的善;一為僅為其結果的善?!比缓髥柼K格拉底正義是哪一種善呢?蘇格拉底答道:“正義是屬于第二種善。也是最好的一種,既是因為它本身,也是因為它的結果?!睋?,在西哲的眼中“正義是出于追求各自利益的人的協(xié)商而成的?!薄兑讉鳌で难浴分姓f:“利者,義之和也?!币馑际钦f,要得到利益,就要講求與道義的統(tǒng)一。于此,我們可以說“利”實際上分為“利己”與“共利”意即在“利己”的同時實現“利人”,正所謂:“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比f物于天地之中各有其利,各得其利,那么“利”便可以與“義”統(tǒng)一,這也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利”。然而,正如格勞孔繼續(xù)指出:人們行正義之事只是因為這樣能給他們帶來利益,至于正義本身他們是害怕且回避的。如果行不義之事既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又能免受懲罰,人們都會做不義之事。格勞孔一言道出“義”與“利”之間的復雜關系,但現在讓我們回到中國儒家的傳統(tǒng)。且不說“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的爭辯,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談《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揚義棄利”時就言明孟子說“王何必曰利”并非排斥“利”,而是意在批判“專以利為心”。無論是梁惠王“何以利吾國”的“利國之心”,還是小人的“利己之心”都是走向了“我”的對立,此時“義”就具有了某種超越的道德意義,引導“利”回歸正途。二、“義”的內涵及標準儒家“義”“利”之辨的關鍵在于“義”,雖然在上文中我們已經得出傳統(tǒng)儒家“義”觀是有別于現行的“道德觀念”,是要求行為適宜合情合理的標準,但是其相關問題仍有待闡明,故而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梳理儒家“義”觀的立場和價值內涵及其踐行標準。首先,從“義”的產生來看,“義”不是先天存在于“君子”的內在,而是后天長期習得?!墩撜Z·憲問》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币馑际钦f,見到利還能想到義,遇到危險能舍棄生命,長期窮困而不忘諾言,就可以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在孔子的眼中,“君子”和“小人”不是生而為之,而是在不斷踐行“仁義”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道德蛻變,而且“君子”與“小人”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孟子言“仁義禮智根于心”也是在強調道德對于人內在的必要要求和重要意義。其次,從“義”的價值內涵來看,“義”是對“利”的約束,是古代社會道德判斷的原則,也是古代士人群體所有的某種超越性的道德追求和社會共同準則。《孟子·告子上》中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是人存在的根本,但是總得有些追求是超越了生命的存在,在“舍生取義”的過程中是自我道德的終極實現更是一種超越。此外,“義”與“禮”之間也有密切的聯(lián)系。《禮運》說:“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倍斡癫迷诮忉尅傲x”的時候也與“禮”聯(lián)系在一起,而“禮”其實就是儒家設計的一套社會等級制度。據此,在個體層面,“義”是帶有超越性的道德追求;在社會層面,“義”是與“禮”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社會共同道德標準。最后,從“義”的踐行標準來看,儒家強調“行義”要合情合理,既要按照道德要求和人倫大義行事,同時又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時制宜,也就是“見義勇為”更要“見義智為”。三、是“禮”還是“利”?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奔囱浴袄麡氛鞣プ灾T侯出”,“義”既無法發(fā)揮其在道德約束上的應有之義,“利”自然甚囂塵上,《燭之武退秦師》正是先秦時諸侯逐利的生動寫照。縱觀全文,“利”是引領這場談判的線索。從發(fā)兵的原因看,秦、晉圍鄭雖然打著“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的旗號,但實際上秦、晉的說辭無非是為了占據道德制高點:鄭國雖無禮,但是“禮樂征伐應當自天子出”,而非由晉國大動干戈;“貳于楚也”更是無從談起。而鄭文公說動燭之武的要害也正在于“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從談判對象來看,佚之狐和燭之武都認為避免這場戰(zhàn)爭的關鍵在于“秦伯”,正是他們看到了秦晉之間的利益關系,并達成了共識:秦退,則晉也必不戰(zhàn)而退。從談判中來看,燭之武說退秦師的關鍵不僅在于辭令的高超,更在于緊扣“利”為核心,從“利”的角度對這場戰(zhàn)爭進行分析,并以“闕秦以利晉”終而說退秦穆公??偠灾?,“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利”與“義”的角度重新理解《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高超的辭令技巧和談判要點,或許會為我們后世的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解讀視角和人生體悟。字詞注釋①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燭之武,鄭國大夫。②[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③[以]因為。④[無禮于晉]指晉文公早年出亡經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對待他。⑤[貳于楚]指鄭國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⑥[軍]駐扎。⑦[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⑧[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⑨[佚(yì)之狐]鄭國大夫。⑩[鄭伯]指鄭文公。?[師]軍隊。?[壯]壯年。古時男子三十為“壯”。?[猶]尚且。?[子]尊稱,您。?[許]答應。?[縋(zhuì)]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既]已經。?[執(zhí)事]辦事的官員,代指對方,表示恭敬。?[鄙]邊邑。?[遠]指鄭國。?[陪]增加。?[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共]同“供”,供給。?[嘗]曾經。?[為]給予。?[濟]渡河。?[設版]

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厭]

同“饜”,滿足。?[封]

疆界,這里用作動詞。?[肆]延伸,擴張。?[闕]

侵損,削減。?[圖]

考慮。?[戍]

戍守。?[微]

發(fā)語詞,沒有。?[夫人]

那個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憑借。?[敝]

損害。?[與]

結交,同盟。?[知]

同“智”,明智。?[武]

指使用武力時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其]

語氣詞,表示祈使。知識鏈接《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爵位制: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功勞越大,分得土地越多,爵位就越高。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1.通假字(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給。(2)秦伯說。

說:同“悅”,高興。(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明智。2.古今異義詞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夫”為指示代詞,意為“那個人”。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古義為離開。今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古義指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門時所帶的生活用品等。3.一詞多義封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

(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結構助詞“的”)(4)燭之武(介于姓、名之間的助詞)(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3)以其無禮于晉(鄭國,代同)以

(1)敢以煩執(zhí)事(拿,介詞)(2)以亂易整(用,介詞)(3)以其無禮于晉(因,介詞)4.詞類活用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既東封鄭。

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晉軍函陵。

軍:名詞作動詞,駐扎。5.古漢語句式(1)判斷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句意是:用自相沖突改變步調一致,不是威武。)(2)倒裝句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詞結構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3)省略句

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敢以煩執(zhí)事。(“以”后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簡要評述《燭之武退秦師》一篇選自《左傳》,《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所謂“傳”即是對經典的闡釋,故而《左傳》實際上是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春秋》經文所作的闡釋。在《春秋》中,對“燭之武退秦師”一事的原文只有一句:“晉人、秦人圍鄭?!辈]有詳細交代事情的詳細經過。其實,現傳世的對《春秋》經傳有《公羊傳》、《轂梁傳》,與《左傳》合稱“春秋三傳”,世人皆知《春秋》“微言大義”,然而有學者認為《左傳》的特點不在于“春秋筆法”而在于敘事的完整以及豐富復雜的歷史情節(jié)。因此,《燭之武退秦師》作為《左傳》名篇,在繼承《春秋》文字簡練而意蘊深刻的基礎上,兼顧了情節(jié)的豐富復雜和結構完整的雙重特點。本文可以以燭之武說秦師為核心,分為說前、說時與說后。從說前來看,主要包括對戰(zhàn)爭原因、形勢及談判準備的描寫。文章開頭即言“晉侯、秦伯圍鄭”,一個“圍”字點明了情勢危急,繼而又交代了秦晉圍鄭的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然后又說:“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就是駐扎,此句看似只是交代了秦晉二軍的駐扎地點,但實際上言明秦晉二軍對鄭已成夾擊合圍之勢。值此千鈞一發(fā)之際,佚之狐找上鄭伯說:“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說秦君,師必退。”一個“?!弊植坏c明了客觀形勢的險峻,也表明了主觀心理的危急;而一個“必”字則表現出佚之狐對燭之武的推崇和了解。鄭文公聽從了他的建議,但是燭之武卻沒有立即答應,反而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推辭之語,燭之武的智慧在此初見端倪:他以退為進,獲得鄭伯的信任。好在鄭文公沒有自恃身份,說道:“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币粋€“急”字正與上文的“?!毕嗪魬?,如果說“?!备嘣趶娬{情勢危急,“急”則進一步說明主觀心理的焦急。鄭文公雖然肯認錯服軟,但是僅憑這句話顯然無法說動燭之武,關鍵在于“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庇诖耍袄苯K于姍姍來遲。而正當聽完鄭文公的這句話后,燭之武的態(tài)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許之。”短短兩字實際上暗藏多少利益考量和心理交鋒。從說時來看,此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和核心。燭之武同意了鄭伯的請求,夜縋而出,“夜”、“縋”強調了情況危急和行動的隱秘性要求。燭之武退秦師的關鍵在于對“利”的透徹分析,但是其高超的辭令技巧不容忽視。首先燭之武見到秦穆公后并沒有直言利弊,而是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薄案摇焙汀盁薄⑾妊浴熬焙蠓Q秦伯為“執(zhí)事”,無形中就抬高了秦伯的地位,表現出鄭國的低姿態(tài),滿足了秦伯身為勝利一方的尊嚴,然而“若”之一字卻點明事情并不會像秦伯預料中的勢頭發(fā)展,而是另有變化,一字既讓讀者好奇燭之武有何高論,也讓秦伯有理由耐著性子繼續(xù)聽下去。燭之武接著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由此指出攻下鄭之后,秦晉之間暗藏的利益沖突:鄭國離秦國太遠,滅掉鄭國無非是成為晉的土地?!把伞彪m然僅作為語氣虛詞,但形成了反問的語氣,表現出燭之武對秦伯行為不智的惋惜,使秦伯以為燭之武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的肺腑之言。燭之武進一步闡明利害關系:“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攻下鄭國,秦國無利反而有害;不攻下鄭國,秦國無害反而有小利。然而燭之武深知光憑雄辯難以說動秦伯,更從事實的角度進行實證?!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燭之武用秦晉之間的齟齬往事、晉文公的言而無信令秦穆公也不得不心生疑慮。燭之武繼續(xù)斥道:“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個問句既痛斥晉國無信無義,不足為靠,又暗指秦國并非和晉國是一丘之貉,若攻下鄭國,將來也必和鄭國一樣是受害者。最后,燭之武以“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弊鳛檎勁械慕Y語。燭之武長篇大論,最終又回到了“利”的基點,而“唯”字又將燭之武從這場利益之爭中置身事外,仿佛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從客觀的角度勸秦伯,實在是為秦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感到不忍,而并非出于鄭國的安危。果然,燭之武一番說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動秦國不僅退兵更與鄭國結為聯(lián)盟。在全文的結局,有人勸晉文公出兵秦軍,晉文公并未答應,并指出攻秦帶來的“不仁”、“不知”、“不武”。晉文公開篇因利圍鄭,然而最后卻又說出了一番仁義道德之辭,這實際上更突出《左傳》對人物塑造的立體刻畫,而非刻意將人物扁平化處理。但是,話又說回來,晉文公此言實質是擔憂失去與秦國的同盟,仍是從“利國”的角度出發(fā),可見“義”之不傳矣??偠灾?,《燭之武退秦師》以“說”為核心,以“利”為基點組織全文,全文結構井然有序,情節(ji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暗設伏筆。雖然文字冷靜,但實則波濤暗涌,豐富的語氣詞和動詞、形容詞的使用,大量對話的描寫,讓讀者既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